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臨夏調研

地理中國臨夏調研

發布時間: 2021-02-25 14:42:29

『壹』 臨夏東鄉達板地理氣候狀況

位於東鄉族自治縣東部偏南,洮河西南側。東西寬6千米,南北長18千米,面積53.49平方內千米。2008年末,容農業人口3890戶24558人。轄1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達板村,距縣城40千米。鎖(南)達(板)公路過境。

『貳』 關於甘肅臨夏的地理知識

積石山抄脈高,4636米達里架山是全州最高點。積石山脈系祁連山脈延伸部分,西坡較緩,山腳高,東坡較陡,山腳海報2600米~2750米。
太子山脈古稱太峙山、露骨山,系秦嶺北條大山西延部分西段,是州境內南部東西走向天然屏障界山,海報3000米以上山峰三座,公太子山(4162米)、母太子山(4332米)、乃旺崗(4304米),平均海拔3000米,總長74公里,海報2600米以上的過渡帶遍布次生林和多種中葯材材資源。山體高大陰山面寬,對州內南部氣候影響巨大。位於陰山的臨夏縣鐵寨鄉新發村年降雨量達1030毫米,是全省最大降水點。

『叄』 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地理環境

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本省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相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甘肅省會蘭州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置州、建郡。臨夏州現轄臨夏市和臨夏、康樂、永靖、廣河、和政5個縣以及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兩個自治縣。面積8169平方千米,人口27萬。其中,回、東鄉、保安、撒拉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56.4%。1

中文名稱: 臨夏回族自治州
外文名稱: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別名: 河湟雄鎮
行政區類別: 自治州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
下轄地區: 臨夏市、和政縣、康樂縣等
政府駐地: 臨夏市紅園路84號
電話區號: 0930
郵政區碼: 731100
地理位置: 甘肅省中南部
面積: 8169平方千米
人口: 207萬(2010年)
著名景點: 和政太子山,黃河三峽姊妹峰,松鳴岩森林公園等
車牌代碼: 甘N
行政區劃代碼: 622900
分享網路名片:
簡介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 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後改導河、河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番古道之重鎮,茶馬互市之中心,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之一,有」河湟雄鎮」之稱。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1956年11月19日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總面積8169
地圖
平方公里,人口207萬,。州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濕,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 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肆』 臨夏的地理環境

臨夏市位於甘肅省西南部,距省會蘭州117公里,屬蘭州一小時經濟圈范疇。市域東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接壤,南西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毗鄰,地理坐標地處北緯35°31'至35°39',東經103°0'至103°16'。區域面積88.6平方公里。
臨夏市地處大夏河下游,河床縱坡徑流量均大,落差顯著,從臨夏州西川電站滾坎至木湖峽長23公里的河段,落差達165米。電力蘊藏量比較豐富。總蘊藏量為43820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發電量為19980千瓦,至2013年已開發利用的發電量為2468千瓦。實際開發分別占可開發量和蘊藏量的八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水能資源的應用臨夏始於明清時期,以水磨為代表的水力資源利用極為普遍。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河州有水磨「共一千八百有奇」,經清代、民國均以水磨加工麵粉居全省之冠,解放後逐漸以電磨代替。 臨夏市迄今尚未發現有可供開採的金屬礦。非金屬礦主要有石灰石和紅粘土。
石灰石分布在牛津河寬100米,長2萬米,深7米的1400完立方米的主流河床上,市境內可開采面寬70米、長3000米、深1.5米約31.5萬立方米,含氧化鈣(CaO)54.38%。
紅粘土含二氧化硅(SIO2)52.86%,塑性指數大於13,粘土中碎石、礫石、鈣質結粒總和小於3%,基本符合質量要求。
大量河沙及河卵石,分布於大夏河大橋上下遊河床中,來源主要為上游岩石風化物經流水沖刷逐年沉積與下遊河床的沉積岩石粒。

『伍』 臨夏縣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包括水文.氣候.土壤.地形.植被等特徵 )

臨夏縣自然推理特徵相對比較乾旱,降水量比較少,水流量少,蒸發量大嗯,地形以沙地嗯,山地高高原為主,植被以草甸為主

『陸』 甘肅臨夏的地理位置

介於東經來102′41—源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省城蘭州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介於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臨夏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轄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總人口190萬,其中,回、東鄉、保安、撒拉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56.4%,東鄉族和保安族是我州獨有的兩個民族。臨夏歷史悠久,秦漢王朝時就在此設縣、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後改河州、導河,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鎮,茶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鎮」之稱。臨夏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氣溫6.3℃,降雨量537毫米,無霜期157天,境內山巒疊嶂,河流縱橫,物產豐富,資源富蘊,氣候溫和,風景優美。

『柒』 臨夏市具體地理位置在哪裡及詳細的介紹

臨夏是一個回族自治州、也就是和市一級的。位於甘肅省。 臨夏回族自治專州概況 臨夏屬回族自治州介於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臨夏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另一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臨夏州下轄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首府臨夏市,全州總人口190萬,其中,回、東鄉、保安、撒拉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56.4%,東鄉族和保安族是臨夏州獨有的兩個稀有少數民族。臨夏歷史悠久,秦漢王朝時就在此設縣、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後改河州、導河,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鎮,茶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鎮」之稱。臨夏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氣溫6.3℃,降雨量537毫米,無霜期157天,境內山巒疊嶂,河流縱橫,物產豐富,資源富蘊,氣候溫和,風景優美。 記得選我滿意。

『捌』 臨夏和寧夏的區別

臨夏和寧夏的區別如下:

1、行政級別不同

臨夏全稱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屬於甘肅省,行政級別相當於地級市;寧夏全程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行政級別相當於省。

2、面積不同

臨夏回族自治州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寧夏回族自治區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

3、地理位置不同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中部西南面,臨夏州北鄰蘭州市,南靠甘南藏族自治州,東連定西市,西接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界於北緯35°14'-39°14',東經104°17'-109°39'之間,東鄰陝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連甘肅。

4、成立時間不同

臨夏回族自治州成立於1956年11月,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和全省兩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於1958年,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

5、行政區劃不同

截止到2019年8月27日,臨夏回族自治州下轄臨夏市1個縣級市,臨夏縣、康樂縣、永靖縣、廣河縣、和政縣5個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2個自治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共轄5個地級市,分別是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

參考資料來源: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臨夏州概況

參考資料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寧夏概況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