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朝代的地理位置

中國朝代的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5 08:14:26

① 中國朝代的詳細劃分與包括

夏朝: 約前2146-1675年 安邑 山西夏縣 禹
商朝: 約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湯
周朝:
西周:約前1029-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周武王姬發
東周: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476年
戰國:前475-221年
秦朝:前221-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始皇帝嬴政
漢朝: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西漢:前206-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高祖劉邦
新朝:9-23年 王莽
東漢: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
曹魏: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文帝曹丕
蜀漢: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
孫吳: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
晉朝:
西晉: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 304-439
南北朝:(420-581年)
南朝:
宋: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
齊: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
梁: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
陳: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魏: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
唐朝: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
五代十國:
後梁: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梁太祖朱晃
後唐: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
後周: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
宋朝:
北宋: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1127-1279 臨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趙構
遼國:907-1125 皇都 遼寧 遼國耶律阿保機
大理: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西夏:1032-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金國: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朝: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 北京 北京 清世祖福臨
中華民國:1911-1949 南京

② 中國古代各個諸侯國的地理位置在現在哪兒

夏朝(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夏朝都城幾經變更,傳說,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具體位置不明確。 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還有商朝早期的都城「毫」一直有爭論,影響較大的說法一種說在今天的鄭州,還有一種說是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師縣。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東漢(公元25年—220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吳的都城在建業,今江蘇南京。 西晉(公元265年—316年),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東晉(公元317年—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南朝經歷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公元 493 年,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東魏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北齊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都城在大興,今陝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960年),梁、漢、周的都城在今河南開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陽。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都城在東京,今河南開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都城在臨安,今浙江杭州。 遼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名義上的都城在上京臨潢府,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的都城在興慶府,在今天的寧夏銀川。 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最初的都城在上京會寧府,在黑龍江的阿城。中期遷都中都,在今天的北京。晚期遷都南京,在現代的河南開封。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都城在應天,今江蘇南京。 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遼寧沈陽。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後,順治帝遷都京師,今北京。

求採納

③ 簡述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及地理方位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④ 歷史上周國是什麼時期其地理位置在現在中國那裡

首都

鎬京、雒抄邑

主要城市

豐京、鎬京、臨淄、郢、朝歌

周朝(約前11世紀—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另一說是868年,兩者相差近一百年,問題在於周朝的建國之年一直無法確認。[1]

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

⑤ 求中國歷史上王朝國都的地理位置,四周環境,以及優劣勢。

這個太多了,很多國家只佔領一部分中國,看具體情況,一般平原地帶,靠水內周圍有險要地形,盡量位於容統治中心,交通方便,物資供應和政令下達都充足,像初唐西安為都城考慮的是政治原因(南北朝隋朝留下的政治問題世家門閥),北宋汴京(開封)北方有騷擾,南宋到了南京,北方被佔領,北京是元朝後變為都城,北京是元以後為都城,北方少數民族統治等問題。古時信風水,實際上就是對建都城生活便利但周圍有顯要地形防守,潼關山海關等等,手打望採納

⑥ 中國各大王朝的地理位置

和黃河有關系的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東周
春秋
戰國 (鄂 楚 吳 越 燕 趙跟黃河回沒關系)
秦朝答
漢朝
西漢
新朝
東漢
三國
曹魏
西蜀 (和黃河支流有點關系)
孫吳 (和黃河無關系)、
晉朝
西晉
東晉
十六國
南北朝
南朝
宋 齊 梁 陳 (與黃河無關系)
北朝
北魏
東魏
北齊
西魏
北周
隋朝
唐朝 618年 - 907年
五代十國 907年 - 979年

北宋
南宋 (與黃河無關)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⑦ 中國各個朝代的疆域有多大史料是怎麼記載的

中國古代每一個王朝的疆域都是不同的,了解每個朝代的版圖變化也是歷史愛好者喜歡的歷史內容。而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也給每個朝代記錄下了疆域的大概范圍,雖然大部分的記載不夠詳細,但是總體上也沒有多大的問題,並且能夠為歷史地圖的創作者提供必要的依據。

中國第一個王朝為夏朝,出現了4000年前。對於夏朝的版圖,大多數學者認為處於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帶,以伊洛河流域的洛陽為中心。關於夏朝的疆域,《國語》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逸周書》記載:「自洛延於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

⑧ 古代東周現在中國地理位置

主要是如今長江中下游的華中、華東地區以及華北地區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周圍的一些小國,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

七國在當下的分布分別是:齊國,首都臨淄,在山東東北、河北的一部分;楚國,首都鄢郢,在湖北荊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帶,後發展至江蘇、重慶、廣西等地;燕國,首都薊,在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的一部分;韓國,首都新鄭, 在今河南新鄭河南、山西一部分;魏國,首都大梁, 在今河南開封陝西、河南一帶,極盛時地跨陝、豫、冀、晉、魯、宛六省;趙國,首都邯鄲, 在河北邯鄲山西、內蒙古、河北的一部分;秦國,首都咸陽, 在陝西咸陽陝西、甘肅,後發展至四川、重慶一帶。

⑨ 中國朝代的地圖是怎樣繪制出的啊

古人以前如何繪制平面地圖呢?
我國古代就有地圖的繪制,以下是三國時期到元代的幾個代表性演進史。由敘述中可以得知古人測量繪制地圖的方法。
我國在宋代也有航海圖繪制的能力,當然,元代之後的科學更是發展迅速(比如說,混天地動儀,可測量天文)。而在同時期的外國科學發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說,荷蘭人駕船繞行台灣繪制的台灣全圖)。

第一部測算專著——《海島算經》

《海島算經》是三國時期(西元三世紀)的數學家劉徽所著。他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寫了《重差》一卷,附於該書之後。

唐代數學家李淳風將《重差》單列出來,取名《海島算經》,並列為我國古代的數學經典《算經十書》之一。該書全部9個算例均涉及測高望遠及其計算問題。9個算例分別是:測量海島的高度(望海島),測量山上的松樹的高度(望松),測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測量澗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測量地面上塔樓的高度(望樓),測量河流的寬度(望波口),測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淵),從山上測量湖塘的寬度(望津),從山上測量一座城市的大小(臨邑)。

為解決這些問題,劉徽提出了重表法、連索法和累距法等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就是重差測量術。重差測量術是藉助矩、表、繩的簡單測量工具,依據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內在關系,進行測高、望遠、量深的理論和方法。在劉徽之前,趙爽在為《周髀算經》作注時曾作日高圖,首先提出了重差測量理論。而劉徽在《海島算經》中活用重差理論,巧妙地提出了多種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把重差測量理論推廣開來。
《海島算經》是一部影響久遠的測算專著。它所詳細揭示的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成為古代測量的基本依據,為實現直接測量(步量或丈量)向間接測量的飛躍架起了橋梁。直到今天,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在某些場合仍有借鑒意義。

什麼是「制圖六體」

制圖六體,是晉代制圖學家裴秀提出的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彥,河東聞喜(今屬山西省)人,晉武帝時官司空,後任宰相。他根據「六軍所經,地域遠近,山川險易,征路迂直」,校驗了魏國留下的舊圖。

由於舊圖繪制粗略,加之地名改變,他在門客京相璠的幫助下,編制了我國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地形方文圖》。他總結了前人制圖經驗,提出了地圖制圖的六條原則,即「制圖六體」: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為「准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系;三為「道裏」,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裴秀認為,制圖六體是相互聯系的,在地圖製作中極為重要。地圖如果只有圖形而沒有分率,就無法進行實地和圖上距離的比較和量測;如果按比例尺繪圖,不考慮准望,那麼在這一處的地圖精度還可以,在其他地方就會有偏差;有了方位而無道裏,就不知圖上各居民地之間的遠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離,而不測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地圖同樣精度不高,不能應用。

這六條原則的綜合運用正確地解決了地圖比例尺、方位、距離及其改化問題。所以制圖六體成為我國明代以前地圖制圖學理論的基礎,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計裏畫方

「計裏畫方」,是按比例尺繪制地圖的一種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中邊長代表實地裏數,相當於現代地形圖上的方裏網格;然後按方格繪制地圖內容,以保證一定的准確性。據文字記載,此法始於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 「制圖六體」原則,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地形方丈圖》。

唐代賈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編制了《天下州縣圖》(又稱《守令圖》)。元代朱思本,用計裏畫方的方法繪制的全國地圖——《輿地圖》,精確性超過前人。此法沿用1500餘年,直到清初,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制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元代郭守敬在測繪上的建樹

郭守敬在測繪上作出的最大貢獻,是他首創的以我國沿海海平面作為水準測量的基準面。當時,郭守敬曾經從河套東頭的孟門山(今陝西宜川至山西吉縣一帶)起,順中條山往東,沿黃河故道測量地形,掌握了大河之北縱橫數百里地區內地勢起伏的變化。

這是在黃河中游的一次大面積地形測量。大面積測量必須解決各局部測量資料的統一歸化問題。據《元朝名臣事略》記載,郭守敬「又嘗以海平面較京師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謂汴梁之水去海甚遠,其流峻急,而京師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緩,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學,其不可得也」。

這是我國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利用海平面作為基準來建立統一的高程系統,創立了「海拔」這一科學概念。這一工作,對於測量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我國大面積測量發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傑出科學成果。

直到今日,世界各國的區域性測量,其水準測量成果均歸化到以海岸某點的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的高程系統中去。我國現就採用青島港驗潮站歷年記錄的黃海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並在青島設有水準原點,全國的高程均以此為基準。這一科學方法。仍將繼續沿用。

⑩ 中國歷代王朝建都位置都在哪裡誰能回答我…

北京(明清)西安(漢唐)南京(南朝各代,那時叫建康或金陵)杭州(南宋)洛陽(北朝各代) 沈陽(後金,清朝入關前) 廣州(南粵王) 成都(蜀,後蜀) 大理(在理國)蘭州(西夏)其它還有許多,要翻閱歷史書 中國歷史上統一國家或地方政權的首都。又稱都、都城、國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設置應該比較穩定。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向外拓張形勢的需要,京都常常從舊都遷往更為合適的新地。在中國歷史上,不僅許多政權在自身發展中經歷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轉移,而且從整體看,歷代京都還呈現出先以東西向遷移為主,後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變換。 京都的遷移還必須考慮各種地理因素:①京都應建立在經濟發達、富饒的地區,以維持統治集團的物質需要;②京都應選擇全國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以利政令四達,制內御外;③京都應選擇憑險可守的自然條件,以使其不為外力摧毀,國家長治久安。歷史上任何政權都城位置的選擇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條件,而只能根據當時的主要矛盾,選擇相對有利的地點,所以都城的選定往往反映該時期總的形勢。反之,都城一旦確定,也對整個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先秦都城夏代是中國國家形成的標志,也是中國都城出現的開端。傳說中的夏都有: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縣東北)、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