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雜志小故事天氣
『壹』 描寫天氣的地理小短文,不超過800字
保護資源資源是有限的,隨著我國工業生產快速發展,不要以為環境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珍惜資源也成了造福於人類的一大舉措。為此國務院頒發了一些法令,規劃了我國5年到15年間的資源保護,標志著我國環境資源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已經有9部以保護和節約土地資源為主的法制管理體系,為創建我們的資源保護意識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為了保護環境資源,已建立如生態省生態示範區、「綠色學校」等各種設施。我國正在一步一步地邁向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道路上。需要我們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因為人類不珍惜資源,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礦物、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逐漸顯現出緊缺的趨勢。對於悲觀派來說,資源是有限的,消耗一部分,就減少一部分;而可再生資源的再生總量也是有限的,承受不了日益增長的需求。資源也就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限制因素,最終要使經濟增長停止下來。而樂觀派則認為,由於技術進步,可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將不斷擴大;人類工業對資源利用的效率將會提高,資源不足的局面總會改觀。雖然他們討論資源問題存在「矛盾」。但土地、淡水、森林等資源部分地區呈現出來的緊缺趨勢不容忽視。它給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的困難是不言而喻的。但總而言之,資源確實是人類生活中不可小視的一部分。為了解決資源匱乏的危機,人類已經千方百計地從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能中尋找新的替代能源。但技術問題卻是一大障礙,並且太陽能隨晝夜、晴雨、季節的變化很大,難以成為大規模的工業能源,只能滿足家庭以及一些特殊需要;水能增長的速度跟不上能耗增長速度,並對生態、生物鏈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為此,人們正在致力於研究開發可控核聚變發電,人們對此寄於巨大希望,將它比作「人造太陽」,稱之為「21世紀的人傳給後代的紀念碑」。但需要我們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則需維護環境生態與人類生產工作和諧統一。人類的生產工作廢氣排放量大,資源的耗費也很嚴重,以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來換取一時經濟繁榮。環境生態創造的環境資源的豐富必然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堅實的原動力。因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就要要求我們人類生產工作與環境生態的矛盾極速消減,在全社會樹立起新的生態觀,強力推進綠色科技技術,努力推進人們形成科學、節能、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實際支持和科技保障,保持人類與自然的平衡、和諧。讓我們一同保護好地球這個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園。
『貳』 有關於天氣的有趣的小故事……
幾個有趣的唐宋氣象小故事
那夜,張繼到底看到什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是唐朝張繼大作『楓橋夜泊』開頭的兩句,也是流傳久遠幾乎人人均可上口的詩篇。不少人探究過張先生創作時的心景,也有人想知道他是否真聽到了寒山寺的鍾聲?可就沒誰問過,他到底看到了什麼而激起文思?
依文觀之,他應是看到了『霜』。所謂霜就是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環境中,水汽直接冷卻至飽和而成的結晶體,簡單地說就是由水汽升華而成的固態水。如果氣溫在冰點以上則上述過程所形成的就是露。實驗顯示,純凈水汽很不易凝結(成露)或升華(成霜),但只要有附著物就很容易,加以落日後日出前地表散熱降溫快,因而露與霜都在地面的小草或花木上生成,而不含在空中形成,也就無由形成滿天飄霜的情景,因而張先生的『霜』應別有所指,不大可能真是霜滿天。
有幾種天氣現象倒頗像張先生文中的霜:(一)霰:即四周『花』的部分已融化只剩下中間小小核心部分的雪。(二)雪子:霰中成圓形小顆粒的一種。(三)冰針:比雪子還小的結晶體,降速極緩,似在空中飄浮的微小冰粒。有時被稱為『霜雪』,僅在強光下可見。在氣象觀測中,此三者都是『降水』中的成員,也都是雪的變種。在唐朝天氣觀測的專業水準不夠,當然是分不出來的,張先生自亦難以分辨,所以他看到的到底是什麼,很難說!不過,為了韻也只有用霜。
霜由水汽形成中會放出『升華熱』,因而在低溫時對植物有保護作用。如果天冷而乾,無霜形成,植物的葉與嫩芽會由表皮下結起冰來,跟看會變成暗灰色,進而枯死,此現象稱為『黑霜』。台灣中西部寒流來的霜害都是這一種。
逆溫層使寒山寺鍾聲傳到楓橋
楓橋在江西省吳縣,原名封橋,因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而更名並為人熟知。很多人曾評論這首詩,我們也站在氣象的立場討論過有關其中『霜滿天』的問題。現在我們探討另一個問題,就是寒山寺的鍾聲是否傳得到張先生的耳中?
聲音是一種壓縮波所造成,其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又稱『縱波』。當某地空氣受到突然的擠壓時,其分子就會隨其振湯而向四周傳播,當壓力傳進我們的耳朵時耳膜即發生同頻率的振動並由而形成聲音。一般來說,聲速與絕對溫度的開方根成正比,而正常狀況下氣溫上低下高(平均每升高一公里約降低攝氏六度半),因而地面上的聲音向周圍傳播中都會愈傳愈向上揚,水平傳播距離因而有限。但當有逆溫層時,層內氣溫隨高度是增加的,所以聲波遇到逆溫層即會慢慢呈曲線彎向地面,這一來由聲源發出的波動就會傳到較遠的地方。如逆溫層高度適當,聲音在源地起的某距離內聽得見,而後會出現一寧靜區,超過該區後又彎回至人們可聽到的高度,這就像長波無線電廣播可藉電離層折射而傳到很遠的地方一般,是波動傳輸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人說楓橋距寒山寺太遠,鍾聲傳不到,一般狀況也許對,但有逆溫時可就另當別論了,所以不能因自己沒聽見而否定古人。
當空氣下沈時,有鋒面在附近時,以及地面特冷時,都會有明顯的逆溫層形成。張繼在『霜』滿天的寒夜聽到鍾聲是很合理的,因為那種天氣不但氣溫低,而且可能有鋒面在上空,正是有逆溫層最佳時機。
天光雲影共徘徊
朱熹字元晦,晚年改字仲晦,號晦翁,為宋代理學大師,亦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在『觀書有感』中寫道:『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彩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里不但描述了一景,更點出了源遠流長與川流不息的重要。大自然如此,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天空是充滿可見現象的所在。首先它有一個巨大的天球蒼穹,這是由大氣的分子散射(又稱雷萊散射)所形成的。原來光色的不同來自它有不同的波長,像太陽光由紅到紫光所組成,它們的波長,就在0.七至0.四微米(即百萬分之一公尺)之間。當七色合成的白色陽光進入大氣層後就會受到氮、氧等氣體分子的散射,其中波長較短的紫、藍、綠三色散射強度比較大,而我們的視網膜對四面各方散射來的藍光反應又較強,於是原本無色的天就變成藍色的了。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獨行
詞家論詞多以婉約與豪放兩派概括風格,評量作者。婉約的詞不脫男女離合春愁秋恨的臼穴,豪放之詞則如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入物』,乃作者天人一體的胸襟見識之流露,屬觸景而發自然形成的詠唱。然而就氣象觀點而言,詞中充滿了天氣則兩者並無二致。
蘇東坡的『定風坡』完成於被眨黃州(漢口附近)和家人清苦度日期間某一個『中途遇雨』的日子。那天他在雨中穿著蓑衣、草鞋,持竹杖而疾速而行,就像有些人郊遊遇雨一般,有股突發的亢奮,似乎一切都想通了,因而有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景。對於這首著作的點點滴滴,文人墨客落筆者甚多,用不著像我這樣的外行人弄斧,此地要說的是原詞第一句中的『穿林打葉聲』。
能造成穿林打葉聲,以氣象觀點而言,約可分為兩種狀況。一是小雨,雨滴直徑約一千微米(百萬分之一公尺),它們的下降速率約每秒四公尺:會形成『沙沙』之聲。一是正常或較大的雨,雨滴直徑二千至五千微米,下降速率每秒六.五至九公尺,所造成的聲音就會愈來愈像『打葉』了。值得注意的是雨滴愈大,代表上升氣流愈強,發生雷雨的機率亦增大,因而您如果在山林中行走,轉到雨滴打葉聲應移至路中央(不靠樹),並迅速進入室內或低窪處躲避以免遭遇雷擊。如果附近沒有房屋,那就在低窪處等一下,學學蘇東坡的『且徐行』,因為這是最安全的措施,而且,形成大雨滴的對流雨是一陣陣的,一陣通常只會持續二、三十分鍾,用不著冒雨疾行。
莫把羊皮筏子當軍艦
李白在『將進酒』中寫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可是往日的情景,因為今日的他在山東境內每年夏秋都會斷流,原來的奔流一因源頭入冬積雪減少,二因沿途分流引水增多,已失去詩仙所見的雄風了,此無他,只因環境與氣候都在變,難怪參與全球氣候公約商討的人士會大聲疾呼『想想公二0一0年』吧。
實際上,黃河也不是一開始就是條大河:它在蘭州以西,自源頭青海星宿海以下,納流了谷地兩側的雪水與許多有名(如白河、洮河、大通河)無名的河,因子水量漸增而成巨流。在上述地區黃河穿流在山區中,湍急而又多淺灘,十分難渡,因而當地人以加工的全羊皮充氣後,再扎在一起(通常十四隻一組),上鋪木條而成渡河的工具,叫做羊皮筏(也有用牛皮做的),十分方便,亦甚好用因而在大西北就有這麼個說法: 『半邊房(西北的房子多隻有一面)內一土坑,坑上鋪毛毯,毯上睡老漢,老漢吃的是洋芋蛋,來到河邊去對岸,拿著羊皮筏子當軍艦。』您說有多誇張!
就以蘭州而言,年雨量只有三百廿八公釐,不到台灣地區的七分之一,加以土質不佳,糧食生產少,洋芋就成了很重要的主食,家家都少不了,何況是睡坑頭的老漢呢?二百多公釐雨水中五分之四下在每年的五月至九月間,當是時也原本是塵土飛揚的熱天,一旦雨來就會帶著大量泥沙,隨成『泥雨』,如果在路上遇到,一定是灰頭土臉。有些細細黃土微塵在盛行西風上能一路吹到本省北部,因而雖綠草如茵,仍偶受泥雨之害,全球環境的不可分真的一如皮筏當不得軍艦一樣真切。
一次科學課,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關於「天氣」的課。老師說,松果可以預報天氣,如果天氣潮濕,它的鱗片就會緊緊地閉起來。如果天氣乾燥,它的鱗片就會張開。這是真的嗎?我將信將疑。
星期天,我去山上掃墓,在一棵松樹下找到了一隻松果。這只松果,渾身灰不溜秋的,一片片像魚鱗一樣的硬片像一個個小翅膀張開著,摸上去糙糙的。「今天天氣晴朗,松果當然打開。可是下雨天,松果真的會把鱗片緊閉嗎?」我好想馬上能揭開這個秘密。突然,我靈機一動,對了,把松果放進水裡,這不就是它的人造陰雨天嗎?
我拿了一隻杯子,放滿水,把松果放進水裡。松果在水裡不住地往下沉,還吹著泡泡,過了一會兒,我驚喜地發現,松果真的閉起來了!
太神奇了!我開心極了,我要把這只松果帶到家裡,以後不用再看天氣預報了,有它就行!
希望你能夠滿意,O(∩_∩)O謝謝
『叄』 10個地理小故事
6個有趣的地理小故事
1.牛郎織女與星空圖
民間傳說,織女下凡與牛郎過著男耕女織的自由生活,王母聞訊後強行將織女帶回天宮,牛郎挑選著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釵劃出一道天河(銀河)把他們隔開。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織女星與鄰近兩顆較暗的恆星組成三角形,很象織布的梭子,天鷹座的牛郎星與兩顆暗星組成「一」字狀,象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兩個孩子。銀河的走向與牛郎織女星的連線相垂直,就象把他們分隔在「河」兩岸。學生聽了這個故事再去觀察星空,就容易辨認出這兩顆恆星和幾個星座。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4.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一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藉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5.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說,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游「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一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動了一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6.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志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肆』 中國地理小故事
1912年7月,年僅20歲的毛澤東,來到長沙圖書館,自學和博覽了許多地理書籍。在圖書館大廳牆上,他平生第一次看到了一幅世界地圖——《世界坤輿大地圖》,這幅世界地圖使他從中受到啟發,了解到世界的地理狀況和中國的地理位置,從而奠定了他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雄才大略。
毛澤東在年輕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地圖,並把它作為學習的重要工具。在1915年9月給同學肖子升的信中他寫道:「研究(地理)之法,地圖為要;地圖之用,於填最初。」指出了研究地理學的方法之一:運用地圖。他閱讀報紙時旁邊總是放著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隨時查對地名,分析形勢。
1932年,毛澤東在軍隊作戰部門專門設立了測繪參謀和測繪隊,負責測繪地圖。每到一個地方扎營,他要求部下首先要掛起地圖,供他分析決策。
1947年7月,毛澤東給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挺進大別山的電報中強調:「營長以上每人印發一份鄂豫皖三省有縣境的地圖,油印的也好。如能每連發一份更好,使所有幹部明白地理環境。」
1954年,毛澤東與吳晗談到歷史地圖過於簡略時,積極支持吳晗新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的建議。這本地圖集共8冊,成為研究中國歷史的權威性工具圖集。
1955年5月,黑龍江省呈報國務院「關於森林火災」的請示報告送到毛主席手中時,他當即批示:「請參謀部繪圖給我看。」以便詳細了解火災的地理位置。
在毛澤東使用的工具書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各種各樣的中國地圖、世界地圖和中國歷史地圖。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偉人毛澤東對地圖有著非同尋常的喜好,這正是他運疇帷幄、決勝千里的軍事才能的源泉。地圖是縮小的自然區域,是概括的地理世界,它有著攝影、航片、衛片等諸多地理事物表現技法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地圖也越來越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地圖在戰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的軍事指揮部門都有一支專門隊伍,從事地圖的測繪工作。這包括陸軍使用的地圖或地形圖,海軍的海圖或水文圖,還有空軍的航空圖。這些地圖,當一旦需要它的時候,就成了無價之寶。
1943年,美、英聯軍准備在義大利西西里島登陸,英國皇家海軍水文局資料室里保存的西西里島水文圖,提供了較詳細的沿海海岸和水深的情況,使登陸艦和士兵順利地登上了島嶼,很快攻佔了該島。
同一年,美、英聯軍在法國沿海開辟新戰場,由於事前掌握了法國西北部沿海地形、水文和氣象等情報資料,加快了登陸的速度。原來,多佛爾海峽比英吉利海峽距英國近得多。德軍將領把注意力集中在加來海峽沿岸,大部分步兵師和裝甲師仍留在塞納河以北。美、英聯軍故意在這一帶舉行了一系列虛張聲勢的軍事演習行動,使德軍將領更相信自己的判斷。6月3日凌晨1時,兩個美國空運師和一個英國空運師在諾曼底半島突然著陸,接著一支龐大艦隊在猛烈炮火掩護下,登陸成功。到了下午,他們已經在3個海灘取得據點,並向縱深推進了4~10千米,使德軍驚慌失措。
1942年8月,美、日兩國在太平洋索羅門群島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斗,那裡有一個不受人們注意的名叫瓜達爾卡納爾的小島。戰斗前夕,美軍對於這個小島的地理、地形資料少得可憐,關於索羅門群島的書也只有兩本,只是泛泛而談,印象多於紀實,而且還十分陳舊。正在此時,美國戰略情報局轉來了7張照片,這是一個旅行者游覽該島時拍攝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情報局曾要求美國公民,把那些在國外拍攝的照片,送一份給情報局。美國第一海軍陸戰師就根據7張照片所記錄的地形特徵,結合澳大利亞情報局派往該島去的人收集到的情報,終於弄清該島的地形以及島上日軍兵力部署的情況。美軍由此順利登上該島,穿過熱帶叢林,奇襲日軍機場,取得輝煌的勝利:美軍陣亡了1600人,而日軍卻死亡了5萬人。
而在另一次戰斗中,由於使用了過時的地圖,美軍卻付出了高昂的代價。1943年10月,美軍准備在日本佔領的吉爾伯特群島的塔拉瓦島上登陸,當時使用的是100多年前的水文圖。這張圖早過時了,由於珊瑚礁的堆高,周圍水域的情況已經變化很大。結果,美軍的登陸艇不能靠近海岸,海軍陸戰隊的士兵只得涉水登陸,失去了寶貴的時間,且暴露在日軍面前,成了日軍炮火的目標。這次登陸共傷亡了3000多名士兵。
由此可見,地圖不但與自然科學有關,而且與軍事科學有著密切的關系,關鍵的時候,它決定著戰爭的勝負。
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從小喜歡學地理,少年時期,偶然讀到一本書,上面講整個地球是圓形的。他就大膽地設想,向西航行也許可以到達東方的國家。
公元1476年,24歲的哥倫布向葡萄牙國王建議,向西環行探索通往東方印度和中國的海上航路。當時,許多有學問的教授和哲學家,都譏笑這位大膽的年輕人,說他向西方行駛,只能掉進地球邊緣的深淵,而企圖到達東方的印度和中國,簡直是傻子說的瘋話。
哥倫布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可是,沒有當局的支持,自己一無船,二無錢,是沒法實現這個計劃的。1485年,他移居西班牙,繼續宣傳西行主張,羅馬教皇知道他有這種大志,並且已經等了十幾年,就慫恿西班牙的王後,請她幫助哥倫布。教皇送給哥倫布65元錢,作為去見王後的路費。哥倫布用這點錢買了一套衣服、一匹驢,一路上連吃飯的錢都沒有,全靠乞討過日子。
西班牙王後和統治者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給了哥倫布三隻船,但沒有水手,誰都不願去冒險。哥倫布沒有辦法,就跑到海邊去拉住幾個人,先是哀求,後是說服,要他們答應一起去。他又請王後釋放獄中的死囚,答應他們如果航海成功,就給他們自由。
1492年8月3日,42歲的哥倫布終於領著87名水手,分乘三隻船從巴羅斯港出航了。他們同驚濤駭浪搏鬥,經歷了千難萬險,橫渡大西洋,到了巴哈馬群島和古巴、海地等島嶼。之後,哥倫布又率領船隊分別於1493年、1498年、1502年三次西航,到了牙買加、波多黎各等島嶼以及中美、南美洲大陸沿岸等地方。當時他誤認為這就是亞洲,直到他去世時,還不知道這是一個從未被人知曉的「新大陸」。所以,加勒比海一些島嶼至今還被稱為西印度群島。
偌大一個美洲,在當時還不為世人所知。所以,人們稱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哥倫布雖然沒有繞地球一周,但他勇於開辟新航路的探險精神,幾百年來一直鼓舞和激勵著人們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伍』 關於天氣的小故事
1.三國時期,諸葛亮「借」東風火燒赤壁
2.1812年隆冬,俄國人把法軍「拖入」莫斯科零下30度的嚴寒,沉重打擊了不可一世的拿破崙
3.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節度使李愬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
4.官渡之戰中的曹操就採用謀臣許攸的建議,利用十月"秋高氣爽,物干風燥"的天氣連夜奔襲袁紹軍烏巢屯糧基地
5.夷陵之戰中,陸遜又故伎重演,利用炎熱乾燥的伏旱天氣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
6.關羽,也有利用10月份快行冷鋒天氣的"大霖雨、漢水溢的天時",築壩蓄水,水淹於禁七軍的精彩戰例
7.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航空母艦機動部隊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實施的戰略突襲。
8.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9.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陸』 關於天氣的地理短文
天氣的變化會造成生物滅絕。。。。。。。。。。。。。。。。。。。。。。。內。。。。。。。。容。。。。。。。。。。。。。。。。。。。。。。。。。。。。。。。。。。。。。。。。。。。。。。。。。。。。。。。。。。。。。。。。。。。。。。。。。。。。。。。。。。。。。。。。。。。。。。。。。。。。。。。。。。。。。。。。。。。。。。。。。。。。。。。。。。。。。。。。。。。。。。。。。。。。。。。。。。。。。。。。。。。。。。。。。。。。。。。。。。。。。。。。。。。。。。。。。。。。。。。。。。。。。。。。。。。。。
『柒』 關於地理小故事
地震雲(Earthquake Cloud)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現在日本和中國民間還有較多愛好它的研究者對它進行探索。也正是因為研究的不深入,現今地震學家和氣象學家對所有涉及地震雲的問題一律進行了片面性否認或牽強的使用氣象學理論解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不斷的地震雲相關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後,地震雲將為地震預報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編輯本段地震雲形成
1、熱量學說:
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2、電磁學說
地震前岩石在地應力作用下出現「壓磁效應」,從而引起地磁場局部變化;地應力使岩石被壓縮或拉伸,引起電阻率變化,使電磁場有相應的局部變化。由於電磁波影響到高空電離層而出現了電離層電漿濃度銳減的情況,從而使水汽和塵埃非自由的有序排列行程了地震雲。
編輯本段地震雲普遍特點
雲體高程:6000米
雲體顏色:白色、灰色、橙色、橘紅色
共有特點:大風不易改變其形態,天空和雲有明顯界線,多出現波狀。
出現時間:早晨和傍晚
編輯本段地震雲形態
1、單條震雲:為橫條狀的雲,一般都是單條出現,條帶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這種雲很像飛機飛過之後留下的痕跡,所以又有人叫做飛機雲。一般預示著2周以後有地震。
2、多條震雲:成平行或者放射狀的雲,對於平行的多條雲,現觀測多為本地地震;而現有觀點認為放射狀雲的震中是其成弧指向的圓心。這兩種雲一般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3、卷震雲:垂直的向龍卷風一樣,或者像無風時垂直向上的煙柱一樣的雲。現在沒有關於其震中判斷的說法,預示著三天以後地震;
4、魚鱗震雲:由大塊雲團在幾小時內形成的鬆散成魚鱗狀的雲團,多與「多條震雲」同時出現,雲團深淺分明,現有觀點認為淺的一端為震中,預示著2~6天以後的地震。
5、團塊震雲:是地震時震中出現的固體形狀的大塊的或者團狀的雲,現有觀察記錄很少且認為定義為地震雲較為牽強。
編輯本段地震雲詳細形態簡易分析
地震雲的長度越長,則距離發生地震的時間就越近
地震雲的顏色看上去越深,則所對應的地震的深度就越深
地震雲持續的時間越長,則對應的震中就越近
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1、早在17世紀中國古籍中就有「晝中或日落之後,天際晴朗,而有細雲如一線,甚長,震兆也」的記載。
2、1935年我國寧夏的隆德縣《重修隆德縣志》中記載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凈,忽見黑雲如縷,婉如長蛇,橫卧天際,久而不散,勢必為地震」 .。
『捌』 地理小故事
你說的是希臘神話里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的凡人兒子法厄同(Phaethon)。後來希臘神話里把太陽神赫利俄斯和阿波羅(Apollo)混為一體了。
一種傳說認為他不聽太陽神的勸阻,執意要單獨駕駛父親的太陽車,結果太陽車失控後,法厄同從空中墜落到地上摔死。這個傳說最為流行。
你說的是關於法厄同的另外一種傳說。
傳說歸傳說,不過太陽系裡的小行星是確實存在的。
太陽系中成千上萬顆小行星都沒能積聚形成行星。它們的體積大小不等,有的與高爾夫球一般大,而有的則相當於整個羅德艾蘭州那麼大。大多數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進行軌道運行。
小行星帶是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的密集區域,估計此地帶存在著50萬顆小行星。關於形成的原因,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在太陽系形成初期,由於某種原因,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這個空擋地帶未能積聚形成一顆大行星,結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
在太陽系中,除了九顆大行星以外,還有成千上萬顆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小天體,它們像九大行星一樣,沿著橢圓形的軌道不停地圍繞太陽公轉。與九大行星相比,它們好像是微不足道的碎石頭。這些小天體就是太陽系中的小行星。
小行星,顧名思義,它們的體積都很小。最早發現的「穀神星」(Ceres
1)、「智神星」(Pallas
2)、「婚神星」(Juno
3)
和「灶神星」(Vesta
4)是小行星中最大的四顆,被稱為「四大金剛」。「四大金剛」中最大的穀神星直徑約為1000千米,最小的婚神星直徑約為200多千米;如果能把它們從天上「請」到地球上來,中國的青海省剛好可以讓穀神星安家。除去「四大金剛」外,其餘的小行星就更小了,據估計,最小的小行星直徑還不足1千米。雖然它們的體積比衛星還小得多,但是在太陽系這個家庭中,卻要和九大行星論資排輩。
大多數小行星是一些形狀很不規則、表面粗糙、結構較松的石塊,表層有含水礦物。它們的質量很小,按照天文學家的估計,所有小行星加在一起的質量也只有地球質量的4/10000。這些小行星和它們的大行星同伴一起,一面自轉,一面自西向東地圍繞太陽公轉。盡管擁擠,卻秩序井然,有時它們巨大的鄰居--木星的引力會把一些小行星拉出原先的軌道,迫使它們走上一條新的漫遊道路。在近年對小行星觀測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小行星竟然也有自己的衛星。
在1991年以前所獲的小行星數據主要是通過基於地面的觀測。1991年10月,伽利略號探測器經過951號小行星(Gaspra2017),從而獲得了第一張高解析度的小行星照片。1993年8月,伽利略號又飛經了243號小行星(Ida4005),使其成為第二顆被宇宙飛船訪問過的小行星。1997年
6月27日,近地小行星探測器(NEAR)與253號小行星(Mathilde4001)擦肩而過。這次機遇使得科學家們第一次能近距離觀察這顆小行星。宇宙探測器經過小行星帶時發現,小行星帶其實非常空曠,小行星與小行星之間分隔得非常遙遠。
『玖』 關於天氣的地理小故事
1.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齣祁山。一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裡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麼「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製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里下了一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麼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2.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准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麼「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拾』 關於天氣的故事
三國裡面有好多的啊
比如:
草船借箭,火燒赤壁。。
曹操戰馬超之時,曾經利用寒冷的天回氣,以水答結冰築土城。。
徐盛利用過大霧退卻了曹坯的南下軍。。
陸遜火燒連營。。
六齣祁山,一次司馬懿和曹真攻打陳倉,諸葛亮預測出會有暴雨連綿,結果不戰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