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地理概述pdf
1. 中國區域人文地理概況
河流和湖泊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布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中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的界線大致是:北段大體沿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東部)一線,南段比較接近於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線(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這條線的東南部是外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3,河流水量佔全國河流總水量的95%以上,內流區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但是河流總水量還不到全國河流總水量的5%。 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
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長江長江發源於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幹流先後流經青海、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共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最後注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亞洲最長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5,年入海水量約10000億立方米,佔全國河流總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經中國青藏高原、橫斷山區、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絕大部分處於濕潤地區。
黃河黃河發源於青海省中部,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全長5500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里,流經中國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以及乾旱、半乾旱、半濕潤區。
珠江 珠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流,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東部。珠江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入南海,全長2210公里,流域在中國境內44.25萬平方公里。主要有西江、北江、東江三大支流水系,北江與東江基本上都在廣東境內,三江水系在珠江三角洲匯集,形成縱橫交錯、港汊紛雜的網狀水系。
京杭運河中國除天然河流外,還有許多人工開鑿的運河,其中有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京杭運河。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縱貫京津兩市和冀、魯、蘇、浙4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801公里,是中國歷史上與萬里長城齊名的偉大工程。從開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對溝通中國南北交通曾起過重大的作用,但過去由於不加保養,許多河段已斷航。新中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整治,目前江蘇、浙江兩省境內的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運輸線。同時,運河還發揮灌溉、防洪、排澇等綜合作用。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它又被用作長江水源北上的輸水渠道。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
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
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
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氣候
1.氣候復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2.季風氣候顯著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季。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3.氣候條件的優勢復雜多樣的氣候,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生長的地方,使中國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都非常豐富。例如玉米的故鄉在墨西哥,引種到中國後卻廣泛種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紅薯最早引種在浙江一帶,目前在全國普遍種植。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范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例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台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
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台風的侵襲。台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別強烈時稱為台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別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土地和礦產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一)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
中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資源論,在面積位居世界前12位的國家中,中國居第11位。中國人均佔有的土地資源,只相當於澳大利亞的1/58,加拿大的1/48,俄羅斯的1/15,巴西的1/7,美國的1/5。按利用類型區分的中國各類土地資源也都具有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量少的特點。
(二)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
中國地形、氣候十分復雜,土地類型復雜多樣,為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類型難以開發利用。例如,中國沙質荒漠、戈壁合占國土總面積的12%以上,改造、利用的難度很大。而對中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耕地,所佔的比重僅10%多些。各類土地資源情況如下表所示。
(三)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由於中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各地歷史發展過程的特殊性,中國土地資源利用的情況極為復雜。例如,在廣闊的東北平原上,漢民族多利用耕地種植高粱、玉米等雜糧,而朝鮮族則多種植水稻。山東的農民種植花生經驗豐富,產量較高,河南、湖北的農民則種植芝麻且收益較好。在相近的自然條件下,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區就形成了全國性的桑蠶飼養中心等等。
不同的利用方式,土地資源開發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土地的生產力水平會有明顯差別。例如,在同樣的亞熱帶山區,經營茶園、果園、經濟林木會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任憑林木自然生長,無計劃地加以砍伐,不僅經濟效益較低,而且還會使土地資源遭受破壞。
(四)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這里所說的分布不均,主要指兩個方面:其一,具體土地資源類型分布不均。如有限的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地區,草原資源多分布在內蒙古高原的東部等。其二,人均佔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不同地區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不同的問題。中國林地少,森林資源不足。可是,在東北林區力爭采育平衡的同時,西南林區卻面臨過熟林比重大、林木資源浪費的問題。中國廣闊的草原資源利用不充分,畜牧業生產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臨過度放牧、草場退化的問題。
中國幅員廣大,地質條件多樣,礦產資源豐富,礦產171種。已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其中鎢、銻、稀土、鉬、釩和鈦等的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鐵、鉛鋅、銅、銀、汞、錫、鎳、磷灰石、石棉等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勻。如鐵主要分布於遼寧、冀東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東北和西南區,其中山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最集中,而東南沿海各省則很少。這種分布不均勻的狀況,使一些礦產具有相當的集中,如鎢礦,在19個省區均有分布,儲量主要集中在湘東南、贛南、粵北、閩西和桂東—桂中,雖有利於大規模開采,但也給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為使分布不均的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有效地調配使用,就需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
動物和植物 植物資源中國幅員廣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植被種類豐富,分布錯綜復雜。在東部季風區,有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中、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以及亞高山針葉林、溫帶森林草原等植被類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有乾草原、半荒漠草原灌叢、干荒漠草原灌叢、高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叢等植被類型。植物種類多,據統計,有種子植物300個科、2980個屬、24600個種。其中被子植物2946屬(佔世界被子植物總屬的23.6%)。比較古老的植物,約佔世界總屬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銀杏等,世界上其他地區現代已經絕滅,都是殘存於中國的「活化石」。種子植物兼有寒、溫、熱三帶的植物,種類比全歐洲多得多。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從用途來說,有用材林木1000多種,葯用植物4000多種,果品植物300多種,纖維植物500多種,澱粉植物300多種,油脂植物600多種,蔬菜植物也不下80餘種,成為世界上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動物資源中國是世界上動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全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佔世界陸棲脊椎動物的9.8%。其中鳥類1170多種、獸類400多種、兩棲類184種,分別佔世界同類動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一線以北地區,以溫帶、寒溫帶動物群為主,屬古北界,線南地區以熱帶性動物為主,屬東洋界。其實,由於東部地區地勢平坦,西部橫斷山南北走向,兩界動物相互滲透混雜的現象比較明顯。
2. 推薦幾本有關地理的好書(不要太淺薄的) 越多越好!!
《香港地標自》
《夢幻旅遊》
《地球上的水》
《環境科學》
《天氣與氣侯》
《地球的演變》
《地球內部》
《古生物化石和礦物網路》
《大漠狂風-沙塵暴歷史》
《談地-中國人認識大地》
《極具挑戰的地球故事》
《中國國家地理》
《香港市區文化之旅》
《從地圖看歷史》
《中國城市歷史地理》
3.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的介紹
《中抄國文化地理概述(第3版)》通過中外對比和區域對比,運用案例和圖表,簡明地介紹中國文化及其地域差異。全書分三篇。上篇概述中國文化的特徵和形成背景。中篇探索語言、文學、藝術、戲曲、飲食、建築、園林、人才等領域的地理特點。下篇與維吾爾族、藏族、朝鮮族專家協作闡述全國分區的文化狀況。素材取自地理、景觀、規劃、房地產專業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專業選作教科書或參考讀物,也可供政府管理領域和海內外人士選作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的讀物。
4.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試題
問題
5.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的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地理研究中國文化的分布規律,包括區域文化特徵及其形成背景,文化中心的形成及其地域轉移,文化的擴散路線與融合過程,綜合文化區以及宗教區、語言區、民俗區等部門文化區。中國文化地理是邊緣性學科,在地理學科、社會文化藝術學科和自然技術學科的交融中成長,既要吸收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又要發揚本學科的特色,防止與相關學科重疊。中國文化地理是中國區域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文化地理研究可以防止就經濟論經濟,就自然資源論經濟,可以把握區域發展的深層次原因,把握區域發展的規律性。
一、文化的結構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是一個龐大的體系。
(一)意識文化 制度文化 物質文化
通常將文化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意識文化,又稱精神文化、觀念文化。意識文化包括兩部分:(1)純意識文化,如心理、心態、觀念、思想、價值觀、認知方式等;(2)理論化和對象化的意識文化,如哲學、倫理、道德、宗教、美學、音樂、詩歌、文學、繪畫等。
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三部分:(1)反映社會形態的基本制度,如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2)具體制度,如政治、法律、經濟方面的制度,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制度;(3)一般規章制度,如生產管理條例、獎懲條例。
第三層次,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在物質產品中融有意識文化要素。建築、園林、服飾、飲食等物質產品都有文化內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意識文化的載體。
6. 高考有關歷史,地理書籍
中國歷史地理參考書目:
1、馬正林,《中國歷史地理簡論》,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和1988年版。
4、史念海,《中國歷史地理綱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陳代光,《中國歷史地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陳昌遠,《中國歷史地理簡編》,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7、張步天,《中國歷史地理》,湖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8、韓賓娜、王兆明,《中國歷史地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9、張全明、張翼之,《中國歷史地理論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0、耿占軍等,《中國歷史地理學》,西安地圖出版社,2000年版。
11、張步天,《歷史地理學概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12、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1-8冊),地圖出版社,1982--1988年。
2. 譚其驤:《長水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
3. 譚其驤:《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1-3),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4.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四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
5. 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6. 侯仁之:《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科學出版社,1957年。
7. 侯仁之:《北京城市歷史地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
8. 馬正林:《中國歷史城市地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9. 史念海:《河山集》(1--5),三聯書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 黃盛璋:《歷史地理論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 鄒逸麟:《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科學出版社,2001年。
12. 陳橋驛:《水經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
13. 陳橋驛:《中國歷史名城》,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
14. 葛劍雄《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15. 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
16. 葛劍雄、吳松弟、曹樹基:《中國移民史》(1-6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7. 葛劍雄、吳松弟、曹樹基:《簡明中國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 葛劍雄:《中國人口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19. 費省:《唐代人口地理》,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20. 周振鶴:《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21. 周振鶴:《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商務印書館,1998年。
22.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
23.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24. 劉君德:《中國行政區劃的理論與實踐》,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
25.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經濟地理研究室:《中國農業地理總論》,科學出版社,1980年。
26.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嶽麓書社,1996年。
27. 梁家勉:《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農業出版社,1989年。
28. 陳文華:《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圖譜》,農業出版社,1991年。
29. 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30. 韓茂莉:《遼金農業地理》,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31. 吳宏歧:《元代農業地理》,西安地圖出版社,1997年。
32. 胡兆量:《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3. 夏曰雲:《文化地理學》,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34. 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三聯書社,1983年版。
35. 王會昌:《中國文化地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
36.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八卷本,台灣中研院史語所專刊,台北,1986。
37. 辛德勇:《中國古代交通地理與地理文獻》,中華書局,1995年。
38. 藍 勇:《南方絲綢之路》,重慶大學出版社,1992年。
39. 劉宏煊:《中國疆域史》,武漢出版社,1995年版。
40. 張維華:《中國長城建制沿革考》,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年。
41. 戴均良:《中國城市發展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42.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43. 王子今:《秦漢區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44.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45. 侯甬堅:《區域歷史地理的空間發展過程》,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46. 周清澍:《內蒙古歷史地理》,內蒙古大熊貓出版社,1994年。
47. 馮季昌:《東北歷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澤出版社,1996年
48. 靳生禾:《中國歷史地理文獻概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9. 王成祖:《中國地理學史》上下,商務出版社,1986
50. 曹婉茹:《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科學出版社,1988年。
51. 中國社科院:《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科學出版社,1984年。
52. 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1982年。
53. 龔高法等:《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方法》,科學出版社,1983年。
54. 文煥然:《中國歷史時期冬半年氣候冷暖變遷》,科學出版社,1996年。
55. 文煥然等:《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研究》,重慶出版社,1995年。
56. 朱震達等:《中國沙漠化及其治理》,科學出版社,1989年
57. 景愛:《中國北方沙漠化的原因與對策》,山東科技出版社,1998年
58. 景愛:《沙漠考古通論》,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59. 曹雲忠等:《中華名關》,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60. 胡阿祥:《兵家必爭之地》,河海大學出版社,1996年。
61.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
62. 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長江水利史略》,水利電力出版社,1979年。
63. 華林甫:《中國歷史地理學五十年》(1949-1999),學苑出版社,2000年。
64. 朱玲玲、杜瑜:《中國歷史地理學論著索引》,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以上的書目挑著看吧·~~~~~
7. 求廖華英2013版中國文化概況電子版!!黃色封面的那個。
《中國文來化概況》
作者:廖華英編源著 頁數:200 出版日期:2007.06
簡介:本書從文化角度架起一座溝通中西的橋梁,將中國文化的概貌展現給讀者,簡要概括了中國的地理、歷史、傳統節日、少數民族、烹飪、茶酒文化、服飾、表演藝術、建築以及中葯、武術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分析了某些表象的深...
8.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的圖書目錄
上篇 中國文化地理總論
第一章文化的結構和價值
一、文化的結構
(一)意識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
(二)雅文化·俗文化
二、文化資源的價值觀
(一)文化資源價值的潛在性
(二)文化資源價值的滯後性
(三)文化資源價值的整體性
第二章 中華文化述要
一、中華文化的特點
(一)五千年的延續性
(二)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碩果
(三)海內一統觀與同一性
(四)不斷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
二、中華意識文化的幾個要點
(一)整體觀念
(二)倫理觀念
(三)勤奮觀念
(四)篤學觀念
三、中華宗教觀念的幾個特點
(一)道並行不悖,不同教派和平共處
(二)臨時抱佛腳,虔誠教徒比例不大
(三)釋道儒合流,對雅俗文化影響深刻
四、中美文化比較
(一)個人至上與群體至上
(二)平等觀與等級觀
(三)標新獵奇與中和、空靈、自然
(四)縱向思維與橫向思維
(五)商務文化比較
五、中日文化比較
(一)集團觀念
(二)島國根性
(三)尚武和尚白
第三章 中華文化區域差異的背景
一、巨大的區域差異
二、自然環境背景
(一)南暖北寒,南濕北旱
(二)西高東低,東臨大洋
(三)自然災害較多
(四)自然環境對中華一統的影響
三、中國人體質的區域差異
(一)南矮北高·南瘦北胖
(二)容貌的南北差異
(三)Gm血型的南北差異
四、社會環境背景
(一)北方戰事較多
(二)首都主要建在北方
(三)東南一帶經濟比較發達
五、漢姓發源地尋蹤
(一)華夏文化的載體,民族融合的結晶
(二)漢姓發源地的分布特徵
(三)漢姓發源地的歷史背景
(四)南陳北王中部李,福建林陳半天下
(五)漢姓發源地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六、漢民族性格的地域差異
中篇 中國部門文化地理
第四章 語言、文學和藝術的區域差異
一、語言和文字的區域差異
(一)簡約的漢語
……
第五章戲曲的分布與地域性
……
第六章國內戲曲與國外歌劇
……
下篇中國區域文化地理
9. 讀最恐怖的地理書的讀後感
我知道的如下:
《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內容概要:本書通過中外對比和區域對比,運用案例和圖表,簡明地介紹中國文化及其地域差異。素材取自地理、景觀、規劃、房地產專業研究生班的教案。可供上述專業選作教科書或參考讀物,也可供管理領域和海內外人士選作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的讀物……《中國文化地理概述》讀後感,來自卓越網的網友:本書是經他人推薦購買,為第三版。改版之後對許多處尤其是建築部分的內容增加不少。此書舉例翔實、旁徵博引。與一般關於文化地理的教學書籍不同,其切入點和角度非常具有吸引性。對初次接觸文化地理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讀物。當然如果是作為研究學者,此書則在學術理論深度上顯得不足。尤其是文化地理現象背後的深刻人文原因分析稍顯不足。雖然此書標榜為教學用書,但個人覺得此書總體而言,是一部的入門級讀物,如何作為社會科學的一般讀物可能更有市場……中國文化地理概述的讀後感,來自當當網的網友:這是一本非常凝練、概括、點到為止的讀本,將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通過時間、空間,精神、物質等方面的比較,給我們一個非常直觀的概念,並通過各個載體,語言、文字、姓氏、服飾、建築、園林、繪畫、音樂、戲曲、飲食等等,從形象和抽象兩方面來反映文化。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文化與我們如今的現代化和科技化並不違背,相反具有輔助和推動的作用。我們只有將自己的底子打好打堅實了,才有能力去辨別哪些措施是正確的,哪些外來文化對我們是有利的,才能用批判辯證的眼光來審視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切。通過此書,使我更加堅定了以往的選擇,同時對於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崇敬和景仰。原先我更多的是根據心的指引來選擇閱讀的范圍,與此書作了比較之後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方向是沒有錯誤的。我喜歡中國傳統的很多方面,如服飾、建築、園林、戲曲、國畫等等,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沉迷於古建築與園林,通過大量的閱讀相關的書籍找到許多本源的東西,甚至覺著自己要往建築這方面發展了;又有一段時間特鍾情於各地方戲曲,京劇臉譜,唱念做打,生旦凈丑,秦腔、梆子、越劇、崑曲等等,每到周末便全情投入的了解學習;還有一段時間對於方塊字的起源和傳承又有了興趣。總之,這些階段性的學習與興趣沒,讓我一次次領略本民族文化的精彩紛呈,同時也看到它的部分局限性,通過哲學讀本的解析,能夠正確地對待。但是更應該明確的是,對於自由的文化應該有敬畏之心,它是無數先賢和百姓的共同結晶,我們作為他們的繼承者怎能忘卻怎能鄙薄。綜合的了解自己祖先留下的文化,每一個部分都可以作深入的挖掘探索思考,必能對我們的靈魂、軀體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知道所以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