魯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㈠ 求魯教版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高中地理全部教案有圖片最好,板書、鞏固提高
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現在我們開始上課。在炎熱的夏天,風總能帶給我們些許的愜意。日常生活中,吹動的樹梢、波光粼粼的水面都是風留下的足跡,風看不見,摸不著,可是它無處不在,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大氣的水平運動-風》,請同學們看一下本節課的相關內容。
(板書: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二、講授新課
1、風的形成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大氣水平運動的產生,哪位同學願意帶著大家一起回憶一下。
學生回答:由於地面所受太陽輻射能量不同,導致地面冷熱不均,引起了空氣的垂直運動,空氣的垂直運動導致了水平氣壓差的產生,水平氣壓差的存在使空氣從高壓流向低壓,也就形成了空氣的水平運動-風。
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全面,看來對上課的知識掌握的很好。熱力環流中包含了大氣的兩種運動,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這節課我們就重點來學習一下大氣的水平運動,也就是風。
(一、風的形成)
2、影響風的作用力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個概念,氣壓梯度。它是指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
在這里是一個水平面,水平面上有幾條等壓線,氣壓分別是1010百帕,1008、1006和1004,就想我們教室一排一排的桌子,這一排是1010百帕的等壓線,那是1008,那是1006,那是1004。從1010到1004逐漸遞減,氣壓不等,所以在水平面上就存在著氣壓梯度,由於水平面上氣壓梯度的存在,促使空氣由高氣壓流向低氣壓,而推動空氣由高壓流向低壓的這個力,就叫做水平氣壓差梯度力(1、水平氣壓梯度力)。
因為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存在促使大氣水平運動,因而就形成了風,所以說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於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如果在大氣的水平方向上,只有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存在,那麼風向將也會垂直於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受地球自轉的影響,水平運動的大氣還會受到一個力的作用,對,就是地轉偏向力。(2、地轉偏向力),並且地轉偏向力在南北半球的作用效果不同,還記得他是怎樣作用的嗎?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也就是說,在北半球向前運動的物體,會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轉,在南半球運動的物體會向左偏偏轉。地轉偏向力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方向,他的方向會始終垂直於物體的運動方向。舉個例子,在北半球,原本垂直向前的物體,給他施加一個向右的地轉偏向力,物體的運動方向就會向右發生偏轉。地轉偏向力對水平運動的空氣也起到同樣的作用。我們以北半球高空中的風為例,原本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產生的風,方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一致,現在我們給他施加一個向右的地轉偏向力,風向就發生了向右的偏轉,此時水平氣壓梯度力還是垂直於風向,風向就會再次向右偏轉,地轉偏向力始終垂直於風向,風向就會一直右偏,偏到什麼時候停止呢?當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時,就會達到一個平衡狀態,此時,風向保持穩定,不再改變,這就是北半球高空中的風向,他與等壓線平行。
在這里,大家要注意,這是北半球高空中的風,有高空風,就有近地面風,近地面的風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呢?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回答
對,近地面會有摩擦力的作用,地面上的建築物,植被都會對水平運動的空氣產生摩擦力。而高空中,空氣與地面沒有接觸,就不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
那同學們回憶一下,摩擦力有什麼特點?
(3、摩擦力)
生:摩擦力的方向與風的運動方向相反,減小風速。
回答的很好請坐。摩擦力不僅減小風速,還會改變風的運動方向。那麼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風向是怎樣的。
在這幅圖中,風向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影響,顯然不會保持穩定,現在我們給他施加一個摩擦力。我們用f來代表摩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可以看出,這三個力是有可能平衡的。三力平衡以後,風向便穩定下來了,斜交於等壓線。這就是北半球近地面處風向的風向的形成。
4、現在我們已經學習了高空和近地面風向的形成,那同學們知道如何判別方向嗎?比如我們經常說的「西北風」,他是怎樣的風呢?
我聽見有同學說是從西北方向吹來的風。其實啊,風向就是指風的來向,西北風,就是從西北方吹來的風,東風呢?
對,就是從東面吹來的風。
三、鞏固提高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向東北方向飄揚的紅旗,是什麼風作用的呢?
對,就是西南風,它從西南方吹來,使得紅旗向東北飄揚。
有過度
四、小結作業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大氣的水平運動-風,了解了影響風的三個作用力以及受其影響產生的不同的風,課下請同學們畫出南半球的高空風和近地面風,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㈡ 魯教版地理必修一復習大綱
魯教版地理必修一復習大綱
歸類復習提綱
一、判斷與比較:
一判斷:
⒈天體的判斷:
天體是脫離地球的大氣層,在宇宙空間運行的物質存在形式,包括自然天體和人造天體。
⒉地球自轉方向的判斷:
⑴根據經度判斷:東經度向東增加,西經度向西增加。
⑵根據地球公轉方向:地球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同。
⑶根據口訣:「南順北逆」,即從南極上空看,地球順時針自轉;從北極上空看,地球逆時針自轉。
⒊晨昏線的判斷:
首先明確地球自轉的方向。
⑴經過晨昏線,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該晨昏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該晨昏線是晨線。(常用方法)
⑵分布於晝半球西側的晨昏線是晨線,東側的是昏線。(推論一)
⑶晨昏線上的點,地方時在12點之前,該點一定在晨線上;地方時在12點之後,該點一定在昏線上。(推論二)
⑷太陽直射赤道,地方時為6點的經線是晨線;地方時為18點的經線是昏線。(特殊情況)
⒋南北半球的判斷:
⑴地球的側視圖中,一般是「上北下南」;
⑵地球的極視圖中,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南順北逆」。
⑶根據緯度:北緯度在北半球,南緯度在南半球。
⑷根據地轉偏向力: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⑸根據中高緯度正午物體影子朝向:在中高緯度,正午物體影子朝北為北半球,朝南為南半球。
⒌日界線的判斷:
⑴人為日界線:國際日期變更線(大體在1800經線)。跨國際日期變更線向西日期加一天,向東減一天。
⑵自然日界線:零點線,即地方時為零點的經線。
⒍方向的判斷:
課本20—25頁單元活動。
⒎向斜、背斜的判斷:
⑴根據岩層的彎曲方向:岩層向下彎曲為向斜,岩層向上拱起為背斜。
⑵根據岩層新老關系:岩層由中間向兩翼越來越新為背斜,岩層由中間向兩翼越來越老為向斜。
⒏沉積岩的判斷:
沉積岩有兩個主要標志:一是有層理構造,二是有化石。
⒐風向的判斷:
⑴根據季風和盛行風來判斷;
⑵等壓線圖中,判斷某點的風向:先判斷該點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由高氣壓指向低氣壓並垂直於等壓線),沿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即為該點的風向。
⒑鋒面類型的判斷:
根據冷氣團運動的箭頭、鋒面符號和過境前後的天氣狀況判斷。
⒒高、低壓中心的判斷:
⑴根據等壓線的分布:中心氣壓比周圍氣壓高為高壓中心,反之,為低壓中心。
⑵根據氣流運動狀況:氣流向外輻散為高壓中心,向內輻合為低壓中心。
⒓根據海水等溫線判斷洋流流向和性質:
⑴海水等溫線的凸出方向為洋流流向;
⑵海水由低溫區流向高溫區為寒流,反之,由高溫區流向低溫區為暖流。
⒔季節的判斷:
判斷依據:⑴日期;⑵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⑶季風氣候區季風方向;⑷海陸高低壓分布;⑸各地氣候特徵;⑹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⒕氣候類型的判斷:
課本54—56頁單元活動。
⒖自然帶的判斷:
根據氣候類型判斷。
⒗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及根據地形剖面圖判斷剖面線:
課本73—78頁單元活動。
⒘自然資源、自然災害的判斷:
嚴格根據定義。
自然資源:指人類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得(自然屬性),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社會經濟屬性)的物質與能量。
自然災害:指在自然界發生的(自然屬性),對人類生命和財產構成危害(社會經濟屬性)的事件。
⒙山體雪線高度的判斷:
⑴光照:向陽坡雪線偏高;
⑵降水:迎風坡雪線偏低。
二比較:
⒈地球自轉線速度大小比較、公轉速度的比較:
⑴地球自轉線速度由赤道到兩極遞減;因此,緯度越低自轉線速度越大。
⑵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在近日點最大,遠日點最小;因此,越靠近近日點,角速度、線速度越大,越靠近遠日點,角速度、線速度越小。
⒉氣壓的比較:
⑴水平方向:根據氣溫高低判斷,氣溫越高,氣壓越低。
⑵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氣壓越低。
⒊風力大小的比較:
⑴同一幅等壓線圖中,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⑵不同等壓線圖中,水平氣壓梯度越大,風力越大。
二、分析原因:
⒈地球既普通又特殊的原因。(P8)
⒉東亞、南亞季風成因。
⑴東亞:①冬季風(西北風);②夏季風(東南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⑵南壓:①冬季風(東北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②夏季風(西南風)——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
⒊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原因。
⑴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擠壓,堅實不易被侵蝕;
⑵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
⒋三大類岩石的成因。(P28)
⒌桂林山水的成因。(P72)
⒍洪災、泥石流的成因。(P88、89)
⒎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自然和人為原因)(P92)
⒏溫室氣體增加的主要原因。
⑴燃燒化石燃料;⑵毀林。
⒐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全球氣候變暖引起海水膨脹和兩極冰川融化。
三、重要規律:
⒈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
⑴緯度分布規律: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如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⑵季節分布規律: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⒉晝夜長短的分布、變化規律:
⑴太陽直射哪個半球(南、北半球),哪個半球晝長於夜,緯度越高晝越長;
⑵太陽直射點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動,哪個半球晝變長夜變短。
⒊地殼物質循環(P29、30)
⒋大氣運動:
⑴熱力環流;⑵全球氣壓帶、風帶;⑶季風環流。
⒌水循環:
⑴海陸間循環;⑵海上內循環;⑶陸上內循環。
⒍洋流分布規律:
⑴中低緯度海區,形成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呈順時針、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⑵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副極地海區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⑶南緯400附近,形成環球性西風漂流。
⑷北印度洋海區,形成季風洋流,「夏順冬逆」。
⒎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
⑴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⑵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⑶垂直地域分異。
四、影響與意義:
一影響:
⒈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P8)
⒉全球氣溫變暖的影響。(P93、94)
二意義:
⒈地球自轉、公轉的意義。
⑴自轉:⑴產生晝夜交替;⑵產生時差;⑶使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方向發生偏轉。
⑵公轉:⑴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⑵晝夜長短的變化;⑶四季的更替。
⒉地殼物質循環的意義。(P30)
⒊水循環的意義。(P49)
⒋洋流的地理意義。
⑴影響氣候;⑵影響海洋生物分布;⑶影響航運;⑷影響海洋環境污染。
⒌地球圈層間能量交換、物質運動的意義。(P67、68)
五、途徑與措施:
⒈實現自然資源利用可持續的途徑。(P86)
⑴適度開發;⑵利益兼顧;⑶環境保護;⑷公眾參與。
⒉防洪的措施。(P90)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⒊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
⑴發展技術,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⑵開發新能源,改善能源結構;⑶植樹造林;⑷加強國際合作。
六、有關計算:
⒈時間計算:
⑴地方時計算:每一條經線有一個地方時,經度每相差一度,地方時相差4分鍾,採用「東加西減」的原則。
⑵區時的計算:每一個時區採用一個區時,相差一個時區,區時相差一個小時,採用「東加西減」的原則。
⑶日期的計算:跨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向西加一天,向東減一天。
⒉相對高度的計算:
採用公式:(n-1)h<H<(n+1)h,其中n為兩點間的等高線數,H為相對高度,h為等高距。
特殊:計算陡崖的相對高度:(n-1)h≤H<(n+1)h
⒊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採用公式:H=900-|ψ-δ|,其中H為正午太陽高度,ψ為當地的緯度,δ為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注意δ本身的符號有變化,如果與當地的緯度在同一半球為正號,不在同一半球為負號。
㈢ 高中地理必修一,魯教版,課時劃分
給個信箱把全部教案發給你。教研室的統一做的魯教版
㈣ 魯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識點總結 全面的 詳細的
www.pep.com.cn什麼版的都有
㈤ 高中地理必修一魯教版《學習與評價》答案
同情啊,可惜很難找到答案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