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勝景人文地理
『壹』 誰能幫我把國家人文地理2008年第一期中陝南被遺忘的隱者全文發上來,急需用。
這是一塊被遺忘了的隱者般神奇、奇怪的土地。
這里的家族史極度模糊—祖先們都是以流浪的方式來到這里。在陝南大地,無論是文化還是方言體系都讓人迷惑。這里的原住居民有人說湖北話,有人說關東話,有人乾脆就操川話;在文化上,這片土地又是秦、楚、蜀、羌等多種文化的流匯之地;在建築上,陝南的民居風格雜陳:有氐羌風格、四合院、吊腳樓,更有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風情……這又是一塊充滿隱者風范的隔世仙鏡般的土地。陝南背靠秦嶺,居於漢水,在地理上形成了深藏於大峽谷里世外桃源般的村莊群……
只知道這一點啊。再補一點陝南的吧。陝南大地,西北奇葩.地處西北,卻處處透著南國之氣。漢水東流,秦嶺北立,巴山南卧。北鎖關中,南扣巴蜀,東達荊襄,西扼甘隴,因此這里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里有被譽為「西北小江南」,「小天府」的漢中。吉祥之地安康。她的歷史和關中一樣漫長。由於古來是川陝要道,所以文化受到多方沖擊和影響,方言獨具特色,可謂陝,川,渝,楚,隴的大雜燴。性格除了西北人的爽之外又多加一分溫和細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漢中,重在「漢」字。顧名思義是和漢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陝南自古是茶鄉,尤其以安康紫陽茶茶而聞名。
『貳』 華山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徵
華山(亦稱太華山),又稱西嶽,為五嶽之一,位於中國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城南,西距西安市120公里,秦、晉、豫黃河三角洲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河,扼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
華山山體倚天拔地,四面如削,更有千尺幢、百尺峽、蒼龍嶺、鷂子翻身、長空棧道等十分險峻之地,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華山共有五峰,即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中峰玉女,南峰落雁,北峰雲台。南峰落雁,為太華極頂,海拔2154.9米;西峰最險,海拔2082米;北峰最低,海拔1614.7米。另外,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合稱「天外三峰」。
自然地理特徵:
華山為秦嶺支脈分水脊北側的花崗岩石山,系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構成,其演化歷史約為27億年。第三紀初,秦嶺北麓斷層下降,形成渭河構造盆地,秦嶺上升形成山地。白堊紀時期,山地花崗岩凸起成「岩柱」,形成華山,東西長約15千米,南北寬約10千米,面積約150平方千米。由於花崗岩縱橫節理發育及其岩性特點——容易受風化侵蝕,加上南北兩大斷層錯動和東西兩側流水下切,造成華山四面如削、斷崖千尺、陡峭險峻的山勢特點。
歷史傳說:
相傳大禹治水,他將黃河引出龍門,來到潼關時,被兩座山擋住了去路。這兩座山南邊的叫華山,北邊的叫中條山。它們緊緊相連,河水不能通過。此時有位叫巨靈的大神來幫忙,將兩山掰開,但是華山卻被掰成一高一低兩山,高的叫太華山,低的叫少華山。這也是李白詩作中「巨靈咆哮劈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的來歷。另外則有「沉香劈山救母」、「吹簫引鳳」等故事廣為流傳。
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中華」、「華夏」 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里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跡;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十數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
華山亦留有了無數名人的足跡,傳說故事和古跡。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游記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為大觀。而建於漢武帝在位時的西嶽廟,有著「陝西故宮」和「五嶽第一廟」之稱譽,這是五嶽中建制最早和面積最大的廟宇。中國歷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遊或舉行祭祀活動。
華山同時也是道教名山,是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四洞天。
『叄』 陝西安康的人文地理介紹,有哪些地理特點
地理位置 安康位置安康市位於祖國版圖中部,幅員在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面積23391平方公里,占陝西省面積的11.4%,其中耕地面積199432公頃,林地1658496公頃,森林覆蓋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頃,水域面積39861公頃。 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漢江由西向東橫貫,構成「兩山夾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嶺東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縣漢江出境處),海拔高低相對差為2794.6米。安康地緣和區位優勢獨特,在省際之間,處於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即東與湖北省(竹山、竹溪、鄖縣、鄖西)連接,南與川渝兩省市(萬源、城口、巫溪)接壤,位處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故有方誌稱安康為「東接襄沔、西達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陝西省內,安康北與省會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和商洛市毗連,西與漢中市(佛坪、洋縣、西鄉)為鄰。 安康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於秦嶺地槽褶皺系南部和楊子准地台北部漢南古路的東北緣,分別由東西走向的秦嶺地槽褶皺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復合交接組成。具南北銜接,東西過渡的特點。安康以漢江為界,分兩大地域,北為秦嶺地區,南為大巴山地區,以漢水—池河—月河—漢水為秦嶺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全市地貌可分為亞高山、中山、低山、寬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種類型。月河是安康最大的支流,月河下游流經漢濱區恆口 ,五里 ,大同等地,經建民鎮許家台注入漢江。在本市土地面積中,大巴山約佔60%,秦嶺約佔40%,山地約佔92.5%,丘陵約佔5.7%,川道平壩佔1.8%。海拔高程以白河縣與湖北省交界的漢江右岸為最低(海拔170米),秦嶺東梁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嶺主脊橫亘於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於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鳳凰山自西向東延伸於漢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間,形成「三山夾兩川」地勢輪廓,漢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嶺、大巴山主脊與漢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內的主要山脈有秦嶺的東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龍山、鳳凰山、筆架山。 經濟概況初步核算,2007年安康市生產總值(GDP)189.85 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04億元,增長8.8%,占生產總值的27.4%;第二產業增加值59.05億元,增長16.4%,占生產總值的31.1%;第三產業增加值78.76億元,增長12.2%,占生產總值的41.5%,人均生產總值7160元。各縣區生產總值(GDP) 交通資源 安康交通圖航空:安康飛機場位於城西的五里鎮,距市中心約7公里。機場在停航5年後正式實現復航,每周有從安康直達西安、武漢等地的航班。從1964年開航至今,安康機場共保障航班1822架次,運送旅客152153人次,完成了飛播造林500多萬畝,為安康的對外開放和經濟建設做出了顯著貢獻。安康機場改擴建項目列入國家「十一五」重點項目,並決定將機場遷建。屆時,不僅能極大提升安康的區位優勢,滿足全市人民對外聯絡與溝通的需要,更能為我市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鐵路:西安鐵路局安康火車站位於城區江北,以安康站為核心的安康鐵路樞紐處在包(頭)柳(州)通道與滬漢蓉大通道的交會處。市內有陽安、襄渝二條電氣化鐵路,陽安線:陽平關至安康;襄渝線:襄樊至重慶;西康線:西安至安康。這三條鐵路是我國中南、華北、西南、西北鐵路交通之間重要的聯絡線路,是連接西北、華北、華中與西南地區的重要樞紐,每天有列車分別可達北京、上海、鄭州、西安、成都、重慶、武漢、福州、青島等大城市。 目前,安康樞紐存在客貨運干擾嚴重及能力不足等問題。為配套滬漢蓉通道及西安重慶鐵路復線、武漢安康鐵路復線的建設,將改擴建旬陽北站候車室2000平方米,修建旬陽北至旬陽連接線,擴建安康站為5站台9線和安康東編組站200萬噸大型綜合性貨場、旬陽北50萬噸貨場等。十一五期間,中國還將新建安常鐵路(安康至常德)。安常鐵路的建成,將使安康站形成襄渝、陽安、西康、安常四條電氣化鐵路干線交匯的交通格局,會大大增強安康樞紐的客貨運能力和交通疏導能力。(PS:安康至洛陽,安康至岳陽鐵路在河南,湖北兩省呼聲強烈!) 公路:安康市內有國道316、210穿境而過。全市現有公路112條,通車里程1253公里。其中干線公路180公里,多為三、四級。城區內開通公共汽車路線九條,總程60公里。2009年5月28日,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全線貫通。安康市被納入西安2小時經濟圈。十天高速公路在安康境內橫穿5縣區,全長224公里,投資190億元,是國家高速網福銀線陝西境內的重要組成路段,計劃於2010年建成通車。安康至陝川界高速公路在我市境內全線長104.58公里,計劃投資88.7億元,是國家高速公路網包(頭)茂(名)線的重要一段,預計將於2010年建成通車。2009-10年開工建設安康至關埡子(66公里)、安康至陝渝界(125公里)兩條高速公路,爭取提前建設桐木至旬陽市(52公里)、石泉至大河壩(50公里)、寧陝至丹鳳竹林關連接線安康段(73公里)三條高速公路。隨著以上7條高速公路的陸續建成,安康將全面實現與毗鄰省市交通大通道的連接,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 安康市行政區劃水運:水路航運蓄勢推進。水路交通是安康大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築綜合運輸體系、促進旅遊強市戰略實施、解決山區群眾出行難、推動沿江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現已建成渡口150處,港口、碼頭及停靠點35處。有水路運輸企業16家,水路運輸服務企業1家,各類船舶2400艘,其中運營船舶1100艘,總功率16664.28千瓦,客位14799座,載重10774噸。2008年,完成水運客運量300多萬人,客運周轉量近6000萬人公里,貨運量100多萬噸,貨運周轉量3000萬噸公里。針對安康水運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全力破解漢江梯級開發(漢江陝西段七座水電站位於安康佔有六座)造成的礙航瓶頸,實現漢江與長江間干支直達通航,打造黃金水道,實現通江達海。 展望未來,安康將奮力進行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四大交通建設,著力構築更為便捷的立體交通網路體系,把大交通樞紐變成現實,促使安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翅騰飛。 氣候資源安康市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垂直地域性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寧陝、鎮坪12℃左右,其他各縣15℃左右。全市日照時數在1495.6小時(鎮坪)—1836.2小時(白河)之間。年降水量在750毫米—1100毫米之間。全市無霜期210—270天,平均8個月以上。主要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少雨雪;夏季多雨並有伏旱;春暖乾燥;秋涼濕潤並多連陰雨。主要災害性天氣是伏旱、暴雨和連陰雨。 旅遊資源 安康旅遊圖安康古稱金州,地處陝西省南端,周邊與四川、重慶、湖北毗鄰,漢江橫貫其中,陽安、襄渝和西康三條電氣化鐵路在安康交匯,旅遊區位優勢明顯。北接西安,南連三峽,東承湖北道教聖地武當山及神龍架自然保護區,西鄰漢中三國遺址,是連結國家規劃的「西安——三峽——張家界」綠色生態旅遊長廊中的重要驛站,又是陝西綠色生態旅遊的品牌。安康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北亞熱帶季風地區的一部分,也是陝西省水、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這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歷史遺跡遍布全境,有古遺跡、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遺址650 余處,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寺、上許家台南宋古墓、廟、觀、堂集中於安康市區,折射著先民的光輝。 秦巴漢水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安康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全市現已查明景區32處,景點78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南宮山國家森林公園、鬼谷嶺國家森林公園、千家坪國家森林公園 、天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上壩河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多處(擂鼓台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化龍山自然保護區),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現已開發的景區景點29處。 其他名勝有:漢江、中華太極城、瀛湖、香溪洞、天柱山 、巴山秋池、子午棧道、龍王山、旬陽縣博物館、文峰塔、呂河千里荷塘等。
『肆』 關中八景中哪些是人文景觀哪些是自然景觀
關中八景,又名長安八景,是八處關中地區著名的文物風景勝地。關中八景之說形成於明、清。其命名,有些是文人學士賦傳記勝,有些則是民間傳說。西安碑林中有一塊碑石,用詩和畫的形式描述了關中地區的錦綉河山。碑面書、畫、詩為一體,分十六格,一景一畫,
即「
華岳仙掌、自然
驪山晚照、自然
灞柳風雪、自然
曲江流飲、自然
雁塔晨鍾、人文
咸陽古渡、人文
草堂煙霧、人文
太白積雪」。自然
華岳仙掌
關中八景之首「華岳仙掌」是指華山東峰,即朝陽峰危崖上的勝景,崖面宛如一隻巨人左手掌跡,五指分明。傳說古代黃河有大山阻攔,災害連年,河神左手托華山,右足蹬中條山,給黃河開辟入海河道,拯救了萬民。「仙掌」就是河神托華山時留下的手跡。掌崖上半輪如月,光可鑒人,稱「石月」。
旅遊區內著名的景觀點有玉泉院、青柯坪、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長空棧道和東、西、南、北 峰。東峰觀日出已成為旅遊者所喜愛的觀光游覽活動。1994年,新 建黃南峪道竣工通車,華山索道將於1995年底投入營運。華山西嶽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規模宏大,文物眾多,目前正在修復並對外開放,供中外遊客參觀游覽。
驪山晚照
驪山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境內,距市區25公里;是秦嶺東端的一個支脈,最高峰仁宗廟海拔1256米。「驪」在古漢語里是黑色駿馬的意思。古時山上松柏滿坡,從遠處看去,活象一匹奔騰青駿的驪馬立於渭河平原,所以稱之為「驪山」。每當夕陽西下,蒼山綉嶺塗上萬道紅霞,景色動人,酷似一匹「火焰駒」。因此,就有了這一美景——驪山晚照。
上山有台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虎斑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過兵諫亭後,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瞭然。再往前便到西綉嶺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聖閣,也叫朝元閣。再往東便到西綉嶺第一峰上的烽火台。過了烽火台後往東即到東綉嶺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沖擊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接著來到位於東西綉嶺之間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橋。在驪山北麓西綉嶺山麓有一個著名的溫泉,一池碧水,清洌見底,熱氣升騰。秦始皇為霸佔獨用,就用石頭砌起了溫泉池,稱驪山湯,今已建成游覽區和療養所。
雁塔晨鍾
在今西安南門外,著名歷史建築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內,有一口金明昌三年(即公元1192年)鑄的2萬多斤重的大鐵鍾。古時,每日清晨,法師依節奏敲響,聲傳數十里,成為長安民眾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小雁塔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薦福寺的佛塔。薦福寺建於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高宗李治死後百日,宗室皇族為他「獻福」而建造的。塔旁保存著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鑄的兩萬多斤重的大鐵鍾。古時候,每天清晨都要按節律敲擊大鐵鍾,向人們報曉。清脆而宏亮的鍾聲,遠震古城內外,10公里之外都聽得清楚,人稱「神鍾」。據說如果友人思念遠方的親人,只要把親人的名字和去處寫在一張黃箋上,鍾聲就會把思念之情傳到千里之外的親人耳中。因此「雁塔晨鍾」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曲江流飲
曲江池位於西安市南郊,距城約五公里。它曾經是我國唐代一處極為富麗優美的園林。當年的曲江池兩岸,樓台起伏,宮殿林立,綠樹環繞,水色明媚。每當新科進土及第,皇帝總要在曲江賜宴。新科進士在這里乘興作樂,放杯至盤上,置盤於曲流上,盤隨水轉,輕漂漫泛,轉至誰前,誰就執杯暢飲,遂成一時盛事。「曲江流飲」由此得名。
曲江池遺址公園,位於曲江新區東南部,是集歷史文化保護、生態園林、山水景觀、休閑旅遊為一體的開放式文化公園。整個公園以曲江池水面為中心,分為八大景區, 以秦、漢、隋、唐曲江池遺址為摹本,依據歷史水系和文物勘探成果,建設現代人文景觀。瓊樓玉宇、橋廊軒榭,共三十六處,如璀璨群星輝映曲江池。曲江池遺址公園將為西安市民提供一個尋根歷史、感受人文、享受美食、購物體驗、養生休閑和旅遊觀賞的又一標志性景點和公共文化服務場所。
草堂煙霧
位於秦嶺圭峰山北麓的戶縣秦鎮草堂營村。創建於後秦,後秦王姚興迎西域高僧鳩摩羅什於此,率三千弟子一起翻譯佛經。今寺內有建於唐代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一座,塔北竹林內有一井,井中常有煙霧升騰而出,與周圍山嵐水氣及草堂寺上空繚繞的香煙混為一體,形成草堂煙霧的美景,為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
草堂寺,相傳始建於晉代。日本的日蓮宗視草堂寺為祖庭,1982年向草堂寺贈送高級木質鳩摩羅什雕像,以永久紀念。每年該宗都組團來此參拜,與中國佛教界進行交流。寺內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高2.33米,八面十二層,全部使用西域玉石相拼而成。玉色燦爛瑩潤,每層玉色不同,故此塔又稱「八寶玉石塔」。塔前有二柏一井,人稱「二柏一眼井,爬柏龍雀樹」。傳說當年井中央有石一塊,每見一蛇卧石上,輒有白霧沖天而上,繚繞於帝都長安,因而被稱「煙霧井」,形成「草堂煙霧」。
灞柳風雪
在西安東郊灞河沿岸。灞水原名「滋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稱霸時,改名「霸水」後又名為「灞水」,是「八水繞長安」之一,發源於藍田秦嶺山中,流經咸陽時匯入渭河。隋唐時長安廣栽柳樹,而灞橋又是長安東去的交通要道,人們在此與東去的人依依惜別,並折柳相送。而每當幕春時節,柳絮在微風中紛飛而下,如同冬日飛舞的雪花,故得名「灞柳風雪」。
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像冬日雪花飛揚。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唐時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的風氣,為文人騷客所樂道。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被喻為「關中八景」之一。
咸陽古渡
咸陽古渡,即原來咸陽的渭河渡口。橫貫關中的渭河,從古秦都咸陽旁邊流過。據《咸陽地方誌》記載,「咸陽古渡」建築於明嘉靖年間,渡口處建有一座木橋,通隴通蜀,過客眾多,為「秦中第一渡」。古橋遺跡,在隱沒百年後,於數年前重現人間。而「咸陽古渡」作為古長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處於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那時因交通不發達,擺渡就成了人們最常使用的工具。古時渭水悠悠,兩岸民眾載舟往返,成為「八景」的組成部分。
太白積雪
太白山是秦嶺山脈的主峰,位於眉縣、太白、周至三縣交界處。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米,自然保護區5.4萬公頃,距西安120千米。太白山得名已久
。《水經注》載:「漢武帝時,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傳中人」,《錄異記》載:金星之精,墜於終南主峰之西,因號為太白山。
太白山森林茂密,溪流潺潺,鳥獸繁多,景觀迷人,有綠色植物寶庫和天然動物園之稱,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高山植物園和動物園。由於高差大,氣候、土壤、植物等均表現出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自下而上有暖溫帶、寒溫帶、嚴寒帶氣候特點,與之相對應,呈現出不同的森林景觀。自上而下生長著側柏、松櫟、紅樺、冷杉、落葉松、高山灌木叢等六個垂直分布的景觀林帶。
『伍』 陝西漢中的人文地理介紹,有哪些地理特點
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與甘肅、四川毗鄰,中部為盆地,中國古代稱為「江淮河漢」四大河流之一的漢江,流經漢中、安康和荊襄大地,匯入長江,成為長江最長、最大支流。全市轄漢台、南鄭、城固、勉縣、洋縣、西鄉、寧強、略陽、鎮巴、留壩、佛坪11個縣區,總人口373萬。市域總面積2.72萬平方公里,其中盆地佔6%,淺山丘陵佔36%,中高山區佔58%。
自古以來,就是連接西北與西南、東南的通道和輻射川陝甘鄂的主要物資、信息集散地之一。漢中景色秀麗。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4.3℃,降雨量 871.8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甌玉盆」之美稱。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地改市。
漢中曾經是商朝的方國,秦國時的漢中郡,此後又是劉邦西漢王朝的發祥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為漢中留下了諸多名勝古跡:被譽為世界交通史,文化史上「奇跡」與「瑰寶」的褒斜棧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漢劉邦的拜將台及其為漢王時的宮殿遺址古漢台,還有眾多的歷史名人墓地,祠堂。
漢中地處北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帶,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水橫貫全境,形成漢中盆地。盆地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體濕潤,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均氣溫14℃,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兼我國南北方之共有;糧食生產一年兩熟,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單產是全國最高產區之一。野生植物有3000多種,其中用途廣泛的600多種。盛產各種名貴葯材,其中天麻、杜仲、棗皮(山茱萸)、西洋參產量居全國前列。有森林面積131.2萬公頃,植被覆蓋率56%,森林覆蓋率48%,林木蓄積量6781.3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場33萬公頃,野生動物500多種,其中珍稀動物有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等42種。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60種,其中勉縣、略陽、寧強三縣的「金三角」地帶,是全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鐵、錳、鎳、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儲量居全省之首,經濟開發潛力很大。漢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資源豐富,總量達146.25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6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87萬千瓦。
漢中自然條件和人文地理與關中差異較大,古代建築具有南北兼備的風格,民居多樣,生活習俗頗具江南風采。在這里端午節賽龍舟,在陝北和關中是看不到的,飲食習俗也與四川接近,巴山的鑼鼓草、漢中的瑞公戲、西鄉的刺綉挑花都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洋縣的黑米和香米,古為貢米,如今成為普通百姓的大眾食品。
『陸』 寶雞的風景人文地理
寶雞,古稱陳倉,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周秦王朝的發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佛骨聖地、民間美術之鄉」美譽。位於陝西關中西部,地處陝、甘、寧、川四省(區)結合部,處於西安、蘭州、銀川、成都四個省會(首府)城市的中心位置,隴海、寶成、寶中鐵路在此交會,是中國境內亞歐大陸橋上第三個大十字樞紐。轄九縣三區,市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76萬,其中市區人口75萬,寶雞地處東徑106°18′~108°03′,北緯33°35′~35°06′。東西長156.6公里,南北寬160.6公里。東連咸陽市,南接漢中市,西、西北分別與甘肅省天水市和平涼市毗鄰,全市總面積1817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5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60.44平方公里。
寶雞地質構造復雜,東、西、南、北、中的地貌差異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環山,以渭河為中軸向東拓展,呈尖角開口槽形的特點。山、川、原兼備,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佔總面積56%,丘陵占總面積26.5%;川原占總面積17.5,呈現「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
『柒』 西安地理有那些現象
西安地理概況
西安市位於中國大陸腹地黃河流域中部的關中盆地,東經107°40′~109°49′和北緯33°39′~34°45′之間。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咸陽市市區和楊凌區、三原、涇陽、興平、武功等縣和扶風縣、富平縣相鄰。轄境東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總面積9983平方公里。秦嶺山脈橫旦於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國地理上北方與南方的重要分界。
西安以北,陝甘黃土高原邊,由梁山、黃龍山、葯王山、隴山組成的北山山系,與秦嶺山脈遙相對應,共同構成環繞關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橫貫關中平原。關中平原由渭河及其眾多支流沖積形成,因而又稱渭河平原。它西起寶雞,東到黃河,號稱「八百里秦川」。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西安市境內海拔高度差異懸殊位居全國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競秀的秦嶺山地與坦盪舒展、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構成西安市的地貌主體。秦嶺山脈主脊海拔2000~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巔海拔3767米,是中國大陸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700
米,其中東北端渭河床最低處海拔345米。西安城區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級階地上。
『捌』 陝北高原、關中平原的具體范圍
陝北高原即陝北黃土高原。位於「北山」以北,是我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渭河平原(Weihe Plain),又稱關中平原。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老龍山、嵯峨山、葯王山、堯山等)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古代稱「關中」,亦有雅稱「秦中」之說。春秋戰國時為秦國故地,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五市及楊凌區。東西長300公里,平均海拔約500米,西窄東寬,號稱「八百里秦川」。
詳細資料參見:
http://ke..com/link?url=pbCmZ1nQOnRch__nd9rE_5HHMIhyl1r6siDHGd5_
http://ke..com/link?url=vM1FuDxtrwoxv__UZ8NFsL695kmOxdChr0wKdey_-wWKh4DQjdzjF30TYaXvuTlSJwZ_yQsEC9Wnd
『玖』 幫我詳細介紹下西安!人文地理,主要街道,有名景點,天氣等,越詳細越好!底分100,選為最佳,我再追100
大慈恩寺(玄奘法師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大雁塔(安置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大雁塔北廣場(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和最大的水景廣場)、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出土文物精品藏地)、曲江遺址公園(目前西安市最大的游樂公園)、西安碑林博物館(全國最多的碑石藏地)、明城牆(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鍾樓(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鍾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鼓樓(比鍾樓大四歲,迄今已有625年歷史)、翠華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大唐芙蓉園(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唐朝盛世的皇宮)、西安漢城湖(西安漢文化、水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點)、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陪葬陶俑)、華清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行宮別墅)、秦始皇陵、兵諫亭(西安事變時蔣介石藏身處)、驪山(被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烽火戲諸侯的「烽火台」;紀念西安事變的兵諫亭;紀念女媧補天的老母殿)、法門寺(供奉釋迦牟尼佛舍利之處)、法門寺博物館(收藏、展示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珍貴文物之處)、乾陵(唐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昭陵博物館(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漢陽陵(漢景帝劉啟和皇後王氏的合葬陵,到漢陽陵博物館必看幻影成像)、書院門步行街(古文化一條街)、鍾鼓樓廣場(西安市中心廣場)、都城隍廟(明朝天下三大城隍廟之一)、回民街(西安回民聚居之地和回民小吃街)、德福巷、西安事變張學良公館舊址、西安事變楊虎城公館舊址、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舊址、興慶公園(唐玄宗朝政的重心,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居住的地方)、青龍寺遺址公園(中國佛教密宗寺院。西安最大賞櫻花地方)。
『拾』 陝西西安人文地理歷史常識
西安市位於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轄境東西長約204公里,南北寬約116公里。截至2016年,西安面積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里。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
西安市境內海拔高度差異懸殊位居全國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競秀的秦嶺山地與坦盪舒展、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線分明,構成西安市的地貌主體。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流傳於戶縣鍾馗故里的儺舞跳鍾馗,是中國戲曲舞蹈的活化石,儺是中醫的鼻祖。
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
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10)關中勝景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 。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西安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另有西安城牆、鍾鼓樓、華清池、終南山、大唐芙蓉園、陝西歷史博物館、碑林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