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顧問馮驥才
① 關於馮驥才的故事
馮驥才,浙江寧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於天津。著名當代作家專,文學家,藝術屬家,民間藝術工作者。著名民間文藝家。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天津大學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文學自由談》雜志和《藝術家》雜志主編,並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2009年1月16日被國務院聘為國務院參事。
② 馮驥才簡介50字
馮驥才簡介:
馮驥才,男,1942年出生於天津,祖籍浙江寧波慈溪縣(今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當代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工作者,民間文藝家,畫家。
拓展資料:
個人經歷:
1942年2月9日出生於天津,他從小就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及各種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於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個人閱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擔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從事文學創作等活動,並且擔任《文學自由談》雜志和《藝術家》雜志主編。
1995年親自出任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藝術顧問。2000年出任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2000年5月擔任中國小說學會會長,天津市作協主席,北京唐風美術館名譽顧問。2001年,馮驥才戴上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這頂「烏紗帽」。
2003年開始,大馮發起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和他的志願者們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搶救出來的圖文資料已經出版,還有更多的音像資料也正在整理,無論對國家對民族,這都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2004年馮驥才成立了"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是由「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倡導者和領導者馮驥才發起並創立的非公募基金會,也是國務院頒布實施新的《基金會管理條例》之後成立的第一家以當代文化名人命名的公益性民間機構。
2006年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榮譽院長,央視《感動中國》推選委員。2007年擔任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主席,2009年1月16日被國務院聘為參事。
2009年馮驥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據中心,存錄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獲得的數百萬字的文字資料、幾十萬張圖片資料、幾千小時的錄音資料和上千小時的影像資料。
2011年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生態書畫院顧問。2013年3月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2013年7月12日任2014年春晚藝術顧問。
參考:網路-馮驥才
③ 馮驥才是誰
馮驥才,浙江寧波人, 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於天津。著名當代作家,文學家,藝術回家,民間藝術工作者答。著名民間文藝家。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天津大學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文學自由談》雜志和《藝術家》雜志主編,並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2009年1月16日被國務院聘為國務院參事。
④ 馮驥才 簡介
馮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於天津,中國當代作家、畫家、文化學者,在文學上為「傷痕文學」代表作家之一。⑤ 馮驥才簡介
馮驥才先生是我特別尊敬的一個作家,最早接觸到的作品就是上下兩版的《俗世奇人》。只不過近些年來享譽中國文壇的他出現的身份並不是一個作家,而是一個文物的保護者。
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他常年四處奔波,為搶救文化遺產進行實地田野調查;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常常焦灼地對種種破壞文化遺產的現象發出尖銳批評。
馮驥才並不是一個只知坐而論道的文化人,面對中國每天都在消失的古村落,2004年,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民間文化基金會。十年來,他一個接著一個古村跑,一場接著一場「硬仗」打。
⑥ 馮驥才簡介(要超短)
馮驥才 (1942~)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於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回動。1978年調天津市答文化局創作評論室,後轉入作協天津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筆會中國中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說集《雕花煙斗》等。短篇小《雕花煙斗》 ,中篇小說《啊!》、《神鞭》,分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 等文字在國外出版。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致深入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況味。
⑦ 馮驥才的故事
作家馮驥才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大意是:一次,他出訪美國。當與一位美
國朋友路過富人區時,他問:「你怎樣看待這些富人?」美國朋友平靜地笑了
笑說:「我很羨慕他們,但不嫉妒他們。」回國後,馮驥才有一次與一位中國
朋友也路過一處豪華住宅區,於是又問了同樣的問題。你猜那人怎樣回答的?
他惡狠狠地說「我恨不得把那些富人都宰了!」馮驥才的這個故事觸及了一個
已經深入骨髓的傳統觀念?不患寡而患不均,並成了「仇富」心態的生動注腳。
如果每個人手裡都只有一塊錢,大家雖然覺得少,但覺得心態平衡;如果
其中一個人手裡捏著一百元,而其他人握著五十元,就有可能引起眾人不滿,
並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所謂「出頭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便可作為
佐證。在市場經濟時代,變態的「仇富」不能說沒有,但當今不少人對貧富差
距的拉大已是等閑視之。社會在發展,在進步,「不患寡」是不可能的,問題
是,為何越來越多的人在患「不均」?是否所有的富人的錢都來得正當、不值
得仇視?
劉曉慶因為偷稅惹禍上身,房產被拍賣了。然而,偷稅而富的又何止劉曉
慶一個?據說在前不久舉辦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許多知名企業家都深
情懺悔了自己曾經的「原罪」。這些聲名赫赫的企業家敢於坦誠面對當年的過
錯,其勇氣無疑是令人欽佩的。從他們深情的「懺悔」中,人們看清了一些富
人的「小辮兒」。劉曉慶的「小辮兒」被揪住了,但是還有多少富人的「小辮
兒」可揪?
有人公開說,許多富人正是依靠著偷稅漏稅才得以發跡。直到今天,富人
的納稅情況仍令人齒寒。有報道說,短短20年間,人數不足20%的富人們迅速
完成資本積累,然而這些佔有財富80%的人,所交的個人所得稅還不到總量的
10%,而工薪階層卻承當了43%的稅賦。有關方面測算,全國每年僅個人所得
稅就流失1000億元以上。若有些富人因偷稅逃稅而富,因違法而富,因越軌而
富,因與權力勾結而富,這種「富」難道百姓「仇」一下都不行?
實際上,百姓既「患寡」,更患「不均」。什麼是「不均」?也就是不公
平。就拿納稅來說,公平稅賦、依法納稅體現了社會公正。一部分人偷稅逃稅,
不僅觸犯法律,而且也是對國家和其他人利益的侵佔,對市場經濟秩序的惡意
破壞。個人所得稅其實只是富人飯碗里流出的一點湯,而有些富人往往連這點「
湯」也捨不得留給社會,實在讓人扼腕。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樣的口號已
耳熟能詳。應該承認,各人的天賦和後天的市場適應能力是有區別的,市場經
濟避免不了貧富差距,關鍵看富人的財富是否取之有道。
對富人的不義之財、不法之財,不但應該「仇」,而且還要「查」,要「
罰」,否則何談公平、公正?何談法律的普遍適用性?據說,劉曉慶房產被拍,
再次給違法致富的人敲響了警鍾。一些人由於害怕揪過去的「小辮兒」,正加
速資本外逃。於是,有人開始替富人呼籲:放棄對富人「原罪」的追溯,對富
人實行「稅收特赦」。其理由是: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大量國內資本外逃,有利
於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筆者認為,是否對富人「稅收特赦」,要靠政府和法律
說話。但是,如果對違法者既往不咎,採取「特赦」,政府怎樣取信於民?公
理又何在?呼籲對富人「特赦」的人放大了資本外逃的危害性,忽略了經濟環
境破壞的危害性。其實,如果對富人的不法行為聽之任之,進行「特赦」,那
么,就無異於對富人違法的庇護和慫恿,無異於助紂為虐、養虎為患。一旦不
法富人有恃無恐,市場經濟環境必然嚴重惡化,社會穩定必然難以得到保障,
經濟就會走向衰落。不能僅僅看到一些不法資本的外逃,更要看到經濟環境的
破壞對外來資本的阻礙,對經濟發展的沖擊。
請別笑話馮驥才故事中的那位中國朋友,或許他的偏激心態正來自於對社
會不公的憤懣。
⑧ 誰知道馮驥才的資料
馮驥才 著名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於天津。著有長篇小說《神燈前傳》等大量作品,屢獲全國優秀小 說獎。近年來致力於民間藝術的保護和發掘工作。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馮驥才的主要作品有:啊!,愛之上,斗寒圖,鋪花的岐路,霧中人,一百個人的十年,陰陽八卦,走進暴風雨
在天津,不知道馮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米90多的大個子在街上一晃盪,便有人喊:大馮,忙嘛呢?來套煎餅餜子吧!大馮的確是忙,特別是近幾年,很少老老實實地在家呆著,要麼到處開會,為保護民間文化奔走呼號,要麼跑到鄉村田野,親自踏勘民間遺存。有一回,我碰到他的夫人顧同釗,便說,勸勸大馮,別那麼拚命,畢竟是60多歲的人了。顧大姐無奈地笑了笑,說,你讓他閑著,他不是這癢就是那疼,出去瘋跑,倒啥病也沒了,唉,老黃牛,吃苦受累的命!
馮驥才是以小說名世的,至今,各種版本和各種文字的作品,已經出了150多種,摞起來比他還高,真正的著作等身,海內外的讀者熟悉他,多是通過這些作品,因此,他的主業,應該是個作家。而他偏偏又有著繪畫的才能與靈性,他的每一幅畫作,都同他的小說一樣,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其中的文化內涵,非一般的畫家所能超越。兩條腿走路,使大馮面前的路越走越寬。這幾年,大馮又成了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到處游說並付諸行動,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民間文化的保護上了。走到今天這一步,可以說與他的文化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他的不少文學作品中,我們都可以找到他對民族文化的獨到見解以及注腳,這就不難理解,他為什麼要暫時放下寫作,去做這費力討好的事情了。
馮驥才的第一次「走偏」,大概是在1994年,當時,天津正在搞大規模的現代化城市建設,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而破敗不堪的老城,將在這股洪流中消失,這勢必會造成對一些文化遺存的毀滅性破壞。馮驥才憂心如焚了。馮驥才茶飯不思了。可一個沒有決策權的文人,除了仰天長嘯,又能奈何呢?他所能做的,就是拉起了一個龐大的隊伍,包括規劃師、建築師、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當然更多的是攝影家,他們用了一年的時間,對這座城市進行了地毯式的拉網考察,拍了3萬多張照片以及影像資料,從中選了2000多張出了4本大畫冊。他把這些畫冊送給政府官員,每送一套,都要在扉頁上寫下這樣一行字:這是你親愛的土地。大馮弄得動靜挺大,支持他的人卻很少,很多人說,你放著小說不寫,凈搞些沒用的。這讓大馮很傷感。而且,這個活動,從始至終,所有的費用都是大馮自掏腰包,幾十萬元的稿費全填了這個大窟窿不說,連畫作也所存無幾了,全都換了錢用在了考察上。但今天看,大馮所做的工作是有益的也是及時的,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天津的許多文化遺存,如今只能到這幾本大畫冊中去找了。
2001年,馮驥才又戴上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這頂「烏紗帽」。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從2003年開始,大馮發起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說,我們不能笑呵呵地看著民間文化從我們眼皮底下消失。全國數以萬計的專家學者也離開書齋,縱身於田野,綴拾那些行將消泯於大地的「母親的文化」。這兩年多,馮驥才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田野里跑。跑的原因,一是他要了解真正的田野文化究竟是一種什麼現狀?不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如今的民間文化,基本上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保護的力量十分薄弱;二是他們的經費非常短缺,對保護的投入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民間文化多是在縣里、鄉里、村裡的掌控之下,下去發現了問題,就可以跟縣長、鄉長、村長們談,告訴他們用什麼方法來保護這些文化。我曾跟隨馮驥才到過幾個地方,有一次去河北武強縣周窩鄉舊城村,路上突遇大暴雨,我們的車子滑進了溝里,大家只好在泥濘中徒步前行。大馮的腳上套著兩個塑料袋,深一腳淺一腳的,摔了幾個大跟頭,淋得像只落湯雞,渾身上下都是泥湯,樣子非常滑稽,假如沒人說,誰會想到他是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呢!回津後顧大姐看了我們的照片,我們哈哈地笑著,顧大姐卻難過得掉了淚。大馮說,這沒什麼,我們的志願者中,比我苦的多了去了,他們拿著微薄的工資,沒有一分錢的補助,還要往裡面貼錢,時常是餓著肚子工作。為了改善這些人的工作條件,大馮先是想賣房子,後來還是重操舊業,夜以繼日地畫畫,硬把手背上畫出一個大包來。這30餘幅畫在天津拍賣了一次,又在北京的現代文學館拍賣了一次,所得百萬元,設立了一個民間文化基金會,為的是讓那些志願者們能有口茶喝。台灣演員趙文瑄被大馮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也捐出了100萬人民幣,以表對大馮的支持。
好在大馮和他的志願者們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搶救出來的圖文資料已經出版,還有更多的音像資料也正在整理,無論對國家對民族,這都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