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錯過地理大發現

中國錯過地理大發現

發布時間: 2021-02-24 22:41:15

1. 中國在兩千年以前有哪些歷史大發現

談及地理大發現,最廣為人知的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十五世紀開始,因為奧斯曼帝國崛起,阻斷了絲綢之路,歐洲人為了尋找到達中國的新航線,進而掀起了近代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之後又持續了200年的時間,歐洲人基本探索了整個世界。

但鮮為人知的是,早在二千年前,中國漢朝時期也有一次地理大發現,盡管沒有“發現美洲新大陸”這樣的驚人成果,卻對中國周邊環境的了解,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巔峰,甚至基本奠定了古代中國2000餘年的地理觀!


可以說,中國封建王朝2000年來的地理觀,是在漢朝時基本奠定的,追根到底的說,應該是漢武帝時期基本奠定的,後世王朝只是在這個巨人的肩膀上略有突破。因此,對於漢朝與漢武帝,中國人不能不有敬意

2. 古代中國為什麼會錯過了大航海時代有哪些原因

歪史認為世界的地理大發現東西方基本上都是同步的,雖然原因不一樣,結果不一樣,但是當時中國沒有缺席,只是因為當時目的不一樣而最後使得中國錯過了歷史機遇。




但是,意外再次降臨東方,崇禎時期,關內流民四起,關外滿清崛起,直接摧毀了明朝,繼起的清朝為了遏制漢人援助鄭成功而繼續封海,這一封海令徹底的讓中國錯過大航海時代的紅利,造成最後百年國恥。

3. 中國錯過的三次發展機遇是什麼

應該對機遇有一個復時間上的界定,制否則就不好劃定了。這里還是按鴉片戰爭以前比較合理,因為之後就是百年屈辱史了。
第一次發展機遇是鄭和大航海,去年是大航海600年周年,西方通過大航海實現了地理大發現,大航海帶來的高額利潤(廉價產品輸出和對殖民地的掠奪)刺激了航海,探險事業的發展,也使西方封建制度走向瓦解。中國由於體制的問題,自給自足的經濟很難支撐代價高昂的遠洋航海,天朝上國的觀念決定了航海的目的是顯示國力,而不是經營開發海外市場。
第二次是明朝中後期的中西方的資本主義萌芽幾乎同時出現了,但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以及明清思想的禁錮(八股文,文字獄)最終是中國的資本主義長期處於原始階段;
第三次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使馬葛爾尼訪華,這次他帶來了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包括各種工業製成品和模型,還有最先進的英國現役武器。同時要求進行自由貿易,與清政府在對等的基礎上協商。但在天朝上國思想的左右下,這些都被看成了淫思巧計,中國失去了鴉片戰爭前最後一次趕超世界的機會。

4. 試分析16世紀中國沒有加入地理大發現的原因

地理大發現是指:15—16世紀,隨著大航海和新大陸的發現,貿易增加不但帶來黃金和無限夢想,內更給全社會提供容了一股強大的動力。中國面臨機遇: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實際上明朝的發展狀況:理學是當時的思想主流;儒學開始出現新的活躍;全國上下有一種「天朝上國」的觀念,這種滿足感使中國喪失了探索發現的動力和機遇。

5.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地理大發現

1、首先,你所指的地理大發現是什麼?
西方人所說的地理大發現??
2、「積弱百版年」?
歐洲人權耀武揚威的日子也就是這樣長而已。不要以為他們就一定很成功。
中國人耀武揚威的日子其實更長,同時也造成了中國人曾經的目中無人。
3、綜上所述,
既不可盲目自大,
也不可妄自菲薄。

6. 為什麼中國沒有地理大發現

1、首先,你所指的地理大發現是什麼?
西方人所說的地理大發現??
2、「積內弱百年」?
歐洲容人耀武揚威的日子也就是這樣長而已。不要以為他們就一定很成功。
中國人耀武揚威的日子其實更長,同時也造成了中國人曾經的目中無人。
3、綜上所述,
既不可盲目自大,
也不可妄自菲薄。

7. 為什麼中國卻沒有參與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問答題

蠻族入侵新歐洲蠻族滅亡原文明
華文化繼承基礎發展歐洲文明幾乎推倒內重直文藝復興、理發現宗教改容革獲新
1、所謂搖搖領先確定形容詞難量化少點自我吹噓;歷史期吹我習慣
2、15世紀前確領先於西事實
3、原析:
3.1五世紀前(先秦、漢魏晉)與歐洲(希臘、羅馬)文明水平差別(看賊同意我沒)
3.2關鍵點五世紀冰期歷史規律罷總漢文明羅馬文明同野蠻民族入侵都重創隨歐洲始千古世紀黑暗代文明水平滑羅馬文明幾乎沒放棄
原文明同浩劫由於民族融合做比較百隋唐原民族與游牧民族融合新漢創造唐文化唐混戰宋接使文明較傳承

8. 為什麼中國幾千年面對太平洋也沒有什麼地理大發現

地理發現應指文明民族的代表首次到達了或最早了解了各文明民族均前所未知的地表的某一部分,或率先確定了地表已知各部分之間的空間聯系.[1]歐洲歷史的地理大發現,又名探索時代或大航海時代,指從15世紀到17世紀時期.該時期內,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在這些遠洋探索中,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在當時,遠洋航行意味著冒險:他們無法准確測量經度,木製船殼無法抵抗船蛆的侵蝕,儲備的食物不適於長期航行,船上的衛生與生活條件也十分糟糕.然而,受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的雙重驅使,這些人所進行的探索極大地擴展了已知世界的范圍.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歐洲這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其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新航路的發現,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則是復雜而矛盾的. 歐洲國家進行地理大發現的背景:探索時代的開始,是由於商業貿易上急迫需求的刺激.最初的遠洋航行,是為了尋找從西歐前往亞洲的海路航線,以帶回東方的香料.因為,從陸路到達亞洲的路程十分遙遠,商隊必須穿越亞洲的多個地區;而當時歐洲同亞洲的貿易已被威尼斯和熱那亞等地的義大利商人壟斷. 自古以來,西方便有著兩條通向東方的貿易路線:其一是始於埃及和伊拉克的海上路線,其二則是被稱為「絲綢之路」的陸上路線.作為陸上路線的絲綢之路,其貿易路線西起東地中海西岸(主要有亞歷山大、大馬士革與阿勒頗等城市)與黑海沿岸.從這些地方出發,經過裏海南部進入亞洲並穿過巴格達,分為幾條支路穿過內陸地區後再匯集於鹹海附近.在中亞的布哈拉,開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與阿格拉.經過布哈拉,到達帕米爾北部的撒馬爾罕後,絲綢之路再次出現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圖,往東穿越中亞,並沿喜馬拉雅山脈行進抵達中國城市西安.穆斯林在大部分時期里都控制著通往東方的各條商路.所以西歐國家不得不放棄路上的「絲綢之路」轉而進行海上的探索.這就為以後他們的地理大發現奠定的基礎. 與此相比,中國正處在封建社會強權統治下的「強大」時期.中國百姓的生活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加之由於當時的航海技術有限,航海探險難度極大,人們也就很少想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處在一種強大帝國的光環之下.相比歐洲的航海探險,中國當時的鄭和下西洋目的和意義則完全不同. 鄭和航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條:一為安撫東南亞諸邦,「宣德化而柔遠人」;二為尋找惠帝允炆,這一點可在《明史》中得到查證;三為同印度諸國建立聯系,以便從腹背夾擊帖木兒帝國.此外,現代鄭和研究者亦總結了其他的一些原因,譬如建立從南亞向西航行的中途候風轉航的據點、開辟新航路,使海外遠國「賓服」於中國等等.鄭一鈞認為,鄭和的航海建立了亞非國際間的和平局勢,促進了亞非國際貿易的發展,傳播了中國的文化,並為中國帶來了新的海外知識.此外,他亦指出了鄭和下西洋的局限,認為鄭和的航海並未帶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利瑪竇曾經這樣評價道,中國的「皇上和人民卻從未想過要發動侵略戰爭」,因為他們「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徵服的野心」.這一點亦體現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於1998年所評出的千禧世界航海家名人里.其中,鄭和是東方唯一一位入選的人物,而他入選的主要原因便是由於他從未公開表達過對殖民主義的期望. 從上述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來看,地理大發現也不可能發生在中國.歐洲是為了通過不斷地擴張,實現其資本主義的發展,得到大量的財富,而中國則還處於自給自足的封建時期,中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中國人民也始終處於大國意識之中,沉迷於東方帝國的美夢之中.這就是地理大發現為什麼發生在歐洲而不是中國的原因.看看葡萄牙探索世界的目的就不難想像其之後的豐功偉績.葡萄牙探索東方的渴望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尋找獲取香料的新航線,以取代受政治環境影響而隨時可能停止供應的陸地貿易.貨幣主義者則認為,開啟探索時代的主要原因是歐洲貴金屬的劇烈流失.歐洲經濟建立在金、銀貨幣的流通上,通貨的短缺會讓歐洲出現經濟蕭條.還有一個因素是,在收復失地運動中,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基督教國家已與穆斯林國家作戰多年,半島上的基督教國家亟需去尋覓海外盟國來反擊當地的伊斯蘭勢力(例如傳說中的祭司王約翰),從而打破伊斯蘭教的制約力量.此外,通過從阿拉伯人手裡重新獲取的古希臘地理文獻,歐洲人首次對非洲和亞洲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種種利益的驅使,使歐洲人首先進行了探索,發現了新大陸,成就了地理大發現. 經濟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是遠洋航行的硬體基礎,當時的中國明朝已經具備足夠的條件.但是中國當時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驅使鄭和下西洋只是為了「宣我國威」.的卻,鄭和遠航確實帶來了相當大的利潤,但是為了「宣我國威」,他花費的遠比得到的多.還是要強調一點,當明清時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政府大部分限制了海上貿易,所以中國人對於航海事業知之甚少.最後,有必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東向太平洋,幾乎沒有較大的島嶼存在.只能是從東南亞到南亞這樣一條路出去.因此也不容易發現新大陸,也就沒有地理大發現了.

9. (25分)材料一 中國歷史上曾錯失過三次機遇期。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紀明朝中葉。鄭和受命七下西洋


(1)15—17世紀,葡萄牙等國把握地理大發現的歷史契機,發揮航海強國的優勢,率先經濟崛起;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抓住工業革命的機遇,依靠其率先建立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政治模型和制度文明,強勢超越葡西,擴張為「日不落帝國」。(2)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德抓住電氣等技術上的創新,成功「逆襲」;當歐洲列強入侵和爪分中國之時,日本抓住崛起的時間窗口,推進了國家的現代化進程。(3)掌握先進科技戰後美國在以原子能、電子信息為標志的科技革命中繼續把握先機。
(2)經濟:由單一公有制經濟向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轉變。
政治:民主建設大發展。
文化:沖破教條主義束縛。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新的具體理論形態。或者回答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3)國際:國際格局政治格局的不確定性增加了轉型的難度;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和地區經濟的相互影響與制約從未如此強烈,各個國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也相互影響,這種情況對後發展國家的制約作用更加明顯。
國內:中國同時要完成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使命,農業仍在我們國家佔有極大的比重;我們已經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法制觀念卻依然淡薄,封建思想在許多地方根深蒂固。

10. 鄭和早在哥倫布之前進行了航海的壯舉,並且在當時是世界先進的,為什麼中國卻沒有參與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

1、大明復帝國派艦隊遠洋有制兩大目的:第一,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到海外追查建文帝的下落,如能找到,斬草除根。第二,以天朝上國之態,廣施聖恩,炫耀國力,結交友邦。不存在開辟新航線的主觀意圖。
2、鄭和的航線為離海岸線不遠的地方,沒有可以追求遠洋,因為他的目的是找到陸地上的國家和人,沒有故意向遠洋尋找深處。
3、中國東部的大海,是浩瀚太平洋,幾乎環繞了半個地球。即使鄭和走過海洋深處,他也很難順利到達大洋彼岸。所以,難度比穿越大西洋大許多。
4、鄭和船隊出發注重執行聖命,而西方國家船隊出發為探險,拓展殖民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