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學諾貝爾獎
Ⅰ 《自然地理》再二三十年之後,中國會不會出現大批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可能
Ⅱ 名人通過探索取得的成功事例
1、焦耳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焦耳在研究熱的本質時,發現了熱和功之間的轉換關系,並由此得到了能量守恆定律,最終發展出熱力學第一定律。國際單位制導出單位中,能量的單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和開爾文合作發展了溫度的絕對尺度。他還觀測過磁致伸縮效應,發現了導體電阻、通過導體電流及其產生熱能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常稱的焦耳定律。
2、布拉格
英國物理學家布拉格,小時侯家裡很窮,憑借著自己對夢想的不懈追求,通過頑強的努力,終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他曾經歷的那段貧窮的歲月,成為了日後激勵他前進的動力。
他早年在劍橋三一學院學習數學,曾任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及英國利茲大學、倫敦大學教授,1940年出任皇家學會會長。由於在使用X射線衍射研究晶體原子和分子結構方面所作出的開創性貢獻,他與兒子W.L.布拉格分享了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父子兩代同獲一個諾貝爾獎,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同時,他還作為一名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英國公共事務中的風雲人物。
3、呂蒙
呂蒙是三國時吳國的大將,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卻不愛讀書。於是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大將軍了,肩上擔子很重,一定要多讀讀書,長點見識。」呂蒙便開始讀書。慢慢地,他發現書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東西。
一次,他讀到孫臏用「減灶計」誘使龐涓輕敵,最後打敗龐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開。於是,呂蒙逐漸愛上了讀書。在軍務繁忙之餘,他便一頭鑽進書堆里,如飢似渴地閱讀古代的兵法和史書。幾年下來,呂蒙的軍事才能大有長進。孫權大為高興,就讓呂蒙擔任了大都督,統領全國兵馬。
4、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漢族,字眷誠,號達朝。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
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5、張衡
張衡一直對天文地理非常感興趣,在長大之後,就被皇帝任命為「太史令」,主要是管天文地理。那時候中國經常發地震,皇帝和一般老百姓都把地震當做是不吉利的象徵。
張衡他相信這是大自然的作用,於是下定決定做一個能測定地震方位的裝置。從那以後,張衡用心研究,到處調查,經過一些年,他終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方位的科學儀器——候風地動儀。
這個地動儀是用青銅鑄成的,形狀像個大酒壇子,四周的八條龍,向八個方位伸展著。每條龍口中都含了一顆小銅球,每龍頭的下面,都有一個銅做的蹲坐的蛤蟆。這就是它的內部結構模擬圖。
據張衡說,只要哪個方向有地震發生,哪個方向的龍頭就會張開嘴,吐出銅球,銅球就正好掉落在它下面的蛤蟆嘴裡,發出響聲作為警報。
Ⅲ 有關著名科學家的事跡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專、航空工程、噴氣屬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推動者)
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
Ⅳ 《自然地理》屠呦呦獲取諾貝爾獎,給國家交了多少錢的稅
不用交稅
根據《個人所得稅法》規定,下列各項個人所得,免納個人所得稅:
省級人民內政府、國務院部委容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以上單位,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
國債。
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的補貼、津貼。
福利費、撫恤金、救濟金。
保險賠款。
軍人的轉業費、復員費。
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幹部、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退休工資、離休工資、離休生活補助費。
依照我國有關法律規定應予免稅的各國駐華使館、領事館的外交代表、領事官員和其他人員的所得。
中國政府參加的國際公約、簽訂的協議中規定免稅的所得
經國務院財政部門批准免稅的所得。
諾貝爾獎的獎金,屬於」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因而屬於免徵個人所得稅的范疇
Ⅳ 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誰
莫言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1993年,由葛浩文翻譯的《紅高粱》英譯本在歐美出版,引起熱烈回響,被《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為「1993年全球最佳小說」。
《紐約時報》評論說:「通過《紅高粱》這部小說,莫言把高密東北鄉安放在世界文學的版圖上。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諾貝爾獎官網摘錄了《天堂蒜薹之歌》一章節,作為對莫言作品的介紹。
(5)中國地理學諾貝爾獎擴展閱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2013年擔任網路文學大學名譽校長。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2017年11月,莫言獲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復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2018年12月9日,所著《等待摩西》入選「2018收獲文學排行榜」短篇小說類第3名。
Ⅵ 獲諾貝爾獎的中國地理學家
還沒有哦,中國目前只有莫言和屠呦呦
Ⅶ 《自然地理》不是中國人在自然科學方面沒有能力去獲取諾貝爾獎,而是中國的最高學術權威沒有能力
不對。 真有水平完全可以把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國外權威刊物上。
Ⅷ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若放在現代,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嗎
2020年年初的疫情影響了世界的方方面面,有些人因此失去了一切。在疾病和災難面前,人類是那樣的渺小脆弱。如果說疾病還可以控制,有辦法預防,那麼災難是真的完全沒有辦法。地震就是威力最大的自然是災害之一,地震來臨的時候,房屋頃刻間倒塌,良田陷入了地下,所到之處,生靈塗炭。
結語
人生並沒有那麼多如果,如果就意味著這是一種假設,那既然是假設就會有無數種答案,或許每一種答案都有可能成為真的。獎項是對一個人的肯定,但是不等於一個人的終點。古人有大智慧的大有人在,隨便一位放在現代,都是建設國家的人才。
Ⅸ 中國人沒拿過諾貝爾獎這是事實,但有沒有各學科的諾貝爾獎比如,地理學的瓦特林·路德國際地理學獎等。
又得到其他領域的。比如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