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人文地理人地關系

人文地理人地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27 14:40:41

① 為什麼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本

首先通俗的抄講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球表層(地質研究地球內部,天文研究地球外部)
而研究地球表層自然活動與現象及其規律屬自然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人文地理學則重於研究地球表層(地)上人的活動,也就是「人」與「地」的關系,是人改造地表或者適應地表的一個過程
人文地理離不開「地」,離開了就不叫地理,也不開「人」,離開了就不叫人文地理

② 為什麼人地關系論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理論

人文地理學抄是研究關於人類活動襲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類活動即人,空間差異、空間組織等則是人施加於地的產物,由此不難看出,人地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理論。另外,人文地理學的三大特性——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也都是人與地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③ 為什麼人地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核心

一、從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看。 1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涉及復雜多樣的社會現象和事物,但其核心內容都離不開人地關系的研究。 2、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是地球表面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所形成的現象的分布與變化。 3、現代人文地理學以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為研究核心。人地關系的地域系統是以地球表層一定地域為基礎,由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兩個相互聯系又相互作用的子系統交錯構成的開放的系統。 二、從人文地理學的發展過程看 1、從近代地理學產生到20世紀20年代,人地關系一直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內容,在拉采爾、白蘭士等學者的著作中表現十分明顯。 2、後來重視地區差異和空間結構,使人們一度忽視了人地關系的研究。 3、到了20世紀70年代,由於人類面臨日益突出的人口加速增長、環境惡化、資源供求失調等全球性問題,使地理學的研究重心又轉到人地關系研究上來,把人地關系作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三、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包括部門研究和區域研究。 1、部門研究的對象是各種人文地理要素,即社會現象和社會事物。 2、它不同於相應的社會科學之處在於,它所揭示的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間地理特徵,必須分析人文地理要素與其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關系。 3、區域人文地理學主要研究特定區域的人文地理環境,即一定空間各種人文現象和事物所構成的地域系統。 4、對該系統特徵的認識,要考慮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人類社會地域系統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④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系,那麼

惠州市農村村民與城市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服務的調查不屬於屬於地理學范疇。如版果與人口增長和遷權移、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相結合就屬於地理學范疇了。
地理要素是地圖的地理內容,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態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與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網、通訊設備、工農業設施、經濟文化和行政標志等社會經濟要素。

⑤ 為什麼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現象空間特徵與人類活動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活動、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作用的變化和規律以及探討如何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以協調人地關系。 在人地關系中,「人」指社會屬性的人,具體來說,指在一定地域空間和一定生產方式下,從事各種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的具有群體行為的人。「地」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具體而言,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聯系的,空間上存在地域差異的自然、經濟、人文復合系統。人地關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 所謂人地關系理論是指各種人文現象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即人們對自然環境在文化(包括經濟)發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類文化系統的重要要素,是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對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的方式和強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人地關系論應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理論,影響到人文地理學的各個要素和方面。人地關系論,當前應突出研究如人口、資源環境如何協調、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從人的文化適應中,可以看到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反映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三個方面。如果將這三種文化及其相互間與環境的關系做深入研究,也就會對人與環境的關系有全面了解。與人地關系論相比,文化景觀論與行為論雖然有著各自的理論價值和獨到之處,但各自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文化景觀只是過去人文活動的結果,並不能說明人文活動的動力和原因。行為論只能說明人在某種環境中的一些行為。 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最基本的理論。長期以來它左右著地理學的發展。19世紀到20世紀初,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曾經是地理學界最熱衷的話題,當時興盛一陣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曾經為二次世界大戰的帝國主義侵略政策做過理論上的辯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不久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過「左」批判,曾經導致這些國家除經濟地理以外的人文地理學大衰退;關於人與環境的關系,不僅是現代地理學、哲學,而且是整個社會所關心的論題。關於人與自然共生的社會生態學思想已經為絕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地理學從以往的形態學方法向生態學方法轉化,體系性更強了,它給地理學的理論建設和各個分支領域的學術建設帶來了新的生機。從一定意義上講,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⑥ 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分別包括什麼

自然地理:氣候(光照、降水、熱量),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水系特徵)湖泊,土壤,植被

人文地理:農業,工業,聚落,交通,商業貿易,產業,人口等等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綜合性的分支科學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部門性的分支科學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等。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狹義的自然地理學僅指綜合自然地理學。

(6)人文地理人地關系擴展閱讀: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⑦ 人文地理學借用心理學新的研究成果來分析人地關系的是

人文地理學分析人的關系最主要是研究人的內心世界。

⑧ 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理論,請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分別對人地關系的主要思想流派加以概述和評價.(

文化生態學研究的是文化與環境的關系。研究地域文化的組成、功能、結構、空間特性和時間動態,系統要素之間與系統內部發生的各種過程極其互相作用機制。系統的相互作用關系包括:文化與文化之間、文化與環境之間、各種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文化生態是用生態學的觀點研究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環境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一、直鏈型文化生態關系對應的人地關系思想流派:
①環境決定論: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人是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分布都受環境的嚴格限制。代表學者有亞里士多德、孟德斯鳩、黑格爾、拉采爾等。
積極意義
反對唯心主義神決定論
客觀上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
消極意義
束縛人對自然的開發利用
自然宿命論,助長種族主義,發達國家的侵略擴張
這種直鏈型研究方法中環境以單向因果關系強有力地限制文化,環境對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鏈型。這種環境決定的思潮雖然流行時間長,當是過分強調環境的作用,忽視了各種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人類社會不僅受環境影響,也受社會、歷史諸因素影響。環境並不起決定作用。
二、網路型文化生態關系對應的人地關系思想流派:
①可能論:注重人對環境的適應與利用方面的選擇能力 。
觀點 :人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互為因果
自然地理環境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多種可能性,由人類能動地擇。學者: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
積極作用
批判人地關繫上的必然論、決定論
有助於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社會發展
局限性
尚未找到人類社會發展和人地關系的決定因素
尚未發現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徑
將人地關系仍視為因果關系,不利於認識人地關系的復雜性
②適應論:
1、觀點
人地關系是人類對地理環境在利用中的適應
人對地理環境的適應具有多種可能性
2、代表學者:
英國人文地理學家 羅克斯比(1880—1947年)
人文地理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群對他們的自然環境的適應;二是居住在一定區域內人群及其和地理區域之間的關系。
(1)人的生理適應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種族地理現象
(2)人類生產活動適應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經濟地理現象
(3)人類社會組織適應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社會地理現象
(4)人類政治活動適應地理環境形成政治地理現象
③生態論:
1、觀點:
人地關系是人類對地理環境的選擇性反應
地理學統一的主題是人地關系--人類生態
2、代表學者:
美國地理學家 巴羅斯(1877—1960年)
生物學借用「生態」術語關注生物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社會學將「生態」還原為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學為「人類生態學的科學」,其目的不在於考察環境本身的特徵和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而在於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應。
歷史學是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地理學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系。
④文化決定論:認為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技術條件使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願望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地關系中人取決定作用。
相同的自然環境+不同的文化系統=不同的文化景觀:傳統社會-文化的多樣性,「十里不同風」
不同的自然環境+相同的文化系統=相似的文化景觀:現代社會-文化的趨同,「千城一面」現象
評價:
積極作用
批判自然地理環境決定論
客觀上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危害
破壞自然環境
破壞生產力
否定自然地理學

三、和諧文化生態關系對應的理論:
人地關系協調論 (和諧論)
觀點: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一個復雜的人地巨系統
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對立統一
社會發展與地理環境應協調發展
人類必須約束自身行為來協調人地關系
代表學者與論著
莊子 齊物論 李特爾 M.J.懷特 吳傳均
(三)評價
1、積極作用
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完善地理學的主線和結構
2、局限性
對人地關系的復雜機理尚缺乏認識
協調人地關系的實證案例尚不多

⑨ 論述為什麼人地關系理論是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1. 人文地來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源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現象空間特徵與人類活動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活動、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作用的變化和規律。

  2. 人地關系理論是指各種人文現象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它影響到人文地理學的各個要素和方面。人地關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

  3. 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最基本的理論,長期以來它左右著地理學的發展。關於人與環境的關系,不僅是現代地理學、哲學,而且是整個社會所關心的論題。從一定意義上講,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⑩ 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是什麼意思

人文地理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體,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版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研究對權象是人文環境、人文現象和文化景觀。其內核是注重區域和空間,注重人地關系。它是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風土人情——風土:山川風俗、氣候等的總稱;人情:人的性情、習慣。也可以理解成 風俗人情,指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禮節、習慣的總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