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雙色繪畫的地理圖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雙色繪畫的地理圖

發布時間: 2021-02-25 13:06:27

⑴ 中國最早的一套歷史地圖是

公元3世紀西晉裴秀用「制圖六體」繪成的《禹貢地域圖》,是見於記載的最早回的中國歷答史地圖。它是一部普通歷史地圖集,表示從傳說中的大禹時代至西晉初年的歷史地理概貌。

成圖略晚的杜預《春秋盟會圖》,則是最早的古今對照的專門歷史地圖。

唐貞元十七年(801)賈耽製成的《海內華夷圖》廣三丈、高三丈三尺,內容上溯《尚書·禹貢》、下及當代,范圍包括唐朝版圖及其鄰國。它是首創「古墨今朱」雙色注記法的歷史地圖。上述地圖惜已失傳。

北宋稅安禮繪成的《歷代地理指掌圖》44幅,始於帝嚳,迄於北宋,至今尚有宋、明刊本流傳。這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

⑵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雙色會畫的地理圖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是唐代地理學家賈耽繪制的《專海內華夷圖》。
賈耽屬在55歲時組織畫工繪制《海內華夷圖》,花了17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這個巨幅唐代中國全圖。
此圖是按照晉代裴秀六體方法編繪,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顏色注記地名:「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圖的中國部分本於《禹貢》,外國部分本與班固的《漢書》,是一幅中國及鄰近地區的中外大地圖。

(2)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賈耽自年輕時「注意地理」,又逢安史之亂,邊疆多事,領土喪失,所以他經常懷念國家領土的完整,留心邊疆及域外地理所繪地圖頗能糾正舊籍疏謬,內容豐富,多至數百國。原圖已佚,僅存仿製的《華夷圖》及《禹跡圖》。
賈耽一生先後採用裴秀制圖法,撰成《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隴古山南國》、《貞元十道錄》、《皇華四達記》及《吐蕃黃河錄》等。

⑶ 中國歷史上從古代到現在發生的重大事件

太多了,只復能寫一些分水嶺的:制

約公元前22世紀,夏王朝建立,華夏族形成。

公元前840年,周召共和,中國三千年信史開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統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中央集權的中華帝國形成,自此,中國統一是歷史常態,中國分裂是歷史變態。

公元581年,隋文帝代周建隋,恢復華夏正統,首開「科舉」的人才選拔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約1300多年。

公元960年,宋太祖代周建宋,首開文官內閣制度,宋明兩代一直沿襲,約600多年。

公元1279年,忽必烈滅宋,華夏整體亡於當時還是異族的蒙古。

公元1645年,多爾袞強令漢族易服改冠,有清一代民族壓迫開始。文字獄迭起,中國民智衰退。

公元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成功。同年12月,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總統。翌年2月,清室退位,共和成功,中國2200多年的帝制結束。

⑷ 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紙繪畫的是什麼作品

五牛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本圖無專作者款屬印,本幅及尾紙上有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歷、金農等十四家題記。。畫中五隻不同形態的牛,從瑣的角度表現了牛的生活形態和習性,結構標准,造型生動,形貌真切。這幅《五牛圖》是一幅紙本設色畫,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用紙作畫的作品

⑸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狀況關於歷史地理方面的

關於中國古代移民
(一)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黃河故道中、下游地區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古代中國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直至秦、漢之際,此地區的人口在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大體保持在80%左右。 西漢末年長達數十年的社會動亂,致"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黃河流域人口受到嚴重損失。 東漢末年至三國末年前後九十年間,中原地區戰亂頻多,此地區人民紛紛向相對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戶口,十不存一"。 黃河流域及附近地區出現"名都空而不居,百城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結果黃河流域人口比重由80%下降至60%,直至唐中葉的"安史之亂"前,全國人口分布,大致穩定在這一局面。

(二) 發生在天寶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亂",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 "安史之亂"後,中原地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官方人口統計只剩約1700萬人,總數不到此一歷史事件發生前的三分之一。 這次戰亂雖僅持續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區人民南遷並沒有因戰亂的結束而終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國時,南遷的中原人民仍相望於道。經過"安史之亂"後中原人民的南遷,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現均衡的狀況。

(三)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再次導致中原人民南遷,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可與歷史上的"永嘉之亂"、"安史之亂"相伯仲,其結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北方,最終完成了中國人口、經濟、文化重心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移,從此中國社會便進入南盛北衰的階段。 此後中原人民南遷並未停止。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幾次社會大動亂,又 一次次導致中原地區的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尤其是蒙古人、滿洲人入主中原之初,迫使中原人民紛紛南逃避難,而先期遷徙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中原移民則部分流往嶺南。

(四) 贛南客家人因迫於清廷頒布"遷海令"而返遷其祖居地陝南。清統治者頒布"遷海令"的目的,是企圖通過對東南沿海地區居民強制遷移,隔絕收復台灣的鄭成功的反清武裝與內地反清勢力的聯系,防鄭再次北伐。 按"遷海令"的規定,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各省,劃地為界,令居民限時遷出。"初立界去海二十里,猶以為近也,再縮二十里,猶以為近也,又再縮十里,凡三遷而界始定。" 廣東最早實行遷界和受害最重的是粵東客家人聚居地,"墜縣衛城廓以數十計","盡燔廬舍,民間積聚器物,重不能致者,悉縱火焚之。乃著為令,凡出界者,罪至死。""遷海令"實施前後持續約二十年之久。它的施行給包括客家人在內的沿海地區的居民帶來慘重的災難,遷民顛沛流離十不存八九,漁舟、商船禁止出海,致眾多的商港、漁村變為廢墟,阡陌良田也成灌莽荒丘。在此情形下,客家人冒險遠走南洋,北返西北其祖地,是理所當然的。

同人口本身的發展一樣,中國人口遷移的歷史雖然悠久,但其演變過程也不是直線漸進的,而是表現出典型的波浪式起伏。當社會比較安定時,其規模就小,也比較平穩;當社會因天災人禍出現動亂時,其規模就會陡然增大,增大的程度幾乎同動亂的大小完全成正比例。此外,人口遷移的規模與各個朝代採取的政策也有關系。受以上因素影響,在中國人口遷移史上大致形成了以下幾次高潮:

(1)秦代和西漢 秦是一個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統一中國後出於政治和經濟上的需要,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國的人口遷移史上,是屬於先驅性的,對以後歷代的移民政策影響很大。除政治流放外,其內容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實關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目的在於加強統治,把關中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政治中心。第二類是戍邊和開發新區,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雲中,南戍五嶺,人數均達數十萬人,對長城沿線和華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

「漢承秦制」,繼續奉行「實關中」和移民戍邊的政策,尤其是對河套地區、河西走廊、青海東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規模屯墾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

(2)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罕見的社會大動亂時期。軍閥混戰,生靈塗炭,促成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三國鼎立的形勢確立以前,即各地軍閥大混戰時期,移民均為逃避戰亂的流民,他們由戰亂最烈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遷出,大部分向南遷至長江流域。移民中不少學者、士大夫後來均為吳、蜀二國羅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諸葛亮、周瑜、魯肅、張昭等,原籍臨淮(今安徽定遠)的魯肅曾號召部屬:「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千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是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則向北遷至長城沿線甚至遼東,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寧。

三國鼎立時期,為壯大己方實力,三方均努力招撫流民,發展屯墾,並盡量從境外招收、劫擄人口,包括少數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烏桓人遷至內地,孫吳派兵至台灣,「得夷州數千人還」。

經過前後近90年的人口大遷移,中國長江流域和長城一線人口增加,並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少數民族的遷入,給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但在當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民族矛盾,為隨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社會動亂埋下了伏筆。

(3)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大糜爛、大破壞的時期,遷入北方的各少數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長達一兩個世紀的動亂中,黃河流城慘遭蹂躪,從而促發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僅據官方統計,公元313~450年之間北方南渡的人口即達90萬人,佔北方原有戶口的1/7。事實上這一統計由於流離混亂之際,戶口多有隱匿流失而大大縮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喪亂,民離本域,江左造創,豪族並兼,或客寓流離,民籍不立。」「時百姓遭難,流離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這說明移民的實際規模當遠在上述官方統計之上。期內移民的分布仍以長江流域為主,更南的福建兩廣移民也不少,據記載:「晉永嘉二年,中州版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為中國經濟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歷史性轉移奠定了基礎。

(4)「安史之亂」隋、唐兩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遷移上的作為卻遠不如秦、漢,原因在於人民在此之前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動亂,飽嘗流離之苦,安土重遷,從心理上對人口遷移十分反感。此外,秦、漢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墾戍邊,大多未能終善其事,往往利未見而害先行,教訓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組織的人口遷移甚少。直至震憾全國的「安史之亂」爆發,黃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觸發了又一次人口南遷的大潮。據史書記載:「天寶末,安祿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吳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這次人口南遷大潮的餘波,一直持續到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至此,中國南方的人口規模第一次達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5)「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規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難」以及其後長達100餘年的宋、金對峙,使中國又遭到一場巨大的社會動亂,由此產生的人口遷移,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均堪與「永嘉喪亂」和「安史之亂」相伯仲,其性質和形式也相似。據記載,「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於道者相繼。」「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難,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雲集二浙,百倍常時。」連南方一些偏僻山區,也接納了不少移民,如廣西容縣「介桂廣間,渡江以來,避地留家者眾。」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對南方的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南宋的許多文臣武將亦多來自北方,岳飛、韓世忠、張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棄疾等。

(6)元末明初 中國廣大的中原地區在從「靖康之難」到元末的兩個多世紀中屢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與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鮮明對照。這種極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產生了對人口遷移的現實需求,再加上開疆衛邊的需要,使明初出現了人口遷移的一個高潮,但其性質與前幾次因動亂產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後不久即著手組織人口遷移,如「徙江南民十四萬於鳳陽,」「遷山西澤、潞民於河北,」徙「沙漠遺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農民於雲南湖廣,等等。故史籍稱「太祖時徙民最多。」明初為了鞏固邊防,在長城一線設立了稱為「九邊」的9個鎮,在國內其它戰略要地,也設立了許多駐兵設防的衛,僅洪武朝三十一年設衛即達136處。為解決邊防軍的糧餉問題,明初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屯墾戍邊,「於時,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在興屯矣。」前往雲南屯田的移民多達四五十萬,規模浩大,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收到較好的效果。

(7)清代對台灣的移民 台灣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國版圖。17世紀初被荷蘭殖民者侵佔後不久,鄭成功即率兵一舉收復。此後鄭成功組織了對台灣的大移民,不長時間內移民數即達20萬人,在全島總人口中佔了大部分。清朝統一台灣後,對移民問題採取了曖昧的態度,即不準移民攜帶家眷,使之難以在台灣生根,目的乃在於防止台灣人口日增,羽毛豐滿後重蹈鄭成功在台灣抗清的「覆轍」。直至清代中葉,因大陸人口壓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動,從而引起對台移民的高潮。1811年台灣漢民已逾200萬人,比一個半世紀前猛增了六七倍。清代後期,朝廷鑒於國際形勢之險惡,對台灣的戰略意義有所認識,不僅完全解除了對移民的限制,還在廈門、汕頭、香港等地設立「招墾局」,以提供資助和優惠來促進對台灣的移民,為日後的發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礎。

(8)清末和民國時期對東北的移民 在歷史上中國的東北地區(含內蒙古東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滿人傾族入關後人口更加稀少。滿清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為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並在遼寧境內築起「柳條邊」,嚴禁居民越界墾殖。同時又把東北作為流放犯人的場所,這些所謂「流人」,對東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加上違禁前來的農民,全區總人口至清代中葉仍有明顯增長。進入19世紀,黃河下游廣大地區連年遭災,成千上萬的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源源流入東北,至1840年全區總人口已突破300萬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這時全國人口已達4億人,人口壓力使社會矛盾日趨激化,而在國際上,列強步步進逼,尤其是沙皇俄國對東北一直虎視耽耽。在此形勢下,滿清朝廷遂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如此既減輕了關內人口壓力,為朝廷開了一項財源,又充實了邊防。此外,對移民還「酌量給以工本」。所有這些都促成了一股「闖關東」的狂潮,到1910年東北總人口已增至1800萬人以上,比1840年增長近5倍。

民國建立後,「闖關東」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斷,「九一八」以前估計年均移入約25~30萬人,大部分來自山東、河北兩省,此後移入人數仍很可觀。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區總人口巳近400萬人,比1910年再翻一番。縱觀中國整個人口遷移史,清末民初對東北的移民,強度最大,效果最佳,無論對中國人口地理還是經濟地理,均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⑹ 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紙繪畫的畫作是

歷史上最早誰都沒法知道。

⑺ 怎樣繪畫地理圖

熟悉「大公雞」的基本比例關系和幾個基本轉折點就行了。

大公雞的頭部與身體的比例大約為1:4。頭上有5個轉折點,身上有10多個轉折點,基本上可以熟悉繪畫兩次。

1、等腰三角形。

(1) 畫一條水平線AB,把AB分成三等分,通過第二等分的第三等分做一條鉛垂線;

(2)在鉛垂線上取C點,使AC=AB;3。連接電位完成等腰△ABC。

⑻ 在地球說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地圖是什麼樣子的那時中國繪制的世界地圖又是什麼樣子的

地圖的起源,有人推測比文字的起源還要早。因為原始地圖跟圖畫一樣,把山川、道路、樹木如實地畫進地圖里,是外出狩獵和出門勞作或旅行的指南。

據史籍記載,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國就誕生了地圖。《漢書.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像九州」的記載。《左傳》中有:「惜夏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像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據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斷,後來的《山海經圖》是從夏代九鼎圖像演變而來的,也是一種原始地圖。在《山海經圖》的「五藏三經圖」上,畫著山、水、動物、植物、礦物等,而且注記著道里的方位,是較規范的地圖形式。由此可以說,中國在夏代已經有了原始的地圖。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地圖是在古巴比倫北部的加蘇古巴城(今伊拉克境內)發掘的刻在陶片上的地圖。圖上繪有古巴比倫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大約是公元前2500年刻制的,距今大約四千餘年了。

(8)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擴展閱讀:

世界地圖簡介:世界地圖是描繪整個地球表面的地圖,使用地圖投影方式繪畫,在平面上用記號、圖形和文字表現。畫有經線、緯線、各國分界、地名、海洋、陸地等。在地理學、政治學、自然學等領域都具有重大作用。世界地圖自古被學者們通過外出考察所繪畫,在人造衛星出現以後,地圖的繪畫更加准確了。

⑼ 中國歷史上首次將五嶺以南廣大地區納入中國的版圖的王朝是哪個朝代

秦始皇統一六來國後,繼續開疆源拓土。秦始皇派大軍越過五嶺,消滅了整個百越,將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全部納入自身領土。
還派人開拓西南,貴州,雲南也變成大秦帝國的領土。秦始皇的統一,奠定了日後歷朝的基本框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