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目錄
㈠ 考陝師大的歷史地理學用不用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這本書啊
你可以看陝師大的推薦教材啊!我就是陝師大,你可以到我們學校專的官方網站上看,在屬學校概況里點管理機構,然後點教務處。到招生簡章出來的時候就會有推薦書目了。不過我們學校考研的題基本都是從我們學校出版的教材里出,所以如果書不是特別貴的話你可以考慮先買來看。如果有點貴的話就等招生簡章出來,看了推薦書目再買吧!
㈡ 中國地理歷史論叢是一級還是二級期刊
是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http://ke..com/view/5657258.htm
屬於 中文核心期刊 http://ke..com/view/574725.htm
目前國內有7大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遴選體系:一、「北大核心」: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即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編輯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每四年修訂一次,目前是2004版。二、「南大核心」: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三、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四、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五、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六、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七、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但各單位對中文核心認定辦法不一樣,應以自己單位的規定為准。一般的以北京大學為准,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為准來確定核心期刊。
國家級期刊。同時也可以稱為一級期刊,這是老百姓的通俗叫法。
所謂省級期刊,是省部級所主辦的期刊。當然相對一級期刊來說,也可以稱它為二級期刊。
㈢ 歷史地理的附錄
是研究歷史時期人類地理環境變化,以及環境與人類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的學科。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傳統學科,又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編著)
學科的性質而言,歷史地理學並不屬於歷史學,而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文。中國歷史地理卻一直是中國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它的研究成果始終是其他各個分支所不可或缺的。由於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因為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地理現象,卻都是發生在過去的,所以離不開歷史文獻資料和對歷史本身的認識。而歷史研究也同樣不能缺少對當時的自然和人文的地理條件——歷史本身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舞台——的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歷史地理的傳統,極其豐富的歷史文獻這樣的條件所決定的,因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歷史地理學能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時又能從歷史文獻中吸取豐富的、無法替代的泉源。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時期內,皇朝的更迭、政權的興衰、疆域的盈縮、政區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斷發生;黃河下游的頻繁決口改道經常引起有關地區地貌及水系的變遷,給人們社會生活也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發達的文化使這些變化大多得到了及時的記載,但出於在如此巨大的空間和時間中所發生的變化是如此的復雜.已不是一般學者所能隨意涉足,因而產生了一門專門學問——沿革地理。到清代,沿革地理學的成就達到了高峰,是乾嘉學派的重要組成部分。 沿革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歷史地理研究發源於1900年前的《漢書·地理志》,並可以追溯更長的歷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於是歷史地理學,兩者不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區別。就研究的內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區和疆域、地名、水道的變遷,後者卻包括地理學的各個分支。
就研究的性質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現象的描述和復原,很少涉及變化的原因;後者則不僅要復原各種以往的地理現象,而且要探求它們變化發展的原因,掌握它們的規律。中國的沿革地理雖然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卻一直沒材形成一門學科,所以數百年來除了有少數幾位專治沿革地理的學者之外,大多隻是歷史學家、經學家、訓訪學家、文學家、金石家的副業,它的成果主要也是作為歷史學和其他學科的注釋檢索之用。歷史地理學則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是現代地理學的一部分,一般說來需要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於解釋自然發展規津,也可用於解釋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在特定條件下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很顯然,歷史地理學形成和發展的一個決定因素是現代地理學的建立,這在中國是本世紀中才具備的條件,所以中國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是30年代以後才開始的。成立於1934年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及其主辦的《禹貢》半月刊還是以研究和發展沿革地理為宗旨的。1935年,《禹貢》開始正式使用「中國歷史地理」這個名詞,這說明禹貢學會的學者們已經受到現代地理學的影響,產生了將傳統的沿革地理向現代的歷史地理學轉化的願望。但從此後《禹貢》的內容和學者們的研究方面、方法來看,還是側重於沿革方面的。面且,不久爆發的抗日戰爭和隨之進行的內戰使禹貢學會的活動不得不停頓,學者們的願望無從實現。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當時的教育部所列出的大學歷史系課程中還只有「沿革地理」。對學科發展滿懷熱情的學者及時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其中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的意見最為有力。1952年院系調整以後,一些大學的歷史系以歷史地理學取代了沿革地理。不久,北京大學率先在地理系中招收了歷史地理專業的研究生,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成立了歷史地理研究室。此後復旦大學、陝西師范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單位也先後設立了專門的研究室、教研室,有的還招收了專業本科生。到60年代初,有關學者對歷史地理的學科性質以及它與沿革地理的關系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見,僅個別人還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與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到60年代中期,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機構和專業人員已經粗具規模,作為一門學科已經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盡管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出現了多年的停頓,集中反映歷史地理研究成果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和《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還是在70年代末大體完成了。
中國歷史地理學取得長足進步的時期。一種全國性的大型叢刊《歷史地理》已經出版了十六輯,並以其學術價值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重視。在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的組織協調下,召開了四次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和不少地區性的和專題性的討論會。數十名專業研究生完成學業,取得了博士、碩士學位,並陸續成為各研究機構的中堅力量和分支學科帶頭人,開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領域;他們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原有的研究人員。一批總結性的論文集、概論和開拓性的專著先後問世,大批新的研究項目正在進行。盡管以一門完整的學科的要求來衡量,還存在不少空白的分文和地區,尤其是在人文地理方面和邊疆地區;還缺乏系統的學科理論和現代化的研究手段;與我國悠久的歷史和遼闊的幅員相比,專業研究人員尤其顯得太小,但我們還是可以這樣斷言:經過近40年的努力,中國歷史地理學這門學科已經基本形成了,從30年代的《禹貢》開始的、從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轉變發展過程已經基本完成了。
中國歷史地理學學科奠基者:顧頡剛
近代歷史地理三大家:侯仁之、史念海、譚其驤。
現當代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有:陳橋驛、石泉、鄒逸麟、張修桂、葛劍雄、周振鶴、李孝聰、唐曉峰、辛德勇、韓茂莉等。 1、如同歷史學一樣,歷史地理學探討的是有關往日的問題。
2、如同歷史學的資料與理論一樣,歷史地理學的資料與理論是未定的。
3、辯論是歷史地理學實踐的中心。
4、歷史地理學本質上關注時間過程中的地理變化。
5、歷史地理學在總體上是地理學的核心,不是地理學的邊緣。
6、歷史地理學主要關注地點綜合體,而不是關注空間分析。
7、歷史地理學特別突出特定地點的歷史特性。 歷史文獻研究法
野外考察法
地圖與現代技術手段的應用
1、航空照片、彩紅外遙感的判識
2、田野考古與環境考古
3、孢粉分析與古植被和古地理環境 對歷史學的意義
對地理學的意義
現實功能:歷史邊界、中外關系、行政區劃、地區差異、經濟開發、社會變遷、文化區域、旅遊資源、人口與移民、民族分布與遷移、城市規劃、生態保護、減災防災、國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夠提供決策咨詢。 傳統沿革地理
《禹貢》雜志與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創立
幾大歷史地理學家和研究機構:
顧頡剛
譚其驤與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史念海與陝西師范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侯仁之與北京歷史地理研究
陳橋驛的《水經注》研究 《歷史地理論叢》,陝西師范大學主辦(1981年創刊)
《歷史地理》,復旦大學主辦,(1981年創刊)
《歷史自然地理》(1982年創刊)
《環境變遷研究》,北京大學主辦
㈣ 地理類核心期刊有哪些
1,《經濟地理》,目前惟一以經濟地理命名的地學類學術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前沿性較強,適合經濟地理、旅遊地理、人文地理方向的朋友閱讀。
2,《地理研究》僅次於《地理學報》的地理學類綜合權威刊物,論文質量高,最大的特色是論文的領域比較均衡(不似地理學報過於偏重在狹義自然、經濟、GIS三塊),自然地理、GIS與遙感、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城市地理、旅遊地理、文化地理的論文基本都能找到,論文的可讀性也較強,難度較低。
3,《地理科學》,中科院長春地理所主辦的地理學綜合學術期刊,各方面綜合來講稍遜色於《地理學報》、《地理研究》,且區域性比較明顯,刊登的很多的研究論文都是以東北為背景著手。
4,《人文地理》,我國惟一的人文地理類核心期刊,由西安外語學院人地所主辦,側重於刊登經濟、城市、旅遊、社會、文化方面的人文地理類論文,可讀性較強,難度較低,是人文地理學專業方向必讀的刊物之一。
5,《城市規劃》,強烈推薦,也屬於傳統意義上的非地學類核心期刊,但是卻非常值得城市地理學專業的同學瀏覽,裡面的有很多大家的論文,看這本期刊,你不僅會體會到城市地理學與城市規劃的區別跟聯系,還會有更大的收獲。
6,《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歷史地理類權威刊物,由我國歷史地理學科很強的陝西師大主辦。論文主要反應歷史時期的環境演變過程、歷史人地關系、歷史人文過程。適合歷史、歷史地理、文化地理方向的同學閱讀,不過由於是掛在歷史學下面的刊物,所以論文的思路大多按照傳統的文科歷史模式召開,地理學特徵不明顯。
7,《城市問題》,這個期刊嚴格說來不能算地理學類,按中圖法的分號是「C」打頭,即社科類期刊,我大概翻過幾期,感覺論文質量一般,論文的作者來源很雜,但地理學者不佔主導,裡面的論文綜合性、理論性很強,可讀性一般。
8,《地理科學進展》,也是很權威的地理學綜合學術期刊,和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並列為地理學傳統的四大核心期刊。
㈤ 魯西奇的論著目錄
1 、《純粹的學者——王國維》(魯西奇、陳勤奮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2、《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3、《漢水中下遊河道變遷與堤防》(魯西奇、潘晟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4、《城牆內外:古代漢水流域城市的形態與空間結構》,中華書局,2011年1月。
5、《漢中三堰:明清時期漢中地區的堰渠水利與社會變遷》(魯西奇、林昌丈著),中華書局,2011年11月。
6、《人群·聚落·地域社會: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1). 《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作者:韓森(Valeria Hansen)。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沖突與社區》,作者:羅威廉(William Rowe)。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3).《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作者:羅威廉(William Rowe)。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1994年以來)
(1) 《南方山區經濟開發的歷史進程與空間展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年第4期。
(2) 《中國歷代王朝的「核心區」及其變動》,《廈大史學》第3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3) 《多元、統一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可能的?》,《人文國際》第2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4) 《內地的邊緣:傳統中國內部的「化外之區」》,《學術月刊》2010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4期轉摘。
(5) 《中國歷史上的「核心區」:概念及其分析理路》,《廈門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新華文摘》2010年第9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2期轉摘。
(6) 《唐代地方城市中的里坊制及其形態》,《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集刊》第2輯,中華書局,2010年。
(7) 《靜謐的鄉村:鄉村秩序的法則及其基礎》,《人文國際》第1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8) 《西魏北周時代「山南」的方隅豪族》,《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第2期轉載。
(9) 《「山南道」之成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2期。
(10) 《空間與權力:中國古代城市形態與空間結構的政治文化內涵》,《江漢論壇》2009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地理》2009年第5期轉載。
(11) 《城牆內的城市?——關於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的再思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9年第3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歷史學》2009年第8期轉載。
(12) 《漢宋間長江中游地區鄉村聚落形態及其演變》,《歷史地理》第23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 《雙子城:明清時期襄陽-樊城、光化-老河口的空間形態》,載張建民主編《10世紀以來長江中游區域環境、經濟與社會變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14) 《釋「蠻」》,《文史》2008年第3期。
(15)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經濟地帶及其變動》,《廈門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歷史學》2008年第10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8年第5期轉摘。
(16) 《跋甘肅靈台、陝西長武所出北魏地券二種》,載陝西師大西北環境與發展中心編《鄂爾多斯高原及其鄰區歷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8年。
(17) 《〈水經注〉所見南陽地區的聚落及其形態》,《燕京學報》新25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8) 《歷史時期長江中游地區人地關系的演變及其特點》(與張建民合寫),收入陝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編《人類社會經濟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和作用》,三秦出版社,2007年。
(19) 《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與環境變遷》,見陳鋒、張建民主編《中國經濟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67-397頁。
(20) 《〈水經注〉沔水篇所見漢水上游地區的聚落形態》,武漢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石泉先生九十誕辰紀念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 《隋唐五代買地券叢考》,《文史》2007年第2期。
(22) 《漢代買地券的淵源、意義及其價值》,《中國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3) 《六朝買地券叢考》,《文史》2006年第2期。
(24) 《香口柯家灣:清代鄂西北地區移民的生計、發展與宗族形態》,收入《區域社會史比較研究》,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
(25) 《宋代蘄州的鄉里區劃與組織——基於鄂東所見地券文的考察》,《唐研究》第1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6) 《創新與求實——石泉先生的學術貢獻與研究方法》,《燕京學報》新19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27) 《山城及其河街:明清時期鄖陽府、縣城的形態及其空間結構》,收入《中國歷史環境與文明演進》論文集,商務印書館,2005年。
(28) 《城牆內外:明清時期漢水下游地區府、州、縣城的形態與空間結構》,收入陳鋒主編《15至20世紀長江流域社會經濟史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
(29) 《內地的邊緣——明清時期鄖西縣地域社會史的初步考察》,收入陳鋒主編《15至20世紀長江流域社會經濟史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
(30) 《淺說國家圖書館分館所藏明清時期的山水志書》,收入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編:《2004地方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31) 《長江中游地區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及其特點》(與張建民合寫),《光明日報》2004年9月21日理論版;《新華文摘》2004年第22期轉載。
(32) 《隋唐五代山嶽志考》,《九州學林》2005年第1輯,香港城市大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33) 《漢水中游古代堤防考》,《歷史地理》第20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4) 《〈中華山水志叢刊〉前言》,《中華山水志叢刊》第一冊,線裝書局,2004年。
(35) 《 台、垸、大堤:江漢平原社會經濟區域的形成、擴展與組合》(筆談稿),《史學月刊》2004年第4期。
(36) 《中國傳統社會中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手段與途徑》,《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第2期。
(37) 《唐代長江中游地區政治經濟地域結構的演變——以襄陽為中心的討論》,收入李孝聰主編《唐代地域結構與運作空間》,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
(38) 《漢水中遊河道的歷史變遷》,《歷史地理》第19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9) 《古樂鄉、上明故址考》,《江漢考古》2003年第2期。
(40) 《「漢江九穴」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年第4期。
(41) 《深化中國傳統社會減災救荒思想研究》,與張建民合寫,《光明日報》2003年1月14日;《新華文摘》2003年第4期轉載。
(42) 《「了解之同情」與人地關系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4期。
(43) 《嘉道經世派的先驅——嚴如煜》,《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版,2002年第6期。
(44) 《地名移位漫談》,《尋根》2002年第2期。
(45) 《人地關系理論與歷史地理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第2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地理》2001年第4期轉載。
(46) 《漢水下遊河道的歷史變遷》,《江漢論壇》,2001年第3期。
(47) 《唐宋時期漢水流域糧食作物的種植與耕作制度》,《中國農史》2001年第3期。
(48) 《青銅時代漢水流域居住地理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4期。
(49) 《再論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區域」問題》,《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50) 《明清時期漢水流域農業經濟的區域差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經濟史》2000年第4期轉載。
(51) 《王國維的學術觀》,《湖北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99年第11期轉載。
(52) 《論王國維之保守》,《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53) 《王國維教育思想淺析》,《武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54) 《新石器時代漢水流域的經濟類型及其區域差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2期。
(55) 《歷史時期漢江流域農業經濟區的形成與演變》,《中國農史》,1999年第1期。EI收錄。
(56) 《新石器時代漢水流域聚落地理的初步考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1期。
(57)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的哲學意蘊》,《東方文化》,1997年第6期。
(58) 《漢江流域開發史上的環境問題》,《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7年第3期。
(59) 《論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以漢江流域開發史為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地理》1997年第7期轉載。
(60) 《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區域」問題》,《武漢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世界地理》1997年第1期轉載。
(61) 《古湘、資、沅、澧源流新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2、4期。
(62) 《秦巴山地生態惡化貧困區歷史成因分析》,《山地研究》,1996年第3期。
(63) 《魏晉南朝義陽郡沿革與地望考辨》,《江漢考古》,1996年第3期。
(64) 《東晉南朝西陽郡沿革與地望考辨》,《江漢考古》1996年第2期。
(65) 《古夏水源流新證》,《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6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地理》1996年第2期轉載。
(66) 《東晉南朝長江中游地區僑州郡縣地望新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4期。
(67) 《中國近代農民離土現象淺析》,《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
(68) 《古安陸城故址考》,《江漢考古》,1995年第3期。
(69) 《三峽工程對峽區景觀影響的典型分析》,《旅遊學刊》,1995年第3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旅遊經濟》1995年第3期轉載。
(70) 《金末行省考述》,《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71) 《金初行台尚書省與漢地統治政策》,《江漢論壇》,1994年第10期。 (1) 《十九世紀漢口的貿易》(原著:羅威廉),江溶譯、魯西奇校。收入馮天瑜、陳鋒主編《武漢早期現代化進程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 《十九世紀漢口的市民》(原著:羅威廉),羅杜芳譯,魯西奇校。收入馮天瑜、陳鋒主編《武漢早期現代化進程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水利基礎設施管理中的國家干預》(原著:魏丕信),魏幼紅譯,魯西奇校,收入陳鋒主編《15至20世紀長江流域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
(4)《中華帝國晚期國家對水利的管理》(原著:魏丕信),林清清譯,魯西奇校,收入陳鋒主編《15至20世紀長江流域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 《地區多樣性與中國歷史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2月24日。
(2) 《山區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動態關系》,《江漢論壇》2008年第10期。
(3) 《化外之區如何步入王朝體系:以木材流動為例》,《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7期。
(4) 《「小國家」、「大地方」:士的地方化與地方社會》,《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5期。
(5) 《〈椿廬史地論稿〉讀後》,《史林》2006年第3期。
(6) 《〈中國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時期〉讀後》,《中國學術》第十六輯,2004年5月。
(7) 《南貨北珍藏作窟,吳商蜀客到如家》,《地圖》2004年第4期。
(8) 《步入幽深的歷史殿堂》,《湖北招生考試》2002年第7期。
(9) 《區域多樣性與中國歷史發展》,《長江日報》2002年6月13日。
(10) 《誰是中心:人類還是自然?》,《讀書》,1997年第10期。
(11) 《〈古代荊楚地理新探〉讀後》,《燕京學報》,新三期。
(12) 《移民:生存與發展》,《讀書》,1997年第3期。
(13) 《移民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張國雄著〈明清時期的兩湖移民〉評介》,《人口與經濟》,1997年第3期。
(14) 《人地關系:地理學之外》,《書屋》,1996年第6期。
(15) 《古雲夢覓蹤——石泉、蔡述明著〈古雲夢澤研究〉評介》,《江漢考古》,1996年第4期。
(16) 《求真、實證、新解——談石泉先生研究歷史地理的方法》,《文史知識》1995年第3期。
(17) 《歷史、地理類圖書簡述(1999)》,收入《中國圖書年鑒》(1999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8) 《歷史、地理類圖書簡述(2000)》,收入《中國圖書年鑒》(2000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 《歷史、地理類圖書簡述(2001)》,收入《中國圖書年鑒》(2001年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 《漢江流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綜合研究》,蔡述明、陳國階主編,參加撰寫5萬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
(2) 《世界遺產》,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編委。
(3) 《楚國歷史文化辭典》,石泉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4) 《中國經濟史綱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5) 《中國地域文化·荊楚文化》,羅運環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㈥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論文外審多長時間
中國歷史地理論來叢論文外審三個自月左右。
來稿一律不退,請自留底稿。對所有來稿均實行編輯初審、編委或專家復審、主編終審三級定稿制,如作者在投稿後4個月內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處理;在此期限內,若因一稿多投產生不良後果,概由作者負責。
㈦ 求cssci的目錄
CSSCI來源期刊(2010-2011年)目錄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2010-2011 年)目錄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
管理學(26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管理世界 北京
2 中國軟科學 北京
3 科研管理 北京
4 科學學研究 北京
5 南開管理評論 天津
6 管理科學學報 天津
7 外國經濟與管理 上海
8 研究與發展管理 上海
9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天津
10 中國管理科學 北京
11 管理工程學報 浙江
12 管理科學 黑龍江
13 管理評論 北京
14 科學管理研究 內蒙古
15 預測 安徽
16 中國行政管理 北京
17 管理學報 湖北
18 公共管理學報 黑龍江
19 中國科技論壇 北京
20 軟科學 四川
21 科技進步與對策 湖北
22 經濟體制改革 四川
23 經濟管理 北京
24 管理現代化 北京
25 宏觀經濟管理 北京
26 華東經濟管理 安徽
經濟學(72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經濟研究 北京
2 中國工業經濟 北京
3 世界經濟 北京
4 金融研究 北京
5 會計研究 北京
6 經濟科學 北京
7 中國農村經濟 北京
8 國際經濟評論 北京
9 中國農村觀察 北京
10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北京
11 財經研究 上海
12 農業經濟問題 北京
13 國際金融研究 北京
14 財貿經濟 北京
15 南開經濟研究 天津
16 世界經濟研究 上海
17 世界經濟文匯 上海
18 經濟學家 四川
19 經濟學動態 北京
20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北京
21 經濟評論 湖北
22 改革 重慶
23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北京
24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福建
25 國際貿易問題 北京
26 當代經濟科學 陝西
27 財經科學 四川
28 審計研究 北京
29 財經問題研究 遼寧
30 國際貿易 北京
31 宏觀經濟研究 北京
32 當代財經 江西
33 中國土地科學 北京
34 農業技術經濟 北京
35 上海經濟研究 上海
36 產業經濟研究 江蘇
37 財貿研究 安徽
38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江蘇
39 財經理論與實踐 湖南
40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北京
41 中國農史 江蘇
42 現代日本經濟 吉林
43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山西
44 商業經濟與管理 浙江
45 稅務研究 北京
46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湖北
47 當代經濟研究 吉林
48 財經論叢 浙江
49 經濟縱橫 吉林
50 經濟問題探索 雲南
51 經濟與管理研究 北京
52 證券市場導報 廣東
53 中國經濟史研究 北京
54 城市問題 北京
55 國際經貿探索 廣東
56 金融論壇 北京
57 南方經濟 廣東
58 財政研究 北京
59 廣東金融學院學報 廣東
60 經濟經緯 河南
61 國際經濟合作 北京
62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江西
63 現代經濟探討 江蘇
64 科技與經濟 江蘇
65 經濟問題 山西
66 亞太經濟 福建
67 中國經濟問題 福建
68 城市發展研究 北京
69 農村經濟 四川
70 上海金融 上海
71 審計與經濟研究 江蘇
72 價格理論與實踐 北京
馬克思主義(12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教學與研究 北京
2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北京
3 馬克思主義研究 北京
4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上海
5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北京
6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北京
7 國外理論動態 北京
8 科學社會主義 北京
9 社會主義研究 湖北
10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山東
11 高校理論戰線 北京
12 理論視野 北京
哲學(12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哲學研究 北京
2 自然辯證法研究 北京
3 哲學動態 北京
4 世界哲學 北京
5 自然辯證法通訊 北京
6 現代哲學 廣東
7 倫理學研究 湖南
8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山西
9 中國哲學史 北京
10 道德與文明 天津
11 孔子研究 山東
12 周易研究 山東
宗教學(3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世界宗教研究 北京
2 宗教學研究 四川
3 中國宗教 北京
語言學(22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外語教學與研究 北京
2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上海
3 當代語言學 北京
4 外語界 上海
5 中國語文 北京
6 現代外語 廣東
7 中國翻譯 北京
8 世界漢語教學 北京
9 語言教學與研究 北京
10 外語電化教學 上海
11 方言 北京
12 外語與外語教學 遼寧
13 語言科學 江蘇
14 中國外語 北京
15 外語學刊 黑龍江
16 外語教學 陝西
17 語言文字應用 北京
18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河南
19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廣東
20 外語研究 江蘇
21 漢語學習 吉林
22 民族語文 北京
外國文學(6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外國文學評論 北京
2 外國文學 北京
3 外國文學研究 湖北
4 國外文學 北京
5 當代外國文學 江蘇
6 外國文學動態 北京
中國文學(15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文學評論 北京
2 文藝爭鳴 吉林
3 文藝理論研究 上海
4 當代作家評論 遼寧
5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北京
6 中國比較文學 上海
7 文學遺產 北京
8 南方文壇 廣西
9 文藝理論與批評 北京
10 魯迅研究月刊 北京
11 小說評論 陝西
12 新文學史料 北京
13 明清小說研究 江蘇
14 民族文學研究 北京
15 當代文壇 四川
藝術學(19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音樂研究 北京
2 文藝研究 北京
3 中國音樂學 北京
4 中國音樂 北京
5 民族藝術 廣西
6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北京
7 電影藝術 北京
8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上海
9 當代電影 北京
10 黃鍾: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湖北
11 人民音樂 北京
12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江蘇
13 民族藝術研究 雲南
14 中國電視 北京
15 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 四川
16 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 陝西
17 戲劇藝術 上海
18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北京
19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浙江
歷史學(26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歷史研究 北京
2 近代史研究 北京
3 中國史研究 北京
4 清史研究 北京
5 史林 上海
6 史學月刊 河南
7 史學理論研究 北京
8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陝西
9 當代中國史研究 北京
10 史學集刊 吉林
11 抗日戰爭研究 北京
12 世界歷史 北京
13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北京
14 安徽史學 安徽
15 中華文史論叢 上海
16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北京
17 文史 北京
18 民國檔案 江蘇
19 歷史檔案 北京
20 西域研究 新疆
21 歷史教學 天津
22 史學史研究 北京
23 文獻 北京
24 東南文化 江蘇
25 歷史教學問題 上海
26 中國地方誌 北京
考古學(7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文物 北京
2 考古學報 北京
3 考古 北京
4 考古與文物 陝西
5 敦煌研究 甘肅
6 華夏考古 河南
7 敦煌學輯刊 甘肅
政治學(39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世界經濟與政治 北京
2 美國研究 北京
3 歐洲研究 北京
4 國際政治研究 北京
5 現代國際關系 北京
6 青年研究 北京
7 政治學研究 北京
8 中共黨史研究 北京
9 國際觀察 上海
10 當代亞太 北京
11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北京
12 求是 北京
13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北京
14 東北亞論壇 吉林
15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北京
16 國際問題研究 北京
17 南洋問題研究 福建
18 國際論壇 北京
19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江蘇
20 日本學刊 北京
21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上海
22 理論探討 黑龍江
23 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 北京
24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北京
25 新視野 北京
26 婦女研究論叢 北京
27 黨史研究與教學 福建
28 黨的文獻 北京
29 求實 江西
30 南亞研究 北京
31 德國研究 上海
32 中國青年研究 北京
33 台灣研究集刊 福建
34 理論與改革 四川
35 太平洋學報 北京
36 南亞研究季刊 四川
37 東南亞研究 廣東
38 探索 重慶
39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北京
法學(21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法學研究 北京
2 中國法學 北京
3 法商研究 湖北
4 政法論壇 北京
5 中外法學 北京
6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陝西
7 現代法學 重慶
8 法學 上海
9 法學評論 湖北
10 法制與社會發展 吉林
11 環球法律評論 北京
12 比較法研究 北京
13 行政法學研究 北京
14 知識產權 北京
15 法學雜志 北京
16 法學論壇 山東
17 法學家 北京
18 當代法學 吉林
19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上海
20 政治與法律 上海
21 中國刑事法雜志 北京
社會學(9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社會學研究 北京
2 中國人口科學 北京
3 人口研究 北京
4 人口與經濟 北京
5 人口學刊 吉林
6 社會 上海
7 人口與發展 北京
8 南方人口 廣東
9 西北人口 甘肅
民族學(13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民族研究 北京
2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四川
3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北京
4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湖北
5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廣西
6 中國藏學 北京
7 世界民族 北京
8 西北民族研究 甘肅
9 廣西民族研究 廣西
10 貴州民族研究 貴州
11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雲南
12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寧夏
13 民俗研究 山東
新聞學與傳播學(15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編輯學報 北京
2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北京
3 新聞與傳播研究 北京
4 國際新聞界 北京
5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北京
6 新聞大學 上海
7 編輯之友 山西
8 新聞記者 上海
9 出版科學 湖北
10 當代傳播 新疆
11 出版發行研究 北京
12 科技與出版 北京
13 中國出版 北京
14 編輯學刊 上海
15 中國編輯 北京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20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中國圖書館學報 北京
2 情報學報 北京
3 大學圖書館學報 北京
4 圖書情報工作 北京
5 圖書情報知識 湖北
6 情報理論與實踐 北京
7 國家圖書館學刊 北京
8 圖書館建設 黑龍江
9 圖書館 湖南
10 情報科學 吉林
11 圖書館論壇 廣東
12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 北京
13 情報資料工作 北京
14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 天津
15 情報雜志 陝西
16 圖書館雜志 上海
17 圖書與情報 甘肅
18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寧夏
19 檔案學通訊 北京
20 檔案學研究 北京
教育學(37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教育研究 北京
2 高等教育研究 湖北
3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北京
4 電化教育研究 甘肅
5 中國電化教育 北京
6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北京
7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上海
8 比較教育研究 北京
9 教育與經濟 湖北
10 教師教育研究 北京
11 開放教育研究 上海
12 教育發展研究 上海
13 教育研究與實驗 湖北
14 教育學報 北京
15 中國高等教育 北京
16 教育科學 遼寧
17 外國教育研究 吉林
18 中國高教研究 北京
19 課程•教材•教法 北京
20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湖北
21 全球教育展望 上海
22 復旦教育論壇 上海
23 高教探索 廣東
24 現代大學教育 湖南
25 現代教育技術 北京
26 江蘇高教 江蘇
27 中國教育學刊 北京
28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北京
29 中國大學教學 北京
30 中國特殊教育 北京
31 遠程教育雜志 浙江
32 高教發展與評估 湖北
33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北京
34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北京
35 現代遠距離教育 黑龍江
36 大學教育科學 湖南
37 教育與現代化 安徽
體育學(10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體育科學 北京
2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上海
3 中國體育科技 北京
4 體育與科學 江蘇
5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北京
6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天津
7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陝西
8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湖北
9 體育學刊 廣東
10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四川
統計學(4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統計研究 北京
2 數理統計與管理 北京
3 統計與決策 湖北
4 統計與資訊理論壇 陝西
心理學(7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心理學報 北京
2 心理科學進展 北京
3 心理發展與教育 北京
4 心理科學 上海
5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湖南
6 心理與行為研究 天津
7 應用心理學 浙江
綜合性社會科學(50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中國社會科學 北京
2 學術月刊 上海
3 開放時代 廣東
4 國外社會科學 北京
5 天津社會科學 天津
6 東疆學刊 吉林
7 浙江社會科學 浙江
8 社會科學 上海
9 讀書 北京
10 浙江學刊 浙江
11 南京社會科學 江蘇
12 社會科學研究 四川
13 學術研究 廣東
14 文史哲 山東
15 求索 湖南
16 東南學術 福建
17 江海學刊 江蘇
18 江蘇社會科學 江蘇
19 思想戰線 雲南
20 學習與探索 黑龍江
21 甘肅社會科學 甘肅
22 河北學刊 河北
23 社會科學戰線 吉林
24 人文雜志 陝西
25 學海 江蘇
26 江漢論壇 湖北
27 江西社會科學 江西
28 廣東社會科學 廣東
29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福建
30 中州學刊 河南
31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北京
32 東岳論叢 山東
33 北京社會科學 北京
34 內蒙古社會科學 內蒙古
35 學術界 安徽
36 雲南社會科學 雲南
37 探索與爭鳴 上海
38 山東社會科學 山東
39 社會科學輯刊 遼寧
40 學術論壇 廣西
41 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北京
42 學術探索 雲南
43 中國文化研究 北京
44 社會科學家 廣西
45 河南社會科學 河南
46 貴州社會科學 貴州
47 晉陽學刊 山西
48 寧夏社會科學 寧夏
49 新疆社會科學 新疆
50 青海社會科學 青海
人文、經濟地理(7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旅遊學刊 北京
2 經濟地理 湖南
3 城市規劃 北京
4 城市規劃學刊 上海
5 人文地理 陝西
6 旅遊科學 上海
7 地域研究與開發 河南
環境科學(5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山東
2 資源科學 北京
3 環境保護 北京
4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湖北
5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內蒙古
高校綜合性社科學報(70 種)
排序 刊名 地區
1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北京
2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北京
3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上海
4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
5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江蘇
6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吉林
7 上海財經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上海
8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天津
9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湖北
10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廣東
11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浙江
12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福建
13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甘肅
14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湖南
15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北京
16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上海
17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湖南
18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四川
19 求是學刊 黑龍江
20 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陝西
21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吉林
22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上海
23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江蘇
24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湖北
25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河南
26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江蘇
27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陝西
28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
29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重慶
30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天津
31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湖南
32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河北
33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上海
34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山東
35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河南
36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
37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江蘇
38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甘肅
39 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福建
40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
41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陝西
42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湖北
43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山西
44 雲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雲南
45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廣東
46 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山東
47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湖北
48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廣東
49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重慶
50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河南
51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遼寧
52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天津
53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廣東
54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湖北
55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遼寧
56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福建
57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廣東
58 北方論叢 黑龍江
59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上海
60 齊魯學刊 山東
61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
62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雲南
63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安徽
64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
65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江蘇
66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上海
67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 新疆
68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新疆
69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西藏
70 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海南
㈧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一般什麼時候出刊
看清楚 季刊 3個月出一份
㈨ 中國大陸有哪些比較權威的歷史學刊物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北大史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大歷史系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當代中國史研究
北京
當代中國史研究所,國史學會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檔案學通訊
《檔案學通訊》雜志社
中國人民大學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近代史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雜志社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年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考古
北京·科學出版社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抗日戰爭研究
北京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歷史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清史研究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史學理論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史學史研究
北師大史學所
北師大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世界歷史
北京·世界歷史雜志社
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文獻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北京圖書館社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中國史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中國農史
南京農業大學農史研究室
中國農業歷史學會,中國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中國科技史料
北京中科院自然學史研究所
中國自然科學史學會,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歷史學
國家級重點期刊
中國黨史研究
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所
歷史學
國家級期刊
百年潮
北京
中共黨史學會
歷史學
國家級期刊
出版發行研究
出版發行雜志社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
歷史學
國家級期刊
檔案學研究
北京·該刊編輯部
中國檔案學會
歷史學
國家級期刊
東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歷史學
國家級期刊
敦煌研究
甘肅敦煌
敦煌研究院
歷史學
國家級期刊
故宮博物院院刊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故宮博物院
歷史學
國家級期刊
胡適研究叢刊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歷史學
國家級期刊
考古學報
北京·科學出版社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
㈩ 哪位知道《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編輯部值班老
編輯部誰知道呢?你可以找找論叢的郵箱,發郵件聯系。聯系老師不太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