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歷史的地理變遷

中國歷史的地理變遷

發布時間: 2021-02-26 16:37:13

㈠ 地理變遷

1、青藏地區在數億年前原來是海洋,由於印度板塊的頂托擠壓而隆起,成為版今天的青藏高原。權
2、廣州市在數十萬年前是珠江口、珠江三角洲的海灣,今天淤積填高為陸地。
3、台灣海峽在數萬年前原來是陸地,由於斷裂下沉陷入海中。
4、黃土高原在數億年前並沒有黃土,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等地乾燥地區的黃土微粒被風吹到這里堆積,成為今天的黃土高原。
5、四川盆地在數億年前原來沒有紫紅色砂葉岩,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四川盆地下陷,四周高山的沙土被水沖積到四川盆地中間,在高溫炎熱的天氣影響下形成紫紅色砂葉岩。
……

㈡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的概念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回輕分支學科,又與傳統的沿革地答理研究有密切關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然而,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萌芽於遠古時代,於春秋戰國時期在地形、物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圖和地理區劃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則出現了不少精彩的論述。
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發展;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演變;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國起源很早,東漢班固於公元一世紀撰寫《漢書·地理志》已開其端。此後歷代相繼,至宋代已形成一項獨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到清朝早期,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晚期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代表了封建時代中國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㈢ 中國歷史的變遷 發展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統領全篇的起首語。確實,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在「分」與「合」這對矛盾的斗爭、統一中前進的,中華民族因此不斷遭受磨難和危機,也不斷獲得新生和發展。 那麼,這種「分」與「合」有沒有什麼規律呢?換句話說,多長時間要「分」,多長時間再「合」呢?一般說來,歷史的發展具有某種偶然性,要找出其在時間上的周期性是困難的。但中國歷史恰恰相反,周期性非常精確地出現在幾千年的和平與動亂中。 這種周期性是李四光發現的,他在1931年發表的《中國周期性的內部沖突》一文中,對中國的戰爭與沖突提出了他的調查數據,揭示出中國的和平與動亂的循環有一種很精確的周期性。他說,這種周期性遠遠超出了可能性所允許的界限……也許可以說太精確了,如果用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去判斷,則決然預測不到的。 以幽默著稱的中國著名作家林語堂對李四光的研究很感興趣,他在他的名著《吾國吾民》中轉述了李四光的發現,他說: 「驚人的事實是,中國歷史可以很方便地劃分為每八百年為一單位的周期。每個周期都以短命的然而在軍事上卻很強大的王朝開始。它使中國在幾百年的內部紛爭之後重新團結起來。其後,是五百年的和平,中間有一次改朝換代,接著是一系列的戰亂。結果首都即從北方遷往南方。然後,北方與南方脫離,南北形成對峙局面,敵對情緒強烈。這時,外來民族入侵,整個周期便告結束。歷史於是又開始循環。中國又一次統一在中國人手中,文化又開始繁榮起來。 「每一周期中所發生的事件,在時間上與關聯上的相同性,顯示出一種不可思議的、機械般的准確性。李博士在他的文章中曾列舉了中國歷史上巨大的建築工程來說明這種准確性。這些工程都發生在每一周期的某一準確的階段,呈現出一種命中註定的規律性。具體說來,它們都開始於每次文化繁榮之初:第一周期,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建造豪華的宮殿,如阿房宮,後者不久被付之一炬,大火燒了整整三個月;第二周期,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也修建了不少宮殿,豪華奢侈,富麗堂皇;第三周期,重建長城,也即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新開了幾條運河,修了大壩,明朝的永樂皇帝修建了北京城(永樂皇帝也因為《永樂大典》而聞名)。 「這些周期包括;一、從秦朝至六朝和韃靼入侵(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8年),其間約830年;二、從隋朝始至蒙古人入侵(588—1367年),其間約780年; 三、現代周期,從明朝至今,周期還未結束。但是迄今為止已表明在過去600年間, 已經發生了許多與過去模式非常相似的事件。以19世紀50年代的太平天國為界,明清兩朝五百年的和平,現在似乎已經結束。太平天國運動標志著本周期已經第一次大的內戰浪潮。我們現在正處在動亂與內部分爭的頂峰。首都也已遵照傳統於1927年從北京遷至南京。」 林語堂寫上面這些文字的時間是1934年。這個時間,日本已經侵戰了東北,其侵佔全中國的野心已經暴露,但還沒有大的進一步行動;蔣介石正在對中國工農紅軍實行第五次大圍剿,這次圍剿迫使紅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這是一個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再一次面臨危機的時代。 然而,後來的歷史並沒有按照過去周期的時間表推進。外來民族的全面入侵很快到來,但經過八年抗戰,侵略者無條件投降。八年時間雖不算短,但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與六朝時期、南宋時期漢族與外來民族長期對抗相比,八年更顯得短暫。南北對峙也只在1949年持續了很短一段時間,而不象第一周期的南北朝、第二周期的南宋時期,南北對峙都持續了一百多年。當然,最後結果依慣例仍然是以北方的勝利、南方的失敗而告終。可以說,歷史象放快鏡頭一樣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走過了以往周期中需200年走完的路程,很快,中華民族開始了持續的和平發展,似乎一個新的周期開始了。這個周期之初的幾十年也遵照傳統修建了巨大的建築工程,如人民大會堂、長江大橋、葛洲壩等等。1978年的三中全會標志著周期之初的動亂結束,真正的和平時期已經到來。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被迫加快步伐的。在1840年以前,由於地理原因,中國基本上處於與世隔絕狀態。她的東面和南面是廣闊無垠的大海,西邊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大沙漠,北邊是寒冷的、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中華民族的歷史呈現出獨特的發展規律。然而,歷史進入近代,西方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力飛速發展,地理障礙被輕易突破,中華民族被迫捲入世界歷史發展的洪流之中。在這激烈的洪流之中,那種悠然的、史大夫似的、八百年一個周期的步伐顯然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中華民族是一個歷經滄桑、「年輕而又古老」的民族,她總是能克服各種危機,獲得新生和發展。顯然,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中華民族將再一次恢復自信,以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歷史發展與氣候變遷的「巧合」 我國近代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仔細研究了我國最近五千年的氣候變遷,著有長篇論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我們把氣候變遷和歷史發展周期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一個「巧合」:和平時期都以溫暖氣候為主,而動亂歲月常常是寒冷的。最寒冷的時代也是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對抗最激烈的時代,而且常常以漢族的失敗而告終。 上面這個圖顯示的是第一個周期,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秦朝起,到公元588年北方韃靼入侵止。 秦朝建立僅15年就被推翻,劉邦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從這時起一直到公元25年西漢結束,二百多年裡,中國總的來說是和平發展的,而氣候也比較溫暖。《史記》中記載「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現在的山東是種不了桑麻的,要到湖北、江蘇才能種;陝西的渭河平原更不能種竹子,往南的湖北、四川才有。在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時代),黃河決口, 人們砍伐了河南淇園的竹子編成容器以盛石子,來堵塞黃河的決口。可見那時河南淇口一帶的竹子是很繁茂的,現在早看不到了。這些都說明當時氣候比現在要溫暖。 東漢最初幾年戰爭頻繁,氣候也有趨於寒冷的傾向。有幾次嚴寒,晚春國都洛陽還降霜降雪,凍死了不少窮苦人民。但時間不長,隨著局勢逐漸好轉,氣候又轉暖了,在河南南部種的柑橘獲得了豐收。 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南北朝,是這個周期的後400年,也是戰爭頻繁的400年,這段時間產生了一批後來十分著名的軍事家,如曹操、諸葛亮、周俞等,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戰例,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 這段時間的氣候也日趨寒冷。東漢末年,曹操在銅雀台種橘,只開花不結果。三國時代,曹操的兒子曹丕到淮河廣陵(現在的淮陰)視察十多萬士兵演習,,淮河突然凍結,演習不得不中止。那時候的氣候已經比現在還要寒冷。 這種寒冷的氣候不僅一直持續下去,還逐漸加劇了。到公元366年東晉時期, 渤海灣從昌黎到營口連續三年全部冰凍,冰上可以往來車馬和三、四千人的軍隊。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侵入中原,在長江以北建立了政權,原先生活在長江以北的漢族大戶人家攜帶著他們的名貴書畫、細軟逃到了江南。江南的漢族政權以現在的南京為首都。他們以前在北方生活時,常在冬天利用巨大的冰塊建立冰房,以儲存食物。到了南京,他們照樣能建立起龐大的冰房,而現在的南京是找不到大塊冰的。這說明當時的南京比現在要冷得多,根據竺可楨的研究,東晉到南北朝是這個周期最冷的時期,同時也是北方少數民族最活躍、南侵最遠的時期。 南京這個地區,從南北朝開始多次成為北方漢族人的逃難地,也多次成為亡國之都。三國孫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時期的南唐,明朝的建文、弘光,這些朝代滅亡的悲劇宛如走馬燈一般在南京上演,真正是「南朝自古傷心地」。所以南京周圍的文人們所寫的作品都是傷感、懷舊、哀怨纏綿,凄艷陰柔。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紅粉》就是根據南京作家蘇童的作品改編的。讀蘇童、葉兆言、魯羊等江蘇作家的作品,常能感受到這種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和強化幾乎都是在氣候變冷的時期。 第二個周期從公元581年隋朝結束南北紛爭、統一中國開始。 與第一周期的秦朝一樣,隋朝曾大興土木,並很快滅亡,被更為強大的唐朝代替。從這時起到公元十世紀的五代十國之前,中國經歷了空前的繁榮,影響十分深遠,以致於現在的海外華人還自稱「唐人」。這時期的氣候也是近2000年來最暖和的。公元650,669和678年國都長安無雪、無冰。西安南郊梅花盛開。柑橘也種植於長安,公元751年秋天,宮內有幾株柑橘結了150多顆,味道與江南進貢的一樣。皇帝一時高興, 還叫太監把宮內所產柑橘賜於大臣。現在的西安,梅樹和柑橘都是無法生長的,因為氣溫達不到它們的生長要求。可見唐朝的氣候十分溫暖。 唐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又是一個動亂歲月。這個時期沒有留下什麼物候材料可作依據,無法判斷氣候情況。但根據「動亂歲月必然天冷」的一般規律,這時候可能發生了降溫。 到北宋,氣溫比唐朝明顯降低,華北已不知有梅樹,王安石嘲笑北方人把梅樹誤認為杏樹,他的詠紅梅詩中有「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但這時期的氣溫還不算很低,與現代差不多,北宋總的來說,也算以和平為主,人們基本安居樂業。 到十二世紀初期,氣候急劇轉冷。這時,金人由東北侵入華北代替了遼人,占據淮河和秦嶺以北,以現在的北京為首都。宋朝遷都杭州,史稱南宋。這是第二周期氣候最冷的時期,面積廣闊的太湖不僅全部結冰,且冰的堅實足可以通車。寒冷的天氣把太湖洞庭山出了名的柑橘全部凍死,廣東、廣西、福建的荔枝也遭受很大傷害。元朝初年,氣溫有所回暖,但後來又開始變冷。元朝曾有幾十年的和平,這幾十年氣候比現在要暖和些,曾經有段時間,西安設有專管竹園的「竹監司」,後來又取消了。 第三個周期從公元1368年明朝的建立開始。與上兩個周期相同的是,明朝曾大興土木;不同的是,明朝沒有在短期內滅亡。明朝的二百多年是基本和平的,氣候則經歷了冷暖交替。溫暖期為1550—1600年,寒冷期為1470—1520。明清兩朝的五百多年,總的氣候是寒冷的,明朝的氣候在這階段相對來講算是比較暖和的。最冷的是明末清初,洞庭湖、鄱陽湖、太湖和淮河、漢江時常結冰,廣東、廣西下雪。北京周圍的運河要封凍105天,而現在只封凍56天。 這個時期正處於太陽活動最弱期,太陽上幾乎沒有黑子出現,全世界氣候都寒冷異常,有人把它叫做「十七世紀小冰期」,因為地震、慧星、隕石雨頻繁出現,我國又叫它「明清宇宙期」。這是兩千年來我國最冷的時候。這個時期,來自東北的滿族人經過與明末小朝廷短期對抗後佔領了整個中原,並很快把勢力推向了長江以南,掌握了中國政權。 後來氣溫有所回升,1770—1830年,正是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氣候顯得比較溫暖,不久又惡化了。時光進入二十世紀,氣候又開始變暖,但其溫暖程度從來沒有達到漢朝和隋唐的水平。 人口、文化和氣候 為什麼中國歷史呈現出如此精確的周期性呢?這恐怕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需要歷史學家從許多方面進行總結分析。 林語堂從藝術文化方面給了一個簡單而明確的解說,他在《吾國吾民》中說: 「在南北分裂對峙期間,詩歌、文學中呈現了一種道德品行的墮落……。第一周期的北方入侵時期,即六朝時期,從東晉至隋統一中國,這時,北部中國被未開化的部落所征服和佔領;第二周期的北方人入侵入侵時間,從南宋到蒙古族的元朝;這兩個時期都是相應的生活上變得嬌氣,文學風格上變得頹廢的時期。上述第一個時期突出的特點是主張工巧、綺靡、浮艷的四六駢體;第二個時期的特點是優柔感傷的詞曲。人們看到的不是詞句的貧乏,而是詞句的繁縟、精細與工巧。再沒有任何泥土氣息,而是頹廢、細膩的宮廷脂粉氣,人們對字的聲韻,像十九世紀以來的歐洲人一樣,產生了相當的興趣。在文學藝術批評與貴族生活習慣上也變得更為講究,更為文雅。 正是這些時期,繪畫和書法也得到了很大發展。貴族家庭興起,並將其藝術傳統一代代地傳下去。在六朝,中國文學批評第一次蓬勃發展起來。王羲之,第一個也是最偉大的書法家,出生於一個大貴族家庭,就生活在這個時期。政治上的軟弱與恥辱不知什麼原因與文藝上的精雕細刻相吻合:南部中國在這時期是由那些連自己的皇位都坐不穩卻能寫很精美的詩歌的人所統治著。這些既是黃帝又是詩人的統治者有梁武帝、南唐後主和陳後主。它們都是極其短命的王朝的皇帝,卻又是溫柔的愛情詩的作者。北宋的宋徽宗也是一個有名的畫家。」 林語堂不過指出了一種現象,即頹廢、細膩的文學風格總是出現在南北對峙期間。可為什麼會有這種巧合,並沒有明確解釋。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北方少數民族大舉入侵時期,那些原來居住在長安、洛陽一帶並受過良好教育的貴族們被迫南遷。到了江南,由於總總原因,比如他們自己長期生活在驕奢的環境中,缺乏勇猛向前的精神;統治者頹廢、無能,甘心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等,他們不可能金戈鐵馬,揮師北上,「氣吞萬里如虎」。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徘徊、苦悶之後,他們中的大多都返諸自身去尋求器官的刺激以證明自己的感覺和存在,他們不自覺地投向了女性的懷抱,如同懷舊一般,去尋找一種溫馨、傷感而又虛幻的呵護。當然,他們都是貴族,經濟上是優裕的,經濟上的優裕與政治上的失敗和屈辱構成了江南文人畸形的生存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或冶遊山水,或恣肆聲音,培養了敏感纖細的審美觸覺。相應的文學風格在南北對峙期間的南方出現還有什麼奇怪嗎? 頹廢、傷感的文學風格的出現只是局勢動盪、南北對峙的副產品,那麼什麼是導致這種動亂局面的原因呢? 人口的增加可能是個重要因素。中國是個非常看重家族的國家,而人口越多,家族力量也越大。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生育,「多子多福」的思想根深蒂固。幾百年的和平給生兒育女提供了良好機會,於是人口激增。但相應的生產力水平提高很慢,糧食單產幾乎沒有多少變化,新增人口的糧食只有靠擴大耕地——開荒來解決。大規模的墾植勢必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如果這時氣候變冷,天災頻繁,大面積的飢荒不可避免,動亂自然緊跟而來。 考察歷史會發現,在每個周期全國(漢族)總人口有個限量,超過或接近這個限量,當時的耕地和生產力水平就不能承受,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暴亂就會發生。第一個周期這個限量大約是6000萬。如西漢二百年的和平使全國人口在公元2 年達到了5960萬人,接近了限量。不久,爆發了綠林、赤眉大起義,到公元57年,人口減少到2100萬人。光武帝劉秀在公元25年建立了東漢政權,全國持續了大約100 年的和平,人口於公元157年達到了5650萬人,又接近了極限。不久發生了黃巾起義,從公元184年到280年是百年混戰,著名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描寫的就是這段時間歷史上發生的故事。三國歸晉後於280年清點人口,僅剩1626萬人。 第二個周期的人口限量還要低一些,大約是5000萬左右,這可能是第一個周期400年的戰亂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環境,或其它什麼原因,待考。 隋朝人口曾於公元609年達到4600萬人,在其後短短的11年時間,隋末農民大起義就使人口減至 1000萬。盛唐的近百年和平使人口達到5290萬,這是第二周期人口曾達到的最高數。僅僅5年時間,由於「安史之亂」,人口減至1699萬。北宋的和平也曾使人口於 1110年達到4675萬,隨後的「靖康之亂」,人口僅1684萬人。這個周期中有兩次人口達到4600多萬就發生了動亂,有一次則達到5200多萬。可能,盛唐時溫暖的氣候,較為合理的生產關系使得同樣土地的承受能力要強一些。元朝的統計數字曾接近6000萬,但元朝的疆域廣大,包括了許多少數民族,沒有比較價值。 第三周期跨近現代,生產力水平提高較快,加上中國已捲入世界歷史發展洪流,人口與其它方面的關系復雜,不容易確定一個不變的人口限量。但清朝康熙皇帝是中國幾千年來第一個感到人口壓力的統治者,豐年糧食價格堅挺引起了他的警覺,經分析認為是人多的緣故。但歌舞昇平的盛世使他產生了麻痹思想,他沒有也不可能真正認識到人口與生產的關系。這個時候類似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思想在一些有遠見的文人中產生了,但他們的聲音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可見,人口的增長與歷史的周期性發展有某種關系。 氣候的變遷也是值得注意的。每次動亂,北方游牧民族總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他們多次在黃河流域建立政權,有兩次甚至統治了整個中華大地。他們揮師南下的時候又都是氣候最冷的時候。很可能,上百年乃至幾百年的溫暖氣候和相應的良好生存條件使北方少數民族的政權日益強大,人口逐漸增多;而氣候急劇轉冷(氣候常常是突變的),北方草場大面積沙化,對草原依賴性很強的游牧民族生存條件便迅速惡化。這些少數民族也許早就覬覦中原的青山綠水和發達的文化,如果恰逢中原大亂,游牧民族本身又遇到了生存危機,這時不南下,幾時南下?於是,在最動亂又最寒冷的六朝時期,南宋時期,明末清初時期,這些強悍的游牧民族騎著戰馬,揮動皮鞭,勢如破竹地洶涌而來。中原的漢族因此就一次次被趕過淮河、趕過長江,以至更遠的地方。

㈣ 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遷對歷史產生了怎麼樣的影響

中國歷史上氣候的變遷,不僅具有明顯的時間差異性和空間差異性,同時由於兩種差異性的交互運行,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響.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從第四紀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1萬年前後開始,地球從第四紀冰期中的最近一次亞冰期,進入到現代的亞間冰期,人們也稱之為冰後期.這一段時間大體上相當於人類進入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關於這時期的氣候,挪威的冰川學家曾做出近10000年來的雪線升降圖,說明雪線升降幅度並不小,表明冰後期以來,氣候有明顯的變化.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記載,竺可楨將這些記載加以整理分析,發現我國5000多年來的氣候有4次溫暖期和4次寒冷期交替出現.
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安陽殷墟時代,是第一個溫暖期,這個時期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最冷月溫度約比現在高3℃-5℃.
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個短暫的寒冷期,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漢時代,又進入到一個新的溫暖時期.
從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東漢、三國到六朝時代,進入第二個寒冷時期.
從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時代,是第三個溫暖期.
從公元1000到1200年,即南宋時代是第三個寒冷期,溫度比現代要低l℃左右.
從公元1200到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個溫暖期,但是這次不如隋唐時那樣溫暖,表現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漸由淮河流域移到長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廣東、雲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後,即明、清時代以來,是第四個寒冷期,溫度比現代要低1-2℃.
近5000年來,雖然是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出現,但是總的趨勢是由溫暖向寒冷變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長,一次比一次冷.在第二次寒期,只有淮河在公元225年有封凍.而在第四個寒冷期的1670年,長江幾乎都封凍了.
有趣的事情是:挪威冰川學家用雪線高度表示氣溫升降,竺可幀用的是歷史文獻記載資料,結果卻十分一致,說明冰後期以來的氣候變化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絕對不是一種巧合.
1973 年,竺可楨提出了中國歷史時期氣候周期性波動變化的基本狀況.他認為近2000a 中,漢代是溫暖時期,三國開始後不久,氣候變冷,並一直推遲到唐代開始.唐末以後,氣候再次變冷,至15世紀漸入小冰期,呈兩峰三谷結構,直至20 世紀初氣候回暖,小冰期結束.漢代、唐代是年均溫高於現代約2℃左右的溫暖時期.該研究成果已為氣候學界和歷史地理學界廣泛採用.但近些年來,由於新資料的發現和研究方法的改進,許多學者對竺可楨的工作作了補充.其中朱士光等認為2000~ 3000年以來,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①西周冷干氣候(公元前11 世紀至公元前8 世紀中期) ; ②春秋至西漢前期暖濕氣候(公元前8 世紀中期至公元前1 世紀) ; ③西漢後期至北朝涼干氣候(公元前1 世紀中期至6 世紀) ; ④隋和唐前、中期暖濕氣候(7~ 8 世紀) ; ⑤唐後期至北宋時期涼干氣候(9~ 11 世紀) ; ⑥金前期濕干氣候(12 世紀) ;⑦金後期和元代涼干氣候(13 和14 世紀前半葉) ; ⑧明清時期冷干氣候(14 世紀後半葉至20 世紀初).後來許多地理學家對我國的氣候變化作了進一步修改,但總得趨勢大致如此.
歷史時期的氣候不僅在氣溫上有周期性波動,引起冷暖的變化,而且在濕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變化.總得說來,暖期與濕期、冷期與干期是相互對應的,但每個冷暖期內部又有干濕波動,不可一概而論.朱士光等研究認為,氣溫的變化要快於降水量的變化,而降水量的變化幅度又大於氣溫變化的幅度.在歷史時期,氣候冷暖波動與干濕波動有明顯的相關性,但不完全同步.
人類影響氣候,氣候也影響人類.短時間的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的異常氣候現象,如乾旱、洪澇、凍害、冰雹、沙暴等等,往往會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足以給人類社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比如,1943-1954年孟加拉地區的暴雨災害,引起了20世紀最大的飢荒,餓死人口達300-400萬;1968年-1973年非洲乾旱是非洲人民的一次大災難,使得查德、尼日、衣索比亞的牲口損失70-90%,僅在衣索比亞的沃洛省就餓死20萬人.當然,這種打擊往往是短暫的、局部的,雖然不至於影響生態系統,但是對人類造成的災害卻十分大.
長期的氣候變化,即使變化比較緩慢,也會使生態系統發生本質性的改變,使生產布局和生產方式完全改觀,從而影響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
例如,在公元前3000-1000年的溫暖時期,竹類在黃河流域直到東部沿海都有廣泛分布;安陽殷墟發現有水牛和野豬等熱帶亞熱帶動物;甲骨文記載打獵時獲得一象,表明殷墟的化石象是土產的,河南原稱豫州就是一個人牽著大象的標志.商、周時代,梅子是北方人民重要的日常食品.《詩經》說:「若作和羹,爾唯鹽梅」,可見當時梅子是和鹽一樣重要的食品,是做菜不可缺少的佐料.《詩經》說:「終南何月,有條有梅」.終南山在西安之南,宋代以來就無梅了.陝西、山西等地入民只好用醋代替梅.
秦漢時期氣候也比較溫暖,《史記》記載當時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是「桔之在江陵,桑之在齊魯,竹之在渭川,漆之在陳夏」.可知當時亞熱帶植物的地界比現在更加偏北.
由於氣候變化直接影響農作物的地理分布,必然會影響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布局.例如,在先秦到西漢以前,我國絲織業布局是北絲南麻,絲織業絕大部分在黃河中、下游和冀中平原,當時最大的絲紡業中心在河北定縣,其他較小的中心也都在河北,河南和山東一帶,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則主要生產麻織物;西漢時期,蜀中僅以產麻布著名.雖然在東漢到魏晉以後,中原地區戰亂頻繁,經濟下降劇烈,南方各地社會生活則相對安定,絲織業有所發展,可是北絲南麻的布局一直維持到隋唐時代.從氣候變遷情況看,至隋唐時代,雖然氣候也有變化,但是平均氣溫仍暖於現代,可見絲綢之路出現在北方是有原因的.
北絲南麻布局的改變發生在宋代.由於氣候變冷,氣溫已低於現代,北方不利於桑蠶生產生殖,再加上唐末五代時北方戰亂,南方經濟上升,絲織業規模逐漸超過北方.北宋時鎮江、三台已形成為全國絲織業中心.南宋時,南京、常州、鎮江、蘇州都擁有巨大的絲織業生產能力.絲織業重心南移,正好相當於我國氣候由溫暖到寒冷的時期,這個歷史經驗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氣候變遷對農業耕作也有影響,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都說,他們那個時候,齊、魯(河北、山東一帶)農業種植可以一年兩熟.在這些地方直到解放初期,還只習慣於兩年三熟.唐朝的生長季也比現在長,《蠻書》(約成書於862年)說,曲靖以南,滇池以西,一年收獲兩季作物,9月收稻,4月小麥或大麥.而現代由於生長季縮短,不得不種豌豆和蠶豆,以代替小麥和大麥.這種歷史經驗仍有現實意義.例如,如果氣候變暖,就可以考慮雙季稻向高緯度、向高海拔擴展;若氣候變冷,就得採取措施,縮短水稻的生長時間.
一、時間差異性
氣候包括氣溫和干濕狀況兩大基本要素,研究歷史氣候也必須從這兩方面著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先生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①〕系統地總結了中國氣候變遷的基本規律,表現在五千年來溫度變化上,可以明顯地總結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
1.第一個溫暖期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時期到殷商時代.甲骨文記載當時安陽人種水稻是陰歷二月下種,比現在早一個多月.北京附近的泥炭層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裡生長著大量的闊葉林,代表著相當溫和的氣候.
2.第一個寒冷期從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竹書紀年》記載周孝王時長江、漢水凍結的情況,說明當時的氣候比現在寒冷.
3.第二個溫暖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東周到秦漢溫暖期.《春秋》中有魯國「春正月無冰」、「春二月無冰」、「春無冰」等多次記載.《荀子·富國篇》和《孟子·告子上》載齊魯地區農業種植一年兩熟.
4.第二個寒冷期從公元一世紀到公元600年,即東漢南北朝寒冷期,這個寒冷期以公元4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資治通鑒》載晉成帝初年,渤海灣從昌黎到營口連續三年全部結冰,冰上可往來車馬及幾千人的大部隊,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2—4℃.
5.第三個溫暖期從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時期,其間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長安無雪無冰,當時氣候溫暖可見.
6.第三個寒冷期從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兩宋時期,此間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結冰,冰上可以通車,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兩度全部凍死.
7.第四個溫暖期從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溫暖期.1225年,道士丘處機在北京長春宮作《春遊》詩雲:「清明時節杏花開,萬戶千門日往來.」說明當時北京氣候比現在溫暖.
8.第四個寒冷期從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嚴寒期.此間,1329年太湖結冰厚達數尺,橘盡凍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從當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變成「冰陸」,車馬通行.
五千年來,我國氣候四個溫暖期與四個寒冷期交替變遷,其時間上的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
二、空間差異性
影響歷史時期氣候變遷的是太陽輻射、下墊面、大氣環流及人類活動影響四大因子,這幾個因子相互作用決定著氣候的變遷,加上我國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廣闊面積、復雜地形及支配氣候的環流因素,決定了我國氣候變遷的又一個特性——空間差異性的產生.
地球上氣候波動首先和太陽輻射的強弱有關,春、夏、秋、冬四季的輪回,寒、溫、熱三帶的分別,都是因為太陽輻射強弱不同的緣故.我國領土北起黑龍江江心,南至曾母暗沙,南北跨49個緯度.從南到北,包括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等六個熱量帶,其中又以溫帶、暖溫帶、亞熱帶面積最廣,這是決定我們氣候類型多樣性和氣候變遷的空間差異性的基本因素.
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間,由於地表熱量狀況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溫壓場,從而產生明顯的季風環流,對我國的氣候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世界同緯度相比,我國黃河流域相當於地中海一帶,長江以南的緯度相當於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區.若按行星風系規律,我國江南則屬於一片沙漠,但因亞熱帶季風氣候作用,卻使我國東部和南部成為溫度高、降水量多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亞熱帶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從我國呈東西走向的三列山系來看,它們作為南北冷暖氣流的屏障,又構成了重要的氣候分界線.其中海拔1500—2500米的秦嶺山脈作用最明顯.秦嶺以北為暖溫帶,以南為亞熱帶,所謂「十月先開嶺山梅,南枝向暖北向寒」的詩句,正說明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既得不到太平洋的濕潤氣候,又被喜馬拉雅山切斷了來自印度洋的水汽通路,使我國西北內陸變成為沙漠性的乾燥氣候.加上西伯利亞冷氣流由蒙古高原爆發性地南侵,形成強大的寒潮影響了冬半年北部大半個中國,又加大了西、北、東、南氣候變化的空間差異性.
在中國,氣候由南向北,由東向西依次漸冷,森林、草原、荒沙、沙漠也依次出現,從而形成了東、西、南、北氣候的迥然不同,最大的特點是形成了東南中國與西北中國氣候的自然分異.這種氣候變遷的空間差性與時間差異性交錯運行,對每一個時期中國歷史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三、時、空差異的影響
首先是政治上的影響.
氣候的時空差異性所造成的東南與西北中國的分野,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極為深刻.現代地理學家以黑龍江的黑河到雲南的騰沖為兩端,在中國地圖上劃一斜線,斜線以西以北為西北中國,擁有佔中國領土面積57.1%的土地和占總人數5.6%的人口,大體上是歷史上游牧民族或少數民族的主要活動區;斜線以東以南為東南中國,擁有佔領土面積42%的土地和占總人口數94%的人口,基本上是歷史上農業民族(漢族)的主要活動區.〔②〕其中,隨氣候的變遷,東南部經濟文化日漸超過北部,人口密度也越來越大.
在西北中國與東南中國之間,古長城沿線大體上與農、牧區自然分界線相吻合.早在1121年,道士丘處機北過張家口第一隘口野狐嶺時吟詩曰:「登高南望,俯視太行諸山,晴嵐可愛.北顧但寒沙衰草,中原之風自此隔絕矣.」《遼史·營衛志》亦雲:「長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廓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魚以食,皮毛以衣,轉徒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這種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國歷史上農、牧分區和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對峙,兩種經濟、兩個民族既相互和平交往又相互兵戈以待.每當寒冷期代替溫暖期之時,總有大規模的游牧民族向南方溫潤的地區遷徒,中原地區的農業王朝便面臨著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戰.其中公元400年左右的「五胡亂華」,公元1200年左右,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接踵南下,以及公元1700年左右滿族入關,是農牧民族軍事沖突的最典型事例.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戰和關系始終是影響和制約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農牧民族的對峙,最直接的影響是在政治方面.隨著幾次最大的軍事沖突,出現了幾個典型的南北朝對峙的政治局面.與「五胡亂華」相伴隨的是第一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十六國及北魏、北齊、北周與南方的東晉及宋、齊、梁、陳對峙;與契丹、女真和蒙古南下相伴隨的是第二個南北朝時期——遼、金與兩宋政權的對峙;到了明代,先是明初明政權與北元蒙古的政權對峙;繼而是明末南明政權與清政權對峙.由於長期的南北對峙,農業民族要抵抗強大的游牧民族的南下,不得不憑藉專制集權的中央政府,以組織分散的農民去修築萬里長城,保衛自己的安居樂業,這就是中國專制集權體制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經濟上的影響.
五六千年前,與溫暖期同時,是一相當濕潤的氣候.當時的黑龍江流域,為幾千年來最濕潤的時期,北京平原為河流縱橫、池沼廣布之鄉.距今2500年左右,氣候轉向乾燥.在北京考古發掘中發現代表濕潤氣候的混炭沼逐漸消失.距今約1000年左右,氣候再次變干.根據大量的地方誌中的旱澇記載,我國東南地區自公元初以來,水災相對減少,旱災相對增加,以公元1000年為界線,此前1000年的旱期持續時間短,濕潤時期持續時間長;此後的濕潤時期短,乾旱時期長.最近500年來旱澇材料排成年表顯示,旱災明顯地多於水災.
氣候的干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極大,乾冷地帶農業生產受到嚴重限制自不必說,在其它地區,也因氣候冷暖干濕的變化而左右著農業生產的發展.一般說來,氣溫每降低1℃,亞熱帶北界位置也隨著向南推移一個緯度左右,適宜於農作物生長的北界位置也隨著南移.五千年來中國氣候波動的總趨勢是:溫暖期一個比一個短,溫暖度一個比一個低,這就從整體上決定了農業經濟為基礎的經濟重心向南遷移的大趨勢.中國歷史上經濟重心南移主要表現在三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經濟停滯和衰退,長江流域大規模開發與南方經濟上升;五代兩宋時期,南方經濟上升並超過北方,形成了新的經濟重心,經濟上「南盛北衰」的局面繼續發展;明清以來,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畸形發展,東西差距及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縱觀這三次大規模的經濟重心南移,正好與歷史上第二、第三、第四個寒冷期的到來相始終,從中不難窺見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再次是文化上的影響.
經濟是基礎,它的變化決定著上層建築的變化.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必然引起上層建築中的文化發生巨大變化,最明顯的表現是:隋唐以前,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文化中心也在北方隋唐以後,經濟重心南移,文化中心也相應地移到了南方.
秦漢時期定都關中,經濟文化重心在黃河流域,有所謂「山東出相,山西出將」和「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的說法.到了隋唐以後,糧食供給開始依靠南方,文化重心也開始向南遷移.到宋代,有了「蘇常熟,天下足」和「江浙熟,天下足」的說法.到明清時期,又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此時中國文化以最富裕的長江流域為根據地,形成了「東南財富地,江浙人文藪」的局面.至近現代,隨著沿海經濟的發展,廣東、福建在經濟上漸漸占據重要位置,中國的文化又有了進一步南移的傾向.
關於中國文化重心的南移,前人多從「中國歷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方面去研究,這里介紹兩家,藉以說明文化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丁文江在《歷史人物與地理的關系》〔③〕一文中根據二十四史中漢、唐、宋、明各代人物,分省列表為:
時代 前漢 後漢 唐 北宋 南宋 明
人物最多的省 山東 河南 陝西 河南 浙江 浙江
河南 陝西 河北 河北 福建 江蘇
日本桑原騭藏在《由歷史上觀察的中國南北文化》〔④〕一文中,以科舉為例,交明清兩代登科第者列表統計,明代從洪武四年起至萬曆四十四年止,每科狀元、榜眼、探花和會元總共244人,其中南方215人,佔88%,北方29人,佔12%.清康熙十八年開制科,共錄取50人,其中南方佔42人.乾隆元年制科,共取15人,南方佔14人.明清兩代共出狀元203人,南方有188人.
四、有關問題的討論
1、通過上述中國氣候變遷的特點及影響的討論,進一步認識地理環境對歷史發展的作用問題.怎樣看待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的關系,這是一古老而又常新的課題,過去由於片面地批判「地理環境決定論」,因而很少具體地研討地理環境對歷史發展的作用.近年來,通過各方面的研究和討論,認識到地理環境本身是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發展的一部分,在人類改造自然環境時,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的約束,否則,將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但是,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究竟怎樣?地理環境對社會歷史的發展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影響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是眾說紛紜.通過本文分析,我們首先可以肯定,地理環境對社會歷史的影響是一個歷史的范疇,隨著時代的演進,它的作用方式、作用程度在發生著不斷地變化,因此,我們要重視歷史地理學這個學科的學習和研究.在中國歷史的研究中,中國封建社會何以特別漫長?資本主義萌芽為什麼發展極其緩慢?不少同志認為地理條件是最根本的因素.具體地說,中國內外部地理環境及其相應的社會生產方式的特點,既產生了對專制政體的要求,又維護了封建小農業的強盛,使中國難以具備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客觀條件,從而導致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這些觀點正確與否?還需要對中國歷史地理作深入細致地研究後才能得出結論.
其次,通過上述分析,我們還認識到,人類歷史與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體,兩者之間相互制約、互相作用,這種相互間的制約和作用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區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大致說來,生產力水平越低,人類受地理環境的制約作用越大;社會發展階段越古老,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越大.在中國古代,因氣候跡遷的時空差異性而影響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方向,表明地理環境對中國歷史的確起到了促進或延緩的作用.特別是中國歷史上幾次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政權的對立(秦漢與匈奴,東晉南朝與「五胡」,宋與遼、金,明與蒙古、滿族等),無不起因於氣候時空差異所造成的農、牧區對立的環境因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社會對地理環境制約作用越來越大,地理環境可以為人類提供更多的物質財富.但是,這並不等於說地理環境的作用就減少了.由於人類對地理環境的作用,導致了地理環境的變化,形成了新的地理環境系統,在原來的自然環境之外,又增加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系統,從而對人類社會產生新的影響.在近現代的中國氣候變遷中,我們就不得不探討人們對環境污染所造成氣候環境的新變化和新影響,這就決定了研究歷史地理對現實和實踐的指導意義.
2.通過對中國歷史上氣候變化特性的討論,進一步認識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關於它的學科性質,在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目前國內各高校歷史系和部分地理系都開設了《中國歷史地理》課,但由於對它的學科屬性看法不同,講授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研究的方向都很不一致.有人把它當作歷史學的分支學科,偏重於沿革地理的研究;有人把它當作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偏重於對歷史時期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探討;有人把它當作歷史學與地理學邊緣學科,側重於跨學科的研究.
我們認為歷史地理學既是歷史學與地理學交叉的邊緣學科,也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中多門學科邊緣地位上相互交叉和相互聯系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自然環境變化的自然過程,而且也研究改造自然環境變化的人為過程,更重要的是,它重點探討的是歷史時期人地關系的變化規律.由此可見,它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歷史學或地理學的分支學科,而是多學科相互聯系的一個新的學科體系.正如前蘇聯歷史地理學家熱庫林所說的那樣,它不僅是在地理學和歷史學的銜接處形成的邊緣學科,而且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又「曾與民族志學、地名學、農業史及一系列其它科學門類緊相關聯.」因而准確地說,它是「處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邊緣地位上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社會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性.」〔⑤〕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對歷史地理學研究的視野才會得以逐步地開闊.
學科性質決定了學科的研究途徑.世界是一個整體,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現代科技已走到學科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發展階段,歷史地理學正是適應這樣的時代要求而產生的.因此,它必然要求我們掌握不同學科的知識,在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進行跨學科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創造性的研究工作.本文分析如能在這方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目的也就達到了.

㈤ 水滸傳為我們展現了多少年前中國的地理和歷史變遷

水滸傳說的是宋徽宗時候的事情!他於公元1100年初接了宋哲宗的皇位,做回了25年的皇帝答是個大昏君!公元1102-1105年全國發生蝗蟲災害同時徽宗身邊的6個寵信的大肆搜刮「花石綱」引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宣和2年(公元1120年)東南地區爆發了「方臘起義」!在山東梁山縣的老百姓是在方臘起義的前一年在梁山泊發動起義!
所以水滸傳為我們展現的是距今約900年前中國的地理和歷史變遷!

㈥ 簡述中國歷史上疆域的變遷

歷史上的中國(中國疆域的變遷)
【內容介紹】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學術研究精華的總結,該書本著「面
向大眾,要讓普通讀者能夠讀懂,感興趣」這一原則,深入淺出,用一種
通俗的方式介紹中國疆域的變遷以及關於疆域的歷史掌故。閱讀本書,它
帶你了解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沿革,體會人口遷移、民族融合的內涵,感受
歷朝歷代疆域掌故的驚心動魄。作者嚴謹的學風,睿智的眼光,廣闊視野
以及生動鮮活的撰述方式,一定會帶給你一個全新的中國疆域文化讀本。

【本書目錄】

序言:中國的歷史、疆域與歷史地圖
「疆域」與「領土」
了解歷代疆域變遷與學習歷史的關系
秋海棠與雄雞
疆域變遷和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的編制:裴秀、杜預、賈耽和稅安禮
清代楊守敬集古代地圖研究之大成
中國歷史地圖的里程碑??《中國歷史地圖集》
「中國」的來歷和變化
中國古代疆域的類型
1.走向統一國家的漫長歷程:先秦
從部落聯盟到王朝??三皂五帝到夏
盤庚遷殷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疆域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弦高犒軍和春秋戰國諸侯兼並
2.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郡縣制的形成和鞏固
西漢初的困境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東漢的疆域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3.長期的分裂與短暫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鼎立的形成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
北方的局部擴張的南方的退縮
4.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行政區域的擴大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
邊疆政權的消長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5.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黃袍加體」不再重演
北宋和南宋的疆域
遼、金和其他政權的疆域
牧業民族一統天下:元帝國的建立
6.退縮中的中原王朝:明時期
奴爾干都司的設置和撤銷
北方和西北諸衛所的內遷
南方和西南的退卻
對西藏主權的延續
其他政權的疆域
7.統一中國疆域的最終形成:清朝時期
東北地區的統一
從人關到平定台灣
擊敗噶爾丹,蒙古歸一統
對西藏主權的確立
天山南北路歸入版圖,極盛疆域最終形成
帝國主義入侵使疆域變形
侵奪中國領土最多的是沙皇俄國
結語:統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
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統一
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疆域
落後腐敗導致國土淪喪
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

㈦ 中國歷史地理的影響

尤其對以下方面,影響更為顯著。
① 自然環境。在中國歷史時期中,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變化及其在變化過程中的相互影響極其復雜,如氣候、植被、河流、海岸、沙漠等方面均歷經變遷(見中國歷史時期氣候和植被的變遷、中國歷史時期東部平原的水系變遷、中國歷史時期海岸線的變遷、中國歷史時期沙漠的變遷)。
② 疆域和政區。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每一個成員在歷史時期勞動、生息的范圍及其所建立的政權疆域和政區,都是中國歷史上疆域和政區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國現今的疆域和政區是4000多年來以華夏族為主體政權與周圍各族的部落、部族和政權長期融合中逐漸形成的(見中國歷代疆域變遷、中國歷代政區沿革)。
③ 社會經濟環境。 中國大約在1萬年前就有了原始農業。以後隨畜牧業和種植業的分離、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以及因自然社會條件不同而造成各地區之間經濟上的差異,剩餘農牧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交換就成為社會的需要,商業活動也由此興起並漸趨繁榮,於是相應地出現溝通各地區之間的交通路線、商業聚落和城市,並不斷地演變、發展(見中國歷史時期北部農牧界線的變遷、中國歷史時期主要農業區的變遷、中國歷史時期蠶桑、植棉業和紡織業的分布和變遷、中國歷史時期人口的分布和遷徙、中國歷史時期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線的變遷)。

㈧ 誰影響了中國歷代都城地理位置的興衰變遷一個基

我國古代王朝的都城地理位置的變遷大致經歷了一個由西向東和由北向南的過程。影內響我國古代都城選容擇的因素主要有:戰亂、少數民族的威脅、地理因素、邊疆問題、經濟中心的轉移等。一般來講,中國古代都城的政治功能大於經濟功能。

中國古代都城的規劃發展演變唐及唐之前是封閉式棋盤型,宋及宋之後是開放式的。

在夏商時期主要建在黃河支流,如商朝的殷(河南的安陽)位於黃河的支流洹水之濱。西周的鎬京,地處灃水和渭水的交匯之處。這里是關中平原中央,是關中平原最為開闊的地帶,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與諸侯國進行便利的經濟文化往來。

大約從西周末年開始到唐末,都城逐漸由西向東遷移,形成東西兩京制度與東西文化軸心帶。如鎬京、咸陽、 長安、洛陽。這局面前後經歷了2000多年。這一經濟文化軸心帶的建立,也完成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兩件大事:一是中央集權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建立;二是諸夏的融合與漢族的形成。

㈨ 關於地理因素對於中國歷史變遷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
我們所說的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包括兩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又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人們往往難以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它的變化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之類。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這兩種環境各有其特定的內容,但兩者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在人類產生之前,地理環境就已經存在,不過那時只有自然環境。在人類產生以後,完全單純的自然環境就不再存在,因為人類的活動總會或多或少地改變自然環境。但在人類漫長的早期,人們對自然的影響畢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環境主要的應該還是自然環境。特別是當我們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時,更主要討論的是自然地理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人文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並且越來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難以將這兩者嚴格區分開來了。

二、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它對於人類文化的產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的影響,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決定或不決定,而應該作全面的認識。
從總體來說,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取決於自然環境,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人類的任何歷史階段特別是遠古階段,都離不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
2、決定了這一自然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包括人類及其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如許多生物物種的滅絕;關於人類消亡的話題:核武器的威脅、金字塔等早期人類文明的來源、佛教關於劫的說法。
3、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受到這一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響,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4、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人類才能夠更好的利用、開發這一環境,使它向著有利於人類自身發展的方向轉化。
從具體的地理環境來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在具體的人和物上,地理環境一般只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只要對地理環境的開發利用還遠沒有達到它的極限,人類的發展就擁有相對廣泛的自由。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創造文化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加深,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然環境存在著可供利用的最後限度,而現在的發展已經接近了這個限度。人類雖然通過適應環境、改造環境而改造自身,但成為環境的主人後,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制約。這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的,人通過改造自然獲得發展文化的機會,但畢竟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教材認為,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類還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第25頁)。這是一種理想的觀點。
因為:
1、它並沒有規定人類從生產到消亡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
2、它並沒有確定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傳遞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如現在核武器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存亡。
3、人類只要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這一環境,實現對自身有利的物質轉化和能量傳遞。如控制核武器,發展核電站,和平使用和能量。
地理環境在對人類及人類社會具體地發生作用的時候,由於受到其它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即使是相同、相似的地理環境,所起作用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從縱向的角度看,在人類的早期,即人類基本上還只能被動地適應現成的環境時,地理環境對人類各方面的活動幾乎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弱。
從橫向的角度看,不同地區的人,對相同、相似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也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也就有很大的不同。生產力水平低,生產條件差,人們利用地理環境的程度就低,那麼,地理環境對人類以及人類社會所起的決定作用就大。反之,生產力水平高,生產條件好,人們利用地理環境的程度就高,地理環境所起的作用相對來說就低。
但是,不管是縱向的還是橫向的分析,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並且是以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律為限度的,正如教材所說,是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還遠遠沒有達到極限的前提下來說的。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利用方式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這也正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采、千差萬別的緣由所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