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淮河中國國家地理
1. 淮河線含有哪些重要地理信息
一、氣候方面
1.秦嶺—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於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於800毫米。
2.秦嶺—淮河南北雨季長短差異。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嶺—淮河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3.秦嶺—淮河是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4.秦嶺—淮河是1月0℃等溫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冬季一般結冰。
5.秦嶺—淮河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秦嶺—淮河以北為暖溫帶。
6.秦嶺—淮河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夏季,秦嶺—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溫多雨。冬季,秦嶺—淮河以南溫和少雨,秦嶺—淮河以北寒冷乾燥。
7.南北方地區分界線。
8.中國冬季集中供暖分界線。
二、植被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秦嶺—淮河以北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之說。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河流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小,汛期長,冬季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結冰。秦嶺—淮河還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
四、地形、土壤、礦產方面
1.地形:秦嶺—淮河以南以丘陵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嶺—淮河以南漸以紅壤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黃壤或棕壤為主,東北以黑土為主,西北多白色沙質土。
3.礦產:秦嶺—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屬居多,工業上以有色金屬冶煉及出口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煤、鐵、石油為主,工業方面以重工業占的比例較大。
五、農業方面
1.耕地類型: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田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旱地為主。
2.糧食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稻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為主。
3.油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油菜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為主。
4.糖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甘蔗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甜菜為主。
5.作物熟制:秦嶺—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嶺—淮河以北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秦嶺
在中國中部橫亘著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秦嶺。它就像一堵「擋風牆」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
自古以來,因秦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秦嶺南北氣候變化,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稱為我國南北的分界線。習慣上稱秦嶺以南為我國南方,秦嶺以北為我國北方。但秦嶺正式的名稱是自漢代才有的。
廣義的秦嶺是橫亘於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昆侖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陝西延伸至湖北省鄖縣。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里,南北寬數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狹義的秦嶺是秦嶺山脈中段,位於陝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漢代即有「秦嶺」之名,又因位於關中以南,故名「南山」。
淮河
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252公里,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境內的桐柏山。值得一提的是,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徵的差異不如秦嶺南北的差異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為南北分界線提出主要是依據其地理分區的意義。《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曾撰文《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將淮河看做中國南北分界線的一部分,同樣也應該作為一個帶來理解,不宜局限在某一具體的水繫上,這也和淮河的實際流域有關。
地理分界
分界線
1、氣溫: 1月份0℃等溫線
2、日均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3、氣候帶: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
5、干濕地區: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
6、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分界線
7、農業: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分界線
8、作物: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分界線
9、植物: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分界線
10、河流:
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大
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含沙量小
11、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
12、地形:該線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為主。 該線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為主。
13、區域: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14、我國華中和華北的分界
15、農作物一年兩至三熟 與 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的分界線。南方:一年兩至三熟,北方: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16、中國水資源分布的多水帶和過渡帶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氣候上的分界線】 ①秦嶺淮河線一線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②以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③以北溫度帶屬暖溫帶,以南溫度帶屬亞熱帶,④以北屬半濕潤地區,以南屬濕潤地區
【河流水文特徵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結冰期; 秦嶺淮河以南——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土壤類型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多肥沃的褐土(黃壤)。 秦嶺淮河以南多貧瘠的紅壤。
【自然植被類型上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以北——溫帶落葉闊葉林; 秦嶺淮河以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2. 能否介紹關於秦嶺淮河的相關地理知識
秦嶺淮河一線是:
1.我國冬季0°等溫線
2.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
3.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4.我國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5.我國常綠闊葉林帶與落葉闊葉林帶的分界線
6.我國水田與旱地的分界線
3. 秦嶺淮河一線是哪幾個重要分界線
1、氣候方面:
(1)、是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於800毫米;以北降水量小於800毫米。
(2)、南北雨季長短界限。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3)、是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4)、是1月0℃等溫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秦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冬季一般結冰。
(5)、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以北為暖溫帶。
(6)、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夏季,秦嶺-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溫多雨。冬季,秦嶺-淮河以南溫和少雨,秦嶺-淮河以北寒冷乾燥。
(7)、南北方地區分界線。
(8)、中國冬季集中供暖分界線。
2、植被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秦嶺-淮河以北為溫帶落葉闊葉林。
3、河流水文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河流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小,汛期長,冬季不結冰;以北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結冰。秦嶺-淮河還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
4、地形、土壤、礦產方面:
(1)、地形:秦嶺-淮河以南以丘陵為主;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嶺-淮河以南漸以紅壤為主;以北以黃壤或棕壤為主,東北以黑土為主,西北多白色沙質土。
(3)、礦產:秦嶺-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屬居多,工業上以有色金屬冶煉及出口加工等輕工業為主;以北以煤、鐵、石油為主,工業方面以重工業占的比例較大。
5、農業方面
(1)、耕地類型: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田為主;以北以旱地為主。
(2)、糧食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稻為主;以北以小麥為主。
(3)、油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油菜為主;以北以花生、大豆為主。
(4)、糖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甘蔗為主;以北以甜菜為主。
(5)、作物熟制:秦嶺-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以北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3)秦嶺淮河中國國家地理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分界線:
1、地勢階梯界線:
(1)、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2)、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地形區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昆侖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1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12)、雲貴高原與東南丘陵界線:雪峰山。
3、氣候界線:
(1)、1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5)、濕潤區與乾旱區的分界線,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線。從大興安嶺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盤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連線。
此分界線以東降水豐富,為濕潤區;此分界線以西,除天山、祁連山、阿爾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區都比較乾旱。
(6)、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分界線:從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烏鞘嶺-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連線。
此分界線以東為季風區,在季風區中,冬季近地面受高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北風,氣候乾冷,夏季受低壓系統控制,盛行偏南風,氣候濕潤。此分界線以西為非季風區,氣候乾旱。
4、三大自然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4. 秦嶺淮河經過的城市有哪些
此線的走向為:
西起與青藏高原相接的西秦嶺余脈(E104°15′、N32°18′),經四川省的平武縣、青川縣,甘肅省的文縣、康縣,陝西省的寧強縣、略陽縣、勉縣、留壩縣、城固縣、洋縣、佛坪縣、寧陝縣、鎮安縣
旬陽縣、商南縣,湖北省的鄖西縣,襄陽市、棗陽市,河南省的南陽市、西峽縣、淅川縣、內鄉縣、鄧州市、新野縣、唐河縣、桐柏縣、泌陽縣、確山縣、息縣、駐馬店市、汝南縣、平輿縣、新蔡縣,安徽省的臨泉縣、阜陽市、利辛縣
鳳台縣、淮南市、懷遠縣、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區約4.67公里)、五河縣,江蘇省的泗洪縣、洪澤縣、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區約5.68公里)、漣水縣、阜寧縣、濱海縣、射陽縣等44個縣(市)蜿蜒而下,止於東海海濱(E120°21′,N34°05′),總長度約1666.28公里。
(4)秦嶺淮河中國國家地理擴展閱讀:
秦嶺:
在中國中部橫亘著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秦嶺。它就象一堵「擋風牆」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
自古以來,因秦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秦嶺南北氣候變化,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稱為我國南北的分界線。習慣上稱秦嶺以南為我國南方,秦嶺以北為我國北方。但秦嶺正式的名稱是自漢代才有的。
廣義的秦嶺是橫亘於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昆侖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
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陝西延伸至湖北省鄖縣。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里,南北寬數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狹義的秦嶺是秦嶺山脈中段,位於陝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漢代即有「秦嶺」之名,又因位於關中以南,故名「南山」。
淮河:
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252公里,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境內的桐柏山。值得一提的是,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徵的差異不如秦嶺南北的差異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為南北分界線提出主要是依據其地理分區的意義。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曾撰文《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將淮河看做中國南北分界線的一部分,同樣也應該作為一個帶來理解,不宜局限在某一具體的水繫上,這也和淮河的實際流域有關。
5. 秦嶺至淮河線的南北兩側氣溫和降水的差異會對其他自然環境造成什麼影響
氣溫差異:最冷月均溫以北小於0度,以南大於0度。影響:以北暖溫帶,河流結冰專,植屬被落葉林;以南亞熱帶,河流不結冰,植被常綠林。
降水差異:以北小於800毫米,以南大於800毫米。影響:以北半濕潤地區,旱地耕作業,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以南濕潤地區,水田耕作業,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
6. 淮河為什麼是南北的分界線
淮河這條線的南北兩側無論在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農業生產、人民習俗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
從氣候方面來看,淮河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零度等溫線)。其南側屬亞熱帶范圍,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0℃,且雨季較長,年平均降水量為750~1300毫米,以北屬暖溫帶范圍,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日平均氣溫底於0℃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過800毫米。
淮河位於中國東部,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幹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淮河幹流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
(6)秦嶺淮河中國國家地理擴展閱讀:
淮河的水系構成:
1、淮河水系
淮河幹流自西向東,經河南省南部、安徽省中部,在江蘇省中部注入洪澤湖,經洪澤湖調蓄後,主流經入江水道至揚州三江營注入長江。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km,地面落差178m,流域面積3.06萬k㎡;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km,地面落差16m,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k㎡。
2、洪河水系
洪河水系:洪河發源於舞鋼市龍頭山,流經舞陽、西平、上蔡、平輿、新蔡,於淮濱縣洪河口匯入淮河,全長326km,流域面積12325km2。為淮河主要支流。
3、沂沭泗水
沂沭泗河水系位於淮河流域東北部,大都屬蘇、魯兩省,由沂河、沭河、泗河組成,均發源於沂蒙山區,總面積近8萬k㎡。泗河流經南四湖,匯集蒙山西部及湖西平原各支流後,經韓庄運河、中運河、駱馬湖、新沂河於灌河口燕尾港入海。
4、沿淮行蓄洪區
壽西湖行洪區、城西湖蓄洪區、城東湖蓄洪區、方邱湖行洪區、蒙窪蓄洪區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淮河
7. 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地理意義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800MM年等降水量線,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線,一月份0℃等溫線,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以及河流結冰與不結冰的分界線。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秦嶺-淮河是我國最重要地地理分界線。秦嶺被譽為中國的龍脈,它的西端在甘肅省境內,東段到河南省西部,主體位於陝西省的南部與四川省交界處,長約1500公里,是昆侖山脈的延伸。秦嶺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嶺南終年溫暖潮濕,嶺北乾燥,冬季寒冷。秦嶺同時也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秦嶺的最高峰是太白山,高3763.2米,是中國內地東半壁的第一高峰(號稱群峰之冠)。秦嶺是我國中西部交界處最重要的動植物基因庫,有著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如大熊貓、金絲猴、朱䴉、華山松、油松等都生長於此。
正是因為諸多地位,秦嶺,被稱為「獻給地球的禮物」。
從自然地理來分,是以秦嶺——淮河一線分界。中國零度等溫線是以此劃分。傳統上北邊的河流有冰凍期封航,南邊的則沒有。並且分界線兩邊的物種有較明顯的不同。從人文地理看,長江是南北分界線,歷史造成的。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一熟、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南稻北麥」「南甘北甜」「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秦嶺的地理意義
00在中國中部橫亘著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秦嶺。它就象一堵「擋風牆」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
00自古以來,因秦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秦嶺南北氣候變化,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稱為我國南北的分界線。習慣上稱秦嶺以南為我國南方,秦嶺以北為我國北方。但秦嶺正式的名稱是自漢代才有的。
廣義的秦嶺是橫亘於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昆侖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陝西延伸至湖北省鄖縣。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里,南北寬數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狹義的秦嶺是秦嶺山脈中段,位於陝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漢代即有「秦嶺」之名,又因位於關中以南,故名「南山」。
淮河的地理意義
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0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徵的差異不如秦嶺南北的差異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為南北分界線提出主要是依據其地理分區的意義。《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曾撰文《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將淮河看做中國南北分界線的一部分,同樣也應該作為一個帶來理解,不宜局限在某一具體的水繫上,這也和淮河的實際流域有關。
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分界線
001、氣溫: 1月份0℃等溫線
002、日均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003、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004、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線
005、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006、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007、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008、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的分界線
009、植物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0010、河流: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大
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含沙量小
0011、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
12、地形:該線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為主。該線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為主。
0013、區域: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0014、我國華中和華北的分界
0015、農作物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一熟的分界線
區域界限
001、地理分區上: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002、氣候類型上:溫帶季風氣候(北)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南)的分界線。
003、溫度帶上:暖溫帶(北)與亞熱帶(南)的分界線。
004、自然帶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的分界線。
005、典型植被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的分界線。
006、土壤上:棕壤(北)和紅、黃壤(南)的分界線。
007、水文上: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
008、干濕地區上:半濕潤地區(北)與濕潤地區(南)的分界線。
009、地形上: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線。
0010、一月份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經過地區。
00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0012、農業:小麥主產區(北方旱作農業)與水稻主產區(南方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0013、亞熱帶水果柑橘生長的北限(橘生南國)。
0014、長江-黃河的分水嶺
8. 秦嶺-淮河以北和以南的水文特徵、飲食習慣和民族特色是什麼,先謝謝了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800MM年等降水量線,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線,一月份0℃等溫線,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以及河流結冰與不結冰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蔡博峰,《中國國家地理》)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秦嶺-淮河是我國最重要地地理分界線。秦嶺被譽為中國的龍脈,它的西端在甘肅省境內,東段到河南省西部,主體位於陝西省的南部與四川省交界處,長約1500公里,是昆侖山脈的延伸。秦嶺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嶺南終年溫暖潮濕,嶺北乾燥,冬季寒冷。秦嶺同時也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秦嶺的最高峰是太白山,高3763.2米,是中國內地東半壁的第一高峰(號稱群峰之冠)。秦嶺是我國中西部交界處最重要的動植物基因庫,有著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如大熊貓、金絲猴、朱䴉、華山松、油松等都生長於此。 正是因為諸多地位,秦嶺,被稱為「獻給地球的禮物」。 從自然地理來分,是以秦嶺——淮河一線分界。中國零度等溫線是以此劃分。傳統上北邊的河流有冰凍期封航,南邊的則沒有。並且分界線兩邊的物種有較明顯的不同。 從人文地理看,長江是南北分界線,歷史造成的。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一熟、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南稻北麥」、「南甘北甜」、「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自古以來,因秦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秦嶺南北氣候變化,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稱為我國南北的分界線。習慣上稱秦嶺以南為我國南方,秦嶺以北為我國北方。但秦嶺正式的名稱是自漢代才有的。 廣義的秦嶺是橫亘於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與昆侖山脈分界。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在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分為三支,北支為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向東延伸,通稱邙山;中支為熊耳山;南支為伏牛山。山脈南部一小部分由陝西延伸至湖北省鄖縣。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里,南北寬數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狹義的秦嶺是秦嶺山脈中段,位於陝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漢代即有「秦嶺」之名,又因位於關中以南,故名「南山」。
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0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徵的差異不如秦嶺南北的差異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為南北分界線提出主要是依據其地理分區的意義。《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曾撰文《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將淮河看做中國南北分界線的一部分,同樣也應該作為一個帶來理解,不宜局限在某一具體的水繫上,這也和淮河的實際流域有關。
9. 舉例說明秦嶺-淮河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下面是我寫的一篇論文 關於南北方自然地理差異的
中國南北方自然地理特徵及其差異簡介
摘要 分別從氣候,陸地水,植被,土壤四個因素考慮,分析中國的特徵及其南北方的差異。
關鍵詞 中國南北方,氣候,陸地水,植被,土壤
一 中國南北的劃分
1位置
北方 內蒙古高原以東以南,青藏高原以東(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秦淮一線以北(以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
南方 秦淮一線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2范圍
北方包括黑,吉,遼,冀,魯,晉,京,津,陝,豫大部分地區,甘、隴東南部,蘇,皖北部。
南方包括蘇、皖、川的大部,豫、晉南端,浙,滬,鄂,台,閩,甘,湘,貴,雲,粵,桂,瓊。
3地形
北方地形 以平原為主,主要地形有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遼東丘陵,山東丘陵。
南方地形 主要地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成都平原,雲貴高原,東南丘陵,海南島,雷州半島,珠江三角洲
二 自然地理特徵及其南北差異
(1)氣候
我國氣候特徵:
1季風氣候顯著
我國季風氣候區大致在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烏鞘嶺-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連線的東南部。
季風區氣候特點:冬季乾冷,夏季濕熱。
2氣候大陸性強
南方基本上為海洋性氣候與海洋性過渡氣候。
北方基本上為大陸性氣候與大陸性過度氣候。
3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以亞熱帶,溫帶氣候為主。
按照氣溫不同,從南到北包括南熱帶,中熱帶,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北溫帶9個氣候帶,1個高原氣候區。
按照水分條件,自東南向西北又有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氣候區之分。
按照海拔高度,各山區氣候垂直帶譜不盡相同。由此可見,我國氣候多種多樣。
南北氣候差異:
氣溫:北冷南熱
秦淮一線是一月份0度等溫線,在冬季,北方在0度以下,南方在0度以上。
春季增溫幅度大致是北方大於南方。
全國7月平均氣溫20℃-28℃,南北氣溫差異不大。
秦淮一線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愈向北,氣溫年較差越大。
降水:
我國平均年降水量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
南北差異的原因
地形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秦嶺東西長約1600多千米,平均海拔約2000~3000米,對冬夏季風有巨大的屏障作用。冬季,關中的寶雞氣溫比陝南的漢中低3℃~6℃,西安比安康低4℃~7℃,冷空氣過境時,南北之間溫差達6℃~7℃;同時秦嶺對水汽也起阻滯作用,南坡平均降水量在800mm以上,北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800mm以下。
由於氣候差異導致了我國農業分布的特點,形成了南水稻,北小麥;南水田,北旱地; 南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北二年三熟至一年兩熟的分布特點。
(2)陸地水
地表水(以河流水為主)
由於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河流水手降水補給,所以我國的河川徑流受氣候影響較明顯。我國北方地區的河流主要有黑龍江,遼河,海河,黃河。由於受季風氣候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他們普遍降水變率大,降水量不是很大,又由於該區工農業發達,耗水量大,所以比較缺水。河流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冬季結冰。
南方地區的河流主要有長江,珠江。它們年徑流量大,尤其是長江,流域面積廣,徑流也比較穩定,年內分配比較均衡。河流汛期長,含沙量小,冬季不結冰。
地下水
北方大小興安嶺,長白山等廣大地區,分布鹽基裂隙水,地下水儲存較豐富。東南沿海受季風氣候影響,地下水豐富,且富水程度比較均勻,開發也較高。
南方地區降水豐富,地下水補給條件好,故地下水的蘊藏量相當豐富。
(3)植被
我國北方屬溫帶,暖溫帶(僅大興安嶺北部屬寒溫帶),南方屬亞熱帶(最南部為面積不大的熱帶)
北方植被類型
北方溫帶
濕潤區典型植被是針闊混交林,半濕潤為稀疏草原,乾旱區為草原。
北方暖溫帶
濕潤區及遼東,山東兩半島,華北丘陵山地,棕壤上分布著各種落葉櫟林。半濕潤區黃土高原東南部分布雜類草草原,乾旱區以本氏針茅,短花針茅為代表,亦有些超旱生灌木。
南方植被類型
南方亞熱帶
植被為常綠闊葉林,東西部植被略有差異。其中雲南高原的典型植被為耐旱的滇青岡,高山栲,白皮柯等組成的常綠櫟林。
(4)土壤
北方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多為棕壤,褐土;東北平原多為黑土,黑鈣土。
南方長江中下游為水稻土,東南丘陵為紅壤,四川盆地為紫色土,平原地區為肥沃的水稻土。
我國北方的溫帶和暖溫帶地區,自東向西乾燥度逐漸增加。暖溫帶土壤分布由棕壤向西北依次為褐土,黒壚土,灰鈣土。在溫帶,土壤從暗棕壤經東北草原的黑土,向西北出現黑鈣土,栗鈣土以及棕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我國南方地區溫度普遍較高,所以分布鐵硅鋁土,鐵鋁土,由北到南,隨著緯度的降低,溫度的升高,依次出現黃棕壤,黃壤(紅壤),赤紅壤,磚紅壤。
三 總結
我國的地理學家把長江與黃河之間的秦嶺、淮河看作是我國的東部地區的一條南北方分界線。具體的說,這條分界在甘肅、陝西、河南境內,基本上沿秦嶺、伏牛山呈東西走向,到方城縣折向東南、經板橋往東進入安徽,然後大致沿淮河幹流,至江蘇的蘇北灌溉總渠延伸入海,全長約1700公里。這條線的南北兩側。無論在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農業生產、人民習俗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從氣候方面來看,它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解線。其南側屬亞熱帶范圍,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0℃,且雨季較長,年平均降水量為750~1300毫米,以北屬暖溫帶范圍,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日平均氣溫底於0℃的寒冷期,普遍在30天以上,雨季較短,年降水量一般不超過800毫米。按氣候學角度看,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也並非一成不變的。氣候專家預測,由於全球性氣候變暖,我國的南北方分界線也將有現在的秦嶺、淮河一線,推進到黃河以北。
10. 速求:地理知識:秦嶺--淮河一線都代表什麼地理分界線啊(要十五種以上)
秦嶺——淮河一線:
(1).氣溫:大致與一月0℃等溫線重合。
(版2).降水權:大致與800mm等降水量線吻合。
(3).河流結冰期:界線以北地區河流有結冰期,以南地區河流無結冰期。
(4).溫度帶:大致是亞熱帶(南)和暖溫帶(北)的分界線。
(5).干濕地區:大致是濕潤地區(南)和半濕潤地區(北)的分界線。
(6).植被:大致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北)的分界線。
(7).土地利用:大致是水田(南)與旱田(北)的分界線。
(8).糧食作物:大致是水稻(南)與小麥(北)集中分布地區的分界線。
(9).水果:大致是柑橘(南)與蘋果(北)的分界線。
(10).氣候類型:大致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南)與溫帶季風氣候(北)的分界線。
(11).區域劃分:大致是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12).河流流域:大致是長江流域(南)與黃河流域(北)的分界線。
(13).地形區:秦嶺:
大地形區:大致是四川盆地(南)與黃土高原(北)的分界線。
小地形區:大致是漢中谷地(南)與渭河谷地(北)的分界線。
淮河:大致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南)與華北平原(北)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