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長江中下游區
① 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怎麼劃分的
域劃分以地理和經濟特徵為基礎。關於中國自然和經濟地理特徵的分析有大量論著。例如,北京大學胡兆量教授在《中國區域發展導論》中就有比較系統的分析。他認為: 南北差異是我國最重要的地區差異。南北凝聚是我國最重要的凝聚方向。秦嶺淮河是我國劃分南北的主要界線。秦嶺淮河以北和秦嶺淮河以南,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顯著差別。 我國地貌西高東低,形成三大階梯。在我國東西差異中,最突出的一條是東部比較發達,西部相對欠發達。我國是世界上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程度最大的國家。東西之間差幅大,反差強。我國東西部社會經濟的巨大差異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疊加的結果。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和學術界在不斷探索和提出中國區域劃分的方法和方案。例如,建國初期的沿海和內地兩分法、出於國防考慮的「三線」劃分、以自然地理為主要基礎的東部、中部和西部的三大地帶劃分、以經濟地理為主要基礎的六大經濟區(東北、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東南、西南和西北)、七大經濟區(東北、西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八大經濟區(東北、環渤海、黃河中游、長三角、長江中游、東南、西南和西北)劃分等。2003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善同和侯永志研究員等完成的「中國(大陸)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徵分析」報告,提出東北、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黃河中游、長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的八大社會經濟區域劃分。 如果考慮南北差異,中國地區可以分為南方和北方地區;如果考慮東西差異,中國地區可以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如果同時考慮南北和東西差異,中國地區可以分為北方、南方和西部地區。如果考慮管理要素,中國地區的區域劃分要尊重行政區域的完整性。 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本報告採用「三大片、八大區」的兩層次區劃方案(圖3-2): 第一層,將全國分為北方(東北和華北)、南方和西部等三大片(或四大片);其中,西部地區是將北方的西北地區、南方的西南地區集合在一起。 第二層,將北方分為三個區域:東北地區、華北沿海和黃河中游地區;將南方分為三個區域:華東沿海、華南沿海和長江中游地區;將西部分成兩個區域:西北和西南地區。 第二層次的劃分,也是參考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帶的劃分進行的。其中,將中國東部地區分為四大區域:東北地區(包括東部的遼寧、中部的吉林和黑龍江)、華北沿海、華東沿海和華南沿海地區;將中國中部地區分為兩大區域:黃河中游和長江中游地區;將中國西部分為兩大區域:西南和西北地區。
② 概述長江中下游區的地理特徵
長江中下游兩岸平原和丘陵海拔較低,冷暖空氣南北活動無阻,東亞季風活回動非常明顯,氣候四季分答明。河道特徵時束時放,形似藕節,開闊河段多有心灘出露,河道分汊。長江中下游兩岸有干堤3100餘公里。支民堤和海塘數萬公里,還建有大小40處蓄洪區,以減緩洪水威脅。至1992年底止,已建大中小型水庫4.5萬座,總庫容近1400億立方米,發揮著防洪、發電、灌溉、養殖等綜合效益。
③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地理環境和位置特點
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位於湖北宜昌以東的長江中下游沿岸,系由兩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總稱)、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兩湖平原以荊江為界,其北稱江漢平原,其南為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主要由長江和漢江沖積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後荊江北堤分流入江漢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後,漢江所帶泥沙對江漢平原的發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為江漢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江三角洲地勢亦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湖泊成群擠集於東南前緣。洞庭湖平原主要則由通過荊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調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長江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勢北高南低,水網密布,土壤肥沃。 鄱陽湖平原除邊緣紅土崗丘外,中部的泛濫平原主要是由贛、撫、信、鄱、修等河流沖淤而成,其中又以贛江為主。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地勢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網稠密,地表覆蓋為紅土及河流沖積物。蘇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鎮江之間沿長江兩岸分布的狹長的沖積平原,其中包括蕪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寬窄相間,江流時束時放,流速平緩;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頂托,流速更緩,泥沙沉積加強,尤當 河道越過岩丘逼岸的磯頭後,江流分汊,汊河間出現沙洲。沿江兩岸湖泊眾多。自鎮江以下的河口段發育了長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為里下河平原。平原為周高中低的碟形窪地。窪地北緣為黃河故道;南緣為三角洲長江北岸部分;西緣是洪澤湖和運西大堤;東緣則是蘇北濱海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
④ 地理中國雨季類型為什麼長江中下游春東陰雨區,淮河以
是春冬不是「春東」。我國的雨季類型分為6大類
1、夏秋雨區:東北北部、版雲南權和四川西部
2、夏雨集中區:華北、東北南部、內蒙古東部
3、春冬陰雨區:長江中下游
4、夏半年多雨區:華南、四川中部
5、夏雨區:青藏高原中南部
6、全年乾旱多晴區:西北、青藏高原西北部、內蒙古西部
南方冬季多陰雨的原因:北方冷空氣南下,常被迫在南嶺北坡停滯,北上南方暖空氣則在越過南嶺後被停滯在北坡的冷空氣抬升,水氣凝結,形成降雨.成為同緯度冬季氣溫最低區.
南方春季多春雨的原因:主要是環流條件的影響;冬春季節氣溫偏低,主要是受冬季風影響明顯。長江中下游地區屬於春季容易遭受連綿陰雨的地方,雨往往不大但延續時間長,陰天集中,日照稀少(往往成為災害性天氣,即所謂「連陰雨」天氣)。
⑤ 中國地理四大區域地圖
北方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版黃海
包括東北三權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
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
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
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西北地區
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
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青藏地區
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
⑥ 一道大學中國地理考試題,問中部五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區域特點和專門化部門的比較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6月13號的劃分辦法,為科學反映我國不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為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區域發展政策提供依據,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國務院發布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以及黨的十六大報告的精神,將我國的經濟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個省。2010年,國務院批復武漢市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
山西省
山西(Shanxi)以大部分位於太行山之西,呂梁山和黃河以東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全省縱長約682公里,東西寬約385公里,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晉城、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共11個地級市。共計86個縣、14個縣級市和23個市轄區。全省總人口3593萬人(2011年)。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名勝古跡歷史名人眾多。
安徽省
安徽省是中國東部擁江近海的內陸省份,簡稱「皖」,位於華東地區腹地,與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相鄰,省會合肥市。公元1667年因江南布政使司東西分置而建省,初稱江南左布政使司,駐地南京。1667年改為安徽布政使司,省名為「安徽寧池太廬鳳滁和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簡稱。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45%,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省戶籍人口為6862.0萬人。坐擁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形成淮北、江淮、江南多元的地域、文化特徵。
江西省
江西省,簡稱贛(gàn),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中國東南部。屬江南地帶,東臨浙江、福建,南嵌廣東,西連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江西自古以來物產富饒、人文薈萃,自古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譽,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眾多,廬山、滕王閣、三清山、婺源、龍虎山、井岡山等聞名海內外。境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自南向北縱貫全境,注入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江西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人口4503.93萬(2012年),由11個地級市組成,省會南昌市。
河南省
河南,地處國之中央,黃河中下游,簡稱「豫」,因其所轄區域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而得名,省會鄭州,東與山東、安徽相鄰,南連湖北,西接陝西,北與山西、河北結合,承東啟西、聯南望北。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詩詞文化、功夫文化等博大精深;省內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眾多,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清明上河園、商丘古城、嵩山、雲台山等聞名海內外。河南是中國經濟大省,2011年GDP總量列全國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為中國第四大經濟區。
湖北省
湖北省,簡稱「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湖北在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於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東連安徽,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西靠重慶,西北與陝西為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95%,居全國第14位。省會是中部地區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中部地區中心城市——武漢。宜昌市、襄陽市為省域副中心城市,黃石為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漢江自西北向東南,匯入長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漢平原,是有名的「魚米之鄉」。
湖南省
湖南位於江南長江中游地區,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大部分地域處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因湘江貫穿省域南北,又簡稱"湘"。據傳,自古境內廣植芙蓉,唐代詩人譚用之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湖南故有"芙蓉國"之稱。湖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湖南物產富饒,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省境依江畔湖,風景秀麗,是海內外聞名的休閑、旅遊勝地。全省轄14個地州市、122個縣(市、區)。湖南是中西部經濟發展最活躍的省區之一,尤其文化產業走在全國的前列。
意義
中部地區地處中國內陸腹地,起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從中國整體發展的角度考慮,中部就是中國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國這個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穩,中國經濟才能協調健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提高中國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東西融合、南北對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中國中部地區一度在東部大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夾縫」中處於「塌陷」境地。「十一五」(2006-2010年)期間,中部地區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地位由下降轉變為上升,「V」形反轉的態勢已經形成。
位於中國內陸腹地的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份,總人口3.61億,佔全國人口的28%,其中農村人口佔全國近三分之一。
200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與2009年批準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為中部地區的「止跌回升」提供了強大動力.中部省份經濟發展勢頭好,增速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日前在武漢大學舉辦的中國中部發展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可雲指出,中部地區經濟佔全國比重在「十五」時期明顯下滑,但由於國家政策和產業轉移等因素,這一佔比在「十一五」時期明顯上揚,這種格局變化就是中部地區的「V」形反轉。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後凱認為,今後中部地區應抓好「三個基地、一個樞紐」建設,即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加強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為核心的重點區域開發,實現重點區域率先崛起,進而帶動整個中部崛起。
編輯本段經濟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的不斷加快,區域間的競爭,將主要體現為城市的競爭,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競爭,從全國經濟格局來看,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以及環渤海灣經濟區,都以中心城市為代表,彰顯區域中心城市的強大力量,帶動地區經濟快速的發展,而中部地區、東北老工業區以及西部地區,區域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卻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在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今天,中部地區要實現中部崛起,就必須著力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提升中心城市的創新力、輻射力、影響力,構建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支點,打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形成經濟隆起帶,帶動區域經濟發展。[1-3]
一、從全國經濟區域格局看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2008年,在全國地級城市中,國內生產總值超過萬億元的有上海、北京兩個城市,5000億元到10000億元的有廣州、深圳、蘇州、天津、重慶5個城市,3000億元到5000億元的有杭州、青島、無錫、佛山、寧波、武漢、成都、大連、沈陽、南京、東莞、唐山、煙台、濟南、鄭州、長沙16個城市。按省份分布來看,廣東省有4個城市生產總值3000億元以上,江蘇省有3個城市,山東省有3個,浙江省2個,遼寧省2個。從經濟區域分布來看,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有6個城市,珠江三角洲經濟區4個城市,環渤海灣經濟區有4個城市,中部地區有3個城市,西南地區有2個城市。在這些區域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經濟最為發達,實力最為雄厚。「長三角」超過3000億元的城市有6個,六城市的生產總值為37319億元,城市平均生產總值6220億元,其中上海市全耐你生產總值大13698億元,位居全國各城市之首,區域中心城市的龍頭作用十分明顯。中部地區有3個城市生產總值超過3000億元,三個城市生產總值9965億元,城市平均生產總值3322億元,和「長三角」城市相比,相差甚遠,區域中心城市的龍頭作用還沒有體現出來。
二、從中部六省看區域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隨著國家「實現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著力推進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成為共識。
山西省謀劃建設太原經濟圈。
太原經濟圈以省會太原市為中心,以晉中市、呂梁市、陽泉市、忻州市為核心圈,總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該區域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運輸體系完備,產業基礎雄厚,經濟總量佔到全省的40%。山西省以加快太原經濟圈建設為著力點,圍繞「三大基地、四大中心」, 以城市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積極推進太原、榆次同城化,強化太原與圈內城市間的經濟聯系,積極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區域合作機制,深化與周邊省市、中部地區和國內各經濟區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太原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強對全省的服務功能,努力打造華北地區重要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散地,不斷提升對黃河中游經濟區的拉動力,把太原市建成為黃河中游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2008年,太原市國內生產總值1468億元,增長速度8.1%,抓住機遇,快速發展,是太原市的當務之急。
安徽省沿長江發展,構築皖江城市帶。
皖江城市帶由長江沿岸的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組成,面積5.6萬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萬,佔全省的32.5%。皖江城市帶是中部地區最接近長江三角洲與其他沿海省份的城市群,群中城鎮化水平高,交通網路密集,對外聯系方便,區域經濟外向度較高。以馬(鞍山)、蕪(湖)、銅(陵)三城市為城市群核心區,通過長江黃金水道,逐步成為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重地。安徽省70%的招商引資來自長三角,安徽省的農民工75%在長三角打工,這使得皖江城市群與長三角的產業分工更加明確。一方面逐步成為長三角的原材料和配套產品生產基地,強化了垂直的產業關聯;另一方面藉助長三角的技術力量和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產品組裝和深加工,立足工業化產業錯位互補發展強化了水平層面上的產業關聯。2008年,馬鞍山市國內生產總值636億元,同比增長15.5%,蕪湖市749億元,同比增長16%,銅陵市328億元,同比增長16%。總體來看,三個核心城市經濟總量不大,但增長速度較快,顯示了較強的發展後勁。
江西省以南昌、九江為支點,力推昌九工業走廊。
昌九工業走廊北起九江,南至南昌,以南昌、九江兩市為支點,是江西省經濟發展的動脈和龍頭,也是江西省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昌九工業走廊按照「高起點、高層次、多方位、開放式」的新要求,「依託園區辦工業,以工業的崛起加速江西的崛起」,加快昌九工業走廊及沿長江產業帶建設,力爭把昌九工業走廊建成江西省經濟繁榮、工業發達的新型城市群,成為中部地區具有較強國際國內競爭力的外向型經濟示範區,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成為東、中、西部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
昌九工業走廊的交通四通八達,除了京九鐵路和長江水運外,3條國家高速公路在走廊交錯,和走廊里兩個機場一起,織就了省內的「四小時經濟圈」和連接長珠閩的「八小時經濟圈」,把昌九工業走廊建設成為特色鮮明、技術水平高、配套能力強的優勢產業密集區和城市群落密集區、開放型經濟密集區,走廊地區成為江西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成為江西省的共識。2008年,南昌市國內生產總值1650億元,同比增長15.5%,九江市生產總值703億元,同比增長13.5%,經濟總量不大,期待發力。
河南省以鄭州為龍頭,著力建設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河南省會鄭州為中心,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在內共9個省轄(管)市,下轄14個縣級市、34個縣、843個鄉鎮。區域土地面積約5.87萬平方公里,人口3950多萬,分別佔全省土地面積和總人口的35.1%和40.2%。中原城市群的區位優勢明顯,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是河南省經濟發展最好的區域。
「中原崛起看鄭州!」鄭州作為河南省會城市、中原城市群的龍頭,以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和生態型、創新型城市為目標,不斷增強核心城市的發展力、輻射力、帶動力、創造力、影響力和凝聚力,大力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進一步強化樞紐城市地位,著力抓好大樞紐、大金融、大物流等區域性功能中心建設,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區域發展服務能力。不斷壯大中心城市,培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積極發展衛星城,逐步調節城市群內各城市的規模結構、空間結構和功能分工,建設資源共享、生態共建、產業互補、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群是中原城市群建設的重中之重。
在中部六省打造的經濟圈中,中原城市群經濟總量最大。2008年,鄭州市國內生產總值3004億元,洛陽市1919億元,許昌市1050億元,平頂山市1050億元,焦作市1031億元,新鄉市886億元,開封市695億元,漯河市550億元,濟源市227億元。
湖北省圍繞武漢市,著力武漢大都市經濟圈。
武漢市擴大與黃石、黃岡、鄂州、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周邊城市之間的聯合協作,立足都市圈發展,構築現代產業體系和現代化基礎設施框架,加快基礎設施銜接,促進產業合理分工,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以武漢為核心城市,按照以「一小時距離法則」,不斷優化都市圈城鎮空間格局,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壯大城市規模。按照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長遠發展目標,逐步形成三鎮功能分區明顯、衛星城鎮拱衛、周邊城市支持的現代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同時優化產業布局,建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進一步強化和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塑造現代都市格局,以增強其吸引和輻射功能。
2007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率先突破,正在形成有利於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逐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08年武漢市國內生產總值3960億元,同比增長15.1%,在中部地區一枝獨秀,引領武漢城市圈快速發展。
湖南省以「長株潭」為中心,打造長株潭城市群。
長株潭城市群位於湖南省東北部,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兩兩相距不足40公里,面積2.8萬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2007年12月,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都市圈同時被批准為全國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
長株潭城市群是京廣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接合部,區位和交通條件優越。三市通過資源整合和產業布局,已建成了3個國家級開發區,2個國家級產業基地。三個城市的基礎比較好,聯系比較緊密,三個城市在半小時車程的范圍內,具備大規模的集聚產業、集聚要素,長株潭城市群未來發展優勢明顯,正逐步打造生產生態生活協調發展的新城市群典範。近幾年,長株潭三市經濟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地區生產總值,進出口、實際利用外資佔全省的比重都佔有較大比重,產業發展較為合理,核心增長極的作用十分明顯。2008年,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長沙,國內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增長速度15.1%,株洲市930億元,增長速度13.5%,湘潭市655億元,增長速度為13.8%,三城市增長速度均保持在13%以上。
中部地區在我國經濟均衡發展中舉足輕重,著力中心城市建設,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實現跨地區的城市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動發展,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徑。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基本確定了這一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框架。
作為承東啟西的節點區域,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的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佔全國的28%和20%以上,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又是國家綜合運輸網路的中心區域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佔有重要地位。
專家認為,隨著中部建立「兩型社會」試驗區、西部成渝地區建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西部發展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新設立的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圍繞「兩型社會」,希望在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探索內生型經濟發展道路,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內生型發展模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循著4個試驗區成立的先後順序,我們不難看出,試驗區的設立正在從圍繞經濟發展向更看重和諧社會建設轉變。這也是最近幾年國家大政方針所在。
改革試驗區一體化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如武漢城市圈內存在著城際高速公路收費、跨城公交遲遲沒有進展,通信同城收費、統一區號久談不妥等。這些問題除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外,都是由行政區劃導致的,需要通過綜合配套改革逐步加以解決。
但我們更欣喜地看到,加強東西南北各區域協調機構之間的合作,已在我國區域合作機制創新中形成新的突破。中部地區圍繞國家中部崛起的戰略,正在著力解決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矛盾,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此來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振興東北戰略實施4年,東北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加快,「老工業巨人」正在重振雄風。
⑦ 中國地理各區域的特徵
中國地理各區域的特徵
降水條件: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熱量條件:積溫由南向北遞減;
地貌條件:分為三級階梯,西高東低,地形多為山地,地形地貌復雜多樣!
⑧ 一道大中國地理考試題,問中部五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區域特點和專門化部門的比較
中部五省主要靠的是資源和原料發展的,長江中下游主要是資金,金融運輸發展的。從經濟結構上說,中部五省主要靠第二產業發展經濟,長江中下游主要靠第三產業發展經濟。
⑨ 長江中下游屬於哪個地理區域
中國長復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制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位於湖北宜昌以東的長江中下游沿岸,系由兩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總稱)、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
⑩ 地理中國雨季類型 為什麼長江中下游春東陰雨區,淮河以北(季風區)夏雨集中區,
兩個地區都是夏秋季節降水多一些,但兩地相比還是淮河以北的降水更為集中.因為南方鋒面和夏季風影響時間長,所以雨季長;北方,尤其是東北和華北地區一般是7月和8月鋒面雨帶控制,因此降水也特別集中於這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