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百年前,在中國的寧夏發生了一場什麼奇災,出現了很多怪異的事情
當時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地震,據說震級達到了可以毀滅地球的十二級,那是1920年發生的事情。1920年,我國正處於風雨飄搖的年代,那個時候民國建立不久,整個中原大地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軍閥、土匪欺壓百姓。百姓的日子過得可謂是苦不堪言,可是偏偏,光有人禍不行,還要有天災。
總而言之,這場災難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一次非常可怕的災難。
B. 中國國家地理哪幾期值得購買收藏,求推薦
看你興趣。其實有地方專刊,就是西北,西南,東北,青藏,黃土高原,雲貴高原,華東,華中等幾本合訂的,窺一斑可見全貌,打折的話總共300多,很劃算的。還有十月刊,是很厚的一本特典。單買十月刊也不錯。
C.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策劃了「三縱一橫」四條路線尋訪秋天的活動,線路分布如右圖所示。圖中標注的日期
小題來1:B 小題1:C 小題1:A
D. 幫忙找下國家地理競賽的試題
2010年全國中學生地理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 第一試 選擇題與填空題 一、單項選擇題:下列各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將代表正確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 上。(共50分) 1、2003年4月22日是第34個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題是:( B ) A、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 B、善待地球——保護資源 C、善待地球 D、保護我們的家園 2、進入20世紀以來,申辦世博會的國家日益增多,到目前為止,世界博覽會共舉辦了幾屆: ( C ) A、28 B、38 C、40 D、41 3、2008年第29屆夏季奧運會將在我國的北京舉辦,從氣候條件考慮,最佳的比賽時間是:( B ) A、9—10月 B、7—8月 C、5—6月 D、3—4月 4、下列港口與所臨海域相符合的是:( B ) A、馬賽~太平洋 B、鹿特丹~北海 C、漢堡~地中海 D、符拉迪沃斯托克~北冰洋 5、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貿易集團是:( A ) A、歐洲聯盟(UN) B、世界貿易組織(WTO) C、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D、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 6、下列組合中,兩地主要產業部門不相一致的是:( D ) A、福山——匹茲堡 B、豐田——底特律 C、矽谷——九州島 D、休斯敦——長崎 7、2002世界盃足球賽表現優異的國家有:巴西、土耳其、韓國、德國與塞內加爾等國。大家除了 欣賞球員們精湛的球技外,也來關心這些國家的人口問題。五個國家中,人口最多的是:( C ) A、韓國 B、土耳其 C、巴西 D、德國 E、塞內加爾 8、有關尼羅河、阿姆河、印度河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都是外流河 B、都流經熱帶沙漠地區 C、都是沿岸地區,重要的灌溉水源 D、都是古代文明的搖籃 9、中亞、西亞和北非比較,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 ) A、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 B、居民都以阿拉伯人為主 C、石油是三地重要的礦產 D、農業主要為畜牧業和灌溉農業 10、巴西人最喜愛的一種舞蹈是:( B ) A、華爾茲 B、桑巴 C、探戈 D、踢踏 11、地跨兩大洲,首都在西半球的是:( C ) A、埃及 B、俄羅斯 C、美國 D、土耳其 12、公眾參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下面的公眾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是 :( A ) ①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②追求計算機的更新換代 ③垃圾分類回收利用 ④農田灌溉採用大水漫灌 ⑤自備籃子買菜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13、「地球村經濟」是指:( B ) A、世界各國經濟的差距日益縮小 B、經濟領域的聯系日益緊密 C、世界經濟規模正日益縮小 D、國際經濟新秩序已建成,各國貿易平等互利 14、全球第一部國家級的《21世紀議程》誕生於:( D ) A、美國 B、巴西 C、日本 D、中國 15、英國有何優越的地理位置助其發展為自17世紀至19世紀世界的經濟強國? ( B ) A、地處地中海文明中心 B、位於西歐海外可攻守自如 C、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 D、居世界最繁忙的空運樞紐 16、在下列東歐諸國中,哪一國家地勢低平,四周多強鄰,因而在過去兩百多年中,疆界多 變,並屢遭瓜分? ( D ) A、奧地利 B、捷克 C、匈牙利 D、波蘭 17、中東哪一城市是三個宗教的聖地? ( D ) A、伊斯坦布爾 B、大馬士革 C、拿撒勒 D、耶路撒冷 18、俄羅斯的斯大林格勒更名為:( A ) A、伏爾加格勒 B、列寧格勒 C、戈爾巴喬夫格勒 D、明斯克 19、位於西非尖端的最主要港口達喀爾是哪一個國家的首都:( A ) A、塞內加爾 B、象牙海岸(象牙海岸) C、獅子山 D、茅利塔尼亞 20、地中海氣候區的雨季通常在:( D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1、2002年5月20日宣布獨立的東帝汶民主共和國位於:( B ) A、琉球群島 B、馬來群島 C、西印度群島 D、阿留申群島 22、釣魚島從何時開始就明確為我國的領土? ( A ) A、明朝 B、唐朝 巴元朝 D、宋朝 23、我國第一座投入商業運營的核電站是:( A ) A、大亞灣核電站 B、泰山核電站 C、嶺澳核電站 D、田灣核電站 24、世界上最大的白鶴棲息地是在:( A ) A、鄱陽湖 B、洞庭湖 C、太湖 D、巢湖 25、長江三峽位於最西面的一個峽谷是:( C ) A、西陵峽 B、巫峽 C、瞿塘峽 D、三門峽 26、當長江發生特大洪水時,下列城市受威脅最大的是:( C ) A、重慶 B、鄭州 C、武漢 D、杭州 27、下列城市中,按工礦城、農林城、旅遊城順序排列的一組專業性城市是:( B ) A、徐州~鄭州~杭州 B、長春~伊春~宜春 C、鞍山~舟山~黃山 D、金昌~南昌~西昌 讀圖1中的四幅島嶼圖,回答28~30題: 28、四幅圖中,比例尺最小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29、四個島嶼的氣候類型連線正確的是:( C ) A、溫帶季風氣候—① B、溫帶大陸性氣候—② C、亞熱帶季風氣候—③ D、溫帶海洋性氣候—④ 30、沿海海洋漁業資源最豐富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31~32題為題組 表1是四條河流集水區輸沙量的三種組成。請回答31~32題: 集水區編號面積(平方千米)懸移質(噸)推移質(噸)溶解質(噸) 甲10010 30 1 乙10001060 10 丙10000100300 100 丁1000001000000 1000 31、表中哪一條河流的單位輸沙量最多? ( C ) A、甲 B、乙 C、丙 D、丁 32、有關表中四個集水區輸沙量的特色,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C ) A、集水區的面積與溶解質關系成反比 B、集水區越大,總輸沙量越小 C、集水區的懸移質與集水區面積咸反比 D、集水區越大,單位輸沙量越小 第33~34題為題組 表2表示影響四個國家或省區發展工業的主要因素(●的多少表示優勢的大小),閱讀表格並回答下 面問題: 自然條件及自然資源社會經濟因素人口和勞動力資源位置、交通及信息 33、如果四省區分別是我國黑龍江、上海、香港和四川,下列排序與表中數碼相符的是:( D ) A、①黑龍江②上海③香港④四川 B、①四川②香港③上海④黑龍江 C、①上海②香港③四川④黑龍江 D、①香港②四川③黑龍江④上海 34、如果表格中表示的是國家,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D ) A、①可能是埃及 B、②和③肯定是發達國家 C、④既可能是中國,也可能是加拿大 D、①可能是新加坡 第35~36題為題組 小華為撰寫有關石油資源分布的地理報告,上網查資料,他發現表3所列國家皆產石油。請回答下 列問題: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子 丑 伊拉克伊朗 英國墨西哥 挪威 美國俄羅斯委內瑞拉沙特 中國 35、表3中哪個國家主要的石油產地位於大陸架? ( C ) A、甲 B、乙 C、丙 D、庚 36、表3中各國石油產量由高至低的順序,下列哪一組合正確? ( A ) A、子、己、庚 B、甲、丙、丁 C、戊、乙、丑 D、丑、己、辛 第37~38題為題組 隨著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即將到來,台灣的山河探險協會將進行一項「壯游萬里行——鄭和下西洋 探險遠征之旅」,重走這位偉大海上探險家的漫長海路。最近英國前海軍潛艦艦長孟基斯(Cavin Nenzies)在「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一書中,更推測鄭和多桅船隊在公元1421年至1423年間進行 環球航行,抵達的地點遠至美洲、澳洲和格陵蘭,而引起了學術界的討論熱。其實早在宋、元時期,我國 就出現過盛極一時的遠洋貿易,由閩南到達東非,其航線如圖2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37、在利用風力航行的年代,從中國到東非行走圖中的航線,冬季最易航行的路線是:( A ) A、中國閩南至中南半島東側 B、新加坡出馬六甲海峽 C、爪哇島東側至印度半島西側 D、印度半島西側至阿拉伯半島東側 38、如果艦長孟基斯的推測是正確的,當時船隻往西航行須經過下列何地才可能抵達美洲? ( B ) A、蘇伊士運河 B、好望角 C、馬六甲海峽 D、直布羅陀海峽 第39~40題為題組 台灣小朋友大明到大陸旅行時拍了許多照片,照片1是其中一地的景觀,但他忘記隨時將拍照地點 與內容寫在筆記本上。請回下列問題: 39、下列是大明向朋友解說照片1的內容,其中哪一句話他說錯了? ( A ) A、這張是入境大陸第一個機場附近拍攝的照片 B、當地氣候乾燥、風非常大 C、這兒離市區遠,附近居民很少 D、這設備可以為當地提供電力 40、從自然環境的角度來看,下列哪省安裝這樣的設備最為適合? ( C ) A、重慶 B、河北 C、新疆 D、四川 第41~44題為題組 西部大開發要抓緊建設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公路國道主幹線、江河上游水利樞紐等具 有全局意義的戰略工程。據此回答41-44題。 41、下列四組地形中,全部屬於西部大開發區域的是:( A ) A、四川盆地~阿爾泰山~雲貴高原~祁連山 B、柴達木盆地~天山~江南丘陵~雲貴高原 C、准噶爾盆地~長白山~青藏高原~橫斷山 D、塔里木盆地~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太行山 42、西部地區正在大力發展水電事業,其中已經建成並在最近開始向上海輸送電能的水電站是:( A ) A、二灘水電站 B、丹江口水電站 C、龍羊峽水電站 D、新安江水電站 43、青藏鐵路將經過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之源)地區。下列關於該地區地理環境特點的敘述 ,正確的是:( C ) A、山高坡陡,地勢起伏大 B、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熱量充足 C、氣溫低,牧草矮,生態環境脆弱 D、積雪冰川多,水資源和水能資源豐富 44、在30~N附近的日光城——拉薩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為了充分利用太陽能,盡可能使一年內正午 太陽光線與集熱板保持垂直,集熱板與地面夾角的調整幅度約為:( B ) A、23、5° B、30° C、47° D、60° 第45~47題為題組 2002年5月15日9時0分,中國歷代海軍夢寐以求的時刻終於到來——我人民海軍 的戰艦「青島」號導彈驅逐艦和「太倉」號綜合補給艦,從這一刻起揚帆遠航,跨越五大洲,穿越 三大洋,實現了環球航行的夢想。據此判斷45~47題。 45、中國海軍環球航行艦艇編隊從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經過了下列哪一著名海峽:( C ) A、① B、② C、③ D、④ 46、中國海軍環球航行艦艇編隊於北京時間7月22日凌晨2時,在西經32度~35度海域穿越赤道進入 南半球,此後一段時間,海軍官兵發現艦艇上國旗飄向:( A ) A、西北方 B、東北方 C、西南方 D、東南方 47、中國海軍環球航行艦艇編隊在南太平洋海域航行時,在一瞬間由北京時間9月8日8時18分直接 跳人9月9日8時18分。此時,全球處於9月9日的范圍:( C ) A、正好一半地區 B、大於一半地區 C、小於一半地區 D、全球所有地區 第48題~50題為題組 「土地利用呈垂直變化,在2000m以下的坡地和河谷平原,栽種的作物以咖啡、可可、甘蔗、香蕉 為主;2000m至4000m左右的地帶,多種植玉米、小麥、大麥和馬鈴薯,年可兩獲;高度更大的山地和高原 ,則為寒帶草原和終年積雪之地,草原用以畜牧。」以上是某某地區農業景觀的描述。據此回答48-50題 。 48、該地區2000m以下的農業生產活動屬於哪一類型? ( C ) A、游牧業 B、乳畜業 C、熱帶種植業 D、水田農業 49、上述描寫最可能是哪一個地區的農業景觀:( B ) A、東南亞 B、南美地區 C、非洲西北部 D、印度半島東部 50、該地區土地利用呈垂直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降水隨高度增加 B、熱量隨高度遞減 C、日照隨高度減少 D、風速隨高度增強
E. 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一、《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是一本關於地理的期刊,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另外,該刊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現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為李栓科(1997年至今),執行總編為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於2003年榮獲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的稱號。 [編輯本段]二、《中國國家地理》發展史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刊於1950年,當時整本雜志祗有8頁,一年後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 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但不久後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行量達到了2萬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行很不穩定,時斷時續,該情況在文革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 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後亦在台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並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創刊55周年之際,推出550頁的「選美中國」特刊,出版量達到55萬冊的歷史新高。該特刊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乃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書報亭出現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情況。 2008年3月,《中華遺產》正式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品牌下的一員。 2009年1月,雜志價格提升至20元,頁碼加到176頁 [編輯本段]三、《中國國家地理》發展思路 192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梅納德·威廉斯在給主編的信中說:「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這段話,成了《國家地理》雜志所有記者為之驕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國,《中國國家地理》的記者們也帶著類似的激情跋涉於祖國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號雜志以「318國道——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為主打,其主辦者稱發行量突破100萬冊。 在雜志社社長李栓科看來,這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的夾縫中,雜志發展再一次強力突圍。 內容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辦公室內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其辦公室靠著經營部門,編輯部則在另一棟樓辦公。「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去年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真實 雜志在近幾年獲得高速成長,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時地利人和有關」,「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強,中國人對未知世界有發現的慾望,同時對已知世界也有再發現的願望。《中國國家地理》就定位於此——講述社會難點、熱點、疑點地理故事,並對科學上的新發展進行前瞻性的報道。」 據了解,《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從1950年創刊開始,一直是以傳播基本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己任,這一定位在當時來說是合理的,也曾有過鼎盛時期。但從1982年開始,在讀者市場分化以後,《地理知識》與其他老牌紙媒一樣,面臨相同的命運轉變。 1998年,《地理知識》變身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幾年時間里,雜志發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台灣創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說:「我們的選題,就是要向讀者傳遞真正的科學知識。比如沙塵暴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其實很多媒體是在妖魔化沙塵暴。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沙塵暴還能減輕酸雨的危害。這是因為沙塵暴裡面的氣溶膠物質顆粒,中和了酸雨當中的絕大部分東西。」 「另外像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有了沙塵暴的作用,從而大大減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對於沙塵暴來講,靠植樹造林來解決更是一個謊話。因為沙塵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氣層輸送,帶到很遠的地方。」 「而這些也就是我們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學的態度去解讀熱點問題。把這些內容做好了,發行和廣告自然就很輕鬆了。」李栓科告訴記者,「最關鍵還是內容,獨家視角的內容才是王。我們80%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都是用在編輯部。」 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是創刊於1950年的《地理知識》,1997年月發行量約為1萬冊。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現名,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這一思路還大有進一步具體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內容都要經過被關注、認知和解讀,其內在價值才能被受眾所認識和接受。而受眾會注意什麼又受到他們既有認識的影響。媒體傳遞的內容如果既可以歸屬到他們所熟悉的領域,同時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受眾的既有認識是諸多觀念的有機結合,各種各樣的常識是他們構建自己觀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實常識原本就是既為公眾普遍知曉,又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1] [編輯本段]四、《中國國家地理》大事記 1950年 我國老一輩的地理學家施雅風、吳傳鈞等先生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折實」,在南京創辦了《地理知識》雜志,經典由此開始。 1972年 《地理知識》是文革後期中國最早復刊的雜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識》並醞釀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識》雜志新增「卷首語」專欄,由執行總編單之薔執筆,此專欄成為雜志的亮點。 2000年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2001年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2002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域名為:www.cng.com.cn,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2004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2005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月—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23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2007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2008年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為:www.dili360.com。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2009年 1月,舉辦「竹韻人生」攝影大賽的頒獎典禮 3、4月,推出《福建專輯》上下冊 4月,中國國家地理聯合央視網、央視移動傳媒,打造大型國慶獻禮活動:新中國成立60年—獻給祖國「中國最美的地方」。活動將利用央視網的互動平台,依託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展示的17大類別114處自然人文景觀資料,發動廣大驢友參與,分階段推出評選活動。同時利用CCTV電視平台、央視網、央視公交移動電視、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及手機及網路平台進行全程推廣。 4月27日,舉辦「我的城市我的家」攝影大賽 5月,舉辦「花影炫色」、「荒野傳奇」攝影大賽。 5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簽約攝影師計劃啟動。 5月,雜志社與Jeep攜手啟動「尋找中國的Rubicon之路」活動 10月,時逢新中國六十華誕和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周年,《中國國家地理》聯合中國地理學會推出《發現中國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 地理學會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華遺產》亦同時推出加厚版特輯《最具文明意義的100個考古大發現--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專輯》,帶給讀者又一次科學與視覺盛宴。 2010年,推出《寧夏專輯》上下冊(2010年第2、3期)
F. 國家地理.神秘中國讀後感兩篇300字
讀《國家地理•神秘中國》有感 一直以來,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主要是教科書式的,這就是所謂的正史。它像是一棵倒置的大樹,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匯集到樹幹上,後人可以沿著樹干窺視到先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傳統的正史就如一面篩子,它只篩取了人類發展中符合傳統歷史觀的枝乾和分叉,而大量活生生的、帶著鮮活質感的生活細節都被過濾掉了。 《國家地理•神秘中國》是一套以地域事件為單元散點透視、實地實拍、實證實錄的圖書,從地理人文風貌,到社會歷史心態,有記錄,有拍攝,有考察,有論證,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把歷史之樹的絢麗風采展示給大家。從社會生活的細節上,揭開歷史的面紗,看一看神秘中國的精彩。每本書中圍繞同一主題生發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幾片相似的樹葉,為中華歷史的大樹平添幾抹生命的綠色。 在這里,我們即將看到:秀麗的山川,古老的城鎮,塵封的遺跡,神秘的陵寢;我們將接觸到:奇石美玉,奇異建築,珍貴遺產,傳奇人物……它們背後的故事,深藏的歷史,蘊蓄的文明,讓那些漸行漸遠的動人往事重新煥發生機,讓那些早已離去的作古先人變得生動可感,在這里,每個人都會獲得「不一樣」的感覺。 歷史不是龜甲獸骨上凝固不變的抽象字元,也不是古墓牆壁上褪色斑駁的陳舊壁畫,更不是青史古卷中遙遠模糊的古老背影。《國家地理。神秘中國》帶我們感知那些年代久遠卻與我們今天的生活隱隱相接的歷史軌跡。在圖片和文字中的這次行走,將是一次完全不同的心靈經歷。 一座規模宏大的清代庄園,歷經九代主人200多年的不斷擴建,成為「中國封建時代地主生活的網路全書」。它庭院深深,融匯了南北建築藝術精華,兼具北方的古樸粗獷和南方的清雅細膩,在朴實敦厚的齊魯大地上彰顯著靈活飛揚的荊楚之風。它就是百年活化石-----牟氏庄園。 窯洞積淀了黃土高原深層的歷史文化,是普通民眾創造的民間藝術。在當地居民的心中,冬暖夏涼的窯洞與秀水青山間的江南吊樓、翠竹掩映間的瑤鄉竹樓、遼闊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樣是家的象徵。土樓----不僅是客家人的城堡,智慧的象徵,更是一種樂觀頑強的生活態度的體現。 匪患橫行讓客家人築起了堅不可摧的圍屋,在這贛南圍屋的背後,有著紛繁復雜的社會背景,讓每一座圍屋都深深印刻上了滄桑的歷史和奇幻的傳說。素以「蘇杭園林」著稱的江南水鄉之間,鑲嵌著一顆第宅廳堂的明珠-----浙江平湖莫氏庄園。 今年暑假,我們一行35人到風景這邊獨好的江西旅遊,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婺源和李坑。 到婺源,不得不提婺源的徽式建築:一式的白牆青瓦,造型獨特的屋檐,翹角飛檐,外觀上的樸素是古式徽商低調做人的真實體現。而成片成片的房檐相似的建築群卻成就了壯觀的畫面。遠遠看去,好不氣派。進入屋裡卻有著天壤之別:精緻的木雕或是石雕栩栩如生,透過這幾千年的歷史讓我們都能看到曾經的風光和輝煌;從大門、偏門、窗戶、天窗等等的設計和擺設無不充分體現了商人對於風水的講究,對於富貴多子的祈盼、崇尚讀書的風氣。說婺源這一帶具有渾厚的文化韻味是有原因的,從古至今走出過多少的文人及官仕,無不為婺源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 徜徉在到處都沉澱著歷史痕跡的一幢幢的老屋間,看著別具匠心的裝飾或是擺設,我試著去設想:古時征戰全國的徽州商人,一生都在商海里拼搏沉浮,或許一生都無不在思念著家中的妻兒,因此,年老後都紛紛回家,建一幢房子或是慈善性質地修建一座橋,告訴後代人其實他們一直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故土。 明清時期名仕輩出的李坑,村民住宅沿溪而建,粉牆黛瓦、參差錯落,青石板鋪的小道縱橫交錯,石、木、磚各種溪橋溝通兩岸,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我們去參觀的那天正好下著蒙蒙細雨,在如煙如夢的氤氳中,我們渴望遇著一位撐著油紙傘的如丁香般的姑娘。走進路旁各具特色的小店,我們挑選著自己喜歡的商品。除了憧憬美麗的邂逅和瘋狂購物外,我們似乎褻瀆著它的存在。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裡面有幾句話非常深刻: 它(古村)的存在,只有一種標本的意味。它陳列在那兒,每一塊磚瓦,每一塊石頭,甚至每一棵樹,都表達了某種靜止和停滯的含義。外來者為了一種「文化」而來,他們長驅直入,到處探頭探腦,然後帶著饜足的心情,回到現代世界中打幾個文化飽嚼。」想到2005年自己到雲南的麗江和香格里拉,也是帶著好奇的心情,帶著數碼相機,為了一種」文化」而來,然而自己真的尋找到文化的真諦了嗎?沒有,充其量只是為自己的相冊增加了炫耀的資本,真真切切感到自己的無知與淺薄。 發現「周庄」的陳逸飛,他曾痛苦地說:「我把周庄給害了。」麗江的宣科老人則更痛苦地哀嘆道:「麗江已經死了!」 確實,在無兵禍的年代,異化一種古老民族的淳樸傳統,破壞一片純凈恬然的清靜原野,沒有什麼比市場經濟、商業游戲更有力、更徹底的了。
G. 中國國家地理論文-我的家鄉-陝西
陝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陝北黃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約佔全省總面積45%。其北部為風沙區,南部是丘陵溝壑區。經過50年來的建設,陝北防護林體系、生態農業、沙漠綠洲等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畜牧業較為發達,煤、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平均海拔520米。東西長360公里,面積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這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糧油產量和國民生產總值約佔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華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陝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巴山和漢江谷地,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秦嶺在省境內東西長400~5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區是林特產的寶庫,漢江谷地土質肥美,物產豐富。
【地形面積】陝西山地總面積741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高原總面積926萬公頃,總面積的45%,平原39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9%。耕地總面積48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3.3%,水田面積20.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旱地面積369.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9%,水澆地88.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3%,林地962.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6.8%,草地317.9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5.4%,水域面積40.3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 【主要山脈】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龍山2917米,首陽山2719米,終南山2604米,華山2160米,白子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嶺1400~1600米。
【主要河流】無定河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河長491.2公里,延河7687平方公里,長284.3公里,涇河45421平方公里,長455.1公里,渭河62440平方公里,長818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長680.3公里,嘉陵江9930平方公里,長244公里,漢江61959平方公里,長652公里,丹江7551平方公里,長244公里。
陝西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礦產種類較齊全,是我國的資源大省之一,許多礦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陝西省已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產92種,其中能源礦產5種,金屬礦產27種,非金屬礦產57種,水氣礦產3種。我省礦產資源的主要特點是:資源分布廣泛,但相對集中,礦產種類較齊全,但結構不盡理想;資源豐富,但總體勘查程度低,可經濟開採的儲量少,難以開發利用的資源量多;能源礦產具突出優勢,但一些支柱性礦產短缺;除能源礦產外,金屬、非金屬礦產特大型、大型礦少,中小型礦多,富礦少,中低品位礦多,單一礦少,共伴生礦多。
陝西省礦產資源分布區域特色明顯。陝北和渭北以優質煤、石油、天然氣、水泥灰岩、粘土類及鹽類礦產為主;關中以金、鉬、建材礦產和地下熱水、礦泉水為主;陝南秦嶺巴山地區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及各類非金屬礦產為主。我省已查明礦產資源儲量潛在總價值42萬億元,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居全國之首。
陝西省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的重要礦產有:鹽礦、煤、石油、天然氣、鉬、汞、金、石灰岩、玻璃石英岩,高嶺土、石棉等,不僅資源儲量可觀,且品級、質量較好,在國內、省內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有些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礦產,如鐵、銅、錳、鋁、錫、鎢、鉑族金屬、螢石、鉀鹽、磷、金剛石等,或貧礦多、或探明儲量少無可供規劃礦區,或開發利用條件差,少數礦種至今仍無探明儲量。
H. 國家地理百科知識 黃土高原為什麼千溝萬壑
地形 氣候 水文 植被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I. 偉大源於苦難:黃土高原為什麼這么苦
沒有水。。。。
J. 寧夏平原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麼求大俠解答!!!!!
不用討論了!您的問題在《中國國家地理》10年2月寧夏專輯的卷首語中有確鑿答版案-是黃河沉積形成的權!因為寧夏平原兩側的鄂爾多斯高原和賀蘭山都在上升,寧夏平原在下沉,是典型的地塹。地殼上升河流下蝕,地殼下降河流沉積。書上有話:「這個地塹中新生代的沉積厚達六公里,其中第四紀沉積有一千米…」。況且寧夏平原在賀蘭山背風坡,風力堆積不太現實吧。雖然我只是地理專業的學生,不夠專業,但《中國國家地理》是最專業的地理雜志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