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古代的地理包括哪些

中國古代的地理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25 05:01:14

中國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位置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背陸面海,海陸兼備。中國幅員遼闊,北起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北緯550多),南至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北緯400附近),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0多),西至新疆帕米爾高原(東經730附近),東西相距約5000公里。

國土面積中國領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陸地面積的1/4,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地貌中國地形多樣,類型齊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無不典型壯觀。地形分布的規律是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自西而東,逐級下降。中國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約占總面積的66%,平地約佔34%。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全球高於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國就有7座。中國和尼泊爾接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國陸地正負比差超過9000米,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國西高東低三級階梯地勢的最高台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許多高山峻嶺,號稱「世界屋脊」。最高台階邊緣是昆侖山-祁連山-龍門山-大涼山。越過邊緣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級台階,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組成。越過中級台階的東緣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級台階,由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閩粵丘陵組成。低級台階的東南邊緣多屬水深小於200米的淺海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國地形格局多以山脈為基線,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脈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全國可分為三大自然區:①以流水作用為主的東部季風濕潤地貌區;②以風蝕、冰蝕與流水作用混營的西北乾旱地貌區;③以冰凍、風蝕作用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區。

疆界與四鄰中國陸地邊界長約2.28萬公里,中國陸上疆界長2萬多公里,東有朝鮮,東北有俄羅斯,北有蒙古,西北有俄羅斯、哈薩克,西有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有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南有緬甸、寮國、越南。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環繞大陸邊緣的海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島嶼與海峽中國遼闊的海域上分布著5000多個島嶼,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海南島次之,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這兩個島各為中國的一個省。崇明島位居第三,面積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長山列島、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釣魚島列島以及南海中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都是中國的重要島嶼。這些島嶼及其所屬各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的海峽自北起有渤海海峽、台灣海峽、巴士海峽、瓊州海峽。

沿海海域中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等5大海區。其中,渤海是中國內海。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島西南部的先島群島,南至巴士海峽。這片海區劃分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從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單元完整齊備。

中國領海的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為12海里。領海基線採用直線基線法劃定,由各相鄰基點之間的直線連線組成;領海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12海里的線。

中國的毗連海域為領海以外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毗連區的寬度為12海里。毗連海域的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24海里的線。

中國大地的地勢象四級階梯,自西向東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最高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分布許多高山冰川,主要有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

第二級階梯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構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第三級階梯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東直達海岸,地勢下降到海拔500~1000米以下。這里自北而南分布著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這些平原的邊緣鑲嵌著低山和丘陵。

第四級階梯就是再向東的中國大陸架淺海區。這里水深大都不超過200米,堆積著河流入海帶來的大量泥沙。

中國河流的總長度約22萬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1500多條。全國徑流總量達27115億立方米,幾乎與歐洲的徑流總量相等。主要河流多發源於青藏高原,落差很大,因此中國的水力資源非常豐富,蘊藏量達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全長的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內河運輸的大動脈。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為75.2萬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地上地下有著許許多多的古跡文物。

中國還有一條著名的人工河,那就是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的大運河。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最早開鑿於公元前五世紀的秦代,後來經過多次開鑿疏通,成為歷朝歷代的漕運要道。在古代,南方的物資經由這條河被運往北方。而生活在北方的皇帝,也是通過這條河去美麗的江南遊覽。現在南方河段仍可通航。

中國有眾多的湖泊,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是江南的鄱陽湖,面積3583平方公里;最大的鹹水湖是西部的青海湖,面積4583平方公里。

㈡ 中國古代的地理學實際上包含了關於什麼的學問

所以,中國古代的地理學實際上也包含了地下的礦產(地質學的內容)和地上生存物回(動植物)的學問。它們不是獨立的答、專門的地理學,但又比地理學內容更豐富。對於古代人來說,這種綜合的地理學遠比純粹地理學更有價值。

㈢ 中國古代的地理思想的核心理論包括哪些內容

中國古代的地理思想,萌發的時代久遠,從考古發掘的證據「天人合一」,即地下、天上共同的青龍白虎已經有6400多年了。其構思獨特,內容博大。「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人地和諧」等是其核心理論之一。

㈣ 中國古代地理學

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和《管子·地員》。《尚書·禹貢》按地理特徵將古代中國版圖分為九州,並概要記載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活動和物產交通,堪稱世界上第一部綜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員》探索了中國土地的分類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帶譜,是世界上最早對土地進行系統分類的作品。

在公元四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的中古時期,中國的地理知識和思想有長足的進步。這時候中國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四個世紀。

公元十五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的近古時期有兩件重大的地理事件,就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中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但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也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

㈤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 包含哪些書目

清代著名考據大家有: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孫.



括地誌
李泰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中華書局1961年影印本
《括地誌輯校》,中華書局1980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標點排印本


元和郡縣圖志
李吉甫

中華書局1983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標點排印本(上下冊)


郡國志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中華書局1961年


十道四蕃志


(清)王謨《漢唐地理書鈔》,中華書局1961年


諸道山河地名要略


敦煌抄殘卷,羅振玉收入《鳴沙石室佚書》


貞元十道錄


敦煌抄殘卷,羅振玉收入《鳴沙石室佚書》,僅存16行


九域志
王存

《宋本元豐九域志》,中華書局2004年影印本
《元豐九域志》,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元豐九域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1冊
《新定九域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6冊


太平寰宇記
樂史

中華書局2008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補全本(全9冊)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9-470冊(有闕文)
《太平寰宇記補闕》六卷,《續修四庫全書》第585冊


輿地廣記
歐陽忞

中華書局2003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本(上下冊)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1冊


輿地紀勝
王象之

道光29年文選樓本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道光文選樓本(上中下冊)
中華書局2003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影印道光文選樓本(全8冊)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續修四庫全書》第583冊


方輿勝覽
祝穆

中華書局2003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標點排印本(上中下冊)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1冊


元一統志
孛蘭肸

金毓黻輯《遼海叢書》本,1936年
《遼海叢書》本,遼沈書社1985年
《玄覽堂叢書續集》,國立中央圖書館1947年,
《玄覽堂叢書續集》,台灣正中書局1985年
上海書店版《叢書集成續編》第47冊
新文豐版《叢書集成續編》第226冊
趙萬里增輯本,中華書局1966年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大元混一方輿勝覽
劉應李

四川大學2003年《宋元地理志叢刊》本


寰宇通衢
官修

《續修四庫全書》第586冊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6冊


寰宇通志
陳循

《玄覽堂叢書續集》,國立中央圖書館1947年,
《玄覽堂叢書續集》,台灣正中書局1985年


大明一統志
李賢

《天下一統志》,萬曆間萬壽堂刻本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2-473冊
台灣文海1965年影印本
三秦1990年影印天順五年司禮監本


大明一統名勝志
曹學佺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7-170冊


皇明一統紀要
顧充

早稻田大學藏萬曆元年原版


皇輿考
張天復

《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17冊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6冊


廣輿記
陸應陽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3冊


方輿勝略
程百二

《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21冊


廣志繹
王士性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51冊


郡縣釋名
郭子章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6-167冊


目營小輯
陸化熙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7冊


寰宇分合志
徐樞

《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3冊


康熙大清一統志
蔣廷錫等

有電子版


乾隆大清一統志
和珅等

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4-483冊


嘉慶大清一統志
穆彰阿等

《四部叢刊續編》
《續修四庫全書》第598-612冊
上海書店1984年影印本
上海古籍2008年影印本


肇域志
顧炎武

《續修四庫全書》第586冊
上海古籍2004年


天下郡國利病書
顧炎武

《四部叢刊三編》
《續修四庫全書》第586-595冊
上海書店1985年影印本


讀史方輿紀要
顧祖禹

《續修四庫全書》第595-597冊
中華書局2005年《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本(全12冊)


乾隆府廳州縣圖志
洪亮吉

光緒5年授經堂本
《續修四庫全書》第613-624冊


方輿考證
許鴻磐

民國華鑒閣本
中國書店1985年影印線裝本


新斠注地理志集釋
錢坫

原版,日本早稻田大學


歷代地理沿革圖
馬徵麟

原版,日本早稻田大學

㈥ 中國古代地理學名著有哪些

《禹貢》、《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及《水經註疏》、《元和郡縣圖志》,《徐霞客游記》

㈦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有哪些基本特徵

中國歷史地來理環境的基本特徵源
1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包括:疆域、政區、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氣候等.
2 、中國歷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體在公元前2 世紀遷到中亞了,其他各民族都沒有完全離開過中國.
3 、從境外遷入中國的民族是朝鮮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
4 、中國歷史上,除漢族以外,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曾經建立過統治中原地區的政權,其中蒙古、滿族還統治過整個中國.
5 、商和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從上到下「分土而治」.秦以後,郡縣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國.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稱為尚書省.
7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級台階,慣稱為三大階梯.
8 、我國最低的內陸盆地是吐魯蕃盤地.
9 、中國疆域的基礎是在乾隆年間最終確定的.
10、中國的氣候有三個特點:一是季風氣候明顯;二是大陸性氣候強;三是氣候類型多種多樣.

㈧ 中國古代的地理名稱,要詳細的,整個中國的,包括少數名族的!

什麼時期的啊 每個時期都不一樣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