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經典人文地理金庸

經典人文地理金庸

發布時間: 2021-02-25 18:48:28

㈠ 金庸武俠小說的最高成就

我最喜歡神復雕俠侶,但成就不算最高吧制。

應該是天龍八部。
「無人不冤,有情皆孽。」陳世驤說的。
相關的評論很多,可以去看看孔慶東的,他本人也是金庸迷,比較有認同感。

個人覺得很多金庸小說可以載入史冊了。他的作品比中小學課本里說的某些「作家」的小說要好的多吧。

㈡ 金庸小說

第十五名:《越女劍》

評語:本來不想把《越女劍》這部作品也歸入此次排名討論范圍的,因為它實在太短了,短到不象武俠小說、而更象一篇散文。但是它又確確實實是金庸先生的武俠作品,因為有「武」有「俠」。很多人其實對《越女劍》並不熟悉,因為它不屬於「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它可以看作金庸先生對我們中國古代著名隱士情侶范蠡、西施的一部外傳,同時它更象一首優美的敘事長詩,向我們講述著遙遠年代的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第十四名:《鴛鴦刀》

評語:把《鴛鴦刀》排在倒數第二的位置相信引起的爭議一定不會太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和《越女劍》兩個短篇是金庸小說中相對最不矚目的;雖然這其實是一部充滿了幽默風格,很獨樹一幟的作品(個人覺得有點模仿十九世紀法國巨匠莫泊桑的黑色幽默風格),把這部作品排在這么一個位置,只好說它能留給讀者的東西實在太少(篇幅所限),也許僅僅就是「仁者無敵」這四個字吧……
第十三名:《白馬嘯西風》

評語:這同樣是一部容易被人遺忘的作品,一則由於它的短(只是一部中篇),二則由於很多人對它的評價:平淡。也許是,《白馬嘯西風》的確是一部淡淡的作品,很多武俠小說迷所渴望的激烈、快意恩仇在這本書中無疑是看不到的,很多人都說這是一部文娛小說或者愛情小說,是金庸筆下的另類——其實金庸小說真正好看、耐讀的一點就在於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不同的風格,你很難在其作品上找出古龍、梁羽生那種風格化的東西,這恐怕也是為什麼市面上仿古龍的作品很多而仿金庸的作品幾乎沒有了。象《白馬嘯西風》這樣的一部作品作者其實是想表達他的一種情感和觀點,因此我覺得看這本書你不能單純地當它僅僅是一部武俠小說,而必須帶著自己的一種情感去閱讀,去感受不同的東西,在書中所描述的由一個個無望之愛、或者稱之為苦戀所編織成的一張大網中去體味一種久違的苦澀——雖然味道絕不會好,但有時這種苦卻也是值得回味的……
第十二名:《書劍恩仇錄》

評語:很多人不喜歡金庸先生的這部處女作,當然理由有很多,我也很贊同,而且從一般規律上來說早期的作品肯定沒有中後期成熟,藝術水準相應也不會太高,而且這部作品以及其主人公都太不討人喜歡,等等等等——這些我都承認。可以說,《書劍恩仇錄》這本書也是我最不喜歡的一、兩部金庸作品之一,那麼我為什麼還是把它排在了第十名這個不算甚低的位置呢?主要是因為這部作品,它創下了太多的「第一」!《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第一部正式發表的作品,這只是小說篇幅之外的一個「第一」,而在小說篇幅之內,查先生更是創造了許多後來難以企及的「第一」:主人公陳家洛是金庸筆下學歷最高的人(舉人),背景最大的(乾隆的親弟弟);香香公主喀絲麗堪稱金庸筆下第一美女;喀絲麗的姐姐翠羽黃衫霍青桐是今庸筆下第一女諸葛(黃蓉相比其只是小打小鬧);而這個故事本身的結局又堪稱金庸筆下第一悲劇。那麼多的「第一」,恐怕再多的瑕疵我們也必須給以包容了吧,哈哈……

第十一名:《飛狐外傳》

評語:把這部小說列為金庸小說中的第十一位可能會招來不少不少讀者的不滿;但是對於我個人來說,我真的很不喜歡《飛狐外傳》這本書,也不喜歡胡斐這個人。這部作品雖然也算是個長篇,而且看得出金庸本人對胡斐這個角色其實是有點偏愛的(否則他不會破天荒地讓他成為兩部作品的主人公……),但是在洋洋灑灑讀了這幾十萬字之後,我心中對胡斐這個人物的感覺反而更加模糊了,整部作品中,感覺得出金先生刻意想去為主人公塑造點什麼,但是正是這種刻意導致了其在經歷一切情節時都顯得那麼生硬和不自然,由此也導致了其性格的缺失——更為致命的是,書中的其他人物非但沒有掩蓋主人公在性格塑造上的缺陷,也是同樣的蒼白無力,無論是心中只有報仇和佛祖的袁紫衣還是苦戀胡斐的程靈素,都顯得缺乏說服力。即使是同為再次出現的苗人鳳、田歸農也不如《雪山飛狐》的幾萬字刻畫得深刻……也許金先生在寫這部作品是注入了太多自己的希望,反而影響了創作時的一種平常心吧……
第十名:《俠客行》

評語:《俠客行》是一個寓言,或者說他很象一個寓言。寫這部作品時,金庸本人正沉迷於佛家經典之中,因而有意或無意地,他把這本書當作了一個寓言來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小說主人公的經歷象極了佛家經典中很多著名人物成佛的過程:石破天(姑且允許我這樣稱呼他)出身孤苦、從小被養母當成狗一樣來養,歷經苦難,之後又屢次被人誤解、被人欺騙、小小年紀可以說嘗盡了人世冷暖,但他雖然無知無識,卻天賦驚人、領悟力極強;雖然受盡欺負,但胸懷慈悲,在仇人大難臨頭的時候心甘情願代人受過。而故事最後,世人眼中的所謂地獄原來竟是意料之外的天堂,而主人公更是在「天堂」中頓悟了彷彿為他度身定做的絕世武功,同時故事又在主人公身世之迷即將揭開的一剎那嘎然而止,一切的一切都為這個故事蓋上里一層神秘的面紗,給人一種宿命的感覺……
第九名:《雪山飛狐》
評語:短篇中的經典,一個精彩絕倫的懸疑故事,其實根本不用狗尾續貂地再寫一部《飛狐外傳》,因為《雪山飛狐》本身已經足夠精彩,你無法想像在這么短的篇幅中作者竟然能如此細致地勾勒出四大護衛後人之間的種種恩恩怨怨,並在此背景下刻畫出當時整個時代的人性特徵!也許唯一的理由就是作者太想為胡斐這個人物度身立傳了,因為嚴格來說《雪山飛狐》中,胡斐實在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主人公,這部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其實是胡斐的父親胡一刀,甚至是苗人鳳、田歸農、以及胡、苗、范、田這四大家族!我個人其實還想把這部作品的座次再望前排的,但是鑒於該書的篇幅實在太短,而中短篇寫起來的難度當然遠比長篇來得小,因此如果真的占據了剩下幾部膾炙人口的長篇的位置的話,莫說旁人,我自己也覺得說不過去了……
第八名:《碧血劍》

評語:《碧血劍》這部作品應該說是除了金庸筆下「幾大」之外比較受關注的一部,無論電影還是電視劇都多次改編播出,但是其實我想說的是:這是金庸筆下最被人高估的一部作品!作者的構思很好,主人公袁承志生於明末的亂世,而且又恰恰是抗清名將袁崇煥的兒子,這無形中其實就賦予其雙重的歷史使命——他既要反對害死他父親的昏君崇禎,又要對抗滿清,一下子把主人公的地位拔到極高。也許這部小說被一再搬上銀幕的原因也在於此:就是它足夠熱鬧。但是在這熱鬧背後,我們看到了什麼呢?試問書中有哪位人物被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主人公在作者的安排下營營役役,東奔西走,好象做了不少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他與其說是一個主人公,不如說更象一個導游,一個帶讀者游歷山川、又經歷當時各個歷史事件的導游!他沒有個性,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無論感情上還是事業上。綜觀全書後,我想唯一會給大家留下點印象的可能就是美麗而可憐的阿九公主了——當然這更多得歸功於《鹿鼎記》中的獨臂神尼……

第七名:《連城訣》

評語:哇!大家是不是已經忘了金庸還寫過這么一部作品?沒有人會想到我會把《連城訣》提到僅次於「射鵰三部曲」的地位吧?對不起,純屬個人喜好。第一次看《連城訣》是小學四年級,那是一本殘破的舊版本,當時剛開始看武俠小說不久,覺得這部書特別沒意思,也沒看完就丟一邊了……再後來是兩年以後了,那時我已經看了不少武俠小說了,再次讀到這部作品時我基本上對上一次閱讀已經沒有多少印象了,基本上是把它當作一部新的作品來讀的——坦白說,這次給了我相當大的震撼,《連城訣》並不算很長的長篇,但是那一遍我讀得很久,因為沒讀一會兒我就有點喘不過氣來,要停下來歇一歇。應該說這本書的基調是灰色的,甚至大多數地方是陰森森的黑色,整部小說其實就是揭露人性丑惡的一根鞭笞,我欣賞它,不為別的,其實就因為他寫實的風格,因為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作品,我覺得它比《笑傲江湖》的那種揭露更深刻和血淋淋,也許很駭人,但足夠人們讀了以後會進行深刻的反思,而不單純地去究其什麼「社會意義」……

第六名:《神鵰俠侶》

評語:一段浪漫感人的愛情史詩,一個纏綿悱惻的動人故事,這也許是個童話,但這樣的童話無論說多少遍恐怕都不會有人覺得厭煩;毫不諱言,《神鵰俠侶》是我在所有愛情武俠小說中最喜歡的一部,不為別的,就為楊過、為小龍女,為一個貫穿全書又永恆不變的「情」字……

第五名:《射鵰英雄傳》

評語:金庸筆下的第一名著,不管你知不知道金庸,你都應該知道這部作品,無數無數的「金」迷都是通過這本書知道並開始接觸金庸作品的,包括我,在學術界,它被稱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里程碑」!,絕不誇張。郭靖和黃蓉這兩個別具特色的主人公長期以來都被奉為武俠小說人物中的經典,更不用說這部小說奇絕的構思、波瀾壯闊的場景畫面以及絲絲入扣的情節……簡直就是一個詞:完美。相信不喜歡《射鵰》的人很少,它絕對是金庸小說、甚至新派武俠小說中最受認可的一部作品。但是美中不足的一點就是《射鵰》畢竟是金庸小說中的承上啟下之作,在創作風格上仍然有傳統的武俠小說的痕跡在,因而其在人性的考慮上略有欠缺,比如其中歐陽鋒的壞就顯得有些沒有道理,而且書中的善惡人物的壁壘也比較分明,稍有「臉譜化」之嫌——當然以上這些完全屬於白璧微瑕,絕不會影響這部作品的可讀性與精彩……
第四名:《倚天屠龍記》
評語:作為《射鵰》三部曲的收尾篇,《倚天屠龍記》其實是事隔《神鵰俠侶》多年後才寫的,整部小說無論在境界、構思上都達到了可以和《射鵰》相媲美的地步,同時更突出的是在人物的處理上也比《射鵰》更細膩並且豐滿,毫不誇張地說,該部小說通篇充滿了一種人性的光輝,不僅僅對武俠小說中常見的感情刻畫得細致入微,同時更感動我的是其中的「人倫之情」,包括張三豐之於張翠山,張翠山、殷素素夫婦之於張無忌,以及謝遜之於張無忌……小說直到最後,在「金毛獅王」的皈依佛門中把這種人性的光輝達到了一個升華。坦白說張無忌的性格並不吸引人,但他毫無疑問又是最接近於我們常人的,正直但又有些軟弱,有原則但又有些拖泥帶水。這部作品通篇讀完的話,確實給人有一種回腸盪氣的感覺……
第三名:《天龍八部》

竟然有一部作品能凌駕於自己最喜歡的「射鵰三部曲」之上,肯定有非給它第一的理由:當然是因為它實在太出色了,出色到我認為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偏愛,因為我畢竟不是一個瞎子……
《天龍八部》屬於金庸的晚期作品,就寫於《鹿鼎記》之前——我覺得正因為在這部作品中查先生已經把武俠推到一個無法再推上去的高峰,因此之後在寫了《鹿鼎記》這樣一部「更像歷史小說」的作品後,他終於無憾地封筆了。其作品的成熟與精彩由此就已可見一斑,此其一。
很少有武俠小說有三個主人公,絕對不分主次的三個主人公,因為處理起來實在太難,但《天龍八部》做到了,三個有著不同身世背景的主人公分領著三條不同的故事主線,各自經歷著自己的奇遇同時揭開各自的身世之迷;三條主線時有交融卻又分毫不亂,最後終於又歸於一起……試問這樣的功力有誰辦得到?此其二。
武俠小說一般都和歷史背景多少相關,好的武俠小說尤其如此(古龍例外),金庸的故事更是如此,但是綜觀武俠小說之林,哪怕金先生自己之前的作品,絕沒有一部能像《天龍八部》那樣把歷史與故事結合得如此完美的——把故事放在北宋初年本來就要有勇氣,因為這是真正的「亂世」:宋、遼、西夏、吐蕃、大理多極鼎立,加上正興起的女真,如果處理不好真的容易亂成一鍋粥……小說中對這些國家都投入了濃重的筆墨,讓我們沉浸在不同環境的故事情節的同時,更陶醉於各地的山川風光和人文風貌,這一點沒有深厚的歷史和地理功底是絕難完成的……此其三。
在書中的人物可以說數不勝數,包括了當時各國的代表人物,同時又涵蓋了江湖上的各路豪傑、僧俗、落魄王孫……個中的關系紛繁復雜,但作者仍然拿捏得分毫不差。更為重要的是該書可看作是一部人性的《網路全書》,在裡面爭名的、奪利的、貪權的、要勢的、好色的、被仇恨蒙蔽雙眼的……各色人等一一露面,組成了一副再現實不過的終生相,而同時作者又根據他們不同的特點給他們一一安排了最合適的歸宿:如慕容復的發瘋,鳩摩智的武功全廢,段王爺和他數個相愛的女人相擁而死……對於這樣深刻的刻畫,我們又能說什麼呢?此其四。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但其實金庸的哪部小說不值得稱道呢?只好說,《天龍八部》是其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第二名:《鹿鼎記》
評語:我個人其實很喜歡《鹿鼎記》,為什麼?因為看它的時候人很輕松,更像在看一出幽默詼諧的輕喜劇,不過正如金庸本人在該書後記中所說的,作為他老人家的封筆之作,他自己也覺得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武俠小說,不如說是一部歷史小說。韋小寶的身上其實並沒有多少俠氣,他的所作所為也不見得光明正大,但是他倒是在不經意間幹了許多大事,由於我自己是個歷史迷,因此對這部作品特別有感覺,其實我個人認為武俠小說寫到《鹿鼎記》的份上其實已經到了一個極至,很難再有新的突破了(除非像黃易那樣硬把科幻元素融入武俠那又另當別論),然而它又實在不太「像」武俠小說了,因此實在不好說…… 但倪匡先生給出的評語是《鹿鼎記》已經完全超越《紅樓夢》,能夠超越《紅樓夢》的,在中國文學史上能有幾部?
第一名:《笑傲江湖》

評 語:完美的不用評論了,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評論! 尤其是這部書的社會意義更加深遠。

㈢ 有沒有喜歡金庸小說和地理,整理出金庸中地理的

嵩山
嵩山北依黃河,南臨穎水,東西橫卧,故有嵩山如卧之說。《笑傲江湖》有嵩山派,嵩山掌門左冷禪是金庸筆下比較有名的主人公。《天龍八部》中,喬鋒幼時在嵩山少林寺受業於玄苦大師。少林寺武功號稱天下武學正宗,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說法。《倚天屠龍記》第一回,小東邪郭襄到達少林寺後,有一段風景的描寫:「這時置身處已高於少林寺所有屋宇,但見少林寺層崖刺天,橫若列屏,崖下風煙飄洌,寺中鍾聲隨風送上,令人一洗風俗之氣。」

武當山
武當山北通秦嶺,南接巴山,連綿起伏,是著名的道教聖地。武當山建築群共有殿堂廟宇兩萬多間,四百多處,佔地面積超過故宮一倍以上,有「山上的故宮」之說。武當武術在江湖上非常有名,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之稱。《飛狐外傳》寫到了武當派的威名,武當為內家拳劍之主。《倚天屠龍記》中,少年張三豐在武當山創立門派,最後成為中國武術史上的不世奇才,金庸把這一回題擬為武當山頂松柏長,就是比喻張三豐開創的武當基業。

桃花島
桃花島是以海島自然風光為主體的風景旅遊區。沙灘、礁石洞崖、溪潭、峰岩、花鳥、 林木等幾十處自然景觀和寺、廟、軍事遺址、歷史紀念地、名人碑刻、漁鄉民俗風情等眾多人文景觀相得益彰,並伴隨著一個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構成桃花山所獨具的島嶼風光。夏秋季,每當星辰消失,旭日鑽出海面,海天、沙地渾然一體,形成「金沙日出」天象景觀。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聲按玉蕭。在《射鵰英雄傳》中,桃花島在東海中,離舟山島不遠。在《神鵰俠侶》中,桃花島又是楊過、武氏兄弟和郭芙共度童年的地方。黃葯師、周伯通、洪七公、歐陽鋒、江南七怪、楊過、郭靖、黃蓉等一大批主人公都與桃花島有關系。桃花島成為金庸文化中點擊率最高的詞之一。怎麼樣?靖哥哥和蓉妹妹的桃花島讓你心動了吧?游避暑勝地桃花島,伴你清涼一下!

華山
華山有東南西北中五峰環峙危立,高擎天空,遠望若一朵盛開的蓮花,故名華(花)山。金庸江湖中,華山的地位一直非常顯赫。「射鵰三部曲」更是把華山當作小說故事展開的大背景。《射鵰英雄傳》中,兩次論劍都在華山絕頂。《神鵰俠侶》最後一回中,舉行最後一次華山論劍,英雄本色盡顯。《笑傲江湖》中有華山派。古人說華山如立,以五嶽比喻五經,華山如同《春秋》,主威嚴肅殺,最是奇險無比,有華山自古一條路的說法。華山絕壁巍峙,奇峰聳立,山路險峻,攝人魂魄。

錢塘潮
錢塘潮與亞馬孫河入海口的涌潮齊名,為世界少有的自然奇觀。《射鵰英雄傳》從牛家村開始,牛家村就在錢塘潮邊。《倚天屠龍記》借武當七俠之一的俞岱岩之眼寫到了錢塘潮。不過,《書劍恩仇錄》描寫錢塘潮最為細致了:「只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天際而來,聲勢雄偉已極。潮水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沖烽,於金鼓齊鳴中一往直前。月影銀濤,光搖噴雪,雲移玉岸,浪卷轟雷,海潮勢若萬馬奔騰,奮蹄疾馳,霎時之間已將白振全身淹沒波濤之下。但潮來得快,退得也快,頃刻間,塘上潮水退得乾乾凈凈。」

洞庭湖(岳陽樓)
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金庸小說多次寫到洞庭湖,《射鵰英雄傳》中,郭靖、黃蓉去鐵掌山途經洞庭湖,有一段景色描寫:「上得樓來,二人叫了酒菜,觀看洞庭湖風景。放眼浩浩盪盪,一碧萬頃,四周群山環列拱屹,真是渺渺崢嶸,巍乎大觀。」在七月十五丐幫大會上,由於一連串誤解,郭靖、黃蓉也被擒到了湖中的君山之頂。《神鵰俠侶》中,黃葯師隱身江湖,自得其樂,曾在洞庭湖賞月。金庸江湖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很好地體現了《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句名言。

恆山
恆山如行很好地概括了恆山的氣勢。雄距塞北,群臨曠野,恆山地處塞北高原之上,天氣多晴朗之日,少雲蒸霧繚之時,登高遠眺,俯瞰近看,均能給人雄曠崇高之感。古人由此贊嘆恆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笑傲江湖》中有恆山派,見性峰為恆山派總部所在。在令狐沖做恆山掌門前,恆山和峨眉山一樣,也是女人山。懸空寺是恆山最為奇妙的建築,令狐沖就是被啞婆婆綁在懸空寺。懸空寺靠西面東,儼若精巧、別致、玲瓏剔透的玉雕懸於一幅巨大的屏風上。寺內共有殿宇樓閣40間。南北有三檐歇山頂危樓聳起,對峙而立,由低向高三層疊起,離地百餘尺,附於絕壁上,三面環廊國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飛架棧道相連,高低錯落,木製樓梯溝通,遷回曲折,構思布局妙不可言、整個寺面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實中生巧,危里見俏,能讓你體會到一種在國內其它寺廟體會不到的奇險感。

峨眉山
峨眉山在金庸江湖中是一座女人山。自《倚天屠龍記》開篇小東邪郭襄創建峨眉派後,峨眉山的尼姑女子和武術都堪稱一絕。滅絕師太、周芷若都是金庸筆下非常有個性的女性。峨眉派與少林、武當齊名,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派。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峨眉主峰金頂絕壁高插雲霄,氣勢雄奇;其他諸峰含煙凝翠,重巒疊嶂,飛瀑流泉,澗深谷幽,草木茂盛,故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譽。

雁門關
《天龍八部》中,雁門關是一個發生悲劇的地方。蕭鋒的父母在此被中原群豪阻殺。這一事件是全書重要的邏輯起點,蕭鋒的人生悲劇由雁門關這次意外開始,以雁門關懸崖自殺而結束。蕭鋒眼中的雁門關:但見東西山岩峭拔,中路盤旋崎嶇,果然是個絕險的所在,心道:「雁兒南遊北歸,難以飛越高峰,皆從兩峰之間穿過,是以稱為雁門。」當下從關西的高嶺繞道而行。來到絕嶺,放眼四顧,但見繁峙、五台東聳,寧武諸山西帶,正陽、石鼓挺於南,其北則為朔州、馬邑,長坡峻阪,茫然無際,寒林漠漠,景象蕭索。山道數步之外,下臨深俗,但見雲霧封谷,下不見底。顧嚴武曾寫道:雁門重關,山巒在(yan音演),霞飛雲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

泰山
泰山號為五嶽獨尊,古人說泰山如坐。在金庸江湖中,泰山大多是一處武俠門派或草莽強梁盤踞之處。《俠客行》中提到了泰山掌門盧十八,《天龍八部》寫到了泰山五雄,《笑傲江湖》中有泰山派。而描寫泰山最詳細的要數《碧血劍》第十一回,借群豪之眼觀泰山日出:「這時山谷間忽吐白雲一縷,扶搖直升。良久,東邊一片黑暗中隱隱朱霞炫晃,顏色變幻不定,或白或橙,緩緩地血線四映,一噴一耀,轉瞬間太陽如一大赤盤踴躍而出。下面雲影被日光一照,奇麗變幻,白虹蜿蜒。」

㈣ 金庸的武俠代表作品是什麼

代表作品: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其中我喜歡下面的 《天版龍八部》
《射鵰英雄傳》權
《神鵰俠侶》
《倚天屠龍記》
《笑傲江湖》
然後是特點分析:庸的書似乎有點半文言文,但是讀起來卻非常的順口,娓娓道來,他的小說非常博大,能把中華大地全說進去,上下五千年自由馳騁,天文地理,星醫不桐,古今中外,天所不通,天所不曉。他的小說和中國故化似乎有很大的牽連,但他汲取了西方的寫作手法。和中國故化相結合,從而創作了一種奇特的金庸風格。可以說,金庸做一名武俠接的一帶宗主,泰山北斗當之無愧。古龍書的特點是:他完成拋開了歷史,他的語言十分的幽默,也十分的華麗,他大量的使用短句,他創造的人物大都很寂寞,還有,他的小說推理性、哲理性也極強。

金庸古拙,而且頗有中國唐送話本兒的那娓娓到來的味道。金庸書的曠達、通達、平和正是中國故化的真實寫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也是一個中國傳統問題的發展者。金庸的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大氣、正派,人物刻畫細膩,(這是和別的武俠作品相比),人物有血有肉,多講究江湖大義,有較強的民族主義和人文思想。情節曲折,多以大團圓結局。情節比較合理,有較強的理性色彩。

㈤ 金庸武俠小說的成功和不足之處

金庸這個名字,在華人世界中可謂是家喻戶曉。他不僅開創了中國第三代武俠小說,而且把中國近現代武俠小說推上了頂峰,對中國近現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武俠小說創作的大家,作為與古龍、梁羽生齊名的第三代武俠小說創作者中的代表人物,金庸先生出手不凡,從創作《書劍恩仇錄》開始,在前後的二十年時間里,他接連創作了十四部武俠小說,幾乎每部小說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作品在華人世界中普及程度之高,其藝術成就之高,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

為什麼金庸先生能屢獲成功,為什麼他的武俠小說如此受歡迎,我想個中原因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作為金庸先生的擁躉之一,作為武俠小說迷之一,我想就我個人的體會淺談一下金庸先生武俠小說成功之謎。

第一,金庸先生的博學多才,是他的武俠小說獲得成功的基礎。眾所周知,金庸先生於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等無一不通,於儒家、道家、佛家學說也有精湛的研究,正因為如此,金庸先生再創作武俠小說時才會得心應手,顯得如魚得水。

且看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大多與中國古代的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系,其武俠小說中的某些人物在歷史上也是確有其人的。金庸先生巧妙的把武俠小說的創作與中國古代歷史融合起來,而且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比如,在《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金庸先生就是把人物置身於宋末的亂世之中,詳細的描繪了宋、金、元之間的民族矛盾,描繪了宋與元之間長達幾十年的戰爭,彷彿把我們每一位讀者都帶到了宋末的中國,在我們面前展示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中,他的博學還體現在很多方面。在金庸的筆下,琴、棋、書、畫皆可練就絕世神功,如《笑傲江湖》中的江南四友,他在《倚天屠龍記》中對銀鉤鐵劃張翠山那一套書法武功的刻畫,讓人驚嘆於他對中國書法的精深的研究,而他在《天龍八部》中對於「珍瓏」棋局的構想,更讓讀者對於他的奇思妙想和對圍棋的研究驚嘆不已。

而金庸對於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八卦的理解也深深地融入了武俠小說中,小說中高深的武功往往是與五行八卦結合在一起的。另外,在金庸的小說中,高深的佛法,精深的佛理,在人物口中往往脫口而出,不能不讓人嘆服於金大俠對佛教研究之深。

總之,金庸先生的博學多才,不僅為他的創作提供了源泉,也豐富了他創作的手法和類型,更為重要的是,小說中涉及的歷史、地理、人文科學等等知識,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讀者,讓讀者如飢似渴的吸取著書中的營養。

第二,深刻的矛盾沖突是引人入勝的關鍵。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伴隨著故事情節發展的,是一個又一個的矛盾沖突。比如,在《射鵰英雄傳》中,一開始作者就安排了包惜弱救完顏洪烈,而完顏洪烈為了霸佔她,竟然殺了包氏的丈夫和其義兄,卻善待了包氏和其子,從此,包惜弱就陷入了家仇國恨和個人感情的糾葛之中,也為楊康認賊做父作了鋪墊。而在郭靖的身上,更糾纏著數不清的矛盾沖突——郭靖從小被成吉思汗撫養長大,和拖雷結為安答,和華箏公主青梅竹馬,到最後卻不得不為了民族大義和成吉思汗反目成仇,甚至於去刺殺拖雷,為了和黃蓉而舍棄華箏;他從小受江南七怪傳道授業,情同父子,後來,為了替自己的幾個師父報仇,情急之下,差點錯怪了黃蓉,等等。

又如在《神鵰俠侶》中,主人公楊過的身上,也體現著種種矛盾沖突。楊過很小的時候就沒爹沒娘,一個人流落江湖,好不容易遇到了郭靖、黃蓉夫婦,可是黃蓉對他始終心存戒心,郭芙、武家兄弟也總是欺負於他;在桃花島實在混不下去了,被憨厚的郭靖送到了全真教,卻遇到了人面獸心、唯利是圖的趙志敬做老師;天天被師父和師兄弟欺負,終於爆發了一次,卻打傷了人,闖了禍;逃到了古墓派,總算是有了容身之處,而且小龍女也對他漸生情愫,可是兩人剛打算出墓闖盪江湖之際,卻因為尹志平暗中施惡而產生誤會,小龍女也離開了楊過;之後兩個人雖然復又相聚,但卻因為種種誤會,總是聚而又分,甚至為了讓楊過安心治療情花之毒,小龍女又再次離開楊過,直到十六年後再相聚才永世不分離;為人風流倜儻、儀表人才,卻被郭芙斬斷了右臂,成為了殘疾人;郭靖對他疼愛有加,如同己出,他卻為報父仇,欲除之而後快。一言而蔽之,激烈的矛盾沖突在楊過身上時時糾葛在一起,不僅把他放到了沖突的漩渦,也讓他比一般的人更為成熟。

正如金庸先生自己所說,激烈的矛盾沖突更能引人入勝,更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讓每一位讀者在欣賞武俠小說的過程中,不自覺的隨著主人公的喜而喜,隨著主人公的悲而悲,也更加能融入到小說所描繪的武林世界中。

第三,對人物有血有肉的描寫,是金庸武俠小說成功的關鍵。作為武俠小說,刻畫英雄人物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內容。而金庸武俠小說對人物成功的刻畫,更是有其獨到之處。

金庸先生對人物的刻畫重在從人物的內心深處、從人物的品質來進行。比如,在《射鵰英雄傳》中,金庸先生刻畫郭靖這么一個人物,就有不同凡響之處。郭靖能威震武林、人人敬仰,不是單憑自己有著一身震爍古今的武功就能做到的,更是靠著他扶危濟困、主持正義的俠義精神,靠著他義守襄陽,抵禦外侮的實際行動。正如郭靖自己所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正因為「為國為民」,因此,郭靖這個人物的形象在讀者心目中必然是高大的、光輝的,也比一般的武俠小說中單靠武功取勝的武俠高出了一個檔次。

又如,在《天龍八部》中,金庸先生刻畫了簫峰這個深入人心的人物。小說起初,喬峰作為丐幫幫主,屢次率眾抵禦遼兵入侵,殺傷遼兵甚重,立下赫赫大功,後來,他被人陷害,與中原武林反目成仇,投靠遼國作了高官,人生的巨變,特殊的遭遇,使他終於認識到,遼國也有好人,大宋也有奸賊,遼國與大宋相爭,死傷的都是無辜百姓,因此,他才多次力主遼、宋和平相處,直至最後以死相諫。簫峰這個人物,到最後無疑已經成了一個維護國際和平的國際主義戰士,其精神境界之高,可以說已經超越了當時封建社會人們狹隘的民族主義精神,在讀者心中,簫峰的高大形象簡直就是空前絕後的。

總之,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金庸先生高超創作水平的體現。研究金庸先生成功的原因,不僅能幫助創作者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更能提高我國通俗文學的整體水平,使我們能欣賞到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平!

㈥ 關於金庸小說中的地方名稱

神鵰俠侶 無名谷

㈦ 請問關於金庸武俠小說的問題

當然,你說的很對。這里是金前輩筆下八大門派的真實來歷,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少林、形意、太極、八卦、武當、峨眉、南拳、青城八大門派盤點:

少林:少林是中原武術中范圍最廣、歷史最長、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以出於中嶽嵩山少林寺而得名。自古有稱「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術為代表的整個外家功夫的集大成。少林武術的要旨,傳說當日達摩祖師見眾憎坐禪,萎靡不振,難以入定,有礙佛法,細究其由,乃因軀體衰弱所致,於此悟到修習佛事必先強健體魄,因效鳥獸神態創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點,首要之點即為調呼吸,練百骸,進退敏捷,剛柔兼濟而尤以剛為主,以攻架為主,以長手為主,成為各類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形意:形意拳又名心意拳或心意六合拳,與武當、太極、八卦並稱內家四大拳派。但是,形意拳的風格卻是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形意拳出現於明末清初,為山西蒲州(今永濟)人姬際可(字龍峰)所創。相傳姬際可早年曾到嵩山少林寺學藝十年,頗得少林秘傳,尤精槍術。當時正值天下大亂,姬際可考慮到處於亂世可執槍護身,倘若處於太平之世,不帶兵刃,一旦遇到不測,將何以自衛?於是他變槍為拳,取「以意為始,以形為終」之意,創編出迅猛雄悍的形意拳。

太極:說太極拳創於明朝丹士張三豐,更有吳圖南先生在20世紀初就考證出了太極拳最早始於南朝的韓拱月,可惜在南北朝之後的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卻找不出有關流傳的記載,在明朝武術家戚斷光的《紀效新書》中歷數了「古今拳家」,卻不見太極拳的蹤跡。甚至楊露禪在陳家溝學成後,逢人問所學何拳,答曰:綿拳。伊仍不知太極為何物。咸豐年間,武氏推薦楊露禪雲京城教拳時,有拳師請楊一試身手,楊仍自稱所學綿拳,除石人、木人、鐵人不能打外,余者皆不在話下。在號稱中國太極拳發祥地的河北永年也有很多人稱太極拳為「綿拳」或「沾拳」。太極拳內功修煉法博大精深,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其實「十年」並不算太長,如果沒有掌握太極拳的正確修煉方法,就算是練幾十年也出不了門。「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這兩句話道出了練功的要旨。

八卦:明末清初,中國山東吳定府海豐縣楊家莊,有一位武師楊吉興,自幼得各派武林高手傳藝,內外家武功均有所習,尤以內家陰陽八卦掌和外家鐵砂掌最精。經過多年苦心研習,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這便是楊氏武藝原始之雛形。後來,經過世代傳習修正,形成楊氏武藝體系,並記錄於《詔世拳術訓譜》手抄本中,可惜毀於「文革」。其中,譜上關於《楊氏武藝》之八卦掌和鐵砂掌的記載列為首卷,文中記有「詔世訓,世傳之八卦掌,亦喚『陰陽八卦掌』也。鐵砂掌者,出少林,祖吉興合習。後裔楊景繼承祖訓,隱傳天理教為將,相互授受,交流拳法,各習其所長……」。至於楊吉興的師承,譜中並無記載。卷中還列有三大絕手、五大解手、七星點手、九龍盤手、十二反手、二十四奪命手等絕技。

武當:武當為內家之宗。據明末清初黃宗羲的《王征南墓誌銘》,武當派為宋人張三豐所創。據說張三豐是北宋未年武當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賊人,夢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張三豐孤身殺賊百餘人,遂創立內家拳派。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當出自玄門道教,中華本上的色彩極濃。少林功夫蘊藏著佛家的慈悲之理。武當功夫源於道家、老子講「一」講「道」,莊子講「廣莫之野」講「逍遙游」,使武當功夫有較濃的想像色彩和審美意蘊,招式的表現也很有詩意。

峨眉:峨眉派與少林、武當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個范圍很廣泛的門派,尤其在西南一帶很有勢力,可說是獨占鱉頭。峨眉派之得名,是以佛教四大名山之峨眉山而起的,它與洪門天地會之「峨眉山」不同,洪門的「峨眉山」是山堂而出於虛構,峨眉派的「峨眉」是地名,是實指。從宗教淵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為主。在武俠小說中,金庸《倚天屠龍記》說是郭靖幼女郭襄,因為心中愛慕楊過,而又尊敬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所以雲游天下,藉此暢解胸中塊壘。後得機會聽覺遠念涌《九陽真經》,創立峨眉派,後來傳至滅絕師太,其弟子紀曉芙、周芷若等,皆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許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蓮等,又如劍法中的文姬揮筆、索女撣塵、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態。

南拳:南拳是明代以來流行於南方的一大類拳種的總稱。南拳據說最初是出於南少林,在明代逐漸形成獨立拳系。南拳總的特點是步穩、拳剛、勢烈,少跳躍、多短拳、擅剽手,以聲、氣修力。 南拳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形成獨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來,以「反清復明」始,以「行俠仗義」終,在武俠傳奇小說和影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傳說中是一個反清的大本營,在那裡集結了洪門子弟和三山五嶽的俠雄豪客。清兵火燒南少林,洪熙官來到廣州,隱居在大佛寺,與佛緣和尚共開武館。又如方世玉,為廣東「少林十虎」第二人(第一人為洪熙官),其母苗翠花是「少林五老」中的苗顯之女,有「一代女俠」之稱。

青城:青城派劍術被譽為全國四大劍派之一,歷代青城道士中均有習劍術者。近代,青城山還流傳有七星劍,飛劍十三劍,二十四劍等。青城拳術深受劍術影響,有「劍拳」之稱。青城派武術常有的器械,除劍器外,還有青龍大刀,乾坤圈,鐵鞭等。青城拳術因師承不同而有多種,其中以青城洪拳最為知名。清代道光庚子年(1840)灌縣(現都江堰市)還出現過全國武科榜眼(亞軍)王萬壽。

㈧ 金庸的文化水平究竟真的高嗎

金庸的文化水平高不高不知道,但寫作水平要高出其他武俠小說作家。

金庸小說之所以影響面如此巨大,是因為他能做到雅俗共賞,說它雅俗共賞,是因為金先生的小說在形式上是武俠小說,而實際上它已大大地超越了武俠小說的范疇。小說中文戲的分量相當重要,而且武中有文,文中有武,二者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密不可分。

突出人物性格是金庸小說的一大成就,金庸曾說過:他的一十四部小說中的所有人物沒有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這是一般作家所做不到的。黃蓉的機智聰慧,臨危不亂比她的美貌更能打動人心,但在該劇中,當黃蓉看到女兒被金輪法王綁在高台上處境危險時,竟然哭著喊著一個人連滾帶爬地往前沖去,張導演的意圖可能想表現黃蓉愛女心切,痛女心急之意,可他卻忽略了一點:黃蓉不是一般的村婦,這是一個智慧超群頗有乃父之風的巾幗英雄。其智慧不在諸葛武侯之下。即便是再著急也不會做出那種舉動的。

㈨ 金庸和古龍的小說有什麼不同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古龍的作品
金庸的小說里大多寫的是名門大家的經歷和愛情
你的家世決定著你的命運
出生在有背景的家庭里
你就是世人的驕子
那是社會底層人無法可及的
而古龍的小說里大多寫的是浪子或社會的底層
寫他們的經歷、寫他們的情感
也許那裡面的某一個人就是你
連古龍都說他自己就是一個浪子
他小說里的主人公豈非都有他的影子
他才能寫出小說中浪子的真情實感
一個把自己真正感情注入到作品的人
他的作品又怎麼會空洞呢
也許古龍的小說不像金庸的小說那麼有社會深度
但古龍所描寫人類的情感卻是無人可及的(包括金庸)1:金庸梁羽生好拿歷史做文章大框架基本也和歷史相關聯,古龍則基本撇棄,
2:金庸考慮東西比較細膩,他的風格是要把人物的心理變化,細致動作一一展現。這么寫的確真實感比較強,但缺點就是寫作速度慢,要考慮的東西太多。
古龍則簡潔明快,甚至招式打鬥基本全省略了,很少深究人物內心深處的變化,基本上人物的變化都體現在外部行為動作上。
3:情節人物上金庸書里比較豐滿,各式各樣人物都有;古龍基本一錘子定死,不是朋友背信棄義就是女人淫盪毒辣,主角一頓悲慘,沒個好鳥。他這一輩子也就會寫這一種書了,說白了他寫東西純粹為了宣洩,和他悲慘經歷有關,不像老金還立志本本書各不相同。
4,至於獨到之處,古龍風格是耍酷,金庸比較質朴;古龍情節詭異,金庸情節銜接過渡自然;古龍比較淫盪,金庸比較靦腆;古龍渲染現實,盡管很誇張;老金編制童話,但盡量往現實靠,這樣比較有代入感,好引誘別人陷入其中淡忘現實的痛苦。
最後老善給你的總結就是:一個是以刺激人為樂,一個以麻醉人為喜;兩人共同為了培養自己的『知音』而努力著,沒一個好鳥,哈哈哈哈。天下文人莫出於此也 金庸的對決,重形
一個劍招一揮掌的都寫出來,使人身臨其境

古龍的招數,重意
比如小李飛刀都是沒人看到怎麼出手就over了

金庸的故事多是角色升級型的RPG
主角由一開始的小菜鳥一步一步地努力成為大俠

古龍的故事則是解謎類型的游戲
楚留香、陸小鳳,沒人知道他們的出身,只知道他們一出場已經很強

金庸的主人公多俠客

古龍的主人公多浪子

金庸的愛情,若非堅貞到萬劫不復,就是處處留情卻不知身該何處
如楊過,如郭靖;也如張無忌,如韋小寶

古龍的愛情,卻往往是表面的浪子,心底的永恆。
如小李飛刀,愛,和傷痛。 事實上,金、古屬於兩種不同格調。

金庸比較中庸,左右逢源,所以,很吃得開。

古龍情熱,終於自己把自己燃燒掉。

不懷疑古龍是用心寫的,但畢竟難登大雅之堂。說什麼古龍如酒,金庸似茶?一派胡言,如是說,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濃如醴。醴即酒。又說古龍小說反應底層社會人物生活,更屬無知之說。古龍小說中的那個社會也叫社會?底層民眾什麼樣?就他說的那個樣兒?腦子進水了才相信。當然,看過有人那樣評論,古吧持這種觀點的只是跟風罷了。

金庸比較喜歡早期的書劍,還有連城訣。其實連城中的狄雲才是底層社會的民眾的化身。天龍太虛幻,當然,最討厭鹿鼎。金是承前啟後者,書劍承前,鹿鼎啟後,但啟出來的都是些什麼?古龍,溫瑞安,黃易,直到李涼,一蟹不如一蟹,越來越垃圾。

㈩ 對金庸 評論

對金庸的評論:金庸是一個成功的報業巨子,更是一個成功的武俠小說創作家。 金庸 將其回定義為一代通俗文學大師是恰答如其分的。既然稱做通俗文學大師,還是有必要通過他的小說進行一番文學雅俗觀的論辨。(中國文學網評)金庸就像一個『黑洞』。把傳統發揮得淋漓盡致,任何人靠近他,就會化為烏有,根本沒法比。(黃易評) 金庸的作品所表現的深厚意蘊確非古龍、梁羽生所能及,他不僅是現代武俠小說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忽視的一代名家。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1996年至1997年,擔任全國人大常委香港籌委會委員。1998年,獲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 2000年,獲得大紫荊勛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