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地理中心
Ⅰ 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
由東北至西南,從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回理分界線,由地理學答家胡煥庸於20世紀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以此線為界,東南半壁占國土面積的42.9%,人口佔94.4%,西北半壁佔57.1%,而人口僅佔5.6%。
黑河──騰沖線基本上和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兩邊地理、氣候迥異,所以它不僅是我國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國自然地理分界線。
Ⅱ 中國的中心在哪裡
說起中心,有的人說是北京,因為這是政治文化中心嘛,北京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全中國。這個中心從明朝的皇帝朱棣把京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就成型了。
還有人說是上海,中國的一個經濟中心,當然,上海的這個中心史就不那麼久了,以前還是灘塗地。因為租給了洋人,這里開始發展了起來。到了民國時期,這里已經成了國際大都會,而到了改革開放後,這里再次崛起,因為浦東的開發,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
不過,今天要聊的是地理上的中心,如果在中國版圖上找一個中心點,打一個孔,穿一根繩子,然後拉起來,中國的版圖能夠達到一個平衡。
那麼,這個點會在哪裡呢?
中國現在有一個大地原點,這個原點也可以稱為中國的地理中心點。
什麼叫原點呢?我們知道地球有經緯度,這個是以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為零度經線,赤道為緯度零點來劃分的,通過這里,我們可以把地球的每一個點標上一個數字。但是,這是世界性的,中國需要一個自己的國家坐標系,以前我們是沒有這個的,我們採用蘇聯的,從列寧格勒的普爾科夫天文台算起,這當然不準確啦,而且也不方便。
到了七十年代,中國開始搞自己的國家坐標系,最終確立了一個原點,這個原點在陝西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
這個地方從地理上看,正好處於中國的中心,它離中國正北為880公里,正東1000公里,正南1750公里,距正西2930公里。考慮到中國的地理特徵,這個點可以說是比較理想的點。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為什麼西安會成為中國的核心,大概在數千年前,老祖宗們就知道,陝西這里就是中國之中。
現在這個村有個塔樓,裡面有個原點坐標石。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但是,這個地點是我們新中國後面確立的。而確立中國之中到底在哪的工作在很久以前就開始了。在周朝的時候,周公就派人到全國各地去測量,最後,他確立豫州就是中州之中。
天下分為九州,豫州是九州之中。那豫州的中心點在哪呢?
汝南!
周公一測,發現汝南這個地方就是天下的中心點,當然,這個地方後面很有名啦,李斯、韓非子都跟它沾著邊。只千不該萬不該,這里建起了驛站,是中國第一個驛站所在地,也成為了驛站的代名詞,這不,現在名字叫駐馬店,就是停馬歇腳的地方。
說回中國之中。當時測好之後,周公就下令在這修一座山做為標志。這個山不高,3.6米,五百多平方,但卻是中國之中的標志山,稱為天中山。
傳言,這里是中國最具靈氣的地方,因為民謠講:天中山,三尺三,來到天中山,一步可登天。
要登天,不必去喜馬拉雅爬8848,也不必到泰山,到這里,三米滿足你登天的願望。
所以,這是中國最具圖騰象徵意義的小山包,是人與天地溝通的核心點。
這里現在是個公園,附近還曾建有顏魯公廟。因為顏真卿曾經親筆寫了天中山的碑文,等於給這個小山包送了文化加持。此地還有一座無影塔,在夏至日中午沒有影子。而劉禹錫登此山後,才有感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那麼,只有三米高的仙山,你是登還是不登呢?
Ⅲ 什麼是人口地理分部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歷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與制約。地區經版濟發展水平不一權、致使中國各地的人口分布差異顯著。中國人口分布
1、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人口逐漸稀少。中國人口的分布極不均衡,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在東南部地區,西半部人口稀分散。
2、平原地區人口稠密,隨地勢增高人口漸少。中國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極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現出平原區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圍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隨地勢增高存在人口遞減的規律。
3、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鄉村。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中國的工業生產水平不高,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鎮人口比重小。
4、中國東部地區地勢低平,經濟發達,農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區廣布山地、少田缺水,農村人口稀疏。但鄉村人口呈面狀散布則是全國普遍的共同特點。
Ⅳ 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是什麼
由東北至西南,從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由內地理學家胡煥庸於20世紀容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以此線為界,東南半壁占國土面積的42.9%,人口佔94.4%,西北半壁佔57.1%,而人口僅佔5.6%。黑河──騰沖線基本上和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兩邊地理、氣候迥異,所以它不僅是我國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國自然地理分界線。
胡煥庸首次創造性地揭示了中國人口分布存在著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愛輝(今黑河)-騰沖線,這條被國內外學者名之為「胡煥庸線」的人口地理分界線時至今日不僅基本穩定存在,而且被發現對其他人文地理景觀也很適用,具有廣泛的科學價值,對於我國現階段的西部大開發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Ⅳ 中國地理中心
(1)、平常意義上的我國地理中心(不包括領海的),指的就是陝西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 。
(2)、曾經閱讀過一篇地理文章,說的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在河南信陽。什麼意思吶?
正如樓主引用的,……「我們可以把祖國的版圖想像成一個巨大的紙片(各部分的厚度相同),如果考慮的細致些,這個紙片是稍微彎曲的(因為地球的曲率).理論上說,可以只在這張紙片的下面一個唯一合適的點施加一個向上的力,就可以使它穩住而不會向任何方向傾倒,這就是這一物體的重心,如果紙片是無限薄的,那就是它的中心.我所設想的中國地理中心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提法是在考慮各處密度相等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
樓主一定知道正方形的重心就在這個正方形的對角線的交點上,那麼我問樓主,如果是有個正方形,他的左半部分是由棉花做的,右半部分是由黃金打造的,那麼我們還能在那個正方形的對角線的交點上把它支起來嗎,顯然不能。我們知道他會象黃金那邊傾斜(當然,不是說他貪財),因為黃金這邊重,密度大就把他壓過去了。要想找到這個力的平衡點,就得把支點往密度大的這邊移動。
好,現在咱們回到題目中去,樓主,一定知道我過人口密度是東部大,西部小。同時考慮我國的地理中心在陝西(沒必要記住在哪個鎮,知道在哪個省就夠用了),那麼如果要想找到個點把我國的地圖頂起來。那是不是要把這個支點向密度大的地方移動呢?這樣就從陝西移動到了河南。
PS:當然,我個人認為,這都是一些論文作者的一家之言。
Ps(2):,《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第2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管轄的其他海域的位置、高程、深度、面積、長度等重要地理信息數據,由國務院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審核,並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軍隊測繪主管部門會商後,報國務院批准,由國務院或者其授權的部門發布。」國家測繪局的主要職責之一,是根據授權審核發布重要地理信息數據。中國陸地地理中心位置,涉及重要地理信息數據,在未經國家測繪局審核,並報國務院批准前,任何單位、個人無權確定中國陸地地理中心。
Ⅵ 中國地圖人口分界線(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
中國地圖人口分界線是黑河—騰沖線。
即璦琿-騰沖線,或胡煥庸線(英文:Hu Line),是一條貫穿中國版圖的假想直線段。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該線從中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省黑河市(原名「璦琿」)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騰沖縣,大致地劃分出了中國人口在區域上的分布,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
璦琿—騰沖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地理學(特別是人口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以及人口學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一條奇特的線,也是中國歷史與地理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後來在1984年,我國將這條線修訂沿長至瑞麗。這條線在人口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中如此重要。後來人們就以它的考訂著的名字命名,稱之為「胡煥庸線」。
72年之後,這條看不見的線仍然主宰著中國東、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與72年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區的人口增加了,但東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6)中國人口地理中心擴展閱讀
我國東南部地狹人稠,而西北部地廣人稀。文章通過分析對比,找出一條可以顯示兩側人口稀密懸殊的明確界線,那就是自黑龍江之璦琿(即愛輝,今黑河)向西南直到雲南之騰沖的直線。
在此線之東南,全國36%的土地,養活全國96%的人口。反之,在此線之西北,在全國64%的土地上,只有全國4%的人口。這就是說,同全國平均密度相比,東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僅及其1/16。在二者之間,平均人口密度成42.6與1之比。
很明顯,愛輝—騰沖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一直為國內外人口學者所承認和引用,並且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田心源教授稱為「胡煥庸線」。
Ⅶ 哪裡是中國地理上的中心
大地原點,亦稱大地基準點,是國家地理坐標——經緯度的起算點和基準點。大地原點是人為界定的一個點。我國的大地原點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境內。大地原點的整個設施由中心標志、儀器台、主體建築、投影台等四大部分組成。高出地面25米多的立體建築共七層,頂層為觀察室,內設儀器台;建築的頂部是玻璃鋼製成的整體半圓形屋頂,可用電控翻開以便觀測天體;中心標志埋設於主題建築的地下室中央。它在我國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具體位置在:北緯34°32′27.00″東經108°55′25.00″。
Ⅷ 簡述中國人口地理分布情況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歷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與版制約。地區經濟權發展水平不一、致使中國各地的人口分布差異顯著。中國人口分布
1、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人口逐漸稀少。中國人口的分布極不均衡,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在東南部地區,西半部人口稀分散。
2、平原地區人口稠密,隨地勢增高人口漸少。中國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極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現出平原區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圍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隨地勢增高存在人口遞減的規律。
3、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鄉村。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中國的工業生產水平不高,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鎮人口比重小。
4、中國東部地區地勢低平,經濟發達,農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區廣布山地、少田缺水,農村人口稀疏。但鄉村人口呈面狀散布則是全國普遍的共同特點。
Ⅸ 中國的人口地理中心在什麼地方
大地原點抄,亦稱大地基準點,是襲國家地理坐標——經緯度的起算點和基準點。大地原點是人為界定的一個點。我國的大地原點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境內。大地原點的整個設施由中心標志、儀器台、主體建築、投影台等四大部分組成。高出地面25米多
Ⅹ 中國人口地理界線的其中一個端點位於哪裡,,另一個端點位於哪裡
黑河,是中國首批沿邊開放城市,地處中國東北邊陲,以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為界,與俄羅斯阿穆爾州隔江相望,是一個幅員遼闊、區位優越、資源富集、美麗神奇的邊境地區。黑河轄2市3縣1區(北安市、五大連池市、嫩江縣、遜克縣、孫吳縣、愛輝區),幅員68726平方公里,人口172.9萬。有漢、滿、回、蒙古、鄂倫春、達斡爾等31個少數民族。黑河市的氣候為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冬季氣溫-10°C—-30°C,夏季氣溫5°C-32°C,年降雨量450-650毫米。
騰沖位於滇西邊陲,西部與緬甸毗鄰,歷史上曾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要沖。騰沖是著名的僑鄉、文化之邦和著名的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騰沖在西漢時稱滇越,東漢屬永昌郡,唐設羈靡州,南詔時設騰沖府。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歷代都派重兵駐守,明代還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
騰沖與緬甸接壤的國境線長達148.7公里,從騰沖到克欽邦首府密支那217公里。特定的區位優勢使之成為雲南省工商業的發祥地之一。從宋、元以來,就是珠寶玉石的聚散地,首開翡翠加工之先河。到了清代,翡翠的加工、銷售業已十分興盛,現在,翡翠的加工、交易空前活躍,商業貿易、旅遊等行業日益興盛,「翡翠城」正以嶄新的面貌吸引著海內外和客商。
騰沖屬熱帶季風氣候,所平均氣溫14.8℃,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適於旅遊觀光。騰沖森林密布,到處青山綠水,景色秀麗迷人。境內有傣、回、傈僳、佤、白、阿昌六種世居少數民族,民族風情豐富多彩。其中傈僳族在刀桿節表演的「上刀山,下火海」驚心動魄,令人嘆為觀止。
神秘雄奇的高黎貢山和怒江天險,從三江並流區自北向南逶迤而下,以獨特而豐富的生物資源,屬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世界野生生物學會列為具有重要要際意義的A級保護區。她壯麗而神奇,走進高黎貢山,就像走進了奇山異水的長軸畫卷之中。在這個被譽為「天然植物園」和「物種基因庫」的地方,你會看到撥地參天的大樹杜鵑之王、禿杉之王、銀杏之王;你會看到雲南山茶的始祖,看到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禿杉林,還有很多稀世的珍禽異獸……
在這里有中國最密集的火山群和地熱溫泉。90多座火山雄峙蒼穹,80餘處溫泉噴珠濺玉,溫泉泉眼數以萬計。壯觀的熱海大滾鍋、熱箭四射的萬年哈蟆嘴、令人浮想聯翩的醉鳥神泉、懷胎奇井、美女仙池、扯雀魔塘……種種奇觀妙景,展現出國家級火山熱海風景名勝區的百態千姿和無窮奧秘。
騰沖,這座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歷經滄桑,積淀了豐實深厚的歷史文化,邊陲古道的馬鈴聲,記錄著中、緬、印的商貿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銅案、銅鼓凝集著兩千多年悠久燦爛的文明;石雕佛像,閃爍著中原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光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軍民在這片縶土上抗擊日本侵略軍,首創全殲侵略者的戰例,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庄嚴肅穆的國殤墓園里安息著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數千座墓碑向後人昭示著民族精英抵禦外辱的浩然正氣。
當你走進騰沖名人的故居,走進一座座明清古寺、古碉、古城,走進一座座清幽古老的院落和一道道石板小巷,你會在一種特別的文化氛圍中受到震撼。在古老的僑鄉和順,還有一座建於1928年,至今仍然是全國規模最大、藏書最多的鄉村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