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自然和地理條件
① 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自然社會歷史條件及其重要特徵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環境 任何文化的生成和發展,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的,地理環境分為兩個方面的內容: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是不同的文化類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產生的內在物質基礎。考察中國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對中華文化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有一個總體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萬年以來的環境變遷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地勢走向總的趨勢是西高東低,依次遞降,呈現出三大階梯式的地形地貌。青藏高原為第一階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許多山峰都超過海拔7 000米,號稱世界屋脊,著名的亞洲大河——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都發源於此。在青藏高原以北.以東和東南一帶,有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堅木盆地,惟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相間分市,地形極其復雜,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階梯。第二階梯以東,北起大興安嶺,中經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線以東以及雲貴高原以東的中國東部地區,平均海拔高度低於500米,其中僅少數山峰高達3000米以上,是為第三階梯。海拔低於200米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淮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紅土層丘陵盆地,都分布在這一區域。 落差如此顯著的三大階梯.像一把巨大無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歐亞大陸.東南面向太平洋。由於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決定了中國復雜多變的氣候環境。就干濕度而言,中國大陸以距海遠近形成了從東南向西北由濕潤、半乾旱到乾旱逐漸遞變的明顯趨勢。東部低階梯濕潤多雨,中部第二階梯除雲貴高原以外,一般為半乾旱和乾旱氣候,特別是西北內陸,由於遠距海洋數千里之遙,加上關山阻隔,東方從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來的濕暖季風鞭長莫及,因此成為中國最乾旱的地區。而青藏高原,則以高寒為基本氣候特點,這種氣候大勢,斜向把中國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大部分,出現了東南以農耕為主,西北以畜牧為主的人文地理景觀。就冷暖度而言,中國大陸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為天然分界,呈現出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的漸次遞變。;大體上說,台南、瓊西及滇南河谷一線以南為熱帶;自此以北至秦嶺、淮河及白龍江一線為亞熱帶;秦嶺、淮河以北至秦漢長城以南為暖溫帶;秦漢長城以北,以西為中溫帶;大興安嶺北端.黑龍江—線為寒溫帶。這是當代南北氣候的基本情況-同世界上其他事物都在運動、變化一樣,人類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理、氣候環境,也隨時都在運動變化著。自從直立人在中華大地上出現直到如今,數百萬年間,中國大陸地理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正所謂;。滄海桑田」。這里僅就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關系較為密切的近萬年以來,中國大陸的環境變遷,略作敘述·近萬年以來,中國大陸的地形、地貌變化.主要發生在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范圍內,明顯表現為: 1.海陸變遷。由於受到全球氣候冷暖變化以及地質條件變化的影響.此間曾經經歷了數次海進和海退的變化,從遼東灣到杭州灣之間,大部分沿岸地區都是在最近二三千年以內陸續成陸的,但也有部分陸地重新淪落,沒人大海。2.水域變遷。在數千年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河流都曾經歷過多次的決溢和改道,從而發生丁多次渚多河流。水系的變遷。其中,尤以遼河,海河,黃河.淮河的改道最為頻繁。同時,許多著名的湖泊都發生了改變形狀、面積縮減以至消亡的變化。 3.高原變遷。土地的過度開墾使高原地帶出現了日趨嚴重的水上流失,地形破碎的結果導致可耕面積的日益減少和生態環境的口趨劣化。同時,在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一帶,由於降雨量的漸趨減少和載畜量的日漸增加,使得草原地帶的生態條件也日趨惡化。4.沙漠變遷。由於人類與自然活動的交互作用.沙漠面積日漸擴大,吞沒丫許多綠洲和城市。近年來.隨著中國人民環境意識的日益增強,治理沙漠取得了重大成果,也出現了沙漠後退,風沙消減的新的景觀。 關於氣候條件的變化,近萬年以來,我國氣候總的發展趨勢是由暖濕轉向涼干。距今8000年前,氣候乾燥的遼河上游一帶,與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曾經是溫暖濕潤地帶。「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大陸的亞熱帶分界線也還北達今華北平原,燕山以南一線。』據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成果:我國在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3000年前這2000年間,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要高於現在2C左右。近3000年以來,我國的氣溫曾經出現了一系列上下擺動的變化,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1700年,曾經出現四次溫度最低期,溫度的擺動范圍為l。一2℃。在此期間,在每一400至800年的期間里,可以分出50—100年為周期的小循環,溫度擺動范圍是1。一0.5℃二-R宰先秦典籍都追記我國在夏朝建立之前,曾經有一個漫長的蜒水時吶所謂「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盂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水災泛濫,對古人的生存構成了長期的威脅。而在最近的500年間,旱災明顯多於水災。當今的中國,普遍面臨著地下水位下降,導致諸多水源乾涸,從而造成全局性缺水的嚴重局面。二、地理.氣候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地理,氣候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並且依以創造文化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對於不同文化類型的生成及其發展趨向,具有重大影響。由於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沒有達到極限,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並不一致,所以,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中的活動結果也會不一致,因此產生不同的文化類型。中國大陸在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影響,其中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文化的多樣性與多元一體格局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地形復雜,國土范圍內部,客觀上存在著縱橫交織、特徵各異的自然地理區域。由於受季風氣候影響,我國的降雨量由東南至西北依次遞減,而地勢則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增高,因此出現了東南低平而溫潤.西北高亢而涼乾的地理、氣候差異。根據這一特點,1933年,我國學者胡煥庸提出自東北的黑河至西南的騰沖劃一條直線,把中國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個部分,直線東南為南方,佔地面積為42.9%,人口卻為全國總數的94.4%;直線西北為北方,佔地面積為57.1%,人口僅佔5.6%。這便是國際學術界著名的「胡煥庸線。。研究結果表明,唐宋以來1 000年間,我國東南農耕區與西北畜牧區的人口.佔地面積基本上保持著三十年代統計的比例數字。即地理,氣候條件優越的東南農耕區,佔地面積約為40%,而人口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地理、氣候條件較差的西北畜牧區,佔地面積約近60%,產業結構以畜牧業為主,穿插分布著小塊河谷.綠洲農業區,近千年以來,人口比例一直在總人口的10%以下。同時,由於中國的地理環境客觀上存在著由南到北的溫度和濕度的漸次差異,因此決定了淮河.秦嶺以南的中國南方,產業結構以稻作農業為主;淮河、秦嶺以北至秦漢長城沿線以南的中原一帶,產業結構以粟作農業為主;而在秦漢長城沿皺以北的北方地區,產業結構則以游牧業為土。中國境內地理.氣候環境的區域性差異,客觀上構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種經濟成分互立.多種文化類型並存的物質基礎。同時,由於中原地區環境相劉優越,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內聚,多文化類型融合的歷史趨勢,從而出現了中華文化形成發展過程中的多元一體格局。2.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與封閉中國的西部和北部連接亞歐大陸,東部面向太平洋來,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國,與外部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考古界的最新研究結果認為,早在舊石器時代,中國的東半部文化就與環太平洋地區的文化有聯系,美洲新大陸的土著居民,很可能就是東北金牛山人的後裔。新石器時代以來,中國文化與東業.東南亞以及環太平洋文化帶的聯系表現在共同存在的有谷石錛和以突出眼睛為特徵的神人獸面紋飾造型等方面。在西半部,河西走廊和北緯40。至50。之間的狹長草原地帶,是連接中華大地與歐亞大陸的紐帶。周秦考古成果表明,源乾草原地帶的周、秦文化都帶有鮮明的西方色彩,琉璃器,三棱銅箭頭和屈肢葬等中亞、西亞一帶的文化因素是通過周人和秦人傳播到中原地區的。唐代的首都長安.遼代前期首都遼上京.元代的上都和中都.都是因為西北通道的客觀存在,而成為國際性都市的。至—f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等國際通衢的存在,更是古代的中國與外部世界有著密bJ的,多種渠道的聯系的有力證明。然而,毋庸諱言,古代的中國也長期以來一直缺乏對外開放、向外進取的動力。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加上巾華先民的勤勞和智慧,使古代的中國在西方近代文明興起之前,長期成為世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最富足.最強大的國度,因而產生了「中華帝國,無求於人」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閉觀念.所以,在古代中外交通史上,不避艱險、不遠萬男來到中國的各色外國人遠較走出國土范圍以外的中國人為多。 當迫切要求發展的西方人千方百汁地尋找通向中國的航路時,老大的中華帝國卻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連早巳開辟的對外航路也不肯利用。一面臨海、三面環山的地理環境,使中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中國人從很早的時代起,就習慣於以「天下」和「四海」概念來構想自己生活的世界的格局。中國古人設想自己生活在四海之內,天下之中,由中而外的順序是:京師、諸夏、四夷。在「華夏-四夷」的天下模式中,所有的外族都被包容在四夷之內,而四夷又可以通過用華變夷、由夷變夏的過程,被納人中原華夏的母體之中。這種構想,是中國能夠長期維持大一統局面的思想基礎,也是中華民族能夠在長期復雜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獲得發展,壯大的原因之一。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度,秦漢以降的2000年間,人口數字大致保持在世界總人口的1/3以上。受地理氣候環境影響,中國龐大的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秦漢之際,60%%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中原一帶;淮河以南的南方,長城以北的北方,均屬地曠人稀地區。魏晉以後;隨著北方民族的南下和江南地區的開發,人口的分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至唐宋以後,形成了東南部農耕區人口稠密,西北部畜牧區人口稀疏的分布局面。由於長期以來,絕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分布在東南農耕區域,造成了人口的增長和可耕土地面積日益不足的矛盾。人們只能在所能得到的十分有限的狹小地塊上,早出晚歸,精耕細作,對土地實行最經濟的利用,藉以維持生存。時日既久,養成了中國人安土重居、樂天知命、安份守己的民族性格。同時,經濟上對土地的過分依賴,一方面限制了中國古人的視野,從而影響了對外的擴展與開放;另一方面,也培養了中華民族對鄉上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切情懷,從而產生了蘊藏在中華民族內部的巨大的凝聚力。
② 中國的自然社會歷史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什麼影響
一、自然:
1、中國是個半沿海的國家(大陸型國家),大多中國人處於一種封閉性的地理環境中,很少有跨出海洋的,地理上的封閉性對我國傳統保守的思想養成有一定影響;
2、中國東南部屬於溫帶、亞熱帶,適合農業生產,而農業需要我們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除非大災很少有遷徙發生,因此歷代都比較守舊,子承父業很多,視野不廣。
二、歷史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中國總是在重復著王朝的興衰,從興起到被人推翻,總是在往復一個怪圈。我們的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最燦爛的,自從西漢獨尊儒家後,國人的思想就被束縛住了,甘願在別人腳下做個奴隸,甘願用阿Q思想武裝自己,卻不願與惡勢力對抗。即使對抗,也會最終被這種無形的系統束縛住,成為新一代壓迫者。
奴性根生,人性越來越冷漠,越來越甘於被欺凌,深信只要上位者好(外界足夠好),我們就有好日過。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封建制度統治了我們那麼久,因為我們已經被訓練得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接受變化的能力,而五千年的歷史也讓我們自卑中生出自傲來,大國意識讓我們變得更為固執,冥頑不靈。
到現代,我們很多人已經願意接受外國先進的文化,但是我們仍舊缺乏一種創新的能力,因為太久沒有進行獨立思索的習慣,從遠祖起便受到壓制的思想也不敢說些什麼真話。很顯然,我國學外國的東西,往往學得四不像。就好比李寧學耐克卻沒法成為大品牌一樣,我們學得很多東西都是表面的,我們的民主也很難在短期內成為真正的民主。
③ 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較
1、黃河中下游一來帶是是中國歷源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
3、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
4、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放的唯一途徑。
5、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④ 關於地理因素對於中國歷史變遷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
我們所說的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地理環境包括兩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又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從總體上來說,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人們往往難以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它的變化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之類。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這兩種環境各有其特定的內容,但兩者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在人類產生之前,地理環境就已經存在,不過那時只有自然環境。在人類產生以後,完全單純的自然環境就不再存在,因為人類的活動總會或多或少地改變自然環境。但在人類漫長的早期,人們對自然的影響畢竟是極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環境主要的應該還是自然環境。特別是當我們研究地理環境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時,更主要討論的是自然地理環境。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人文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並且越來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難以將這兩者嚴格區分開來了。
二、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影響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的意識或精神的基礎。它對於人類文化的產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的影響,則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決定或不決定,而應該作全面的認識。
從總體來說,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人類的生產、生存、發展、消亡或離開這個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取決於自然環境,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這一特定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人類的任何歷史階段特別是遠古階段,都離不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
2、決定了這一自然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動(包括人類及其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如許多生物物種的滅絕;關於人類消亡的話題:核武器的威脅、金字塔等早期人類文明的來源、佛教關於劫的說法。
3、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只能是各種形式的轉化或傳遞,除非受到這一環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響,或者離開這一環境。
4、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人類才能夠更好的利用、開發這一環境,使它向著有利於人類自身發展的方向轉化。
從具體的地理環境來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在具體的人和物上,地理環境一般只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只要對地理環境的開發利用還遠沒有達到它的極限,人類的發展就擁有相對廣泛的自由。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創造文化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業化的加深,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然環境存在著可供利用的最後限度,而現在的發展已經接近了這個限度。人類雖然通過適應環境、改造環境而改造自身,但成為環境的主人後,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制約。這也就是說,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的,人通過改造自然獲得發展文化的機會,但畢竟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教材認為,盡管地理環境提供給人類的資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類還沒有超越這一限度,就能夠擁有相對無限的活動餘地(第25頁)。這是一種理想的觀點。
因為:
1、它並沒有規定人類從生產到消亡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
2、它並沒有確定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和傳遞的具體過程、方式和時間。如現在核武器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存亡。
3、人類只要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這一環境,實現對自身有利的物質轉化和能量傳遞。如控制核武器,發展核電站,和平使用和能量。
地理環境在對人類及人類社會具體地發生作用的時候,由於受到其它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即使是相同、相似的地理環境,所起作用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從縱向的角度看,在人類的早期,即人類基本上還只能被動地適應現成的環境時,地理環境對人類各方面的活動幾乎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弱。
從橫向的角度看,不同地區的人,對相同、相似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也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或人類社會所起的作用也就有很大的不同。生產力水平低,生產條件差,人們利用地理環境的程度就低,那麼,地理環境對人類以及人類社會所起的決定作用就大。反之,生產力水平高,生產條件好,人們利用地理環境的程度就高,地理環境所起的作用相對來說就低。
但是,不管是縱向的還是橫向的分析,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並且是以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律為限度的,正如教材所說,是在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還遠遠沒有達到極限的前提下來說的。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利用方式存在著相當懸殊的差異,這也正是為什麼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采、千差萬別的緣由所在。
⑤ 中國自然地理條件和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別
我國自然環境的特點,最突出的是: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但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復雜的,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由於帶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生產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歷史上砍伐森林、濫墾草原、破壞植被等人為因素也直接關聯。嚴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黃河下游的河流演變與洪水泛濫,造成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和渾善達克、科爾沁等地沙丘的出現,也是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 場退化,風沙漫延的結果。不合理的砍伐,過度的捕獵,使森林資源、野生動物大為減少,甚至絕跡。二三百年前祁連山「野牛出飲,數以千計」的情景,已不復見。大興安嶺的黑貂、麋鹿也已絕跡。我國林木種類豐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許多國家相比,和經濟建設對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⑥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中華民族棲息生活在北半球的東亞大陸,太平洋西岸。中國的領域廣大,腹地縱深,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遠古時代,中國境內就有分布廣泛的人類活動。自公元前21世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動的領域以山西、陝西、河南交界處為中心。史書記載:「芒芒禹跡,亘為九州,經啟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經統治了范圍不小的地區。到了商代,其統治區域以今河南中部偏東黃河西岸為中心,東至海,西至今陝西,北達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帶。西周初年的封國,古史稱有「一千八百諸侯」。周王不斷分封,其統治區域南至長江以南,西至今甘肅,東北至今遼寧,東至今山東,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奴隸制國家。
經過商、周二代約13個世紀的發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雲貴高原,東至海。此後的歷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雖然時有盈縮,但基本的趨勢是逐漸擴大,逐漸鞏固,不少王朝都擁有過今天中國以外的疆域。如從西漢中期至西晉末年的400多年間,朝鮮半島的東北部曾經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區。自西漢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餘年間,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遠達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亞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國家。
1840年,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土地,甚至連條約都不簽訂,憑借實力造成侵佔的既成事實。但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使國土免遭更大蠶食。飽經滄桑,慘遭分離的台灣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國的懷抱,在20世紀末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東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懸殊的地勢以及東亞大氣環流系統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復雜而多樣的氣候,世界上有的氣候類型,中國大部分都有。
從農業生產觀點來看,從氣候資源光、熱、水的狀態來看,中國氣候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光、熱資源豐富。中國大部分領土屬溫帶,亞熱帶區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熱帶,最北部伸入亞熱帶,全國各地的太陽幅射和熱量都可滿足各種農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國東南部受夏季風的強烈影響,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內陸區受大陸氣團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這是東南部為農耕區,西北部為畜牧區的自然基礎。三山地氣候居多。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廣大山區的氣候條件對農業來說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種垂直氣候帶,氣候類型多樣,利於發展多尺度、多層次的立體農業,發展林、牧、果、葯等多種經營。
以上特點,有史以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受全球性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的氣候狀況還是有一定的變化。如溫度和濕度的變化,這兩方面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民族的遷移、人口增長和文化的傳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華文化的滋生地不僅領域廣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復,多條大江大河縱橫,為世界其它古文化區所罕見。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我國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即中原地區。在新石器時代,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沖擊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可供人類居住和農作。據土壤專家研究,黃土是一種有很強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較好的保水性能,適於種植粟和穀子這類耐旱作物。中原的東部是華北大平原,這片由黃河泛濫沖擊而成的平原,土質疏鬆肥沃,含有豐富的腐植質和各種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諸元素,是一片適宜種麥、黍、谷、粟、稻五穀的沃土。由於土壤細膩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因此,黃河中下游一帶便成為華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的地區,華夏先民在這塊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覓食、狩獵、放牧,進而發展農業,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原地區最早成為中國古文化的中心。
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據考古學家論證,長江流域是中華新舊石器文化遺址發掘數量僅次於黃河流域的地區,長江為孕育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流經10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亞洲第一位,並且流量大,流域面積廣,資源豐富。當黃河流域因戰亂頻繁、大批文人學士和勞動力為了避難舉家南遷,以及墾伐過度、氣候轉向乾冷等原故導致農業漸趨衰落之際,長江流域後來居上,以巨大的經濟潛力成為人們糧食、衣被、財賦的主要供應區。可以說長江與黃河共同哺育了中華古老文明。至於嶺南的珠江流域、閩南濱海地帶、雲貴高原、台灣、海南島,更增添了這一迴旋區間的豐富性和廣闊性,中華文化延綿不輟,沒有出現埃及、巴比倫等古文化那樣的中絕現象,與這種優越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泱泱大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因此,人們採取了不同的生產方式。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農業、牧業、狩獵、養殖、捕撈、採集、冶礦、手工業、林業等各種產業,成為了各地不同的物質基礎。與不同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各地的經濟、政治、制度也不盡相同,各地的發展也不平衡。人們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一般來說農耕民族依戀土地,重農輕商,居安思穩,保守平和。游牧民族遷徙不定,重牧輕農,勇猛好鬥。生活在近海濱的人民視海洋為財富的來源,致力於漁業和鹽業的開發生產,易於接受外來文明。西域的一些綠洲小國本身土地資源有限,但因位於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業發達著稱於世。地域的差別,使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特點非常明顯。山海兼備的齊魯文化相異於「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晉文化不同於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長江流域而分處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於在濕潤東部發展起來的農耕文化與在乾燥的西部發展起來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徑庭。這些文化類型的形成當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過,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復雜性畢竟是中華文化多樣發展的重要基礎。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著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劃分為大陸民族與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比較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也比較方便。又由於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陸國家,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沿海島嶼,而其與海洋為伍的人民,究竟佔全部人口的少數,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陸性格的。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大部分領土處於北溫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最適宜的條件,在黃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明。與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藍色文明相比,黃河文明是一種大陸文明。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政治思想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的。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退路可供迴旋。其它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貫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達四千至五千米。在生產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這些都可以說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
⑦ 中國自然環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與特徵有哪些影響
1、恢宏的地理環境,寬廣的發展地基
中國:黃河流域,70—80萬
東亞大陸: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北京 周口店
長江流域
遼河流域
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書 禹貢》)
2、完備的氣候類型,繁復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樣發展的地理基礎;
秦嶺、淮河以北:小麥、粟等旱地作物區;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區
東部:農耕區為主
西部:畜牧區為主
3、復雜的地理形式為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空間條件
(1)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等。
(2)統一性與多樣性並存
A 哲學、思想文化的多元並立到一元獨尊
春秋戰國時期、西漢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為
理學:濂學(周敦頤)
洛學(程顥、程頤)
關學(張載)
閩學(朱熹)
B 文學: 宋代—江西詩派(黃庭堅)
永嘉詩派(徐照、趙師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東陽)
公安派(袁宏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
清代---浙西詞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陽湖派(惲敬等)
C 學術(以清代為例):
吳派(惠棟)
皖派(戴震)
浙東學派(黃宗羲—章學誠)
D 藝術(以明清繪畫為例):
吳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惲格)
揚州八怪(鄭板橋等)
E 語言: 七大方言區
北方語言區(官話區):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到鎮江沿岸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
吳方言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
贛方言區:江西省
湘方言區:湖南、廣西北部
粵方言區:廣東部分地區、廣西東南部
客家方言區: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閩方言區(閩南、閩北):福建、台灣、海南潮汕。
3)遼闊的疆域為中華文化的中心轉移提供了縱深的腹地
安陽——西安及其周邊地區—— 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
參考資料:一個教的不錯的老師的筆記。相關參照《中國文化史》
⑧ 中國自然環境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
1、恢宏的地理環境,寬廣的發展地基
中國:黃河流域,70—80萬
東亞大陸: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北京 周口店
長江流域
遼河流域
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 (《尚書 禹貢》)
2、完備的氣候類型,繁復的地形地貌和大江大河流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樣發展的地理基礎;
秦嶺、淮河以北:小麥、粟等旱地作物區;
秦淮以南:水田作物區
東部:農耕區為主
西部:畜牧區為主
3、復雜的地理形式為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空間條件
(1)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
三晉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等。
(2)統一性與多樣性並存
A 哲學、思想文化的多元並立到一元獨尊
春秋戰國時期、西漢前期----董仲舒----近代康有為
理學:濂學(周敦頤)
洛學(程顥、程頤)
關學(張載)
閩學(朱熹)
B 文學: 宋代—江西詩派(黃庭堅)
永嘉詩派(徐照、趙師秀等)
明代— 茶陵派(李東陽)
公安派(袁宏道、宗道、中道等)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
清代---浙西詞派(朱彝尊)
桐城派(方苞、姚鼐等)
陽湖派(惲敬等)
C 學術(以清代為例):
吳派(惠棟)
皖派(戴震)
浙東學派(黃宗羲—章學誠)
D 藝術(以明清繪畫為例):
吳派(文徵明、沈周)
常州派(惲格)
揚州八怪(鄭板橋等)
E 語言: 七大方言區
北方語言區(官話區):長江以北地區和長江南岸九江到鎮江沿岸地帶,以及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
吳方言區:江蘇南部、浙江大部
贛方言區:江西省
湘方言區:湖南、廣西北部
粵方言區:廣東部分地區、廣西東南部
客家方言區: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閩方言區(閩南、閩北):福建、台灣、海南潮汕。
3)遼闊的疆域為中華文化的中心轉移提供了縱深的腹地
安陽——西安及其周邊地區—— 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