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可用來描述武漢的人文地理特徵

可用來描述武漢的人文地理特徵

發布時間: 2021-02-26 09:28:07

人文地理特徵怎麼描述

人文地理特徵抄是人類的社會,文襲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 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② 議一議,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描述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

地理位置,地貌,氣候,生態,國家,民族,經濟,文化。這些是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

③ 誰能介紹一下湖北的社會人文地理

楚風遺韻

湖北是先秦時期楚國的地域,與中原文化並列為華夏文明二大源頭的楚文化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早在先秦時期,這里的文明已經相當繁榮,楚地製作的青銅器、絲織與刺綉、漆器已經達到了相當精美的程度;帶有鮮明楚文化特點的哲學、藝術以及宗教已經發展得較為完備。

現今,湖北存留的大量文物和遺跡都足以標記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所創造的文化高度。一直到今天,湖北的文化藝術仍帶有深深的楚文化烙印,它與嚴肅深沉的中原文化有所不同,它是張揚而絢爛的。

名城荊州

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人們時常說的俗語「大意失荊州」,出典就在這里。

荊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存著眾多的名勝古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荊州古城,該城保存完整,裡面有玄妙觀、關帝廟及鐵女寺等,在荊州,有許多古跡都是跟三國志有關的;城北5公里處的紀南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保存得也較好。作為楚文化的發源中心之一,荊州古城的周圍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屬於國寶級文物的有西漢古屍、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等。此外,荊州還是一個自然風光優美的地方,松滋風景區內湖山掩映、溶洞成群,還有一些旅遊休閑項目。

交通:荊州的交通條件比較好,距武漢市179公里,有高速公路連接;沙市港是客輪的重要停泊站,交通便利;鐵路通達全國;沙市機場有到達全國部分大中城市的航班。

隨州曾候乙墓

1978年,湖北隨州一公里處發現了一座戰國前期的大型陵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樂器、禮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以及漆木竹器,另外還有一些竹簡,共計一萬五千件。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個古墓出土了規模巨大、保存完好的古代打擊樂器——曾候乙編鍾(現藏武漢市的湖北省博物館),這套編鍾為青銅鑄造,共65件,重2500多公斤,設計精巧,造型壯觀。雖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它的音質還是很好。編鍾的出土令世界震驚,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跡」。曾候乙編鍾是我國古代文明的優秀結晶,它的出土填補了我國在考古學、音樂史和冶煉史上的許多空白,在國內外學術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此後,隨州也因此而被人們稱為「古樂之鄉」。

目前,當地政府已成立了隨州市博物館,復原曾侯乙墓址,建立編鍾陳列館,還組織了「隨州市古樂隊」,為各地來的遊客用編鍾復製品演奏古樂,來此的遊客可以一飽耳福,傾聽古代文明的悠遠回響。

交通:武漢與隨州之間有316國道相通,可坐長途客車前往

④ 用一句話來描述或形容武漢

九省通衢,人傑地靈

⑤ 急:武漢人有什麼特點

武漢人是什麼人,我認為的第一個特徵,就是「精」。很精明,頭腦靈活,會做生意,算得清白帳。但從另一面看,就是有點吃不起虧,有點斤斤計較。發展到極致的壞的典型,就是做籠子,強買強賣,坑蒙外地人,欺生,形成不好的形象。但主流還是精明,適合搞市場經濟。

武漢人的第二個特徵,是來源於武漢的人文地理條件的特殊性的。武漢的最大的人文地理特點,叫做交通便利,也就是所謂的「九省通衢」。交通便利帶來的武漢人的性格特點,主要是開放。武漢人信息靈通,不封閉,不太容易僵化,有改革精神,勇於開拓創新;而且武漢人喜歡到處跑,對各個地方不生疏,總體來說對外地人不岐視;武漢人什麼菜都吃,酸甜咸辣都不怕,所以沒有自已獨立的菜系;武漢人跟得上潮流,趕得上時髦,特別是女子的服裝很新潮,記得還是七八十年代,武漢女孩穿超短裙、低胸裝,讓外地人不敢盯著看。武漢人具有兼收並蓄的本事,善於吸收別人的優點,比如體現在日常生活方面就有:別的地方好吃的菜都可以學過來,改造成自已的菜;打麻將敢創新,發明了打賴子、紅中杠、下水等新名堂,當然這既能說明武漢人善於創新,也說明武漢人沒耐性。

武漢人的第三個特徵,是由武漢多水這個自然地理特點決定的,構成了武漢人的性格的很多實質性的方面。一是不怕死,不怕鬼。水既是利,也是患,特別是在解放前,經常有水患,財產房屋被毀,人被淹死,不是什麼稀奇事。住在漢口的人,頭頂一江水,照樣樂觀生活。洪水來時,泰然自若,齊心協力,奮力相抗。你曾看見光著屁股從很高的地方跳到江中游泳的小孩嗎?他們從小就養成了不畏水的習慣。當然,現在防洪標准高了,安全性提高了,小孩子每家只有一個,家長看得緊,不會讓他們去隨意跳水了。現在的武漢人將來的武漢人還有沒有不怕死不怕鬼的性格特徵,我不敢說。二是隨遇而安,隨波逐流,順其自然。水從高處自然流向低處,流到哪裡算哪裡。水不會自已去向上流。武漢人也差不多,胸懷遠大理想,刻意去做一些不太可能的事,不是武漢人的性格。武漢人想,生活就是這樣,要慢慢來,要慢慢好起來。從整體上說,武漢人奮斗精神不足,對生活容易滿足。三是透明。武漢人沒多少花花腸子,待人特熱情直爽,說話粗聲大氣,直筒子多,一眼就看得透。

第四個特徵是由武漢的氣候決定的。武漢冬冷夏熱,而且冬天房內比房外冷,夏天屋裡比屋外熱,這種氣候,使得武漢人性格上反差大。受天氣熱的影響,一方面,武漢人很熱情,很直爽,男人不太修邊幅,過去上街,常常光膀子,穿拖鞋,男男女女都大大咧咧的,當然現在沒有了。另一方面,武漢男男女女都較暴燥,動不動容易發脾氣,過去在公汽上,在自由市場,每天都會碰到有人吵駕,而且一有人吵駕,就容易圍一大堆看熱鬧的人,還沒有人勸駕。現在各方面條件改善了,人們的文明程度也提高了,所以很少見到有人吵駕了。

⑥ 武漢人什麼性格特點

城市面貌有可能千城一面,但不同城市人的性格卻各具特點。武漢人的性格特點可用五個字來概括:

※扳

武漢人蠻不「不服周」。曾經「大武漢」的榮耀,讓武漢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意,那就是復興大武漢。當下,武漢人正在全城聚力讓「大武漢」名至實歸。武漢的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武漢的經濟發展一直往上沖,武漢人的幸福指數與日俱增。時代改變了武漢人的性格,他們不再安於貧窮、樂於現狀,他們越來越愛扳,為個人的命運,為城市的前途;他們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扳,扳出武漢的新時代!

⑦ 關於武漢地理位置

武漢是湖北的省會,是個九省通衢的大都市。消費水平不算高,工資水平也不高。 武漢的機遇源自新世紀的開始,尤其是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省委俞書記原任建設部部長,明確指示湖北省要把武漢作為建設的重點,而新一屆武漢政府求真務實:正視落後和差距,正確定位武漢的發展方向。近幾年來,武漢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和沿海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事在人為,發展不是僅依靠國家政策的支持,更要自己的努力,省市政府的明確目標是腳踏實地,將武漢不僅建設成為城市規模大,而且經濟也要作強作大。在中部崛起中成為領軍人! 誤讀武漢天氣:外地人經常把武漢的夏天說的十分恐怖,實際初夏從每年的五月中旬開始,暑期進入盛夏,盛夏氣溫最高氣溫大部分時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氣溫比較高,一般在29-30,為什麼給人感覺悶熱呢?武漢水系發達,經過白天的水氣蒸發,導致空氣濕度大,所以給人很不舒服悶熱的感覺,一般到夏天在沒有空調比較難入睡。到了九月,氣溫也可能達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氣溫不再很高,十月之後進入初秋,氣溫會逐漸下降,平均氣溫在20-25,天氣乾燥,有時候氣溫也會異常達到接近30或超過。從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氣南下,氣溫下降十分厲害,超過10度的降溫很常見,從12月底到來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氣溫在一般在1-3度,天氣好時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時常常在0度以下,武漢大 部分家庭是沒有安裝暖氣的,因此家中覺得比較陰冷。三月後進入初春,氣溫回升很快,最高氣溫可以到達20多度,但是低溫還是比較低,三月到四月一定要小心倒春寒——常常一夜之間氣溫下降15到20,大雪紛飛。 理解城市建設:武漢城市格局兩江三鎮,坐擁七湖。水資源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媲美:人均水資源擁有量是全國人均水平的90倍,是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的10倍。讓人擔憂的是,在過去的時光中,這些寶貴的水資源或重或輕的受到了污染,如今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整治。21世紀是水的世紀,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寶貴的水資源。在武漢城市大格局的背景下,武漢的城市建設不得不已江湖為軸線,因此城市不是很中規中矩,給人的感覺有點亂。的確,橫跨兩江對城市建設有很大的約束,尤其對交通建設十分不利,常常出現斷頭路,所以在一些主幹道和過江通道上發生大規模的交通擁擠,在重要的節日更加明顯。必須承認這是武漢做的不好的地方,雖然現在在大規模的改善道路環境,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加快軌道交通的建設。 武漢是電話區號三位數(027)的城市,全國也是為數不多啊! 武漢(Wǔhàn)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省會。中國15個 副省級城市 之一,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長江中下游 特大城市 ,中國 中部地區 (華中)的 最大都市 和 中心城市 (中國六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國 重要 的 工業基地 、 科教基地 和 綜合交通樞紐 。截止2009年,全市常住人口910萬,其中城鎮人口537萬。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 武漢在中國的位置稱「江城」。 在清末、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漢口一度成為中國內陸最大的通商口岸,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武漢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是 中國 近代 規模最大的城市 ,也是中華民國的誕生地,著名的辛亥革命便首義於此(武昌起義)。 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水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故而武漢可以看作兩市(漢口、武昌)一縣(漢陽)的融合。在1926年到1949年間,三鎮分別對應著漢口特別市(即直轄市)、武昌市(湖北省省會)和漢陽縣。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至武漢,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三鎮合並,總稱武漢,開三鎮合並之先河。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暫由中央直轄,成為 新中國首個直轄市 。1954年6月19日,中央會議決定將武漢由中央直轄改為湖北省省會。 武漢是中國水域面積最大的城市,在城市面積中,水域面積約佔四分之一,湖泊數量達到170個。武漢的東湖則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 我的答案你滿意嗎? 補充: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內交匯,將市區一分為三,形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全市現轄13個城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831萬人。武漢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一萬多年以前),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據考證,位於武漢市北郊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明清時代,漢口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埠,是當時四大名鎮之一。近代武漢,作為民主革命的發祥地,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武漢風景秀麗,名勝眾多。名聞天下的黃鶴樓,位居「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江城明珠」東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都古剎」歸元禪寺,內藏惟妙惟肖五百羅漢。此外,還有古琴台、晴川閣、楚天台等古跡名勝,令人流連忘返。綜合經濟實力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1992年被確定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後,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92-1998年經濟年均增長率達16%,高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的第六位。區位和資源武漢地理坐標為北緯30°33"、東經114°19"。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無霜期約250天以上,年平均氣溫16.3℃。武漢地形屬殘丘性沖擊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武漢位於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交通四通八達,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東去上海、西抵重慶、南下廣州、北上京城,距離均在1000公里左右。武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武漢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水利資源豐富,被稱為「百湖之市」。武漢有各類礦藏33種,礦點154處,潛在經濟價值8400多億元,尤其是冶金輔料和建築材料豐富,並擁有全國最大的熔劑石灰岩、白雲岩和石英砂岩基地,膨潤土儲量居全國第一位。武漢的最顯著的資源優勢,可以概括為「二厚」。即「得水獨厚」,武漢臨江傍水,湖泊星羅棋布,水資源相當豐富,總量大大超過了現有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居民用水總量;「得中獨厚」,武漢是我國經濟地理的心臟,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動下,我國新的經濟發展將形成東-中-西「H」型格局,武漢將成為重要的戰略大支點。這種經濟發展的強輻射效應必然帶動武漢城市超常規發展。產業結構及市場潛力在新世紀里,武漢將著力推進產業和功能的深度開發,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系統。推進產業深度開發,重點是大力發展通信及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醫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激光、軟體等產業,改造和提升鋼鐵、汽車、機械等產業,逐步把武漢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利用外資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牢牢抓住「開口」和「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各項優惠政策條件,適時制定「開放先導」方針,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開放促發展」的策略,積極利用外資,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1980年我市批准設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向國際資本市場邁出重要的第一步,特別是1992年國家批准我市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以來,我市利用外資不僅規模不斷擴大,而且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領域不斷拓寬。武漢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可觀的投資回報,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投資。外商投資武漢的信心不斷增強。教育與科技武漢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基礎設施與城市功能1、能源供應武漢煤碳、電力、石油、液化氣等能源供應充足,價格合理,完全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生活所需。全市擁有液化氣貯存能力6000餘噸;液化氣輸送管道14.4公里;煤氣中壓干管900多公里;與荷蘭SHV公司合資建有年卸能力10萬噸的液化氣專用碼頭。民生石油公司已建成年周轉能力60萬噸的專用碼頭。目前,武漢正積極實施「川氣東送」工程,到2003年每年將有30億立方米天然氣從四川進入武漢。2、交通 武漢是全國鐵路主樞紐之一。京廣、京九、武大、漢丹四條鐵路干線在武漢交匯。營業里程1077.7公里,每天到發旅客列車40多對,貸物列車80多對。國道106、107、316、318及建設中的京珠、滬蓉高速公路在武漢交匯。市境內里程235.13公里,在冊通車里程2974.2公里,長途客運班線1007條,日發班次3439 次。 我的答案你滿意嗎?

⑧ 能幫我介紹一下武漢市的人文、地理概況嗎

慢慢看哈!
武漢之地理人文

地理方位

武漢市位於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與長江、漢水交匯處。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東端在新洲區柳河鄉將軍山,西端為蔡甸區成功鄉窯灣村,南端在江夏區湖泗鄉劉均堡村,北端至黃陂區蔡店鄉下段家田村。市區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通稱武漢三鎮。周邊與湖北省黃州、鄂州、大冶、咸寧、嘉魚、洪湖、仙桃、漢川、孝感、大悟、紅安、麻城等12個市、縣接壤,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彩蝶。在我國經濟地理圈層中,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與長沙、鄭州、洛陽、南昌、九江、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相距700公里以內,與京、津、滬、穗(廣州) 、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在1200公里左右。特快火車基本10小時左右都可到達

地形

武漢地形以平原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崗地。

分類 平坦平原 壟崗平原 丘陵 低山

百分比 39.25% 42.56% 12.32% 5.85%

平坦平原:位於長江、漢江及其支流兩岸以及湖泊周圍。是棉花和蔬菜產區。

壟崗平原:位於湖泊周圍和丘陵向平原的過渡帶,盛產水稻和魚。

丘陵:分為三列,均被林木覆蓋。

北列:分布在新洲區、黃陂區北部

中列:橫穿城區

南列:分布在蔡甸區、江夏區北部

低山:主要分布在黃陂區和新洲區東北部,海拔在200米~500米以上。黃陂區和孝感市交界的雙尖峰,海拔873米,是武漢最高點。

氣候環境

武漢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總體氣候環境良好,近幾年30年來,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年均氣溫15.8℃-17.5℃,年無霜期一般為211天-272天,年日照總時數1810小時-2100小時。

水系

武漢境內的長江、漢江、倒水河、灄水河和舉水河等5條河流的水質均達到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郊區縣水質基本達到天然飲用水標准。以城區為中心,以長江為主幹構成的龐大水網,保證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態環境。長江由漢南區進入武漢市,自西南向東北流,到天興洲又折向東南,在左嶺附近又折向東北,在新洲區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長江武漢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億m3、汛期長、水位變化顯著。河道比較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約束,產生了天興洲、白沙洲等淤積而成的沙洲。長江武漢城區最窄處位於武漢長江大橋下,寬1100米;最寬處位於青山鎮,寬3880米。漢江從蔡甸區進入武漢市,在南岸咀注入長江,在武漢境內河道彎曲達22處。

自然資源和行政區劃

武漢市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這在國內外大城市中不多見。一是充足的水資源。全市江河縱橫,湖港交織,長江、漢水交匯於市境中央,且接納南北支流入匯,眾多大小湖泊鑲嵌在大江兩側,形成湖沼水網。全市共有水域面積2205.0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5.79%,居全國大城市之首。二是取之不盡的物產及生物資源。全市素有漁米之鄉美譽,糧食作物,共240多個品種;經濟作物,共50種;魚類資源,共11目11科88種,水生動物,共有8目14科45種。三是豐富的礦產資源,我市現已發現38種礦藏,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24種(不含地下水),佔全省已探明儲量礦種的30.38%。累計探明儲量96125.65萬噸,保有礦產儲量79829.75萬噸。非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建築材料用石英砂岩、磚瓦用粘土、制灰用灰岩、熔劑用灰岩和冶金用白雲岩等,其中膨潤土、冶金白雲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儲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儲量規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數38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有4處、中型礦產地有10處、小型礦產地有43處、礦點327處。

⑨ 人文地理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特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人口分布、人口數量和素質、宗民族、教、文化、民居等。

經濟: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工業、城市分布、交通、商業、市場、科技等。

社會:國防需要、個人偏好、鄉土觀念、政策等。

⑩ 陝西漢中的人文地理介紹,有哪些地理特點

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與甘肅、四川毗鄰,中部為盆地,中國古代稱為「江淮河漢」四大河流之一的漢江,流經漢中、安康和荊襄大地,匯入長江,成為長江最長、最大支流。全市轄漢台、南鄭、城固、勉縣、洋縣、西鄉、寧強、略陽、鎮巴、留壩、佛坪11個縣區,總人口373萬。市域總面積2.72萬平方公里,其中盆地佔6%,淺山丘陵佔36%,中高山區佔58%。
自古以來,就是連接西北與西南、東南的通道和輻射川陝甘鄂的主要物資、信息集散地之一。漢中景色秀麗。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4.3℃,降雨量 871.8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甌玉盆」之美稱。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地改市。
漢中曾經是商朝的方國,秦國時的漢中郡,此後又是劉邦西漢王朝的發祥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為漢中留下了諸多名勝古跡:被譽為世界交通史,文化史上「奇跡」與「瑰寶」的褒斜棧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漢劉邦的拜將台及其為漢王時的宮殿遺址古漢台,還有眾多的歷史名人墓地,祠堂。
漢中地處北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帶,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水橫貫全境,形成漢中盆地。盆地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體濕潤,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均氣溫14℃,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兼我國南北方之共有;糧食生產一年兩熟,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單產是全國最高產區之一。野生植物有3000多種,其中用途廣泛的600多種。盛產各種名貴葯材,其中天麻、杜仲、棗皮(山茱萸)、西洋參產量居全國前列。有森林面積131.2萬公頃,植被覆蓋率56%,森林覆蓋率48%,林木蓄積量6781.3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場33萬公頃,野生動物500多種,其中珍稀動物有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等42種。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60種,其中勉縣、略陽、寧強三縣的「金三角」地帶,是全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鐵、錳、鎳、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儲量居全省之首,經濟開發潛力很大。漢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資源豐富,總量達146.25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6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87萬千瓦。
漢中自然條件和人文地理與關中差異較大,古代建築具有南北兼備的風格,民居多樣,生活習俗頗具江南風采。在這里端午節賽龍舟,在陝北和關中是看不到的,飲食習俗也與四川接近,巴山的鑼鼓草、漢中的瑞公戲、西鄉的刺綉挑花都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洋縣的黑米和香米,古為貢米,如今成為普通百姓的大眾食品。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