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文地理論文摘要
❶ 跪求一篇關於歷史地理類大學論文,2000字!明天上午就要教給老師,請各位能文之士多多幫忙!
一、總體進程
傳統的輿地學孕育了歷史地理學。輿地學主要研究歷代疆域、政區、地名、水道的因襲與變異,長期以來是歷史學的附庸,是治史的四把鑰匙之一,它的成果往往僅被視為為歷史研究提供一個空間舞台而已。
20世紀初,隨著西方地理學思想和方法的傳入,逐漸沖破了輿地學的藩籬,學者們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新的方法和視角來研究歷史時期發生的一切地理現象,並探索這些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這樣,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就應運而生了。1934年由顧頡剛、譚其驤創辦的禹貢學會就是有志於開創現代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術團體,自費籌辦的《禹貢》半月刊既取得了一批學術成果,更培養了一批歷史地理學人才,但不久因日寇侵華而停辦。
歷史地理學得到充分發展並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則是解放後的事。當然,發展的道路並不是平坦的。在"文革"以前,歷史自然地理因其階級屬性不強而有所發展,並在國家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國家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經濟地理(含歷史經濟地理)因受蘇聯影響而呈一枝獨秀式地畸形發展,某些分支只能依附於經濟地理而苟延殘喘;但人文地理長期被視作偽科學,作為歷史地理學重要內容的歷史人文地理自然也遭了殃。所以,真正運用馬列主義理論和方法,在基礎理論研究、新領域開拓、相關學科的交流與融合以及結合四化建設的專題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成就,主要還是改革開放以後即20世紀最後二十幾年裡所取得的。
關於學科的性質,五十年代以來即展開了學術討論,並在主要方面達成了共識。侯仁之最早闡明了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一個組成部分的基本觀點。他系統地闡述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方法和意義,說明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向後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景觀的變化,主要工作不僅要復原過去的地理景觀,而且還要探求其發展演變的規律 。譚其驤、史念海對此均表示贊同。譚其驤認為它的研究對象與現代地理學完全一致,僅僅是時間上的不同而已;但同時又多次強調運用歷史學方法和歷史文獻資料的重要性,指出中國的歷史地理學不僅能為歷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時又能從歷史文獻中汲取豐富的、無法替代的泉源 。史念海也認為"以前歷史地理學還屬於歷史學的范疇,自然要運用治史的方法進行探索","既然(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組成部分,就該兼用地理學的方法從事研究" 。此外,黃盛璋提出歷史地理學是介於歷史與地理兩門學科之間的邊緣學科、盛敘功認為它屬於社會科學范疇、尹國蔚提出它是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學科等觀點,均成一家之言,呈現出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
對各分支領域的理論探索,八九十年代也有長足的進展。黃盛璋對綠洲學、馬正林對歷史城市地理學、周振鶴對歷史政治地理學、韓光輝等對歷史地圖編制理論、李並成對歷史民族地理學、王振忠對歷史社會地理、龔勝生對歷史醫學地理學、王社教對歷史農業地理學、雍際春對歷史文化地理學、趙海軍對歷史科技地理等方面的思考與探索,為各分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學科基本建設上,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成就。一是歷史地圖集的編繪,顧頡剛、章巽合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部分)出版於1956年,開我國綜合性歷史地圖集之先河。作為毛澤東主席1954年交辦的任務,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譚其驤主編、歷時三十餘年而於1988年才出齊的八大冊《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切歷史地理專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與出發點,奠定了本學科牢固的基石。在它的影響下,《中國歷史地震地圖集》、《中國史稿地圖集》、《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以及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太平天國、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一批斷代、專題歷史地圖集相繼問世;區域性歷史地圖集的編制也形成風氣,已出版的有北京、廣東、西安、上海四種。規模更大、門類更全、內容更精彩的《國家歷史大地圖集》正在出版之中,預計這將大大推動本學科的全面發展。二是歷史地名工具書的編撰。三十年代臧勵龢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已遠遠適應不了需要。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撰的《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分別於1982年、1988年出版,並一再重印。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1996年出版),是目前最權威的歷史地名工具書。分省的歷史地名工具書則有廣東、浙江、湖南三種。即將出版的史為樂主編《新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將在這方面取得巨大進步。三是通論性、總結性與區域綜合性著作的不斷涌現。通論性著作目前至少已出版十一種,主編或第一編著者分別是:史念海、鄒逸麟、馬正林、王育民、施和金、陳昌遠、張步天、韓濱娜、李恩軍、張全明、陳代光。1982年出版的譚其驤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和2001年初出版的鄒逸麟主編《中國人文地理·歷史人文地理》,由多個專業單位協作攻關,集眾人之長,是學術界成果的總結之作,比上述通論性著作更具權威性。至於區域性綜合性研究的,則至少有關於黃淮海、河西走廊、荊楚、東北、蘇北的五部專著問世。
隨著這門學科的日益興旺和成熟,產生了一批頗具影響的學術大家,顧頡剛被認為是歷史地理學的開山祖,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則為歷史地理學三大家,他們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學術繼承人,從而圍繞他們逐漸形成了上海、北京、西安等研究歷史地理的中心。
二、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進展
作為歷史地理學一個分支,它是從五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譚其驤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是這一分支領域的前期綜合成果,侯仁之主編《環境變遷研究》在學術界也頗有影響,同時又在歷史氣候、河湖、海岸、土壤、植被、沙漠、動物等方面均有進展和新成果問世。徐近之自1955年起整理和研究了20多個省份的歷史氣候資料,文煥然1959年出版了研究秦漢黃河中下游氣候的專著,竺可楨1972年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是一篇傑出的經典論文,張家誠、龔高法、張丕遠、劉昭民、滿志敏等學者對歷史氣候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成就。關於歷史上水體變遷的研究,成果豐碩,僅有關黃河歷史的研究專著和論文集便有十餘種。關於長江、珠江、海河、淮河變遷歷史均有專著問世,譚其驤、張修桂、施雅風、陳吉余關於洞庭湖、鄱陽湖、青海湖、東部海岸歷史變遷的研究成果均堪稱範式,譚其驤對海河水系、史念海對運河、鄒逸麟對黃河、曾昭璇對珠江三角洲水系、林汀水對遼河水系、王守春對塔里木河、李並成對敦煌綠洲水系、傅林祥對黃浦江等河流演變歷史的研究結論也均成一家之言,有關歷史上羅布泊、太湖、杭州西湖、巢湖、鑒湖、廣德湖、白洋淀、文安窪、梁山泊、居延澤、華北平原湖沼與古河道、長江三峽工程背景與長江水旱災害、上海與天津成陸過程等專題的研究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因五六十年代國家某些政策失當,造成一些地區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甚至沙漠化,譚其驤對黃河下遊河道變遷與中游農牧業更替關系 、侯仁之對西北毛烏素沙地與烏蘭布和沙漠變遷 、史念海對黃土高原植被 、陳橋驛對紹興天然植被的考察與研究 ,都是有針對性的,在學術上起著開創作用,不少學者如朱震達、於希賢、朱士光、趙永復、陳育寧、景愛、王尚義、鄧輝等繼踵其後,在研究廣度、深度上均有所進展,從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文煥然、何業恆為主的一批學者在歷史時期野生動物地理的研究方面發表了一連串的論文和專著,論述了幾十種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在地理分布上的變遷,得出了其變遷總趨勢是分布區域由小變大、分布范圍北界日趨南縮、有的種屬甚至瀕於滅絕的結論。三、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的進展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1949-1979年期間人文地理研究在中國實際上已被列為禁區,因而歷史人文地理也難逃厄運。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中國的歷史人文地理研究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譚其驤指出:中國歷史人文地理需要並可能研究的方面與門類頗為廣泛,比外國要豐富得多,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中國所特有的,因此他預言:"歷史人文地理將是歷史地理研究中最有希望、最為繁榮的分支之一,在中國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將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 。
最近二十年來,歷史人文地理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因領域眾多,宜分八個方面加以總結。
1、歷代政區研究
這是傳統的輿地學的核心內容之一。1980年出版的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反映了這一方向。七十年代及其以前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國歷史地圖集》和《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1987年出版的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解決了清代以來許多學者沒有解決的問題,是歷史政區研究的一大突破,用"超邁乾嘉"來形容並非過譽。以後,相繼有研究東漢、明代政區的專著(作者李曉傑、靳潤成)問世。牛平漢等編著了明、清兩代政區沿革綜表,而以《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為名的書至少有兩部,分省歷史政區沿革的著作則有湖北、安徽、山西、廣西、寧夏、內蒙古、北京等多部。
這一活躍領域里,發表的論文涉及郡縣制、僑州郡縣制、路州縣制、府制、行省制的許多方面和行政區劃劃分原則、州縣等第變遷、政區改革等內容,其中有些是熱點問題,有些具有突破性進展。前者如關於秦郡的考證,乾嘉以來無慮數十家。《漢書·地理志》原有秦三十六郡,但清人已發現內有後置者,王國維《秦郡考》 指出南海、桂林、象郡、九原四個後置之郡不在三十六郡之內,遂據《史記》紀傳益以陶、河間、閩中、黔中四郡;譚其驤《秦郡新考》 則認為應補入陳、廣陽、閩中、黔中四郡,並指出秦郡不必拘泥於某一數目,因為秦統一後對郡的建制有所增補。關於秦代有無九原郡、是否置有鄣郡,學術界也有爭論。後者見於周振鶴《自選集》尤多,其《縣制起源三階段說》將春秋戰國縣制起源劃分為縣鄙之縣、縣邑之縣、郡縣之縣三個階段,"由縣鄙得縣之名,由縣邑得縣之形,由縣的長官不世襲而得縣之實,這或者可以看成是縣製成立的三部曲"。又如,胡阿祥對東晉南朝僑州郡縣、六朝政區增置濫置、南朝內地的少數民族政區等問題都做了窮盡式的研究 ,從而使以前的同類成果相形見絀。
2、歷代疆域研究
解放前,關於中國疆域的概念非常模糊,往往將中國與中原王朝等量齊觀,因而關於疆域的定義並不十分確切。參加《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者首先遇到了疆域問題上的一連串難題。主編譚其驤深入細致地剖析了各個時期的不同情況,經過反復琢磨,直到晚年才發表了他的論文《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 。他認為,歷史上的中國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國家,因而中國與中原王朝是兩個不同概念:凡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任何一員在歷史上建立的政權,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她所管轄和活動的范圍,都是歷史上中國的疆土;中原王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歷史上除了清朝以外,沒有一個政權曾經包括過所有中國的領土。這個觀點,現在成了邊疆史地研究的基本理論。在學術成果上,既推出了具有規模效應的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叢書,又出版了一些零散但很有深度的學術專著。論地域,這些成果覆蓋了西北、蒙古、東北、西藏、雲南、台灣、海南、釣魚島、南海諸島等地,填補了不少空白;論時代,涉及了夏、商直至明清各朝的全部或部分疆域,分裂朝代也不例外,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甚至象南越國邊界、河曲十六州、唐代羈縻府州、明代遼東都司等這樣偏僻但很有意義的專題,也有專門的論著問世。
3、歷史產業地理研究
古代中國以農立國,因而歷史農業地理的成果蔚然可觀。當然,"文革"及其以前描述性的籠統敘述占絕大多數,近二十年來始在學術深度上進展較快。史念海《河山集》(1-5集)內許多論文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他在八十年代提出"歷史農業地理"概念後,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許多青年學者紛紛以此為研究方向,因而有關成果層出不窮,成為一門顯學。迄今為止已出版斷代農業地理專著3部、分省歷史農業地理專著近10部。韓茂莉著《宋代農業地理》探討了自然條件對農業的影響、人口土地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主要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與輪作方式的變化、主要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和黃河中下游、東南、荊湖、西南、嶺南五大區域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特徵,是第一部斷代農業地理專著,具有開創意義。她的近著《遼金農業地理》是對學術事業的又一奉獻。吳宏歧著《元代農業地理》是這方面另一部專著。郭聲波著《四川歷史農業地理》是第一部區域歷史農業地理專著,填補了不少空白,也具有開創意義。資深專家們曾經預言:若各地學者均能象郭著那樣以本省為范圍作通貫古今的歷史農業地理研究,則一部完整的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當指日可待了 。可喜的是,此後又出版了王社教關於明代蘇皖浙贛和龔勝生、周宏偉、耿占軍、馬雪芹、陳國生關於清代兩湖、兩廣、陝西、河南、雲貴等省的歷史農業地理研究專著,覆蓋范圍當今16省。
這一領域發表的論文有上百篇,有宏觀綜合的考察、有斷代農業區域的綜合研究,有對單一作物地理分布及其變遷的研究,呈現一番繁榮的景象。其中,史念海對黃河流域、趙永復對河西走廊、杜瑜對甘寧黃土高原、司徒尚紀對廣東等地的農業地理研究,均是以地區為單元的探索;鄒逸麟對蠶桑業、黃盛璋對礦冶業、趙松喬對種植業、李為對造紙業等產業的歷史地理探討則屬部門地理研究;而華林甫對唐代粟麥稻、韓茂莉對宋代麥桑麻、曹樹基對清代玉米番薯等作物進行斷代的歷史地理研究,均較以往對農作物的籠統研究向前邁進了一步。
4、歷史人口地理研究
這項研究長期處於停滯狀態。1986年出版的葛劍雄著《西漢人口地理》是第一部斷代歷史人口地理專著,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該書對西漢人口分布的密度、遷徙、增長率以及糧食生產關系等問題作了詳盡分析研究,為歷史人口地理研究方法開創了一條新路子,具有引導意義。此後,有關斷代人口地理的專著僅唐代便出版了三部 、區域性歷史人口地理專著一部 、動態的歷史人口地理(移民史)專著至少4部 ,葛劍雄《自選集》內這方面的精闢論述亦復不少,還有多種人口史研究專著涉及地理問題。發表的論文也很可觀,重要的如李儀俊對中國人口重心轉移的研究,在國內尚屬獨創;司徒尚紀對海南、曹樹基對明初長江流域、吳松弟對宋代福建、唐亦功對金代京津唐等地區的歷史人口地理分布與變遷的研究,也都很有份量。總之,這一領域近十幾年來所取得的成果對現代人口地理學的價值是不容低估的。
5、歷史城市地理研究
據權威學者分析,作為人文地理學分支之一的歷史城市地理學,直到70年代末期才開始有所發展。馬正林《豐鎬-長安-西安》一書出版於1978年,當時國內這方面著作還相當少見。到了80年代初,這種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論著數量可觀、質量也有很大的提高,既有對北京、上海、西安、南京、開封、洛陽、廣州、杭州、成都、武漢、沈陽等大城市的研究,也有對江陵、南陽、紹興、安陽、承德、佛山等中等城市的探索,以及唐宋墟集、明清市鎮甚至斷代城市的大量研究,涉及了城市起源、類型、分布、功能、布局、城市間比較研究等方面,其中絕大多數為單一城市的研究,但也不乏象傅崇蘭、楊平林、葛劍雄、王玲、李孝聰等城市群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從而成為歷史地理學各分支學科中的翹楚。歷史城市地理學的發展,在推動整個學科的前進腳步上起了重要的作用;而馬正林編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一書的出版(1998年),標志著這個分支的成熟 。
古都是特殊的城市,古都研究在歷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20年代,學術界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並列為五大古都;30年代加入杭州後,"六大古都"之說盛行,1983年還出版了陳橋驛主編的《中國六大古都》一書;但譚其驤1982年提出"七大古都"的說法,認為鄴(安陽)作為古都的重要性並不在杭州之下 。隨後,陳橋驛又主編了《中國七大古都》一書。盡管有的學者對七大古都之說提出異議,並多次撰文、反復申述,但多位反駁者均認為"七大古都"說較為合理,學術界的看法漸趨一致。1983年成立了古都學會,,不定期出版論文集《中國古都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侯仁之是建國後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歷史城市地理的開創者,他對北京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至今無出其右者。在他發表的許多論著如《歷史地理的理論與實踐》、《侯仁之燕園問學集》、《侯仁之文集》中,論述了北京的地形特點、聚落興起、園林分布的一些規律、歷代建都過程、都城布局的發展演變,以及水源開發、宮廷廣場的演變等重要問題,並為今天首都的改造、利用及規劃等工作提出了許多積極的建議。以後又結合城市規劃,他對邯鄲、淄博、承德等城市興衰也作了全面考察,給後人以重要啟迪。1991年,他又倡議對北京周圍地區進行"區域鏈"的研究,有的論著已開始響應 。
6、歷史軍事與交通地理研究
歷史軍事地理范圍很廣,但具有深度的成果不多,例如關於長城的研究,論著堪稱豐富,但以泛泛而談的居多,象張維華《中國長城建制考》這樣嚴謹的著作畢竟只有少數。《讀史方輿紀要》自清末以來即被視為軍事地理巨著,但研究其歷史軍事地理價值的論文僅有施和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分布》一文。該文研究了先秦至明代6192次戰爭的地理分布及其特點,後有人補充了清代戰爭地理分布的論述。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有相當圖幅是歷代戰爭地圖,而在張海鵬編著《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中,戰爭地圖佔到了百分之七八十。
解放前,曾有過論述戰國國防地理、《通鑒》戰爭地理、歷史上的國防區域、歷代戰爭與氣候等問題的論文。解放後,史念海關於陝西歷史軍事地理多有研究,並發表了關於唐代前期關東尚武風氣的專文 ;陳可畏對城濮之戰和垓下之戰作了重新研究;辛德勇關於劉邦出入漢中、韓信平齊、巨鹿之戰等楚漢戰爭中地理問題的一系列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長期未解決的問題。
歷史交通地理研究集中在絲綢之路、海上絲路、大運河等問題上,出版了一些有影響的論著。白壽彝《中國交通史》及一大批水運史、航海史著作盡管側重點不在地理方面,但無疑為歷史交通地理研究提供了直接資料。在現有成果中,章巽對秦國交通與海上交通、黃盛璋對《西天路竟》與川陝交通、李之勤對秦嶺交通、劉希為對隋代交通、王頲等對元代各行省站道、楊正泰對明代驛站等問題的考證與研究,均是比較有份量的。最新成果有兩份,分別是王文楚著《古代交通地理叢考》、辛德勇著《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代表了目前歷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最高水平。
7、歷史社會文化地理研究
這個領域是新興的熱點,雖然起步較晚,成果也不算最多,但來勢很猛,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其學術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某種社會文化要素分布的地域背景考察,如周振鶴與游汝傑合著《方言與中國文化》、盧雲著《漢晉文化地理》和周振鶴關於秦漢宗教地理、風俗地理、現代漢語方言地理的歷史背景、胡阿祥關於中古郡望郡姓、張桂林關於媽祖信仰起源與傳播、張偉然關於南北朝佛教地理、吳成國關於東晉南朝婚姻禮制地域差異、王日根關於地域性會館等專題的研究。《方言與中國文化》論述的問題,如方言與移民史、方言與民俗、方言與地方文化、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等,多有發明,令人耳目一新。盧雲研究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時期文化區域與文化重心、秦漢濱海方士文化的一系列論文,具有很高的識見,他的專著《漢晉文化地理研究》對漢晉時期精神文化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文化區域及其變遷、濱海宗教文化帶與漢晉三次宗教浪潮、婚姻形態的地域分布、俗樂區域與雅樂中心四大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填補了多方面的學術空白,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廣闊前景。二是某一時期某種人才地理分布的綜合研究,如史念海對兩《唐書》人物籍貫地理分布、李泉對兩漢中高級官吏籍貫分布、王尚義對漢唐宋元明清山西文人地理分布及其文化特點 、蕭華忠對宋代人才地域分布、胡阿祥對桐城文派作家地理分布、葉忠海對南宋以來江浙成為文人源地原因等專題的研究,專著則有曾大興著一部。三是歷史區域社會文化地理的研究,如司徒尚紀對廣東、張偉然對湖南與湖北、藍勇對西南諸省的歷史文化地理研究專著,是這一領域第一批具有開拓性的著作;王子今對秦漢區域文化、程民生對宋代地域文化的研究著作,也均各具特色;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堪稱是一部歷史社會文化地理研究的上乘之作。1997年出版的周振鶴主著《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一書,匯集了語言、宗教、風俗三種文化區和人物地理、文化重心區、區域文化地理六項專題的研究成果,頗具學術深度,為歷史文化地理相關問題的研究作出了成功的示範。另外,衛家雄關於明清閩台風俗、單樹模關於古代蘇北文化地理、徐建春關於先秦浙江文化區、劉岩關於河北地域文化景觀等問題的論文,也對歷史區域文化地理作了有益的探討。至於歷史文化地理的通論性著作,目前已有兩部,但在吸收學術界現有成果、反映學術前沿方面並不太理想。
8、古代地理學家、地理文獻與學術史研究
這一領域成果豐碩,集中體現在關於地理學史、酈道元《水經注》、徐霞客《游記》、歷代地理總志與正史地理志、古地圖等專題的研究上。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是地理文獻研究中的精品,而譚其驤主編的三卷本《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則是這方面最權威的撰述。20世紀出版的通論性地理學史著作有七種,作者或主編分別是:王庸、侯仁之、於希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地學史組、鞠繼武、王成組、趙榮;論文不勝枚舉,其中有些論題向李約瑟難題子課題進軍,體現了良好的學術方向。出版中國地名學史專著兩部(作者分別是孫冬虎和華林甫),地質學史也已有專著面世,但地貌學史、人文地理學史、歷史地理學學術史之類的著作迄今未見。20世紀發表《水經注》研究專著30來部、論文約270篇、有關徐霞客游記的論著約200篇(種),涉及酈氏、徐氏生平、著作版本、地理學(含地名學地質學地貌學)、文學、文獻學、金石學價值的方方面面,蔚然形成兩門顯學--酈學和徐學。世紀初著名的酈學家有楊守敬、熊會貞等,而世紀末的酈學家則首推陳橋驛,陳氏還倡議編撰《水經注》新版本、新繪《水經注圖》。徐學研究1949年之前是丁文江帶出來的,此後是侯仁之帶出來的,褚紹唐、吳應壽整理的新版《徐霞客游記》(1982年)則是徐學史上一項劃時代的突出貢獻,後來又有朱惠榮校注本問世(1985年)。學者們對《禹貢》、《山海經》、《括地誌》、《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資治通鑒》胡注、《讀史方輿紀要》的研究,均有一批專題論著發表。關於十六部正史地理志,也有許多精深的成果問世,特別是胡阿祥對《南齊志》、趙呂甫對《新唐志》、施和金與徐規對史·地理志》、馮永謙與張修桂對《遼志》的證校補糾,都極有貢獻,鄒逸麟對《漢書·溝洫志》、周振鶴對《漢書·王子侯表》的箋正也均系力作 。金毓黻、趙萬里兩種《元一統志》輯本為嚴謹的輯佚之作,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為作者的精心之作,但賀次君輯《括地誌輯校》存在的問題較多。古地圖研究很熱門,三巨冊《中國古代地圖集》代表了這方面最高的學術水平,關於考古發現的放馬灘地圖(1986年)、馬王堆地圖(1973年)和傳世的禹跡圖、華夷圖、平江圖、靜江府城圖、西夏地形圖以及數量可觀的明清地圖,均有大量研究論文發表,已有多種古地圖選集問世,通論性地圖學史專著已出版四部(作者分別是王庸、陳正祥、金應春、盧良志),甚至有的學者還專門研究流散在海外的中文古地圖 。
四、展望未來
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有用於世的學科,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為國家建設已經並將繼續作出重大貢獻。譚其驤關於歷史人文地理研究是最有希望的預言,如今已經應驗,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必將持續繁榮下去;而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背景之下,我國的環境變遷研究也將日益興旺起來。所以,出於學科本身發展的需要和社會的企盼,歷史地理學學科在新的世紀里一定會得到更加充分、完善、健康的發展,歷史地理工作者也必將大有可為。
❷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進程論文 3000字
文章摘要: 我越來越憂思:中國傳統文化正日益受到現代化的威脅!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在其歷史進程中不斷建構而成的。是數千年來無數先賢達人大智慧的結晶。所蘊涵的內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現代社會的進步。正是藉助於傳統文化的基礎而成就的。高樓、汽車、網路……(還有擁擠和污染),在人們日益追求現代化的同時。那遠古的、能給人啟迪的、創造了實際價值的傳統文化,愈來愈被淡化了,甚至快被部份人遺忘了。 文章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歷史進程 現代化 文章快照: 諾索夫約1O0年,考察的內容及范圍也遠超過18世紀以前的任何一位地理~.Zl-學家。60多萬字的《徐霞客游記》,其篇幅遠超過世界巨著《馬可-波羅游記》。其成書時間早成洪堡《新大陸熱帶地區考察記》約15O年,早於斯文赫定《亞洲腹地旅行記》約200年。他對岩溶洞穴的考察及形成原因的探索,比雷米索夫早約70年;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以及使用專門的地質學名稱描述地質現象,早於愛士培爾約150年,早於羅曼約200年;對火山及火山噴出物浮石的考察,比莫洛對雄茨威火山的考察早了70年.比哈頓提出岩石起源的火戎論早了一個世紀……他是一位傑出的、了不起的地理學家、探險旅行家、游記文學家。他在地理方面的貢獻,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包括那些開著越野四驅、肩扛現代高科技設備的地理工作者)!上述所言的地理地貌地質等奇觀.在邊陲雲南均存在,現在已全部開發成旅遊景點。他嚴謹踏實的地理探究,給雲南人民帶來了實惠,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紅土地上的人們深深緬懷他,到處都有他的塑像,並借各種方式紀念他的豐功偉績。這些年,我痴迷於摩托車,更喜歡獨自駕車長旅,也正是追隨徐公的足跡,意在地理知識上有所獲;也和徐公一樣,白天背著設備旅行,夜晚則走筆為記……徐公探究地理,我則側重「人文地理」的寫作,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獲益不淺f通讀《徐霞客游記》,我不得不說的遺憾是:徐公對現在從上海到西藏樟木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線周圍數百公里的人文地理探究太少了,尤其是「大香格里拉」。最初我心中始終有一個結,這個本應由徐公提出的命題,卻由18世紀的西方外國人提出……318線,這是一條中國、乃至世界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觀長廊,盆地、高山、湖泊、海子、冰川、雪山……優美壯麗同在.幽景曠物並存。而處於橫斷山區的「大香格里拉」.則是中國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大自然賦予了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風貌:氣勢磅礴的雪山、巍峨聳立的峽谷、浩盪奔騰的大河、如鏡似玉的湖泊海子、蒼涼雄奇的城堡、古樸獨特的民居……然而在明代,徐公只能騎馬、乘船或步行,對於殺機重重的318線,他或許不知有這些佳境,自然也不可能做細致入微的探險工作。他也是人!假如當初他了解這些.那麼他的「滇游」記載會更加生動.他會在滇池呆更長時間。《徐霞客游記》文風朴實,文字清新.最感人處在於對當地的地質等描述全是真實的記錄一「滇游」中的地方,我大多去過,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也許是行前仔細再讀《徐霞客游記》的緣故吧。我也讀過不少摩托車愛好者的旅行文章,他們最愛用的詞是「征服」二字。我替他們難過,面對冰雹、雪崩、泥石流等等,人在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多麼無助與無奈。「征服」應屬偉大的壯舉之范疇,這與徐公的治學嚴謹比起來.是在吹牛了——起碼不實在!我自小苦練形意、Jk.~l-、少林等功夫.身體壯得像牛——至今不知感冒為何物,也常自比為匈奴族的後代.可在雅山的洪災面前,我手足無措,也只能仰天長嘆!與紀念館毗鄰的「升庵祠」里,曾住過一代「名囚」楊升庵,徐公是地理史上的奇人,卻對楊公恭敬有加,喻為「導師」。在建水,楊公所居為福東寺(小桂湖),徐公駐足在接待寺(兩寺相鄰)。徐公也數次到過高蟯,這就是政府為何要將紀念館建在「升庵祠」旁的原由。徐霞客不僅開了近代地理學的先河,其探求真知的科學精神,誠摯的愛國情操也成為我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傑出典範。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發揚徐公的探究精神。既不能以犧牲人類古老、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為代價去發展經濟,也不能犧牲各民族群眾的物質利益去孤立地談「保護」。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這是一件大事!我無為,卻視楊公、徐公為先賢達人……@ [2] 關於加快達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6期 [3] 民間文化的精華與糟粕 《漢字文化》2007年05期 [4] 柏林藝術論壇:貧窮但性感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藝術當代》2007年06期 [5] 藝術北京的亞洲企圖 《藝術當代》2007年06期 [6] 剪紙收藏迎來春天 《西部論叢》2007年11期 [7] 淺談機關文化建設 《鞍山社會科學》2007年05期 [8] 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發展軌跡 《理論參考》2007年10期
❸ 我要關於「歷史地理學」方面的論文!
長城
分析長抄城的歷史作用:個襲人認為錯誤的決策,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抵禦游牧民族的作用並不大,就像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維護國家利益要靠強大的軍隊而不是防禦性設施。
地理作用:是中國你農耕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線,決定了中國的經濟結構與民族格局。
http://ke..com/view/2203.html?wtp=tt
❹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論文,誰可以給個方向啊
論陰山山脈在中國古代史中的軍事戰略價值?
❺ 論文 從人文地理角度論和諧人居社區建設
在SOO搜索和諧社區建設論文很多。和諧社區建設存在的不足及對策分析關鍵詞:和諧社區 建設 不足 對策
論文摘要:社區是社會的細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所在,眾多社區的和諧構成整個社會的和諧。對於當前社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的研究對指導和諧社區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對當前和諧社區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總結分析,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鎮人口數量增加,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組成單位,其重要性日益顯現、突出。和諧社區的建設對於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社區建設過程中凸現了很多問題,必須予以解決,否則,必將阻礙社區建設,社會進步。
1.和諧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社區也有了突破性的快速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由於前期社區管理工作經驗積累不足,因為社會發展的需要社區規模又在短期內迅速膨脹,導致相應的管理理念、制度跟不上,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阻礙了社區的進一步發展。對於相關問題的探討解決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目前總體來說存在以下問題:
1.1、社區建設中的行政主導和新形勢下的社區發展之間不協調
社區作為一個群眾性的自治組織,其目的是為居民自我服務,提高社區居民物質文化水平,實現個人和組織的共同進步和發展。但是由於受長期以來的行政主導影響,導致自我定位出現重大偏差。具體表現為:未能適應制度上的上一級行政部門對社區工作是指導而非領導的規定,缺乏自我管理的主人翁心態。發生了「自組織」向被「被組織」的退卻。實際上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社區疲於應對上一級行政部門指派的各項任務和種類繁多的考核,佔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擠占社區有限的為民服務資源。同時,社區管理者的業績考核不是由被管理者考察,而是由上級行政部門評價,導致管理者喪失為民服務的動力,宏觀表現為自治能力不足。自治功能不足,進一步導致政府強行介入,更進一步的依賴成了目前我國城市社區管理難以跳出的怪圈。
1.2、社區成員參與不足
目前居民對社區的活動和事務大都表現出冷漠情緒,缺乏主動性。在長期的行政型社區管理體制下,社區居民對行政任命的社區管理主體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 ,導致缺乏參與各種社區活動的積極性。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長期以來單位制養成的對國家,對單位強烈的依賴感,認為自己不去做政府和單位也會做得很好。另一方面,社區組織自主性的缺失,以及行政化的管理方式的強行介入進一步加劇了居民對政府的依賴,認為社區管理是政府部門的事,而把自己當作局外人,對社區管理也就表現出了理所當然的冷漠。
1.3、社區建設目標錯位
在當前社區建設過程中,存在著目標錯位的問題。主要表現為:a.忽視社區的人文社會特點,把社區管理單純的看作是一種經濟行為。b.不能准確把握定位發展目標,錯誤的把高度的物質文明作為終極目標,而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本末倒置。無疑這種思維是和以人為本的今天相抵觸的。
1.4、社區觀念和管理理念滯後
由於社區的理念真正進入普通百姓生活是在改革開放後,城市化加快,城鎮居民數量迅速增加,居民聚居缺乏組織性而促生了我國的社區管理體系誕生與發展。由於缺乏經驗,社區管理大都沿用以往的行政管理方式,沒有建立獨立、健全的居民自我管理制度,社區觀念和管理理念滯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
a) 社區管理者隊伍薄弱;呈現出人員少、老齡化、專業素質低等特點。
b) 社區建設管理的理論研究不足,體系不完善,分工不明確。
c) 社區建設管理的法律法規制度不完善,存在法律盲區和漏洞。
1.5、社區經費不足
伴隨社會進步,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伴隨而來的是對於社區的服務功能和環境的要求的逐步提高,這就對社區的「軟體」和「硬體」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社區需要大量資金進行「升級」以滿足社區綜合功能提高的要求。同時,由於城市化加深加快,對於社區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必須提高管理者的文化水平,以適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社區發展。引進高素質人才需要改善社區管理者的待遇,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等等這些都受到資金缺乏的嚴重限制。
2.解決方法
2.1 體制創新
陳舊的社區行政管理模式與時代發展不相符,進行必要的體制創新改革</A>,體制改革中應以以下幾點為改革綱要:
a. 政府行為與社會行為相結合。由於短期內社區管理水平不可能迅速改變,所以政府還必須參與到管理過程中來,主要但當指導角色。引導社區管理向一個更加適應社會需要的方向發展。
b. 社區管理與服務相結合。完善管理體制的同時要同時樹立服務理念,使管理與服務實現本質的統一:管理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服務是為了實現有效的管理。
c. 專業服務隊伍與群眾實體相結合。專業的管理服務隊伍有助於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但是也容易使居民產生依賴感;要切實的和群眾結合,實現管理的互動。
通過體制創新,逐漸脫離政府行政管理,促進社區管理系統的獨立與成熟,真正實現社區居民的民主自治。
2.2大力培育和強化居民的社區意識
社區是國家與社會的一個基本連接點,必須明確其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強化社區中的國家、社會意識。社區的民主建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組成要素之一,公民的民主權利也是從社區民主開始的。在構建一個安全和諧的生活社區的同時要為社區建設注入精神元素,在提高服務水平的同時,增強居民對於社區的認同感和榮譽感。提高居民對參與社區建設活動的積極性。
2.3 加大經費投入
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社區的硬體水平,豐富社區文化活動。提高管理人員的待遇水平,引進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人才是關鍵,引進文化水平較高的管理人才可以有效的提高社區管理水平。發展社區社會工作, 實現社區工作的專業化是解決社區建設問題的重要途徑。高素質管理人員的引進有利於社區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於促成社區向獨立民主的方向發展,有利於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同時,可以更好的把握社區發展方向,使社區建設更好的和和諧社會建設相統一。
總之,社區作為現代城市居民的主要棲息地之一,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社區發展的好壞不緊切實關繫到居民的生活水平的高低,同時決定著社會現代化建設目標能否實現。推進和諧社區建設有利於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有利於推進社會主義特色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張玉. 區域政策執行的制度分析與模式建構 [D]南開大學 , 2006 .
[2] 喻劍利,辛靜,曲波. 新公共服務視角的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 [J]長白學刊 , 2007,(01) .
[3]
羅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劉俊生. 新公共服務:服務而非掌舵[J]中國行政管理,2002,(10
[4]左兵團,沈承誠. 和諧社會框架下對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價值考量[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 2006,(04) .
</A>
❻ 吳松弟的學術論文
前後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地理科學》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40多篇,代表性論文包括:
1.浙江溫州沿海平原的成陸過程,《地理科學》1988年第8卷第2期。
2.重視歷史地理學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合作,執筆人,《求是》1993年第7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地理》1993年第4期轉載。
3.客家南宋源流說,《復旦學報》1995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史》1995年第12期轉載,華東師大《客家學研究》第4輯(1997年)轉載,廣東梅州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客家學輯刊》(1998年)轉載。
4.唐後期五代江南地區的北方移民,《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年第3期,1997年人大復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第2期轉載。
5.宋代戶口的匯總發布系統,《歷史研究》1999年第4期。
6.南宋人口的發展過程,《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02年第2期轉載,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南宋史研究中心編《南宋史研究論叢(上)》,杭州出版2007年,第415-438頁轉載。
7.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的空間進程,《河北學刊》2004年第3期,教育部委辦《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第4期轉載,人大復印資料《地理學》2004年第5期轉載。
8.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資料寶庫——中國舊海關系列出版物評述,第一作者,《史學月刊》2005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5年第7期轉載。
9.The impact of the opening of Tianjin on economic change in its hinterland,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Selected Public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Volume 1,Number 2.April 2006, published by Higher ecation press.與樊如森合作。
10.南宋移民與臨安文化,《歷史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07年第1期轉載。
11.市的興起與近代中國區域經濟的不均衡發展,《雲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07年第2期轉載,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7年第2期轉載。
12.中國歷史地理學の過去と現在,秋野祐譯,載日本《都市文化研究》第10期,2008年3月出版
13.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格局形成的機制與表現,《史學月刊》2009年第8期,人大復印資料《地理》2009年第1期轉載。
14.從人口為主要動力看南宋經濟發展的限度兼論中西生產力的主要差距,《人文雜志》2010年第6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宋遼金元史》2011年第2期轉載。
15.中國歷史人文地理學研究進展,與侯甬堅合作,《地理科學進展》2011年第30卷第6期,第30卷第12期。
16.The econom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opening port cities of China and East Asia ring 1843-1949,The Journal of Korean Studies, No.26, Feb 2012, pp.119-142,Center for Korean Studies Inha University, Korea. 吳松弟、王哲。
17.近代中國開埠通商的時空考察,《史林》2013年第3期,吳松弟、楊敬敏,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3年第10期轉載,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13年第6期轉載。
18.近代中國海關貿易資料摘編的可靠性分析——以全國年進出口額和各關直接對外貿易額為例,吳松弟、伍伶飛,《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3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14年第2期轉載。
19.20世紀之交的中國城市革命及其性質,《南國學術》2014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5年第3期轉載。
20.舊海關出版物與近代中國研究,《社會科學家》2014年第1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5年第4期轉載。
21.近代中國進出口貿易和主要貿易港的變遷,《史學集刊》2015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15年轉載。
❼ 歷史地理學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怎樣開題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最好先確來定題目,自什麼東西都沒有的話比較難辦
我跟你是一個專業的, 之前我也在為論文苦惱了半天,網上的範文和能搜到的資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個正文就不錯了 ,開題報告、 中期報告什麼的都沒有, 關鍵是沒有數據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來一篇,結果老師說太簡單。還好後來找到 聞聞論文網,直接讓老師輔導我寫作,非常專業,核心的部分幫我搞定了,也給了很多參考文獻資料 。哎,專業的事還是要找專業的人來做啊,建議有問題參考下聞聞論文網吧..
祝你好運,如果還是不懂,還是找專業的人幫忙吧..
❽ 什麼是歷史地理學論文
什麼是歷史地理學論文
就是跟地理和歷史有關的 論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