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九寨海地理中國
Ⅰ 九寨溝的地理位置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來西北部岷山山脈源南段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境內,地處岷山南段弓桿嶺的東北側。距離成都市400多千米。
地理坐標東經(E)100˚30΄-104˚27΄,北緯(N)30˚35΄-34˚19΄。系長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頭的一條大支溝,流域面積651.34km。
(1)地理中國九寨海地理中國擴展閱讀:
價值意義:
九寨溝國家自然保護區是岷山山系大熊貓A種群的核心地和走廊帶,具有典型的自然生態系統,為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之一。動植物資源豐富,具有極高的生態保護、科學研究和美學旅遊價值。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物種珍稀性突出。
九寨溝又是以高山湖泊群、瀑布、彩林、雪峰、藍冰和藏族風情並稱「九寨溝六絕」,被世人譽為「童話世界」,號稱「水景之王」。九寨溝還是以地質遺跡鈣化湖泊、灘流、瀑布景觀、岩溶水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地質公園,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Ⅱ 九寨溝的具體地理位置在什麼地方
位置: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具體地理位置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地處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山地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
交通:截至2016年末,九寨溝縣境內公路總里程879千米。九綿高速公路納入國家高速路網,九若公路調整為省道S445,省道205線、301線升級為國道247線、544線。建設中的成蘭鐵路在此設有九寨溝站。九寨黃龍機場位於縣境內的九寨溝風景區旁,開通往返成都、重慶、西安、上海等地的航班。
經濟:2016年,九寨溝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6.099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5年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9948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為8.3061億元,增長6.9%。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5.7982億元,增長6.2%。人均生產總值31984元,增長6.7%。
三次產業結構為8:32:60,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3%、28.5%和61.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9.14%。
(2)地理中國九寨海地理中國擴展閱讀:
2016年,九寨溝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0627億元,比2015年增長11.4%。其中:房地產投資3.9億元,農戶投資1.6億元。按行業分,第一產業投資5961萬元,第二產業投資5.3522億元,第三產業投資3.31144億元。
2016年,九寨溝縣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5億元,比2015年下降0.7%,其中稅收收入1.3772億元,下降11.9%。財政收入總量在阿壩州排位第2。
2016年,九寨溝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09元,比2015年增加2140元,增長8.1%,恩格爾系數35.9%。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0787元,增加1031元,增長10.6%,恩格爾系數39.7%。
Ⅲ 中國6大海洋地理位置
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版、亞歐板塊、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亞歐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包括中南半島,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
美洲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印度洋板塊-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南極洲板塊-南極洲與南美洲西側太平洋。
Ⅳ 九寨溝的地理和氣候是怎樣的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脈南段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境內,地處岷山南段弓桿嶺的東北側。距離成都市400多千米。
九寨溝海拔約3000米,屬高原濕潤氣候。九寨溝春天氣溫較低變化較大,平均氣溫多在9-18℃之間,4月天氣前有凍土及殘雪;九寨夏天氣溫回升較快且穩定。平均氣溫在19-22℃,夜晚較涼宜備薄毛衣;秋天天高氣爽氣候宜人,氣溫多在7-18℃,晝夜溫差較大,特別是10月後的深秋。10月下旬後有凍土出現;冬季較寒冷、氣溫多在0℃左右。中心地帶的諾日朗,年均溫7.3℃。九寨溝降雨少(年降雨量不足600mm)而集中,7-8月是典型的雨季。
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內有108個高山湖泊,它們大部分成群分布,面積大小不同,小的半畝,大的千畝以上。一條溝有如此之多的高山湖泊,這在全國、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條。九寨溝有許多天池,其中最大的長達7公里,天池的四周覆蓋著鬱郁蔥蔥的原始森林。九寨溝大型瀑布有17處,為九寨溝諾日朗瀑布。保護區內最大的湖泊為長海子,它由此向南達7公里。
Ⅳ 中國所有地理資料
一、中國地形圖(所有的山脈和地形區及所在的大致經緯度)
二、中國經緯網地圖
最西端:x疆帕米爾高原(730E)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1350E)東西長5000多千米
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540N)最南端:曾母暗沙(40N)南北長5500多千米
要求:記住900E、1000E、1100E、1200E、1400E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200N、300N、400N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北京(400N,1160E)
鄰國:陸上 朝俄蒙哈吉與塔 阿巴印尼錫和丹
緬甸寮國和越南 隔海相望六國家
東有韓國和日本 南有馬文和印尼
東南有個菲律賓
三、中國政區圖(34個省級行政區及行政中心、簡稱、部分省區的形狀,可簡單繪制個別特殊省份的輪闊圖)
簡稱「三字經」 京津滬 黑吉遼 內蒙古 晉陝甘 青新寧 冀魯豫 蘇浙皖
湘鄂贛 川黔滇 桂粵閩 藏瓊渝 台港澳 我祖國 好河山
四、我國三大自然區
1、 劃分依據:地形、氣候
2、 三大自然區的分界線及各自特點
東部季風區:海拔低,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普遍高溫多雨;冬季受來自北方蒙古西伯利亞冷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寒冷乾燥。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每年5月份登陸我國東南部,於10月離開,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稍晚一些,其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於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現梅雨天氣,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現伏旱天氣,此時不利於該地區農作物生長,台風帶來了大量降水,也帶來了一定的損失。
植被以森林為主(北方為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為主,南方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河流為外流河,以地表補給為主。
人類對該地區的影響廣泛而深刻,除極少數地方外,天然植被已不復存在,為我國主要的農耕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其中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低於海平面155米。
位於歐亞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受夏季風影響較小,海洋濕潤氣流被山嶺阻隔,難以深入,大陸性明顯,氣候乾燥。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多大風天氣,尤其是冬春季節,。
x疆西部因受到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惠澤,加之地形抬升,降水較多,局部地區達到600毫米
植被大部分為荒漠(駱駝刺、芨芨草、仙人掌等,綠洲地區多胡揚等),一部分為草原,尤其是東部地區草高茂盛。
大部分地區屬內流區。河流多為季節性雨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西部有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北部有額爾齊斯河北注入北冰洋。
該地區多發展畜牧業。有著名的內蒙古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等。
青藏高寒區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地高天寒,保溫效應不明顯,氣溫低,凍土廣布,太陽輻射強,風力強大。
植被主要為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叢,南部邊緣谷地加橫斷山區為小面積森林(受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濕潤氣流影響)
西北部寒冷乾旱,多屬內流區,藏北高原可可西里地區生活著非常珍貴的藏羚羊。東南部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發源地,自北向南依次為黃河、長江、(雅礱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
該地區在高原面上由東南向西北出現了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變化。該地區高山的垂直分異明顯,喜馬拉雅山可分為七個自然帶。
3、 三大區的內部差異。
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主要表現為熱量差異)
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2000C—35000C,為寒溫帶、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為主,黑土地,多種春小麥、大豆、高梁、甜菜。一年一熟。
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5000C—45000C,為暖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黃土地,多種冬小麥、棉花、花生,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旱地)
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45000C—75000C,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多種水稻、油菜、棉花、甘薯,為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一年兩熟到三熟(水田),產淡水魚、菱、藕等水生植物。四川盆地部分地區還產甘蔗、植桑養蠶、種柑橘。長江以南的廣大丘陵,紅壤廣布,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適合種茶樹、油茶、杉木、馬尾松等。本區由於長期以來濫伐森林、陡坡開荒,有些裸露的紅壤丘陵,土壤成片、成塊地流失,被人們稱為「紅色沙漠」。
華南熱帶濕潤地區:75000C以上,為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熱帶季雨林為主,磚紅壤,水稻和多種熱帶經濟作物(椰子、桂園、菠蘿、香蕉、荔枝、可可、咖啡、油棕等),一年三熟。珠江三角洲也適宜植桑養蠶,兩廣、閩、台、瓊盛產甘蔗。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南方地區水果中柑橘產量最大,分布最廣。
南方地區礦產:種類多,多為有色金屬,但總體較少,尤其是能源礦產(如石油、煤),水能豐富,為解決能源缺乏,興建了許多水電站和興建了秦山(浙江)、嶺澳(廣東)、大亞灣(廣東)三座核電站及各型火電站。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東西差異(主要表現為水分差異)
植被從東往西大體分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其中大興安嶺大體為400mm等降水量線,賀蘭山大體為200mm等降水量線。
三個經濟帶(東部經濟帶、中部經濟帶、西部經濟帶)
劃分標准:經濟發展水平,其中東部面積最小,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
原因:自然原因 我國的自然差異可以看出,東部地帶氣候濕潤、雨熱同期,利於作物生長;地勢低平,比較有利於開發利用。而中西部地區多屬乾旱區或高寒區,海拔較高,對農業的發展極為不利。從地理位置上看,東部地帶面向大海,具有開放性和便利的海運,為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優越的區位條件。而中部地帶和西部距海較遠,長期處於比較閉塞的狀態。氣候較乾燥,日照充分,海拔較高,水資源較少,礦產豐富,能源充足。
社會經濟原因:(1)東南沿海近代工業起步早,經濟比較發達,(2)東部地區的人們思想觀念比較開放,在經濟競爭面前有比較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3)東部地帶的產業結構相對較優,第二、三產業比重都在35%以上,遠大於第一產業。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程度較高,生產力水平較高。而中西部地帶第一產業比重仍相對較大,鄉鎮企業不發達,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發展相對遲緩。(4)東部最先實行改革開放加之沿海,首先接受海外先進的技術、大量的資金和現代的經營管理方式,走上了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
中西部第一產業比重大,工業基礎較薄弱;人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文化教育落後;生產力水平較低;引進外資較少,但隨著西部開發,前景可觀。
東部經濟發展優勢:我國最主要的工業區(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三角);我國主要的農業基地(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我國海洋水產區等);交通便利;經濟國際化程度很高;具有高科技文化水平的優勢;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
中西部經濟發展優勢:面積遼闊,能源和礦產資源具有明顯優勢(山西煤炭基地、x疆等西北地區豐富的石油和四川的天然氣);我國糧油棉糖重要產區和天然林場、牧場;有色金屬工業和重工業較發達(哈爾濱、武漢、太原、包頭、大同、鄭州、洛陽、長沙、株洲、成都、重慶等均為工業重鎮);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沿邊貿易發展有很大優勢,各種資源都很豐富,特別是能源、礦產和旅遊資源前景可觀;西南地區水力資源充足。
東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資源短缺,有些人口城鎮密集地區出現環境污染間題;大江大河下游澇年汛期的防洪問題較嚴重。
中西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鐵路運力不能適應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運的需要;黃土高原大量水土流失;東北森林過度砍伐;黃河中下遊河床不斷淤高所潛伏的洪水決口泛濫危機;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大部分地區工農業基礎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不發達,交通設施手段較落後,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荒漠化;西南地區交通困難,阻礙了經濟發展。
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沿海的地理優勢(外引內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生產;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優勢。
中西部經濟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加強東西向的運輸通道建設;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南水北調,三北防護林等)。發揮沿邊優勢發展邊境貿易;有步驟重點開發黃河上中游和長江上游的能源、礦產和水力資源;充分發揮三線建設形成的基礎和能力。
東中西協調發展:結合東部地帶資金、科技實力和中西部地帶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可把部分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和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大運輸量的企業由東部地帶轉移到中西部,把適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農牧產品加工企業也轉移到中西部的農牧業地區。
以上這些離不開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共6個軌道面,這樣就有了確定位置至少需要的3顆衛星)。
Ⅵ 九寨溝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九寨溝地理位置描述:九寨溝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中南部,地內處青藏高原容東南邊緣岷山山脈南段尕爾納峰北麓,是長江水系嘉陵江源頭一條支溝,海拔2000-4300米。九寨溝距四川省省會成都市435公里,從成都有汽車和飛機直達九寨溝,成都至九寨溝大巴大約需要10-12小時,飛機行程為40分鍾。九寨溝風景區距離九寨溝縣城42公里,距九寨溝機場(九黃機場)88公里,距黃龍風景區128公里。
Ⅶ 中國海的地理位置
中國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的總稱。四海相連,環布亞洲大陸東南部。北面專和西面瀕臨中屬國大陸、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東、南以朝鮮半島、日本九州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與太平洋相鄰,南至大巽他群島,面積493萬平方公里。跨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渤海是中國的內海,以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角經廟島群島至山東半島北端蓬萊角一線與黃海分界,面積7.7萬平方公里。黃海與東海的分界是長江口北角至濟州島西南角間的連線。黃海面積417,000平方公里,東海面積751,100平方公里。東海與南海之間以台灣海峽溝通,其分界線經福建東山島南端至台灣南端的鵝鑾鼻。南海面積約為3,685,000平方公里。
Ⅷ 中國地理地形分布圖和各地的海拔高度
各地海拔:
拉薩3658.0m、西寧2261.2m、昆明1891.4m、銀川1111.5m、貴陽1071.2m、呼和浩特.0m、烏魯木齊917.9m、太原777.9m、成都505.9m、西安396.9m、重慶259.1m、長春236.8m、鄭州110.4m、大連92.8m、福州84.0m、石家莊80.5m。
青島76.0m、南寧72.2m、廈門63.2m、濟南51.6m、南昌46.7m、長沙44.9m、杭州41.7m、沈陽41.6m、香港32.0m、北京31.2m、合肥29.8m、武漢23.3m、海口14.1m、台北9.0m、南京8.9m、廣州6.6m、上海4.5m、寧波4.2m、天津3.3m。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並且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這種地勢,使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溝通了東西交通,加強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系;還使許多河流在從高一級階梯流入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水能。
(8)地理中國九寨海地理中國擴展閱讀:
地形特徵
地形多種多樣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群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布,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山區面積廣大
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中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布。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
Ⅸ 央視《地理中國》有關地理知識
從世界上看——位於從東西半球來看,她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她位於北半球專;從世界大洲屬和大洋的為止關系看,她是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的國家.
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於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只有在高山地區才有終年冰雪帶.
我國位於
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
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與許多國家接壤;
東部瀕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我國地表高低起伏,西部以山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總特徵為西部高,東部低.中國地勢從青藏高原向北、向東,各類地形呈階梯狀逐級降低.
我國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東部,這里土壤肥沃,開發悠久歷史.
我國領土最東端在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東經135度2分30秒)
我國領土最南端在男孩的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北緯3度52分)
我國領土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東經73度40分)
我國領土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北緯53度3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