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省市氣候地理
❶ 地理知識中國氣候
中國國土遼闊,從南到北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內帶幾種不同的氣候容帶。其中亞熱帶、暖溫帶、溫帶約佔70.5%,並擁有青藏高原這一特殊的高寒區。南部的雷州半島、海南省、台灣省和雲南南部各地,全年無冬,四季高溫多雨。長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四季分明。北部的黑龍江等地區,冬季嚴寒多雪。廣大西北地區,降水稀少,氣候乾燥,東冷夏熱,氣溫變化顯著。西南部的高山峽谷地區,依海拔高度的上升,呈現出從濕熱到高寒的多種不同氣候。此外,中國還有高山氣候、高原氣候、盆地氣候、森林氣候、草原氣候和荒漠氣候等多種具體氣候。
中國氣候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是其基本特點。主要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徵:
一、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較大,冬夏極端氣溫較差更大。
二、降水分布很不均勻。主要表現年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比差為40:1。在季節分配上,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且年際變化很大。
三、冬夏風向更替十分明顯。冬季的冷空氣來自高緯度大陸區,多為偏北風,寒冷乾燥。夏季的風主要來自海洋,多為偏南風,濕潤溫暖。
❷ 中國各省地形特徵,地理位置,氣候,城市職能,工業部門
各省?我國那復么多個制省,咋幫你弄呢?!!我只能說:我國分為北部、南部、西北內陸、青藏高原四個部分。北部又分為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黃土高原。主要工業區是京津唐和遼中南也就是環勃海工業帶,溫帶季風氣候,工業發達。南部多丘陵,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工業區是長江三角州和珠江三角州。西北內陸以高原為主,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工業是紡織業,工業區是白雲鄂博那裡!青藏高原就是高原啦,海拔最高,平均有400千米,高原氣候,夏天氣溫只有8~18攝氏度,這里工業不發達,降雨比較多。
❸ 中國地理氣候的劃分
青藏高原地區因海拔大都在4000米以上,因此屬於高原山地氣候;西北地區大部分遠離海洋,靠近亞洲高壓源地,大陸性強,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黑龍江和內蒙古的北部地區,緯度較高,年積溫在1400°以下,屬寒帶針葉林氣候;華北和東北地區及黃土高原地區降水在八百毫米以下,受夏季風影響,屬溫帶季風氣候;江南、華南和西南地區受東南和西南季風的影響較大,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為中低緯度,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西雙版納地區和雷州半島及台灣南部地區,位於熱帶,大部分時間受西南和東南季風控制,常年高溫,分干濕兩季,為熱帶季風氣候。
❹ 中國地理的氣候情況
1.氣候復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 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復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復雜多樣性。
2.季風氣候顯著
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季。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氣候條件的優勢 復雜多樣的氣候,使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中國找到適宜生長的地方,使中國農作物與動植物資源都非常豐富。
玉米的故鄉在墨西哥,引種到中國後卻廣泛種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紅薯最早引種在浙江一帶,在中國普遍種植。
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范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台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
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台風的侵襲。台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別強烈時稱為台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別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1.冬季氣溫的分布
從1月等溫線圖可看出:0℃等溫線穿過了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此線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內陸及青藏高原)的氣溫在0℃以下,其中黑龍江漠河的氣溫在-30℃以下;此線以南的氣溫則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亞的氣溫為20℃以上。因此,南方溫暖,北方寒冷,南北氣溫差別大是中國冬季氣溫的分布特徵。
這一特徵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緯度位置的影響 冬季陽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國大部處於北溫帶,由太陽輻射獲得的熱量少,同時中國南北緯度相差達50℃,北方與南方太陽高度差別顯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區氣溫低,且南北氣溫差別大。
冬季風的影響 冬季,從蒙古、西伯利亞一帶常有寒冷乾燥的冬季風吹來,北方地區首當其沖,因此更加劇了北方嚴寒並使南北氣溫的差別增大。
2.夏季氣溫的分布
從中國夏季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勢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區在20℃以上,南方許多地方在28℃以上;新疆吐魯番盆地7月平均氣溫高達32℃,是中國夏季的炎熱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勢高的地區外,中國普遍高溫,南北氣溫差別不大,是中國夏季氣溫分布的特徵。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陽光直射點在北半球,中國各地獲得的太陽光熱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緯度較高,白晝又比較長,獲得的光熱相對增多,縮短了與南方的氣溫差距,因而中國中國普遍高溫。
3.中國的溫度帶
中國採用積溫來劃分溫度帶,當日平均氣溫穩定升到10℃以上時,大多數農作物才能活躍生長,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氣溫連續≥10℃的天數叫生長期。把生長期內每天平均氣溫累加起來的溫度總和叫積溫。一個地區的積溫,反映了該地區的熱量狀況。根據積溫的分布,中國劃分了5個溫度帶和一個特殊的青藏高原區。 不同的溫度帶內熱量不同,生長期長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種類也有明顯差別。
溫度帶的劃分及耕作 溫度帶 ≥10℃積溫 生長期(天) 分布范圍 耕作制度 主要農作物 熱帶 >8000℃ 365 海南全省和滇、粵、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膠等 亞熱帶 4500℃—8000℃ 218—365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麥、棉花、油菜等 暖溫帶 3400℃—4500℃ 171—218 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及南疆 一年一熟至兩年三熟 冬麥、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溫帶 1600℃—3400℃ 100—171 東北、內蒙古大部分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麥、玉米、亞麻、大豆、甜菜等 寒溫帶 <1600℃ <100 黑龍江省北部及內蒙古東北部 一年一熟 春麥、馬鈴薯等 青藏高原區 <2000℃(大部分地區)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區一年一熟 青稞等 1.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
從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在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南端一線。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其南部邊緣的一些地區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平均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中國的「旱極」。 中國東南部有些地區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灣東部山地可達3000毫米以上,其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達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為8408毫米,是中國的「雨極」。
中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規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各地區差別很大,大致是沿海多於內陸,南方多於北方,山區多於平原,山地中暖濕空氣的迎風坡多於背風坡。
2.降水量的時間變化
中國降水量的時間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季節變化是一年內降水量的分配狀況。中國降水的季節分配特徵是: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中國中國大部分地區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際變化是年與年之間的降水分配情況。中國大多數地區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一般是多雨區年際變化較小,少雨區年際變化較大;沿海地區年際變化較小,內陸地區年際變化較大。而以內陸盆地年際變化最大。
3.季風活動與季風區
中國降水在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上的特徵,主要是由於季風活動影響形成的。發源於西太平洋熱帶海面的東南季風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把溫暖濕潤的空氣吹送到中國大陸上,成為中國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來源。
在夏季風正常活動的年份,每年4、5月暖濕的夏季風推進到南嶺及其以南的地區。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進入雨季,降水量增多。
6月夏季風推進到長江中下游,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進入雨季。這時,江淮地區陰雨連綿,由於正是梅子黃熟時節,故稱這種天氣為梅雨天氣。
7、8月夏季風推進到秦嶺—淮河以北地區,華東、東北等地進入雨季,降水明顯增多。9月間,北方冷空氣的勢力增強,暖濕的夏季風在它的推動下向南後退,北方雨季結束。10月,夏季風從中國大陸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隨之結束。
在中國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連線以西以北的地區,夏季風很難到達,降水量很少,故唐詩中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名句。習慣上我們把夏季風可以控制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夏季風勢力難以到達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
4.中國的干濕地區
干濕狀況是反映氣候特徵的標志之一,一個地方的干濕程度由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決定,降水量大於蒸發量,該地區就濕潤,降水量小於蒸發量,該地區就乾燥。干濕狀況與天然植被類型及農業等關系密切。中國各地干濕狀況差異很大,共劃分為4個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 干濕地區的劃分區域年降水量(mm) 干濕狀況 分布地區 植被 土地利用 濕潤區 >800 降水量>蒸發量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內蒙古東北部、東北三省東部 森林 以水田為主的農業 半濕潤區 >400 降水量>蒸發量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東南部 森林——草原 旱地為主的農業 半乾旱區 <400 降水量<蒸發量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草原 草原牧業、灌溉農業 乾旱區 <200 降水量<蒸發量 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高山牧業、綠洲灌溉農業
❺ 中國各地的地理(氣候、位於、形狀等),以及名人、交通和盛產的產物。
新疆(烏魯木齊),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天山把新疆割為南疆和北疆,南疆主要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氣候乾燥;北疆適合人居住。盛產的東西我想不用我說了
❻ 中國各省份氣候情況是怎樣的(詳細)
1、北京
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較長。
2、天津
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型氣候,有明顯由陸到海的過渡型。氣候特點是四季明顯,長短不一;降水不多,分配不均;季風顯著,日照較足。
3、河北省
屬中溫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侯。冬季寒冷少雪,春季乾旱多風沙,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溫度適中。
4、山西省
屬大陸性季風氣候。與相鄰的華北平原相比,氣溫略低,降水偏少,差距尤以雁門關北更為明顯。5、內蒙古自治區
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地域遼闊,各地差異較大,多數地區四季分明,夏短冬長,較為乾冷。東北
6、遼寧省
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長夏短。
7、吉林省
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春秋多風。
8、黑龍江省
屬溫帶—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多數地區冬長夏短,西北局部地區長冬無夏。
9、上海
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10、江蘇省
地處暖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區,四季分明,溫暖濕潤,季風影響顯著。春夏之間多梅雨,夏秋之際多台風。
11、浙江省
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暖濕條件較為優越。夏秋之際常受台風影響。
12、安徽省
以淮河為界,淮河以北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降水多集中於夏季。每年6~7月為梅雨季節。
13、福建省
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雨量豐富,雨熱同季。
14、江西省
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夏較長,春、秋略短;夏季炎熱多雨。
15、山東省
大部份地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區,夏熱多雨,冬寒乾燥,四季分明。膠東半島受海洋氣候影響較大。華中
16、河南省
南部屬北亞熱帶氣候區,中部和北部以暖溫帶氣候為主。季風特徵明顯,四季分明。
17、湖北省
主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東部夏季酷熱,是長江沿岸的「火爐」之一。
18、湖南省
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長冬短。華南
19、廣東省
屬亞熱帶——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高溫多雨。
20、廣西壯族自治區
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熱多雨山區冬季較為乾冷,沿海地區,長夏無冬。
21、海南省
全省屬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炎熱,長夏無冬,雨量充沛。西南
22、重慶
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冬暖夏熱,雨季較長。河谷地區多連晴高溫,重慶市區為我國著名的「火爐」之一。
23、四川省
分為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川西南山地熱帶半濕潤區以及川西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三大部分。全省氣候類型多,山地氣候垂直變化大,季風氣候明顯,季節氣候有鮮明的區域特色,氣象災害種類全。
2、貴州省:多數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和濕潤。
25、雲南省
地處亞熱帶、熱帶高原性季風氣候區,冬夏溫差不大,干濕兩季分明。氣候隨海拔高度不同而呈明顯的垂直差異。滇東高原氣候溫和,素有「四季如春」的美譽,省會昆明也被稱為「春城」。
26、西藏自治區
多數地區屬高原氣候,乾燥寒冷,長冬無夏,空氣稀薄,日照充足。僅藏東南部分地區受印度洋季風影響,較為溫暖濕潤。
27、陝西省
氣候以秦嶺為界,南北差異顯著:南部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北部主屬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陝北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陝南溫暖濕潤,雨量充沛。
28、甘肅省
地域狹長,各地氣候差異較大,兼具溫帶季風和大陸氣候特徵。多數地區乾旱少雨,日照充足。
29、青海省:屬典型的大陸性高原氣候,冬寒夏涼,氣候乾燥,日照充足。
30、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受整體地形影響,氣溫南低北高,降水南多北少。
31、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主屬大陸性氣候,以天山為界,南疆北疆氣候差異明顯。北疆屬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南疆屬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港澳台地區
32、香港特別行政區
主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濕熱多雨。
33、澳門特別行政區
亞熱帶季風氣候。
34、台灣省
熱帶和亞熱帶氣候。
(6)中國各省市氣候地理擴展閱讀:
我國氣候區劃大多是以≥10℃活動積溫或≥10°C日數為主來確定溫度帶界限指標的。在擬定界限指標時,重要依據是植物分布和農業上的差別,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過生態氣侯區劃,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態氣侯的內涵。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以≥10℃等效積溫作為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將全國劃分Ⅰ為赤道熱帶、Ⅱ為中熱帶、Ⅲ邊緣熱帶、Ⅳ南亞熱帶、Ⅴ中亞熱帶、Ⅵ北亞熱帶、Ⅶ南溫帶、Ⅷ中溫帶、Ⅸ北溫帶、Ⅹ寒帶等10個一級溫度帶。
然後在各溫度帶中根據g干濕氣候型等級,劃分濕潤(M)、半濕潤(SM)、半乾旱(SD)、乾旱(D)和極乾旱(DD)等30個氣候區。西蔵東南端、四川和雲南西部邊境地區,因坡陡峭,某些溫度帶水平面積很小,不在圖上劃出,予以略去。全國的30個氣候區分布如圖所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氣候分類
❼ 中國地理氣候類型
中國氣候類型:
1、熱帶季風
包括台灣省的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和西雙版納等地。年積溫>=8000℃,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15℃,年極端最低氣溫多年平均不低於5℃,極端最低氣溫一般不低於0℃,終年無霜。
2、亞熱帶季風
中國華南大部分地區和華東地區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在4500--8000℃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0--15℃,是副熱帶與溫帶之間的過渡地帶,夏季氣溫相當高(侯平均氣溫>=25℃至少有6個侯,即30天),冬季氣溫相當低。
3、溫帶季風
中國華北地區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3000--4500℃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在-28--0℃、夏季侯平均氣溫多數仍超過22℃,超過25℃的已很少見,屬於比較溫暖涼爽的。近幾年來,由於氣候變暖等原因,華北南部地區頻頻出現高溫天氣,但平均氣溫仍不超過25℃。
4、高原山地
中國青藏高原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低於2000℃,日平均氣溫低於10℃,最熱的氣溫也低於5℃,甚至低於0℃。氣溫日較差大而年較差較小,但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
5、溫帶大陸性
廣義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包括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及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狹義的概念將濕潤的後者除外,中國大部分北緯40°以北的內陸地區都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這些地區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間,氣溫日較差、年較差都很大,如我國新疆。
6、熱帶雨林
中國南沙群島屬於這種類型的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降水豐沛,年平均氣溫28到30度,年降水量2800毫米以上。
(7)中國各省市氣候地理擴展閱讀:
氣候特徵:
中國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也為中國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因夏季氣溫高,熱量條件優越,這使許多對熱量條件需求較高的農作物在中國種植范圍的緯度遠比世界上其他同緯度國家的偏高,水稻可在北緯52°的黑龍江省呼瑪縣種植。
夏季多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發育,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濕潤,物產富饒,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與之同緯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島等地卻多呈乾旱、半乾旱的荒漠景觀。
❽ 中國地理的區域劃分以及所屬省份
中國一般分為七大地理地區:
1、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
2、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台灣省);
3、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
4、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6、西南(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
7、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8)中國各省市氣候地理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四大經濟分區: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新形勢,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為: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東北地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
中部地區(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東部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
西部地區(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雲南省、重慶市、陝西省、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