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水下陵

地理中國水下陵

發布時間: 2021-02-25 09:44:41

❶ 朱元璋水下祖陵為什麼會出現

5月27日,盱眙明祖陵景區的一名工作人員在察看城牆出水情況。近日,地處淮河下游內的江蘇省容盱眙縣遭遇罕見旱情,導致淮河水位大幅下降。一直淹沒在水下的明祖陵外圍城牆一角露出水面。

明祖陵位於江蘇省盱眙縣洪澤湖的西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

5月19日,連日來江淮一帶遭逢大旱,洪澤湖水位連續下降已近死水位。圖為露出真身的明祖陵地宮拱門和甬道。

5月19日,連日來江淮一帶遭逢大旱,洪澤湖水位連續下降已近死水位。圖為露出真身的明祖陵地宮拱門和甬道。(東方IC供圖版權圖片,請勿轉載)

5月19日,連日來江淮一帶遭逢大旱,洪澤湖水位連續下降已近死水位。圖為拱門石磚上的明代硃砂。(東方IC供圖版權圖片,請勿轉載)

❷ 求《地理中國》每集簡介

地理中國,每集簡介。
1柴河地質探秘【哈拉哈河火山群支脈發現】

2巨洞之謎【格凸河暗河洞穴】

3鄱陽湖的奧秘【鄱陽湖】

4解密遠古之花 上【達爾文討厭之謎的破解】

5解密遠古之花 下

6黃土中的秘密【洛川黃土剖面】

7太行山中的奇觀【贊皇縣赤壁長牆】

8石林傳奇【路南石林】

9赤水觀瀑【赤水丹霞地貌】

10黃龍的訴說【黃龍鈣華】

11沙海的奧秘【巴丹吉林沙漠】

12鴨綠江神韻【鴨綠江】

13天露池之謎【豐寧第四紀冰川遺跡】

14嵩山探秘【嵩山五世同堂地質奇觀】

15山中奇境【樂業 大石圍天坑】

16會飛的山峰【葛仙山】

17神奇的小島【南碇島六邊形石柱】

18深藏的美麗【九寨溝】

19走進龜峰【龜峰丹霞區象形石】

20紅岩石瀑【大洪山琵琶湖紅岩石瀑】

21洞穴奇觀 上【武隆芙蓉洞喀斯特】

22洞穴奇觀 下

山河探秘第一部

23神秘的巨洞【同第二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一集】

24探索長崖之謎【同第七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二集】

25少林傳奇【同第十四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三集】

26大漠尋奇【同第十一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四集】

27山中奇觀【同第九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五集】

28石林億萬年【同第八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六集】

29好大一個湖【同第三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七集】

30塔里木河探秘【塔里木河】

31龍虎山探奇【龍虎山洞穴和古火山口】

32游歷地心【天柱山超高溫高壓變質帶】

33生命之石【延慶縣千家店盆地硅化木群】

34萬柱迷谷【臨海市六邊形流紋石柱群】

35塘中的發現【海口雙池嶺 羅京盤瑪珥式火山群】

36峽谷行【大渡河金口河大峽谷】

37水下的博弈【治理黃河】

火山的奧秘

38巨災後的反思【馬提尼克島聖皮埃爾培雷火山大爆發】【火山的奧秘第一集】

39險象環生【夏威夷火山空難救援】【火山的奧秘第二集】

40零距離接觸 上【火山專家考察活火山】【火山的奧秘第三集】

41零距離接觸 下【火山的奧秘第四集】

42感知火山脈搏【火山專家研究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秘第五集】

43破解火山密碼 上【火山專家檢測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秘第六集】

44破解火山密碼 下【火山的奧秘第七集】

❸ 中國最長的水下隧道在哪

中國公抄布建造世界上最長海底隧道計劃
中國的工程師們公布了建立世界上最長隧道的計劃。約77英里長的大連到煙台隧道將會給旅客們節省下8小時的渡輪時間或者是900英里的路上行程。
該計劃預計花費220億英鎊,將在幾年內開工,預計在2026年完工。
該計劃的提議在1994年就被提出,然後就一直處於計劃狀態。
現今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是日本的青函隧道,於1988年動工,施工時間超過20年。而英倫海峽海底隧道有31公里長。
英倫海峽海底隧道
據《中國日報》報道,工程師們將在4月前向政府提交一份設計藍圖,施工活動最早會在2015年或者2016年開始。
該隧道將鏈接中國遼寧省的港口城市大連和山東省的煙台市,旅行時間將縮減為40分鍾。
目前兩市間的旅程約1400千米的陸上行程或者8小時的渡船。
中國科學院的一位隧道和鐵路專家稱該隧道的造價約在2200億人民幣。而可行性報告的准備可能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

❹ 曾母暗沙在水底下,怎麼能說是中國領土

1935年中華民國公抄布礁岩名稱,提出襲擁有該領土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83年亦公布其為該國最南端之領土。

版圖包括一個國家的陸地、河流、湖泊、內海、領海以及它們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領空),是主權國管轄的國家全部疆域。

主礁曾母礁丘在北緯3度58分00秒,東經112度17分00秒,由礁核和礁翼兩部分組成。根據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船1985—1986年調查最淺處水深為17.5米,形如紡錘,礁丘脊部呈北北西走向,面積2.12平方公里。

(4)地理中國水下陵擴展閱讀

1935年,中國公布名稱為曾姆灘。 1947年,中國公布名稱為曾母暗沙。

1983年4月25日,中國地名委員會1983年4月25日發表公告,標准化名稱為曾母暗沙。

198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軍編隊前往南沙巡邏,並於22日8時19分在曾母暗沙拋錨,宣示中國主權。

199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再次在曾母暗沙宣示主權,並投下一塊主權碑。

❺ 海底地形的中國海底

中國近海及毗鄰海域尤其是渤、黃、東海的海底地形,總的特點是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從中國海南省南面經台灣省至日本九州以西的五島列島聯成一線,可把渤、黃、東海及南海北部的海底地形分成兩個不同的區域:西面的海底起伏甚微,坡度小,地勢較平坦;東面的海底地勢急轉直下,坡度驟然變陡,並有海溝、海槽和海脊。至於南海,是一個深度較大、較為封閉、地勢復雜、四周淺中央深的大海盆,盆地中央平均深度在3000米左右,海盆中還有幾處隆起的礁島。
中國海不僅有廣闊的大陸架,還有大陸坡、深海盆和深海槽。大陸架是圍繞大陸周圍、向海緩傾延伸的淺水地帶。它雖被海水淹沒,實為大陸的自然延伸部分,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其寬度從低潮線起算向海伸至坡度顯著增大的地方為止。大陸架具有深度淺、坡度平緩、為大陸地形的延伸等特點。渤海和黃海全屬大陸架,東海約2/3的區域屬大陸架,南海的大陸架也很寬廣。
中國海的大陸坡,除東海大陸架東南側有一小塊外,主要分布在南海。深海盆地只存在於南海。
1.渤海的海底地形
渤海為一東北—西南向的淺海。海底地勢從3個海灣向渤海中央及渤海海峽傾斜,坡度平緩,平均坡度只有0′28″。沿岸區水深都在10米以內,遼河口,海河口附近水深約5米,黃河口最淺處水深不過半米。渤海平均水深18米,最大深度在渤海海峽老鐵山水道附近,約80米。遼東灣的地勢是從灣頂及兩岸向中央傾斜,且東側較西側深,最深處30餘米。渤海灣地勢也從灣頂向渤海中央傾斜,灣內水深很淺,一般均小於20米。萊州灣以黃河三角洲向海凸出而與渤海灣分隔開,灣內地勢平坦,略向渤海中央傾斜,水深一般為10~15米,最深約18米。渤海中央盆地是一個北窄南寬近於三角形的淺水窪地,地勢較平坦,中部低下,東北部稍高,水深20~25米。
2.黃海的海底地形
黃海為一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閉淺海。海底地勢由北、東、西三面向黃海中央及東南方向傾斜,但坡度不大,平均坡度為1′21″,地勢比較平坦。深度由東南向北逐漸變淺,如同一個口朝南的簸箕。它有一個明顯的由東南向北的低槽——黃海槽,海槽水深60~80米,自濟州島以南開始沿黃海中部向西北伸延,分別進入北黃海、青島外海和海州灣。
黃海近岸水深多在60米以內,唯南黃海中央及東南水深在80米以上,最深處在濟州島北側,水深103米。黃海平均水深44米,其中北黃海平均水深38米,南黃海平均水深46米。
黃海西岸的蘇北海岸是一片廣闊的灘塗、淺水地帶,水深不足20米,並有一些水下三角洲,如古黃河水下三角洲及長江水下三角洲等,因此淺灘、沙洲很多,如大沙、北沙、金家沙、郎家沙、勿南沙等。黃海東側朝鮮半島沿岸的水深大於西側沿岸,北部有許多與海岸近於垂直的水下沙脊,南部島嶼林立,水下地地形復雜。黃海南部地勢向東南傾斜,但存在幾個水下小岩礁,如蘇岩礁、虎皮礁等,它們與濟州島聯成一條東北向的島礁線,構成黃海與東海的天然分界線。
3.東海的海底地形
總的說是西北高、東南低。海區平均水深349米,最大深度2 717米。依海底地形趨勢,可分為兩個區域:西部大陸架淺水區和東部沖繩海槽深水區。
東海大陸架特別發育,最大寬度達640公里,是世界上最寬闊的陸架之一。大陸架面積約占整個海區的66%,北寬南窄。海底地勢向東南緩傾,平均坡度1′17″。平均水深72米,大部分海域水深60~140米。陸架外緣在水深120~140米處。東海大陸架又可以50~60米水深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島嶼眾多,水下地形復雜,坡度稍陡;東部開闊平緩,只在其東南邊緣處有些水下高地,中國釣魚島等島嶼便位於其上。東海大陸架上延展著長江的沉溺河谷,它從長江口向東南方向延伸,穿過大陸坡,進入沖繩海槽。
沿東海大陸架外緣分布的大陸坡呈東北—西南向延伸,向東南方向成弧帶狀,約占東海總面積的33%。地形陡峻,坡度3~10°。陸坡主體為沖繩海槽,是一個深水槽,形似新月,向東南方向凸出。海槽南深北淺:北部水深600~800米,坡度較小;南部水深2000~2 500米,坡度也大,最大深度 2 717米。海槽在剖面上呈「U」字形,谷底平緩,兩側斜坡陡峭,西坡約3°,東坡可達10°。沖繩海槽以東,為露出海面的琉球群島、九州及各島嶼在水下的島架。島架寬度狹窄,九州處為30~50海里,琉球群島附近為2~20海里。島架地形復雜,沙灘、岩灘眾多。琉球群島是西太平洋邊緣島孤的一部分,為東海與太平洋的天然界線。
4.南海的海底地形
南海的深度比渤、黃、東海要大。除北、西、南三面靠大陸附近深度較淺外,中部和東部水深大都在2 000米以上。南海平均水深1100米,最大深度5 567米。
南海的海底地貌類型齊全,既有寬廣的大陸架,又有較陡的大陸坡和遼闊的深海盆地。海底地勢西北高,東部和中部低。海盆四周邊緣分布著大陸架;大陸架以外為階梯狀下降的大陸坡,中國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等即為分布在大陸坡山脊上的礁島;在大陸坡的終止處進入南海深海盆地。在南海東部,從我國台灣島至呂宋、巴拉皇島等地,出現一系列島弧和海槽(溝)相伴分布的格局。
南海大陸架非常寬廣,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面。其中,南部大陸架寬度最寬,北部次之,西部和東部狹窄。北部和西北部大陸架,大致為中國台灣南端至海南島以南的華南沿岸及越南北部沿岸的淺水區,海底坡度平均為3′40″。陸架寬190~280公里,一般超過250公里。北部灣為水深小於100米的淺海,平均水深40米左右,全屬大陸架。該灣地形與渤海頗為相似,北部和西部較淺(20~40米),中部和東南部較深(50~60米)。該灣海底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深處在海南島西南近海,達90多米。南海西部越南沿海大陸架較窄,南北兩端寬約50公里,中間僅20公里;坡度較大。南海東部均為島架,台灣島至呂宋島一帶島架很窄,僅 5~10公里,坡度達50′~1°40′。巴拉望附近島架寬30~60公里,坡度一般為17′。南海南部和西南部大陸架為巽他陸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寬的陸架之一,寬度超過300公里。南海西部和東部陸架是以侵蝕為主的侵蝕—堆積型陸架,而南部和北部的大陸架則為堆積型陸架。
南海的大陸坡分布在水深150~3 600米之間,呈階梯狀下降,大致從150米開始,海底坡度明顯地逐漸變陡,由平坦的大陸架變為陡坡,並隔以深溝。約在1000~1800米深處,地形轉緩,成為斷續相連的平坦面,寬達數百公里。在平坦面的外側,又是個急陡坡,至3600米附近大陸坡終止,到達南海深海平原。
南海大陸坡圍繞著海盆四周可分為4個區:北陸坡、西坡階地、南陸坡和東陸坡。
北陸坡約位於中國台灣以南至珠江口大陸架的外緣。陸坡上為波狀起伏的平原,並有隆起的暗礁。在東沙群島附近水深增至1000~2 000米,地勢向南凸出。
西坡階地又叫海南島南部大陸坡,寬達300海里,位於珠江口外的深海窪地和越南南部陸坡之間,水深1000~1500米處。它具有顯著的階梯狀,坡度較大(5~10°),等深線密集,呈南北向分布。西沙和中沙群島就分布在西坡階地上。西坡階地上有許多水下峽谷,把階梯狀的陸坡分割為許多地塊。西坡階地的坡麓有一狹長拗陷,深5 567米,為目前已知南海的最深處。
南陸坡也是階梯狀的大陸坡,南部與巽他陸架相接,東南部與巴拉望海槽相鄰。陸坡中部有一海底高原,水深1000~2 000米,中國南沙群島即位於這個高原的山脊上。因地形復雜,水深變化多端,成為航海上的「危險地區」。
東陸坡位於呂宋、民都洛及巴拉望西側的島架外緣。陸坡范圍很窄,坡度陡峻(10°之多),呈狹窄的階梯狀下降,並受許多水下峽谷切割,形成許多海峽與通道。介於中國西沙、中沙與南沙群島的大陸坡之間,有一個東北—西南向的狹長海盆,稱為南海中央盆地,縱長1600公里,最寬處達700公里,水深約3 600米。由於海盆內大部分地區比較平坦,故可視作一個「深海平原」(實際上地形仍很復雜),大體上可分為平坦的北部和多山的南部。北部較淺,約3400米;南部較深,約4 200~4 400米。海盆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在深海平原中央有一群孤立的丘陵和海山,大部分不露出海面,可能是由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
在南海東部島坡內和坡麓下,分布著巨大的長條窪陷,自北而南為呂宋海槽、馬尼拉海溝及巴拉望海槽。
呂宋海槽位於呂宋島以西的島坡中部,呈南北向延伸,與海岸平行。大致以北緯16~17°間的海底隆起及階地為界,北段稱北呂宋海槽,南段稱西呂宋海槽。後者長約225公里,平均寬約50公里,槽底平坦,水深2500米左右;前者長約620公里,水深約3400米。
馬尼拉海溝位於馬尼拉灣外的島坡坡麓之下,也呈南北向延伸。長約350公里,溝底寬僅10公里,深約4800米,最深5377米。海溝西壁坡度平均為1°30′,而東壁坡度達13°。
巴拉望海槽位於巴拉望島西南方,正處於南沙台階隆起地塊與巴拉望—加里曼丹島地塊之間的狹長窪地部位。長約675公里,槽底寬約65公里,深約2800~3000米,最大深度3211米。槽底平緩,局部有小丘陵。

❻ 中國最牛人工湖,水下竟還封印了兩座千年古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古城千年之久,期間經過無數次的地殼變遷,被埋於地下。恰巧,在上面建造了一座人工湖。

❼ 中國最神秘的水下宮殿,為何一年只出現一次

中國有一座最神秘的水下宮殿,一年只能看見一次,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沉在水下的,只有到了特殊的時候,人們才能夠看清楚全貌。這個地方就是位於鄱陽湖的落星墩。當然並不是我們口中真正的那種一年只能夠看一次,只不過是在鄱陽湖枯水期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看清全貌,落星墩又名落星石。這樣的取名是因為在這個亭台樓宇的下邊有一塊岩石或者說叫隕石,襯托著這些建築。只有到了鄱陽湖枯水期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看到建築下邊的隕石,所以人們才能這么說。稱這座石台為水下宮殿。

其實我們也可以揭開落星台的神秘面紗。雖然只有一樓一閣一亭台,但是這些建築都在向我們訴說著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去看一下這一座神秘的水下宮殿。

❽ 黃河見證這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它的水下世界有什麼呢那個大人物的陵墓在它下面沉睡

黃河故道已經是今天的陸地了,現在的水下,有的地方是當年的小鎮、村莊。黃河的部分河道歷史上曾多次改道,被水淹的地方也會有地下墓葬,可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此類發掘的記載。

❾ 求圖片:地理中國地形圖(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四大盆地)

(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❿ 中國第一座水下陵墓葬的皇帝,為何全部都是餓死的

經過了刀山火海,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成了大明王版朝的開國皇帝。根據歷史權記載,朱元璋讓禮部的官員,追封自己的高祖,曾祖,祖父,為明朝的皇帝。

高祖朱百六尊號玄皇帝,廟號德祖;曾祖朱四九尊號恆皇帝,廟號懿祖;祖父朱初一尊號裕皇帝,廟號熙祖;

可是有一點,朱元璋的祖墓,地處淮河的下游,而且地勢很低,多少年來,洪水都從這里經過,明朝皇帝也加緊搶修,但是無奈,人力抵不過大自然,最終被洪水淹沒,最後淪入洪澤湖。

這個祖墓,經過了百年,又在水中,大家慢慢的淡忘了,直到1963年,氣候乾旱,洪澤湖的水量減少,水位下降,這座古墓,重見天日,經過修復,又展現在人們面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