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謝覺民人文地理讀後感

謝覺民人文地理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25 15:12:18

❶ 世界上較著名的地理學家有哪些

徐霞客
顧祖禹
張相文
胡兆量
王恢
吳尚時
侯仁之
趙其國
國際著名旅美地理學家謝覺民
林超先生是國內著名的地理學家,珠穆朗瑪峰的正名,就是他的功勞。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古都學會會長、陝西師范大學教授朱士光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
任美鍔,著名地理學家和海洋學家
著名地理學家吳傳鈞院士 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和人文地理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原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明代著名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教授、滿志敏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李長傅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諮詢委員,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王育民先生
沙學浚,著名地理學家
李旭旦教授(1911-1985)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
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
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恩涌老先生
蔣君章畢生從事教育、新聞工作,是著名的地理學家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
著名地理學家劉胤漢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黃盛璋
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羅洪先

❷ 對現代自然地理有貢獻的的人物有哪些

張相文
胡兆量
王恢
吳尚時
侯仁之
趙其國
國際著名旅美地理學家謝覺專民
林超先生是國內著名的屬地理學家,珠穆朗瑪峰的正名,就是他的功勞。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古都學會會長、陝西師范大學教授朱士光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
任美鍔,著名地理學家和海洋學家
著名地理學家吳傳鈞院士 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和人文地理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原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教授、滿志敏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李長傅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諮詢委員,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王育民先生
沙學浚,著名地理學家
李旭旦教授(1911-1985)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
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
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恩涌老先生
蔣君章畢生從事教育、新聞工作,是著名的地理學家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
著名地理學家劉胤漢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黃盛璋

❸ 以史為鑒 繼往開來——中國地質學會周年點滴回顧

浦慶余

(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2年是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有許多往事值得回顧和紀念。作為擔任過中國地質學會下屬的專業委員兼職副秘書長8年,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專職工作14年,返聘7年的學會工作人員,更有許多話要說,為中國地質學會更加符合「由中國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自願組成的、依法成立的學術性社會團體」的原則,盡一份責任。特選擇會員、理事會和會章三個問題,作些點滴回顧和粗淺分析,以求教諸會員。

一、一份會員名錄的啟示

1948年2月,中國地質學會刊印了一份會員名錄,編者按語寫道:

本會理事會於三十五年十一月二日決議:「會員會友未履行其義務兩年者,本會認為自動退會,並在南京中央日報刊登廣告催交會費,至年終尚未交納最近二年以上之會費者即作退會論。如繼續履行義務,當隨時恢復其會籍。」茲本會已於三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在南京中央日報通知此項決議;此次會員錄即遵照前項決議編制,因卅六年前未交納會費滿二年致未編入此次新會員錄內之會員會友,一俟補交會費,即隨時恢復其會籍(永久會員當然不在此列)。

當年,執行的是1942年3月20日第十八屆年會通過的《中國地質學會章程》,該章程規定學會宗旨是「以促成地質學及其他地質學有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規定會費標准會員每年5元,會友每年2元,如一次交納50元者為永久會員,團體會員每年400~600元。

抗戰期間,我國一些院校、研究機關大多遷往西南後方,中國地質學會隨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往重慶。那時雖然生活艱苦,工作條件很差,學術活動卻接連不斷。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院校、研究機構遷回原地,中國地質學會也隨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那時,有的會員就職單位有變動,有的出國深造或去國他就。在這個背景下,學會理事會於1946年11月作出決議,進行會員重新登記。把交納會費作為重新登記的重要條件。

這份「中國地質學會會員錄」中,公布了重新登記後的會員總數為486人,其中創立會員19人,劉季辰是1922年學會成立後第一批入會的會員,這里誤記為創立會員,創立會員應有26人,重新登記者實際18人。還有8人,有4人已去世,他們是趙汝鈞、丁文江、王紹文和葛利普,其餘4人是李捷、董常、仝步瀛和麥美德,尚未重新登記不知何故。永久會員有357人,通信會員28人,榮譽會員1人,還有會友96人,機關(團體)會員44個。此外已故會員有28人,除了上列4位創始會員外,已故世者中有中國地質事業初創時期的大力支持者張軼歐,在野外地質調查時先後被土匪殺害的趙亞曾、許德祐、陳康和馬以思,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的前身東南大學地學系早期的系主任鄭厚懷和被屈死的中央大學教授朱森等。

重新登記的486名會員中,按從事的學科或專業劃分,地質學412人,地理學46人,土壤學11人,動物學2人,測量學4人,植物學4人,地球物理學5人,考古學1人,人類學1人。也就是說,與地質學相關之學科者有74人,占會員總數的15%強。體現了學科交叉,各相關學科之間的相互交流,也反映了中國地質學會人氣的旺盛,有較強的親和力。

會員中還有少部分外國人。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就有三位外國人,他們是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美籍古生物學家Grabau A.W.,農商部顧問、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瑞典籍新生代地質與考古學家Andersson J.G.,燕京女學校地質學教師Miner L.。1922年就有在北洋大學任教的美國地理學家Barbour G.P.,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Berkey C.P.,日本東北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早板一郎等入會。1948年重新登記時安特生和那林已經回瑞典,巴爾博已回美國,早板一郎在台灣大學任教,德日進已回法國,梭頗已回美國,他們也都重新登記為我國地質學會會員。反映這些曾在中國任職的地質學家對中國的感情,也說明中國地質學會從成立起就是向世界開放的學術團體。

在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有已步入政界的翁文灝和朱家驊兩人,翁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朱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刊印名錄時翁已下野,任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南京解放後,1949年7月29日,中國地質學會理事會決定:會員翁文灝、朱家驊兩人被列為戰犯,停止其權利和義務,會員錄上不予列名。不知何故,翁文灝回來後,特別是毛澤東同志肯定其為愛國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後,沒有恢復他的會員權利和義務。

抗戰勝利後,有一批從事地質地理工作的年輕學者和應屆畢業生出國留學,在國內時有的是中國地質學會會員,有的是會友,可能是通訊不便的原因,也可能是別的緣故,除了池際尚、周明鎮、謝覺民、李璞、馬杏垣、楊懷仁外,其他人沒有重新登記。值得稱頌的是新中國成立後,池、周、李、馬、楊和塗光熾、張炳熹等先後回到祖國大陸。謝覺民和楊懷仁是浙江大學史地系畢業的,謝覺民沒有回來,後來成為美國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匹茲堡大學終身教授。1980年後與我國地理界經常進行學術交流。

在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朱家驊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在解放戰爭後期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翁文灝雖在1948年11月末卸任行政院院長,擔任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他對蔣介石不滿,千方百計要擺脫蔣介石,但由於被列為戰犯,又不敢留在大陸,轉展香港、法國,終於在1951年回到祖國大陸。丁驌和張其昀任浙江大學史地系主任,教人文地理。丁驌因擔任過國民黨重慶黨部書記,張其昀時任國民黨浙江大學區黨部書記,前者去了美國,後者去了台灣。張其昀到台灣後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後任「總統府資政」。他後來在研究和整理中國歷史文化方面在台灣有很大影響。

1929年2月14日第六屆年會上通過的會章規定:「國外之地質學者或古生物學者對於中國地質有所合作或有所貢獻者得為本會通訊會員。」之後陸續發展通訊會員。這次重新登記的通訊會員28人。國籍有美國、英國、日本、印度、法國、奧地利和瑞典,其中美國的Broom R.教授正在南非任職。

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有1948年被遴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翁文灝、李四光、謝家榮、朱家驊、楊鍾健和黃汲清。後來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的有75人,其中2人當時還是會友,被台灣「中央研究院」聘為院士的有3人。

重新登記的機關(團體)會員有44個,除了當時我國三大地質機構: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和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以外,還有資源委員會,四川、台灣、江西、西康、河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地質調查所,資源委員會所管轄的一些礦業公司、中福兩公司聯合辦事處、一些官民聯辦的礦業公司、國防部測量局、北京大學、北洋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學院、武漢大學、重慶大學和清華大學。

從這份中國地質學會會員名錄,我們可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中國地質學會是一個民間學術團體,它的性質是群眾性的,屬非政府組織,所謂自願組成,指的是成立時有發起者,即創始會員,會員自願入會,自動退會,進出自由,要盡義務,交納會費是最基本的要求。現在,中國地質學會號稱有多少萬會員,卻不交納會費,有的退休多年,有的出國很久都沒有聯系,不知誰入會了,誰退會了。所謂的會員是虛位,是「被會員」。誰當理事了,誰當理事長了,就辦個會員證。團體與政黨不一樣,但也得像個樣子,有點規矩才是,須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其次,中國地質學會在當時有很大的吸引力,從會員結構上體現了以促成地質學及與其他地質學有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於1932年,有46位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參加中國地質學會。竺可楨1922年就加入中國地質學會,他也是中國地理學會創始人,1948年還重新在中國地質學會登記。地理學者中有地貌學者加入中國地質學會,如果是學科接近的話,那麼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學者與地質學的關系就比較遠了,如胡煥庸、張其昀、謝覺民、張印堂、陳正祥、周立三、鍾功甫、薛貽源、洪思齊、嚴重敏等。研究動物學的張春霖、壽振黃,研究人類學的吳定良,研究植物學的胡先驌、侯學煜也都加入中國地質學會。

第三,這份名錄的編排按英文字母次序,不管職務多高、年齡大小和專業,也不論在中國地質學會中的職務如何。只列何時入會,何年成為永久會員,以及當時服務於哪個單位。從這里可以看到凡是中國地質學會會員都是一律平等的。展示在大眾面前的只是會籍、會齡的區別。

1980年初,李春昱曾說1948年由他經手將學會的8000美元請美國友人存在美國的銀行。我1985年到學會工作,在1994年聽說此事,向學會有關人士詢問此事,據時任專職副秘書長的何世沅說,當時請李春昱把詳情寫了下來,隔段時間找不到了,再請李春昱寫了詳情,李很不高興,但還是寫了。何世沅說,這張紙也找不到了,那時李春昱已去世。我問過程裕淇,他說聽李說過,程裕淇還記得那個美國人是位女士,他還記得她的名字,他把這位美國友人的名字寫了下來。後來,新任專職副秘書長王弭力把南京會所和美國存款的事認真辦了,南京會所要回來了,存款一事沒有確切信息,沒有辦成。1948年學會哪有這么多錢,有可能是至少一部分是會員重新登記時交的會費。

二、一份歷屆學會領導機構名錄的思考

我根據歷屆理事會名單,整理了一份中國地質學會從成立至今歷屆理事會職員名單。從這份名錄並結合中國地質學會的實際工作情況,可以得知中國地質學會治理結構的變化,從中能夠獲得學會工作的一些認識和體會,以及今後如何改革的啟示。

從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到1952年,共27屆理事會的任期基本為1年,至多跨2個年度。理事人數從數人到十數人,第八屆及以前設副理事長2人,第九屆至第三十一屆不設副理事長,第二十一屆至第二十六屆,增設監事會。理事會有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書記)和會計等分工。也就是說,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評議會)是名正言順地在理事。理事長,一般不連任。這是比較合理而又高效的學會治理結構。

從第二十九屆(1954~1956)理事會開始,理事會任期延長至4~6年,第三十一屆理事會(1962~1979)因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從這年開始到1971年,被作為「裴多菲」俱樂部受到沖擊。至1972年因對外關系需要,恢復以中國地質學會名義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理事人數急增,如第三十一屆44人,從第三十二屆到目前的第四十屆,增至100多人,這一時期從第二十七屆(1951)至1971年李四光逝世,他連任了6屆的理事長,長達20年。這對於學術團體來說,是不正常的狀態,與民間學術團體的治理結構出入較大。這一時期取消了理事會的會計,由掛靠單位的會計代行會計工作。鑒於不收會費,經費由掛靠單位和中國科協支持,經費賬目也不必向會員公布。這一時期,開始(1950、1951)因秘書長孫雲鑄工作在北京大學地質系,該系學生游振東和何錫麟協助秘書長工作。1952年開始設專職職員。第三十一屆理事會開始設專職編輯組成《地質學報》和《地質論評》編輯部。也就是說學會有了辦事機構,理事會開始擺脫辦理學會之事。

中國地質學會歷屆理事會職員名單表

續表

續表

從第一屆至第三十屆理事會的理事長和秘書長都由地質學家擔任,第二十八屆至第三十一屆理事長李四光雖是政府的地質部長,但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第三十一屆的秘書長朱效成雖是司局級行政幹部,但他在他們這個層次的行政幹部中,學習地質學的成效是比較好的,基本上是一位懂得地質學的管理幹部。從第三十四屆(1988~1993)理事會開始理事長就開始由掛靠單位地質部、地質礦產部至國土資源部的部長或副部長擔任,開始先後任理事長的幾位部長和副部長雖然是學地質,從事過地質工作,但是以他們在地質科學上的成就和學識,是當不了理事長的,是部長的身份才當得了理事長。從理事長人選的變化,可以看到中國地質學會的治理結構已偏離了群眾性學術團體的性質。常務理事會例會的舉行也與國家行政機關的部長辦公會議同一模式,有人戲稱「將地礦部部長辦公會議搬到地質學會來了。」有段時間,為了減少層次,因繁就簡,將常務理事會議與秘書長會議合並召開,名為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後來也被一位擔任常務副理事長的地礦部副部長否掉了,說常務理事與副秘書長是兩個層次的,不能一起開會,以後就變更為常務理事會決定,秘書長會議落實工作。在行政部門看來理事長、副理事長與常務理事基本上是部級,副部級和司局級幹部,副秘書長基本是處級幹部,只有前者可作決定,後者的任務是將決定落實到實處。在一起開會覺得不成體統。這又是將國家機關的行政級別帶到學術團體。

學術團體的會長(理事長)應由著名科學家擔任,如果他既是著名的科學家,又是社會活動家則更佳,這是國際慣例。1979年以後,全國性學會迅速增加,且有部門分割的趨勢,這是利益所向。這既有積極意義,也隱藏有弊端。而且有不少學會由本部門的行政領導,如國務院有關部、委、局的首長擔任會長。1980年後期,國務院明文規定,行政領導不得擔任學會、協會和研究會的領導職務,這是正確的。但是留下一條尾巴,說若的確需要,應報國務院批准。實際上這項規定是對已經擔任學會、協會領導職務的行政領導的一種限制,而不是為了擴大。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二屆(1979~1983)、第三十三屆(1983~1988)理事長先後由黃汲清和程裕淇擔任,以前幾屆的理事長李四光雖是地質部部長,但他畢竟還是著名地質學家。以後換屆除黃汲清和程裕淇外,不是沒有合適的著名地質學家。再說,李四光擔任理事長時,地質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何長工在學會並無職務,只是先後由具有地質背景的副部長宋應和學部委員、副部長許傑擔任學會常務理事;黃汲清擔任理事長時,地質部黨組書記、部長孫大光也未在學會擔任職務,只有副部長鄒家尤出任18位副理事長中的一位副理事長。程裕淇擔任理事長的階段,夏國治副部長擔任副理事長(當時有9位副理事長)。1988年以後的6任理事長都是地礦部或國土資源部的部長或副部長擔任理事長,而且有的並無學習或從事地質工作的背景,由於部長又是部里的黨組書記,工作很忙,還要有一位副部長或副部級幹部擔任常務副理事長。這樣做,名義上是加強領導,實際上是學術團體治理結構和管理模式的倒退;名義上是爭取部里的支持,實際上是一種簡單的理解;說是經過國務院審批,實際上你報上去了,能不批嗎?理由總是可以找到的。

三、幾份會章的回顧

中國地質學會章程是中國地質學會性質、宗旨、任務、行為規范的約定,是在憲法所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活動的指導和自我約束,可以說是學會的根本大法。中國地質學會章程從1922年成立起到現在經過十多次的修改。

中國地質學會的名稱是1922年章程的第一條就寫明了的,已經有90年的歷史。學會的宗旨1922年章程規定為「促成地質學及其關系學科之進步」。這一宗旨的敘述既簡潔又明了,這一記述在1929年、1931年、1935年、1942年的幾個章程和簡章中一直沿用。而1954年2月的章程卻修改為「團結全國地質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交流學術技術經驗,謀地質知識之提高與應用,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為經濟建設服務」。其實學會不是從事學術研究的機構,至於「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為經濟建設服務」是政治任務。1953年,毛澤東在《批判離開總路線的右傾觀點》一文中說:「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期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不要脫離這條總路線,脫離了就要發生『左』傾或『右』傾的錯誤」。1954年的會章規定的宗旨是根據這種精神修改的。

1950年8月26日的理事會會議贊成謝家榮的提議,取消永久會員,這樣就在沒有經過會員代表大會票決的情況下剝奪了已交50元大洋的永久會員並得到學會承諾的權利。

1957年的會章對學會宗旨修改為:「團結全國地質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交流科學技術經驗,開展學術討論,努力使我國地質科學迅速達到世界水平,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服務」。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毛澤東在開幕中提出「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並從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1956年提出向科學進軍,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這次修改會章,對學會宗旨的表述是根據這些原則而進行的。

再一次修改會章是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之後,1978年3月18~31日,舉行全國科學大會,當時重提四個現代化和出成果出人才。1979年的會章總則包括第一條表明中國地質學會的性質是學術性群眾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第二條表明中國地質學會的任務是「根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新時期總任務的要求,團結廣大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為地質戰線出成果、出人才,為地質科學技術迅速達到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為在21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作出貢獻」;第三條是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提倡各種學術觀點和學派之間自由討論,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和檢驗經驗。顯然這條是總結「文革」及以前的經驗教訓,全國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討論的背景下,寫進會章的。1983年會章只作文字修改,內容與1979年會章基本相同。

1988年會章與1979年和1983年會章除了增加培育、推薦人才和改革的內容外,其他基本相同,這是因為此時中國地質學會設立了青年地質科技獎,中國科協設立了青年科技獎,學會和全國地質部門的改革正在進行中。

1993年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制定的會章,第二條明確為宗旨,是這樣陳述的:「本會宗旨是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倡導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精神和優良作風,團結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地質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這是由於中國科協提出了「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科協精神,科學技術領域的改革提出了兩個促進。此前,1991年民政部頒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國科協於1992年制定了新的全國性學會組織通則,是按照《條例》和《通則》的要求,總則應概括為三個內容,一為本會性質,二為宗旨,三為任務,進行修改的。

1997年會章與1993年會章基本相同,只是第一條本會性質,增加了中國地質學會「是發展地質科學的社會力量」「代表中國地質界參加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及其下屬組織」。這樣,就明確了中國地質學會在發展科學中的社會地位,對自己的職責作了限定。實際上,中國地質學會從來就是代表中國地質界參加國際地科聯的活動,只是因為在北京舉辦第30屆地質大會非常成功,擴大了我國的國際影響,這里作了進一步明確。第二條宗旨增寫了「促進地質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放在1993年會章的兩個促進之間。這里的「成長」主要指的是青年地質人才,「提高」主要指的促進成為兩院院士和中國地質學家走向世界,如擔任國際學術組織的有關職務,承擔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主題報告和主持人,等等。

2000年的會章是根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國務院頒布的修訂後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重新登記時,根據民政部提供的《社會團體章程示範文》修訂的,總則增加了中國地質學會的英文名稱,增添了「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范」的內容,明確了「民主辦會」的原則。將原會章中的「任務」作為「第二章」業務范圍載明。整個會章的章、條均按《範本》重新調整。特別是載明「本會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以及掛靠部門國土資源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即認了三個上級管理單位。

2006年會章按1997年和2000年會章中總則第三條宗旨的四個促進,增加了第五個促進「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歷年會章的變化,除了上述原則、宗旨以外,還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變化,例如「任務」或「業務范圍」也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1922年只說有一種刊物,名為《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9年會章有「本會得設獎章或獎金,以獎勵地質學之有貢獻者」,1942年會章增寫了出版物有西文會志和中文地質論評。1954年會章專設一章「學術活動」另一章「刊物」,1957年會章增加了「協助有關部門解決科學技術問題」。1979年會章專列「主要任務」一章列舉了7項,1983年會章的「任務」一章,根據新情況進行調整仍為7項。以後幾次修改會章大體都是這樣改動。又如,關於會員,歷年也有變化。

一個國家有三部分的組織,一是政府,它具有管理國家的行政職能,由選民選舉產生,是為選民服務的公務機關;二為企業,它以贏利為目的,同時為公民生產和提供生產和生活物質。政府維護公民的權利,企業有自己的私利。中間就有一批非政府、非贏利的組織。學術團體是第三種組織中的一分子。它從政府「批發」服務,廉價或無價提供給公民。作為學術性團體,有別於政府部門的科研機構,也有別於企業的研發部門。它的業務范圍是很明確的。早期的中國地質學會會章規定的「以促進地質學及其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既明確又簡潔,也好記。後來的會章幾經修改,增加了許多,實際上是這一宗旨的細化,或具體化,為什麼「促進」原來是兩個,後來增加到三個、四個和五個促進,越是具體,越是不全面,要不斷補充。而且由此具體化反倒不確切。例如,1957年會章中說要「從事學術研究」,這應是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的任務。1983年會章中提出積極開展咨詢服務活動,實際上學會在咨詢服務上不具優勢,至於把「遵守憲法、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在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指導下開展活動。」作為宗旨寫進會章沒有必要,一是這種要求是每個個人、政府機關、群眾團體和企業甚至政黨都應做到的起碼的要求,只要是公民、法人,都應如此;二是這個要求是義務、是責任、是共識、是常理,不是屬於宗旨的范疇。

會章要簡單明了,要有個性,既要有規范,也要有靈活性;既要便於記憶,又要有可操作性。制定一個好的會章不是件容易的事,值得好好研究。

以上對一份會員名錄、一份歷屆理事會主要領導名單和歷屆中國地質學會會章,進行了回顧和思考,是很膚淺的,可能存在錯誤。但其目的是為了中國地質學會能夠真正成為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的家,找准位置,成為真正的符合非政府組織特點的學術性社會團體。在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之間,起到補充和協調的作用。

❹ 有哪位大仙知道目前我國高校里,設有地理科學這門專業課

地理科學專業
01033001 高等數學 Advanced Mathematics
內容提要:高等數學是高等學校理工科專業的一門必修的重要基礎課。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地獲得函數、極限、連續、一元函數微積分、向量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多元函數微積分、曲線積分與曲面積分、微分方程和無窮級數的基本知識。一方面,它為學生學習後繼課和解決實際問題提供必不可少的數學基礎知識及常用的數學方法;另一方面,它通過各個教學環節,逐步培養學生具有比較熟練的基本運算能力和自學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抽象概括問題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高等數學》,同濟大學應用數學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參考書目:《高等數學》,各院校的教材。
《數學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數學輔導及教材習題解析》,海洋出版社。
《高等數學附冊 學習輔導與習題選解》,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數學習題集》,機械工業出版社。

01033002 線性代數與概率統計 Linear Algebra and Probability Statistics 【72—4—3】
內容概要:本課程包括線性代數與概率論兩部分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行列式、矩陣、線性方程組、隨機事件及概率、隨機變數及分布、隨機變數的數字特徵等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專業課的學習打基礎。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工程數學—線性代數》同濟大學數學教研室 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數學—概率論》 同濟大學數學教研室 高等教育出版社

01033003 地球概論 Fundamental Astronomy 【42—2—1】
內容提要:《地球概論》是高等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的一門先行的專業基礎課。本課程是研究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的運動規律和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的科學,是介於天文學和地理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有助於學生建立正確的宇宙觀和世界觀,並為學生繼續學習地理科學專業的其他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打基礎。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地球概論》,金祖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參考書目:《簡明天文學教程》,餘明,科學出版社,2001年。
《地球概論》,徐慶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

01033004 自然地理學Ⅰ Physical Geography(Ⅰ) 【86—4—2】
先修課程:地球概論
內容提要:本課程是在闡述地球表層的水、岩石和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徵、分布規律、形成過程以及動態演變規律的基礎上,將這些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地球表層系統學地角度,探討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以及這些作用對地球表層地理環境的影響。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自然地理學》,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參考書目:《現代自然地理學》,王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地質學基礎》,宋春青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地貌學》,嚴欽尚,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水文學》,黃錫荃,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01033005 測量地圖學 Surveying and Mapping 【54—3—3】
先修課程:地球概論,自然地理學Ⅰ
內容提要:《測量地圖學》是地理科學專業必修的基礎技能課程。通過教學可使學生初步掌握有關的地圖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制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掌握讀圖、測繪、用圖和繪制教學地圖的能力,是學習地理學科專業其他課程的必備基礎。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新編地圖學教程》,蔡孟裔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參考書目:《地圖學》,張力果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普通地圖制圖綜合原理》,琢耀,測繪出版社,1996年。
《地圖學》,許耿,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

01033006 自然地理學Ⅱ Physical Geography(Ⅱ) 【86—4—3】
先修課程:地球概論,自然地理學Ⅰ
內容提要:自然地理學Ⅱ主要研究氣候、植物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演變以及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內容為大氣的基本性狀、氣候的形成、氣候帶和氣候型;生物圈的形成、生物與環境以及生態系統;土壤的組成、性狀、形成及分類與分布規律等。這些要素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又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生態部分,它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景觀部分以及地域分異的基礎,也是人類賴以生存自然資源。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自然地理學》,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參考書目:《現代自然地理學》,王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地球科學導論》,劉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01033007 綜合自然地理學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44—2—4】
先修課程:地球概論,自然地理學
內容提要:本教材以地理環境整體性為基礎,分別介紹了地理環境空間上的差異性,時間演化的規律性。以及自然區劃及土地分級和評價的有關理論,最後闡述了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關系。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綜合自然地理學》,陳傳康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參考書目:《綜合自然地理學》,景貴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現代自然地理》,趙松喬等,科學出版社,1998年。

01033008 計量地理學 Quantitative Geography 【44—2—4】
先修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計算機基礎,自然地理學
內容提要:計量地理學是地理學的方法論學科,研究地理系統的分析方法,地理數學模型的建立,地理要素統計分析、預測和地理決策的數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和應用。本課程主要講述地理系統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系統,地理系統要素的統計方法,空間分布的測度,地理系統要素的預測,地理系統多要素關系的分析與預測,地理系統要素最優分析與預測模型,地理類型的劃分和地理區界線的確定,地理系統模擬與地理系統規劃。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計量地理學基礎》,張超,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參考書目:《計量地理學基礎實習與計算程序》,張超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計量地理學導論》,張超等編譯,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

01033009 人文地理學 Human Geography 【44—2—4】
先修課程:自然地理學
內容提要:「人文地理學」課程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主要講授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學科體系、研究對象,以及其分支學科,如人口地理、文化地理、歷史地理、旅遊地理、行為地理、政治地理,使學生了解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樹立生態倫理觀、可持續發展觀。該課程重點在於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研究與講授,運用理論 地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合理進行區域規劃,達到為政府決策服務的目的。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人文地理學》,王恩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參考書目:《新概念人文地理學》,韓永學等,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0年。
《人文地理學》,【美】謝覺民,中國友誼出版社,1991年。

01033010 經濟地理學 Economic Geography 【44—2—4】
先修課程:自然地理學
內容提要:本課程以經濟地理學的發展過程為脈絡,首先沿著單區位企業——多區位企業——跨國企業進行企業區位及空間組織分析;之後,從單一企業跳出,研究區域內、區域間的經濟活動空間組織;再後,又從一國內的區域跳出,研究經濟活動全球化;最後,介紹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新近理論研究上的一些觀點。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經濟地理學》,李小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參考書目:《經濟地理學原理》,陳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經濟地理學導論》,楊萬忠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

01033011 資料庫原理與應用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Database 【36—2—5】
先修課程:計算機基礎
內容提要:本課程主要學習資料庫的基礎知識,資料庫的原理和資料庫應用,從資料庫基礎入手,使學生了解資料庫的結構、關系型資料庫的建立、SQL資料庫查詢語言的使用以及數據安全的機制,從而達到能應用資料庫的目的。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資料庫原理與應用》,李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參考書目:《網路資料庫實用教程—SQL Server2000》,王恩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01033017 世界地理 World Geography
先修課程: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
內容提要:論述各大洲、大洋以及一些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自然、人文地理現象的空間分布,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從它們間的相互聯系、制約、互為條件的角度去揭示世界區域的人地關系。它以世界區域地理環境結構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的規律作為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從整個大洲論述自然地理環境區域特徵的形成和演變過程,突出全洲的整體性,同時強調各個國家的獨特性和在大洲內部的差異性。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世界地理》,楊青山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參考書目:《世界自然地理》,劉德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世界地理》,韓中安,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01033018 中國地理 Geography of China 【90—5—5】
先修課程: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
內容提要:《中國地理》是研究中國及各地理分區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地理環境結構的科學,分為總論和區域分析兩篇:總論部分系統論述了全國性的主要地理問題,包括自然結構及其評價,海域與島嶼,人口與經濟規律,景觀與區劃,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戰略等;區域分析部分將全國分為8個綜合區,分區闡述區域發展的資源環境條件,經濟發展特點,開發利用中的問題及區域發展方向。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區域分析能力。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中國地理》,趙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參考書目:《中國經濟地理》李振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中國自然地理》趙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01035014 歐洲一體化研究 Studie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36—2—7】
先修課程:經濟地理學,世界地理
內容提要:世界范圍的經濟協調往往首先從區域一體化展開。一個地區中若干國家通過條約組成集團,建立一系列國際或超國家的組織機構,實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協調和緊密合作,甚至制訂和執行共同政策,這就是經濟一體化的表現。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有關知識。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歐盟:經濟一體化理論與實踐》,白英瑞等,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
參考書目:《歐共體的歷程——區域經濟一體化之路》,黃嘉敏等,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2003年。
《國家與超國家:歐洲一體化理論比較研究》,陳玉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01035015 經濟全球化與W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WTO 【36—2—7】
先修課程:經濟地理學,世界地理
內容提要:本課程對世界經濟全球化與世貿組織發展出現的新特點、新趨勢等進行研究,對世貿組織本身的規則變遷及其時代特徵進行深入研究,並把對經濟全球化與世貿組織的研究和中國經濟發展實際密切結合起來,總結中國在經濟全球化和世貿規則中發展經濟的經驗與教訓,促進中國經濟發展。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經濟全球化/世貿組織與中國》,張漢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參考書目:《中國經濟安全——融入WTO和全球化的戰略思考》,柴尚金,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
《WTO與中國經濟發展》,李永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

01035016 美國研究 Analysis of the USA 【36—2—7】
先修課程:經濟地理學,世界地理
內容提要:在整個二十世紀,美國一直是世界第一強國。冷戰結束後美國所佔據的惟一超級大國地位,至少可以再保持二三十年。今天,美國是中國最重要的外交對手,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最大外部力量;同時,美國又是中國事實上最大的貿易夥伴,在中國的第一大投資國,是同中國在教育、科學技術、文化等領域交往最多的國家。無論是總結二十世紀的歷史經驗、展望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未來,還是分析我國的國際環境,借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驗,都必須全面了解美國,深入研究美國。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當代美國經濟》,陳寶森,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參考書目:《繁榮與泡沫:全球視角中的美國經濟》,(美)羅伯特·布倫納,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

01035017 文獻與信息檢索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36—2—7】
先修課程: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
內容提要: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在科學的發展中,信息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是檢索工具使用方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的檢索和利用能力。
修讀對象: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
教 材:《科技信息檢索與利用》,宋如憶,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年。
參考書目:《科技信息檢索》,鄧要武等,北方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年。

❺ 世界上較著名的地理學家有哪些

瓦格納
哥倫布
達·伽馬
麥哲倫
哥白尼
迪亞士
僧一行
王凡
黃凱
徐霞客
顧祖禹
張相文
胡兆量
王恢
吳尚時
侯仁之
趙其國
國際著名旅美地理學家謝覺民
林超先生是國內著名的地理學家,珠穆朗瑪峰的正名,就是他的功勞。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古都學會會長、陝西師范大學教授朱士光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
任美鍔,著名地理學家和海洋學家
著名地理學家吳傳鈞院士 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和人文地理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原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明代著名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
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制圖理論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約公元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教授、滿志敏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李長傅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諮詢委員,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王育民先生
沙學浚,著名地理學家
李旭旦教授(1911-1985)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
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
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恩涌老先生
蔣君章畢生從事教育、新聞工作,是著名的地理學家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
著名地理學家劉胤漢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黃盛璋
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羅洪先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