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國家地理黃河圖片

中國國家地理黃河圖片

發布時間: 2021-02-26 16:41:46

❶ 銀川近郊遊去哪好,銀川近郊遊攻略

銀川市自然風景秀麗,還有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 自然景觀有沙坡頭、沙湖、蘇峪口森林公園、滾鍾口風景區、金水旅遊區、大小西湖、鳴翠湖、鶴泉湖等。 人文歷史景觀有西夏王陵、賀蘭山岩畫、拜寺口雙塔、三關口明長城、水洞溝遺址、鼓樓、玉皇閣、海寶塔、承天寺塔、南關清真大寺、納家戶清真寺、馬鞍山甘露寺、鎮北堡華夏西部影視城、中華 沙坡頭 沙坡頭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以沙漠生態治理與旅遊聖地聞名於世。《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最美的地方」寧夏沙坡頭入選。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的沙坡頭游覽區是一處景觀獨特的游覽區。 過去,沙坡頭是以治沙成果而聞名。 沙湖 沙湖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中國十大魅力休閑旅遊湖泊之一。沙湖旅遊區在距銀川市西北56公里石嘴山市平羅縣境內的西大灘。1990年開發建設,每年接待遊客都在60萬人次左右,已成為祖國西北地區頗負盛名的旅遊熱點,因其獨特優美的自然景觀而被選為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2009年,景區接待遊客78.6萬人次。2007年5月8日,石嘴山市沙湖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西夏城 西夏城舊稱「橫城堡」,位於黃河東岸的靈武市,銀川黃河大橋附近,距銀川僅8公里,原為明代一座屯兵營,是明清河東八景之一「橫城古渡」的舊址。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康熙親征葛爾丹就在此渡河。 游西夏皇城、賞西夏樂舞、品西夏美宴、觀黃河落日。城牆外還是一片現代文明景緻,穿過城門便進入了800年前的「西夏皇城」,厚厚的城牆完全隔絕了塵世的喧囂,高高的角樓使人心中一下子產生了莫名的敬畏。 西夏王陵 西夏歷代帝王的陵寢,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隨地勢布列著西夏國的9座帝王陵,200餘座王侯勛臣—貴戚的陪葬墓,有佛寺遺址 西夏王陵 1處和西夏磚瓦窯10餘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西夏王陵建築風格獨特,面積大而陵墓集中。風景區共50多平方公里,其中王陵高大雄偉,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中華回鄉文化園 中華回鄉文化園坐落於回族最具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回鄉名鎮納家戶村,和納家戶古老的回族社區清真大寺交相輝映,成為我國唯一的以回族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區。 文化園緊臨京藏高速公路永寧出口處,依託古 老的納家戶清真大寺和回族風情濃郁的納家戶村所建,以展示伊斯蘭建築文化、禮俗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農耕與商貿文化為特色。 鎮北堡西部影城 位於西夏區鎮北堡鎮,原址為明清時代的邊防城堡。著名作家張賢亮發現了它,並在80年代初期將它介紹給了電影界。迄今為止,這里已拍攝了獲得國際國內大獎的《牧馬人》、《紅高粱》、《黃河謠》、 鎮北堡西部影城 《黃河絕戀》、《大話西遊》、《新龍門客棧》等六十多部影視劇。鎮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國眾多的影視城中以古樸、原始、粗獷、荒涼為特色。在此攝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獲得國際、國內影視大獎之多,皆為中國各地影視城之冠,被譽為「中國一絕」。因其對中國電影事業的特殊貢獻,享有「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的美稱。 賀蘭山岩畫 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賀蘭口內,距銀川市區60公里。山口內有千餘幅岩畫分布在溝谷兩岸綿延600多米的山崖石壁上。畫面以人類畫像為主的岩畫占岩畫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羊、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此外,還鑿刻有狩獵、祭祀場面的圖案和日、月、星、辰、人手、人腳及西夏文字等。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宗教信仰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堪稱是一條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西夏區的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近萬公頃的范圍內,高聳入雲的油松、杜松、雲杉等天然林木一望無際。吐紅的櫻桃、掛紫的丁香、披粉的蒙古扁桃等珍稀灌木遍布山谷溝壑。層層林海,色彩斑斕,變幻無窮,令人叫絕。 黃沙古渡旅遊區 黃沙古渡原生態旅遊景區是寧夏新興的王牌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濕地公園、是中國最佳生態休閑旅遊勝地、明清寧夏八景之一。景區內的大漠風光、黃河古韻、自然濕地、黃沙擁長河的塞外奇景,是原生態自助游的好去處。 三關口明長城 位於西夏區賀蘭山東麓,系寧夏通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的交通要道。明政府為邊防安全,在三關口築長城(明稱為邊牆)、設關隘,成為當時寧夏鎮城防的「四險」之一。後幾經重修、增築,牆體綿延山峰之巔,山陡壁峭,地形險要,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三關口綿延縱橫的長城與墩台、烽火台左右聯屬,有西控大漠、扼咽喉要道之險。 海寶塔 俗稱北塔,位於興慶區北部海寶塔寺內。海寶塔始建年代不詳,據明代《萬曆朔方新志》記載,我國南北朝時期大夏國王赫連勃勃重修,是一座方形9層11級樓閣式磚塔,通高53.9米。登臨塔上,銀川塞上江南風貌一覽無余,明清時代列為寧夏八景之一,稱為「古塔凌霄」。寺院綠樹成蔭,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景色秀麗。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寺院舉辦「盂蘭」廟會,相沿至今。 鼓樓 鍾鼓樓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通高36米,以台基、樓閣、角坊組成。位於興慶區解放東街和鼓樓南、北街的十字路口。整座鼓隹雕梁畫棟,雄偉壯觀。 玉皇閣 始建年代無從查考,從明代《弘治寧夏新志》府城圖上觀察,現玉皇閣的位置居明代府城鼓樓所在地。清乾隆三年( 1739年)毀於地震,重修後,稱為「玉皇閣」。玉皇閣通高22米,佔地約1040平方米。在一座長36米、寬28米、高8米的台座下,正中辟有南北向的拱形門洞。西北側外部有石條台階可登上台座。整個建築群重樓疊閣,飛檐相啄,布局巧妙,結構嚴謹。 南關清真大寺 位於興慶區玉皇閣南街,是銀川市區內最大的清真寺,銀川穆斯林 群眾於1981年募資重建的一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築群體。上層大殿可容1300餘人做禮拜;下層設沐浴室、小禮拜殿、女禮拜殿、阿拉伯語學校、阿訇卧室、會客廳等。樓頂正中聳立一大四小綠色穹隆頂,頂端新月高懸。殿前兩側各建30米高的「宣禮塔」,中部設一座直徑15米的噴水池。整個建築布局嚴謹,裝飾華麗,精緻典雅,宏偉壯觀。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傳統節日時,成千上萬穆斯林在此聚禮,從事民族宗教活動。 銀川國家濕地公園 銀川國家濕地公園由閱海、鳴翠湖2部分組成。閱海位於銀川市金鳳區西北,距市中心3公里,總面積2100公頃。閱海濕地水域廣闊,自然風景秀麗,是銀川市面積最大、原始地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塊濕地。2002年以來,在國家、自治區和銀川市的重視支持下,規劃和實施了退田還湖、水道清淤、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修復和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閱海濕地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濕地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2006年6月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濕地公園。已建成濕地保護管理站、濕地生態監測站、寧夏暨銀川首家鳥類環志站、瞭望塔等。閱海由艾依河連通並補水,從市區北京路碼頭(親水大街西側陶然水岸)乘船即可到達閱海。 鳴翠湖位於銀川市興慶區東部,西距市區9公里,東臨黃河3公里,總面積667公頃。鳴翠湖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景觀優美,具有重要的生態、歷史、文化、科研及科普教育價值。2000年起,國家、自治區和銀川市高度重視鳴翠湖生態保護,科學規劃和實施了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通過退田還湖、湖泊清淤、調控水位、恢復植被等措施,使鳴翠湖濕地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成為銀川市東部的一顆璀璨明珠。2006年6月,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濕地公園。已建成濕地保護管理站、濕地生態監測站、瞭望塔等管護設施,在瞭望塔展出鳥類圖片。鳴翠湖分為南湖、北湖二部分,南湖為鳥類保護區,北湖開展了濕地生態旅遊,開辟了十大景點,湖邊的水車是標志性建築。 銀川寶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寶湖位於銀川市金鳳區長城中路街道,東靠唐徠渠,南臨寶湖路,北到鐵路線,西到正源街。總面積82.6公頃,其中湖泊面積39.2公頃,綠地面積36.5公頃。寶湖是銀川城內規模較大的、典型的城市湖泊,湖水最深處2.2米左右,平均水深1.4米左右。2007年1月,國家建設部批准建立"銀川市寶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成為西北地區唯一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已建立濕地保護管理站等。 水洞溝遺址 位於靈武市境內,銀青高速北側,是目前中國發現的考古資料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之一。這座1919年由比利時人肯特發現的遺址,迄今已有3萬年的歷史。在這里發現了野驢、犀牛、羚羊、牛、豬等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1.1萬多件。「水洞溝遺址」的發掘表明:早在3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承天寺塔 俗稱西塔,位於興慶區進寧南街。始建於1050年的西夏時期,據記載,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死後,其子剛滿周歲,就登上皇帝寶座。皇太後沒藏氏為保其子毅宗皇帝「聖壽無疆」,護佑西夏江山「延永堅固」,建造了這座「承天顧命」的寺院和佛塔。它與涼州(今甘肅武威涼州區)的護國寺、甘州(今甘肅張掖甘州區)的卧佛寺同是西夏著名佛教聖地。這座外觀13層、內11層的磚樓閣式塔,呈八角形,高64.5米。登塔眺望,古城全貌盡收眼底,景色令人神往,微風吹來,塔鈴叮當,愈顯出禪院的幽靜。 寧夏博物館 原設在承天寺內,設有寧夏革命史陳列、西夏歷史陳列、賀蘭山岩畫展、回族民俗展等。其本身就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展和改建受到嚴格限制,其佔地面積僅7400平方米。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舊的寧夏博物館因其空間狹小,不僅讓很多「沒有位置」的文物失去了展出機會,更讓舊館的觀眾接待能力受到了限制。為了迎接自治區50大慶,全面展現寧夏歷史風貌,寧夏博物館不僅拿出了「壓箱底」的眾多文物,還從外地「請」來了一批與寧夏歷史息息相關的文物。最值得一提的是,寧夏博物館將展出以「鎏金銅牛」為代表的6件國寶級文物,而以前因為種種原因與參觀者難見一面的眾多文物和新近出土的部分文物,都將在寧夏博物館新館開放的同時「閃亮登場」。據悉,此次預計展出文物4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6件,國家一級文物100多件。可謂「量」多「質」足。 閱海歡樂島 公園內的歡樂島,佔地面積28萬平方米,其中四環過山車為我國自主研發的過山車,造價達2000萬元,成為寧夏最大的過山車游樂項目。除此之外,閱海歡樂島內還有有摩天輪、彈跳機、颶風轉椅、太空飛車、豪華轉馬、激流勇進、火箭蹦極、極速風車等19個娛樂項目。 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 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位於銀川濱河新區核心城區北部,總用地面積222公頃。主要項目有中華軍事博覽館、邊塞雄關互動體驗區、中華名將雕塑園、特色濕地棧道科普區、世界防務文化中心、世界軍事裝備展示等,將著力打造集軍事博覽、主題紀念、國防教育、拓展訓練、互動體驗、度假休閑於一體的5A級軍事主題文化旅遊景區。

❷ 元末為什麼會有「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說法

韓山童是元末民變軍(紅巾軍)頭目,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朝廷強征15萬民內工修築黃河堤壩。韓山童容等人認為時機已到,就將一個事先准備好的石頭人背刻「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事先埋好,第二天被人挖了出來,就四處傳播,為自己造勢。

這中間的獨眼石人不過是用來欺騙百姓的,但把它理在黃河邊就有了些意思。從來沒有一條河能像黃河那樣深刻、深遠地影響我們的民族和國家。而元末民諺利用的正是中國人共有的這一心理。

這和歷史上的大澤鄉起義,陳勝為在眾人中樹立威望,用硃砂在一塊白綢子上寫了「陳勝王」三個字,塞進別人用網捕來的魚肚子里;又在夜裡點燃起篝火,讓人模仿狐狸的聲音叫喊「大楚興,陳勝王」是一個道理。

(2)中國國家地理黃河圖片擴展閱讀:

韓山童等借獨眼石人來鼓動造反,就和白蓮教有關。

據說,在白蓮教這個獨眼石人可以把人帶到一個極樂世界,有點像人睜開第三隻眼的意思,如傳說中的二郎神。若是開了天眼,就可以穿透凡塵俗世的黑暗和迷霧,看到至高無上的光明。另有一種說法,獨眼石人是明教的圖騰,源自波斯,而波斯明教又源自「光明會」。

❸ 地理河流,是圖片,謝謝。第16題 請告訴下原因。謝謝/

15 選c
理由:黑龍江為我國第三大河 長度僅次於長江和黃河 比較甲乙丙丁四河流長度,選擇的排序為c
16 選a
理由:平均含沙量最大的是海河

閱讀延伸:
海河
海河是中國華北地區流入渤海諸河的總稱,亦稱海灤河水系(流域東緣海岸線大約為山海關至老黃河口)。總流域面積31.82萬平方公里,其中海河水系26.36萬平方公里,灤河水系5.453萬平方公里。諸河幹流流經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山東省,支流延伸至山西省、河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以漳衛南運河為源流,以天津至大沽口的海河為幹流則全長1050公里。全流域多年平均徑流量264億立方米。平均年輸沙量1.82億噸。全流域理論水能蘊藏量315萬千瓦,可能開發水能資源裝機容量218.5萬千瓦(500千瓦以上水電站),年發電量51.7億千瓦.時。

閩江
閩江是中國福建省最大河流。發源於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寧縣均口鄉。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匯合後稱閩江。穿過沿海山脈至福州市南台島分南北兩支,至羅星塔復合為一,折向東北流出琅歧島注入東海。以沙溪為正源,全長577公里(中國國家地理的說法是541公里),流域面積60,092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一半。

伊犁河
伊犁河(Ili River) 亦作I-li Ho或Yili He。亞洲中部內陸河流。古稱亦列水、伊麗水,是關系西北農田的著名河流。古時塞人、月氏人、烏孫人、突厥人等生活於此河流域。伊犁河是中國和哈薩克的國際河流,全長1500公里,在中國境內流程422公里後,在中哈邊境的霍爾果斯河口流出,最後注入哈薩克名湖巴爾喀什湖。

黑龍江跨中國、俄羅斯、蒙古三國,全長 4370公里(以海拉爾河為源),流域面積達184.3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十位,在中國境內的流域面積約佔全流域面積的48% 。共有支流約200餘條,其中較大的有松花江、烏蘇里江、結雅河、布列亞河等。

黑龍江亦稱阿穆爾河(Amur River);亦作Hei-lung Chiang或Heilong Jiang,蒙古語作Kharamuren。 東亞大河。形成東南西伯利亞與中國之間的部分邊界。發源於中國東北、內蒙古北部與西伯利亞之間的邊界,並大體沿這條邊界向東和東南方向流往西伯利亞城市哈巴羅夫
斯克(Khabarovsk),然後再從那裡掉頭朝東北方向流去,注入韃靼海峽,將西伯利亞與庫葉島分開;為北亞最長的河流。
總長度約5498公里(以克魯倫河為源頭計算),發源於蒙古肯特山南側,在石喀勒河與額爾古納河交匯處形成。經過中國黑龍江省北界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區(Khabarovsk Krai)東南界,流到鄂霍次克海的韃靼海峽(Tatarskiy Proliv)。中國方面認為,黑龍江本是中國的內河,19世紀中後期沙俄強行佔領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大片領土之後,才成為中俄界河。黑龍江是中國四大河流(包括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之一、世界十大河之一(有些資料計為第六),黑龍江沿線曾盛產沙金,在清朝達到繁榮,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簽署最後邊界協定,將兩國國界以黑龍江為基本界限劃清。
上游有兩源:北源石勒喀河(上源鄂嫩河)出蒙古國北部肯特山東麓;南源克魯倫河-額爾古納河,上源又分 3 支,其中一支海拉爾河發源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西側古利牙山麓。南、北兩源在漠河以西洛古河村匯合後始稱黑龍江。蜿蜒東流沿途接納結雅河、布列亞河、松花江、烏蘇里江等大支流,最後在俄羅斯境內注入鄂霍次克海。全長5498千米(從南源克魯倫河至河口),流域面積 184.3萬平方千米。在中國境內河長3474千米,流域面積約 88.7 萬平方千米,占流域的 48.1%。從黑龍江南北源匯合點起,到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點止,為中、俄界江。自洛古河村至黑河市為上游,長900千米;黑河 市至烏 蘇里江口為中游 ,長950千米;烏蘇里江口以下為下游,長970千米。黑龍江流域水量豐富。流域年徑流量3465億立方米。降水季節分配不均,每年4~10月暖季降水量佔全年的90%~93%,其中6~8 月就佔60%~70%。11月份進入冬半年枯水期,冬半年降水均以雪的形式降落。地表積雪厚度一般在20~50厘米,待春季氣溫回升,積雪才能融化補給河流,河水上漲形成春汛。這樣,河流徑流量的季節分配是:春季佔10%~27%,夏季佔50%,秋季 20%~30%,冬季 4%以下。幹流徑流量的年際變化也較大,豐水年的徑 流量約為枯水年 徑流量的3.5~4.0倍。水力資源理 論蘊藏量 1153 萬千瓦,其中松花江660萬千瓦,幹流304萬千瓦。可能開發水力資源裝機500千瓦以上的電站312座,裝機容量為1096萬千瓦,年發電量343億千瓦小時。江寬水深,幹流自漠河以下和興凱湖以下的烏蘇里江均可以通行輪船。冰期長達 6 個月。流域內森林以及金 、煤等礦產資源豐富,產魚類,尤以大馬哈魚和鰉魚最為著名。

❹ 中國著名瀑布圖片

嗯,中國著名的瀑布圖片的話,我覺得還是去網上網路搜索一下那個桂林的,因為桂林的山水甲天下,我覺得他那些山水甲天下那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那個桂林的山片看看。

❺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認真讀圖,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黃

(1)由圖可知,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幹流呈「幾」字形,注入渤海;
(2)第二幅圖是黃內河下游的容「地上河」,由於黃河中游流經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在下游沉積下來,就形成了「地上河」.
故答案為:
(1)巴顏喀拉;幾;渤;
(2)地上河;下;華北;黃土.

❻ 中國國家地理全套電子書下載

這里是中國國家地理網的網站http://www.cng.com.cn/

下載1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shen329907&category_id=54&keyword=%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9c%b0%e7%90%86

下載2
http://blog.xunlei.com/web/category.html?uin=646490837&category_id=133&keyword=%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9c%b0%e7%90%86

下載3
http://58.61.39.221/down?cid=&t=13&fmt=-

❼ 哪裡有下載2007年的《中國國家地理》雜志PDF版

《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合集共12本 PDF電子版雜志百版度雲盤下權載
http://www.zz5100.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1

❽ 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一、《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是一本關於地理的期刊,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另外,該刊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現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為李栓科(1997年至今),執行總編為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於2003年榮獲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的稱號。
[編輯本段]二、《中國國家地理》發展史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刊於1950年,當時整本雜志祗有8頁,一年後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 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但不久後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行量達到了2萬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行很不穩定,時斷時續,該情況在文革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 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後亦在台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並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創刊55周年之際,推出550頁的「選美中國」特刊,出版量達到55萬冊的歷史新高。該特刊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乃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書報亭出現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情況。 2008年3月,《中華遺產》正式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品牌下的一員。 2009年1月,雜志價格提升至20元,頁碼加到176頁
[編輯本段]三、《中國國家地理》發展思路
192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梅納德·威廉斯在給主編的信中說:「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這段話,成了《國家地理》雜志所有記者為之驕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國,《中國國家地理》的記者們也帶著類似的激情跋涉於祖國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號雜志以「318國道——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為主打,其主辦者稱發行量突破100萬冊。 在雜志社社長李栓科看來,這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的夾縫中,雜志發展再一次強力突圍。
內容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辦公室內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其辦公室靠著經營部門,編輯部則在另一棟樓辦公。「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去年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真實
雜志在近幾年獲得高速成長,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時地利人和有關」,「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強,中國人對未知世界有發現的慾望,同時對已知世界也有再發現的願望。《中國國家地理》就定位於此——講述社會難點、熱點、疑點地理故事,並對科學上的新發展進行前瞻性的報道。」 據了解,《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從1950年創刊開始,一直是以傳播基本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己任,這一定位在當時來說是合理的,也曾有過鼎盛時期。但從1982年開始,在讀者市場分化以後,《地理知識》與其他老牌紙媒一樣,面臨相同的命運轉變。 1998年,《地理知識》變身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幾年時間里,雜志發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台灣創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說:「我們的選題,就是要向讀者傳遞真正的科學知識。比如沙塵暴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其實很多媒體是在妖魔化沙塵暴。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沙塵暴還能減輕酸雨的危害。這是因為沙塵暴裡面的氣溶膠物質顆粒,中和了酸雨當中的絕大部分東西。」 「另外像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有了沙塵暴的作用,從而大大減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對於沙塵暴來講,靠植樹造林來解決更是一個謊話。因為沙塵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氣層輸送,帶到很遠的地方。」 「而這些也就是我們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學的態度去解讀熱點問題。把這些內容做好了,發行和廣告自然就很輕鬆了。」李栓科告訴記者,「最關鍵還是內容,獨家視角的內容才是王。我們80%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都是用在編輯部。」
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是創刊於1950年的《地理知識》,1997年月發行量約為1萬冊。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現名,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這一思路還大有進一步具體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內容都要經過被關注、認知和解讀,其內在價值才能被受眾所認識和接受。而受眾會注意什麼又受到他們既有認識的影響。媒體傳遞的內容如果既可以歸屬到他們所熟悉的領域,同時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受眾的既有認識是諸多觀念的有機結合,各種各樣的常識是他們構建自己觀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實常識原本就是既為公眾普遍知曉,又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1]
[編輯本段]四、《中國國家地理》大事記
1950年 我國老一輩的地理學家施雅風、吳傳鈞等先生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折實」,在南京創辦了《地理知識》雜志,經典由此開始。 1972年 《地理知識》是文革後期中國最早復刊的雜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識》並醞釀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識》雜志新增「卷首語」專欄,由執行總編單之薔執筆,此專欄成為雜志的亮點。 2000年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2001年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2002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域名為:www.cng.com.cn,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2004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2005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月—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23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2007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2008年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為:www.dili360.com。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2009年 1月,舉辦「竹韻人生」攝影大賽的頒獎典禮 3、4月,推出《福建專輯》上下冊 4月,中國國家地理聯合央視網、央視移動傳媒,打造大型國慶獻禮活動:新中國成立60年—獻給祖國「中國最美的地方」。活動將利用央視網的互動平台,依託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展示的17大類別114處自然人文景觀資料,發動廣大驢友參與,分階段推出評選活動。同時利用CCTV電視平台、央視網、央視公交移動電視、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及手機及網路平台進行全程推廣。 4月27日,舉辦「我的城市我的家」攝影大賽 5月,舉辦「花影炫色」、「荒野傳奇」攝影大賽。 5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簽約攝影師計劃啟動。 5月,雜志社與Jeep攜手啟動「尋找中國的Rubicon之路」活動 10月,時逢新中國六十華誕和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周年,《中國國家地理》聯合中國地理學會推出《發現中國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 地理學會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華遺產》亦同時推出加厚版特輯《最具文明意義的100個考古大發現--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專輯》,帶給讀者又一次科學與視覺盛宴。 2010年,推出《寧夏專輯》上下冊(2010年第2、3期)

❾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認真讀圖,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巴顏喀拉;幾;渤
(2)地上河;下;華北;黃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