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中國糧食作物分布
Ⅰ 初中地理經濟類型以及特點 南北方作物及分布
你們初中發地圖冊吧?地圖冊上有那個南北方主要糧食作物及經濟作版物的分布,高中權復習的地圖冊上也有,包括棉花、油菜、甜菜、大豆、玉米、小麥、水稻等的分布,很詳細的。至於經濟類型和特點,這個問法很寬泛,包括外向型經濟,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等,如果是初中的地理知識,那個作物分布的問題完全可以自己查地圖冊,經濟類型和特點我不能總結。
學習地理,最好的老師就是地圖冊,通過地圖分析信息,得出結論,這才是入門的快速通道
Ⅱ 地理 中國的穀子分布地區 及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主要產區分布在北緯30о~ 48о、東經108о~130о地區。從淮河以北到黑龍江的廣大地專區種植面積最大。西屬部的甘肅、新疆包括西藏的部分地區陽光充足積溫高晝夜溫差較大,特別適合「金穀子」開發種植。長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一般在夏麥收後播種,由於產量不高,種植面積不斷減小。
Ⅲ 初二地理:中國各地的農作物、和它們的熟制!
1.東北地區種植的是春小麥,大豆,玉米,甜菜,局部種高粱,遼河平原內部分種的是春小麥。一年容一熟。東北地區是年降水量小於800毫米。
2.華北平原種植的是冬小麥,棉花,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它與東北平原的分界線是日平均氣溫≥0°的積溫3200°等值線。
3.長江中下游平原種植的是水稻,柑橘,甘蔗,油菜。一年兩熟到三熟。年降水量大於800毫米。與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4.江南丘陵種植的也是水稻,柑橘等水田與熱帶植物。一年兩熟到三熟。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的分界線是鄰近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
5.江南熱帶濕潤地區種植水稻,人工種植橡膠,甘蔗,可可,咖啡,椰子等。
6.青藏高寒區種植青稞,可發展河谷農業。
7.西北地區種植經濟作物胡麻,可發展旱地農業。
~基本上就是這些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Ⅳ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的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中國糧食作物種類多、分布廣、地域差異大。生產水平不平衡而發展潛力大。中國栽培版較普遍的糧權食作物共有20餘種,其中有些還有春播、夏播、秋種和冬種之分,而每種作物又有不同的品種,世界各種主要糧食作物幾乎都見於中國。中國是世界重要產糧國之一,1990年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糧食產量的22.8%,稻穀、甘薯產量均佔世界第1位,小麥和玉米、穀子居第2位,大豆和高粱居第3位。
中國糧食作物面積佔全部耕地的76.5%,產值約占種植業的70%,糧食使用勞力和投資亦均占種植業的70%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糧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1990年比1949年糧食總產增長了3.9倍,比同期世界糧食年產量遞增為快,但產量不穩定。
Ⅳ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的主要糧食作物
①稻。中國是世界種稻最早、 產稻穀最多的國家。稻穀在各種糧食作物中平均單產最高,占糧食播種總面積的29%、總產量的42.4%。全國90%以上的稻穀集中於淮河、秦嶺以南的南方地區。按自然條件和稻穀栽培制度及品種類型又分為:
a.華南雙季稻秈稻區。主要分布在廣東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福建閩江、晉江和九龍江下遊河谷盆地,廣西潯江、鬱江、賀江、桂江流域和柳江下游及台灣西部平原,稻穀面積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80%以上,多實行雙季稻與冬小麥、冬甘薯或油菜、冬綠肥一年三熟輪作。 在海南島東部萬寧、 陵水、崖縣和北部儋縣是三季連作稻地區。此外,局部地區尚有再生稻、混作稻和旱稻栽培。
b.長江中下游單、雙季稻區。主要分布在南嶺以北,秦嶺、 淮河以南的 12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地區,稻穀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 2/3,是中國最大的稻穀集中產區。20世紀50年代前以單季秈稻為主,50年代發展稻麥兩熟,60年代發展雙季稻,70年代大量發展雙季稻三熟制。1980年以後雙季稻面積縮減,一季中稻面積回升。
c.雲貴高原稻穀區。稻穀分布垂直變化明顯,由海撥1200米的河谷兩季稻到2000多米的一季粳稻均有,為中國重要的糯稻產區。
b.四川盆地丘陵稻穀區。以單季中稻為主,面積和產量均占稻穀的70%;分布上限可達2400~2500米,為全國水稻分布的海拔高度較大地區之一。雙季稻面積不大。稻穀在北方地區種植少,且零星分散,近幾年有所發展,以東北三省稍多,面積約佔北方稻區的40%。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②小麥。小麥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占糧食的26.7%和23%,廣布全國,以黃淮海平原及長江流域最多,可分冬小麥和春小麥,以冬小麥為主,其面積和產量均佔小麥80%以上。全國有14省、市、區種植春小麥,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區,佔全國春小麥面積的 85%以上。冬小麥可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區: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為北方冬麥區,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冬小麥的 70%左右,大都和玉米、甘薯、高粱、穀子、大豆等輪作,多實行二年三熟,部分一年一熟或一年二熟。折多山以東、淮河秦嶺以南屬南方冬麥區,大部地區實行麥稻兩熟制或麥稻稻、麥豆稻、稻麥肥等三熟制。但長江以南、湖南以東各省區小麥種植很少,如江西、廣東和廣西。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③玉米。玉米在糧食作物構成中僅次於稻、麥,而居雜糧之首,1990年玉米播種面積2140.1萬公頃,產量9681.9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21.69%,主要集中栽培區是從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經遼南、冀北、晉東南、陝南、鄂北、豫西、四川盆地四周及黔、桂西部至滇西南,面積佔全國玉米面積的80%左右,其中東北多於西南。東北和西北地區以一熟春播玉米為主。黃淮海平原和西南山地為春播、夏播玉米混合區。華北地區二年三熟制多採用春播玉米晚熟種,一年二熟制則用夏播玉米早熟種。雲貴川三省從海拔300~2500米均有分布,在1000米以上多為一熟春播晚熟種。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各省區為春播、夏播、秋播玉米混合區。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④高粱、穀子、大豆。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遼、吉、黑 3省和華北各省區高粱面積和產量約分別佔全國的78%和86%,是窪澇鹽鹼地區的主要作物。穀子耐旱性強,全國95%的穀子面積集中分布於黃土高原、黃淮海平原、松遼平原和內蒙古西部和東南部。東北和西北以春谷為主,華北夏谷居多。大豆原產中國,栽培歷史悠久,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北的沈陽—哈爾濱—克山鐵路兩側平原地帶,松花江下游,黃淮海平原的魯西南、豫東、冀東北及晉西北和蘇皖兩省淮北地區,大豆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國的76%和80%。
⑤薯類作物。以甘薯為主,約占薯類面積的80%,次為馬鈴薯和少量木薯。1990年全國薯類面積和產量分別占糧食總計的8%和6.1%。甘薯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以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和四川盆地最多。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游以夏秋薯為主,華南沿海以秋冬薯為主,內蒙古東部及東北三省以春薯為主。馬鈴薯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和西北各地。木薯集中分布在南嶺以南的兩廣、滇南。
商品糧產區 中國生產水平較高的余糧區,主要分布在:①中國南方各大江河湖泊沖積平原、三角洲和湖盆平原,如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江蘇蘇北平原等地區。②東北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③安徽皖北平原,內蒙古後套,寧夏引黃灌區和河西走廊地區。
Ⅵ 初中地理知識:關於農作物的分布
經濟作物抄 糖料作襲物 油料作物
東北地區: 春小麥 甜菜 大豆
華北地區: 冬小麥 甜菜 花生
南方地區: 水稻 甘蔗 油菜
棉花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北內陸三大棉區
Ⅶ 中國糧食作物地理
我國糧食作物主要有以下七類,按產量排名:
1.水稻,喜高溫多雨,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分華南、長江中下游、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河谷區四個區域,一般為雙季稻區。北方分布在水源較好的地方,如天津濱海,遼河三角洲、松嫩平原等,一般為單季稻。
2.小麥,耐寒耐旱,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分春小麥區和冬小麥區。冬小麥區分布在長城以南地區和東北南部、南疆綠洲、雅魯藏布江谷地。春小麥區分布在長城以北,東北北部和北疆綠洲。南方山地和江淮之間也有分布。
3.玉米,喜溫和氣候和陽光,分布很廣,北起黑龍江,南達海南都可種植。但以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北、河南產量最多,雲貴高原產量也較多。
4.高梁,耐旱耐寒,對土壤要求不高。主要分布於東北、內蒙古東部、南部和黃河流域,以遼寧省最多。
5.穀子,耐旱耐寒,對土壤要求不高。即小米,主要產於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內蒙古和東北平原等地。
6.薯類。包括馬鈴薯和甘薯。甘薯較喜熱量,分布於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四川盆地和珠江流域,四川、山東、河南、廣東較多;馬鈴薯喜涼爽氣候,分布於東北北部、內蒙古、四川西部和山西等地。兩者都耐土壤貧瘠。
7.大豆。喜溫,喜陽光,分布較廣,主要分布於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華北平原也有分布;以黑龍江、吉林產量最多。
Ⅷ (高中地理)中國農作物的分布和種植條件
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與分布
1.稻穀
稻穀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種植稻穀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世界上產稻穀最多的國家。稻穀在全國糧食生產和人民生活消費中均占第一位。
稻穀按其對土壤、水分的適應性大小,可分為旱稻和水稻兩類,我國主要是水稻,旱稻種植極少。水稻按其品種不同,可分為秈稻、粳稻和糯稻;按其成熟期可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水稻在我國分布很廣,除了個別高寒或乾旱地區以外,從北緯18.5°的海南島到北緯52°的黑龍江呼瑪縣,從東部的台灣到西部的新疆都有分布。水稻的分布廣而不均,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大致分為兩大產區
(1)南方稻穀集中產區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水稻面積佔全國的95%左右。按地區差異,又可分為三個區。
①華南雙季秈稻區。包括南嶺以南的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和台灣等五省區。該區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濕潤區,水、熱資源豐富,生長期長,復種指數大,是我國以秈稻為主的雙季稻產區。海南等低緯度地區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長江流域單、雙季稻區。包括南嶺以北、秦嶺—淮河以南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陝南等地區。該區地處亞熱帶,熱量比較豐富,土壤肥沃,降水豐沛,河網湖泊密布,灌溉方便,歷年來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國2/3左右,是我國最大的水稻產區。該區以長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陽湖平原、贛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漢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為集中。長江以南地區大多種植雙季稻,長江以北地區大多實行單季稻與其他農作物輪作。秈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雲貴高原水稻區。本區地形復雜,氣候垂直變化顯著,水稻品種也有垂直分布的特點,海拔2000米左右地區多種植秈稻,1500米左右地區是粳、秈稻交錯區,1200米以下種植秈稻。本區以單季為主。
(2)北方稻穀分散區
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是屬單季粳稻分散區。稻穀播種面積佔全國稻穀總播種面積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主要分布在以下三個水源較充足的地區:東北地區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遼河沿岸;華北主要集中於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兩岸及低窪地區;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銀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綠洲地區。
北方分散產區的水稻以一季粳稻為主,稻米質量較好。
2.小麥
小麥是我國僅次於稻穀的第二大糧食作物。我國也是小麥栽培最古老的國家之一,約有4500年的歷史。
小麥是溫帶性旱地作物,品種較多,耐旱、適應性強,我國大部地區適宜種植小麥,小麥可分為春小麥和冬小麥兩大類,我國以冬小麥分布面積最大,約佔小麥播種面積的80%以上。
(1)春小麥區
我國春小麥佔全國小麥總產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於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地區,小麥只能在春天播種,當年收割,是一年一熟製作物。其中黑龍江、內蒙古、甘肅和新疆為主要產區。
(2)北方冬麥區
分布在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的各省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省。是我國最大的小麥生產區和消費區,該區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2/3以上,有我國的「麥倉」之稱。
(3)南方冬麥區
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橫斷山以東地區。安徽、江蘇、四川和湖北等省為集中產區,大部分為棉麥和稻麥兩熟制。本區居民以稻米為主食,故小麥商品率較高。
3.玉米
玉米屬高產作物,經濟價值較高,是我國最主要的雜糧,在糧食作物中僅次於水稻、小麥,居第三位。產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對自然條件要求不嚴格,在我國分布很廣,各地都有分布,其中以吉林、山東、河北、遼寧、四川產量最多。
4.其他作物
(1)高粱
高粱具有抗旱、耐澇、耐鹽鹼、適應性強的特性,所以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澇窪及鹽鹼地區多有種植。高粱在我國分布很廣,以東北平原最為集中,其次為黃河中下游和淮北平原一帶。
(2)穀子
穀子是我國傳統糧食作物。穀子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需水量少,比小麥低1.5倍左右,對土壤要求不嚴格,生長期較短。穀子容易儲藏,適宜作儲備糧,營養價值較高,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直至黑龍江的克山地區。
二、經濟作物
經濟作物又稱技術作物。是輕工業的主要原料和人民生活吃、穿、用的農作物。經濟作物的種類繁多,可分為纖維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其他經濟作物。
(一) 纖維作物
纖維作物是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主要有棉花、麻類和蠶繭等。
1.棉花
我國是世界主要產棉國之一。棉花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種植面積居經濟作物之首,約占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1/3左右。棉花是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國防、化工、醫葯等工業也離不開棉花,棉桿可造紙,棉籽可榨油,棉籽餅是優質飼料。所以棉花生產在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我國棉花產地分布廣泛,按照自然條件、栽培管理水平和種植的歷史條件,將全國劃分為三個主要棉區。見圖5-3。
1)黃河流域棉區。
包括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的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及北京、天津七省市。棉花產量以山東、河南、河北三省最多。本區植棉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優越,區內地勢平坦,秋雨少,日照充足,有利於棉花的生長,成為我國最大的棉花產區,其種植面積佔全國棉田面積的1/2。
(2)長江流域棉區
本區包括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市,湖北、江蘇兩省產量最多。本區植棉歷史悠久,技術水平較高,勞動力充足,區內紡織業發達,運輸條件便利,使該區成為全國棉花單產和商品率最高的棉區,也是我國第二大產棉區。但秋天雨多,濕度大,日照較少,影響棉花吐絮,棉花質量不如黃河流域棉區。
(3)西北內陸棉區
包括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本區地處乾旱地區,降水少,光照條件優越,溫差大,病蟲害少,棉花品質好,是我國第三大產棉區,也是我國優質長絨棉產區。
2.麻
麻類是一種古老的纖維作物。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產麻國之一,也是麻類品種最多的國家,主要品種有黃麻、紅麻、薴麻、亞麻等。
亞麻主要產於東北,以黑龍江產量最多,集中於哈爾濱附近,其次是吉林,集中於延邊地區。
(二) 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品種繁多,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胡麻、大豆、向日葵等。我國油料作物的種植面積在經濟作物中居首位,是世界上油料作物種植最多的國家。
1.花生
在各種油料作物中,花生的單產高,含油率高,是喜溫耐瘠作物,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為最好。花生生產分布廣泛,除西藏、青海外全國各地都有種植,主要集中在山東、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廣西、遼寧、四川、福建等省區,其中山東的產量居全國首位,其次是廣東。目前,全國花生要集中在兩個地區:一是渤海灣周圍的丘陵地及沿河沙土地區,是我國最大的花生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華南福建、廣東、廣西、台灣等地的丘陵及沿海地區。
2.油菜
油菜是我國播種面積最大,地區分布最廣的油料作物。是世界上生產油菜籽最多的國家。油菜是喜涼作物,對熱量要求不高,對土壤要求不嚴。根據播種期的不同,可分為春、冬油菜,春、冬油菜分布的界限,相當於春、冬小麥的分界線而略偏南。我國以種植冬油菜為主。長江流域是全國冬油菜最大產區,其中四川省的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其次為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貴州等省。春油菜主要集中於東北、西北北部地區。
3.芝麻
我國是世界上生產芝麻最多的國家之一。芝麻是一種含油率很高的優質油料作物,我國芝麻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山東等省,其中河南省產量居全國首位。
4.大豆
我國是大豆的故鄉,早在5000年前,大豆就紮根於華夏沃土,中世紀以後,大豆經阿拉伯傳入西方。美國大面積種植大豆只有70年余的歷史,卻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大豆生產國,2000年產量達7500萬噸,佔全球大豆總產量的50%。而中國卻成為世界第一大豆進口國,年進口量達1400萬噸。年產量目前在世界排在美國、巴西之後,居第三位。大豆既是糧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同時也是副食品的重要原料,營養價值高,因而大豆在農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大豆是喜溫作物,生長旺季需要高溫,收獲季節以乾燥為宜,很適宜在我國北方溫帶地區栽培。我國大豆分布廣泛,而以東北松遼平原和華北的黃淮平原最為集中。松遼平原是我國最主要的大豆生產基地,主要集中於松花江、遼河沿岸和哈大線沿線。其中,哈爾濱、遼源、長春被稱作我國大豆的「三大倉庫」,其單產和商品率居全國之冠。
5.向日葵
向日葵是一種出油率和營養價值都很高而又高產的油料作物。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華北、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省區,為向日葵油商品生產基地。其中內蒙古的產量最高。
(三) 糖料作物
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甘蔗和甜菜,其中以甘蔗為主。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各省區,甜菜分布在北方各省區,所以有「南蔗北菜」的特點。
1.甘蔗
甘蔗是熱帶和南亞熱帶經濟作物,具有喜高溫、喜濕、喜肥的特性,生長期長。我國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緯24°以南的地區。其中以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海南、雲南、四川等省區種植面積最大,廣東是大陸上種植甘蔗最多的省份。
2.甜菜
甜菜喜溫涼氣候,有耐寒、耐旱、耐鹼等特性。我國甜菜主要分布在北緯40°以北各省區。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吉林、甘肅、寧夏為主要產地。黑龍江是我國甜菜的最大產區。甜菜生產基地有:黑龍江松嫩平原西部、吉林西部、內蒙古河套地區和新疆瑪納斯地區。
(四)其他作物
茶葉
我國是茶葉原產地,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明清時期,就成為我國重要的出口物資,曾長期獨佔世界市場。後來生產遭到嚴重破壞,1949年年產僅4.1萬噸。建國後,我國茶葉生產恢復和發展很快,1996年茶葉產量達59萬噸,僅次於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我國茶區遼闊,廣泛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山地和丘陵地帶,以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五省產量最多,是我國著名的五大產茶省,其次是雲南、廣東、湖北等省。
Ⅸ 中國主要的糧食產地分布在哪裡
我國糧食主產區包括遼寧、河北、山東、吉林、內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蘇、安徽、黑龍江等十三個省份。
根據國家糧食局2011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十三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為75.4%,約95%的全國增產糧食來自13個糧食主產區。
2017年,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佔全國比重提高至76.2%,籽粒玉米調減1984萬畝,大豆面積增加871萬畝。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顯著增加,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7.8%。
(9)初中地理中國糧食作物分布擴展閱讀
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近年來各地堅持把農業的綠色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治理農業資源環境突出問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
據農業部最新統計,目前我國農葯、化肥利用率分別提高3.8和4.8個百分點,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和農膜回收率均達到60%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5.3%。
高質量發展還體現在農村一二三產業進一步加快融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2.2∶1,全國創建了41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各類返鄉下鄉人員超過700萬,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成為新的增長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糧食主產區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糧食產量突破1.2萬億斤
Ⅹ 全國的主要糧食產區和分布
我國的九大商品糧基地:
1.太湖平原
2.鄱陽湖平原
3.洞庭湖平原
4.江漢平原
5.珠江三角洲
6.江淮地區
7.成都平原
8.松嫩平原
9.三江平原
①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以稻穀生產為主,同冬作(小麥、油菜、蠶豆、豌豆、綠肥)進行復種輪作,實行一年兩熟或三熟制。
②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生產為主,在其偏南的冬麥區主要和夏作(玉米、穀子、大豆、綠肥)輪作,實行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在其偏北的春麥區主要同糜子、穀子、馬鈴薯、玉米、豌豆等輪作,以一年一熟為主。
③東北3省大部分地區以玉米、大豆、高粱、穀子為主和小麥輪作,基本上實行一年一熟。
④西部青藏高寒山區以青稞、豌豆、春麥為主,實行輪歇輪作。
:①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以稻穀生產為主,同冬作(小麥、油菜、蠶豆、豌豆、綠肥)進行復種輪作,實行一年兩熟或三熟制,糧食耕地復種指數約195%。 ②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生產為主,在其偏南的冬麥區主要和夏作(玉米、穀子、大豆、綠肥)輪作,實行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糧食耕地復種指數約 150%,在其偏北的春麥區主要同糜子、穀子、馬鈴薯、玉米、豌豆等輪作,以一年一熟為主,糧食耕地復種指數約115%。③東北3省大部分地區以玉米、大豆、高粱、穀子為主和小麥輪作,基本上實行一年一熟,糧食耕地復種指數低於100%。 ④西部青藏高寒山區以青稞、豌豆、春麥為主,實行輪歇輪作,糧食耕地復種指數約95%。
1990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346.5萬公頃,每公頃平均單產3.93噸,屬世界中等水平。由於窪澇、鹽鹼、風沙、乾旱、水土流失、土壤貧瘠等原因,全國約有1/3的糧食耕地每公頃僅產1.5噸左右,主要分布於黃淮海平原窪澇地區、 黃土高原、 東北地區山林區、半農半牧區、青藏高寒區及西北內陸乾旱區。
中國主要糧食作物 以稻穀、小麥、玉米、高粱、穀子、薯類、大豆等為主,其中又以稻穀、小麥、玉米分布最廣,產量最多,三者合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86%以上。
①稻。中國是世界種稻最早、 產稻穀最多的國家。稻穀在各種糧食作物中平均單產最高,占糧食播種總面積的29%、總產量的42.4%。全國90%以上的稻穀集中於淮河、秦嶺以南的南方地區。按自然條件和稻穀栽培制度及品種類型又分為:a.華南雙季稻秈稻區。主要分布在廣東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福建閩江、晉江和九龍江下遊河谷盆地,廣西潯江、鬱江、賀江、桂江流域和柳江下游及台灣西部平原,稻穀面積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80%以上,多實行雙季稻與冬小麥、冬甘薯或油菜、冬綠肥一年三熟輪作。 在海南島東部萬寧、 陵水、崖縣和北部儋縣是三季連作稻地區。此外,局部地區尚有再生稻、混作稻和旱稻栽培。b.長江中下游單、雙季稻區。主要分布在南嶺以北,秦嶺、 淮河以南的 12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地區,稻穀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 2/3,是中國最大的稻穀集中產區。20世紀50年代前以單季秈稻為主,50年代發展稻麥兩熟,60年代發展雙季稻,70年代大量發展雙季稻三熟制。1980年以後雙季稻面積縮減,一季中稻面積回升。c.雲貴高原稻穀區。稻穀分布垂直變化明顯,由海撥1200米的河谷兩季稻到2000多米的一季粳稻均有,為中國重要的糯稻產區。b.四川盆地丘陵稻穀區。以單季中稻為主,面積和產量均占稻穀的70%;分布上限可達2400~2500米,為全國水稻分布的海拔高度較大地區之一。雙季稻面積不大。稻穀在北方地區種植少,且零星分散,近幾年有所發展,以東北三省稍多,面積約佔北方稻區的40%。
②小麥。小麥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占糧食的26.7%和23%,廣布全國,以黃淮海平原及長江流域最多,可分冬小麥和春小麥,以冬小麥為主,其面積和產量均佔小麥80%以上。全國有14省、市、區種植春小麥,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區,佔全國春小麥面積的 85%以上。冬小麥可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區:長城以南、六盤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為北方冬麥區,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冬小麥的 70%左右,大都和玉米、甘薯、高粱、穀子、大豆等輪作,多實行二年三熟,部分一年一熟或一年二熟。折多山以東、淮河秦嶺以南屬南方冬麥區,大部地區實行麥稻兩熟制或麥稻稻、麥豆稻、稻麥肥等三熟制。但長江以南、湖南以東各省區小麥種植很少,如江西、廣東和廣西。
③玉米。玉米在糧食作物構成中僅次於稻、麥,而居雜糧之首,1990年玉米播種面積2140.1萬公頃,產量9681.9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21.69%,主要集中栽培區是從黑龍江省大興安嶺,經遼南、冀北、晉東南、陝南、鄂北、豫西、四川盆地四周及黔、桂西部至滇西南,面積佔全國玉米面積的80%左右,其中東北多於西南。東北和西北地區以一熟春播玉米為主。黃淮海平原和西南山地為春播、夏播玉米混合區。華北地區二年三熟制多採用春播玉米晚熟種,一年二熟制則用夏播玉米早熟種。雲貴川三省從海拔300~2500米均有分布,在1000米以上多為一熟春播晚熟種。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各省區為春播、夏播、秋播玉米混合區。
④高粱、穀子、大豆。主要分布於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遼、吉、黑 3省和華北各省區高粱面積和產量約分別佔全國的78%和86%,是窪澇鹽鹼地區的主要作物。穀子耐旱性強,全國95%的穀子面積集中分布於黃土高原、黃淮海平原、松遼平原和內蒙古西部和東南部。東北和西北以春谷為主,華北夏谷居多。大豆原產中國,栽培歷史悠久,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北的沈陽—哈爾濱—克山鐵路兩側平原地帶,松花江下游,黃淮海平原的魯西南、豫東、冀東北及晉西北和蘇皖兩省淮北地區,大豆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國的76%和80%。
⑤薯類作物。以甘薯為主,約占薯類面積的80%,次為馬鈴薯和少量木薯。1990年全國薯類面積和產量分別占糧食總計的8%和6.1%。甘薯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以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和四川盆地最多。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游以夏秋薯為主,華南沿海以秋冬薯為主,內蒙古東部及東北三省以春薯為主。馬鈴薯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古和西北各地。木薯集中分布在南嶺以南的兩廣、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