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文地理雞足山
A. 去遼寧找譚長林居士的就是傻子,哪個騙子騙了我那麼多錢,說什麼狐仙附體,蛇仙附體,哪來那麼多附體的!
你們積點德吧!魔性這么強。首先看看譚居士說佛法,那是大智慧,這樣的人要想內搞錢,還容用跑到廟里去搞啊,直接找個老闆,做個參謀,哪裡不能發財啊?別人這么智慧,還有必要去假扮什麼附體搞點錢,然後去買佛像把寺廟搞得金碧輝煌嗎?至於說他下面那些信眾,因為根器不一樣,可能有很多人執著要別人布施什麼的,不如法,那是不對的。但是不能去怪罪譚居士,我跟他不認識,看過幾次他說的佛法,絕對正知正見!
附體很正常,你們自己心中魔性太深,怕因果報應,所以激烈拒絕!
科學:
discovery探索頻道: 我的死亡經驗
經典人文地理: 探秘雞足山
discoery探索頻道: 靈修少年
去看看,你們才知道,自己有多麼無知和渺小!
B. 《徐霞客游記》在地理學上有什麼成就
徐霞客一生幾乎沒有停止旅遊,並詳細記錄途中所見,以日記體寫成的我國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是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徐霞客游記》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游黃山日記》、《游廬山日記》等著作,主要是對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是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幼年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
徐霞客19歲時,父親病故。3年服孝期滿,徐霞客萌發了外出遊歷的想法。而賢德的母親也認為好男兒志在四方,不願自己的兒子像籬笆里圈著的小雞,車轅上套著的小馬一樣,被束縛而沒有見識和出息。對徐霞客的決定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鼓勵。
徐霞客從22歲開始外出旅遊,歷經34年,直至生命結束為止。正是這些長期而豐富的經歷,使他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寫成了我國著名的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記》。
他先後游歷了大半個中國,足跡遍於華東、華北、中南、西南。包括今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及雲南16個省,遍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
踏遍泰山、普陀、天台、雁盪、九華、黃山、武夷、廬山、華山、武當、羅浮、盤山、五台、阻山、衡山、九嶷等名山。
游盡太湖、岷江、黃河、富春、閩江、九鯉湖、錢塘江、瀟水、湘水、鬱江、黔江、黃果樹瀑布、盤江、滇池、洱海等勝水。
在漫長的旅途當中,徐霞客為了考察得准確、細致,大都步行前進。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對於所遇的險阻,他都以頑強的鬥志去克服,而且無論身體多麼疲憊、條件多麼惡劣,他都每天堅持寫日記。
這些旅遊日記記錄了他的旅途經歷、考察的情況以及心得體會,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地理材料。
徐霞客很重視標本的研究價值。他在武當山等地冒險採集了榔梅;在尚山採集了當地一種形似菊花的特產——金蓮花;在五台山採集了天茶花等珍稀名貴植物;在瑪瑙山上採集了「石樹」;在蝴蝶泉邊採集了花樹的枝葉。
在雲南騰越,徐霞客為了把一個岩洞看個明白,冒死攀登上懸崖;在湖南茶陵時,獨闖傳說中神秘的麻葉洞;在廣西融縣真仙岩,徐霞客為了探索一個岩洞,竟從一條橫卧的巨蟒身上跨過進到洞內。
徐霞客對科學研究有著無所畏懼的精神。他喜歡獵奇,可以說是「聞奇必探,見險必截」。
每遇到古洞、名剎、溫泉、飛瀑、奇峰、深林、幽皇等奇異景觀,他都把安危置之度外,只求一覽「廬山真面目」。他在自己的記錄中說:「亘古人跡未到之處,不惜捐軀命,多方竭慮以赴之,期於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後止。」
他還經常和鬼神迷信作斗爭。雲南地方上有一本《雞山志略》,書中記載了五台山、峨眉山和雞足山等地的「放光瑞影」現象,這種五彩光圈通常被社會上認為是「佛光」或「寶光」。
徐霞客則從地形環境的角度,解釋了出現這種自然現象的原因,駁斥了迂腐的迷信說教,這也表現了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28歲那一年,徐霞客來到浙江溫州攀登雁盪山。他想起古書上說其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
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只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麼會有湖呢?但他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
他發現懸崖下面有個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面是百丈深淵,無法下去。他只好吃力地往上爬,准備爬回崖頂。
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接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
還有一次,徐霞客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但徐霞客不聽勸阻,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
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他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
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
徐霞客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3條險徑,這就是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可謂處處險象橫生,步步驚心!
1636年,徐霞客年屆50歲。他立志考察西南地貌,跋涉「蠻荒」。便於這一年的農歷九月十九深夜,辭別親友,放足萬里。同行的有靜聞和尚和顧姓僕人。
靜聞是江陰迎福寺僧人,曾刺血寫成《法華經》一部,願供於雲南的雞足山。
他們取道浙江,越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去雲南。於1637年農歷二月二十夜泊湘江新塘,同船還有其他幾個客人。
這天夜裡,靜夜中有女子的哭聲從岸邊傳來,僧人心不能忍,就下船去勸說那女子。等他回到船上不久,一群盜賊尾隨殺了過來。
徐霞客由於長年履足山川大河,早已鍛煉得身手敏捷。他見勢不好,躍身跳入水中逃生。盜賊不僅搶劫,還用刀槍亂刺客人。他又隻身逃到遠處的一條小舟上,被一個姓戴的客人搭救。
第二天,徐霞客找到靜聞與僕人,僕人受了槍傷。後來他們才得知,同船的一位客人在這次劫難中死去,幾天後,屍體在下游找到。
徐霞客此時身無分文,便進城找到一個同鄉金祥甫求助,就寄住在他家。遭此一劫,徐霞客並未氣餒,不曾放棄游歷的志向。通過一些朋友的幫助,並以家鄉1.3公頃田租為代價,換來重新上路的川資。
不久,靜聞病死於廣西南寧崇善寺。徐霞客背負靜聞遺骨,與顧姓僕人分擔行李,歷時一年余,經貴州到達雲南的雞足山悉檀寺,供上了靜聞刺血寫成的《法華經》,替他完成了遺願。
後來,徐霞客在僧人們的幫助下繼續考察,主要活動於崇山峻嶺。山中無糧,就吃野菜野果為生;無處投宿,就以山洞樹林為家。
攀絕壁,涉洪流,探歷100多個石灰岩溶洞,認真記載。由此,他成為世界上對這一帶石灰岩地貌進行大規模考察,並做詳細記錄和深入研究的第一人。
接著,徐霞客又橫穿雲南,對金沙江、瀾滄江、麗江等諸水流實地調查勘測,寫成《溯江紀源考》和《盤江考》,詳細論證長江和盤江的水源,肯定金沙江為長江上源,糾正了儒家經典《禹貢》以岷江為長江源之謬。
此外,徐霞客還遠抵雲南邊陲騰沖,對有地下熱能表現的地區進行尋訪。直至患了足疾,還應麗江知府木生白之請,在此駐留,幫修《雞足山志》4卷,歷3個月告成。
徐霞客經過30多年考察,最後撰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它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徐霞客游記》在地理學上有4個方面的重要成就:
其一,徐霞客是我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他對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
僅在廣西、貴州、雲南省區,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而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徐霞客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其二,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我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了金沙江是長江上源。
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岩岸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
其三,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其四,調查了雲南騰沖打鷹山的火山遺跡,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我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
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游記》在文學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游記細致入微;詞彙豐富,敏於創制,不落窠臼;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注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游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
此外,作者在記游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並等情事,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
徐霞客
C. 鄭和 張騫 徐霞客 麥哲倫 哥倫布 阿蒙森 的 資料
阿蒙森:阿蒙森是挪威人。他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 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的前面,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向南極發起最後的沖擊。他帶了4個同伴,乘坐狗拉的雪橇,於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阿蒙森是最早飛越北極的兩位探險家之一。1926年,他和義大利探險家烏姆伯托·諾畢爾乘飛艇繞行北極兩圈。在兩年後另一次北極上空的飛行中,諾畢爾的飛艇與另一飛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則在尋找諾畢爾的過程中失蹤。
歷史人物-鄭和
鄭和(公元1371—1433年)原姓馬,小字三保,亦稱三寶,人稱三寶太監,雲南昆陽人,回族。
鄭和家世代信奉伊斯蘭教,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到聖地麥加稱朝拜過。三保在他們的影響下,也知道了許多海外的情況。後來入宮作了宦官,成為燕王朱棣的貼身近侍。在一位高僧的影響下,他皈依佛門,法名福善。1404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敗了惠帝朱允炆,奪取了帝位,是為成祖。三保因在此役中立有戰功,升任內官監太監,賜姓鄭,易名和。
1405年,明成祖任命鄭和以欽差總兵太監的身份為正使,出使西洋。從此拉開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生涯序幕。到1433年,鄭和前後共做了七次航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肯亞的蒙巴薩及紅海東海岸。在第七次的航行歸途中,鄭和病世於古里。
鄭和七下西洋,意義非凡。其規模之大、歷時之長、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是最空前的。鄭和的遠航,大大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關系。他的船隊,有效的清除了洪武以來我國東南沿海和東南亞地區的海盜之患,完全的打通了由中國至東南亞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鄭和的航海活動,使亞非各國領略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進步的輝煌成就,對其經濟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張騫
[作者:佚名 加入時間:2006-02-11 來自:網路
(?~前114) 西漢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為郎。武帝想聯合大月氏(即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十年余,娶妻生子,但卻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今蘇聯費爾干納盆地),經康居(今蘇聯錫爾河中游地帶),抵達大月氏。大月氏先為匈奴所迫,輾轉西遷,這時已定居媯水(今阿姆河)北岸,又統領了大夏(今阿富□北部),決定在此安居樂業,無意報復匈奴。張騫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劉徹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以校尉隨大將軍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為衛尉,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 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 率三百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拜大行。翌年卒。他所遣副使後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後來終於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相傳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皆為張騫自西域傳入中土,未必盡然;但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於《史記》、《漢書》中,是治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 具有重要價值。
徐霞客,明代傑出的旅行家、探險家和地理學家。他一生有三十多年是在旅行和探險中度過的。在漫長的旅行生涯中,他將自己的旅行路線、沿途的地形地貌、動植物分布情況、所經受的氣候條件、各民族的風土人情、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自己的切身體會都詳細地記錄下來,著成了一部至盡仍有極大科學價值的不朽巨著《徐霞客游記》。他因此而成為一位歷史名人。
(一)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出生於江陰城南不遠的沈塘河畔一個名叫南腸歧村的一戶地主家庭。徐霞客從小非常聰明,幼時讀私塾,就出口成章,提筆成文。
徐霞客的家庭對他的成長和性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他的父親徐有勉性格孤傲,為人耿直,討厭八股文,對做官不感興趣,惟獨特別愛好大自然和自由。他經常帶著孩子們游歷山水和名勝古跡,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操。父親的這種堅強的傲骨和熱愛大自然的性格,對徐霞客影響很大。徐霞客少年時代,特別喜歡歷史、地理、方誌、游記之類書籍。對這類書籍的廣泛閱讀,使他開闊了眼界,知道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有許多峻美的高山,奔騰的江河。每當讀到這類書籍,他都產生出周遊全國名山大川的念頭。後來,他畢生從事探險旅行與父親的影響分不開。
徐霞客的母親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她勤勞、儉朴、通達、善良。她對徐霞客性格的形成、學業的進步所起的作用更大。徐霞客十九歲時,父親病逝。隨後兄弟三人分家,徐母和徐霞客生活在一起,她負擔了操持家務和維持徐霞客念書的重任。而徐母最了不起之處,還在於她對徐霞客非凡理想和抱負的理解,對他事業的堅定支持。徐霞客本來就受父親的影響,對科舉制度毫無興趣。他讀了幾年書後,曾參加過一次科舉考試,未能考中。經過這種挫折,他更堅定了自己的志向:外出遊歷。但他想,家有老母以及妻子早逝留下不滿三歲的孩子,一旦他一外出,他們怎麼辦?因此心中十分猶豫。徐母看出了他的心思,鼓勵他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你不要因為家裡的事而放棄你的志向,耽誤你的年華。你放心地去吧,去實現你的理想,家裡有我呢!」她親自為徐霞客整裝送行,並叮囑道:「你對所游覽的名勝,一定要作好記錄,歸來交給我看,我也好欣賞欣賞。」每次徐霞客旅行歸來,徐母都給予很大的鼓勵。
(二)
徐霞客生活在明朝末年,正是我國歷史上農耕文明進一步發展,工業文明開始萌芽的時期,全國各地手工業、商業大量出現、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異常活躍,尤其是一些有識之士,對舊科舉弊端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他們開始逐步拋棄八股文,而將注意力轉向社會所需的生產技術及自然科學的探索上來,而且當時社會上也確實出現了一些具有務實精神的知識分子和傑出人物,如著名的醫葯學家、《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著名的科學家、《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等。
徐霞客這時交了許多這類好朋友,他們知識淵博,對政治、科學、人生有濃厚興趣。如「閩中大師」黃道周、著名學者陳繼儒等,他們對徐霞客的科學探索精神起了積極的鼓勵作用。
徐霞客在親朋好友的影響、鼓勵和幫助下,進行了長達三十四年的旅行探險。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他不知疲倦、不畏艱險,在祖國各地進行實地考察,所到之處多是人跡罕至的地方,但他毫不退縮。遇上奔流急湍的江河,沒有橋梁,就泅渡過去;遇到陡峭險峻的危岩高峰,披荊斬棘也一定要登上頂峰;遇到深邃莫測的洞穴,他決不輕易放過,哪怕是像蛇似地爬行,也要對洞穴例外弄個清楚明白;旅行中前不挨村,後不著店,他便在山野叢林中找個休息之處;餓了便找野果充飢;狂風暴雨、豺狼虎豹、盜賊土匪都不能阻止他繼續前進。有一次他在雲南滇西考察時,曾幾度陷入絕境,但他仍然非常樂觀。在爬石房洞的時候,他身上只帶有夠一天用的錢,不料爬山時,又卻不知怎麼竟丟失了,他只好將身上的衣物賣掉,換來二百餘文錢,他仍是很高興立刻買來酒肉,吃完後,又繼續他的探險;到了滇東的彝族居民區,他找不到住宿,只好到人家馬棚里過夜。生活上的艱難困苦,他毫不在意,仍是以堅定的決心和頑強的意志去迎接,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
徐霞客敢於跳處舊書堆,走出書齋,堅持通過實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資料,又將這些資料進行去粗存精、分析整理,進而探索大自然的規律,為近代地理學開辟了一條觀察自然、認識自然的新方向。
早在徐霞客之前,很多人到過溶洞游歷,對我國古代石灰岩溶地貌作了相當豐富的文字記載。但對岩溶地貌進行系統勘察研究,並以科學方法去探索它形態特徵和成因的,古往今來,徐霞客還是第一人。他一向堅持從實際出發,從不迷信經典傳說。如:《尚書》等經典中有「岷山導江」的說法,長期以來被人們奉為金科玉律,然而徐霞客沒有迷信這些。他從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進入雲南,一路追溯到長江上游——金沙江。盡管沒有到達長江發源地,但他通過實地考察和科學分析,否定了長江之源出自岷江的錯誤說法。他認為岷江只不過是長江一條支流,金沙江才是長江上游。這一結論是完全正確的,從而打破了千百年來盛傳不衰的「岷山導江」的錯誤說法,為揭開長江之源的秘密指明了正確的途徑。徐霞客正是靠著這種不畏艱難困苦的求實精神,對祖國的山川江河、地形地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正確結論,並在《徐霞客游記》中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三)
《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內容豐富朴實、科學價值極高的著作。他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游記》中記載了我國有史以來最詳盡、最准確的岩溶地形的寶貴資料。它是今天一門新興學科——岩洞學最早的文獻之一。
《游記》中也記載了大量的氣候資料,,通過這些不可多得的原始記錄,可以進一步探索三百年來我國各地天氣變化的趨勢,為今天的氣象學提供寶貴的資料。
《游記》中還記錄了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及其分布情況。給世人展示了當時五彩繽紛的動植物界的畫面。徐霞客當時目睹的生態環境,經理了三個世紀的演變後,已發生了急劇變化。這些正是當今環境科學十分關注和著手研究的重要課題。
《游記》中以大量篇幅記錄了明末社會經濟狀況,包括當時的手工業、礦產開采、農業、交通、商業貿易、城鎮規模建置沿革等方面的狀況。這些為今天經濟地理學的許多分支,如城鎮地理、農業地理、人口地理、商業地理、交通地理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游記》還記載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對人們了解少數民族,具有較高的價值。
《徐霞客游記》所反映的大量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無疑是我們極為豐富的地理科學的寶庫,形成了許多近代才發展起來的地理分支學科並隨著它的廣泛流傳,必將進一步開闊人們對祖國山河地貌進行深入認識的事業,增強人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比熱愛。
麥 哲 倫
--------------------------------------------------------------------------------
麥哲倫1480年生於葡萄牙北部的一個破落的騎士家庭。10歲左右進入王宮服役,
充當王後的侍從。16歲時進入葡萄牙國家航海事務廳,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務的各項工作。
那時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也從印度返航並帶回了巨大的東方財富。
懷著對東方財富和遠洋探險的嚮往,麥哲倫1505年參加了海外遠征隊,從此開始了遠洋
探航的生涯。在這次遠征印度、馬六甲、馬來群島的過程中,為了與阿拉伯人爭奪貿易地
盤、取得亞洲南部海洋的霸權,遠征隊與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過幾仗,麥哲倫因而也
三度負傷。
麥哲倫傷愈後,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隻觸礁。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際,麥哲倫挺身而
出,帶領倖存的海員克服重重的困難,直到得到援救。由於這次事件,麥哲倫被提升為船
長,被留在了印度。此後,麥哲倫在印度和東南亞一帶參加了殖民戰爭,並在這一帶進行了
探索和游歷
他從實地了解到在東南亞群島的東面是一片汪洋大海。他堅信地球是圓形的,並猜測在
這片大海的東面,肯定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一次環球探航。15
13年麥哲倫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請求國王允許他組織船隊進行環球探險,然而國王卻不理
睬他,絕望的麥哲倫只好在1517年離開祖國,投奔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要塞司令。要塞
司令非常欣賞他的才能和魄力,不僅把女兒嫁給他,還向西班牙國王舉薦了他。麥哲倫的環
球航行的計劃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批准,與他簽署了遠洋探航協定。
按照協定,麥哲倫被任命為探險隊的首領,所率船隊的船隻由國家提供,航海費用由國
家負擔。探險過程發現的任何土地,全部歸國王所有,麥哲倫充任總督,新發現的土地的全
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歸麥哲倫所有。為了監督麥哲倫,國王又派了皇室成員作為船隊的副手。
1519年9月,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隻組成的浩浩盪盪的船隊,從
西班牙塞維利亞城的港口出發,開始了環球遠洋探航。
經過兩個多月的海洋飄泊船隊,越過大西洋來到巴西海岸。船隊沿海岸向南繼續航行,
在第二年一月來到了一個寬闊的大海灣。
「海峽找到了!」「海峽找到了!」
海員們高興地歡呼起來,以為已到達了美洲的南端,可以進入新的大洋了。然而隨著船
隊在海灣中的前進,發現海水變成了淡水,原來此處只是一個寬廣的河口,這就是今天烏拉
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處。
船隊繼續向南前進。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剛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臨近冬季,風雪
交加,航行極其困難。月底,航隊來到聖胡利安港,並在這里拋錨過冬。
由於幾次探索海峽的失敗,大多數海員都感到灰心喪氣,有三個船長也借機反對麥哲
倫。麥哲倫設下計謀平定了這次叛亂,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廢的結局。
經過近5個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這個地區春暖花開的季節,麥哲倫又率領船隊
出發了。由於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沒,此時只剩下4條船了。
兩個月後,船隊在南緯52度處又發現了個海口。這個海峽彎彎曲曲,忽窄忽寬,港汊
交錯,波濤洶涌。麥哲倫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這艘船卻調轉船頭逃回了西班牙。麥哲倫
只好率領著剩下的3條船象鑽迷宮似的在海峽中摸索著前進。麥哲倫以堅強的意志率領船隊
前進。在這個海峽迂迴航行1個月後,他們終於走出海峽西口,見到了浩瀚的大海。向來以
沉著、堅定著稱的麥哲倫激動地掉下了眼淚。
為了紀念麥哲倫這次探航的功債,後人把這條海峽命名為「麥哲倫海峽」。如果你打開
世界地圖,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緯52度的地方找到它。
船隊在這片大洋中航行了3個多月,海面一直風平浪靜。因此,他們就為它取了個名字
叫「太平洋」。
1521年3月初,在水盡糧絕、人人疲乏虛弱之際,航隊來到了富饒的馬里亞那群
島,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3月底船隊來到了菲律賓群島。當麥哲倫原來從馬六甲帶走
的僕人亨利用馬來語與當地土人對上話時,麥哲倫是多麼激動啊!他的環球航行的夢想終於
要實現了,他從西方向西航行終於到達了東方,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球的的確確
是圓形的。
為了征服這塊盛產香料的富饒土地,這個堅韌果敢卻滿懷野心的麥哲倫,企圖利用當地
部族間的矛盾來達到他的目的,然而在一次與當地部族的沖突中,麥哲倫被殺害了。最後,
麥哲倫的助手燒掉一條破爛不堪的船,帶領僅存的兩條船載滿香料越過馬六甲海峽,經印度
洋、過好望角,輾轉一年多,終於在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這時,整個船隊僅剩下
一條船與18名船員了。
從1519年9月到1922年9月,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們,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終
於完成人類的第一次環球一周的航行。麥哲倫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對後世航海和科學事業所
做的貢獻,卻是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忘記的。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哥倫布畫像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哥倫布年輕時就是地園說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熱那亞作過監獄的馬可.波羅,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倫布是個義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 波羅游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麼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麼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 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 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游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後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哥倫布的船隊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 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
哥倫布把裝有羊皮紙信的木桶扔入大海
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阿蒙森(1872~1928)
Amundsen,Roald
挪威極地探險家。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生於奧斯陸附近的博爾格,卒於1928年6月18日。曾在挪威海軍服役。1901年到格陵蘭東北進行海洋學研究。1903~1906年乘單桅帆船第一次通過西北航道(從大西洋西北經北冰洋到太平洋),並發現北磁極。1910年6月乘前進號從挪威出發,前往南極大陸,1911年12月14日與4個同伴乘狗拉雪橇到達南極,並在南極進行了觀測研究,於12月27日離開。1926年5月11~13日,與美國探險家L.埃爾斯沃思、義大利航空工程師U.諾比萊從挪威乘飛艇到阿拉斯加,第一次飛越了北極上空。後在一次前往北極的飛行中因飛機失事喪生。著有《南極》、《我作為探險家的一生》等。
D. 挖色鎮的人文地理
挖色鎮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居民寺廟景址保存比較完整。從鳳尾箐沙漠廟、大官山腰、金魚山、四龍山、高興蘭若甸、赤文島、羊坡頭、雞岩山等處發掘出了大量的石斧、石錛、石梨和捕魚網墜等新石器,繼新石器文化後又發掘出了青銅文化;赤文島既出土了大量新石器又出土了大量青銅和靴子造型的土陶燉器。小渡坡和沙漠廟西也曾發掘出一批土坑青銅墓葬,出土了不少青銅兵器和用具,有銅劍(箭)矛,銅鋤(茨菇葉造型和三角板鋤),刃開於背的銅刀。這些新石器、青銅器和土陶器具的造型與現代境內白族群眾還在生產使用的器具十分相似,具有一脈傳承下來的土著文化源流。公元前11世紀周孝帝期間,挖色境內的先民就以沙漠廟一帶為中心建立了魯白王國,創造了白族早期的魯白文化(明代《趙州志》和清代《雞足山志》都有記載)。因此,2000年以大理市政協牽頭調查魯川歷史文化資源後得出:挖色是大理白族文化源頭的結論。
挖色境內凡名山勝地均建寺廟,大小寺廟亭台樓閣林立,自古稱多勝跡之邦,沙漠廟是洱海東岸本主神都;崇福寺是雞足名山的開山祖寺;南詔王嘉封大臣的封臣寺(今靈濟寺);清代的文廟、武廟;海天佛閣小普陀;還有「大夫第」、「進土第」、「將軍第」等官紳功名匾額。
挖色是洱海東岸的宗教文化中心,各種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白族傳統的人神合一;偶像崇拜的本主(土主)文化和故事傳說;有為本主壽誕辦壽和專門用轎子或木輪車迎送本主的活動。相傳佛教從印度傳到這里,因為當年釋迦牟尼大弟子迦葉曾到魯白王國傳播佛教,居住在境內大成村崇福寺下的法衣閣址內,爾後從此進入賓川雞足山,因此崇福寺才被稱為是洱海東岸和雞足名山的開山母(祖)寺,白語中稱為「豆波賽」(意為祖先寺),以後便逐漸發展壯大,到極盛時期以崇福寺為中心,有大小寺庵24院,田地數百畝,師僧數十人;至民國年間僅崇福寺仍有寺產田90多畝,民族宗教活動廣泛。據載:明洪武十五年前為保護春苗等每年三月初七、八日由崇福寺舉行觀音游鄉一會;明代至清初,賓川和海東一帶至此迎釋迦佛祖。至今境內仍保持農歷二月輪流迎釋迦會(即本主節),先後歷時半月之久;各村或登(小村亦即自然村)組成蓮池會,村間老婦有常齋教,會員常年禁食泥鰍、狗肉、大蒜,非佛非道,一切神聖仙佛均崇拜。往昔農歷五月栽秧結束後在樂利坡舉行謝水歡歌的樂利會(今廢);一年一度的大理白族「三月街」民族節歷史悠久,相傳最先起源於挖色大城沙漠廟,起因是唐代楊干貞與鄭隆澶為爭奪孟郡城(今挖色大城沙漠廟)大戰三日,爭奪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大戰七日,經激戰,橫屍遍野,血流成河,此戰以南詔楊干貞勝利而告終。楊干貞建國後為紀念取勝並鎮住戰場上的陰氣,把戰期定為街期,每年農歷三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挖色大城沙漠廟舉行,十五日至二十一日轉至大理城西。挖色境內的「三月街」俗稱「小三月街」,明代後街場遷至境內康廊村(原名拴廊),清咸豐年後遷至挖色(文革中被廢)。挖色地區至今保持有一套完整的婚喪、飲食習俗,還有服飾裝束,古典樂曲,吹吹腔(吹樂調),嗩吶音樂,花柳曲,霸王鞭舞,白族調,語言方音等。
挖色地屬喀斯特地形地貌,溶岩穴洞眾多,坡嶺峰巒,箐坪台壁層層迭起,山川地理天設地造,得天獨厚,自然風光絢麗多姿,雄險奇秀。西面洱海清碧如玉,海天佛閣小普陀和中心海島赤文島,如鑲嵌在洱海碧玉盤上的兩粒珍珠;大城(場)曲和牛角曲如同兩條海中游動的龍;鳳尾箐口涼風終年不息,氣候宜人;花嶺坡和花箐,四季繁花似錦;西眺點蒼山頂終年白雪皚皚,頗有一番情趣;又有小普陀的「普陀曉月」,形成「風、花、雪、月」四景俱全。沙漠廟水庫中蒼山倒影(青山白雪,望夫雲,玉帶雲盡在水中),洱海和大城水庫中的夜晚篝火倒影;鳳尾箐口石馬橋頭遙現大理三塔;龍繞石天然仙龍繞跡;壁虎岩壁虎爬山;金魚山如游動中的金魚展鰭獻彩;長蛇嶺似長蛇穿嶺,徐徐爬動;赤文島猶如猛虎躍海;四龍山恰似天然龍椅,天生造化,二龍搶寶和雙龍抱柱;三峰山麓南北兩側延伸金線吊葫蘆雙嶺;八卦山天然八卦成圖;大官山從上到下似天鵝將翔,右翼下抱出一蛋;乃擊石鍾驅鬼邪的天然石壁掛鍾;獅子山雄獅回首;牛眠山卧牛安睡;牛角山牛角對峙;黑龍歸潭現龍鱗;鍾坡鼓嶺、貓頭嶺、赤牛壁、七子岩、觀天嶺、樂利坡、層巒迭嶂遠近排來;日課岩日課百拜;鳳鳴台百鳥朝鳳;泌基岩和水珠滴翠;雞岩山雞鳴曉日;觀音和迦葉屐足;殺龍坪台,處處風景如畫,古跡故事多,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來此旅遊觀光,流連忘返。
挖色氣候較大理溫和,常年無酷熱嚴寒,少風霜,四季如春,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1℃。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適應農作物生長,一年兩熟,糧食單產高於全州平均水平。物產豐富,既種稻、麥、梁、豆,又種亞麻、蔬菜、小蔥、瓜果、苞谷和煙草等;山箐間產豆類、薯類、蕎子、油菜籽、秋小麥;洱海中盛產油魚、鰾魚、黃殼鯉和黑胭脂魚(即丙穴魚);小河流溝道湖塘中產鯉魚、鯽魚、泥鰍、黃鱔和田雞(蛙類),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境內多山箐坪地,牧場廣闊,大多農戶都飼養生豬、養牛養馬。盛產水果林木,有桃、李、杏、梅、梨、石榴和板栗,向稱「水果之鄉」。大城名玉箐的板栗,酸箐的雪梨、馬梨,挖色香蔥等農副產品暢銷省內外。洱海和山箐間有不少飛禽、野生珍貴動植物,名貴中葯材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境內婦女尤善手工刺綉衣、帽、鞋等,享有「白族服飾刺綉之鄉」的美譽。
「目極湖山千里外,人在水天一色中」。歷史以來,挖色經歷了歷史演進、文化發展、經濟進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上級各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隨著洱海東岸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挖色鎮的地理位置由過去較為偏僻的地區一躍成為連接大理蒼洱風景名勝區、雞足山風景名勝區和南詔風情島景區直至大麗線貫通大理、洱源、賓川三縣市的交通咽喉,挖色鎮黨委、政府立足鎮情實際,知難而上、順勢而謀、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積極創新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抓住機遇,挖色鎮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E. 經典旅遊的地方有哪些具體說說可以嗎
經典旅遊的地方有北京、雲南、成都。
一、北京——故宮
又名紫禁城,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也就是俗稱的「三宮六院」。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等。
F. 國內有哪些旅遊景點被過分吹捧,其實不值得一去
旅行是為了放鬆心情,欣賞奇特美景的,大家都知道咱們國家地大物博,山川秀美,各地有諸多景點去了都是讓人流連忘返、甚至還想去第二次,但是如果碰上坑人的景點,只怕是會讓心情更加郁悶.
1、麗江古城。麗江古城是很多朋友夢寐以求的景點,但是現在的麗江口碑卻大幅度下滑,不僅因為當地東西價格貴、宰客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讓很多遊客是又愛又恨。但是一到節假日,來麗江的遊客依然是絡繹不絕!
4、天涯海角。海南的天涯海角吸引了無數的文藝青年,都希望能和自己的戀人在「天涯海角」許願永不分離。但只要你去了就會發現門票和風景一點不相稱,用100塊來看幾塊石頭,想想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