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環境

中國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5 00:00:43

⑴ 中國八大菜系分布地

中國八大菜系分布地是魯、川、蘇、粵、閩、浙、湘、徽
八大菜系分布成因的地理解釋:
(1)位置
八大菜系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其形成歷史也源遠流長。我國古代封建王朝大多分布於中原地區,而中原地區是我國東西、南北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必經之地,也是各民族、各地區文化交融碰撞的主要地區,因此飲食文化也會吸收各方文化而成為「大雜燴」,失去應有的特色。然而,八大菜系的分布區,多位於封建王朝的偏遠地區,這些地區經濟落後,交通不便,受外來飲食文化的影響極小。因此,地方特色飲食文化形成與傳承能夠保持其地域特色。而且沿海地區水產品等原料豐富,能夠形成區別於內地地區的飲食風格。
(2)地形
八大菜系分布地區多為丘陵山地,川菜分布區為封閉的四川盆地。一方面,山地由於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復雜的立體氣候,就一個山體來說,氣候變化受海拔高度、坡向、下墊面狀況的影響,一般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氣溫下降0.51℃,≧10℃積溫減少170℃,生長期減少4-6天。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內呈遞減趨勢。因而山地出現河谷熱、丘陵暖、山區涼、高山寒的氣候特點。[]而且山地丘陵地區還有陽坡與陰坡光照、熱量、水分條件的差異,也有迎風坡與背風坡降水條件的差異,這些差異有利於多種多樣動植物的生長。另外山區地區多河流,也有利於多種水生動植物的生長,為八大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食材。另一方面,崎嶇不平和封閉的地形也是制約交通發展的主要因素,使得這些地區與外界的交流較少,食物的烹制方法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小。再者,多山地區人類活動強度較小,動植物生長環境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小,動植物生長能夠保持其原有的品質,也成為這些菜系獨成一家的重要原因。平原、高原地區環境的區域差異小,動植物多樣性少,食材種類單一,而且這些地區交通相對交便利不同文化的融合交流頻繁,難以形成地方特色。
(3)氣候
從氣候角度來看,八大菜系分布地區都位於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區。夏熱冬溫,四季分明,季風發達。最熱月均溫一般高於22℃,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15℃之間,年降水量在150-1000mm以上,夏半年降水量佔全年的70%。[]而且水熱條件配合好。一方面這些地區的農作物能夠達到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土地的年產量高,食物食材產量大且來源豐富。另一方面,這也為多種食材的生長提供優越的氣候條件,同時也為食物的製作與儲藏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然而,我國廣大西北、青藏及北方地區由於熱量及降水的限制而食材相對缺乏且種類少,難以形成獨具特色的菜系文化。
不同的地理環境孕育特色明顯的地域飲食文化,位置、氣候、地形是地理環境形成的基礎,也是形成環境地域差異的基礎,同樣也是形成不同地域特色飲食文化的基礎。中國廣闊的土地形成了差異巨大的自然地理環境,同時更孕育了中國百花齊放的菜系文化。

⑵ 八大菜系的形成與當地自然環境和經濟狀況有什麼關系

中國八大菜系簡介

中國八大菜系簡介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山東菜系:由濟南和膠東兩部分地方風味組成味濃厚、嗜蔥蒜,尤以烹制海鮮,湯菜和各種動物內臟為長。代表菜餚:油爆大哈、紅燒海螺、糖酥鯉魚

四川菜系:有成都、重慶兩個流派。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著稱。代表菜餚宮爆雞丁、一品熊掌、魚香肉絲、干燒魚翅

江蘇菜系:由揚州、蘇州、南京地方菜發展而成。烹調技藝以燉、燜、煨著稱;重視調湯,保持原汁。代表菜餚:雞湯煮干絲、清燉蟹粉、獅子頭、水晶餚蹄、鴨包魚

浙江菜系:由杭州、寧波、紹興等地方菜構成,最負盛名的是杭州菜。鮮嫩軟滑,香醇綿糯,清爽不膩。代表菜餚:龍井蝦仁、西湖醋魚、叫花雞

廣東菜系:有廣州、潮州、東江三個流派,以廣州菜為代表。烹調方法突出煎、炸、燴、燉等,口味特點是爽、淡、脆、鮮。代表菜餚:三蛇龍虎鳳大會、燒乳豬、鹽局(左加火旁)雞、冬瓜盅、古老肉

湖南菜系: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鮮,尤為酸辣居多。代表菜餚:紅煨魚翅、冰糖湘蓮

福建菜系:由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發展起來,並以福州菜為其代表。以海味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鮮。代表菜餚:雪花雞、金壽福、燒片糟雞、桔汁加吉魚、太極明蝦

安徽菜系: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風味構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鮮、擅長燒燉,講究火工。代表菜餚:葫蘆鴨子、符離集燒雞

----------------------------------------------

⑶ 我國八大菜系的形成與當地自然環境和經濟狀況有什麼關系

NO:1 八大菜系之魯菜

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尚好有關。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游,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膠州大白菜、章邱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薑都蜚聲海內外。

NO:3 八大菜系之川菜

川菜系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並出產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當時巴國和蜀國的調味品已有鹵水、岩鹽、川椒、「陽朴之姜」。在戰國時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見一斑。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統一到三國鼎立之間。

NO:5 八大菜系之閩菜

閩菜系歷來以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調湯、佐料,和以味取勝而著稱。其烹飪技藝,有四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採用細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質地的原料,達到入味透徹的效果。故閩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如涼拌菜餚「蘿卜蜇」,將薄薄的海蜇皮,每張分別切成2~3片,復切成極細的絲,再與同樣粗細的蘿卜絲合並烹制,涼後拌上調料上桌。

NO:7 八大菜系之蘇菜

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薈萃的地方。我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一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里。製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為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系貢品。「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制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

NO:2 八大菜系之粵菜

粵菜系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 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龐雜,選料精細,技藝精良, 善於變化,風味講究,清而不淡, 鮮而不俗,嫩而不生, 油而不膩。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濃郁,擅長小炒, 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潮汕菜故屬閩地,其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近。

NO:4 八大菜系之湘菜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NO:6 八大菜系之浙菜

南菜系以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菜為代表,成名較早。浙菜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京師人南下開飯店,用北方的烹調方法將南方豐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過去南方人口味並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後,影響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黃河鯉魚」到臨安後,以魚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魚」。

NO:8 八大菜系之徽菜

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於黃山麓下的歙縣,即古代的徽州。後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飲食業發達,徽菜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屯溪,在這里得到進一步發展。宋高宗曾問歙味於學士汪藻,汪藻舉梅聖俞詩對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鱉」。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額。徽菜系在烹調技藝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魯菜 多海鮮如魚蝦之類,因為靠海 海洋資源豐富;
粵菜 多生猛海鮮 味清淡 因靠海 而且是南方 氣候濕熱 味道不宜咸重;
川菜 多麻辣 因四川地處盆地 夏悶熱 冬嚴寒 需多吃辣子發汗 疏散筋骨;
湘菜 河鮮烹飪較多 因湖南河流湖泊較多 有「魚米之鄉」之稱;
浙菜 靠海而且地處溫帶 氣候條件適宜 食物品種較多 食用方法也多
風味各有獨到之處;
蘇菜 南北交通樞紐 東西經濟文化中心 地位獨特 飲食文化 吸取四方之美,
適應八方只需,河湖海水鮮 無所不有;
徽菜 安徽地處商貿興盛之地,商賈繁多,人民生活富裕且多山地丘陵,
因此土特產品眾多
閩菜 烹飪歷史悠久 上朔之商周時期,多陶瓷器皿,靠海 海鮮豐富,
海上商貿興盛

⑷ 中國八大菜系是什麼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http://www.hnet.org.cn/cnms/8c/8c.html
http://zhuanti.club.news.sohu.com/user_webpage/webpages/commuser/web1_4749.html

⑸ 中國八大菜系是怎麼來的都是哪些地區的菜系

你好!
魯、川、粵、淮揚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版菜也逐漸出名,就形成了我國權的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是:山東(魯菜)、四川(川菜)、江蘇(蘇菜)、廣東(粵菜)、福建(閩菜)、浙江(浙菜)、安徽(徽菜)、湖南(湘菜)

⑹ 中國八大菜系的詳細資料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

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山東菜系

流派:由濟南和膠東兩部分地方風味組成

特點:味濃厚、嗜蔥蒜,尤以烹制海鮮,湯菜和各種動物內臟為長。

名菜:油爆大哈、紅燒海螺、糖酥鯉魚

四川菜系

流派:有成都、重慶兩個流派。

特點: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著稱。

名菜:宮爆雞丁、一品熊掌、魚香肉絲、干燒魚翅

江蘇菜系

流派:由揚州、蘇州、南京地方菜發展而成。

特點:烹調技藝以燉、燜、煨著稱;重視調湯,保持原汁。

名菜:雞湯煮干絲、清燉蟹粉、獅子頭、水晶餚蹄、鴨包魚

浙江菜系

流派:由杭州、寧波、紹興等地方菜構成,最負盛名的是杭州菜。

特點:鮮嫩軟滑,香醇綿糯,清爽不膩。

名菜:龍井蝦仁、西湖醋魚、叫花雞

廣東菜系

流派:有廣州、潮州、東江三個流派,以廣州菜為代表。

特點:烹調方法突出煎、炸、燴、燉等,口味特點是爽、淡、脆、鮮。

名菜:三蛇龍虎鳳大會、燒乳豬、鹽局(左加火旁)雞、冬瓜盅、古老肉

湖南菜系

流派: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鮮,尤為酸辣居多。

名菜:紅煨魚翅、冰糖湘蓮

福建菜系

流派:由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發展起來,並以福州菜為其代表。

特點:以海味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鮮。

名菜:雪花雞、金壽福、燒片糟雞、桔汁加吉魚、太極明蝦

安徽菜系

流派: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風味構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

特點: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鮮、擅長燒燉,講究火工。

名菜: 葫蘆鴨子、符離集燒雞

參考資料:http://qiuyi.fx120.net/bjysl/jkysl/yswhl/200503011613152584.htm

⑺ 中國八大菜系的分布省份

1、山東(魯菜)來——宮廷最大源菜系,以孔府風味為龍頭。

2、四川(川菜)——中國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間最大菜系。

3、江蘇(蘇菜)——宮廷第二大菜系,古今國宴上最受人歡迎的菜系。

4、廣東(粵菜)——國內民間第二大菜系,國外最有影響力的中國菜系,可以代表中國。

5、福建(閩菜)——客家菜的代表菜系。

6、浙江(浙菜)——中國最古老的菜系之一,宮廷第三大菜系。

7、湖南(湘菜)——民間第三大菜系。

8、安徽(徽菜)——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

⑻ 請問中國八大菜系是哪8大

中國八大菜系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 徽 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魯菜 宋以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明、清兩代,魯菜已成宮廷御膳主體,對京、津東北各地的影響較大,現今魯菜是由濟南和膠東兩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點是清香、鮮嫩、味純而著名,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制,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濟南菜擅長爆、燒、炸、炒,其著名品種有「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湯爆雙脆」、「燒海螺」、「燒蠣蝗」、「烤大蝦」、「清湯燕窩」等。膠東菜以烹制各種海鮮而馳名,口味以鮮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種有「干蒸加吉魚」、「油爆海螺」等。建國後,創新名菜的品種有「扒原殼鮑魚」.
NO:1 八大菜系之魯菜
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尚好有關。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游,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膠州大白菜、章邱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薑都蜚聲海內外。
NO:2 八大菜系之粵菜
粵菜系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 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龐雜,選料精細,技藝精良, 善於變化,風味講究,清而不淡, 鮮而不俗,嫩而不生, 油而不膩。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濃郁,擅長小炒, 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潮汕菜故屬閩地,其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近。
NO:3 八大菜系之川菜
川菜系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並出產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當時巴國和蜀國的調味品已有鹵水、岩鹽、川椒、「陽朴之姜」。在戰國時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見一斑。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統一到三國鼎立之間。
NO:4 八大菜系之湘菜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NO:5 八大菜系之閩菜
閩菜系歷來以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調湯、佐料,和以味取勝而著稱。其烹飪技藝,有四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採用細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質地的原料,達到入味透徹的效果。故閩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如涼拌菜餚「蘿卜蜇」,將薄薄的海蜇皮,每張分別切成2~3片,復切成極細的絲,再與同樣粗細的蘿卜絲合並烹制,涼後拌上調料上桌。
NO:6 八大菜系之浙菜
南菜系以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菜為代表,成名較早。浙菜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京師人南下開飯店,用北方的烹調方法將南方豐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過去南方人口味並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後,影響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黃河鯉魚」到臨安後,以魚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魚」。
NO:7 八大菜系之蘇菜
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薈萃的地方。我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一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里。製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為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系貢品。「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制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
NO:8 八大菜系之徽菜
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於黃山麓下的歙縣,即古代的徽州。後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飲食業發達,徽菜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屯溪,在這里得到進一步發展。宋高宗曾問歙味於學士汪藻,汪藻舉梅聖俞詩對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鱉」。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額。徽菜系在烹調技藝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⑼ 八大菜系的形成與當地自然環境和經濟狀況有什麼關系跪謝!

中國八大菜系簡介

中國八大菜系簡介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專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屬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山東菜系:由濟南和膠東兩部 要是覺得我的回答滿意,請採納!

⑽ 中國八大菜系分別形成與哪個流域

中國漢族飲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漢族飲食文化中南北菜餚風味就表現出差異。到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蘇菜、粵菜、川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漢族飲食的「八大菜系」。除」八大菜系「外還有一些在中國較有影響的菜系,如東北菜、京菜、冀菜、豫菜、鄂菜、本幫菜、贛菜、客家菜、清真菜等菜系。 漢族發明了炒(爆、熘)、燒(燜、煨、燴、鹵)、煎(溻、貼)、炸(烹)、煮(氽、燉、煲)、蒸、烤(腌、熏、風干)、涼拌、淋等烹飪方式,又向其他民族學習了扒、涮等方式,用來製作各種菜餚。經歷代名廚傳承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除影響較大的魯菜(山東)、川菜(四川)、蘇菜(江蘇)、粵菜(廣東)、浙菜(浙江)、閩菜(福建)、湘菜(湖南)、徽菜(徽州)八大菜系外,還有東北菜(東北)、京菜(北京)、冀菜(河北)、豫菜(河南)、鄂菜(湖北)、本幫菜(上海)、贛菜(江西)、客家菜、清真菜等地方特色菜系,代表了各地色、香、味、形俱佳的傳統特色烹飪技藝。 下表主要列出八大菜系口味菜系口味魯菜咸、鮮川菜麻辣蘇菜甜、黃酒味 粵菜原汁原味 閩菜酸甜(北部)、香辣(南部) 浙菜鮮、葷油味、黃酒味湘菜辣徽菜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