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國家地理地中海最小號

國家地理地中海最小號

發布時間: 2021-02-26 13:09:33

中國地理之最和世界地理之最

中國地理之最:

1、中國平均海拔最高且山峰最多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又名聖母峰,藏語名:Qomolangma) ,是藏語第三女神的意思,海拔高達8844.43米。據最新測定數據表明,珠穆朗瑪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

2、中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3、中國最長的暗河:龍橋暗河,位於中國湖北恩施與重慶奉節之間,總長度為50千米。龍橋暗河從重慶奉節縣南端的龍橋鄉潛入地下,其入口屬於分水嶺北坡。按常理說,地下水和地表水應該往北面的天坑地縫和長江方向流,但龍橋暗河卻執拗地向南切穿2000米高的分水嶺主脈,在板橋境內流入沐撫大峽谷,形成清江支流雲龍河。

4、中國最高的淡水湖:瑪旁雍措(西藏自治區)4588米。其周圍自然風景非常美麗,自古以來佛教信徒都把它看作是聖地「世界中心」,是中國蓄水量第二大的天然淡水湖、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藏地所稱三大「神湖」之一。它也是亞洲四大河流的發源地。

5、最低的盆地:吐魯番盆地最低-154米。吐魯番盆地是一個典型的地塹盆地,也是中國地勢最低(-154.31米)和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大部分地面在海拔500米以下。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營造防護林和加強灌溉管理,風沙已初步控制,生態環境有所改善。緊跟中國十大盆地,居第11位。

世界地理之最:

1、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亞洲,面積約237萬平方千米,共有島嶼2萬多個)。

2、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遜熱帶雨林(約600萬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

3、最大的三角洲: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亞洲,面積約8 0000平方千米)。

4、從地球地心到山頂頂部的最高峰:欽博拉索山(南美洲厄瓜多)海拔6310米但從地心到表面是6384.1公里。

5、體積最大的火山:冒納羅亞火山(夏威夷島,海拔4,169米,火山體積達75,000立方公里)。

㈡ 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小的國家那是個

納哥(Monaco) 面積:1.95平方公里自然地理:摩納哥位於歐洲西南部,三面環法國本土,一面臨地中海,地形狹長,東西約3公里,南北最窄處僅為200米,境內地形均為山區,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有「袖珍王國」之稱。氣候: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人口:3.2萬民族:居民大多是外籍人,50%是法國人。語言:講法語國慶日:11月19日國花:石竹宗教:天主教為國教。首都:摩納哥簡史:摩納哥曾先後有利吉利亞人,腓尼基人和伽太基人在此居住,1297年格里馬爾迪家族奪取了摩納哥城堡,從此開始對摩納哥長達700多年的統治。1861年,拿破崙三世和義大利國王薩爾蒂尼亞提出了要兼並摩納哥的要求,為了維持獨立,摩納哥被迫將領土的95%割讓給了法國。結果,摩納哥成了一個人口只有1200人的孤村。1911年,摩納哥成為君主立憲國,法國承認摩納哥獨立,同時摩納哥放棄對芒通、羅克布倫兩市鎮的所有權,領土由20平方公里縮小為現今的1.9平方公里。法國保障摩納哥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摩納哥公王承諾在完全尊重法國的政治、經濟、航海和軍事利益的前提下,行使主權。1919年法摩又簽訂條約,規定:一旦摩納哥國王逝世而沒有男性後裔,摩納哥將並入法國。現在是一個世界上最古老的具有獨立和自主權的君主制國家。沒有軍隊,只有350人的安全警察。

㈢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哪個在哪個洲

歐洲的梵蒂岡

㈣ 世界上最小的十個國家

亞洲
石油致富——汶萊
城市國——新加坡
印度洋上的「花環」——馬爾地夫
波斯灣的「綠洲」——巴林
維也納的故鄉——塞普勒斯

歐洲
「海濱公園」——摩納哥
「鋼鐵大國」——盧森堡
「閃光的石頭」——列支敦斯登
比利牛斯山國——安道爾
地中海的「心臟」——馬爾他
國中之國——聖馬利諾
城中之國——梵蒂岡

非洲
大西洋航線的中轉站——維德角
幾內亞灣的綠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香料之國」——葛摩
生物學家嚮往的「伊甸園」——塞席爾
多民族締造的新國家——模里西斯

大洋洲
「日出之國」——湯加
「日落之國」——薩摩亞
「天涯海角」之地——庫克群島
新獨立的袖珍國——帛琉
600多個島礁的聯邦——密克羅尼西亞
跨四個半球的國家——吉里巴斯
英文域名是「.tv」——圖盧瓦
充滿火葯味的微型島國——馬紹爾
世界最小的島國——諾魯

美洲
加勒比的「糖罐」——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從糖島到旅遊國——安地卡及巴布達
加勒比的花園——多米尼克
「香蕉之國」——聖露西亞
活火山的國度——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盛產肉豆蔻的「仙島」——格瑞那達
三「S」構築的「旅遊大國」——巴貝多
加勒比的產油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第一名:梵蒂岡(Vatican)

梵蒂岡是當今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也是個主杈獨立的國家。

面積:0.44平方公里 人口:830人

位置:義大利羅馬西北高地

梵蒂岡(Vatican),是當今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歐洲一個主杈獨立的國家。同時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羅馬教廷的所在地。它地處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牆為國界。國中宮院、教堂、圖書館、郵局、電台、火車站、飛機場等設施一應俱全。官方語言為義大利語和拉丁語。居民多信奉天主教。

第二名:摩納哥(Monaco)

面積:1.96平方公里 人口:35657人(2005年)

位置:地中海地區法國南部

摩納哥位於法國南面,全境北、西、東三面都被法國圍住,南面瀕臨地中海。邊境線長4.5公里,海岸線長5.16公里。地形狹長,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最窄處僅200米。境內多丘陵,平均海拔不足500米。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夏季乾燥涼爽,冬季潮濕溫暖。年均氣溫為16℃,年均降水量為500-600毫米。

第三名:諾魯(Nauru)

面積:21平方公里 人口:13005人(2005年)

位置:西太平洋赤道以南

諾魯全境為一橢圓形珊瑚島。海岸陡峭。海岸線30公里。沿岸有寬150-300米、海拔30米的海岸帶,是全國唯一的農業區。中部為台地,最高點為海拔64米。全島3/5被磷酸鹽所覆蓋,無河流,僅西南部有一布阿達鹹水湖。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5-35℃,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諾魯人一般住在政府建造的海濱低地的住宅里,由於天氣比較炎熱,人們穿著比較簡單。

第四名:吐瓦魯(Tuvalu)

面積:26平方公里 人口:11,000人

位置:位處南太平洋島國

吐瓦魯是由九個環形珊瑚島群組成,南北兩端相距560公里,由西北向東南綿延散布在約13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里,而陸地面積僅26平方公里。由於地勢極低且貧瘠。當地幾無儲水區,而土壤也不適農耕。溫室效應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對圖瓦魯造成非常嚴重的威脅。年平均氣溫29℃。屬熱帶海洋性氣侯。它是除了教廷以外人口最稀少的國家。

吐瓦魯幾乎沒有天然資源,它的主要收入來自外國的援助。主要產業為捕魚業及旅遊業,但地處遙遠所以每年旅客也非常少。

第五名:聖馬利諾(San Marino)

面積:61.2平方公里 人口:28117人

位置:義大利東部以北的亞得利亞海岸

聖馬利諾是義大利東北部境內的內陸國,地勢起伏多山。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年平均氣溫 16℃,冬季最低氣溫-2℃,夏季最高氣溫30℃。年均降水量880毫米。

聖馬利諾是國中之國,位於義大利亞得里亞海濱城市裡米尼附近的蒂塔諾山上。這里不見邊防關卡,只見山腳下有一個大門式的裝飾,上有一橫幅書寫著:古老的共和國歡迎您。這就是聖馬利諾國界的標記。

世界五個最小的袖珍國家

小國雖說地狹人少,但有的卻生財有道,富甲四海。如:歐洲的聖馬利諾、列支敦斯登、安道爾,亞洲的新加坡、巴林,大洋洲的諾魯等,其人均國民經濟總產值都在2萬美元以上,被聯合國列為高收入的國家。

為什麼袖珍小國能創造出世人矚目的經濟奇跡?究其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方面因素。

地理區位優越:地理位置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區位優勢,可建立獨具特色的經濟結構。例如:新加坡,面積618km2,人口270萬。充分利用其「東方十字路口」之稱的馬六甲海峽的咽喉位置,建立起轉口貿易、航運、造船、煉油、電子、旅遊等行業的經濟結構體系,昔日的「星洲」荒島,成為聞名世界的貿易大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亞洲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城市花園之國」。250多條海上航線通達世界300多個港口、貨物吞吐量超過2×108t,同時又是亞太地區的航空中心,100多條航線通往世界各地。1995年人均國民總值達2.23萬美元,人均收入增長6倍多,居亞洲第二位;經濟競爭力僅次於美國,雄居世界第二位。有「地中海心臟」之稱的島國馬爾他,面積316km2,人口39萬。利用其扼守大西洋經地中海通往印度洋的要沖優勢,以造船業和修船業為立國之本。盡管馬島只有石頭、陽光和海水,然而過往船隻卻給它帶來滾滾財富,人均國民產值達7000多美元。

天然資源優勢:自然資源的富貧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位於太平洋赤道南側世界上最小島國諾魯,面積22km2,人口8000。是一個珊瑚小島。全島70%是由鳥糞化石形成的磷酸鹽礦,蘊藏量為3.4×107t,年開采量約2×106t。主要運往澳、新、英、日等國,出口磷酸鹽佔全國總收入的95%以上。人均國民收入達3萬美元以上,可稱得世界上首富之國。該國為防止坐吃山空,將一部分剩餘資金投資到國外房地產業,以備磷礦采完後,將居民遷往異國他鄉之需。有「海灣珍珠」之稱的島國巴林,面積662km2,人口41萬。是位於波斯灣西側的島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給這個中東小國帶來巨大財富,石油、天然氣出口占國民經濟總收入64%以上。人均年收入1萬多美元,成為著名的石油富國。

㈤ 關於地中海的地理介紹條理清晰!

地中海西部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過土耳其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黑海相連。西端通過直布羅陀(Gibraltar)海峽與大西洋溝通,最窄處僅13公里(8哩)。 地中海地圖
航道相對較淺。東北部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博斯普魯斯海峽連接黑海。東南部經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溝通。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附屬其的大西洋卻是年輕的海洋。地中海處在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是世界最強地震帶之一。地中海地區有維蘇威火山、埃特納火山。 地中海的沿岸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植被,葉質堅硬,葉面有蠟質,根系深,有適應夏季乾熱氣候的
耐旱特徵,屬亞熱帶常綠硬葉林。這里光熱充足,是歐洲主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 最早猶太人和古希臘人簡稱之為「海」或「大海」。因古代人們僅知此海位於三大洲之間,故稱之為「地中海」。英、法、西、葡、意等語拼寫來自拉丁MareMediterraneum,其中「medi」意為「在……之間」,「terra」意為「陸地」,全名意為「陸地中間之海」。該名稱始見於公元3世紀的古籍。公元7世紀時,西班牙作家伊西爾首次將地中海作為地理名稱。
編輯本段地理
地中海曾被認為是以前環繞東半球的特提斯(Tethys)海的殘留部分。現在知道它是在結構上較為年輕 地中海的衛星地圖
的盆地。其大陸棚相對較淺。最寬的大陸棚位於突尼西亞東海岸加貝斯(Gabes)灣,長275公里(170哩)。亞得里亞海海床的大部分亦為大陸棚。地中海海底是石灰、泥和沙構成的沉積物,以下為藍泥。海岸一般陡峭多岩,成很深的鋸齒狀。隆河、波河和尼羅河構成了地中海中僅有的幾個大三角洲。大西洋表層水的不斷注入是地中海海水的主要補充來源。其海水循環的最穩定組成部分為沿北非海岸經直布羅陀海峽注入的海流。整個地中海海盆構造活躍,常有地震發生。是世界上強地震帶之一。這里水下地殼破碎,地震、火山頻繁,世界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埃特納火山即分布在本區。 西西里島與非洲大陸之間有一海嶺將地中海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地中海中有3個由海嶺隔開的主要海盆。由西向東分別為∶阿爾沃蘭(Alboran)海盆、阿爾及利亞海盆和第勒尼安(Tyrrhenian)海盆。地中海東 地中海風光
部為愛奧尼亞海盆(其西北為亞得里亞海)和勒旺(Levantine)海盆(其西北為愛琴海)。地中海中的大島嶼有馬略卡(Majorca)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克里特島、塞普勒斯島和羅得島。海域中的南歐三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科西嘉島等島嶼,將地中海分成若干個小海區:利古利亞海、第勒尼安海、亞得里亞海、伊奧尼亞海、愛琴海等。地中海海底起伏不平,海嶺和海盆交錯分布,以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到非洲突尼西亞一線為界,把地中海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地中海要比西地中海大得多,海底地形崎嶇不平,深淺懸殊,最淺處只有幾十米(如亞得里亞海北部),最深處可達4000米以上(如愛奧尼亞海)。有的地方,一條航行著的船隻,船頭與船尾之間,水深相差竟有四五百米之多。 地中海海底起伏不平,海嶺和海盆交錯分布,以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到非洲突尼西亞一線為界,把地中海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地中海要比西地中海大得多,海底地形崎嶇不平,深淺懸殊,最淺處只有幾十米(如亞得里亞海北部),最深處可達4000米以上(如愛奧尼亞海)。
編輯本段氣候環境
地中海氣候,表現為夏季乾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這種氣候使得周圍河流冬季漲滿雨水,夏季乾旱枯 地中海
竭。地中海風光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燥,雲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約佔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乾的氣候特徵,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可謂獨樹一幟。 地中海氣候的成因主要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在世界十多種氣候類型中,全年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的氣候類型中,除地中海氣候外,還有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和熱帶沙漠氣候(信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氣候的分布規律是位於南北緯30-40度之間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的分布地區中,以地中海沿岸最為明顯。其他地區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區和澳大利亞西南及東南沿海等。其分布區大多經濟比較發達,也是世界熱點地區。
編輯本段重要的戰略地位
交通地位顯要
地中海在交通和戰略上均佔有重要地位。它西經直布羅陀海峽可通大西洋,東北經土耳其海峽接黑海,東南經蘇伊士運河出紅海達印度洋,是歐亞非三洲之間的重要航道,也是溝通大西洋、印度洋間的重要通道。沿岸重要海港有直布羅陀(英)、馬賽(法)、熱那亞、那不勒斯(意)、斯普利特、里耶卡(克羅埃西亞)、都拉斯(阿爾巴尼亞)、阿爾及爾(阿爾及利亞)、塞得港(埃及)等。 地中海西部,以一道寬14~43千米、長90千米的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東北面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相連。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鑿通航,地中海東南得以經蘇伊士運河與紅海相通,經紅海出印度洋,從此,從西歐到印度洋,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這條捷徑,要比繞非洲南部好望角節省路程1萬千米以上,這使地中海一躍而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海路。目前,每天大約有2000多艘各種船隻在地中海航行。西歐輸入的石油約有85%是通過地中海運送的。 地中海作為陸間海,比較平靜,加之沿岸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擁有許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為溝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還曾對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臘文明的興起與更提起過重要作用,成為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搖籃。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點之一。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業發達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國家。
軍事意義重大
地中海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往來的捷徑,因而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地中海就成為列強爭奪的場所。18世紀初,英國曾把地中海當作自己的「內湖」。19世紀初拿破崙橫行歐洲時,就曾想奪取英國對地中海的控制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地中海成為交戰雙方海軍積極活動的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海軍同英國的海軍在地中海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時至今日,西方大國正在地中海進行著日趨激烈的爭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迄今,美國第六艦隊一直以地中海為根據地,西方一些大國的海軍艦只也經常在這里游弋,加劇著緊張氣氛。從艦艇數量看,今日的地中海,已成為一些西方軍事大國軍艦湊集密度最大的海域。為了保護國家的主權與安全,沿岸國家紛紛提出「地中海是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地中海」,要求軍事大國的艦隊和軍事基地全部撤出地中海。
經濟貿易口岸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鑿通航,地中海東南得以經蘇伊士運河與紅海相通,經紅海出印度洋,從此,從西歐到印度洋,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這條捷徑,要比繞非洲南部好望角節省路程1萬千米以上,這使地中海一躍而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海路。目前,每天大約有2000多艘各種船隻在地中海航行。西歐輸入的石油約有85%是通過地中海運送的。 地中海作為陸間海,比較平靜,加之沿岸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擁有許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為溝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還曾對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臘文明的興起與更提起過重要作用,成為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搖籃。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點之一。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業發達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國家。
編輯本段資源
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溫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因為這個氣候,橄欖樹等種類的 地中海海洋資源
樹木多生長在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綠灌木為主,葉質堅硬,葉面有蠟質,根系深,有適應夏季乾熱氣候的耐旱特徵。這里是歐洲主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 由於海水中所含海洋生物必需的磷酸鹽、硝酸鹽比較貧乏,地中海魚類資源不很豐富。有小規模的捕漁業。最重要的魚類有∶無須鱈、鮃鰈、鰨、大菱鮃、沙丁魚、鯷魚、藍鰭金槍魚、狐鰹和鯖魚。亦出產貝類、珊瑚、海綿和海藻。海生動植物的過量捕收仍為嚴重問題。 西班牙、西西里、利比亞和突尼西亞沿岸發現了石油,亞得里亞海發現了天然氣。本地區特產為橄欖、柑橘、葡萄和軟木。旅遊業為地中海沿岸許多國家的重要收入來源。 由於地中海是一個最大的陸間海,冬暖多雨,夏熱乾燥,海水溫度較高,蒸發作用非常旺盛,使海水含鹽度高達39‰左右,鹽業生產成了沿岸各國的一項重要經濟活動。由於地中海四周幾乎都是陸地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海水環流的嚴重障礙,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氧氣和養料的混合被嚴重阻隔,成為地中海的生物比之其他靠大陸海區的生物要稀少的主要原因。
編輯本段島嶼
地中海中沿岸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大島嶼有馬霍卡(Majorca)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 撒丁島
島、克里特島、塞普勒斯島和羅得島。其中西西里島是地中海上的第一大島,撒丁島排位第二,塞普勒斯第三,科西嘉島第四,克里特島列第五。
塞普勒斯
塞普勒斯是地中海東部的一個島國,位於土耳其以南。至少在公元前800年腓尼基人就在此定居,後來相繼被亞述人、埃及人、波斯人、馬其頓希臘人、埃及人、羅馬人(58 公元前)佔領。拜占庭從 公元395年到1191年統治該地,並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被英格蘭理查德一世佔領。1489年被威尼斯兼並。1571年被土耳其征服。1914年大不列顛宣布擁有其統治權。1960年塞普勒斯獨立。尼科西亞是其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人口642,731。現在塞普勒斯的居住主要分為兩大人群:土耳其人與希臘人。
科西嘉島
科西嘉島距離海岸193公里,在法國東南海岸,島面積為8480平方公里,是地中海群島中第4大島,居民約55萬人。在蔥翠高山和湛藍大海之間科西加島為一絕佳度假勝地。科西嘉島與其他幾個島嶼一樣充滿了動盪,這里最先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曾經被羅馬人占據,然後又被比薩與熱那亞共和國佔領,1769年又成為法國領土,這一狀態一直保留到今天。 這個島嶼不僅產生了著名的政治人物拿破崙,而且產生了許多航海家與地圖製作者,其中不乏阿拉伯人。
馬爾他島
馬爾他也是個不能忽視的小島。全境由五個島嶼組成,其中馬爾他島面積最大,面積316平方公里, 馬爾他島
它處在地中海東西方的交界處。馬爾他位於地中海中部的島國,有「地中海心臟」之稱。海岸線長180公里。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21.3度,最高氣溫40度,最低氣溫5度。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該島人口主要組成為阿拉伯人、西西里人、(法國)諾曼地人、西班牙人、義大利人以及英國人。當地人說英語和一種帶有閃族特點的馬爾它語,也有很多人說義大利語。所有人信仰羅馬天主教。歷史上馬爾它曾經最先被腓尼基人佔領,後來是希臘人,再後來迦太基人,最後是羅馬人。後來阿拉伯人、諾曼地地人、土耳其人,最後是拿破崙。19世紀初期英國人驅逐了法國人這里成為英國殖民地。 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提升了馬島的戰略地位,這里成為蒸汽船到印度與東亞的裝煤加運站。 二戰中間,這里是德國與義大利轟炸最為徹底的一個區域。上個世紀該島獲得獨立,成為一個憲政國家。
西西里島
西西里島(英語:Sicily義大利語:Sicilia;法語:Sicile) 是地中海最大和人口最稠密的島,;它屬於義大利,位於亞平寧半島的西南。東與亞平寧半島僅隔寬3公里的西西里島衛星圖片墨西拿海峽。公元前八世紀至前六世紀希臘人在島東岸建立殖民地。公元前241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以後歷經汪達爾、拜占庭、諾爾曼人等統治,1442年並入西西里王國,不久又分裂,改受西班牙統治,1861年並入義大利王國。1946年5月起西西里島獲得自治權。 境內多山地和丘陵,沿海有平原。多地震。地中海式氣候,北部、西部較濕潤,南部較乾燥。西西里島最高的山是埃特納火山(3,323米),它也是歐洲最大、最活躍的火山。墨西拿北部的斯特朗博利島上的斯特朗博利火山也是一座活火山。 農業以小麥、蔬菜、葡萄、棉花為主,並多柑橘、檸檬等亞熱帶果品。西海岸漁業發達,產沙丁魚和金槍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此發現石油和天然氣,從而促進了地區工業的發展,還有硫黃等礦藏和鹽場。 由於許多世紀以來與不同血統和身體型態的種族相接觸,西西里人成了一個多樣化的民族。盡管處於地中海許多種文明的交匯點,但由於遠離義大利半島,所以西西里仍舊保留著許多較為農村化地區的特點。大多數西西里人說義大利語的西西里方言。有時這個方言也被認作是一個獨立的語言。少數人說阿爾巴尼亞語或希臘語。大多數人信天主教。人口過度密集、浪費、貪污、環境污染、缺水和國際性的非法組織(黑手黨)。

㈥ 求40個地理小趣聞,盡量少一點- =

地理趣聞、國中國
世界上有四個國家的領土被另一個國家的領土所包圍,成為「國中國」。
地處非洲南部的賴索托,四周被南非共和國所包圍,面積3.03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20多萬。
位於歐洲南部亞平寧半島東北部的聖馬利諾,國境四周與義大利接壤,是歐洲最古老的共和國,面積61平方公里,人口2萬。
位於法國城市尼斯以東,南瀕地中海,三面為法國東南部所環繞的摩納哥公國,是一個風景美麗迷人的小國,面積1.49平方公里,人口3萬多。
地處義大利羅馬城內西北角高地上的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人。
2、城中城
倫敦市是英國的首都,是世界大都市之一,面積1605平方公里。倫敦城位於大倫敦市的中心地區,全城面積只有1.6平方公里,居民僅有4000多人,是英國的金融和商業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倫敦城在倫敦中心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有自己的市政機構、警察和法庭。它的市長地位比倫敦市政委員會主席的地位還高。在舉行重大典禮時,女王到達倫敦城,也需等候該市長將一柄「市民寶劍」授予她後,方可進城。真可謂「城中城」。
3、海中海
蘇聯中亞一帶的鹹海是一個兩屋海,即在鹹海底300~500米以下又出現了一層海。這層海的海水與白堊沉積混合在一起,它的水略含礦物質,有鹽分。科學家發現,鹹海的地面海與地下海有若干相通之處。地下海每年要供給地面海4~5億立方米的海水而不枯竭,原來天山山脈有幾道暗河直通到鹹海的地下海。
4、湖下湖
在美國阿拉斯加半島北部的巴羅沃海角上有一個奇妙的湖泊,叫努沃克湖。湖裡的水分為兩層,上層是淡水,下層是鹹水,而且水層之間有明確的分界線。據考證,這兩層不同水質是由海灣造成的。平常,陸地上的冰雪雨水流入湖中,因此比重小而浮在上面。當狂風捲起海水涌進湖裡的時候,由於海水含鹽比重大而沉入下層,形成了奇妙的雙層湖。
5、湖中湖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休倫湖中,有座面積為2766平方公里的馬尼圖林島,島上有個湖,叫馬尼圖湖,面積106.4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湖中湖。
6、島中島
位於南太平洋西部的湯加共和國的西列島中,有一個島嶼,島上有個湖,湖中有島,島上又有湖,一環套一環,構成了世界上罕見的「島中島」。
7、瀑中瀑
南美洲伊瓜蘇河上的伊瓜蘇瀑布,幅寬4000米,是世界上最寬的瀑布。它被河心岩石分隔為275股小飛瀑,就像被一把大梳子梳過似的。瀑布跌落聲無及25公里,浪花飛濺,形成30~50米高的霧幕,蔚為壯觀。
8、樹中樹
在我國山東省青島太清宮內,有一顆西漢古柏,其上纏著一株凌霄花,形如盤龍,而在古柏中間,又長著一株闊葉喬木——鹽膚木,形成罕見的「三木一體」。9、被世界所承認的世界第二長的地名是「Taumatawhakatangihangak oauauotamateaturipukaka pikimaungahoronukupokaiwhe nua kitanatahu」,一共由85個字母組成,是紐西蘭的一座山名。這是個毛利短語,大意是:「大膝蓋的男人塔瑪提亞,他滑山、爬山、吞山,以蠶食土地而聞名,海洋和大地旅行者,他在這里對他心愛的人吹響笛子」。以前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地名,直到最近,這項殊榮才被泰國的「Krung thep maha nakorn amorn ratana kosinmahintar ayutthay amaha dilok phop noppa ratrajathani burirom udom rajaniwesmahasat harn amorn phimarn avatarn sathit sakkattiya visanukamprasit」所取代,這個泰文名稱由163個字母組成。但這個紀錄尚未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在大全中,紐西蘭這座山的名字仍是世界最長的地名。
10、賴索托、梵蒂岡和聖馬利諾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完全被其他國家包圍的國中國。賴索托完全被南非包圍,梵蒂岡和聖馬利諾都被義大利完全包圍。
11、 llantysiliogogogoch)是世界上最長的村名,而且在世界地名長度排名中位居第三。該村位於威爾士。
12、世界上最短的地名只有一個字母(

㈦ 地中海附近有哪些國家

一、摩納哥

摩納哥地處法國南部,除了靠地中海的南部海岸線之外,全境北、西、東三面皆由法國包圍。摩納哥主要是由摩納哥舊城和隨後建立起來的周遭地區組成。作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摩納哥卻也是一個典型的微型國家。

二、斯洛維尼亞

處於歐洲四大地理地區的交界處:阿爾卑斯山脈、迪納拉山脈、多瑙河中游平原以及地中海沿岸。國土面積20273公里。

三、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簡稱克羅埃西亞,是位於歐洲東南部的共和國,處於地中海及巴爾干半島潘諾尼亞平原的交界處,首都為薩格勒布。

四、塞普勒斯共和國

簡稱塞普勒斯,是位於歐洲與亞洲交界處的一個島國,處於地中海東部,面積達9,251平方公里。塞普勒斯在地理位置上屬於亞洲,但在文化、政治上又是歐洲的一部分。

五、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簡稱敘利亞,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國土總面積(包括戈蘭高地)185180平方公里。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與黎巴嫩、以色列為鄰,西與塞普勒斯隔地中海相望,首都大馬士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摩納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斯洛維尼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塞普勒斯共和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㈧ 地中海周圍的十個國家分別是

地中海沿岸的抄國家
歐洲國家 : (從西按順序)西班牙、法國、摩納哥、義大利、 馬爾他(島)、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塞爾維亞和黑山、阿爾巴尼亞、希臘。
亞洲國家 : (從北按順序)土耳其、敘利亞、塞普勒斯(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非洲國家 : (從東按順序)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

不只十個!!!!!!!!!

㈨ 世界上最小 第四小的國家

第一名:梵蒂岡(Vatican)

梵蒂岡是當今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也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梵蒂岡城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

簡介:人口:783人約為北京人口1/190008

位置:義大利羅馬西北高地

梵蒂岡(Vatican),是當今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歐洲一個主杈獨立的國家。同時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羅馬教廷的所在地。它地處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牆為國界。國中宮院、教堂、圖書館、郵局、電台、火車站、飛機場等設施一應俱全。官方語言為義大利語和拉丁語。居民多信奉天主教。

以梵蒂岡城牆為界,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教皇宮等。主要人口為義大利人。首都梵蒂岡城。它太小了,以至於整個國家沒有一個獨立的大街地址。
第二名:摩納哥(Monaco)
簡介:面積:1.96平方公里,北京市區面積的1/375

人口:35657人(2005年),約為北京人口1/420

位置:地中海地區法國南部

摩納哥位於法國南面,全境北、西、東三面都被法國圍住,南面瀕臨地中海。邊境線長4.5公里,海岸線長5.16公里。地形狹長,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最窄處僅200米。境內多丘陵,平均海拔不足500米。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夏季乾燥涼爽,冬季潮濕溫暖。年均氣溫為16℃,年均降水量為500-600毫米。
第三名:諾魯(Nauru)

簡介:面積:21平方公里,約等於北京面積的1/35

人口:13005人(2005年),約等於北京人口1/1148

位置:西太平洋赤道以南

諾魯全境為一橢圓形珊瑚島。海岸陡峭。海岸線30公里。沿岸有寬150-300米、海拔30米的海岸帶,是全國唯一的農業區。中部為台地,最高點為海拔64米。全島3/5被磷酸鹽所覆蓋,無河流,僅西南部有一布阿達鹹水湖。屬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5-35℃,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諾魯人一般住在政府建造的海濱低地的住宅里,由於天氣比較炎熱,人們穿著比較簡單。
第四名:吐瓦魯(Tuvalu)

南太平洋島國吐瓦魯的美麗海岸線。

簡介:面積:26平方公里

人口:10441人(2005年),約等於北京人口1/1500

位置:位處南太平洋島國

吐瓦魯是由九個環形珊瑚島群組成,南北兩端相距560公里,由西北向東南綿延散布在約13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里,而陸地面積僅26平方公里。由於地勢極低且貧瘠。當地幾無儲水區,而土壤也不適農耕。溫室效應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對圖瓦魯造成非常嚴重的威脅。年平均氣溫29℃。屬熱帶海洋性氣侯。它是除了教廷以外人口最稀少的國家。

吐瓦魯幾乎沒有天然資源,它的主要收入來自外國的援助。主要產業為捕魚業及旅遊業,但地處遙遠所以每年旅客也非常少。
第五名:聖馬利諾(San Marino)

簡介:面積:61平方公里,小於北京市區面積的1/10

人口:28117人(2005年普查),約為北京人口1/500

位置:義大利東部以北的亞得利亞海岸

聖馬利諾是義大利東北部境內的內陸國,地勢起伏多山。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年平均氣溫 16℃,冬季最低氣溫-2℃,夏季最高氣溫30℃。年均降水量880毫米。

聖馬利諾是國中之國,位於義大利亞得里亞海濱城市裡米尼附近的蒂塔諾山上。這里不見邊防關卡,只見山腳下有一個大門式的裝飾,上有一橫幅書寫著:古老的共和國歡迎您。這就是聖馬利諾國界的標記。

㈩ 世界上哪個國家最小

梵蒂岡城國 Citta del Vaticano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是歐洲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羅馬教皇所在地,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梵蒂岡是政教合一的國家。教皇是梵蒂岡的首腦,為終身制,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權,是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紅衣主教團是教皇的咨詢機構。

人口:1000人

面積:0.44平方公里

貨幣:歐元

語言:拉丁語、義大利語

歷史: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在公元4世紀,教皇康斯坦丁在羅馬城西北角耶酥門徒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作紀念。到了15-16世紀,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彼得堡教堂,成為天主教會舉行最隆重儀式的場所。公元756年法蘭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皇。其後教皇權勢日益擴張,在義大利中部出現了以教皇為君主的教皇國。1870年義大利統一後,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岡宮中。1929年墨索里尼代表義大利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

地理:
位於義大利羅馬城市內,城西北的梵蒂岡高地上。是個國中之國。高大的城牆緊緊圍住僅有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城內主要的建築物有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博物館、教皇宮及花園。

紀念品:
郵票、硬幣和天主教的祭物(聖母像,十字架掛墜)。梵蒂岡每年發行精緻的郵票和紀念幣。遊客通常在聖彼得大教堂旁邊的梵蒂岡郵局寄出貼有梵蒂岡郵票的明信片以作紀念。

旅遊景點:
梵蒂岡城內不對外開放,對遊客開放參觀的僅是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博物館。

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彼得是耶穌的12個門徒之一,也是耶穌最親密和忠誠的門徒。據說聖彼得就埋在這座教堂內,1940年梵蒂岡的發掘者聲稱,他們在聖壇下發現了彼德的遺骨。羅馬天主教把彼得確認為羅馬第一任大主教。在彼得大教堂內有聖彼德的銅制雕像,據傳人們觸摸他的右腳能得到神的保佑和好運。所以現在它的右腳已被磨損得明顯小於左腳。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最大的教堂和世界最大園頂建築物。它始建於四世紀康士坦丁大帝時代,當時教堂比較小。為鞏固天主教和教皇的地位,教皇尼古拉五世於1450年命令在原址修建更大的教堂,經歷100多年時間到1626年才完工。佔地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米,約可容納一萬餘人。

聖彼得大教堂的外形是一座典型十字架建築,前後長兩側短,整座教堂寬18.7米、長133米,圓頂的十字塔尖距地面133米。教堂內部有大理石、鍍金等裝飾的牆壁與天花板,滿眼金碧輝煌,教堂內還有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貝爾尼尼等大藝術家的壁畫和雕塑,走進大教堂深感它的神聖、庄嚴和輝煌。

大教堂的前廣場和柱廊是貝爾尼尼於1656年所設計。廣場呈橢圓形,典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廣場中間是高聳的方尖塔。每逢重大節日,教皇就在這里舉行彌撒。廣場兩側建有成弧形的巨大柱廊,兩邊的柱廊猶如教皇伸出的一雙手臂,將參加彌撒的信徒擁入自己的懷抱。柱廊共有284根巨大的石柱,每排有四根,各排巨柱分別在同一圓心的不同半徑上。每根柱子上端裝飾有雕像。

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原是教皇宮的一部份。從尼古拉斯五世開始擴建,歷經幾代教皇,形成目前這樣一座龐大的建築群。現在除了少部份仍舊用作教皇的起居室和機關辦公外,其餘部份辟為博物館。從教皇尤利烏斯二世(Julius II ,1503-1513) 開始,後經歷代教皇廣為收集,豐富的古代藝術藏品,使梵蒂岡宮成為擁有世界上眾多藝術瑰寶的博物館。

博物館藏有從遠古到文藝復興時期十萬余件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珍品。

西斯廷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建於1477-1480年,是教皇的公用禮拜堂,是推選新教皇的地方。米開朗奇羅為禮拜堂繪制了兩幅曠世奇作。一幅是1512年完成的天頂畫,描繪聖經《創世紀》的情節。另外一幅是米開朗奇羅60多歲的高齡,用七年創作的壁畫。《最後的審判》。

拉斐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lo) 原為教皇宮一部份,1508年年僅25歲的拉斐爾,受命裝飾教皇簽署詔令的簽署廳。畫家在天頂上繪制了代表神學、哲學、法學和詩學的四位女神,並在每位女神的下方創作了相應的大型壁畫,《聖禮的爭辯》,《雅典學派》,《三大德性》,《帕爾納索斯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