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地理環境特徵
1. 簡述中國地理環境基本特徵
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植被,動物等方面進行簡述。比如中國的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等
2. 試述中國軍事地理環境類型的基本特徵分區以及進行國內軍事行政區劃的基本原則
網路間諜啊
3. 中國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徵
1、區域位置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陸上邊界2萬多千米。
2、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復雜多樣,各類地形佔全國陸地面積的比例是:山地33. 3%,高原26%,盆地18. 8%,平原12%,丘陵9. 9%。地勢自西而東構成三級階梯:西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勢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極高山和高原面組成,有「世界屋脊」之稱。
3、地貌
中國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巫山和橫斷山等山脈。
4、河流
主要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淮河、海河、遼河、雅魯藏布江、塔里木河、瀾滄江、怒江、閩江、錢塘江、韓江、鴨綠江、圖們江、漢江、湘江、贛江、濁水溪、南渡江、灤河、弱水、疏勒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及京杭大運河、靈渠、膠萊運河、里下河等運河。
5、氣候
中國的氣候復雜多樣,有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等氣候類型,從南到北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氣候帶。
(3)中國軍事地理環境特徵擴展閱讀:
中國的主要自然資源:
1、礦產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2、土地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3、森林
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0.69億公頃,蓄積24.83億立方米,居世界首位。
4、水資源
中國水資源總量占降水總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29萬立方米。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第6位,人均佔有量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排在第88位。
5、動物
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佔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
4. 我國地理位置和環境意義是什麼中國環境的基本特點有哪些我國地勢階梯狀分布的地理意義
地理位置:
從世界上看——位於從東西半球來看,她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她位於北半球;從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為止關系看,她是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的國家。
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只有在高山地區才有終年冰雪帶。
地理環境:
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降水量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
夏季全國普遍高溫,冬季南方比北方溫暖.
全國分為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南方地區:全年溫暖濕潤
西北地區:乾旱
青藏地區:高寒
環境特點:
1鄰國眾多政治格局多極化2陸海兼備自然環境差異大3東強西弱經濟發展不平衡4各國間矛盾交織軍事沖突次數較多
階梯分布地理意義:
一、有利:
1、西高東低的地勢,有利於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攜帶大量的水汽,深入到內陸較遠處,改善了農作物、林木、牧草生長的水分條件。
2、向海傾斜的地勢,使長江、黃河、珠江等大河從西向東流向海洋,不僅溝通了東西交通,也溝通了南北方沿海、遠洋航運與內河航運之間的聯系。
3、在地勢高一級與低一級階梯的交界處,形成河流的多級落差,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
4、復雜多樣的地形,有利於發展多種產業和農業生產各部門的綜合發展。
5、東部大平原大體連成一片,大多是沖積平原,土壤肥沃,地勢低平,有利於耕作業等生產的發展,成為我國開發程度高、經濟文化發達、人口稠密、城鎮密集的地區。
6、有很多重要的旅遊資源。
二、不利:
階梯狀分布的地勢,使我國東西氣候等自然條件差異增大。海洋的暖濕氣流不能到達青藏高原內部及其以北的塔里木盆地等地,降水稀少,水資源貧乏,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5. 從軍事地理角度分析我國地理環境對我國安全形勢的影響與對策(可選取我國地理環境中的一個內容展開,如地
分析出來,有沒有獎勵?
6. 軍事上中國地理基本常識
與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有關的地理事實、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的統稱。是國家和軍隊統帥與總參謀部以及各級司令部必須研究的內容,中國古代稱「地利」。
公元前7世紀的兵書《軍志》有:「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軍困敗。飢飽勞逸,地理為寶」。清代施永圖編撰有《武備地利》一書。
中國歷史上與地利相似的用語還有「地勢」、「形勝」,如《 史記 ·高祖記》有:「 秦 ,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近代,又稱「武事地理」、「兵要地理」,主要是指地球表層存在的與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有關的地理事實和地理現象,其空間范圍相當於大氣圈對流層頂至岩石圈沉積岩底部之30—35公里,有時也擴及到海洋底部、陸地深部和外層空間。
由於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和控制地球活動的內能在各處分布不均,地球表層各處的地理環境存在著明顯差異,成為對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具有不同影響的地理區域和地理環境。探索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與國防建設相互關系規律的學科,稱軍事地理學。它是人類在長期武裝斗爭實際中認識、利用地理條件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總結,是對軍事與地理關系的規律性認識,對於科學地指導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等方面的地理研究有重要意義。
我國地大物博,我國基本上涵蓋了各種地形,我們有平原 ,高原,山地,海島,等等地形。在軍事上對我國提出了很嚴峻的要求,從發達國家來看,對於各種不同的地形來說,作戰基本上分給不同的兵種,或者著軍中,比如美國,兩棲登陸戰,和城市作戰,以佔領為任務一般交給海軍陸戰隊。而類似於二戰時期的大兵團機動化作戰,以消滅敵軍為目的的一般交給美國陸軍。同時他們在獲得空軍和各兵種航空兵的支援,以及國民警衛隊的配合,來完成作戰目標。
但是對於我們國家雖然依然也有這樣的兵種,軍種,想海軍陸戰隊,空降兵,和陸軍戰甲部隊。但是如果只依靠這些部隊,我們一是再局部很難形成優勢兵力,二是無法向他們提供完整的武器裝備(不是說我們沒有,而是沒錢),所以這些部隊大部分一般只作為中央直轄的反應力量。小部分在各軍區成為突擊力量。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大軍區制。也覺是說一個軍區的部隊在正常情況下在本軍區地區駐扎,換防,訓練。部隊對本軍區的情況可以說說是了如指掌。一旦作戰就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演習中所進行的部隊長途運動,集結,和作戰的科目,以前基本上只有海軍陸戰隊,空降兵,和陸軍戰甲部隊這類似的部隊,但是現在來說我國經濟發展很好,部隊裝備水平越來越高,那些往往要還換裝的部隊也要參加這種訓練。實際上地形對於我國軍事上來說還是限制了很多。我們經濟不到位是很難打破的,在這也不是一會兩會能說完。
軍事上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可靠,東臨太平洋,西靠亞歐大陸,在亞洲最東部,全國3分2的面積是高原,其餘多為丘陵,利於打游記戰,但對機動部隊的大規模作戰(如閃電戰)比較不利,且位置有限,這對於依賴機動部隊作戰的國家是不利的因素.而且中國在南北處有長江和黃河做為天險,易守難攻,是要塞地位.但不足處是政治中心北京過於靠近大陸邊緣,容易遭受嚴重打擊,而且地理位置對機動部隊作戰較為有利,所以成為致命的缺憾!
7. 中國的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還有形成原因。
我國地理環境的特點,最突出的是: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但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復雜的,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由於帶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生產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歷史上砍伐森林、濫墾草原、破壞植被等人為因素也直接關聯。嚴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黃河下游的河流演變與洪水泛濫,造成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和渾善達克、科爾沁等地沙丘的出現,也是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場退化,風沙漫延的結果。不合理的砍伐,過度的捕獵,使森林資源、野生動物大為減少,甚至絕跡。二三百年前祁連山「野牛出飲,數以千計」的情景,已不復見。大興安嶺的黑貂、麋鹿(又名四不象,Elaphurus dividianus)也已絕跡。我國林木種類豐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許多國家相比,和經濟建設對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8. 中國地理在軍事上的特點
中國地理?從地形方面分析一下吧。
我國地形否則,分開來說說吧,
中國東北方平原地形,一馬平川,難以防守,一旦對方強勢進攻,往往守不住。因此,俄羅斯經常南下,在東北佔領了我國大片土地。而日本多次從旅順、大連等地進入,直接進攻佔領東北領土。
而華北平原同樣如此,一旦攻陷東北,只有一個山海關阻擋,在冷兵器時代倒還好,近代以來,難以呈現作用,若東北淪陷,平津則危險!
若是從海路,近代中外戰爭,多次有軍隊從渤海直接攻入,天津登陸後直接威脅北京。因此,山東和遼寧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須鎮守住渤海。
南部上海必須守住,否則,沿長江而上,半邊中國危矣!上海位於長三角平原,本來並不好守。不過,由於上海乃大城市,可以巷戰。浙江、江蘇也是平原,古代倭寇多次在此騷擾,說明較難守。
再向南,福建江西等地多丘陵,難以行軍,且易守難攻,故,很少見有外國軍隊從福建等地登陸,而共產黨也是在這些地方建立了許多革命根據地。
而廣東地形將平坦,且多良港,難以守住,近代多有從此入侵我中國的。
至於青藏高原,海拔高,氣候冷,少有從這里進攻的,只有印度與以前的英國人比較喜歡找茬。
新疆雖然氣候惡劣、多沙漠,但是居住民族復雜,附近國家較多,事情也較多。地形比較平,只要受得住氣候進攻不難。俄羅斯在這里佔領了我國許多土地。
個人見解,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