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美國國家地理敦煌

美國國家地理敦煌

發布時間: 2021-02-27 02:47:34

㈠ 敦煌莫高窟的資料

莫高來窟
甘肅敦煌景點
本詞條自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 郭颺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1]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2]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紀錄片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3]
2020年2月,為致敬奮斗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景區在恢復運營後,對全國所有醫護人員實行免費開放,直至2020年底。[4]5月10日,莫高窟恢復開放

㈡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的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甘肅西部,敦煌市境內,地處新疆、甘肅交界處,距敦煌市區約18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92°59′~ 93°15' ,北緯40°25′~40°34′,面積346.35平方公里 。東南距玉門關約100 km,南距位於哈拉齊濕地的疏勒河古河道20 km,西南為庫姆塔格沙漠,與著名的羽毛狀沙丘頭部相連,西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境內的三壟沙7 km,三壟沙向西與阿奇克谷地相連,再向西南與聞名中外的羅布泊相連,園區距羅布泊湖心約120 km,北與北山山洪積傾斜平原相連,於2002年3月,國土資源部正式公布成立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也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第一個以雅丹命名的國家地質公園。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我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敦煌市西北約 180 公里處,玉門關西北約 100 公里處。公園面積 398 平方公里。它主要由風蝕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景觀。 公園內集中連片地分布著各種各樣造型奇特的風蝕地貌,例如,「蒙古包」、「駱駝」、「石鳥」、「石人」、「石佛」、「石馬」等,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它宛如一座中世紀的古城,世界許多著名的建築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它的縮影,令世人瞠目。夜幕降臨之後,尖厲的勁風發出恐怖的嘯叫,猶如千萬只野獸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也因此得名「魔鬼城」。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以其獨特的大漠風光、形態各異的地質奇觀、古老的民間傳說,吸引了無數勇敢的探險者前來揭開「魔鬼城」神秘的面紗,探尋大自然的奧秘。

㈢ 劉進寶《敦煌史話》

中華書局《敦煌史話》


敦煌的孕育誕生
在歐亞大陸腹地中亞的東邊,是著名的河西走廊。這個一千多公里的狹長地帶,夾在蒙古高原、西伯利亞和青藏高原之間,綠洲相間。從這里西行,經過中亞,可以和南亞、西亞乃至整個歐洲聯系。而敦煌正好處在其西端的東西交通門戶的樞紐位置上。
張騫出使西域,敦煌設郡
絲綢之路的開創,可以追朔到很久遠的年代。《舊約全書》中《以賽亞書》部分,寫成於公元前八世紀,書中稱中國人為絲人,中國帶給西方世界的第一個瘋狂,便是神奇而美麗的絲綢。公元前400年希臘人克泰夏斯和前三世紀古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的著作中,稱中國為「賽里絲」,即產絲之地。中國的絲綢沿著這條河西的大路,征途漫漫,轉輾貿易,運往西方的國度,在那裡的希臘羅馬人,對絲綢如痴如醉。
古代的西方人固然對東方充滿了神奇想像,而中國人也一直渴望和西方的接觸和交流。戰國時的《穆天子傳》,記載了西周王朝第五代國王周穆王姬滿在他在位的第十七年率六師西巡所歷地域。他自王都宗周出發,溯黃河而上,西進柴達木盆地,北上帕米爾高原,一路上受到當地住民的歡迎,西行過赤鳥地(塔什庫爾干)、玄池(阿姆河),終於來到西王母之邦。西王母在瑤池設宴款待周穆王,周穆王則向西王母饋贈了絲綢。兩人對酒當歌,互為唱答,表示敬慕之情。這恐怕是最早最浪漫的中西文化交流了。
在河西走廊成為重要的歷史走廊,而敦煌成為了舉世矚目的文化寶庫上,不能不提到的一個歷史人物是漢武帝,不能不說到的一個歷史事件是「張騫鑿空」。漢武帝是第一個看到河西走廊重要性的雄才大略之人,正是他派遣張騫率使團通西域,中原王朝才首次在河西設郡。敦煌郡於公元前111年設立,從此開始了它燦爛輝煌的歷程。
秦漢之際,匈奴擊敗了生活在敦煌和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稱霸大西北,並時時侵暴中原。為防禦匈奴,秦時築起了長城,而漢高祖則以和親暫時平息邊疆。及漢武帝時,已經積蓄了足夠的反擊匈奴的力量,漢武帝於是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以聯絡與匈奴有世仇的大月氏,夾擊匈奴。
建元二年(前139)到元朔三年(前126)張騫首次出使西域,期間歷經千辛萬苦,前後長達十三年。在經過河西走廊時,他們被匈奴發現並俘獲。張騫被囚禁十餘年後,終於尋機逃出來,依然不忘身上的使命,繼續西行尋找大月氏。經過大宛(今費爾干納)、康居(今撒馬爾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終於找到了大月氏。然而此時大月氏早通過戰爭使大夏臣服,在這一帶安居樂業,再也不想去跟匈奴報仇了。張騫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脫,回到了長安。
元狩四年(前119)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一次的使命是與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人結成聯盟,「厚賂烏孫,招以東居故地」,「以斷匈奴右臂」。這一次,他順利地到達了烏孫的赤城谷,卻正好烏孫發生內亂,又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但他卻利用這次機會,與西域和中亞各國建立起了官方互通使節的關系。
張騫的兩次出使,雖然都未達到結盟的目的,但打開了人們的視野,建立了漢王朝與西域各國廣泛的經濟文化的聯系,發展了中西交通,獲得了西域和中亞的社會、經濟、地理交通的大量信息,也對漢武帝開發大西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一歷史事件,史稱「張騫鑿空」。雖然絲綢之路在漢代以前已有數百千年的發展歷史,但張騫作為一個偉大的先行者,在開拓絲綢之路發展中西交流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再接著,是先進的西漢王朝終於戰勝了匈奴,先後在河西設置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是為河西四郡,開始了漢對西域的經營。同時又築邊塞,興建軍事設施,續修漢長城,沿走廊的北邊向西延伸,過庫爾勒、輪台到庫車西北。
漢代通西域的路,為了避開正西方向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沿著沙漠邊緣分成南北兩道的。兩道的起點俱為敦煌,當時在敦煌西南設陽關,西北設玉門關,控扼兩道的出入。敦煌處於這樣的交通樞紐的地位,隨著絲綢之路的通暢,成為了中古時代最耀眼的「國際都會」,絲綢、鐵器、玉器、漆器等源源從此運出,來自中亞、西亞、歐洲的香料、織物、寶石、顏料、玻璃等從此進入中國。敦煌進入了第一個繁榮期。
「敦煌」一詞的由來,東漢應劭最早的解釋是:「敦,大也;煌,盛也。」唐李吉甫:「敦,大也,以其廣大西域,故以盛名。」近來學術界認為是建郡以前居住在當地的少數民族對本地所起的名字的音譯。
十六國時期的敦煌(366-442)
歷史進入十六國時期,包括敦煌在內的涼州八郡都在張軌治下,中原的的大動亂到這里已是「天下方亂,避難之國,唯涼土耳」。許多文人學者避亂到此,他們在河西傳授儒學,使中原失傳的一些經籍學說得以保存下來,對後世影響極大。這一時期,河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原普遍殘的時候,卻有了穩定的發展和進步。
敦煌在這一時期,湧入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帶來了經濟文化的進步,另一方面,在那個動亂的時代,社會的動盪始終籠罩在人們心頭,現實的苦難,使得人們轉而乞求神明的保佑,佛教由此而大為流傳開來。
十六國時期敦煌的歷史興衰交替。前期一個世紀敦煌局面安定,海內稱名邦。自西涼建元初年改都酒泉,敦煌進入衰落期。420年北涼滅西涼,次年沮渠蒙遜再度攻破敦煌後「屠其城」。422年李寶自伊吾帥眾二千人據敦煌,修繕城府,敦煌才從極度衰敗中復甦。大約三年後,北魏在敦煌設軍鎮,河西走廊西端的軍政中心又從酒泉移到敦煌,敦煌再度進入發展期。這一興衰交替的反復,後期戰亂帶來的災難,也刺激了佛教的發展。
莫高窟的創建年代,一般定為十六國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位名叫樂[亻尊]的行腳僧人,來到敦煌南面的鳴沙山,忽見三危山頂放射金光,宛如千佛降世,他認定這是一種神示,於是便在鳴沙山沿河的陡壁開鑿了第一個洞窟。開鑿第二個洞窟的是法良。從此進入了蓬勃的開鑿時期。
莫高窟現存十六國時期所開窟七個,即第267、268、269、270、271、272和275窟。莫高窟的全部洞窟分布在南北長1600米左右的崖面上,絕大部分集中在南段900米的崖面,上下作三、四層。十六國時期的七個窟位於南段中心崖面中層。
這批洞窟的頂部有幾種形式,禪窟都是平頂,第268窟頂部用泥塑疊澀平棋一排,是從木構建築脫胎而來。第272窟窟頂是莫高窟現存第一個疊澀式藻井,第275窟窟頂為縱向人字坡形。
十六國時期的塑像都是單身的,多以彌勒菩薩為主尊。公認是這時期標準的第275窟,在南北壁上部的形龕中塑了形象各異的交腳彌勒像。闕樓象徵兜率天,是彌勒所住的西方凈土世界。彌勒交腳而坐是早期的形象,頭部比例明顯過大,要佔到腰以上一半的樣子,也是早期造像的特點之一。第272窟西壁畫的菩薩是西域式的,上身裸露,用圓弧和圓圈形粗線條勾勒眼、臉、胸、腹的筆法,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立體感很強。是為凹凸畫法,最早從印度傳來。
第275窟南壁龕下畫佛傳故事。北壁龕下自西向東畫毗楞梨王斫千釘、虔[門者]尼婆梨王剜身燃千燈、屍毗王割肉喂鷹等本生故事。本生故事是講佛前生施善的種種經歷。這類宣揚苦難,忍痛犧牲累世修煉的題材,在莫高窟壁畫中最早出現,充滿血腥恐怖,是時代苦難的折射。壁畫下部並列畫著三十來個供養人,個頭很小,身高不及菩薩的膝頭,遠沒有盛唐以後頂天立地壓倒一切式的規模氣勢。
第268、272、275窟都有飛天,與中國傳統的遍身長羽毛的羽人不同,也與靠彩雲承托的印度乾闥婆不同,飛天是靠飄帶翱翔藍天的,中國化了的飛天在以後成了敦煌藝術的代表。
從十六國晚期的北涼到南北朝時代,是敦煌莫高窟的童年期。在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呈現出一種外來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帶著西域氣息,變幻無窮。
敦煌早期壁畫,在繪畫技法上充分利用了民族民間的繪畫成就,以表現外來的佛教內容,並在適應新題材,新內容的製作過程中轉而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兩種文化的結合產生了新的文化。
十六國時期壁畫的特點:情節上比較多地用主體,突出情節安排,一幅畫上一個單獨的主題,其中有主要人物,表現的是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動。有時在單獨畫面上還有題跋,還有文字說明情節和內容。這種「主題式」的單幅畫,每幅畫表現一個主要人物的主要情節,特點是只有二次元空間,形象是平擺的,圖案化的,總的感覺是幼稚、簡單,但感情真摯。
北魏時期的敦煌
從442年北涼余部撤出敦煌,到大統元年(535)正月西魏建國前,敦煌在北魏治下實有九十三年(442--534)。
在這段時期里,魏滅北涼,徙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三萬戶於平城等,這些對內地佛教特別是對雲崗乃至龍門石窟的開鑿起了促進作用的因素,顯然也影響到了莫高窟的發展。另外太武帝毀法事件也大有影響,拓拔燾是信奉道教的,太延六年(440)改元太平真君,446年在道士寇謙之策劃下大規模廢佛,一直到七年後太武帝被謀殺,才恢復佛法。因此北魏統治敦煌之初的一些年裡,莫高窟不可能有大規模的興建。
太和十八、九年(494--495),孝文帝遷都洛陽,西域胡僧到洛陽的多達三千,龍門石窟大規模興建,佛教進入了興盛時期。但此時的敦煌經濟發展尚低,莫高窟的發展受到當地人力財力的限制,北魏建窟不多,原因即在此。
正光5年春北邊爆發六鎮起義,敦煌鎮改為州,取名「瓜州」,孝昌三年(527)崇信佛教的明元帝四世孫元榮出任瓜州刺史。元榮利用佛教穩固政權,莫高窟才有成批洞窟修建,這一次的建窟活動在他任上一直延續到西魏大統十年(544),共十七、八年,這是繼北涼時期之後的第二個興建高潮。
北魏窟現存十五個,即第246、248、251、254、257、259、260、263、265、273、431、435、437、441、487窟。北魏窟的制形有所變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現了中心塔柱窟(塔廟),而且成為這個時期的基本窟形,五個廟也是如此。這是模仿印度支提的形制,加以民族化的窟建形式。和這個變化相適應的是北魏窟的基本結構為窟室前部作屋宇式的人字披間,模仿木構房屋棗出椽柱斗拱加彩繪,在前壁門道上方,還鑿有通光的方形明窗,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徵。窟室後部中央保留一個從地面到窟頂的中心塔柱,柱身四面鑿龕造像,柱身上部貼影塑。
壁畫布局和以前十六國時期相似,大致是頂部畫裝飾圖案藻井、平棋和椽間自由圖案,四壁腰部即人們平視的最佳部位畫佛像和主題故事畫,其下畫小身供養人行列,四壁上端繞窟一周畫天宮伎樂,四壁下段畫金剛力士,其餘壁畫密布千佛,組成一個庄嚴神聖的佛國世界。這時期的主題故事畫可分為佛傳故事、佛本生故事、因緣故事等。佛傳故事宣揚釋迦牟尼生平事跡,本生故事宣揚釋迦前生善行,因緣故事宣揚與佛有關的度化事跡。北魏壁畫仍以各種弧線圓圈勾勒出畫像的顏面、軀體、手足,立體感強,肉體明暗暈染,白鼻樑、白眼眶,習稱「小字臉」。
北魏時期的塑像,佛的兩旁一般都有了脅侍菩薩,左右各一尊。古印度傳來的以衣褶線紋流暢著稱的犍陀羅藝術風格,在這時還很有影響。如第259窟北壁東龕坐佛,衣紋處理深淺適度,刀法靈活,疏密變化協調,紋路清晰優美。而有的魏塑,輕薄流暢已近「曹衣出水」風格。麵塑有的渾厚含蓄,表情淡漠超脫,有的清矍瘦削,威嚴堅定,這除了受外來的影響,也有南朝士人崇尚秀骨清相的病態審美觀的影響,反映著當時仍尊崇南朝為華夏文化正統所在而刻意模仿的風尚。而此時的飛天,身著露體長裾,拖擺裹足,已不同於北涼時代壁畫中袒露上身和雙足保存著印度天神特徵的飛天形象,顯然是受到了褒衣博帶式的內地服裝的影響了。秀骨清相和褒衣博帶是北魏末彩塑的新內容,是在孝昌中東陽王出任瓜州刺史後,從中原帶入了中原文化,從而使敦煌石窟藝術更富有民族特點。
西魏時期的敦煌
535年,宇文泰毒殺孝武帝,另立文帝,史稱西魏。自此敦煌在西魏政權轄下。
掌握西魏、北周、隋、初唐政權的宇文氏、揚氏、李氏,同出武川軍鎮,都是屬於中下層軍官出身。他們仰仗武力掌握了國家最高權力後,這些並非世族舊門的人,並不因襲舊制,反而有許多的革新,在思想意識上也不頑固守舊,富有少數民族開朗曠達的氣質,一反南朝士人頹廢誇誕的習氣,自強不息,最終統一了北方。西魏北周是我們國家歷史上一個興旺發達時期的起點,其生氣勃勃的景象,明顯反映到敦煌藝術中,使得這一時期的壁畫圖案開始變得富麗多彩。
西魏時期開七窟,第247、249、285、286、288、432、461窟。
第285窟壁畫中新出現的五百強盜成佛,壁畫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戰爭、刑罰、兵甲、服飾等方面情況,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單檐歇山頂大殿,人字形的拱架,反映建築特點,是西魏壁畫的代表作。西魏壁畫中的新題材,有第285窟的伏羲、女媧、雷公,第249窟的東王公、西王母,還有羽人,都是典型的神話傳說人物。第249窟窟頂北披下部所繪的狩獵場面,表現了西北少數民族的游牧生活。第432窟的影塑飛天是現存北朝影塑的精品,主尊南側的脅侍菩薩,塑造細膩,形容端麗,體型修長,突破了北魏以前人物粗短的格局,是西魏時期的代表作。佛、菩薩的右袒式袈裟換成了褒衣博帶式服裝。
西魏時期,敦煌加強了和內地的聯系,中原的、南方的藝術風格和思想對敦煌產生了越來越明顯的影響,南北交融著,敦煌石窟藝術正發生著很大變化。
北周時期的敦煌
宇文泰死後,他的第三子宇文覺廢魏自立,建北周,時557年。北周一代加速西魏的發展,尤其是北周武帝,全力推進統一事業,雖然最後他壯志未酬,但已經打開了全國統一的局面。
北周時期對莫高窟的興建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於義,他就是武周聖歷碑中和東陽王並列的建平公。這個時期莫高窟的發展情況壁西魏有過之而無不及。莫高窟現存北周時期開的窟共有十五個:第250、290、291、294、296、297、298、299、301、428、430、438、439、440、442等窟。北周洞窟最大的是第428窟,面積達178.38平方米。
北周窟除了大之外,內容之豐富、描寫之細膩也是明顯的進步。這時由於譯經數量漸多,經變故事畫增加了,如微妙比丘尼變、福田經變、善事太子入海品、得眼林故事等,還有東王公、西王母等傳統題材故事。這些在四至六世紀流行的佛經故事,適應晉末以來動亂社會的現實,北周處在這一時期走向終結,社會走向治理的過渡中,爭亂尚在繼續,所以這一類的故事,成為有吸引力的歷史題材。
畫塑中人物的衣著形象也繼續變化著,除南朝的褒衣博帶式外,窄袖小衫也出現了。壁畫人物開始著「帔帛」。北周洞窟中的塑像增加了佛弟子,出現了迦葉和阿難像。佛弟子塑像的出現,使北周窟中有了一輔五身塑像的新組合。
隋代時期的敦煌(581-617)
隋朝結束了南北朝長期的分裂,國力之強盛達到兩漢以來一個新的高峰。同時,隋文帝等統治者極力倡導佛教。開皇十四年,隋文帝命「翻經所」沙門法經等人撰《大隋眾經目錄》七卷,對後世影響很大。隋朝佛教遺跡遍布各地。
敦煌的繁榮則與西域的建設、中西交通的發展有直接關系。大業三年(607)改瓜州為敦煌郡。敦煌在隋末動亂中未受多大的騷擾,延續西魏北周以來的勢頭,發展下去,直到大業中中原山東地區農民起義爆發後多年,敦煌還未停止石窟的興建,第282窟就是大業九年(613)開鑿的。
莫高窟現存隋代洞窟九十四個,並續修及重修了前代的264、269、270、271、254、268窟,所以,在莫高窟存有隋代畫塑內容的洞窟共100個,這個數字不會是當時修窟數的全部,也足以反映隋代莫高窟興建情況之熱烈。在短短37年中這樣規模的開窟工程,在莫高窟一千年的興建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隋窟幾乎全部在南區的北段,從最南的第243窟往北到最北的第376窟,密密麻麻連成一片,幾乎占盡了南區北段也就是莫高窟中心崖壁的中上層最佳位置。隋窟的窟形,最常見的為覆斗形頂或人字坡頂,正面(西壁)開一龕,這類型的占過多數。覆斗型藻井頂和後壁鑿一窟的形制,開唐式先河。還有一種量較多的是前部為人字坡頂,後部為平頂或前部為平頂,後部為人字坡頂的窟形。
隋窟壁畫數量,無論從篇幅還是內容,都大大超過前代保存下來的壁畫數量總和。除了逐漸減少的乘象人胎、夜半逾越城和須達拿太子、薩[土垂]那王子等佛傳故事外,普賢變、葯師經變、觀音經變、彌勒經變、阿彌陀經變等等,特別是大量創作的維摩詰經變和凈土變,是引人注目的新內容。
第262、276、277、314、380、417、419、420等窟壁畫都畫了維摩詰經變。維摩詰故事起源於印度,維摩詰是個居士,即在家修行之佛教信徒,唐復禮《十門辨惑論.通力上感門》說其神通道力遠過諸菩薩聲聞。維摩詰有恙,佛遣他們去問疾,皆不敢從命,托詞迴避,只得派「智慧最勝」的文殊菩薩前去。由此推測,北魏時已提倡在家修行,居士當是不小的社會勢力。敦煌壁畫中最早的維摩詰形象出現於隋代的第276窟,在畫史上比東晉時顧愷之於瓦官寺畫維摩詰晚了兩個世紀。這些經變故事畫的大量出現,更深一層的背景是隋代經濟繁榮興旺,成為富豪權貴們把遙遠的西天極樂世界搬向人間的現實基礎。這一點在唐代表現得尤為明顯。如第420窟藻井東披法華經普門品中之西域商隊,為表現長途跋涉之艱險,畫有駱駝翻滾下山崖和商人遇盜全力拚搏等場面,正是當時絲路情況的真實寫照。
隋代壁畫中佳作不少。第305窟南頂上畫帝釋天妃,乘四鳳駕車,周圍天神護衛,色彩豐艷,筆伐奔放。第419窟窟頂西部的帝釋天妃圖也成功地表現了她和飛天諸神在空中飛馳的形象,大有風馳電掣之勢。第419窟窟頂畫法華經變譬喻品,以鳥瞰角度畫出數重垣牆和房屋樓閣,構圖新穎,火勢也很逼真。第420窟觀音普門品畫觀音伸手援救溺水人,溺水人游泳掙扎向觀音,姿勢生動。第404窟的飛天,體態輕盈,開始脫出北朝飛天比較笨拙的樣子。舞動的飄帶,絢麗的色彩,正是朝唐代風格過渡的特點。第404窟西壁外龕南側的菩薩,五官造型還保留魏晉以來清秀俊俏的特點,而臉部用暈染法表現微妙的神情,拈忍冬花的手姿更是纖巧別致。這一類隋代單身菩薩多且美,改著俗裝,衣飾華麗,接近現實生活中貴婦人的形象,是以生活中的模特兒為基礎,加以大膽的發揮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菩薩開始世俗化了。
隋代藻井的圖案,也隨著中心柱窟的解體和北朝建築裝飾圖案的消逝而更新形式,可稱之為「織物圖案」。如第305窟藻井,表現的是織物的「華蓋」,由中心蓮花方井與四周垂帳兩部分組成,代表人間的皇權或天國的凈土。藻井外圍的窟頂四披也畫了東王公、西王母等諸天神怪人物,這些常見於東漢墓室中的代表神仙的道家的形象與佛陀集中在一起,反映著敦煌佛教藝術進一步中國化。
隋代塑像也具有繼往開來的歷史過渡性特徵,與前代比較有許多發展變化。
首先是內容的豐富。進一步突破一佛二菩薩的呆板格局,定型為一鋪多身,先是五身,並向後來的七身、九身的復雜組合發展。第419窟一鋪塑像是一佛和迦葉、阿難二弟子,加上二菩薩共五身。
其次是形象的豐滿。隋代彩塑,整個造型變得豐滿圓實,典型特徵是面相方正,鼻樑略低,耳垂加長,頭大體壯,上身長而腿短,開始擺脫「秀骨清相」而追求雍容凝重,往唐代豐肌圓潤的風格發展。
第三是裝飾的華麗。這是隋代壁畫和彩塑的共同特點。壁畫一般用熱色土紅作地色,繪以青、綠、黑、白,間以葉金裝飾,鮮麗多彩。從隋塑開始,在佛的袈裟和菩薩的天衣上也繪上了漂亮的織錦圖案。社會的發展,把佛菩薩也從累世苦修苦行的困頓中解放出來,他們衣著的變化,更是蠶桑絲織業發達,絲綢貿易興盛的反映。

國家地理評出50 個一生要去的地方都有哪啊

非官方的「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五十個地方」評選活動八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揭曉,北京故宮、西藏珠穆朗瑪峰、香港和台灣日月潭等中國五十處風景與人文名勝之地,最終被此次評選確定為最值得外國人來華後的去處。

本次評出的另四十六個地方是:安徽黃山、九華山、西遞宏村;北京八達嶺長城;福建鼓浪嶼—萬石山、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甘肅敦煌莫高窟、崆峒山;廣東開平碉樓;廣西陽朔西街、黃姚古鎮;貴州雙河洞景區;海南蜈支洲島;黑龍江漠河北極村風景旅遊區;湖北神農架;湖南張家界天門山、衡山;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阿爾山;江蘇連雲港花果山風景區、周庄;江西廬山、景德鎮、龍虎山;遼寧一宮三陵;寧夏賀蘭山岩畫、中衛沙坡頭;青海青海湖;陝西秦始皇兵馬俑、華山、碑林博物館、華清池風景名勝區;山東泰山;上海朱家角;山西平遙古城、堯廟華門;四川九寨溝、三星堆;西藏納木錯;新疆喀納斯、喀什、烏爾禾魔鬼城;雲南版納野象谷、梅里雪山、石林世界地質公園;浙江普陀風景區。

此次評選活動由中國《環球郵報》聯合內地三十一個省區市的三十一家都市類報紙共同主辦,評選歷時一百天,通過「海選」和網路、簡訊及報刊投票決選兩個階段,最終由包括外國駐華使節參加的組委會在綜合投票和評委會意見後,從近兩百個入圍景區中出爐五十個。

結果公布後,現場即有人對拉薩布達拉宮、杭州西湖等一批入圍而未入選景點表示遺憾,更有人對雲南麗江、香格里拉及四川瀘沽湖等地甚至未能入圍而感到不可思議。主辦方無人對此予以正面回復,他們稱本次評選是「大中華旅遊走向國際營銷的典範」,這一結果將是外國人來華旅遊的「參考值」和「風向標」。

辛巴威駐華大使等多個國家駐華官員分別為五十個地方的代表頒發獎杯和入選證書,津國大使代表駐華使節表示,本次評選結果,將為外國遊客來華參觀、旅遊提供方便,也能讓其他國家更好地了解中國。

㈤ 紀錄片敦煌 觀後感300字左右,不超350,速度發來!!!!!!!

找不到觀後感,但下面是資料,你可以參考參考。
紀錄片《敦煌》是中央電視台繼《故宮》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記錄敦煌地區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深入揭示敦煌兩千多年來的文化內涵。攝像機對准敦煌和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生活過的人們,撥開歷史的層層迷霧,將那些被遺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現在觀眾的視野中。主創人員力求奉獻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歷史與文化的文獻紀錄片,全面紀錄敦煌地區16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現100年來敦煌學的學者對這個沙漠寶庫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據了解,紀錄片《敦煌》擁有大量獨家拍攝的鏡頭。在這部紀錄片拍攝的過程中,敦煌研究院首次向世人展現了二十四座以往從未對外開放過的珍貴洞窟,極富歷史意義及美學價值。
該片是中央電視台繼《故宮》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力作,由《故宮》原班人馬打造,主創陣容強大。除了總導演周兵外,季羨林先生曾擔任該片總顧問,搖滾大腕張楚、何勇擔任了該片的音樂製作。許巍則為該劇演唱了主題曲。
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副主任梁建增表示:「《敦煌》歷經六年,是按照對得起敦煌,對得起歷史,對得起觀眾,懷著敬畏心和自豪感創作的一部紀錄片『大片』。作為中央電視台的『年度特別奉獻』在新聞頻道推出。」
據悉,該片已由美國國家地理頻道亞太地區購買,並也將在虎年春節期間在台灣地區播出。
《敦煌》總導演周兵表示,「關注歷史中的人,將是我們這次創作的重要視點。人,在我們這部紀錄片里,將是最重要的描述和解讀對象。」
據了解,《敦煌》在結構和表現手法上與《故宮》相比較再次大膽創新。在十集篇幅里,描述了十個人物的命運故事。對敦煌一千多年的歷史和生活有了生動的展示。有命運多舛的舞女程佛兒,寡婦阿龍,無名的小畫匠,商人沙拉,探險者斯坦因,敦煌守護者常書鴻等。力圖在為觀眾不斷創造視覺驚喜的同時,更多加入真實再現的手法,將故事片的一些成功元素有效的融合進來,增強紀錄片的觀賞性和趣味性,使節目在保持文化內涵的同時,更加充實、更能貼近觀眾。不僅僅是要告訴觀眾敦煌的歷史,更是要帶領觀眾乘坐時空隧道,回到屬於古絲綢之路的那片天空,再現發生在那裡的驚天動地的故事。
2009年的第十屆四川電視節上,紀錄片《敦煌》一舉在「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評選單元中奪得了「人文類評委會特別獎」。
同時,央視網將作為《敦煌》獨家官方方網站對《敦煌》節目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報道與解析,並有大型網路互動活動「敦煌游」火熱招募中,獨家推出《敦煌》精彩視頻片斷,讓廣大網友預先體驗《敦煌》的旖旎與震撼。

㈥ 國外有沒有類似敦煌網的網站

如果代購方開不出正規的發票,或者發票的項目和你買的是不一樣的商品.這樣的代購都有違法的嫌疑.存在逃稅、走私、虛報、無銷售經營資格等問題。所以,你代購的時候小心了,除非你買的是一次性並且你確信質量合格,否則以後的維護售後,人家完全可以不認你的貨物,因為沒有憑證。即使他們服務好,代購網的東西都很雜,對於一些專業的東西,他們是沒有能力去和你解釋和維護的。

其次是,美國的一些公司在國內有代理,不允許直接從美國銷售到國內。那麼從代購這里直接拿的貨物,外國公司他們認為你是非正常渠道買到的,不一定給你做維護的。所以即使美國網站寫了怎麼好的維護,你也不一定能得到的。代購也許可以憑借私人關系為你拿到美國維護,但是萬一沒有私人關系了,或者被美國總公司知道了,那麼你就得不到維護了。

還有,就是不少東西,國家是有專門的管理的,比如葯品、醫療器械、化學、衛生產品,都需要專門的特許,沒有生產經營的資格和證書,是不能經營的。這雖然有些形式化,但是至少有證書的比沒證書的更專業更有能力,而且在監督體系之內,這是確認的,你可以得到更多保障。無資格經營是違法的,比如醫療器械管理條例中,未取得醫療器械經營許可的企業,非法經營醫療器械,是要沒收違法所得,處以罰款,並可追究刑事責任的。

㈦ 敦煌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主要是因為什麼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洞版窟始鑿於前秦建權元年(公元366年),現存491個洞窟,有2,400多尊雕塑,45,000 平方米壁畫。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和財富。

自從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了五萬多卷宗教文書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驚了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因而敦煌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㈧ 試述敦煌莫高窟323窟佛教史跡畫的主要內容與特色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一個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甘肅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還有唐宋木構建築五座。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 飛天4000餘身, 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 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個時代的壁畫中,有反映當時的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制度、古代建築造型以及音樂、舞蹈、雜技的畫面,也記錄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供參觀的洞窟較有影響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西方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年。據記載,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樂囫柱杖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從十六國到元朝,石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十個朝代,1500年,至今,樂樽的那個石窟早已無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經過風沙侵蝕仍保存著十個朝代的750多個洞窟,窟內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餘身和唐宋窟檐木構建築五座。此外,還有藏經洞發現的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及各種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綉和大量書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陣列起來,便是一座超過二十五公里長的世界大畫廊。
莫高窟的彩塑多屬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盤事跡的造像。因為莫高窟的岩質疏鬆,無法進行雕刻,工匠們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來,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為珍貴難得。
另外還有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及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階層的各種社會活動,如帝王出行、農耕漁獵、冶鐵釀酒、婚喪嫁娶、商旅往來、使者交會、彈琴奏樂、歌舞百戲……世間萬象,林林總總。
莫高窟作為藝術的寶庫,不同時代的藝術風尚在這里匯集成斑斕景觀。敦煌唐代藝術代表了中國佛教藝術最璨爛的時代,外來的藝術與中國的民族藝術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藝術空前豐富多彩。那雄偉渾厚高達十幾米的巨大佛像;靈巧精緻僅有十餘厘米的小菩薩;場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經變;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的單幅人物畫無都使人印象深刻。
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
在敦煌壁畫中所描繪的當時的一些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了我國古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各個方面的內容。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壁畫中所繪的大量的亭台、樓閣、寺塔、宮殿、城池、橋梁和現存的五座唐宋木結構檐,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形象圖樣和寶貴資料。我國的雕塑和繪畫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美術史上記載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多已失傳,敦煌藝術的大量壁畫和彩塑為研究我國美術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廢,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後,又受到人們的注意。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這些盜竊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
中國從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學術研究和保護機構;六十年代對石窟進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開始,莫高窟進入了現代科學保護時期。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是中國唯一的石窟類文物保護研究陳列機構。該中心陳列部設有錄像演播廳和三個展區,敦煌石窟藝術的精華和發展歷程的概況在此得以展現,為人們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石窟和敦煌佛教藝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莫高窟(英文名稱:Mogao Caves)於1987年12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04 )。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