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種黍的地理條件
㈠ 古人為什麼要大種特種黍稷呢
一方面與古代嗜酒風氣有關,但更主要的是因為黍稷具有抗旱耐瘠、生育期短、分櫱力強、生長旺盛並且比較耐鹽鹼的特點。在當時耕作技術粗放落後、缺乏施肥灌溉知識、土壤未得到很好的改良、田野雜草叢生的情況下,黍稷是最容易栽培的作物。這樣也就形成了古代人們的主要食糧。黍稷的抗旱耐瘠性,在古代文獻中也有大量記載,例如《孟子》中提到「夫貉(北方地名)五穀不生,唯黍生之。」《齊民要術》第四中也講到:「凡黍稷田新開荒為上……」。
到了唐代黍稷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雖不像以前重要,但仍具有代表性,詩人杜甫就有「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父無消息」的詩句。到明清時期人口在急劇增長,糧食需要量不斷增加,又從國外引進了玉米、甘薯、馬鈴薯等作物,黍稷在人們生活中的位置就有所下降了。明代的《天工開物》記載:「今天下育民者。稻居什七。而來牟黍稷什三。」黍稷原有的位置已被水稻所取代,但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搭配食糧。
由於黍稷在人們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後人對教稼於民的後稷也很敬重,後稷教稼之地山西高涼縣也在隨開皇18年(公元598)改為稷山縣,以後稷命名的稷王山,至今還保存有稷陵、稷祠,山下有稷廟、稷亭。並有詩雲:「古廟荒祠峙遠空,一灣螺黛疊千重。地偏人重名偏重,德並山高祀應隆。圳畝勤勞資糧食,黍禾蓬勃想遺蹤。年年社酒雞豚會,為報當時教稼功」。後稷的出生地邰(今陝西楊凌)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農業先驅,建有後稷祠、教稼台,新中國建國後在城市的中心還為後稷建造了大型雕塑。楊凌也逐步發展為設施完善的農業科學城,成為我國農業科研的中心。
㈡ 中國黍稷種質資源可分為哪些生態類型
根據中國黍稷種質資源在不同地理緯度和不同海拔條件下的生態特點,把中國黍稷種質資源的分布分為7個生態類型。
1.黃土高原生態型
分布於甘肅省中部、東部,陝西全省,山西省中部、南部。上述地區是中國黍稷主產區之一,栽培歷史悠久,遺傳資源豐富,以旱作春播為主體,在熱量資源較豐富的地區夏播也佔一定比重。以側穗大粒型品種為主,植株較高大,根系發達,抗旱性較強。如隴糜1號和陝西大瓦灰糜。
2.內蒙古高原生態型
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地區,陰山前山地區、土默川平原及赤峰、哲里木丘陵地區,以及與上述地區相鄰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地區、河北省的張家口市和山西省北部高寒區。上述地區也是中國黍稷主產區之一。以旱作春播中晚熟品種為主,為了防備嚴重春旱,常儲備一定數量的早熟品種,作為備荒種子。品種類型多為側穗型,根系發育良好,較耐土壤乾旱,如內糜4號和伊糜5號。
3.西北乾旱灌區生態型
分布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引黃灌區、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套灌區和甘肅省河西走廊灌區。地方品種側穗型占優勢,育成品種散穗型為主體,生產上後者已逐漸取代前者。散穗型為本生態型的代表品種,苗期出葉較快,次生根發育時要求土壤溫度較高,植株較矮,莖稈較細,群體抗倒能力並不次於側穗型。莖葉茸毛較多,較抗高溫和大氣乾旱。單位面積成穗數高於側穗型,栽培技術上應適當提高密度以增加產量,小穗分布疏散,採光條件較好,水肥條件較優時能降低秕谷率。另一特點具有較強的耐鹽鹼能力,如內蒙古巴盟13糜和580黃糜。
4.華北平原生態型
分布於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平原地區。本生態區歷史上曾是黍的主產區,黍的遺傳資源至今也是豐富的。以側穗、側散穗、中型粒、糯性品種為主體,熟性多種多樣,多為復種栽培,如河北省曲周縣葡萄黍和河南省杞縣的笊籬頭黍。
5.東北平原生態型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省的平原區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平原區,以及與平原相鄰的低海拔丘陵區。地方品種側穗型占絕對優勢,育成品種以散穗型為主體。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品種植株較矮,吉林省和遼寧省的品種植株較高大。莖葉茸毛較少,籽粒以中小粒型為主體,對熱量的要求,北部地區品種要求較低,南部地區品種要求較高。黑龍江、吉林、遼寧省基本上都是糯性的黍品種。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粳糯型並重,多為旱作栽培。本生態型種質引種到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和陝西省北部地區種植往往容易感染黑穗病,如龍黍16、年豐1號和遼糜16。
6.高寒區生態型
分布於黑龍江的西北角,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和大青山的後山地區。主體品種為散穗型,側穗型也佔一定比例。植株較矮小,產量性狀較差。褐粒、條灰粒和中小粒型較多,較易落粒。植株外形有的品種甚至和野生糜相似。最大特點是:對溫度要求較低,生育期短,為早熟和特早熟品種,如內蒙古烏蘭察布盟的小青糜。
7.南方生態型
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多數省、自治區。在山區、丘陵區零星栽培。目前對南方各省、自治區黍稷的特徵特性了解得較少,但共同點還是很明顯的,暫時把它們作為一個生態型。本生態型的共同特點是:穗型以側穗型佔多數,散穗型次之,籽粒為小粒和特小粒,糯性品種較多,粳性品種較少。耐濕性強,生育期短,引到北方種植,生育期延長,往往成為極晚熟或不能成熟的品種,如江蘇省的得羅兒和黃稷。
上述7個生態型,未包括西藏、新疆的品種(這兩個自治區搜集的品種少,研究資料還不充實)。
同一生態型種質,除南方生態型外,只要生育期符合要求,相互引種較易成功。不同生態型種質,除相鄰地區、氣候相似地區或少數適應性強的品種外,相互引種較難成功。
㈢ 中國黍屬的種有什麼特徵
黍稷(Panicum miliaceum L.)屬禾來本科黍屬自。黍屬(Panicum L.)的主要特徵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叢生或有根莖。莖稈直立或匍匐、攀援,葉片線形或披針形,花序為綠色或紫色,穗分枝角度較大,為周散穗形。小穗內有兩朵小花,第一小花退化不結實,第二小花結實,第一護穎較小穗短,第二護穎與小穗等長,第一內稃其作用和形態與護穎相同,第二外稃成熟時變硬。小花內有3個雄蕊和1個雌蕊,雌蕊由子房和兩個分枝羽狀柱頭組成。染色體是9和10的倍數。我國有18種2變種。根據其形態特徵分為6個組:黍組、二歧黍組、匍匐黍組、攀匍黍組、皺稃組、點稃組。
㈣ 地理:種植稻米需要在什麼氣候條件下才能種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約1.2米,葉長而扁,圓錐花序由許多小穗組成。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對土壤要求不嚴,水稻土最好。幼苗發芽最低溫度10~12℃,最適28~32℃。分櫱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適溫30℃左右;低溫使枝梗和穎花分化延長。抽穗適溫25~35℃。開花最適溫30℃左右,低於20℃或高於40℃,受精受嚴重影響。相對濕度50~90%為宜。穗分化至灌漿盛期是結實關鍵期;營養狀況平衡和高光效的群體,對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意義重大。抽穗結實期需大量水分和礦質營養;同時需增強根系活力和延長莖葉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穀約需水500~800千克。
水稻除稱為旱稻的生態型外,稻都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等地區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水稻)。種子播在准備好的秧田上,當苗齡為20~25天時移植到周圍有堤的水深為5~10公分(2~4寸)的稻田內,在生長季節一直浸在水中。
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台灣、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份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參考網路的資料:
http://ke..com/view/25785.htm
㈤ 我國古代為什麼北方種粟
在古代,中國北方是以種植粟黍為特徵的旱作農耕文化區、從目前可以確認的最早的新內石器遺址來看容,粟和黍的種植遺存遍布黃河流域。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甘肅秦 安大地灣遺址中就已發現了粟的遺存,與其時代相當的河北武安磁山也發現了粟的遺存。仰韶時期,中原地區的先民的農作物以粟為主。西周以前,人們種植的穀物 種類甚多,有「百穀」之稱
㈥ 哪裡種植樹黍(在新石器時代),是南方,還是北方P.S.答得好有懸賞。。。。。
中國北方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主要農作物--「栗、黍」 《中國農業通史·原始農業卷》版第三章第二節 (節選)新權石器時代,黃河流域乾旱而較溫暖的氣候適宜種植耐乾旱的農作物,而粟、黍類正是這種耐乾旱的作物。黃河流域各個文化系統中粟、黍類作物的發現,說明粟、黍類是當時黃河流域的一種主要農作物。
㈦ 黍地理分布有哪些
原產於我國北抄方,為古老糧食和釀造作物,列為五穀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分布較廣,河北、山西、陝西北部、內蒙古、寧夏、甘肅,及東北北部地區均有栽培。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黍是一種早熟性作物,生育期短,一般為110—120天。在東北5月初或中旬播種,當種子吸水達到自身重的25%時,即可萌發。萌芽初期只有1條初生根;以後在近地面處形成不定根。7—8月開花、結實,9月種子成熟。
圖19 黍
Panicum miliaceum L.
黍有發達的須根系,入土比其他作物淺,入土深度約80—100cm,擴展范圍約為100—150cm。無分櫱或有分櫱,分櫱可達1—5個。黍的生活力較強,種子稍遇水分便可萌發。自農田逸出的黍經常生長在道旁和田間,成為田間雜草。
黍是喜溫性植物,要求比較肥沃的土壤,對水分的要求不太嚴格,抗旱性強,病蟲害少。黍較耐鹽鹼,在PH8—9的土壤上也能良好地生長。因此,在鹼化嚴重的草地生荒地上播種黍,是一種有效的生物治鹼措施,既可以刈割作為飼草,又可積累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為草地植被的恢復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