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國家地理歷史神秘檔案

國家地理歷史神秘檔案

發布時間: 2021-02-26 00:58:21

⑴ 《科學探究者》《物理世界奇遇記》《國家地理》讀書報告

國家地理 這個暑假,我在家潛心閱讀了國家地理雜志.讀後,頓覺茅塞頓開,以前一直疑惑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下面來談談我的讀書心得 《國家地理》,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志,在國家地理學會1888年創辦的九個月後即開始發行。現在國家地理雜志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其封面上的亮黃色邊框以及月桂紋圖樣已經成為象徵,同時這些標識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注冊商標。
雜志每年發行12次(一月一次),但偶爾有特版發布則不在此限。雜志的內容為高質量的關於社會、歷史、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圖片之質量標准也為人們所稱道。這也使得這本雜志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新聞記者們夢想發布自己照片的地方。早在20世紀初期,國家地理雜志即已經開始使用一些當時罕見的彩色照片。
雜志的另一特色是經常提供高質量地圖。國家地理學會的地圖檔案曾經為美國聯邦政府所採用以彌補美國軍方地圖資源的不足。2001年國家地理發布了一套8張CD的合集,內容包括從1888年至2000年12月的所有雜志地圖。雜志訂閱者對這本雜志的收藏愛好也是其與眾不同之處(大部分其他種類的舊雜志一般人都是看完就扔),訂閱者也可以選擇全年合集購買。
1915年一月號國家地理雜志封面1960年開始, 雜志開始在其封面刊登照片(原先只有文字)。接下來的幾年,雜志去掉了封面上那著名的橡樹葉飾紋。
1985年有一張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難民──一位用刺骨的綠眼看著鏡頭的年輕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後來變得非常著名。在美軍擊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後,國家地理雜志第二次發起人力尋找她。2002年,普什圖族婦女Sharbat Gula被認出就是當年的那位女孩。她的故事被刊登在2003年三月號的國家地理雜志上。翻開國家地理,首先是那些精美的圖畫,帶你進入一個個神奇的世界,不管是神秘的自然,逼真的動物,甚至是可口的食物,都讓你享受一場視覺盛宴.國家地理 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⑵ 甲骨文對中國歷史發展的作用、影響及意義

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甲骨文獻被發現以後,人們先後對其進行復制 (墨拓、拍攝、描摹)和整理 (拼接、綴合、辨偽、鑒定),並匯集和編纂成冊,即將其內容轉移存儲到其他載體上而加以利用。殷商甲骨卜辭(牛骨)已發掘的甲骨文獻,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還有周原甲骨等。
殷墟甲骨是商代自盤庚遷殷至帝辛(紂)270餘年間的遺物,大多數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或其附近。(見彩圖商代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被發現後,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濫掘,並為古董家、學者和一些駐中國的外國傳教士所收集。1928年秋才由當時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組織人員進行科學發掘。至1937年抗日戰爭前夕,總共在殷墟發掘了15次,頗有收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又先後進行了十幾次發掘。其中收獲最多的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發掘,共得有字甲骨(主要是骨)5000餘片。90多年來,累計出土有字甲骨總數為154604片。其中中國大陸38個城市的98 個單位收藏有95880片, 47位收藏家藏有1731片,台灣省藏有30204片,香港藏有89 片。另有 2萬多片流散於日本、 加拿大、英國、美國、 德國、蘇聯、瑞典、瑞士、法國、新加坡、比利時、南朝鮮等12個國家,它們基本上都是1928年以前私人發掘及抗日戰爭期間由日本人盜掘的甲骨。
最早編纂甲骨文獻的是江蘇丹徒人劉鶚。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羅振玉的幫助下,劉鶚編纂出版了歷史上第一部甲骨文集《鐵雲藏龜》。此後,在許多學者的努力下,著錄甲骨的書陸續出版。早期貢獻最大的是金石學家羅振玉。羅氏以一人之力,多方羅致,共獲甲骨3萬片以上,先後出版了 《殷墟書契》(1913)、《殷墟書契菁華》(1914)、《殷墟書契後編》(1916)、《殷墟書契續編》 (1933)等6部甲骨文集。在其他國內外學者編纂的甲骨文集中,收錄千片以上的如加拿大明義士的《殷墟卜辭》(1917)、日本林泰輔的《龜甲獸骨文字》(1921)、王襄的《□室殷契徵文 》 (1925)、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美國方法斂、白瑞華的《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1935)、郭沫若的《殷契粹編》(1937)、金祖同的《殷契遺珠》(1939)等。1928年以後考古隊15次發掘的有字甲骨,則由董作賓主編,輯為《殷墟文字甲編》(1948,收3942 片)和《殷墟文字乙編》(上輯1948,中輯1949,下輯1953,共收9105片)。抗日戰爭結束後收集編纂甲骨文獻貢獻最大的當推甲骨學家胡厚宣。胡氏先後編纂了《甲骨六錄》(1945)、《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1951)、《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1951)、《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錄》(1954)、《甲骨續存》(1955)等10餘種甲骨文集。自50年代末以來,海內外學者又陸續編輯出版了一些散佚在國外的甲骨文文集。其中較重要的如日本貝□茂樹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1959),加拿大明義士著、加拿大籍華裔學者許進雄編的《殷墟卜辭後編》(1972),許進雄的《明義士收藏甲骨文集》(1972)、《 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1979),美籍華裔學者周鴻翔的《 美國所藏甲骨錄 》(1976)等,又有李學等整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共同編輯的《 英國所藏甲骨集 》(198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掘的甲骨,主要著錄於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的《小屯南地甲骨》 (上冊1980,下冊1985),共收 4589片。到1990年,國內外所有甲骨文獻著錄書刊,計有專書 80餘種,共著錄甲骨近 10萬片。1979~1982年,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任總編輯的《甲骨文合集》13巨冊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甲骨文合集》是從諸家著錄及國內外藏品中匯集的十幾萬片甲骨拓片、照片或摹本中 (不包括《小屯南地甲骨》及此後出版的《英國所藏甲骨集》,這部分計劃編入《甲骨文合集》的續集中),經過對重、辨偽、綴合、重拓、補全等整理過程,精選出較有研究價值的殷墟甲骨41956片,並以五期斷代為綱、22類內容為目編次而成的。《甲骨文合集》是80多年來集大成的甲骨文獻巨著,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周原甲骨是西周早期(含先周文王時期)的遺 物,主要出土於陝西岐山鳳雛村一帶(舊稱為「周原」)。1977年夏由陝西周原考古隊發掘建築遺址時發現。鳳雛遺址兩個窖穴共出土甲骨1.7萬余片,其中有字者289片。此外,陝西扶風縣齊家村、山西洪趙縣坊堆村、北京昌平縣白浮村等地也曾發現過西周甲骨。各地出土西周甲骨有字者總計302片,總字數1041個。與殷墟甲骨相比較,西周甲骨的文字顯得細小而潦草,在甲骨的整治、鑽鑿形態、灼兆等方面也顯示出獨特的風格。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甲骨與殷墟甲骨一脈相承,文字也屬於同一系統。周原甲骨正式著錄的專書尚未問世,摹本及照片已 零星發表。較全的摹本附見於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0輯《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和王宇信的《西周甲骨探論》等書中。
西漢骨簽除了殷墟和周原兩處出土有甲骨文獻外,1986~1989年還在西安發現了西漢時期用動物骨頭 (主要是牛骨)製成的骨簽3萬多片,總字數達數十萬字。這說明西漢時期也曾使用過甲骨文獻。
參考書目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1978~1982。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⑶ 誰有《國家地理頻道-[奇聞大揭秘3:開膛手傑克]》這個視頻

我有~ 我的QQ是850410422,等會兒給你傳過去~
我下載完了==已經傳給你了……

⑷ 介紹一下南非的馬托博是一個國家嗎地理位置

馬托博山區
英文名稱: Hills
國家:辛巴威
編號:475-004
相關聯接http://whc.unesco.org/sites/306rev.htm
遴選理由:
標准C(Ⅲ):馬托博山是南非岩畫藝術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考古學發現以及馬托博山的岩畫等大量證據展示了石器時代游牧社會的生活全景圖以及用農業社會取代游牧社會的發展歷程;
標准C(Ⅴ):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在岩畫藝術上得以充分體現;而且當地長期以來傳承已久的宗教傳統也同馬托博山的岩畫有著密切聯系。馬托博山的岩畫是人類社會生活對自然環境的積極反映;
標准C(Ⅵ):在馬托博一帶盛行的姆瓦里宗教,歷史可以追溯到鐵器時代,具有南非最神秘的、頗具影響力的宗教傳統。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辛巴威大部分地區為花崗岩所覆蓋,馬托博地區具有最豐富的岩石地貌。這些巨石提供了大量的天然石洞,從石器時代早期直到較近的歷史時期,斷斷續續一直與人類居所存在很大聯系。這些巨石是岩畫藝術的匯聚地。馬托博山的神殿和宗教場所一直同當地的傳統、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緊密相連,成為當地生活的焦點。
簡介:
位於布拉瓦約(Bulawayo)以南大約24.9英里的馬托搏山,以他們不同尋常的風景和動植物的多樣性而聞名。這里也是辛巴威歷史學和先史學研究的焦點。山脈佔地790700英畝,裸露在外面大約30億年的花崗岩底盤已經受到侵蝕。弓起的帶後背的拱形結構是由花崗岩的落屑引起的。鋸齒形山脈,是由於順著岩畫上有規則的錯落線條的風化形成的。馬托搏山很多地方都是陡峭的山脊,在其較低的斜坡上通常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並用通常被擁有眾多小河、泉水、池塘的山谷所分隔。從地衣、無花果、蘆薈等植物群中廣泛汲取營養,來供養短生長期的物種,居住在馬托搏山區的人類至少有40000年歷史。這種長期居住史的證據來源於人類在山裡挖掘山洞和岩畫山洞時形成的較厚的碎石層。
馬托搏地區因為擁有大量優質的石器古代的岩畫藝術而聞名遐邇。其中恩斯瓦圖吉(Nswatugi)洞、班巴塔(Bambata)洞、 錫洛茲瓦尼洞(Silozwane)洞和 Pomongwe等都是比較重要的。
在這個山區里,隨處可見造型峻美的石塔,它們廣泛地矗立在覆蓋著辛巴威大部分地表的花崗岩護層上。這些巨大的石塔為大地提供了天然的遮蔽。從石器時代的早期起一直到有歷史記載的初期,它們與人類的各種生存活動都有關聯。在此後的年代裡,它們仍間歇地與人類的各種活動發生著關系。此外,它們還擁有大量傑出的岩石畫。馬托博山區迄今仍為當地社區各種傳統的、社會的或經濟的活動提供了很好的聚集地,因為這些活動仍需要使用各種神龕、廟堂和聖殿。
馬托博山區是世界上史前岩畫藝術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通過這種形式記錄了史前文化以及大約距今25000年前非洲的歷史。這個多岩畫地區有大量的繪畫藝術形式,但是這些繪畫遭受了人為的破壞,這種破壞比風化造成的破壞嚴重得多。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各自所屬的國家裡在其惡化之前都已經為其建立了檔案。
馬托博山岩畫細致的記錄了史前人類如何在該地區生活、打獵,以及有些什麼動物,同時讓我們對他們是怎樣認識周圍事物有一個模糊的了解。另外的數據顯示該地區在過去的幾千內曾經有過來巨大的氣候變化。
這里有陳列25000年前歷史的古老藝術陳列室。陳列室的圖片中那些特殊的橢圓形看起來似乎是糧倉,過去的人們為了延長保存期而用它來儲存糧食,同時也為了免受草食性動物和其他糧食短缺的人的侵害。目前在一些深山的洞穴中,依舊可以發現糧倉的遺址。
辛巴威擁有189種之多的本土哺乳動物物種,其中88種在馬托搏山區都有記載。小羚羊、石羚、小葦羚、中羚羊、灌豬和疣豬等在公園隨處可見,該地區也是辛巴威美洲豹最多的地方,它們以蹄兔、狒狒,以及其他比較小的動物為食。大約有330種鳥類的記載,其中包括40種猛禽,並且是非洲隨處可見的黑鷹密度最高的地方。

這個地方還有圖片。http://www.guwh.com/c/c2804.htm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