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人文地理
㈠ 長水集的商品描述
《長水(上)》目錄:
自序
秦郡新考
秦郡界址考
討論兩漢州制致顧頡剛先生書
附:一、顧頡剛先生附說
二、兩漢州制問題討論書後
《兩漢州制考》跋
新莽職方考
西漢地理雜考
《宋州郡志校勘記》校補
《補陳疆域志》校補
討論宋代分路與張家駒書
附:張家駒來信
《遼史地理志》補正
元陝西、四川行省沿革考
元福建行省建置沿革考
釋明代都司衛所制度
清代東三省疆理志
《清史稿地理志》校正(一、直隸)
《清史稿地理志》校正(二、奉天)
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
羯考
記五胡元魏時之丁零
記翟魏始末
遼代「東蒙」、「南滿」境內之民族雜處
——滿蒙民族史之一頁
粵東初民考
播州楊保考
《播州楊保考》後記
湖南人由來考
近代湖南人中之蠻族血統
與繆彥威論《招魂》廬江地望書
貴州釋名
浙江省歷代行政區域
——兼論浙江各地區的開發過程
杭州都市發展之經過
論丁文江所謂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發現
《渤海國志長編》評校
中國歷代地名辭典四種
評《中國疆域沿革略》
《遼史》訂補三種
遼史札記
《長水(下)》目錄:
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
(附:讀任伯平《關於黃河在東漢以後長期安流的原因》後
《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
附考一:《漢志》蔻水下游故道
附考二:《水經》易水巨馬河下游故道
西漢以前的黃河下遊河道
歷史時期渤海灣西岸的大海侵
碣石考
雲夢與雲夢澤
太湖以東及東太湖地區歷史地理調查考察簡報
關於上海地區的成陸年代
再論關於上海地區的成陸年代
上海市大陸部分的海陸變遷和開發過程
《上海市大陸部分的海陸變遷和開發過程》後記
上海得名和建鎮的年代問題
鄂君啟節銘文釋地
再論鄂君啟節地理答黃盛璋同志
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一幅地圖
馬王堆漢墓出土地圖所說明的幾個歷史地理問題
唐北陲二都護府建置沿革與治所遷移
遼後期遷都中京考實
金代路制考
附一 宣撫司
附二 曷蘇館路考
元代的水達達路和開元路
山西在國史上的地位
歷史上的金門與馬祖
北河
陰山
陳勝鄉里陽城考
郭著《李白與杜甫》地理正誤
李德裕所謫之崖州
《漢書地理志》選釋
論曹操
蔡文姬的生平及其作品
讀郭著《蔡文姬》後
《長水(續編)》目錄:
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
中國歷史上的七大首都
中國歷代政區概述
我國行政區劃改革設想
俗傳中國史朝代起訖紀年匡謬
秦郡
兩漢州部
關於秦閩中郡、漢冶都、冶縣問題
自漢至唐海南島歷史政治地理
再論海南島建置沿革
答呂名中論漢初南越國領有海南島否
論安西四鎮答郭平梁書
唐代羈縻州述論』
七洲洋考
宋端宗到過的「七洲洋」考
中國文化的時代差異和地區差異與徐霞客差相同時的傑出的地理學家——王士性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發凡與舉例對今後歷史研究工作的四點意見在歷史地理研究中如何正確對待歷史文獻資料編寫古地名條目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地方史志不可偏廢舊志資料不可輕信地方誌與總志海鹽縣的建置沿革、縣治遷移和轄境變遷上海地方史志記述建置沿革中的幾個通病再談上海史志沿革部分的通病對編纂第一部上海市志的幾點期望評新編《金山縣志》《松江縣志》《〈水經注〉舊本集校》出版說明《水經注通檢今譯》書後論《方輿勝覽》的流傳和評價問題《黃河史論叢》前言一部高質量的讀史工具書——《中國歷史大事年表(古代)》《中國古代地圖集》序《河山集》第四集序香港版《中國歷史地圖集》弁言關於《北京歷史地圖集》的一封信《山海經》簡介論《五藏山經》的地域范圍海河水系的形成與發展《通鑒》胡注糾謬一則秦關中北邊長城秦泗水郡治北宋南康軍隸江南東路塗山考唐稱長安為西京不始於天寶元年辨《十七史商榷》魏武有三都說之妄值得懷念的三年圖書館生活懷念吳晗同志
編後記
㈡ 沂蒙山區在行政區劃上,指的是哪幾個地區或者縣市
沂蒙山區是個人文概念, 只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山區只分布在幾縣市內,並不是說該區域內全部是山,整個個沂蒙老區山地、丘陵、平原差不多各佔三分之一。像臨沂市三區、蒼山縣、郯城縣、臨沭縣、莒南縣大部分幾乎全是平原,一望無際,沂蒙山區特指以山東省臨沂市、日照市、江蘇省連雲港市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包括臨沂市的三區九縣 ,日照市的絕大部分,淄博市的沂源縣,濰坊市的臨朐縣,濟寧市的泗水縣,棗庄市中區、嶧城區、台兒庄區、山亭區部分,江蘇省連雲港市、邳州、新沂、贛榆、東海等縣市的一部分地區等。
㈢ 沂蒙精神距今多少年,是誰提出的
啟蒙精神距現在已經有40多年了,是當時一個比較出名的科學家提出來的
㈣ 爪哇島的人文地理
島上的特里尼爾(Trinil)是以1891年發現直立人,或稱「爪哇人」的化石而著名。這也表明早在萬年以前爪哇島已成為人類活動的場所。爪哇的移民顯然來自東南亞大陸。早在西元前2500年爪哇已有家庭農業。
1.印度教和佛教時期
約在公元1世紀印度商人來到爪哇,其後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的勢力得到發展,8世紀,當時的馬打藍(Mataram)王國處於繁榮時期。馬打藍王國以爪哇中南部為其中心,由沙倫答臘(Shailendra)王朝統治。盡管最初是濕婆印度教的信徒,馬打藍王朝的後來諸王接受了大乘佛教。公元9世紀末和10世紀初,爪哇的婆羅浮屠(Borobur)、梅都(Ment)和其他許多地方均建立了巨大的佛教紀念物。
馬打藍的勢力衰落後,東爪哇有一個國家曾一度得勢,直到它與蘇門答臘島上的強大的室利佛逝(Srivijaya,三佛齊)帝國發生沖突,並於1006年被擊敗。國王愛爾朗卡(Erlangga,1019-1049年在位)設法重振這個國家,使之恢復元氣。當他在位期間,文學藝術欣欣向榮,印度史詩首次從梵文譯成爪哇文。由此開創了將印度教思想灌輸到普通人民的道路。愛爾朗卡將其王國平分給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兒子是諫義里(沿布蘭塔斯〔Brantas〕河)的統治者,較為強大。這一地區一直是爪哇文化的中心,直到13世紀(當時西爪哇仍由室利佛逝統治)。諫義里王國成為香料貿易的貿易中心。印度的穆斯林商人及中國商人都曾來到這里的各個港口作短期逗留。
後來爪哇的政治中心轉移到東爪哇瑪琅(Malang)高地的新柯沙里(Singhasari)王國。格爾達納卡拉(Kertanagara,1268-1292年在位)是這個王國最偉大的國王,他統一了爪哇,並將其權力擴張到婆羅洲南部、巴里島及其他東部島嶼。隨著格爾達納卡拉的早逝,他的王國也就瓦解了。隨後,在東爪哇的麻喏巴歇(Majapahit)帝國於1293年建立。該帝國控制了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絕大部分,甚至包括在蘇門答臘的前室利佛逝的領土。這一強大帝國的締造者是首相加查瑪達(Gajah Mada,1331-1364年在位)。14世紀末期麻喏巴歇王朝開始衰落,很可能是在16世紀初消亡的,此時伊斯蘭教徒摧毀了印度-爪哇統治的最後殘余。
2.穆斯林王國的興起
最早的伊斯蘭教傳教者被稱為「九位使節」(Wali Songo),他們其中的幾個來自中國,並被認為與當時鄭和遠洋貿易在馬六甲海峽的影響力有很大關系,其中很多傳教者的墓葬至今保存完好。伊斯蘭教被接受的同時,其教義也被融入了當地人長久以來的一些信仰,所以爪哇島的伊斯蘭教帶有明顯的本地特色。
若干世紀以來,穆斯林商人都曾訪問過印度尼西亞群島,但只是在15世紀時麻喏巴歇王國才感受到穆斯林商人的競爭所產生的嚴重影響。當穆斯林國際貿易網在這一地區不斷發展時,沿海的爪哇人面臨兩種選擇∶與穆斯林戰斗或聯合。最後許多爪哇人與穆斯林聯合。16世紀初東爪哇的許多港口完全與垂死的麻喏巴歇帝國脫離關系。在中爪哇和西爪哇也建立了幾個穆斯林王國,部分原因是西爪哇的巽他人(Sundanese)在較早的時期受印度殖民的影響較少,因而能較快地適應伊斯蘭教。16世紀時,帕姜(Padjang)、馬打藍、勃良安(Preanger)、切里博(Cheribon)、萬丹(Bantam)都成為在爪哇的獨立的穆斯林國家。其中,馬打藍在1580年代曾控制東爪哇和中爪哇,是最後一個大爪哇王國。
3.荷蘭殖民時期
1596年荷蘭船隻首次訪問爪哇,荷屬東印度公司迅速在沿海建立若干貿易港口,並在巴達維亞(雅加達)市設立總部。該市於1619年被荷蘭控制。從1670年代起,荷屬東印度公司開始宣稱它控制了爪哇的各個穆斯林王國。17世紀的最後25年中,西爪哇的一些穆斯林王國承認該公司的統治權,1743年爪哇中央北部和東北部地區也照樣行事。1755年,馬打藍王國的剩餘部分被畫分為兩個荷蘭的屬國∶蘇拉卡爾塔(Surakarta)及日惹。在荷蘭人對當地的貴族施行強迫交付制度下,爪哇農民種植水稻、槐蘭、糖類、胡椒、咖啡等作物。荷蘭人殘酷的殖民統治激起了爪哇人民前赴後繼的反抗。
1799年荷屬東印度公司關閉,荷蘭政府接管爪哇的行政權。1811年-1816年爪哇曾短期受英國統治,後仍由荷蘭管轄。1825年-1830年發生了蒂博尼哥羅領導的的爪哇人大起義,荷蘭付出很大代價才將這次反抗鎮壓下去。整個19世紀,在全部荷屬東印度群島中,爪哇得到最集中的發展和受到最嚴密的統治。因而在20世紀初期爪哇很自然地成為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的中心。從1903年開始,爪哇人在地方政府中供職的日益增多。1925年,印度尼西亞人在人民議會中佔多數席位。
荷蘭殖民時期,清朝稱爪哇為「噶羅巴」。清俞正燮《癸巳類稿·澳門紀略跋》:「 聖祖仁皇帝康熙五十五年十月辛亥聖訓雲:朕訪聞海外有呂宋、 噶羅巴 兩處地方。 噶羅巴 乃紅毛泊船之所, 呂宋 乃西洋泊船之所,彼處藏匿盜賊甚多。」徐繼畲在《瀛寰志略》中提到一本書,名《海島逸志》,乾隆五十六年撰成,作者是王大海。王大海,漳州府龍溪縣人,應試不第,泛海至爪哇,徐繼畲說他「居噶羅巴十年,贅於甲必丹某之家」。「噶羅巴」泛指爪窪島:「甲必丹」,為Kapitan之音譯,荷語為Kapitein,漢語之意是上尉。
4.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2-1945年,爪哇為日本人所佔。1950年爪哇成為新近獨立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一部分。 爪哇島同時也以爪哇猿人而著名,直立人於約公元前100萬年到達爪哇,在爪哇東部的布蘭塔斯河附近曾經發現過直立人化石。兩百萬年之前,在巽他和迪古爾(Digul)高原充沛的降雨,使得大量熱帶植物生長繁茂,為很多史前文化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1.印度教和佛教王國
爪哇文化、語言,在很大程上受到了南亞次大陸語言文化的影響,很多歷史遺跡都證明了這一觀點,例如佛教聖殿遺址婆羅浮屠,和布蘭班南印度教神廟(Prambanan)。 二世紀東漢孝順皇帝永建六年(131年)葉調國派遣使東漢。 「葉調」就是古代爪哇島梵文名 Yavadvipa 的對音。 五世紀東晉義熙八年(412年)高僧法顯登陸耶婆提。耶婆提就是Yavadvipa, 就是古代爪哇。 後漢到隋朝稱為呵羅單 唐朝稱為訶陵、闍婆 宋朝爪哇島上有三個國家:塔魯納國在西部,馬打蘭在中部,諫義里在東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東爪哇國王穆羅茶(Dharmvamca)遣使朝貢。當時穆羅茶王已統一爪哇島,勢力擴展到巴哩島、渤林邦、並和蘇門答臘島上的三佛齊國交戰。但東爪哇-三佛齊戰爭結果,東爪哇國兵敗,國王穆羅茶(Dharmvamca)被殺。三佛齊勢力擴展入爪哇島。 13世紀爪哇島上信訶沙里國崛起。 1290年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Kertanagara)將三佛齊逐出爪哇。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的女婿克塔拉亞薩(Kertarajasa)創立強大的滿者伯夷王朝, 以滿者伯夷城為首都(在今泗水西南)。 隨後信訶沙里國王克塔納伽拉被叛將賈亞卡特望(Jayakatwang)殺害。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戰艦組成的海軍,從福建泉州渡海,登陸爪哇,聯合滿者伯夷王克塔拉亞薩攻打信訶沙里國叛將賈亞卡特望,滅信訶沙里國。滿者伯夷國王克塔拉亞薩隨後反戈,打退元軍,統一爪哇。元史稱滿者伯夷為「麻偌巴歇」,是爪哇國的國都。 滿者伯夷被稱之為最顯赫的印度教王國,滿者伯夷曾一度統治了今天印度尼西亞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滿者伯夷這個名字來源於印度教奉為神的Majapahit桔樹。到了16世紀,當穆斯林王國取代滿者伯夷在西部島嶼的地位時,滿者伯夷王國轉移到了東面的巴厘島。 明朝稱為爪哇。 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到過爪哇杜板(Turban)、新村(Geiresik)、蘇魯馬益(Surabaya)、滿者伯夷(Madjapahit)和漳沽(Changkir)。 在第六七世紀,很多海洋勢力王國在蘇門答臘和爪哇崛起,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水域。同時,伴隨著與中國和印度興盛的海上貿易往來,這些王國繁榮一時。在此期間,不少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學者翻譯了很多文學和宗教典籍。
2.穆斯林王國與荷蘭殖民統治
最早的伊斯蘭教傳教者被稱為「九位使節」(Wali Songo),他們其中的幾個來自中國,並被認為與當時鄭和遠洋貿易在馬六甲海峽的影響力有很大關系,其中很多傳教者的墓葬至今保存完好。伊斯蘭教被接受的同時,其教義也被融入了當地人長久以來的一些信仰,所以爪哇島的伊斯蘭教帶有明顯的本地特色。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今天的雅加達)建立了「貿易和行政管理總部」。在殖民統治時期,荷蘭人將注意力集中在雅加達和其他一些海濱城市,例如三寶壟和泗水。荷蘭殖民者還通過一些歸順的本土勢力,間接對這個多山的島嶼進行統治,例如爪哇島中部的馬打蘭王國。
19世紀,荷蘭政府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手上接管了東印度群島,1830年荷蘭統治者開始實行所謂「耕種制」(荷蘭語cultuurstelsel en cultuurprocenten)的變相奴役制度,導致了大范圍的飢荒和貧困。隨即發生了各種政治和社會反抗運動,其中一位名叫Multatuli的荷蘭作家寫了一本名叫《Max Havelaar》的小說,以抗議當時的社會狀況。迫於各種反抗運動此起彼伏,1901年荷蘭國會通過倫理政策(Etnisch beleid),客觀上使一部份爪哇人接觸到荷蘭式教育,在這些人中,出現了很多傑出的印尼民族主義者,並且在二戰後的印尼獨立運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爪哇的居民屬於蒙古人種的海洋支系(或南方支系)。島上住有3個主要的種族集團,即占優勢的爪哇人、巽他人和馬都拉人,還有兩個較小的種族集團:滕格爾人和巴杜伊人。爪哇人占爪哇人口的近70%,主要住在島的中部和東部。巽他人主要住在西部,馬都拉人住在爪哇東部和馬都拉島。這3個主要的種族集團都講馬來語,絕大多數人是穆斯林。 另外還有約200萬-300萬華人。
爪哇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島上平均每平方公里770人。爪哇島的面積僅為全國土地的7%,而其人口佔印度尼西亞人口的大多數。爪哇的人口成長率一直很高;1815年人口約500萬,20世紀初則增長到約1億人。絕大部分人口仍在農村,但爪哇的城市已迅速增長。主要城市是雅加達、萬隆(Banng)、三寶壟(Semarang)、泗水(Surabaya)、蘇拉卡爾塔(梭羅)和日惹。在中南平原和北部平原地區,農村人口密度最高。 島上2/3以上的土地都已開墾,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幾百年來形成的一個由運河、水壩、溝渠、水庫組成的精密的灌溉網,大有助於島上水稻生產。其他作物有玉蜀黍、木薯、花生、大豆和甘薯,絕大部分種植在低地地區,由農民在小塊土地上經營。開成梯田的山坡和灌溉後的水稻田是農村景象中最常見的特色。生產木棉、芝麻、蔬菜、香蕉、芒果、榴連果、柑橘和植物油供當地消費。出口茶葉、咖啡、煙草、橡膠、金雞納(奎寧的原料,種植在西爪哇高地)、甘蔗、木棉(種植在島的東部)和椰子。這些專供銷售的作物中,有幾種曾一度通常在大的家庭種植園中種植。飼養牲畜,特別是水牛,主要作為拉畜。輸入咸魚和干魚,但在中爪哇和西爪哇的池塘和稻田中也養魚。爪哇生產的奎寧佔世界奎寧產量的絕大部分。
西北海岸外的阿周那(Arjuna)油田是印度尼西亞石油的主要來源。有一條天然氣管道將這些油田和芝勒貢(Cilegon)連接起來。在芝拉札(Cilacap)、札普(Jepu)和泗水均有煉油廠。島上也開采少量的錳、硫磺、磷酸鹽、金和銀。小規模的製造業包括蠟染印花、鑄鐵、銀器加工、農具、鞣革、瓷磚及其他陶瓷製品的生產。較大的工業包括紡織、橡膠製品、汽車裝配、釀酒,以及生產鞋、紙張、肥皂、水泥、香煙的工廠。
普哇加達(Purwakarta)附近的賈蒂盧胡(Jatiluhur)水壩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水壩。一個發達的鐵路和公路網連接各主要城市。雅加達有國家無線電網總部,還有一個國際機場。泗水和雅加達附近的丹戎不碌(Tanjungpriuk)是主要港口。 西元3-16世紀的印度-爪哇式建築包括婆羅浮屠的大型窣堵波(stupa,建於800年左右)和梅都廟;塞烏(Sewu)佛廟(建於9世紀);壯觀的濕婆廟普蘭巴南(Prambanan,建於9世紀);聖浴池賈拉通達(Jalatunda,建於10世紀末)和巴拉漢(Belahan,建於11世紀中葉);及圓形的印度廟加邦(Jabung,約建於10世紀)。
1.婆羅浮屠佛塔
在爪哇島中部的日惹市,西北約40千米處,有一群大約建於公元778年的婆羅浮屠佛塔,被稱為與金字塔、吳哥窟、萬里長城、泰姬陵、比薩斜塔等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這些建在丘陵上的石刻藝術,歷經戰亂、地震、火山爆發和宗教紛爭等等天災人禍,在漫長的歲月中,熱帶樹木繁茂的枝葉與根基,不僅裂開了浮屠的岩石,也掩蓋了這座丘陵上的寺廟。
所謂婆羅浮屠,按印尼土語解釋,它即指「丘陵上的寺廟」之意,通常「浮屠」是指佛塔。婆羅浮屠的建築結構與式樣不同於一般的佛教寺院,據說從空中往下看,整座建築形成一個幾何形的曼陀羅,也就是下寬上窄階層式的塔形狀。在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確認後,從1973-1983年才開始大規模全面發掘、修復。
2.普蘭巴南
在建造婆羅浮屠相同的時代,印度教徒也不甘示弱。在位於日惹東北方約16千米的地方,建造了一個擁有237座大大小小的神廟的龐大神廟群,命名為「普蘭巴南」。然而,普蘭巴南因為與吳哥窟建築如出一轍,其規模又遠遠小於吳哥窟,因此,知名度要遜於婆羅浮屠。 有泗水、雅加達、萬隆、三寶壟等。
在印度尼西亞13700多個島嶼中,面積僅占國土7%的爪哇島當屬首善之島。這里集中了首都雅加達、第二大城市泗水、第三大城市萬隆、第三大港口三寶壟以及著名歷史名城日惹、茂物等全國的主要工商業、旅遊城市。從交通上看,爪哇島的鐵路長度佔全國的75%,由此不難看出爪哇島在印度尼西亞的重要位置。 爪哇島上約有200-300萬華人華僑。回顧歷史,早在公元前已有中國人漂洋過海到爪哇島了。在爪哇島上發現了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的雕像、陶器和薄綠釉龍勺。荷蘭考古學家德·弗玲斯研究印尼出土的中國陶磁器得出結論,認為遠在2000年前中國人已漂洋過海踏上印尼國土,有的可能已在西爪哇的萬丹定居下來。
東晉時代高僧法顯自陸路去印度取經,在取海道歸國途中曾於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年)漂泊至耶婆提(即爪哇島)。法顯是我國史籍上提到的最早到過爪哇島的中國人。
唐朝末年(9世紀),中國東南沿海的部分居民因黃巢起義而逃至三佛齊的巨港。南宋(公元12-13世紀)印尼華人社會初步形成。元末明初(14世紀中葉至15世紀初)印尼華人社會已十分繁榮。
15世紀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撰《瀛涯勝覽》爪哇條載:「滿者伯夷……國有三等人,……一等唐人,皆是廣東漳泉等處人竄居此地……多有從回回教門受戒持齋者。」這說明在鄭和抵爪哇之前,那裡已有一些華人,部分是華人穆斯林。
而清朝末年的「下南洋」則使華人數量急劇增長。最多可能達到3000萬以上。
長期以來,華人與當地人民一起,辛勤勞動,友好相處。16世紀末以後,印尼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不斷遭到殖民者的干擾和破壞。從那時候起,尤其是近百年來,兩國人民在反抗殖民主義和外來侵略的斗爭中,患難與共,互相支持。在反抗殖民主義的斗爭中,他們並肩戰斗。1740年巴達維亞華人反荷起義(紅溪事件)就是一個光輝的例子。1945年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成立後,華人也為維護印尼獨立和發展經濟作出了貢獻。1956年蘇加諾總統訪問廣州時,對當年支持過印尼人民斗爭的華僑領袖黃潔說:「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你們的幫助,讓我們再次表示感謝。」
在長期的文化和貿易交往中,華人起了重要的橋梁作用。1955年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指出:「遠在我們兩國第一次通航有海上貿易以來,印尼便和中國一直是友好鄰邦。中國的航船不僅帶來了貨物,隨之而來的還有許多中國商人、工人和手工業者,他們在我國定居下來,帶來了中國的技術和古老的文化,直到現在,我國許多島嶼上還保留著這些文化的精華。」
不過,自從1960年代印尼軍人執政開始,印尼政權便開始大規模地排華。他們以「清共」為名,屠殺了50多萬華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遂與其斷交。到1998年,印尼排華騷亂又起,上千華人遇難,而爪哇島上的華人往往首當其沖。
㈤ 濟寧市人文地理
東鄰臨沂市,西與菏澤市接壤,南面是棗庄市和江蘇省的徐州市,北面與泰安市交界,西北專角隔黃河與聊城市屬相望。最北端是梁山縣小路口鎮鄒橋村,為北緯35°57′;最南端是微山縣高樓鄉柳新養殖場,為北緯34°26′;最東端是泗水縣泉林鄉歷山火車站,為東經117°36′;最西端是梁山縣黑虎廟鄉高堂村,為東經115°52′;南北長167公里,東西寬158公里。
㈥ 《水經注》的歷史地位
《水經注》原書40卷,100萬字,現存約30萬字。
作者酈道元,字善長(約公元465年或公元472—527年),北魏范陽涿縣(今河北涿縣)人。曾做過東荊州刺史、御史中尉等。雍州刺史蕭寶寅准備叛魏,朝廷卻命酈道元出任關右大使,結果被蕭殺害。他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尤其愛讀奇書,知識淵博,很有才氣,是我國有名的地理學家。除撰有《水經注》外,還寫有《本志》、《七聘》等,可惜已經失傳。
我國古代有一部關於水道的地理著作《水經》,但內容太簡單,又有不少錯誤。酈道元以《水經》為綱,參照匯集了《山海經》、《禹貢》、《漢書·地理志》等400餘種前代著作中的有關文獻資料,其中僅古代地理書籍就有90多種,大多是《隋書·經籍志》未見著錄的,後來人們是從《水經注》中才知道的,所以從文獻角度看,《水經注》可以稱為南北朝時期地理的集大成之作。酈道元還很注重實踐,親自踏察了北方各地,到處探求采訪,書中記載的300多塊碑石,多是他親自探求詢訪的。他親臨過長江三峽、黃河龍門,寫出了生動的篇章。他寫的《水經注》,實際是一部新的綜合性歷史地理巨著。書中記下的水道有1200多條,比《水經》多了八倍多,文字幾乎是《水經》的20倍。從江河到溪流,盡收書中。他不僅記下河流的源頭、流向,還記下了以前的故道,水流源頭的伏流及各水道的水文變化等情況,至今還有科學參考價值。有關水道流域的水利設施、山嶽、城市、物產,甚至民間傳說、碑刻、方言、民謠等都做了記載,這些史料非常珍貴。比如有關高梁水的記載,高梁水是北京附近的重要水道,過去記載非常簡單。而《水經注》引用了晉惠帝時立的劉靖碑的碑文,使我們了解到曹魏時這里的人民曾修築水堨〔e餓〕,開渠道。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又修車箱渠,引水灌田,渠從薊西北經昌平,東到漁陽潞縣,長三四百里,灌田萬余頃。這樣翔實而具體的材料,至今對我們研究北京附近的河流變化、地形變化仍有現實參考價值。《水經注》還糾正了《水經》和《漢書·地理志》中的失誤。比如泗水的源頭,兩書都記載錯了,酈道元親自考察,找到了它的真正源頭。酈道元生活在北魏,但《水經注》不以北魏疆域為限,而是放眼全國,以所謂的「禹域」為限,這是他的遠見卓識。當然,酈道元沒能到南方親自踏察,所以南方的有些資料不大准確,存在北詳南略的缺點,這是客觀歷史條件造成的,不能苛求古人。
《水經注》的文筆極好,在文學史上有很高地位。對後代散文、游記影響深遠。《水經注》既是地理著作,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又是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熔歷史地理與文學於一爐,真是千古「奇書」。千百年來人們讀它像讀散文、游記一樣,其中一些篇章尤為膾炙人口,如對700里三峽幽深險峭、重巒疊嶂景色的描寫,簡潔明快,極為精妙,被譽為寫景散文之絕品。
《水經注》自問世以來,為歷代學者所重視,比如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時,就引用了不少《水經注》的史料。但《水經注》在流傳中命運不佳,傳抄舛誤,經、注混淆,部分佚失,很少善本。這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研究《水經注》的學者很多。著名的成果有清全祖望的《水經注校正》,趙一清的《水經注釋》,戴震的《水經注校》、楊守敬、熊會貞的《水經註疏》,近代王國維的《水經注校》等。
㈦ 描述宿遷的風景作文
駱馬湖是江蘇省四大湖泊之一,歷史上駱馬湖又名樂馬湖、洛馬湖、馬樂湖。《宋史·高宗本紀》載:「紹興五年(1131)四月金將度淮,屯宿遷縣駱馬湖。」《淮安府志》載「舊作落馬,受沂蒙諸上之水匯為巨浸。」駱是「樂」與「落」的同音,取古代大金兵曾在此屯紮得名。
駱馬湖是江蘇省四大湖泊之一,地跨徐州、宿遷兩市結合部,湖區北起堰頭村圩堤,南至揚河灘(宿遷市)閘口,直線長27公里余:西連中運河,東臨馬陵山南蘼--嶂山嶺,平均寬13公里,總面積375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8-21米,當蓄水位23.0米時(古黃河基地),平均水深3.32米,最深等深線東南部水深5.5米,庫容量為7.5億平方米。《邳州志》對駱馬湖的形成記載:「川莫於河,侵莫於沂,而河,故泗道也,自泗奪河徒沂不南往、運既開,齊魯諸水挾以東南莒、武、沂一時截斷。堤閘繁多,而啟閉之務殷,東障西塞而川脈亂矣」。明代後期萬曆年間黃患對泗運壓抑和蹂躪愈演愈烈,為保障漕運,明採取避黃開 之舉,自河開挖後,運北沂武諸水由於失去了泗通道,被迫尋找出路,由於自然條件,最後壅於今新沂市境西南部低窪地帶.因東去有嶂山嶺阻塞,就把原有的周湖、柳湖、黃墩湖、嶼頭湖等幾個小湖連成一體,形成里駱馬湖。
馬陵山下的駱馬湖,從高處看,形狀象一匹大馬的脊背,它的尾巴掃著運河。正因為如此,在這里出現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以前,天宮中有一匹小龍馬,長得美麗無比,它叫起來驚天動地。老龍馬生下它的時候,它高興地叫了一聲,這一聲闖下了大禍,把正在做壽的王母娘娘嚇了一跳,二郎神查清後報王母,王母勃然大怒。說這是一種不祥之兆,命二郎神快把小龍馬斬了。老龍馬聽說小龍馬將要受斬,決定替子贖罪,保全小龍馬的生命。老龍馬在受刑之前,被押到天庭,王母娘娘指著老龍馬的鼻子,惡狠狠地說?它甘願替子去死,就把它打下人間,永遠不許回天宮。"就這樣,老龍馬被罰到人間。四條腿深深地陷入泥中,身子把地面壓了幾丈深。後來玉皇大帝赦免了老龍馬的罪,把它召回天宮。這里就只剩下一個馬脊背形的窪塘,常年積水,人們稱之為駱馬湖。這個傳說,反映了人間權勢壓人的社會現象,當然不會是駱馬湖形成的真正的原因。
駱馬湖,在明代以前,只是沂水人泗瀦於直河口以東、泗水以北、馬陵山西側的一片窪地上,形成四個互不相連的小湖,屬典型的地殼運動的構造湖。位居中間的叫大江湖,西北部的叫禺頭湖,東北部的叫埝頭湖,南部的叫駱馬湖,人湖河流集中在西北側,以沂水為主。黃河侵泗奪淮以後,泅水河床逐漸淤高。至明代後期,原入泅水的沂水嚴重受阻,被迫滯瀦於此,致使4個小湖連成一片,統稱駱馬湖。清朝及其以前,沭水西支曾會沂入駱馬湖。泅水在徐州以北形成南4湖,洪水亦下注駱馬湖,從而使駱馬湖水域逐漸擴大,成為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15至20公里的大型湖泊。從明清到建國初期,駱馬湖還是滯洪的過水湖。共和國成立後,導沂工程為解決沂沭泗流域的洪水出路,將駱馬湖建成臨時水庫,汛期盛水,汛後種麥。1958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並報國家水利部批准,將駱馬湖改為常年蓄水庫,汛後蓄水興利。從此,駱馬湖勃發生機,譜寫新的篇章。它成了防禦沂、泗洪水,確保下游數百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主要屏障,也成了這個地方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資源寶地。
駱馬湖水多來自沂蒙山洪和天然雨水,沿湖又無工業污染,常年水體清澈透明,湖灘淺水中生長密密扎扎的蘆葦和眾多浮游生物,為魚類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水資源。湖中魚類多達56種,尤以銀魚、青蝦、螃蟹、龍蝦最佳。駱馬湖銀魚,通體潔白透明如美玉,形狀如根根銀條,肉質細嫩鮮美,有"水中白銀"、"水中人參"的美譽。金梅牌冷凍銀魚等遠銷亞、歐、美洲和我國港、澳、台地區。駱馬湖生產的大青蝦,色青、個大、皮薄、肉飽,名聞遐邇。以此為主要原料製作的"醉蝦",別有一番風味,對食客頗具誘惑力。駱馬湖螃蟹,個體碩大,雄者脂白如玉,雌者脂黃似金,是一種難得的風味佳餚。
駱馬湖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該湖位於宿豫縣、宿城區西北部,今天的曉店鎮東北部,有青蓮崗文化遺址。秦漢時期,這里設縣,東晉稱郡,唐太宗寶應元年改縣名為宿遷。萬世傳頌的抗秦英雄西楚霸王項羽,就出生在駱馬湖東南七八公里處的宿城梧桐巷,故里建有項里公園。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乾隆行宮,坐落在駱馬湖西岸的皂河鎮內。清朝乾隆皇帝六次巡遊江南,有五次到敕建安瀾龍王廟祭祀,並在此留宿,故此廟稱為乾隆行宮。當年乾隆皇帝在此留下了"第一江山春好處"的名句。當你游覽乾隆行宮後,就會覺得她象北京故宮的縮影。駱馬湖中的小島戴場,四面環水,島上風情美,魚宴味道鮮,人們稱它為"東方小威尼斯城"。駱馬湖東岸的馬陵山上,古有秦漢時期的"霸王扳倒井",唐朝名將薛仁貴東征的"藏兵洞",宋朝名將韓世忠屯兵抗擊金兵的宋營等古跡,今有宿北大戰許多遺跡,如宿北大戰指揮部遺址"三仙洞",著名峰山戰斗遺址,馬陵山公園陳毅題寫塔名的"宿北大戰馬陵山革命烈土紀念塔"等。
駱馬湖四周的一座座巨大水利工程,雄偉壯觀。嶂山閘屹立駱馬湖畔,共36孔,全長429米,最大排洪量8000-10000立方米/秒,為國家一級水工建築物,江蘇省大型水閘之一。皂河抽水站位於駱馬湖西大堤,是國家特大水利工程,出水口通人駱馬湖,進水口接連邳洪河,在皂河閘下接轉中運河,為國家南水北調第六梯級工程。水泵直徑6米,兩輛五噸載重汽車能在泵內對開,單泵流量每秒100立方米,兩台泵同時啟動開足,每天可抽排水2億多立方米。黃砂、石英砂、陶瓷土是駱馬湖及周邊的主要優質礦藏。湖東岸白馬澗出產的優質石英砂總儲量在5億噸以上。從曉店至井頭的60平方公里內,蘊藏著質優量豐的陶瓷土,它是生產高品位陶瓷牆地板磚、硫璃瓦、陶瓷器具、陶瓷工藝品的理想原料,總儲量在20億噸以上。
遊客們在駱馬湖游湖觀景,訪古論今,嘗鮮品味,參觀多項工程建設,無不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懷與愉悅忘歸的感受。登上馬陵山頂向西眺望駱馬湖,水天相連,風光秀麗,令人心馳神往。清晨,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躍出東方地平線,籠罩在駱馬湖面的乳白色曉霧,如輕盈飄逸的絹紗,緩緩地輕輕地揭開,湖面露出少女般嫵媚的笑靨,敞開慈母般博大的胸懷,那樣充滿靈氣,那樣富於魅力。倏然,一群群水鳥從蘆葦叢中沖出,振翅飛向藍天,一艘艘機帆船啟動,張網捕魚撈蝦。駱馬湖騷動起來了。
傍晚,夕陽慢慢地向湖底墜落,灑下千絲萬縷金線,給湖面塗上一抹抹金輝。湖面如懸立在天邊的巨幅風景畫屏,那望不到盡頭的蘆葦灘,葦花隨風飄盪;滿載而歸的漁船,鮮魚活蝦在艙中蹦蹦跳跳;勞作一天的人們哼著小曲,向溫馨的湖中小島靠去。駱馬湖開始靜下來了,甜甜地睡了。然而,當他揉著惺忪的眼睛迎接噴薄而起的朝陽的時候,整個湖上的喧笑又開始震撼雲天了!
駱馬湖將有更加繁榮美麗的明天。在西起楊河灘、北至曉店的湖濱,一個"北戴河式"的度假村,正在由規劃走向現實,它將吸引四面八方的遊客,讓更多的人飽覽這一帶湖光山色之美!
㈧ 《水經注》原文
《水經注》全文翻譯目錄: 最後整理:2012.6
1.水經注 卷一 河水
2.水經注 卷二 河水
3.水經注 卷三 河水
4.水經注 卷四 河水
5.水經注 卷五 河水
6.水經注 卷六 汾水、澮水、涑水、文水、原公水、洞過水、晉水、湛水
7.水經注 卷七 濟水
8.水經注 卷八 濟水
9.水經注 卷九 清水、沁水、淇水、盪水、洹水
10.水經注 卷十 濁漳水、清漳水
11.水經注 卷十一 易水、滱水
12.水經注 卷十二 聖水、巨馬水
13.水經注 卷十三 漯水
14.水經注 卷十四 濕余水、沽河、鮑邱水、濡水、大遼水、小遼水、浿水
15.水經注 卷十五 洛水、伊水、瀍水、澗水
16.水經注 卷十六 榖水、甘水、漆水、滻水、沮水
17.水經注 卷十七 渭水
18.水經注 卷十八 渭水
19.水經注 卷十九 渭水
20.水經注 卷二十 漾水、丹水
21.水經注 卷二十一 汝水
22.水經注 卷二十二 潁水、洧水、潩水、潧水、渠水
23.水經注 卷二十三 陰溝水、汲水、獲水
24.水經注 卷二十四 睢水、瓠子河、汶水
25.水經注 卷二十五 泗水、沂水、洙水
26.水經注 卷二十六 沭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濰水、膠水
27.水經注 卷二十七 沔水
28.水經注 卷二十八 沔水
29.水經注 卷二十九 沔水、潛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
30.水經注 卷三十 淮水
31.水經注 卷三十一 滍水、淯水、隱水、灈水、親水、尺水、涢水
32.水經注 卷三十二 漻水、蘄水、決水、沘水、泄水、肥水、施水、沮水、漳水、夏水、羌水、涪水、梓潼水、涔水
33.水經注 卷三十三 江水
34.水經注 卷三十四 江水
35.水經注 卷三十五 江水
36.水經注 卷三十六 青衣水、桓水、若水、沫水、延江水、存水、溫水
37.水經注 卷三十七 淹水、葉榆河、夷水、油水、澧水、沅水、泿水
38.水經注 卷三十八 資水、漣水、湘水、灕水、溱水
39.水經注 卷三十九 洭水、深水、鍾水、耒水、洣水、漉水、瀏水、買水、贛水、廬江水
40.水經注 卷四十 浙江水、斤江水、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貢山水澤地所在
㈨ 濟寧市位於魯西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人口眾多,重工業發達。轄區內有鄒城、兗州、曲阜、泗水、汶上、梁
(3)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治理環境污染;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交通網路;發展清潔生產。(任選三項,3分) (4)重要意義:緩解用水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保障航運。關鍵要求:確保水質潔凈(防治水污染)。(3分,意義2分,要求1分)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