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理中國行政區
①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區域地理中國行政區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② 地理老師說中國的行政區劃是 省縣鄉
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是(省-市-縣-鄉)
省級(包括23省,5自治區,4直轄市,2特別行政區)
市級(包括地級市、地盟區、自治州)
縣級(包括縣、自治縣、縣級市、特區、區、自治旗、旗、林區)
鄉級(包括鎮、鄉、民族鄉、街道辦事處)
但理論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的行政區劃基本上分為省、縣、鄉三級:
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四類國家一級行政區;
省、自治區分為地級行政區(含副省級城市);地區與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和市;
直轄市、地級市與副省級城市分縣級行政區包括市轄區、縣、自治縣與市等;
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等鄉級行政區,鄉級為基層政權。
在行政區域管理實際中,現行的管理體制實際上沿用了國民政府那一套管理方式。除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外,每個省、自治區行政區劃仍舊按地市級行政區(含副省級城市)、縣級行政區(含副地司級行政區域)和鄉鎮(含副縣級行政區域)三級管理,這也是中國大陸特色政治在行政區劃管理上的體現。
地市級行政區(含副省級城市)包括地級市、地區(以前為專區)、自治州和盟(內蒙古),其機構設置上除了各有側重以外其他大同小異。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劃的行政級別,最高行政長官也按照行政區的行政級別對應。如「副省級城市」最高行政長官對應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依此類推。
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包括4個中央直接管轄的直轄市,23個省,5個實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區,還有2個特別行政區都是根據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的概念所成立的。
③ 中國區域地理
書名:中國區域地理
作者: 韓淵豐/張加恭/張爭勝
出版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6136502
出版時間:2009-7-28
《中國區域地理》具體內容包括:中國位置及行政區城、區域特徵、區域演化、區域劃分、區域人口與文化、地表資源與開發、陸地礦產資源與開發、海洋資源、區域聯系與流通、城市區域分析、區域發展11章。它改變了我國區域地理傳統研究的自然、經濟、文化「三分割」和要素(部門)「拼湊」的體系,在學科體系開拓創新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
目錄
第一章 中國位置與行政區域
第一節 中國區域位置與疆域
一、區域地理位置
二、中國的疆域
三、中國疆域的歷史演化
第二節 中國行政區域劃分
一、行政區域的劃分原則
二、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
三、中國行政區劃現狀
第二章 中國區域特徵
第一節 擁有號稱「世界第三極」的多山國家
一、號稱「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
二、自青藏高原逐級下降的三大階梯地勢
三、與高原隆起同時發生的差異運動造成起伏大的多山地面
第二節 強盛季風環流與亞熱帶、溫帶自然環境
一、強盛而完整的季風環流
二、水熱同期而復雜多變的大陸性季風氣候
三、夏漲冬枯且多沙善變的河川
四、古老錯雜的亞熱帶性自然景觀成分
.第三節 通用漢文、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國家
一、通用漢文的人口大國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
三、經濟迅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
第三章 中國區域演化
第一節 中國地體形成
一、古老陸核
二、古生代我國北部區域構造演化
三、古生代我國南北陸體的拼接
四、我國西南區域的特提斯洋系列演化
五、中新生代我國東部沿海的構造演化
第二節 第四紀中國環境演化
一、新生代初的環境背景和第四紀氣候波動的標志
二、第四紀中國自然帶的變化
第三節 全新世環境與新石器文化
一、全新世氣候適宜期後的變化
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展
第四章 中國區域劃分
第一節 中國自然區劃
一、中國自然區劃的意義和研究歷史
二、中國自然環境地域分異大勢
三、自然區劃的原則和方法
四、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委員會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方案
五、任美鍔的中國自然地理區劃方案
第二節 中國農業區劃
一、中國農業區劃的意義和研究過程
二、中國農業生產地域分異大勢
三、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中國農業地理區劃》方案
四、全國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區劃委員會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方案
第五章 中國區域人口與文化
第一節 中國人口
一、中國人口的發展
二、中國人口區域分布
三、中國人口的構成
第二節 中國民族
一、中國的民族組成
二、民族風俗的區域特徵
第三節 中國漢語與漢字
一、漢語的特點?
二、漢字
第四節 中國區域文化
一、中國文化基本精神與區域格局
二、北方區域文化
三、南方區域文化
四、西部高原的藏文化
第六章 中國地表資源與開發
第一節 土地資源
一、中國土地資源的豐度
二、耕地資源
三、林地和草地資源
第二節 地表水資源
一、淡水資源
二、水能資源
第三節 氣候資源
一、氣溫資源
二、大氣降水與干濕資源
三、太陽能與風能資源
第四節 生物資源
一、植物資源
二、動物資源
第五節 地表資源的農業開發
一、地表資源農業開發的意義和原則
二、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布局變化
三、種植業區域開發
四、林業開發
五、畜牧業開發
六、淡水水產的開發
第六節 地表資源的工業開發
一、食品和卷煙工業
二、紡織工業
三、服裝、傢具、造紙等工業
第七節 地表資源的旅遊業開發
一、地表資源的旅遊價值
二、地表資源的旅遊開發
第七章 中國陸地礦產資源與開發
第一節 中國陸地礦產資源成因的區域特性
一、中國陸地礦產資源的區域特徵
二、中國若乾重要的成礦區域類型
三、中國若乾重要成礦帶
四、中國若干典型超大型礦床
第二節 地下礦產的工業開發
一、鋼鐵工業
二、有色金屬工業
三、煤炭工業
四、石油工業
五、建築材料工業
第三節 地下資源的深加工
一、電力工業
二、化學工業
三、機械電子工業
第八章 中國海洋資源
第一節 中國海洋區域
一、海域大勢
二、海洋區域
第二節 海水性質及其開發
一、海水的溫度及溫差發電
二、海水的鹽度及化學資源開發
三、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
第三節 海水運動及海面能源
一、海流
二、潮汐
三、波浪能
四、海面能源
第四節 海洋生物資源及其開發
一、我國海洋魚類資源
二、蝦蟹貝藻類資源
三、漁場和養殖海域
四、近年海洋水產業水平與構成
第五節 海陸交接帶資源與開發
一、灘塗資源
二、海灣旅遊
三、海上運輸與港口
第六節 海洋礦產資源
一、石油和天然氣
二、濱海砂礦
第九章 中國區域聯系與流通
第一節 區域交通聯系構成
一、交通結構
二、鐵路
三、公路
四、內河航運
五、航空
六、管道
第二節 交通綜合網路
一、綜合運輸體系的意義和成就
二、網路通達度
三、網路骨架干線
四、網路樞紐
第三節 區域流通
一、信息流通
二、商品流通
三、區域商品流通的世界性
第四節 區域交通發展前景
一、社會經濟發展對區域交通的需求
二、高速交通網的發展
三、沿海港口建設
四、區際綜合運輸通道布局
第十章 中國城市區域分析
第一節 中國城市發展與城市化過程
一、中國城市發展與分布
二、中國城市化過程
第二節 中國城市分布與職能
一、城市等級規模與分布環境
二、城市密度與集聚區
三、城市形態區域類型
四、城市設施水平與職能組合
五、省會和計劃單列市的區域中心意義
第三節 中國城市發展趨勢
一、國際大都市的建設
二、大城市連綿帶的發展
三、農村城鎮化與城市郊區化
第十一章 中國區域發展
第一節 中國區域發展問題
一、中國區域發展的差異性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發展戰略的調整過程
第二節 中國區域協作發展趨勢
一、中國區域協作發展的必然性
二、國家行政部門提出的經濟協作區
三、地方行政部門及企業自動組合的經濟協作區
四、從西南四省區五方的經濟技術協作看區域性協調發展
第三節 中國區域發展研究
一、中國區域發展研究現狀
二、近20年來中國的區域發展方案
三、中國區域發展問題的思考和期望
④ 地理~中國行政區域圖……
書山有路勤為徑,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除了對看,也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了,不過你可以把看地圖的過程當成自己到每一個省份地區旅遊的過程,這樣記憶應該會比較深,精神上也應該會放鬆一些
⑤ 中國行政區劃分地圖清晰版
行政區劃是國家為便於行政管理而分級劃分的地區。因此,行政區劃亦稱行政區域。目前,全國共劃分為23個省(包括台灣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其中: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333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283個地級市、17個地區、30個自治州、3個盟),2856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853個市轄區、370個縣級市、1461個縣、117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2個特區、1個林區),40906個鄉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2個區公所、6923個街道、19410個鎮、13379個鄉、1095個民族鄉、96個蘇木、1個民族蘇木)。
現在很多情況下,經常沿用華東、華北、華南、華中、東北、西南、西北七大區的地理分布的說法,具體如下: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華東(上海、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華中(湖北、湖南、河南)、華南(廣東、廣西、海南)、西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西北(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省以下行政區劃單位統計不包括港澳台) 。
⑥ 中國行政區域劃分與地理區域劃分有什麼區別,求助祥細說明
行政區劃是國家為便於行政管理而分級劃分的區域。因此,行政區劃亦稱行政區域。目前,全國共劃分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其中: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334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285個地級市、15個地區、30個自治州、3個盟、1個綜合實驗區),2853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857個市轄區、370個縣級市、1455個縣、117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1個特區、1個林區),47279個鄉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2個區公所、8473個街道、25147個鎮、12465個鄉、1085個民族鄉、106個蘇木、1個民族蘇木)。(省以下行政區劃單位統計不包括港澳台)
現在很多情況下,經常沿用華東、華北、華南、華中、東北、西南、西北七大區的地理分布的說法,具體如下: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華東(上海、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華中(湖北、湖南、河南)、華南(廣東、廣西、海南)、西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西北(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省以下行政區劃單位統計不包括港澳台) 。
⑦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圖
中國四大區域: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形區域。
四大地理分區依據
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7)區域地理中國行政區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重慶市、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
⑧ 地理34個省市行政區與簡稱的表
省區 簡稱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上海市 滬 上海
天津市 津 天津
重慶市 渝 重慶
黑龍江省 黑 哈爾濱
吉林省 吉 長春
遼寧省 遼 沈陽
內蒙古 蒙 呼和浩特
河北省 冀 石家莊
新疆 新 烏魯木齊
甘肅省 甘或隴 蘭州
青海省 青 西寧
陝西省 陝或秦 西安
寧夏 寧 銀川
河南省 豫 鄭州
山東省 魯 濟南
山西省 晉 太原
安徽省 皖 合肥
湖北省 鄂 武漢
湖南省 湘 長沙
江蘇省 蘇 南京
四川省 川 成都
貴州省 黔 貴陽
雲南省 滇或雲 昆明
廣西省 桂 南寧
西藏 藏 拉薩
浙江省 浙 杭州
江西省 贛 南昌
廣東省 粵 廣州
福建省 閩 福州
台灣省 台 台北
海南省 瓊 海口
香港 港 香港
澳門 澳 澳門
(8)區域地理中國行政區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1、北京市簡稱:京
由來: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中華民國時期稱為北平,後復稱北京。1949年設為直轄市。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2、天津市簡稱:津
由來:元以前,天津稱為直沽。明永樂二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1965年與河北省合並,1967年,天津恢復設為直轄市。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3、上海市簡稱:滬或申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滬」,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⑨ 八年級上冊地理中國行政區劃
魯是山東晉山西,河南河北稱豫冀。
安徽皖稱雲南滇,湖南湖北稱湘鄂。
閩為回福建贛江西,蜀為答四川黔貴州。
粵桂廣東與廣西。青海稱青甘肅隴。
西北陝西簡稱陝,東北三省黑吉遼。
蘇浙海南在沿海,寶島台灣簡稱台。
北京天津為京津,渝是重慶滬上海。
新西內寧自治區,地理位置聽我述。
雪域明珠為西藏,天山腳下是新疆。
北部沙漠內蒙古,河西走廊有寧夏。
一國兩制是創舉。香港澳門設特區。
經常查看政區圖,省份簡稱記得住。
⑩ 地理的中國行政區問題
廣東——火腿
廣西——貓臉
湖南——老女人頭
湖北——回沖鋒槍
河南——彎答弓搭箭
河北——拳頭
山東——伸出的大母指
山西——平等四邊形
新疆——野豬
黑龍江——天鵝
浙江——
江蘇——武松打虎
江西——女人頭
雲南——孔雀開屏
貴州——獅子狗
福建——小孩子頭
吉林——恐龍(趴著的駱駝)
安徽——
四川——毛牛頭
西藏——鞋子(魚)
寧夏——十字架
遼寧——指角鉗
青海——兔子
甘肅——啞鈴
陝西——跑著的兵馬俑
內蒙古——巨龍
台灣——大蕉
海南——菠蘿
重慶——人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