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中國長城
1. 都說長城兩邊是故鄉,要問長城有多長
目前的長城長度標准還是以6300公里為官方對外數字,具體的可能要今年末或版明年,得看他們的權測量進度
京華時報2006年1月12日訊,中國長城學會宣布,「明長城航空遙感綜合調查項目」方案制定完畢並通過專家論證,該項目將通過航空遙感技術准確地測量出明長城的長度,確定長城的空間分布格局以及追蹤已淹沒的長城位置。目前該項目正等待國家文物局的批復。
據中國長城學會副秘書長張驥介紹,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山海關,但其長度、分布和現狀等情況至今沒有確切答案。以前受測量方法、設備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公布的7300公里可能有出入,無法准確測量長城長度。
2億巨資測量長城准確長度
國家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在2005年完成了珠峰測高科考活動後,今年准備測量明代萬里長城的精確長度和准確走向。中國長城學會副秘書長張驥透露,測量明長城長度之後,雙方還准備聯手將明長城原貌製作成三維立體圖像,放在互聯網上,供網民觀看。
2. 關於長城的最新資料
巍峨雄偉的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堪稱世界古代第八大奇觀。1987年,「中國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99年,國際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美國《國家地理旅遊者》雜志將其評為「一生必須一游,否則抱憾終生」的全球最具特色的「五十佳」旅遊勝地之一。
在河北境內,存有自戰國至明朝各個朝代的長城。戰國時期,在現今河北境內的趙國、燕國和中山國,都修有長城,現在仍有遺跡可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封建政權,於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軍30萬,打破匈奴,然後把原來的燕、趙、秦長城聯接起來,使整個長城聯貫為一,長達萬里。在承德的豐寧、圍場,張家口的張北縣,都發現有秦長城的蹤跡。圍場縣新撥鄉岱尹上村尹梁之北,立有乾隆皇帝《古長城說》石碑一通,就是記載這位皇帝於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發現原燕北長城的考察記述。
南北朝時期以及以後的遼、金,我國北部地區先後出現過許多少數民族王朝,他們為了防止別族的侵擾,鞏固自己的統治,也不斷修築長城。其中北魏、北齊和金朝修築長城的規模最大。這在我省張家口、承德、秦皇島市轄境內都有發現。
我們現在所說的長城,一般是指明代長城。明代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連內長城在內,全長6300公里。河北境內的明代長城,東起山海關的老龍頭,西至懷安縣的馬市口,長達1200餘公里,如果連內長城算上,全長2000公里。
河北境內存有的各個朝代的長城,以明代長城最為著名,可以說,明代長城的精華在河北。
明王朝建都北京後,很重視其腹地北京北部的邊境防務,重新對長城進行了精心的修築和增建,其規模之浩大,工程之艱巨,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
在河北省境內的長達2000公里的明代長城,行經地段很長,主要分布在秦皇島、唐山、承德、張家口、保定地區等一些縣、市,有些長城段落處於河北與遼寧、天津、北京、山西等省市交界處。在其上設有大小關隘、敵樓、戰台、邊門、烽火台等建築不計其數。明代長城的城牆高度一般在5至8 米間,上寬5米,可容五馬並騎。
由於河北境內的明代長城位於明王朝腹心之地北京的附近,因此建築水平最高,大部分用磚石建築而成,是明代長城的精華所在。中國長城學會秘書長董耀會分析說:現在所說的明長城,長約7000公里,其中多為夯土建築,真正的磚石結構,既雄偉又堅固,也就是最具典型意義的長城只有1000多公里,其中只有200公里在北京市,其餘絕大部分分布在河北的秦皇島、唐山、張家口、承德市。長城在其經過的省份,都各有特色,但長城的最重要區域在河北,最具開發價值的長城區段也在河北。有的長城專家這樣評價:領略了河北境內的長城,才能真正感受長城之險峻巍峨,長城之偉大。
在河北管轄的明長城內,有許多享譽中外的著名景點。比如,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老龍頭」,像是萬里長城這條巨龍之首,有「中華之魂」的盛譽;「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山海關,扼華北通向東北的咽喉;角山是河北境內的長城翻越的第一座山,長城隨山就勢,雄偉壯觀,有「萬里長城第一山」之稱;位於山海關東北7公里處的三道關,在兩山對峙的峭壁峽谷之間設關三重,是萬里長城的第一道險關,這里的「長城倒掛」被譽為「長城一絕」;九門口是萬里長城的「京東首關」,九座關門並列而立,「不到九門口,枉來長城走」的諺語,道出了九門口的雄奇;因修潘家口水庫而淹沒水下的喜峰口長城,由於其兼具北方雄奇和南方秀麗之美,成為長城中一枝獨秀的景觀;金山嶺長城建築形式獨特,造型精湛,建築形式豐富多樣,特別是這里有一段文字磚砌築的長城,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和觀賞價值;在張家口長城大境門,正中門額上有「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每個字足有一米見方,更顯出長城的壯美,瞻望雄關,憑眺祖國壯麗河山,更能激發起國人的愛國情懷。
內長城也建有不少關隘和城堡,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是著名的內三關,地勢十分險要,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3. 請教這是哪段長城,中國國家地理封面
不用上圖了,肯定是
山海關 至 嘉峪關段
4. 長城的全程有多長
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由於年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內都殘缺不容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說的長城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就是明長城的長度。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
(4)國家地理中國長城擴展閱讀: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
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5. 有木有[國家地理.偉大工程巡禮系列E99-1.超級工廠-中國長城]National.Geographic.Ultimate.Factories.The
[國家地理.偉大工程巡禮系列E99-1.超級工廠-中國長城]National.Geographic.Ultimate.Factories.The GreatWall.HDTV.720p.x264-DiCH高清完整版下載地址:
6. 長城有多少米
目前的長城長度標准還是以6300公里為官方對外數字,具體的可能要今年末或明年,得看他們的測量進度 京華時報2006年1月12日訊,中國長城學會宣布,「明長城航空遙感綜合調查項目」方案制定完畢並通過專家論證,該項目將通過航空遙感技術准確地測量出明長城的長度,確定長城的空間分布格局以及追蹤已淹沒的長城位置。目前該項目正等待國家文物局的批復。 據中國長城學會副秘書長張驥介紹,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山海關,但其長度、分布和現狀等情況至今沒有確切答案。以前受測量方法、設備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公布的7300公里可能有出入,無法准確測量長城長度。 2億巨資測量長城准確長度 國家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在2005年完成了珠峰測高科考活動後,今年准備測量明代萬里長城的精確長度和准確走向。中國長城學會副秘書長張驥透露,測量明長城長度之後,雙方還准備聯手將明長城原貌製作成三維立體圖像,放在互聯網上,供網民觀看。 尷尬 長城有多長至今不知道 我國歷史上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都修築過長城,其中明長城是我國歷史上修築的最後一道長城,也是修建規模最大、工程最堅固的長城。 張驥介紹,目前中國長城學會對外介紹明長城長度為大約6300公里,這是根據明代文獻資料的記載統計出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後,各地方政府也曾進行長城測繪,但是由於區域劃分不明確,比如某兩個相鄰的省市把一段長城都算做自己行政區域內,結果導致統計出長城長度為7000多公里,整整比明代文獻記載多出1000多公里。從那以後,再沒有進行過有組織的全國范圍的長城長度測量活動,所以後來人們還是以明代文獻記載為准。 憂患 長城保護形勢嚴峻 「目前風沙侵蝕、人為破壞等因素,有些長城段正處在消亡之中。如果再不進行保護工作,我們將眼看著長城在我們這一代手中消失。」 張驥說:「河北秦皇島境內的長城,從山海關老龍頭起至青龍縣小馬坪杏樹嶺止,是整個明長城中軍事防禦設施最完善、建築等級最高的地段。秦皇島境內的長城整體建築依山就勢、跨河入海、跌宕起伏,似巨龍盤旋,氣勢宏大,是長城建築藝術中的精華。但是由於缺乏保護經費和保護隊伍,加之自然衰毀和人為破壞等原因,目前這段長城只有三分之一得到修復或保存完好,三分之一殘缺不全,三分之一已不復存在。」 測繪 飛機遙感實測長城 這次測量需要通過航空遙感、國家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收集到長城的詳細數據,最終得出長城的准確長度。 張驥說,首先在飛機上裝機載遙感器,沿著長城的走向,對地面物體進行拍照,把長城全部拍攝成遙感照片。由於有部分長城已經損毀,照片上無法表現,研發人員就分析疑似長城遺址的土壤,鑒定該地點土質年代,判斷是否有人工*作的痕跡,來確定長城的位置。人工挖掘過的土層,如長城的基礎在遙感器拍攝的紅外照片中會顯示比較淺的顏色。 准確還原長城全貌 根據文獻資料和考古,專家已經得出了長城的大致走向,一旦拍攝到了長城圖片,研發人員便可將經過處理的數碼長城,放到電子地圖上,並結合長城的經緯度和走向,重現長城在山川河流間飛舞的雄姿。「這就需要國家地理信息系統,航空拍攝到的長城與國家地理信息系統結合,才能准確還原長城全貌。」張驥介紹說。 GPS定位地理坐標 最後一個技術就是GPS的應用,GPS可以很清楚地定位出長城的地理坐標和海拔高度。三大高科技的結合使用,還可以記錄下這一點長城沿線的環境、土地、經濟、礦產資源。對今後長城及周邊的開發有很大幫助。「我們曾經計劃過的長城保護里程碑活動也可以藉此機會實施。」據張驥介紹,長城保護里程碑活動是想把長城劃分成若干段,請社會熱心人士出資認領保護。請人認領前,需要讓人了解到這段長城的現狀和價值,如果可以製成「網上長城」,這個計劃就有實施的可能了。 資金 航拍將耗資2億元 張驥同時也表示,整套系統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就航空遙感技術來說,由於它要在長城兩側不斷飛行,光這一技術預估的成本在2億元人民幣。目前這套策劃方案已經通過,籌集到資金就會在明長城上實施。整個測量活動將耗時半年左右。「至於秦長城,由於年代久遠,破壞嚴重,我們首先考慮的是要確定它在哪裡,還剩多少。」 展示 互聯網上再現萬里長城雄姿 張驥介紹說,當國家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找到他們表示希望可以聯手測量長城長度時,大家都感到非常興奮,多年來的願望終於可以藉助國家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專業、精良的測繪隊伍得以實現。 測繪完成後,中國長城學會和國家測繪局還將在互聯網上,用三維圖像再現長城的原貌。打開網站,一個不停旋轉的地球展現在宇宙中,選定萬里長城的位置,點擊滑鼠,地球便逐漸靠近,慢慢的,一條白線出現在中國版圖的北部,橫穿整個中國疆界,再近一點,才看到原來這就是萬里長城。 你可以把視角調整到遊客的角度,用上一兩天的時間,把長城從山海關到嘉峪關「走」一遍,同時了解到與長城相關的歷史、人文故事,也可以看到兩邊的礦產資源和經濟狀況。目前,國家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聯合中國長城學會,將把這一「夢想」變為現實。 記者了解到,就測量一事的可行性,已經開過兩次專家論證會,原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長及多位長城研究專家表示應該先做一小段模型來看看效果。國家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已經做好了一段長城的演示資料,但是還十分不成熟,還要等到給專家進行演示後,再進行修改。他也沒有向記者透露具體是哪一段長城。
7. 長城的詳細資料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跡。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 甘肅、 寧夏、 陝西、 內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峰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除運土、運磚可以用毛驢、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萬里長城的工程量,據粗略估計,僅以明朝修築為例,若將其磚石、土方用修築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牆,可環繞地球一周有餘。如果用來鋪築一條寬5米、厚35厘米的馬路,那就能繞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總計10萬里來計算,則這道長牆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
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8. 長城經過的地方
京華時報2006年1月12日訊,中國長城學會宣布,「明長城航空遙感綜合調查項目」方案制定完畢並通過回專家論答證,該項目將通過航空遙感技術准確地測量出明長城的長度,確定長城的空間分布格局以及追蹤已淹沒的長城位置。目前該項目正等待國家文物局的批復。
據中國長城學會副秘書長張驥介紹,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山海關,但其長度、分布和現狀等情況至今沒有確切答案。以前受測量方法、設備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公布的7300公里可能有出入,無法准確測量長城長度。
2億巨資測量長城准確長度
國家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在2005年完成了珠峰測高科考活動後,今年准備測量明代萬里長城的精確長度和准確走向。中國長城學會副秘書長張驥透露,測量明長城長度之後,雙方還准備聯手將明長城原貌製作成三維立體圖像,放在互聯網上,供網民觀看。
9. 求發下[國家地理.偉大工程巡禮系列E99-2.超級工廠-中國長城]National.Geographic.Ultimate.Factories.The
[國家地理.偉大工程巡禮系列E99-2.超級工廠-中國長城]National.Geographic.Ultimate.Factories.The GreatWall.HDTV.720p.x264-DiCH高清完整版下載地址:
10. 長城是什麼時侯被列錄世界遺產
1987年,「中國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99年,國際內公認的容最具權威的美國《國家地理旅遊者》雜志將其評為「一生必須一游,否則抱憾終生」的全球最具特色的「五十佳」旅遊勝地之一。
1987年,「中國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99年,國際公認的最具權威的美國《國家地理旅遊者》雜志將其評為「一生必須一游,否則抱憾終生」的全球最具特色的「五十佳」旅遊勝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