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市人文地理
Ⅰ 武漢大學人文地理碩士研究生是2年制嗎畢業後的就業情況怎麼樣
據我所知,應該是三年的吧。
就業方面:
1、先從興趣愛好考慮:地理學專業方向分為三支: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有水文、地貌、氣候、生物、泥炭等)、人文地理學(研究方向有城市規劃、區域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等)、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方向有地圖、遙感、GIS等)。樓主是學經濟學的,初步建議考慮人文地理學,當然其他二支也絕對可以學。具體考試科目不同招考學校也不同,建議進一步咨詢,有的放矢。
2、再從從就業方面考慮:
1、中學教師(初中、高中地理教師)
2、大學教師(城鄉規劃、旅遊方向,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
2、城鄉規劃研究院(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
3、國土資源廳(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城市規劃等)
4、公司(例如大名鼎鼎的北京超圖信息公司等,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研究方向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
5、水文水利廳(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等)
6、環境保護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為綜合地然地理等)
7、氣象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為氣候學等)
8、研究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各專業均需求)
9、其他就業方向(本人尚未了解到的)
3、城市地理與城市模擬,一句話——其實就是城市規劃與設計
Ⅱ 武漢屬於什麼地域空間結構模式
武漢一般認為組團式,因為三個區域都有自己的商業區等功能區,彼此獨立。
應該分別是指城市的地域形態和布局形式吧。布局形式有分散疏鬆式和集中式,城市的地域形態則有集中式和組團式
武漢地處中部,是中部地區最大的產業、人才、交通聚集地,然其一段時間以來的發展、變化仍難如人意。中央慧眼識玉,大膽確立武漢及周邊地區為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模式試驗區, 使武漢乃至湖北,在全國經濟一盤棋中的地位與優勢以一目瞭然、雞群鶴立的感覺,更給武漢發展帶來了無以比擬的機遇及無人項背的特殊地位。武漢城市的確切定位:必須堅持以「九省通衢」名城為主,不宜過分強調建設「經濟強市」、「金融中心」
「兩型」社會試驗區之所以冠以武漢,原因只能是武漢具備獨特的地理空間優勢,就是「九省通衢」,就是中部地區。當然也包括武漢具備的文化人文優勢,金融、環境和生態優勢。最基本的「資源稟賦」的現代經濟學理論,經典的馬克思主義有關「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的論述,給予我們這方面的啟示與告誡。
近年來,在我省和全國很多地區,都經常聽到和看到所謂建設「經濟強市」、「金融中心」的口號,殊不知,不同城市基礎和條件是不一樣的,而且具備不同的性質和職能。「九省通衢」就是武漢的經濟名牌,也是武漢的文化名牌,更是武漢的城市名片。武漢的發展不是在「金融強市」、「製造中心」的名義下爭取資源和政策的投入,而是在「九省通衢」的光耀下,獲得巨大的、不可置否的資源、政策乃至發展的機遇和實在的利益。「九省通衢」名城地位的品牌運用和鞏固好了,一切都將是順水順風,理所當得。相反,一味地、單一地追逐「經濟強市」、「金融中心」,甚至以此為發展戰略和城市口號,實際上是對武漢城市地位的弱化和放棄,也是對試驗區建設意義的短視和誤解。中央選擇武漢作為「兩型」試驗區的作用和意義,決不僅僅在此,試驗區要完成的工作和實踐的意義是廣泛和深遠的。探索「兩型」社會建設模式與單純推進和推出某個「經濟強市」、某個「金融中心」有著根本的區別。
總之,地處中部腹地、輻射廣闊、不臨海不沿邊、人文地理優勢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試驗區非武漢莫屬。
武漢城市的確切定位,即以凸顯「九省通衢」名城地位為主,不宜過分強調建設「經濟強市」、「金融中心」,決不是放棄經濟、製造業基地、金融輻射城市等的建設與打造,相反,在凸顯「九省通衢優勢的前提下,在「兩型」社會試驗區框架內,實現城市經濟、金融和文化的全面振興和跨越,有著更廣闊的操控空間和餘地。借用一句名言,那就是「什麼都可以試,什麼都可以闖」,製造業比肩廣東、金融業試比上海,決不是沒有可能。合理和巧妙地處理城市定位(「九省通衢」)與城市功能(製造和經濟金融中心)打造的辯證關系,需要我們發揮更多的智慧和想像力,兩相比較,前者為先,後者為末。因此,武漢的發展應該把「九省通衢」名城地位放在首位,科教、製造、金融、商貿中心的功能打造放在其次。從這個意義上講,筆者斗膽放言,在中國內陸和長(江)黃(河)流域,有可能成為世界級的城市只有兩個,即上海和武漢,上海可能成為中國外向型的經濟金融大都市,而武漢則可能成為中國內陸大區域性的經濟金融大都市。武漢的優勢和獨特之處就在於它的地理空間的區域性,除此無他,這是一種天然的分工。應當說,在盡量短的時期內,快速創造合乎「兩型」社會發展要求的更多更高的經濟增長速率和規模,是中央乃至全國對武漢「兩型」試驗區的殷切希望。大武漢也不是沒有基礎和優勢,武漢可以也一定能夠探索出許多可供借鑒和推廣的成功經驗。
Ⅲ 關於武漢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的一些問題
去武漢大學網站上看看
Ⅳ 學校選擇:武漢大學(人文地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人文地理與區域規劃)、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規劃與
東北師范大學
Ⅳ 能幫我介紹一下武漢市的人文、地理概況嗎
慢慢看哈!
武漢之地理人文
地理方位
武漢市位於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與長江、漢水交匯處。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東端在新洲區柳河鄉將軍山,西端為蔡甸區成功鄉窯灣村,南端在江夏區湖泗鄉劉均堡村,北端至黃陂區蔡店鄉下段家田村。市區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通稱武漢三鎮。周邊與湖北省黃州、鄂州、大冶、咸寧、嘉魚、洪湖、仙桃、漢川、孝感、大悟、紅安、麻城等12個市、縣接壤,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彩蝶。在我國經濟地理圈層中,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與長沙、鄭州、洛陽、南昌、九江、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相距700公里以內,與京、津、滬、穗(廣州) 、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里左右。特快火車基本10小時左右都可到達
地形
武漢地形以平原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崗地。
分類 平坦平原 壟崗平原 丘陵 低山
百分比 39.25% 42.56% 12.32% 5.85%
平坦平原:位於長江、漢江及其支流兩岸以及湖泊周圍。是棉花和蔬菜產區。
壟崗平原:位於湖泊周圍和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帶,盛產水稻和魚。
丘陵:分為三列,均被林木覆蓋。
北列:分布在新洲區、黃陂區北部
中列:橫穿城區
南列:分布在蔡甸區、江夏區北部
低山:主要分布在黃陂區和新洲區東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黃陂區和孝感市交界的雙尖峰,海拔873米,是武漢最高點。
氣候環境
武漢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總體氣候環境良好,近幾年30年來,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年均氣溫15.8℃-17.5℃,年無霜期一般為211天-272天,年日照總時數1810小時-2100小時。
水系
武漢境內的長江、漢江、倒水河、灄水河和舉水河等5條河流的水質均達到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郊區縣水質基本達到天然飲用水標准。以城區為中心,以長江為主幹構成的龐大水網,保證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態環境。長江由漢南區進入武漢市,自西南向東北流,到天興洲又折向東南,在左嶺附近又折向東北,在新洲區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長江武漢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億m3、汛期長、水位變化顯著。河道比較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約束,產生了天興洲、白沙洲等淤積而成的沙洲。長江武漢城區最窄處位於武漢長江大橋下,寬1100米;最寬處位於青山鎮,寬3880米。漢江從蔡甸區進入武漢市,在南岸咀注入長江,在武漢境內河道彎曲達22處。
自然資源和行政區劃
武漢市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這在國內外大城市中不多見。一是充足的水資源。全市江河縱橫,湖港交織,長江、漢水交匯於市境中央,且接納南北支流入匯,眾多大小湖泊鑲嵌在大江兩側,形成湖沼水網。全市共有水域面積2205.0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5.79%,居全國大城市之首。二是取之不盡的物產及生物資源。全市素有漁米之鄉美譽,糧食作物,共240多個品種;經濟作物,共50種;魚類資源,共11目11科88種,水生動物,共有8目14科45種。三是豐富的礦產資源,我市現已發現38種礦藏,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24種(不含地下水),佔全省已探明儲量礦種的30.38%。累計探明儲量96125.65萬噸,保有礦產儲量79829.75萬噸。非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建築材料用石英砂岩、磚瓦用粘土、制灰用灰岩、熔劑用灰岩和冶金用白雲岩等,其中膨潤土、冶金白雲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儲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儲量規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數38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有4處、中型礦產地有10處、小型礦產地有43處、礦點327處。
Ⅵ 誰能介紹一下湖北的社會人文地理
楚風遺韻
湖北是先秦時期楚國的地域,與中原文化並列為華夏文明二大源頭的楚文化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早在先秦時期,這里的文明已經相當繁榮,楚地製作的青銅器、絲織與刺綉、漆器已經達到了相當精美的程度;帶有鮮明楚文化特點的哲學、藝術以及宗教已經發展得較為完備。
現今,湖北存留的大量文物和遺跡都足以標記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所創造的文化高度。一直到今天,湖北的文化藝術仍帶有深深的楚文化烙印,它與嚴肅深沉的中原文化有所不同,它是張揚而絢爛的。
名城荊州
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人們時常說的俗語「大意失荊州」,出典就在這里。
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存著眾多的名勝古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荊州古城,該城保存完整,裡面有玄妙觀、關帝廟及鐵女寺等,在荊州,有許多古跡都是跟三國志有關的;城北5公里處的紀南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保存得也較好。作為楚文化的發源中心之一,荊州古城的周圍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屬於國寶級文物的有西漢古屍、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等。此外,荊州還是一個自然風光優美的地方,松滋風景區內湖山掩映、溶洞成群,還有一些旅遊休閑項目。
交通:荊州的交通條件比較好,距武漢市179公里,有高速公路連接;沙市港是客輪的重要停泊站,交通便利;鐵路通達全國;沙市機場有到達全國部分大中城市的航班。
隨州曾候乙墓
1978年,湖北隨州一公里處發現了一座戰國前期的大型陵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樂器、禮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以及漆木竹器,另外還有一些竹簡,共計一萬五千件。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個古墓出土了規模巨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打擊樂器——曾候乙編鍾(現藏武漢市的湖北省博物館),這套編鍾為青銅鑄造,共65件,重2500多公斤,設計精巧,造型壯觀。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它的音質還是很好。編鍾的出土令世界震驚,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跡」。曾候乙編鍾是我國古代文明的優秀結晶,它的出土填補了我國在考古學、音樂史和冶煉史上的許多空白,在國內外學術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此後,隨州也因此而被人們稱為「古樂之鄉」。
目前,當地政府已成立了隨州市博物館,復原曾侯乙墓址,建立編鍾陳列館,還組織了「隨州市古樂隊」,為各地來的遊客用編鍾復製品演奏古樂,來此的遊客可以一飽耳福,傾聽古代文明的悠遠回響。
交通:武漢與隨州之間有316國道相通,可坐長途客車前往
Ⅶ 中國人文地理概況有哪些
中國的地理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約有年(含「夏朝」)的已知文明史(以出現國家體制為始),是亞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1、中國地理簡介
0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雄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中國領土總面積為: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不包含被俄帝國吞並和逼迫清政府割讓陸地面積588萬平方公里土地),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總面積為1430多萬平方千米)不包含俄帝國侵佔588萬平方公里土地)。
0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個時區,東五區到東九區。全國統一北京時間為東8區。東西距離約五千二百公里。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五十度,南北距離約為五千五百公里。
04、中國領土的中心位置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34°32′27.00〃N,108°55′25.00〃E)。
05、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3.5′N)。
06、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3°51′N,112°16′E) 。
07、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黑瞎子島(48°27′N,135°05′E) 。
08、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約在中、塔、吉三國邊界交點西南方約25公里處,那裡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 (39°15′N、73°33′E)。
0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一萬八千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 中國的大陸邊境線長二萬多公里。
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東海海域。
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14、內海是一個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中國的內海。
15、中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第三大島是崇明島。
16、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遼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17、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
18、 世界上有兩條地震帶,一條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中國正好在兩大地震帶的中間,所以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19、與中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十四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還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共20個)。
20、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21、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23、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不丹。
25、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寮國、越南。
26、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六個。
27、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28、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29、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0、中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自治盟)、縣(旗、區、市)、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五級。
31、中國共有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
32、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國的首都。戰國時為燕國都城,故也稱「燕京」。
3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有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4、陝西省,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 即誕生並埋葬於此。春秋戰國秦國的所在地,故簡稱「秦」或 「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即古長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兵馬俑的故鄉。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35、山西省,西臨黃河,東臨太行山脈,位處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煤海」之稱,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戰國時代為晉國領地,故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山西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36、河北省因位於黃河北邊而得名,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故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市,北戴河與承德均為避暑勝地。
37、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南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簡稱「豫」,又稱「中州」和「中原」。洛陽市、開封市、安陽市和鄭州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其中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開封是七朝古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鄭州。河南有大量古代文化遺址。現在的河南省是建國初期平原省和老河南省合並而成。
38、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是蒙古族的發源地,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
39、遼寧省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另有計劃單列市--大連市。有「鋼都」鞍山。
40、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41、黑龍江省有著「北大倉」(糧倉)之稱,是中國最北和最東的省份,簡稱「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42、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簡稱「甘」或「隴」,古所轄地為甘州(現張掖市)和肅州(現酒泉市),是故甘肅。
43、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簡稱「寧」。
44、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內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45、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位於本區。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簡稱「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46、雲南省是中國西南邊疆省份,同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簡稱「滇」或「雲」。雲南省有五十二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47、貴州省因「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而得名,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聞名於世界的黃果樹瀑布位於離貴陽一百五十公里處的鎮寧布依族自治縣。仁懷市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48、四川省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簡稱「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49、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被人們稱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50、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沙市,夏季氣溫高,是「七大火爐」之一。
51、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從唐代開始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為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故簡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 景德鎮是中外聞名的瓷都。
52、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簡稱「皖」,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53、山東省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故簡稱「魯」。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青島市。
54、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蘇」字繁體寫法的魚和禾是指魚米之鄉、草字頭是指平原、「蘇」字詮釋了江蘇的一切、意味著江蘇是魚米之鄉、繁華不衰。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現南京)、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級城市。 江蘇的經濟,文化和教育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55、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中段,簡稱「浙」(Zhè),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浙」諧音,是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寧波市。
56、福建省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
57、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沿海,簡稱「粵」。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有「羊城」之稱,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里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廣東集中了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GDP一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58、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因桂林在歷史上長時間為省會,故廣西的簡稱由此而來。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議所在地。
59、海南省是僅次於台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國最南端也是最年輕的省份。
60、台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對,是中國的寶島,簡稱「台」,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居過去的,通用普通話、閩南話和客家話,風俗習慣和閩南差不多。最大城市為台北市,高雄市則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61、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
2、中國的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3、中國的氣候
中國氣候有三大特點:顯著的季風特色,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樣的氣候類型。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五十攝氏度。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漠河縣,夏季最熱地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4、行政區劃分
4個直轄市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又稱「北京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國都城,遼時為陪都,稱「燕京」、南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六區、二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六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七百四十三萬。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國際交往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北京曾舉辦過1961年第26屆世乒賽、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和2001年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上海:簡稱「滬」或「申」,又稱「上海灘」。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十八區、一縣。全市面積五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八百五十八多萬。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上海曾舉辦過2001年APEC會議和2005年第四十八屆世乒賽單項賽。2010年,上海將舉辦世博會。
天津:簡稱「津」,又稱「天津衛」。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稱「天津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五區、三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戶籍人口一千零九十五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2006年被確立為北方經濟中心。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後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簡稱「渝」,又稱「重慶山」。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1997年6月,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三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十九區、十七縣、四自治縣。全市面積八萬二千三百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三千二百三十五多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Ⅷ 中國人文地理概況
中國的地理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中國約有4079年(含「夏朝」)的已知文明史(以出現國家體制為始),是亞非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1、中國地理簡介
01、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雄雞。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中國領土總面積為: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不包含被俄帝國吞並和逼迫清政府割讓陸地面積588萬平方公里土地),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四百七十多萬平方千米。總面積為1430多萬平方千米)不包含俄帝國侵佔588萬平方公里土地)。
03、中國領土東西跨經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個時區,東五區到東九區。全國統一北京時間為東8區。東西距離約五千二百公里。中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五十度,南北距離約為五千五百公里。
04、中國領土的中心位置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34°32′27.00〃N,108°55′25.00〃E)。
05、中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53°33.5′N)。
06、中國領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3°51′N,112°16′E) 。
07、中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省黑瞎子島(48°27′N,135°05′E) 。
08、中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爾高原,約在中、塔、吉三國邊界交點西南方約25公里處,那裡有一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 (39°15′N、73°33′E)。
09、中國的大陸海岸線長一萬八千多公里,沿海有許多優良港灣,便於船舶避風和停靠。 中國的大陸邊境線長二萬多公里。
10、中國島嶼大約有5000多個,絕大部分分布在長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群島是舟山群島,它位於浙江省東面的東海海域。
12、中國南海有四個群島,即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13、中國所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14、內海是一個國家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之間的渤海、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中國的內海。
15、中國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第二大島是海南島,第三大島是崇明島。
16、山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遼東半島是中國第二大半島。
17、台灣海峽位於福建省與台灣省之間,從南到北連接著南海和東海,是中國海上運輸的重要通道,人們稱它為「海上走廊」。
18、 世界上有兩條地震帶,一條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中國正好在兩大地震帶的中間,所以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
19、與中國陸地相鄰的國家有十四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還是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共20個)。
20、東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朝鮮。
21、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
22、西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
23、西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印度、尼泊爾、不丹。
25、南面同中國相鄰的國家有緬甸、寮國、越南。
26、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六個。
27、東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韓國、日本。
28、東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菲律賓。
29、南面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為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
30、中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自治盟)、縣(旗、區、市)、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五級。
31、中國共有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單位,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
32、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國的首都。戰國時為燕國都城,故也稱「燕京」。
3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有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4、陝西省,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 即誕生並埋葬於此。春秋戰國秦國的所在地,故簡稱「秦」或 「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即古長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兵馬俑的故鄉。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35、山西省,西臨黃河,東臨太行山脈,位處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煤海」之稱,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戰國時代為晉國領地,故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山西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36、河北省因位於黃河北邊而得名,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故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市,北戴河與承德均為避暑勝地。
37、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南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簡稱「豫」,又稱「中州」和「中原」。洛陽市、開封市、安陽市和鄭州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其中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開封是七朝古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鄭州。河南有大量古代文化遺址。現在的河南省是建國初期平原省和老河南省合並而成。
38、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是蒙古族的發源地,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
39、遼寧省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另有計劃單列市--大連市。有「鋼都」鞍山。
40、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41、黑龍江省有著「北大倉」(糧倉)之稱,是中國最北和最東的省份,簡稱「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42、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簡稱「甘」或「隴」,古所轄地為甘州(現張掖市)和肅州(現酒泉市),是故甘肅。
43、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簡稱「寧」。
44、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內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45、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位於本區。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簡稱「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46、雲南省是中國西南邊疆省份,同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簡稱「滇」或「雲」。雲南省有五十二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47、貴州省因「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而得名,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聞名於世界的黃果樹瀑布位於離貴陽一百五十公里處的鎮寧布依族自治縣。仁懷市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48、四川省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簡稱「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49、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被人們稱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50、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沙市,夏季氣溫高,是「七大火爐」之一。
51、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從唐代開始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為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故簡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 景德鎮是中外聞名的瓷都。
52、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簡稱「皖」,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53、山東省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故簡稱「魯」。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青島市。
54、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蘇」字繁體寫法的魚和禾是指魚米之鄉、草字頭是指平原、「蘇」字詮釋了江蘇的一切、意味著江蘇是魚米之鄉、繁華不衰。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現南京)、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級城市。 江蘇的經濟,文化和教育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55、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中段,簡稱「浙」(Zhè),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浙」諧音,是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寧波市。
56、福建省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
57、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沿海,簡稱「粵」。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有「羊城」之稱,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里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廣東集中了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GDP一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58、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因桂林在歷史上長時間為省會,故廣西的簡稱由此而來。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議所在地。
59、海南省是僅次於台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國最南端也是最年輕的省份。
60、台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對,是中國的寶島,簡稱「台」,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居過去的,通用普通話、閩南話和客家話,風俗習慣和閩南差不多。最大城市為台北市,高雄市則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61、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
2、中國的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3、中國的氣候
中國氣候有三大特點:顯著的季風特色,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樣的氣候類型。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五十攝氏度。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漠河縣,夏季最熱地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4、行政區劃分
4個直轄市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又稱「北京城」。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國都城,遼時為陪都,稱「燕京」、南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六區、二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六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七百四十三萬。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國際交往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游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北京曾舉辦過1961年第26屆世乒賽、1990年第11屆亞運會和2001年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上海:簡稱「滬」或「申」,又稱「上海灘」。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十八區、一縣。全市面積五千八百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人口一千八百五十八多萬。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上海曾舉辦過2001年APEC會議和2005年第四十八屆世乒賽單項賽。2010年,上海將舉辦世博會。
天津:簡稱「津」,又稱「天津衛」。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匯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稱「天津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十五區、三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戶籍人口一千零九十五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2006年被確立為北方經濟中心。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後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簡稱「渝」,又稱「重慶山」。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游。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1997年6月,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三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十九區、十七縣、四自治縣。全市面積八萬二千三百多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三千二百三十五多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Ⅸ 省外離武漢最近的幾個城市有哪幾個
湖北省外離武漢市近的城市還有:安慶市、六安市、合肥市、九江市、南昌市、岳陽市、信陽市等。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聯勤保障部隊機關駐地。
2018年,全市轄13個區,總面積8569.15平方千米,地區生產總值1.48萬億元。2019年末戶籍人口908.35萬人,流動人口510.30萬人。
(9)武漢城市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縱觀武漢周邊的城市,麻城是距離武漢最近的。根據大家的評論發言,我注意到,幾乎有90%網友並不認為麻城離武漢最近,反之,鄂州、漢川、紅安等地被視為離武漢最近的城市。
仔細一看湖北省的地圖,好像無論是仙桃、漢川,還是紅安、麻城、鄂州,它們都是覺得自己是距離武漢最近的城市,畢竟都和武漢接壤。但是,你們可能不知道,武漢新洲區有麻城的村莊,麻城有武漢新洲區的村莊,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飛地」!
飛地,特殊的人文地理現象。縱觀武漢市周邊城市,麻城是唯一一個跟武漢有「飛地」關系的城市,麻城在武漢新洲有兩處飛地:一處是鐵門崗鄉的肖五房垸,另一處較小的地方是白果鎮的望花山九大隊的細曾家垸。
另外,武漢市新洲區潘塘街羅楊村,它的真實位置卻在麻城市鐵門崗鄉境內。如果不信的朋友可以去看中國地圖,絕對是真實存在的。武漢的村莊在麻城,麻城的村莊卻在武漢,這在武漢周邊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現象。由此觀之,武漢是麻城的,麻城是武漢,這種說法根本沒有一點毛病!
武漢周邊的城市,只有麻城與武漢存在這種關系。從大范圍上來說,武漢是中國交通區位最好的大城市,而麻城是中國交通區位最好的縣級市,武漢將來有能力比肩大上海,而麻城可以成為「小漢口」,既有能力,也有實力,我們要有信心。
正如有識之士所言,武漢是麻城的,是一種眼界,是一種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的超凡脫俗的宣傳動感詞。可以在不久的將來,麻城觸入進大武漢城市群,成為武漢的「綠色+紅色」旅遊基地。誰還敢說武漢不是麻城的,麻城不是武漢的?真的希望我們都能具備這樣的眼界,做到「風物長宜放眼量」!
Ⅹ 武漢大學人文地理考研
本人對地理專業比較了解
回答如下:
1、先從興趣愛好考慮:地理學專業方向分為三支: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有水文、地貌、氣候、生物、泥炭等)、人文地理學(研究方向有城市規劃、區域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等)、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方向有地圖、遙感、GIS等)。樓主是學經濟學的,初步建議考慮人文地理學,當然其他二支也絕對可以學。具體考試科目不同招考學校也不同,建議進一步咨詢,有的放矢。
2、再從從就業方面考慮:
1、中學教師(初中、高中地理教師)
2、大學教師(城鄉規劃、旅遊方向,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
2、城鄉規劃研究院(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
3、國土資源廳(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城市規劃等)
4、公司(例如大名鼎鼎的北京超圖信息公司等,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研究方向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
5、水文水利廳(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等)
6、環境保護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為綜合地然地理等)
7、氣象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為氣候學等)
8、研究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各專業均需求)
9、其他就業方向(本人尚未了解到的)
3、城市地理與城市模擬,一句話——其實就是城市規劃與設計。
希望對你有幫助!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