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
㈠ 廣州民俗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廣州人風俗
飲涼茶
飲涼茶也是廣州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
所謂涼茶,是指將葯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葯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的涼茶歷史修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古瓜干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卜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進入80年代以後,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茶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種時尚飲料。
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往往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作為問候,可見對飲茶的喜好。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的諺語。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不僅飲早茶,還要吃點心(作為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可見,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
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為什麼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廣州老字型大小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茶居。
廣州的茶客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間固定的茶樓,通常是「一盅」(排骨飯)「兩件」(點心),這類人以離退休老人居多;另一類是飲「禮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飲茶,不限「一盅兩件」,而是品嘗多款點心,從容「嘆茶」。
廣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為興旺,從清晨至中午十一時許,往往座無虛席。飲夜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是盛夏,一邊飲茶一邊聽戲曲演唱,還一邊享受空調冷氣。廣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時開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時才收市。
飲糖水
廣州人四季喜愛飲糖水。認為經煲制某些葯材、豆類、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潤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種名目繁多:豆類的有紅豆沙、綠豆沙、眉豆沙;糊類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鳳凰奶糊;葯材類的有百合糖水、蓮子糖水、清補涼糖水;還有燉蛋、燉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湯丸、蛋奶、薑汁撞奶、糖西米、豆漿、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後飲用的為熱飲;冷凍後飲用的為冷飲,冷飲又常常與冰室(供應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飲專門店,廣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館冰室)連在一起。
廣州是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俗風情的南粵名城。
廣州近年來在歡度元旦、春節、五一節、國慶節等傳統民族節日的基礎上,開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廣州特色的八大節慶活動:
春節期間的除夕迎春花市和元宵節,端午節, 番禺荷花節,從化、增城的荔枝節,重陽節,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廣州國際美食節等。
還有每年元旦均舉行的廣州風情賀年繽紛大巡遊,中秋節的中秋燈會,以及10月舉行的廣州旅遊文藝會演等,為廣州市這座"花城"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春節風俗 插桃花、擺年橘、團年飯、煮湯圓、逗利是(領紅包)、行花街、開年、人日、鬧元宵、游花地等;
其它歲時風俗 拜山(即掃墓),龍船景與斗龍船,七夕乞巧,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登高等;
審美風俗 舞獅子,鰲魚舞,飄色,花市與迎春花會,春秋菊展,花舫和素馨燈飾等;
信仰風俗 南海神誕,天後誕,鄭仙誕,金花誕,上元誕、中元誕和下元誕(合為"三元"),何仙姑誕,土地誕,觀音誕,盤古王誕,華光誕,生菜會和打華光等;
生活風俗 飲早茶、宵夜、飲糖水、喝涼茶、喝老火靚湯、打邊爐(火鍋)、冬令吃狗肉等,這是廣州特有的飲食文化。
廣州滿族風俗習慣研究
世居廣州的滿族人,又稱作八旗子弟,自清代乾隆年間分批到廣州駐防後,已有240多年,成為散居於廣州的一個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風俗習慣,雖然反正後(即辛亥革命後),有些是變革或淡落了,但有不少還是存在的,主要的除與漢族重視春節的民間節日外,例如包餑餑、拜祖宗袋、大天倉節日等等,不少仍是存在的,現將其搜集起來,作為歷史的回顧與之供有關部門的研究。
一喜慶包勃勃
「餑餑」在北方原是一種面制食品的總稱,而在南方的廣州滿族人,卻把餃子唯一地稱作餑餑。但是,廣州滿族人所包的餃子,與北方人所製作的有所不同,其形狀是半月形的,製法亦有所區別。將煮熟的豬肉粒加入豆瓣醬,稱為餑餑餡,在包餑餑時將切碎的黃牙白、菠菜和韭菜拌勻。廣州滿族人包餑餑,是兩百多年來堅持下來的傳統習慣,在每年的春節,或是喜慶日子及親人遠行時都包餑餑,這種習慣從未有間斷過。請客時,也包餑餑接待,還有在結婚時喜歡包子孫餑餑。 答案補充 廣州的地理環境
廣州市中心位於北緯23度06分32秒,東經114度15分53秒,地處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廣州屬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和東北部是山區,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中國的第三大河——珠江從廣州市中心穿流而過。 氣候環境
廣州地處亞熱帶,橫跨北回歸線,年平均溫度22.8℃,最低溫度0℃左右,最高溫度38℃,氣候宜人,是全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背山面海,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等特徵。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於植物生長,為四季常綠、花團錦簇的「花城」廣州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年均降雨量為1982.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68%。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8至9月天氣炎熱,多台風,10至12月氣溫適中,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自然條件 }
州目前已發現50多個礦種,其中大、中型礦點17處。植物種類達數千種。野生動物約有210多種。
廣州水域面積7.44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約10%。
㈡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氣溫、降水、熱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
人文地理要素主要包括資源、交通、人口、城市、工業、農業、城市化水平、科技等
㈢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主要包括:地形,氣候(氣溫、降水、熱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 人文:交通、人口、工業、農業、城市化水平、科技等
㈣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如何影響世界貿易
自然地理對經濟或者貿易的影響是底層的,基礎的,就世界貿易而言,自版然地理條件的好權壞影響商品原料的多少、質量的高低和跨國貿易的成本(即國家間地理位置距離的遠近),但並不是底層的影響就大,實際上人文地理對國際貿易影響更多。
就字面看世界貿易或者說國際貿易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的,國家是政治區劃的劃分,顯然歸為人文地理一類。貿易是經濟行為,是人為的,世界貿易如何進行要看人怎樣操作。一方面從事世界貿易的人來自不同國家,語言的使用、風俗習慣、社會約定俗成都不一樣,這會影響貿易的開展;另一方面國家的政治經濟政策、國與國之間的雙邊關系等政治因素更是直接影響世界貿易。當然貿易開展過程中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市場大小等人文因素也與世界貿易息息相關。
此外世界貿易不僅是商品的貿易,還包括勞動力輸入輸出,技術、權利、服務等的提供和轉讓,這些因素作為貿易的直接內容都屬於人文地理范疇。
㈤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因素
人文環境: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回 聚落,政治,社答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 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自然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貌、大氣、水圈、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並不斷進行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推動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
㈥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和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回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答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根據其受人類社會的沖擊和干擾的程度不同,
可分為: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人為環境.
人文環境:一定社會系統內外文化變數的函數,文化變數包括共同體的態度、觀念、信仰系統、認知環境等.
人文環境是社會本體中隱藏的無形環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民族靈魂.
人文環境是當今最時髦最常用的—個詞彙,
它的產生和廣泛使用適應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客觀需要,
實際就是指人們周圍的社會環境.
區別:人文環境是專指由於人類活動產生的周圍環境,是人為的、社會的,非自然的.
自然環境是是指自然存在的環境.
自然環境剛好相反,是指不是人類活動產生的天然的周圍環境
㈦ 廣東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人文地理環境特徵
一、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1、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
2、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全省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其中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
3、全省沿海共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個。全省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居全國第一位。
4、廣東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
5、廣東省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中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洪澇和乾旱災害經常發生,台風的影響也較為頻繁。春季的低溫陰雨、秋季的寒露風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凍,也是廣東多發的災害性天氣。
二、人文地理環境特徵:
1、1978年以來,廣東在全國率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了經濟快速協調發展,已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經濟最發達、具市場活力和投資吸引力的地區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加工製造出口基地,是世界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區之一 。
2、廣東文化源遠流長,是嶺南文化的主體。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史上居於重要地位,起著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3、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語言認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遷的中原漢文化)、海外文化(即舶來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組成,其內涵豐富多彩。
4、廣東文化涵蓋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畫派、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從地域上又分為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5、廣東語言狀況復雜,除粵北、粵東、粵西有瑤語、壯語、畲語、標話及歸屬不明的漢方言舊時正話、軍話、韶州土話(粵北土話)等,主要流行3種保留了豐富的古漢語特點、又各有特色的漢語方言廣東本土漢語方言粵語(包括能古話)、客家語(包括涯話)、閩語。
(7)廣東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廣東省行政規劃特徵為:
1、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其中珠三角: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粵東:汕頭、潮州、揭陽、汕尾;粵西: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粵北:韶關、清遠、梅州、河源。
2、廣東省轄市當中,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 ,深圳為計劃單列市,深圳、珠海和汕頭為經濟特區,廣州和湛江為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3、廣東省下分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65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其中佛山市順德區被廣東省為省直管縣試點,對順德區實行省直接管理縣財政體制。順德區享有地級市的行政執法許可權,並將接受廣東省的直接考核,分數單列。
㈧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組成要素有五個,即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
㈨ 廣東的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怎麼樣
廣東位於南方沿海,,夏季炎熱多雨而漫長,冬季溫和短暫.北方人到廣東會覺得只有夏內冬兩季,夏天酷熱,冬天也比北容方的冬天難以忍受.(雖氣溫不低,但是廣東沒有暖氣而且為空氣較為濕潤,濕寒更難忍受). 廣東各地區的習俗各有不同,需以具體地區為定.大多都是些節日風俗,應該對生活無特別大的影響. 生活習慣方面,廣東人無論四季每日都會洗一次澡,可能無法理解北方人冬季不天天洗澡的習慣。這也是由於氣候差異引起的。還有飲食習慣可能有些不同。其他方面應該無非常大的區別。 依我一個山東同學的經驗,來廣東其實不用帶很多東西。比如很多衣服都用不上,可以到廣東之後再買。很厚的羽絨服可能只在非常寒冷的年份用得上。廣東的冬天比較短,帶一些厚毛衣和外套即可。被褥也不用帶特別厚的。(但如要到廣東北部則可能需要備置) 廣東人重商,求實,大學的求學氣氛可能沒有一些北方大學那麼濃厚.但是人比較開放,敢於表現.具體情況其實各地區又根據經濟發展以及開放教育程度有所不同.
㈩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人文地理環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要素。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
(10)廣東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
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