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西藏人文地理介紹

西藏人文地理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2-25 04:21:22

『壹』 西藏的地域特色

西藏位於中國西部,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民族地區,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歷史條件的制約,社會經濟相對於我國東部地區發展滯後,旅遊業起步較晚,規模不大,但西藏又是旅遊資源極為豐富的省區之一,獨具特色的高寒的自然地理各要素造成了山脈林立、湖泊眾多、冰川廣布等奇異的自然風景以及深邃的大峽谷、茂密的原始森林,具有高原特色的野生動植物群,此外在特殊的高原環境中,孕育發展起來的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對旅遊動機的產生及其旅遊行為的實施,無疑具有極大地吸引作用。盡管西藏的旅遊資源包含的范圍十分廣泛,但一般的按其屬性可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

『貳』 西藏有什麼文化特色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導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藏傳佛教,其影響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別的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內容包含豐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舉凡服飾、飲食、居室、婚喪、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演繹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的變遷與升華的過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西藏民俗文化-服飾
藏族服飾是青藏高原一道綿延流長的亮麗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西藏民俗文化
藏東康巴服飾大氣而粗獷,在頭、頸、耳、手等處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腰間掛藏刀、火鐮、錢包、鼻煙壺、針線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實用,又富有裝飾效果,整套裝束豪氣凜然,盡顯康巴人桀驁不馴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廣闊的草原和礫石戈壁,那裡盛產的羊皮是製作藏袍的主要原料。這種羊皮袍寬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當被,就是憑借這種藏袍,人們抵禦了藏北高原上嚴酷的高寒氣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擺等處縫制黑平絨的鑲邊。夏季牧民們戴著紅纓氈帽,腰間佩掛製作精美的火鐮、鼻煙壺和腰刀、火槍、擴身符等。這些物品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們的裝飾和財富的體現。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拉薩地區氣候宜人,長期以來是西藏地區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該地區的裝束以嚴整規范著稱。拉薩民間女子以毛料或布帛製作短袖夏裝,裡面穿藏式襯衫,已婚婦女腰間圍各色毛線或絲線織成的彩色幫典。冬季穿羔皮長袖藏裝,頭戴"楊夏帽"。裝飾品有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製成的"巴珠"冠及各種耳墜、項鏈、戒指。世襲貴族夫人頭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貴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於綠松石的大耳墜、胸飾和各種質地的項鏈是按自家的財力而佩帶的。拉薩地區的貴夫人,裝扮珠光寶氣,飾物細膩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製成的袍子,裡面穿藏式襯衫,頭戴禮帽,腳蹬皮靴。貴族服裝從樣式看,與普通藏袍沒有大的區別,但質地和花紋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從服飾上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裝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飾顏色大致相同,除噶舉派穿白裙外,其餘教派均著黃色及紅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飲食
藏族以麥、米、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藏族種植青稞的歷史很長,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時代晚期貢嘎昌果溝遺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顆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後磨成粉和成面就稱作糌粑。糌粑有脫麩的精質糌粑和未脫麩的粗質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漿便可與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內放入適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為高蛋白、高熱能食品,有增加熱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飲茶之習俗,酥油茶為主要飲品。酥油茶的原料為酥油、茶和食鹽,三樣缺一不可。藏族的飲品還有清茶、甜茶、鮮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眾化的一種建築,它的形制受制於地理環境、建築材料、建築技術、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房屋的柱頭、房樑上繪有色彩斑斕的裝飾畫。這種碉房,屋面基本為平頂,並用阿嘎土鋪面。阿嘎土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後經過長時間的捶打,然後塗抹酥油或榆樹汁,乾燥後堅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較為重視大門的裝飾,一般門的兩側及門楣上均塗有一條約一尺寬的黑色條帶,門樑上繪以各種民間圖案,農村則普遍將太陽、月亮繪在門梁中間,大門兩側還有一些對稱的動物辟邪畫。房頂上一般都插藍、白、紅、黃、綠五色經幡,藍色代表天,白色代表雲,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綠色代表水,每年藏歷新年更換一次,以此祈求來年祥和。氂牛帳篷是較為典型的牧區住房,這種帳篷用牛毛紡線織成的粗氆氌搭建,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織成的氆氌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運輸
遼闊的雪域高原,地廣-人稀,交通尤為不便,長途跋涉只能以騾馬、氂牛、駱駝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馬是青藏高原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實伴侶,藏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馬鞍也頗為講究。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它雖然行動遲緩,但是特別有耐力,在高寒山區是最為理想的運輸工具。毛驢的飼料容易解決,是農區家家都養殖的運輸畜力。最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堅韌木料做支骨,外蒙數張縫制的牛皮,牛皮經過水的浸泡變軟,不怕河中礁石撞擊,無論河道深淺都能劃行。渡過江河之後,船夫可將牛皮船曬干,背於雙肩,隨時移動。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歷史悠久的金銀玉器工藝技術。早在吐蕃時期已出現了金銀玉器行業。在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的,有的是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壺、盆之類的器具主要是銅制。西藏金屬製品的規格不拘一式,做工細膩精緻,表面多有富於立體感的吉祥紋飾。木質器物用具在西藏較為多見,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觀,盛食物不改味、不燙嘴,便於攜帶,倍受藏族人民的鍾愛。西藏木碗種類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還有儲物品的蓋碗。一般木碗用樺木、成巴樹、雜木的節雕琢而成。雜木做的木碗質地結實,不易破裂,紋理清晰,較為美觀,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區使用較頻繁,人們用皮縫制茶鹽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觀且耐用。陶器生產在西藏歷史遠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遺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種類繁多,直到現在依然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處世界屋脊,總面積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橫貫全境。它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瑪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納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寬廣的草原——羌塘草原。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牧區文化,或稱作游牧文化。那古樸的黑白色帳篷、那長毛拖地的氂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鍋庄舞,就成了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眾多的群山和巨石,為藏族的建築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地方最高政權機構和寺廟往往建築在當地的高山之巔,無論是宮廷建築,寺廟建築,還是城鄉民居,都以石頭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成為西藏建築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傳統的歌舞藝術中有一種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傳是佛教大師蓮花生將西藏土風舞與佛教內容相結合而創造的一種驅鬼逐邪的寺廟舞蹈形式。在許多寺廟中還廣泛使用著鼓號等樂器,演奏著古老的經院音樂。

『叄』 關於西藏的人文、地理、文化、生活等知識

西藏有三大特產:藏羊、氂牛(右圖)和酥油草,統稱「藏北三寶」。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和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邊境線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長近4000公里。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
有3種不宜進藏:高血壓、心臟病、哮喘病患者,另外還就第4種人,進藏前患有重感冒者。因為西藏平均海拔在3500以上,大氣含氧量只有內陸的60%,所以這幾種人的反應會很大,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西藏最好的旅遊季節在6月,6月份價格比較適中,且人不多,不會很擁擠,最重要的是那時風景很好,7、8月份去的人最多,但這個時間段是雨季,且人多,對旅遊會有一些影響。冬季最好不要去,裡面沒什麼人,做生意的都已經離開了,而且天氣非常寒冷。
一般來說,男的比女的反應強烈,胖的比瘦的反應強烈。
西藏旅遊不像其他常規線路,去西藏旅遊就是去感受佛教文化的,說白了就是看兩樣東西:寺廟、湖。
遠在公元七世紀,西藏民族的民族英雄和偉大政治家、軍事家松贊干布就統一了西藏。並同唐朝建立起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和親,對於藏漢民族的聯系,對於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到了元朝,西藏地方正式歸入祖國的版圖,結束了西藏內部長期分裂的局面,人民得到了安定的生活。到了明朝,特別是清朝,西藏同祖國的關系進一步加強,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得到了發展。一七九一年,清朝政府派大軍進藏,同西藏人民並肩戰斗,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接著清朝政府還同西藏地方當局議定了西藏地方政府的組織及政治、財政、金融、軍事、外交、宗教等各方面的制度,奏請清朝中央審定批准,正式頒行,並設置駐藏大臣,代表清廷督辦西藏事務,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

到了近代,帝國主義勢力侵入了中國,同時也侵入了我西藏地區.西藏人民在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英勇的反抗,不斷粉碎了帝國主義及其親帝分子進行的種種分裂活動,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從此西藏民族永遠脫離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羈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平等聯合友愛合作的大家庭中,走上了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

『肆』 給我一些關於與西藏的地理知識

西藏地理知識歸納
一、自然地理 1.位置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和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邊境線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長近4000公里。 西藏自治區南起北緯26度52分,北至北緯36度32分;西自西經78度24分,東到東經99度06分。南北最長約1000公里,東西最寬達2000公里。 2.地形以西藏為主體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有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氣勢磅礴,景象萬千。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西藏高原自然條件的復雜和自然資源的豐富。青藏高原大體可分為3個不同的自然區。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藏南谷地: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藏東高山峽谷區:是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西藏地面以遼闊的高原作基礎,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的共同組合體。總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從平均5000米以上漸次遞降至4000米左右。西藏自治區的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6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西藏地貌大致又可分為喜瑪拉雅山區,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區,藏北高原湖盆區和藏東高山峽谷區。 3.氣候 西藏氣候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⑴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 ⑵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因西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塵埃和水氣含量少、透明度高,故陽光透過大氣層時能量損失少,則輻射較強。西藏是全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拉薩市總輻射為195千卡/平方厘米·年,而緯度相近的成都僅為88千卡/平方厘米·年,上海為113千卡/平方厘米·年。西藏高原的日照時數也遠比我國同緯度的其它地區多,如拉薩全年日照時數3021小時,而成都是1186小時,上海1932小時。 ⑶氣溫偏低,日溫差大 由於西藏高原地勢高,氣溫比同緯度的長江流域地區低得多,且日溫差大。 ⑷全年分為明顯的乾季和雨季在冬季西風和夏季西南季風的交替控制下,西藏乾季和雨季的分別非常明顯,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為乾季,5月至9月為雨季。 ⑸氣候類型復雜,垂直變化大 西藏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由5000米左右下降到幾百米。氣候類型也因此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有:熱帶、亞熱帶、高原溫帶、高原亞寒帶,高原寒帶等各種類型。在藏東南和喜瑪拉雅山南坡高山峽谷地區,由於地勢迭次升高,氣溫逐漸下降,氣候發生從熱帶或亞熱帶氣候到溫帶、寒溫帶和寒帶氣候的垂直變化。「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這里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 4.河流、湖泊 河流主要東部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南部的雅魯藏布江等。 亞洲許多著名的大河,如長江、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恆河、印度河等發源於此或流經這里。 西藏中部的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我國最高的大湖泊,成因為構造湖。西藏是我國湖泊最多的地區,湖泊總面積二萬三千八百平方公里,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30%,大小湖泊有一千多個,其中面積超過一千平方公里的有那木錯、色林錯、扎日男木錯三個。高原上絕大多數湖泊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地球上最高的湖區。 高原湖泊除東部地區的鄂陵湖、扎陵湖等為外流淡水湖外,其餘多為內陸鹹水湖和鹽湖。 這些湖泊大都是在地殼陷落和冰蝕作用形成的。大約在二三百萬年前開始的第四紀中,青藏高原上曾有過幾次冰川活動,造成的一個個窪地在後來氣候轉暖的情況下,冰川融化,聚水於窪地。如藏北地區地形起伏,寬谷和窪地相間排列,使得水不能外流而成湖泊。還有一些湖是由於冰磧物或泥石流堰塞了河道貌岸然造成的。如本世紀初才形成的易貢錯,便是1900年因特大泥石流堰塞而成,這個湖可謂是年輕的湖了。 5、地質 青藏高原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形成的高原,它的活動方式至今沒有改動,高原至今仍然在上升。據大地測量等資料,喜馬拉雅山每年約上升1厘米。所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輕的高原。 6.植物、動物 西藏是一個巨大的植物王國,有高等植物5000多種。雲杉、冷杉和鐵杉組成的針葉林帶分布最廣;西藏長葉松和西藏白皮鬆是特有樹種,已被列為國家保護樹種。 青藏高原是中國一些特有珍貴動物的產地。藏羚羊、野氂牛、野驢、盤羊等系青藏高原特產珍稀動物,均屬國家保護動物;白唇鹿為中國特有,也是世界珍稀動物之一。鳥類中的黑頸鶴、藏馬雞等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7.自然資源復雜的地質地貌,多種多樣的氣候,賦予西藏自治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在1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河流縱橫,水利資源潛力巨大;連綿的雪山峽谷和藏北高原,蘊藏著各種礦產;藏東、藏南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森林中有珍禽異獸,奇花異木。 西藏已發現的礦產約有60餘種。其中鉻、剛玉的儲量居全國首位,銅居第2位,硼居第3位。鋰的蘊藏量居世界前列。西藏自治區水能蘊藏量約達2.0億千瓦, 佔全國的29.7%。地熱資源豐富,僅次於雲南省,居全國第2位。太陽能資源居世界第2位。草場資源西藏是全國四大牧區之一,草場面積12.4億畝,各類牲畜存欄2300萬頭,年產羊毛9000噸,牛羊絨1400噸,牛羊皮400萬張。約佔西藏面積二分之一的藏北草原,是西藏主要的草原,它的面積約為60萬平方公里,當地人稱為「羌塘」,藏語「羌塘」即是「北方草原」的意思。二、人文地理 1. 人口、面積、民族全區土地面積為120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居全國第二位。西藏自治區是中國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區。西藏全區總人口為261.61萬,人口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2人。在西藏總人口中,藏族人口243.6萬,占總人口的96.4%;漢族人口 6.6萬,佔2.8%;其它少數民族人口1.8萬,佔0.8%。西藏是全國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區,佔全國藏族人口的45%。 2.農業 高寒牧業:氂牛(高原之舟——氂牛)、藏綿羊、藏山羊河谷農業:農業區:雅魯藏布江谷地農作物:青稞、小麥、豌豆、油菜等主要葯材有藏紅花、蟲草、貝母、大黃、黨參、秦艽、丹參、天麻、胡黃連、雪蓮、靈芝、麝香、羚羊角、鹿茸、熊膽等。 3. 工業工業基礎比較薄弱西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勢資源為依託,大力發展特色工業。(輕紡工業、民族手工業)水能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藏南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藏南雅魯藏布江谷地區地熱資源豐富,目前建有國內最大的羊八井地熱電站。重要工業城市和工業區-拉薩(皮革、毛毯)、林芝(毛紡) 4. 交通以拉薩(拉薩是西藏經濟、政治、文化和公路交通的中心)為中心的公路網和航空網、主要有青藏、川藏、新藏3條公路大幹線;青藏鐵路;拉薩、林芝機場。 5. 旅遊 旅遊業發展將成為西藏最重要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西藏旅遊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類:高原地理奇觀,歷史文化遺存,宗教文化藝術,民俗風情景觀。西藏旅遊業雖然擁有良好的旅遊資源,但是由於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1978年以前西藏的旅遊業幾乎是一片空白。1979年西藏旅遊局成立,揭開了西藏旅遊業快速發展的序幕。20多年來,隨著西藏交通條件的改善,以及對外宣傳的不斷加強,以高原自然地理生態觀光和民族宗教文化體驗為主要內容的旅遊項目已受到國內外遊客的青睞。目前,西藏旅遊業已初步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各地市為依託的旅遊觀光接待網路,旅遊服務體系初具規模。主要景點有:布達拉宮、珠穆朗瑪峰、茶馬古道、西藏聖地游等國內知名旅遊品牌。 6. 宗教在西藏自治區全部人口中,多數人信仰藏傳佛教(布達拉宮);信奉伊斯蘭教的約有2000人,另有約600人信奉天主教。 7. 環境問題 ⑴水土流失:西藏的土壤侵蝕主要包括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凍融侵蝕三種類型,此外,在一些地區重力侵蝕和泥石流也很發育。 ⑵草地退化:草地退化是當前草原生態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全區退化草原面積已達11萬平方千米,占草原面積的13.93%,而且退化日趨嚴重。 ⑶土地沙漠化:西藏沙漠化土地與潛在沙漠化土地面積佔全區總土地面積的18.17%,這一比例比全國沙漠與沙漠化土地佔國土總面積15.9%的比例高出2.3個百分點。 ⑷地質災害:西藏是我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凍脹融沉、碎石流和冰湖潰決等。

『伍』 做一個地理的ppt,介紹西藏的自然及人文地理

可以看看我空間相冊,裡面有設計

『陸』 求:關於西藏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氣候一系列,不要百度的,那個我可以自己尋

你到布宮廣場,西邊是吃的,東邊是買東西的,從布宮廣場到大昭寺廣版場之間有步行街購權物有電影城,再向東有清真寺,過路口有李嘉誠的五星飯店;別墅有一座叫羅布林卡,以前西藏老大的別墅,在布宮西邊現在是公園;冬天來西藏把北京的冬裝和春秋裝都帶上,早晚冬裝,白天春秋裝,四季溫差不大,但是一天溫差很大。公路方面林芝日喀則公路是盤山,那曲阿里沒有危險路,尤其阿里沒有路隨便開,基本沒有危險路段,前提是開車不要睡覺。 開車來西藏路上小心牛羊,拉薩到機場的高速上也有放生的牛

『柒』 西藏市的簡介

大哥~西藏是個省 簡稱:藏
地理位置: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為鄰。
人口:全區總人口為281萬人(2006年末數字)。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1人, 西藏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多數人口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平均預期壽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歲提高到目前的67歲。
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西藏全區共劃1地級市、6地區、1縣級市、76縣。
氣候:年平均氣溫為8度左右
民族: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僜人,其人數較少,只有2000餘人。
旅遊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雪域風光。
西藏簡介: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觀,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獨特的魅力。至今,還有許多藏族人的生活習俗與高原之外的現代人有著很大的距離,也正由於距離的產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觀賞價值。
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成立於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全長近4000公里的邊境線。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 自然地理地形與山脈
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這里地形復雜,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谷地;藏東是高山峽谷區,為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於西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由許多近似東西向的平行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線上,全長2400公里,寬約200─300 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在其周圍5000多平方公里內,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與湖泊
在西藏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條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西藏還是國際河流分布最多的一個中國省區,亞洲著名的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里。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組成,流量豐富,含沙量小,水質好。 雅魯藏布江為西藏第一大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經珞瑜地區流入印度,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中國境內崐)全長2057公里,流域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深達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大峽穀穀底最窄處僅 74米,最寬處約200米,全長為370公里。
廣袤的西藏高原上點綴著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西南木錯

『捌』 想看一些介紹西藏歷史文化地理的書,誰能推薦一下比較全比較好的

《康藏香巴拉》 《康巴—拉薩人眼中的荒涼邊地》《西藏人文地理》這是兩月刊 不太好買 《藏地牛皮書》還有可以看看去西藏自助游之類的 裡面也有好多介紹文化習俗的

『玖』 青藏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徵

青藏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徵:

世界最高,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多高大山脈;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以畜牧業為主;種植業主要分布於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青藏地區有「世界屋脊」之稱。青藏鐵路被稱為中國第一條環保鐵路 。
經緯度位置73°E—104°E ,28°N—38°N。
青藏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西部甘肅西南部和新疆南部邊緣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佔全國的1%。這里是中國藏族聚居的地區。西藏自治區同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青藏高原海拔大多在四千米以上,是中國,也是世界地勢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湖區,分布大小湖泊一千多個,其中青海湖面積4340平方千米 。青藏地區中的三江源地區被譽為「中華水塔」。

農牧業
1、由於本區海拔高,氣候寒冷,「高」和「寒」成為本區最突出的區域地理特徵,氣溫低也成為制約本區農牧業的主導因素,本區的農牧業為一種特殊的高寒農牧業。
2、受氣溫的制約,本區的農業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溫度較高的谷地,如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稱為「谷地農業」。主要農作物為耐寒、耐旱的青稞、小麥、豌豆等。本區的牧業也為高寒牧業,主要牲畜為耐寒的氂 牛、藏綿羊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