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志徒步
⑴ 去西藏,為什麼一定要去墨脫徒步一次
每年去西藏的人可謂是絡繹不絕,有的人喜歡拉薩城的陽光,有的人喜歡羊湖碧藍碧藍的水,而更多的人一定是因為心中的信仰才去了西藏,但是你知道嗎?去了西藏一定要去墨脫徒步一次,因為墨脫,被稱為世界級的徒步天堂。

更多關於徒步墨脫或者西藏遊玩的疑問,歡迎隨時咨詢小編。
[2018年暢游西藏、川西環線]
報名咨詢:官方客服微信
專業司機和車輛給你非同一般的旅行體驗
(cdtjx1234)
⑵ 九架海徒步,要門票嗎
九架海不需要門票,從九架海穿越出來雙橋溝如果運氣不好,雙橋溝是需要補門票80元,觀光車票80元方能出溝,但可以藉助向導或者預約的當地一些麵包車司機,是可以逃票。
1、九架海 九架海地處四川阿壩州小金縣境內,東鄰著名的四姑娘山雙橋溝,西靠木爾寨溝,南臨夾金山,北止於邛崍山脈色登爾布。」九架海是個海子群,有13個海子,其中4個為季節性海子,9個為常年性海子,故名九架海。九個海子沿山脊分布,依次排列為:青海,帶子海,娃娃海,藍海,白海,冰川海,黃海,黑海,紅海,延綿4公里。傳說那是當年四姑娘的仙浴池」---國家地理雜志如是介紹到.
九架海是綿延散落的9個海子,位於木爾寨溝東側的高山上,海拔4900米上下。
特別是那青海子,從高處俯瞰,寧靜得如鑲在夾金山裡的一快碩大的藍寶石。相傳,這就是傳說中的「藍魔之淚」,在海子邊許下心願的男女,會得到藍魔的庇佑,實現自己的愛情理想,獲得真愛。
四姑娘山西邊的木爾寨溝是一條沒有多少人知道的處女溝,和沒有開發前的雙橋溝,長坪溝風景及其相似,雪山,彩林,草甸,高山牧場,另外加以高山海子,高山瀑布,更是錦上添花,美不勝收.
2、雙橋溝
位於小金縣境內的四姑娘山風景區。四姑娘山風景區由雙橋溝、長坪溝、海子溝三部分組成。全長30餘公里,面積216.6平方公里,的雙橋溝風景,最為集中,最為迷人。
在長達30餘公里的雙橋溝內,挺拔險峻的山比比皆是。畫屏口有鍋庄山、攆魚壩附近有犀牛望 月、企鵝嘴、尖刀山……但是,溝內兩面皆是山,卻山山不同,溝內處處皆景,而景景有別,真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海拔400米的雙橋溝里,既有低山地帶常見的成片樺木林、柏楊林、青楓林,也有高帶的雲杉、冷杉、紅杉還有成片的沙棘、灌木、落葉松。這種立體分布的植物與雄狀奇特的高山一結合,就構成了包括五色山在內的雙橋溝八大景觀。
⑶ 第一次戶外遠足需要准備和注意什麼
需要准備的東西
先學習一些戶外運動的常識,國人寫的和外國人寫的都有,下面這本《戶外運動終極手冊》是我向大家推薦的。推薦理由:簡明扼要,突出關鍵,而且是有經驗的戶外運動愛好者的總結(不是一些非戶外人員「編」出來的)。無知者才會無畏,消除無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學習。
你若要去某一具體地方遠足,一定要找當地的旅行手冊。
國內戶外事故第二高發地——北京,記得還有一些《北京山經》之類的書,可惜現在我手頭上沒有。另外,《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中有豐富的地理知識,也有精彩的旅行探險故事。
最好能找到要去的目的地及附近的詳細地圖.
注意的事項
小心計劃行程及熟悉旅程路線,其中應包括途撤走路線和交通安排。每次遠足應有具備豐富遠足經驗和熟悉路線的領隊帶領。如遠足隊人數眾多,則需其他有遠足經驗者從旁協助,大約10名隊員便應有一位助理領隊。
選擇有明確路標的山徑而行。切勿自行亂闖或另闢蹺路,以免迷途或發生意外。切勿逞強好勝,遠足人士必須清楚本的體力和健康狀況,量力而為。切勿單獨進行遠足,以免缺乏照應。較理想是四人以上結隊同行。也應避免遠足隊內有太多人,以免領隊難於照應。
物品准備
背包:能夠方便地整理物品,在一定情況下能夠墊背,防摔等用。
充足的食物:補充體力防止過快地消耗完體力。
急救用品:以便在受傷、蟲蛇叮咬這些問題出現後能夠得到快速救治。
飲用水:並在遠足的時候補充水分,避免喝生水。
帶上雨具、額外的襪子,穿著舒適的靴子:這樣能保證在天氣變化的時候保持熱量。
⑷ 中國國家地理的雜志特色
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把讀者帶入現場,設立編輯規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標題、小標題、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識融於話題中,提出了「由頭+知識」、「事件+知識」、「人物+知識」的模式和「記者+學者+詩人+哲學家」的文體。
突出圖片和地圖獨立語言的作用,圖片與文字並重,版面達到1︰1。要求精心選取圖片並大量選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寫好每張圖片說明,充分表達圖片信息,保證有足夠的文字量和空間。地圖是雜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平面圖和暈渲圖外,大量採用三維地形圖、衛星影像圖和高解析度的衛星遙感圖以及手繪圖等。2000年第8期首次在專輯中贈送大幅單張地圖 區域綜合性原則:以自然為核心的選題必須揭示其對人類的影響,而人文類選題的命脈則是梳理其興衰傳承的自然背景;
差異演替性原則:所有自然的更替、人文的盛衰都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的,無論是「以今證古」還是「以古喻今」的地理思維,都需要展示大尺度的時空變化;
原創首發原則:研究性的選題制度以及專家型的製作隊伍,確保雜志內容的原創性;而互聯網檢查制度,又保證了發表內容的獨家性。 一是要求雜志整體視覺設計風格的完整一致,保證雜志視覺形象的協調統一。
二是強調信息傳達的直接、有效。要求版面設計要有信息的切入點,要第一時間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自改版以來,逐步引入國際上行之有效的網格設計理念,遵循視覺規律,通過理性的設計將大量信息進行有效的規劃和梳理,從而使編輯意圖表現更加充分,讀者閱讀過程更加流暢。
三是版面設計追求簡約、靈性,有意味的設計形式,強調設計形式對內容的依附性,注重信息傳達與閱讀趣味之間的平衡,通過設計閱讀的延展,拓展想像的空間,豐富閱讀的體驗。 2005年10月號選美中國特輯:「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厚達550頁,專輯累積發行突破300萬冊,國家外文局將該期翻譯成英、法、德、俄、日、韓、意、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發售。
2006年10月號「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410頁,中文簡體字發行突破100萬冊;英文版版權由境外公司取得,並以上下卷的形式在全球發行超過20萬冊;2007年10月號「塞北西域珍藏版」專輯366頁;2008年10月號「東北專輯」386頁;2009年10月「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400頁。 「中國最美的地方」專刊2008年7月成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 「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社長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1月 非著名山峰頒獎典禮在貴州舉行,並得到了貴州日報社的大力支持,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王富玉出席了頒獎典禮。
3月,中國國家地理與致遠協創達成合作 共同推行「綠色工作」4個月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LAMER海藍之謎共同主辦了「珍愛海洋」攝影展。
4月 舉辦第二屆「飛羽瞬間」攝影大賽。
6月 雜志社與Jeep共同完成「極致之旅」之「2010重返冰河時代」,對中國的冰川現狀做了一次大規模的系統考察。
7月 《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慶系列活動啟動:
收藏創刊號 尋找傳讀世家
重溫最有影響力的觀點
徵集改變最大的地方
首屆「校園行知客」挑戰賽
10月 推出雜志社耗時1年製作的「海洋中國」專輯聚焦海洋。該期也是雜志總第600期。
12月,中國國家地理IPAD全新客戶端上線,用戶可看到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博物雜志、行天下、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地理周報)等產品,《行天下》還增加了中國國家地理影視公司提供的視頻延展內容。 1月9日 舉辦《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慶典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國貿大酒店隆重舉行「中國國家地理六十周年慶典典禮」。與來自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學院及京城各大媒體的領導、院士專家、攝影師作者以及常年支持這本刊物的讀者、廣告商、發行商等近400位嘉賓共度60華誕。馬艷麗和胡海泉出現在盛典現場。他們不僅是《中國國家地理》的忠實粉絲,也是熱愛自然,關注生態環保、提倡綠色出行的積極倡導者。此次他們接受邀請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榮譽會員」,將以更多的實際行動影響公眾,共同珍愛我們的家園。
2月,該刊刊發的關於千島湖水下古城的報道引起各方關注。
3月,社長李栓科獲第一屆優秀出版人物;雜志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
3-4月,該刊推出上下兩輯《鹽專輯》,用精美的大圖片展示了「鹽是一種景觀」和「鹽與健康」的主題,其間恰逢日本地震海嘯引發搶購鹽的風潮,該專輯選題被網友贊譽為「未卜先知,想不火都不行。」
6月,聯手Jeep,完成「非凡故事路」的年度品牌活動。
9月16日,舉辦最美山河水60年經典攝影作品展。
12月榮獲「全國新聞出版『走出去』先進單位」稱號。 4月,中國國家地理「百年追尋」圖片展在倫敦舉行
5月,在香港舉辦「四川最美的地方」大型圖片展
11月,「中國國家地理號」首航南極 1月8日 舉辦「我們的2012」嘉年華
6月6日「中國國家地理號」首航北極
⑸ 我想成為《國家地理頻道》那樣的節目的攝影記者,請問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和資質
你到NG的官網看看吧,http://photography.nationalgeographic.com/上面有他們攝影師的介紹,講座,攝影作品,博客.NG出過幾專部紀錄片,是講述他們雜屬志的發展和攝影記者的,電驢有下,搜national geographic+the photographer應該可以搜到.NG官網有月賽,你可以把自己拍的照片傳上去,他們的編輯和世界各地的網友會選出好的登在每期的國家地理雜志上,中文版叫華夏地理也有這種活動,每年他們還舉辦全球攝影大賽,想做他們的攝影記者,就先試著把自己的照片讓他們看到吧!
⑹ 我想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實習,請問該怎麼做
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把讀者帶入現場,設立編輯規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標題、小標題、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識融於話題中,提出了「由頭+知識」、「事件+知識」、「人物+知識」的模式和「記者+學者+詩人+哲學家」的文體。突出圖片和地圖獨立語言的作用,圖片與文字並重,版面達到1︰1。要求精心選取圖片並大量選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寫好每張圖片說明,充分表達圖片信息,保證有足夠的文字量和空間。地圖是雜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平面圖和暈渲圖外,大量採用三維地形圖、衛星影像圖和高解析度的衛星遙感圖以及手繪圖等。2000年第8期首次在專輯中贈送大幅單張地圖區域綜合性原則:以自然為核心的選題必須揭示其對人類的影響,而人文類選題的命脈則是梳理其興衰傳承的自然背景;差異演替性原則:所有自然的更替、人文的盛衰都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的,無論是「以今證古」還是「以古喻今」的地理思維,都需要展示大尺度的時空變化;原創首發原則:研究性的選題制度以及專家型的製作隊伍,確保雜志內容的原創性;而互聯網檢查制度,又保證了發表內容的獨家性。一是要求雜志整體視覺設計風格的完整一致,保證雜志視覺形象的協調統一。二是強調信息傳達的直接、有效。要求版面設計要有信息的切入點,要第一時間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自改版以來,逐步引入國際上行之有效的網格設計理念,遵循視覺規律,通過理性的設計將大量信息進行有效的規劃和梳理,從而使編輯意圖表現更加充分,讀者閱讀過程更加流暢。三是版面設計追求簡約、靈性,有意味的設計形式,強調設計形式對內容的依附性,注重信息傳達與閱讀趣味之間的平衡,通過設計閱讀的延展,拓展想像的空間,豐富閱讀的體驗。2005年10月號選美中國特輯:「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厚達550頁,專輯累積發行突破300萬冊,國家外文局將該期翻譯成英、法、德、俄、日、韓、意、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發售。2006年10月號「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410頁,中文簡體字發行突破100萬冊;英文版版權由境外公司取得,並以上下卷的形式在全球發行超過20萬冊;2007年10月號「塞北西域珍藏版」專輯366頁;2008年10月號「東北專輯」386頁;2009年10月「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400頁。「中國最美的地方」專刊2008年7月成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社長李栓科說。「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2-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推出《地震專輯》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1月非著名山峰頒獎典禮在貴州舉行,並得到了貴州日報社的大力支持,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王富玉出席了頒獎典禮。3月,中國國家地理與致遠協創達成合作共同推行「綠色工作」4個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LAMER海藍之謎共同主了「珍愛海洋」攝影展。4月舉第二屆「飛羽瞬間」攝影大賽。6月雜志社與Jeep共同完成「極致之旅」之「2010重返冰河時代」,對中國的冰川現狀做了一次大規模的系統考察。7月《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慶系列活動啟動:收藏創刊號尋找傳讀世家重溫最有影響力的觀點徵集改變最大的地方首屆「校園行知客」挑戰賽10月推出雜志社耗時1年製作的「海洋中國」專輯聚焦海洋。該期也是雜志總第600期。12月,中國國家地理IPAD全新客戶端上線,用戶可看到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博物雜志、行天下、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地理周報)等產品,《行天下》還增加了中國國家地理影視公司提供的視頻延展內容。1月9日舉《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慶典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國貿大酒店隆重舉行「中國國家地理六十周年慶典典禮」。與來自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學院及京城各大媒體的領導、院士專家、攝影師作者以及常年支持這本刊物的讀者、廣告商、發行商等近400位嘉賓共度60華誕。馬艷麗和胡海泉出現在盛典現場。他們不僅是《中國國家地理》的忠實粉絲,也是熱愛自然,關注生態環保、提倡綠色出行的積極倡導者。此次他們接受邀請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榮譽會員」,將以的實際行動影響公眾,共同珍愛我們的家園。2月,該刊刊發的關於千島湖水下古城的報道引起各方關注。3月,社長李栓科獲第一屆優秀出版人物;雜志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3-4月,該刊推出上下兩輯《鹽專輯》,用精美的大圖片展示了「鹽是一種景觀」和「鹽與健康」的主題,其間恰逢日本地震海嘯引發搶購鹽的風潮,該專輯選題被網友贊譽為「未卜先知,想不火都不行。」6月,聯手Jeep,完成「非凡故事路」的年度品牌活動。9月16日,舉最美山河水60年經典攝影作品展。12月榮獲「全國新聞出版『走出去』先進單位」稱號。4月,中國國家地理「百年追尋」圖片展在倫敦舉行5月,在香港舉「四川最美的地方」大型圖片展11月,「中國國家地理號」首航南極1月8日舉「我們的2012」嘉年華6月6日「中國國家地理號」首航北極
⑺ 當一本行走的國家地理是怎樣的體驗
如果你出去玩一趟,全是景點照、自拍照、食物照、泳池照,這些東西將迅速歸入大腦「永不再提取的無聊文件夾」。
旅行被賦予超多意義,治癒情傷,開拓眼界,發現生活。仔細想想,旅行,不就純玩嗎?
能解悶高興,就謝天謝地了。
你需要抱著撒野的心,去瞎干點壞事兒。
關於旅行
▼
有的人喜歡徒步
每一個腳印中都銘刻下一份回憶
有的人喜歡坐火車
一顛一跛中別有一番閑適的韻致
有的人喜歡坐飛機
須臾間便逾越數百公里的陸地海洋
還有的人喜歡自駕
熱衷體驗而又追求速度
情懷滿腹而又豪情四溢
時而低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時而高歌「I』m the king of the world」
誓言要將自駕進行到底!
昆明故事 | 自駕游老司機老劉
「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是老劉十多年來最愛的一句話,從事旅遊行業多年的他,把目光聚集在自駕游與定製游。老劉發過無數輛車、走過無數條最美自駕線,將自己從旅遊從業者成功升級為旅遊行者。
01 | 大美雲南,遠遠超出你的想像
第一次看到波光粼粼的高原湖泊映襯著連綿雪山,第一次走在古老的青石板聆聽歲月的痕跡,你會覺得這里是天堂;
然而在反反復復見過同樣的山同樣的水同樣的古城之後,難免疲勞,不免疑問:「所謂人間天堂難道真的只是一念之間的震撼嗎?」
作為一名從事旅遊行業十多年的老炮,老劉當然明白雲南到底有多少神秘的、原始的、極具特色的旅遊文化還沒有被遊客發現。
「雲南以昆明為中心向四個方向只用走一百公里,不論自然還是人文都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當老劉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是持懷疑態度的。因為本身就是雲南人的我,提起雲南旅遊,第一反應還是大理麗江之類的老牌聖地,其他地方當然也有玩常,但始終感覺大同小異。
老劉想要做的,就是把雲南的美通過不一樣的方式呈現,讓遊客甚至雲南人換一種視角重新認識雲南。
他重新整合了自己十多年旅遊經驗所獲得的資源,仔細思考究竟怎麼走才能真正走心,最終他找到了方法--自駕游。在最開始,只用了8天時間就集齊49輛車,一路高歌向著遠方前進。
02 | 自然仁者見仁,人文活靈活現
第一次去到傳說中的「彝族祭火」,老劉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
彌勒,大家都知道是泡溫泉好去處,但彌勒的精彩之處遠不止於此。你能想像幾百人文身遮面、赤身裸體狂舞到紅土漫天嗎?
雲南彌勒「祭火節」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初三這2天,在西一鎮舉行隆重的祭火儀式,初二在起飛村,初三在紅萬村,彝族阿細人都要舉行隆重而精彩的回歸自然,如癲似狂,視火為萬物之靈的神秘慶典——阿細祭火節。
每到這個節日村裡的青壯男人集中到一避靜處,用代表五色土的顏色紋身紋面,繪上與火有關的奇異圖案,腰部用棕葉、棕片、地板藤、麻布等編織的「裙服」圍住下身,頭上則用不同的野草、莊稼、野果裝飾一番,也有的摹仿原始人類用樹皮、樹葉遮體...
隨著粗獷奔放的大三弦聲響起,不分男女老少,村民們全都跳起了這塊土地上誕生的「阿細跳月」,盡情宣洩一年中最大的渴望與快樂。
旅行最讓老劉著迷的地方不是自然風光,而是去感受各個地方不同的人文、美食。而這樣的體驗,只有你親自走出去才能獲得。
比如遠近聞名的「遮放米」,如果你拿到昆明煮,是無論如何都煮不出它的美味的,因為地理位置不同、溫度不同、水質不同。
自然風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文的東西更加活靈活現。
旅行是自由的,幫助你尋找新的生活態度和人生定位。不止在彌勒,在緬甸、在西藏,在老劉這些年走過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幫助他成為了一個生命更完整、靈魂更自由、心靈更寧靜的人。
03 | 誰說不能拿情懷當飯吃?
現在旅遊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但老劉說還是會堅持做自駕游,不為別的,只為熱愛。通過幾十年的積累,老劉把愛好堅持成了事業,這是他最大的成就感。
「這是一個陽光、快樂的事業。雖然競爭激烈壓力大,但這也代表我能夠繼續提升我自己,繼續在路上、在風景里、在人生中奮斗。」
▼
刮風下雨全然不懼
躲上車、關上窗
車就是最愜意的港灣
沿路邂逅美麗的風景
隨意下車徒步欣賞
賓士在公路上、在曠野中、在月光下
尋覓著一場奇遇
把命運交給懸念
隨心所欲、看遍風景
在一步步探索中揭開旅行的藍圖
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妙的呢?
真正的旅者
不在於走過了多少地方
而在於成就了多少次全新的自己
⑻ 誰有以探險為主題的手抄報啊!!!急要啊!!!
劉雨田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劉雨田,年2月26日生於河南省長葛縣,原是新疆烏魯木齊鐵路局機關的一名幹部。面對外國人的挑戰,1984年5月,他毅然舍棄一切,開始徒步萬里長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侖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上、沿喜馬拉雅和雅魯藏布江旅行、試登穆朗瑪、三次穿越殧之海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物等中國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項目。足跡遍及祖國大陸的山山水水,世界數百家報刊、雜志、電視能報道了他的探險事跡,人稱他為「二十世紀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
余純順
有「中國的托馬斯」、「當代徐霞客」之稱的余純順是一位罕見的傳奇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開始「孤身徒步走訪全中國」,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銅像」在羅布泊遇難。8年間克服千難萬險,風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訪了33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點,完成了59個探險項目,總行程已達8.4萬華里(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馬斯的9萬余華里世界紀錄),其中尤以他前後用一年半時間,冒著泥石流、雪崩、高原反應等不斷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區」,創下人類史上第一個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紀錄而震驚海內外。
徐福
徐福是中國有史記載的探險第一人
李樂詩
李樂詩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謂"白色力量"指南極與北極。李樂詩3次去過北極,第三次,李樂詩才如願以償到達北極點,將五星紅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樂詩登上世界最高極的喜馬拉雅山。從那以後,李樂詩的生活開始了大的轉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遊攝影轉到地球生態環境的科考上來。
金飛豹
生於1963年11月23日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祿勸縣內的轎子雪山並登頂(海拔4217米)
1985年攀登大理蒼山的馬龍峰並登頂(海拔413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嶺及馬鬃嶺(海拔4360米)
1990年橫渡滇池(約9公里)
1998年攀登昆明碧羅雪山並登頂,同年攀登昆明寮國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寶頂並登頂(海拔5600米)
2003年攀登昆明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2005年9月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8201米
黃效文
2002年,被《時代雜志》選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並被譽為「中國成就最高的在世探險家」,專門從事中國偏遠地區之探險、研究、保護及教育工作,他曾先後六次為《國家地理雜志》率領大型之探險旅程,其中一次更發現長江的新源頭。本書為黃效文最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他花費十幾年時間對中國黑頸鶴的觀察與研究。
廖佳
旅行作家,汽車旅行探險家。 廖佳從1996年開始自駕車旅行,至今已駕車走遍中國大陸所有的省市自治區,行程18萬公里。 ·2001年7月到12月,廖佳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單人、單車環繞歐亞大陸的旅行。
古代旅行家--徐霞客
徐宏祖生於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他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探析大自然的奧秘。遠足34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考察並記載了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20多個省市的山川地形,嘔心瀝血凝成《徐霞客游記》。他因此被譽為"千古奇人"。
馬中欣
祖籍浙江東陽,生於蘭州,長於台灣。作過工程師、當過珠寶商、環游世界20載,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歷險》、《三毛真相》、《冰裸南極》馬中欣走過127個國家和地區。最為人爭議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跡一路尋訪,發現三毛在當地人眼裡是個怪異的老處女,其筆下的至親愛人荷西根本是子虛烏有。馬中欣的一系列關於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載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罵他嘩眾取寵,有人則對他大加激賞。
傅慶勝
傅慶勝在6年多時間里,風餐露宿,歷盡艱辛,走遍了30個省、市、自治區,行程相當於繞地球一圈半。先後訪問了41個少數民族的500多個村寨、800多個風景名勝和建設工程;結識了幾百位當今名人;拍攝了8000多張少數民族的風情照片;寫下了100多萬字的游記,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將他的游記編輯出版,定名為《中華十萬里記游》。 另外,他還有《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看中國》、《傅慶勝歷險記》的兩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看中國》的攝影集需在世界內尋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步雨青
步雨青走長江從上海開始逆流而上 ,現已走過8個省到達西藏。1998年春季開始長江上游萬里沖刺 。她將面臨青藏高原的沼澤雪山、野獸出沒、氣候無常,還有通天河800里無人區、沱沱河400里無人區,最後到達6720米海拔的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賈千里一直陪同她。中央電視台、雲南省電視台、昆明市電視台已作了7集專題報道。
魏順德
他的《西部野生動物世界》專題電視片已正在拍攝完成,引起媒體極大的關注。采風團踏上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一道道大沙梁子又喚起了魏順德老師的興趣。豐田麵包車剛一停下,他提著三角架和兩部相機就跳下了車,健步如飛,轉瞬之間,他已爬上大沙梁子支起了三角架,讓我們汗顏,一個66歲的老人
馮春
「長漂」、雅礱江漂流、雅魯藏布江漂流參加者,現年46歲,現仍從事漂流活動。
鄧廷良
主持策劃了協會的「西南絲綢之路電視片拍攝」,「炎黃子孫大型系列畫冊」、「黑竹溝科學探險」等多項主題活動。如今,58歲的他依然活躍在協會活動的最前沿
黃效文
為保護中國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奮鬥了20年
⑼ 找一本關於徒步旅行的書
《18歲前禁止涉足的18個地方》是《課堂內外》高中版為讀者量身打造的一本高端「青春版國家地理」,16開本,豪華全彩銅版印刷,192頁碼,400餘張絕美原創圖片,18篇夢幻文字,歷經兩年精心打造,以青春之名匯集成冊,傾情回饋,與你分享不一樣的世界,帶給你絕對超值的震撼豪華閱讀體驗。
這不是一本關於旅行的書,這是一本關於行走的書。沒有錢的旅行,一個人行走,安靜、溫暖且自由。
去遠方,去很多很多的地方,體驗不同的心情,遇見形形色色的人,看不一樣的風景。
每個人的行走,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每一處風景,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沉澱的內心,不是每一個人輕易就能讀懂。
有的地方,甚至會用盡有的人一生的時光。
有的地方,不屬於18歲之前的行走。
那些滄桑,那些孤獨,那些靜默,那些足跡,那些背影,那些愛情,那些陽光……對於年輕的心來說,可以嚮往,可以夢遇,可以期許,可以預約,但是,那些地方,不該在18歲之前隨便去打擾。
因為,你的淺淺的、小小的內心,還不具有足以深入那些風景背後的力量。
你貿然踏入的腳步,踩碎的不只是一地陽光或者塵埃,而是你對於那裡永遠都不可能再回去的一段距離。
讀懂那些地方沉澱在時光里的故事和情感,需要你的心裡,也有如那些時光般的深度和一觸即碎的心情。
18歲之前禁止涉足的18個地方,默守千年,只為你而存在,等待成年後的你,以行走的姿態接近靈魂,傾聽來自內心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