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人文地理
① 中國人文地理概況福建人文地理 有哪些
福建簡稱閩。閩字最早出現於周朝,閩與八閩,都是福建省名的簡稱和別稱。「閩」是最原始的名稱。《山海經·海內南經》說:「閩在海中」,這說明福建在遠古時代,還是屬於海浸之區。閩為蠻之別種,則是當時居住在福建的七個部落的總稱。八閩,則是從北宋開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為了加強邊防武裝力量,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設「福建經略使」(軍事長官職稱),它和福州都督府並存。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福建」名稱。福建地處祖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30′至28°22′,東經115°50′至120°40′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隔海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福建屬於中國華東地區。福建是中國著名僑鄉,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人華僑1088萬人。其中,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這三地的閩籍華人華僑最多。福建與台灣源遠流長,關系最為密切,台灣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於中國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沖,是中國距東南亞、西亞、東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唐上元元年設福建節度使,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因五州的前二州得名。明置福建省。唐開元21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始稱「福建」。南宋設有1府5州2軍,故又稱「八閩」。
關於八閩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福建古為閩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因有八閩之稱;另一種是《辭源》的說法: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建、延、邵、汀,為上四府;福、興、漳、泉,為下四府。共八府,號稱「八閩」。
福建在歷史上是「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伊斯蘭教等重要文化發源地和商貿集散地,福州、廈門曾被辟為全國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泉州曾是古代世界第一大港口。閩江口的馬尾港是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和培養科技人才的搖籃。
福州為福建省省會。省花,水仙。
陸地面積12.14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陸域的80%;
海域面積13.63萬平方公里。全省海岸線總長6128公里,其中大陸線3752公里,居全國第一位。大小島嶼1546個,佔全國1/6;
擁有廈門灣、福州灣、興化灣、湄州灣、沙埕港、三都澳等眾多天然港灣 福建屬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多數地區為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mm,是中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礦產資源
福建地質構造復雜,礦產資源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18種(含亞礦種),其中能源礦產有無煙煤、地熱等2種,金屬礦產31種,非金屬礦產82種,水氣礦產1種.金、銀、鉛、鋅、錳、高嶺士、水泥石灰岩、花崗石材、明礬石、葉臘石、 硫等礦產儲量也較大。石英砂儲量、質量冠於全國。
⊙ 生物資源
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全省森林面積1億多畝,樹木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達62.96%,居全國第二,僅此於台灣省。
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有內陸養殖面積和可作業海洋漁場面積分別約1000平方公里和12.5萬平方公里。有魚類750多種,佔全國海洋魚類種數的一半。尤其是水產品資源種類繁多,現有品種佔世界50%以上,水產品總量居全國第三位,人均佔有量居全國第一位。
⊙ 水資源
境內河流密布,水利資源豐富。
全省擁有29個水系,663條河流,內河長度達13569公里,河網密度之大全國少見。
水力理論蘊藏量1046萬千瓦,可裝機容量705萬千瓦,居華東之首。
⊙ 旅遊資源
全省人文薈萃,擁有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擁有一大批影響日益擴大的旅遊品牌,包括山與水完美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素有海上花園、音樂島美譽的鼓浪嶼,情系海峽西岸、凝聚世界華人的湄州媽祖朝聖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民俗風情獨具特色的泉州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福建永定土樓,著名的革命聖地上杭古田會址,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搖籃曇石山文化遺址,天下絕景、宇宙之謎的寧德白水洋奇觀,泰寧世界地質公園,漳州火山公園等旅遊品牌和一大批風景名勝區。全國第五大島平潭縣,島上海岸蜿蜒曲折,岸線達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為優質海沙灘,沙質細白,海水湛藍,獨具特色的自然風貌。福建又是著名的老區、蘇區,閩西、閩東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據地,當年中央蘇區有10個縣在福建,老區分布在62個縣(市)。 2009年2月27日,全省人口為3607萬人
根據人口抽樣調查統計,全省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人口城鎮化不斷提高,教育事業穩步發展,人口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家庭規模繼續縮小,婚姻關系穩定。
【人口增長】
2005年末,全省年末常住總人口為3535萬人,比上年增加24萬人,增長0.68%。全年出生人口40.9萬人,出生率為11.60‰;死亡人口19.8萬人,死亡率為5.62‰;人口自然增長21.1萬人,自然增長率為5.98‰。與上年相比,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基本持平。
2006年末全省年末常住總人口3558萬人,凈增人口23萬人。出生人口42.56萬人,出生率12.00‰;死亡人口20.39萬人,死亡率5.75‰;自然增長率6.25‰。
2008年末,全省總人口3604萬人,全年凈增人口23萬人。全年全省出生人口44萬人,出生率12.2%;死亡人口21萬人,死亡率5.9%;自然增長率6.3%。城鎮化水平為49.9%。
【人口性別構成】
根據人口抽樣調查統計,男性人口占總人口的50.4%,女性人口佔49.6%,人口性別比(女:100)為101.4,總人口性別比基本正常;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為115.7。
【人口城鎮化水平】
2008年末,全省城鎮人口179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9.9%;鄉村人口1806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0.1%。城鎮人口所佔的比重較上年的48.7%提高了1.2個百分點。
⊙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福建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漢族外,少數民族分布很廣,歷史悠久。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54個,漢族人口居多;53個少數民族人口為58.38萬人,佔1.7%。在少數民族人口中,畲族最多;達35萬人左右,佔全國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回族人口也在萬人以上。全省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寧德地區,其次為福州市,再次為泉州市,其中上萬人口的縣市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羅源、晉江、惠安、連江、周寧等。
⊙文化程度
2006年全省共有各類高校66所,其中,普通高校53所,成人高校13所,普通高校舉辦獨立學院(民辦)10所。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0.82萬人,在學研究生2.28萬人,畢業生0.46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5.17萬人,在校生46.13萬人,畢業生9.50萬人。 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23.01萬人,在校生57.18萬人,畢業生15.13萬人。普通高中招生27.41萬人,在校生78.04萬人,畢業生20.18萬人。初中招生52.37萬人,在校生165.03萬人,畢業生60.23萬人。普通小學招生41.24萬人,在校生269.
22萬人,畢業生52.61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3.52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 87.11萬人。 [編輯本段]福建經濟 (1)該地區生產總值
2008年全省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到10863.11億元,增長13%。其中,
第一產業增加值1157.75億元,增長4.8%;
第二產業增加值5415.77億元,增長15.2%;
第三產業增增加值4249.59億元,增長12.1%。
人均生產總值30132元,增長12.2%,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3.4%,上半年增長13.8%,前三季度增長13.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50元,實際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6180元,實際增長7.8%。
(2)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
產業結構繼續調整:
第一產業比重與上年比略減,
第二產業繼續保持增勢,
第三產業穩定發展。
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0.8∶49.2∶40.0調整為10.7∶50.0∶39.3。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4.6%,其中,服務價格下降3.0%。分季度看,一季度上漲6.3%,上半年上漲6.4%,前三季度上漲5.6%。商品零售價格上漲5.7%。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5.9%。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7%。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0.2%。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10.7%。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23.6%。福州、廈門、泉州三市房屋銷售價格分別上漲3.9%、2.7%和2.6%。
(3)財政收入
2008年全省財政總收入1516.33億元,比上年增加233.48億元,增長18.2%;全省財政支出1133.79億元(含中央專款和上年結轉等支出),比上年增加223.14億元,增長24.5%。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562.68億元,完成預算的74.1%,比上年減少128.25億元,下降18.6%;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576.61億元,比上年減少46.75億元,下降7.5%。
(4)農業
2008全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1965.01億元,比上年增長5.1%,增幅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糧食種植面積1815.41萬畝,比上年增加13.84萬畝,其中稻穀面積1291.83萬畝,減少11.21萬畝;煙葉種植面積100.92萬畝,增加6.47萬畝;油料種植面積161.04 萬畝,增加8.7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965.98萬畝,增加12.64萬畝。全年糧食產量652.21萬噸,比上年增加17.15萬噸,增產2.7%,其中稻穀508.81萬噸,增加7.81萬噸,增產1.6%。
(5) 工業和建築業
2008年全省工業增加值4755.45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39.06億元,增長16.7%。產品銷售率97.28%,比上年低0.60個百分點。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分別完成增加值202.27億元、2045.64億元和1626.36億元,分別增長2.8%、12.8%和22.8%。
中國名牌產品累計100個;新增地理標志產品8個,累計31個。中國名牌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數量均居全國第5位。福建名牌產品511個,累計1316個,增長28.2%。
(6)固定資產投資
2008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86.82億元,比上年增長22.3%,其中,城鎮投資增長21.2%,農村投資增長32.1%。
(7)國內貿易
2008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28.04億元,比上年增長2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6%。
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581.13億元,增長22.8%;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246.91億元,增長14.9%。
(8)對外經濟
2008年全省進出口總額848.3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出口569.86億美元,增長14.1%;進口278.46億美元,增長13.6%。出口比進口多291.40億美元,比上年增加37.09億美元。
⊙電話擁有率
2006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40.93億元,比上年增長21.0%。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7.93億元,增長9.1%;電信業務總量613億元,增長21.6%。電信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38.72億元,增長10.5%;實現利潤49.19億元,增長15.7%。新增固定電話交換機75萬門,總容量1941萬門;移動交換機容量2297萬戶,移動分組數據網容量197萬戶,移動簡訊中心容量2962萬條。新增固定電話用戶87萬戶,年末達到1486萬戶。新增行動電話用戶237萬戶,年末達到1539萬戶。年末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3025萬戶,比上年末增加324萬戶。全省電話普及率85.58部/百人。數據及多媒體用戶771萬戶,新增173萬戶,數據及多媒體用戶普及率達21.8%。寬頻接入埠304萬個,比上年底增加46萬個。
⊙ 廣播電視
廣播電台10座,中短波發射台和轉播台36座,調頻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89座,廣播節目85套,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6.99%;電視台10座,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15座,電視節目36套,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8.13%。有線電視用戶428.46萬戶,有線廣播電視網路干線總長12.46萬公里。省級衛星電視為福建東南衛視。
福建電視頻道:
1、福建電視綜合頻道;2、東南衛視;3、福建電視公共頻道;4、福建電視新聞頻道;5、福建電視電視劇頻道;
6、福建電視都市頻道;7、福建電視經濟頻道;8、福建電視體育頻道;9、福建電視少兒頻道、10、福建電視海峽衛視、11、福建電視國際頻道。 [編輯本段]福建交通:
⊙ 公 路
截止2007年底,該省公路通車里程為869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6公里,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里程8329公里,未達到二級路的國道400公里,省道2792公里;公路密度為71.6公里/百平方公里。
⊙ 航 空
福建目前擁有6個機場,
廈門高崎國際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泉州晉江機場;南平武夷山機場;龍岩連城機場;金門機場。
三明機場即將建成;即將在莆田建立機場。
福建交通
⊙ 水 運
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3245公里。全省共有生產性泊位52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78個,全省港口通過能力1.42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571萬標箱。。廈門港已躋身全國十大集裝箱港行列。開辟36條國際班輪航線,與世界70多個港口有貨運往來,還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商務關系。福州、廈門港與高雄港開通海上試點直航,福建沿海地區與金門、馬祖開展直接往來。
⊙鐵 路
2006年底,全省鐵路里程數1625公里,已擁有五條進出省鐵路通道,
運營鐵路:
鷹廈鐵路:
江西鷹潭至福建廈門,全長694公里,福建段長604公里,1954年開工,1957年建成;1986年8月26日開始電氣化改造,1993年12月26日,全線電氣化開通。
外福鐵路:
福建南平外洋至福建福州,全長186.6公里,1956年3月開工,1959年4月建成。2000年11月10日完成電氣化鐵路改造。
橫南鐵路:
江西橫峰至福建南平,全長470公里,1993年11月1日開工,1997年12月30日通車,計劃2009年10月完成電氣化鐵路改造。 [編輯本段]福建特產 福州特產:橄欖、福桔、龍眼、閩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
泉州特產:各種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烏龍茶(安溪鐵觀音)、老范志萬應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餞、泉州木偶頭、永春漆籃、人造花等。
漳州特產:水仙花、茶花、蘭花等「三大名花」和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菠蘿等「六大名果」;還有各種海產干貨、片仔癀、八寶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貝漆畫飾板、水仙花牌風油精,漳州布袋戲等。
廈門特產:各種亞熱帶瓜果、餡餅、魚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廈門珠綉、漆線雕、廈門彩塑、廈門瓷塑、香菇肉醬、廈門葯酒、海產干貨等。
南平特產:盛產筍干、香菇、 武夷岩茶、建甌板鴨、建蓮、北苑貢茶、閩北柑橘、根雕、竹木工藝品、政和功夫茶、建盞、錐栗、靈芝、南孚電池等。
莆田特產:荔枝、龍眼, 金沙薏米,仙游皮蛋,扁食,熗肉,莆田魯面,興化米粉,漆木碗,仙游木雕等。
龍岩特產:八大幹系列. 、河田雞、山麻鴨等。
三明特產:紅菇、沙縣小吃、沙縣夏茂冬酒、沙縣鄭湖板鴨、永安小吃,明溪肉脯干,尤溪管前金桔,寧化老鼠干、將樂擂茶、建寧蓮子、大田骨頭小吃系列等。
寧德特產:芙蓉李,古田食用菌、竹編,茶 葉,紅 曲,剪 刀等。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福建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屬於古越族的一支,被稱為「東越」。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與福建的閩族人融合,成為「閩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福建設閩中郡,第一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單位出現在中國版圖上。唐朝中期設福、建、泉、漳、汀5州。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為加強邊防;設「福建經略使」。始有「福建」一詞。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據閩成立閩國基本上奠定了後來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閩」 之稱,南宋時福建設l府5州2軍,府、州、軍為同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稱「八閩」。宋後基本延襲舊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設台灣府,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單獨設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縣6廳。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除府、州制,設省、道、縣三級制,幾經調整,至解放時止,全省設2市、7個行政督察區,共有67縣。1949年福建解放後,全省設2市、8專區,共有67縣。1951年,增設泉州、漳州2市,委託專署領導。此後20多年間,行政區劃又曾數次調整。開革開放以來,福建根據自己的特點,調整了行政區劃,地區改為地級市,形成市帶縣體制。至2o00年底,全省設9個省轄市,共有14個縣級市、25個市轄區、46個縣(含金門縣)。
② 2011年高考地理考點:人文地理部分
nalide
③ 港珠澳大橋建造的意義是什麼
1、港珠澳大橋是國家工程、國之重器,其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大橋建成通車,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極大縮短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間的時空距離;作為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里程碑之作,該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被英媒《衛報》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3、港珠澳大橋不僅代表了中國橋梁先進水平,更是中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建設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澳門和珠三角地區城市快速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
4、作為連接粵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港珠澳大橋將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它被視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脊樑」,可有效打通灣區內部交通網路的「任督二脈」,從而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等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和配置。
(3)港珠澳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工程開工建設。2017年7月7日,主體工程全線貫通。大橋在設計理念、建造技術、施工組織、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創新,標志著我國隧島橋設計施工管理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大橋將於10月24日9時正式通車運營。
2018年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儀式,宣布大橋正式開通並巡覽大橋。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總長約55公里,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東人工島位於港珠澳大橋水上橋梁和水下隧道的銜接部分,是大橋建設中的關鍵節點工程。
④ 介紹惠東人文地理的ppt
人口
編輯
2000年,惠東縣轄22個鎮。總人口713141人,各鎮人口:平山鎮118466、大嶺鎮105674、白花鎮57757、梁化鎮40736、稔山鎮64338、鐵涌鎮30312、平海鎮32259、港口鎮24414、巽寮鎮6997、吉隆鎮41066、黃埠鎮36436、鹽洲鎮14194、增光鎮20590、多祝鎮47635、新庵鎮5203、安墩鎮25495、松坑鎮6768、石塘鎮5016、高潭鎮9450、馬山鎮7094、寶口鎮5785、白盆珠鎮7456。(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截止2012年底惠東縣總人口92.03萬人,戶籍人口84.5萬人。惠東籍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華裔18萬餘人。[6]
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交通
編輯
水路
惠東縣地處西枝江中上游,有河道通惠州、博羅、東莞、廣州、河源、龍川。沿海港口可通香港、澳門、汕尾、汕頭、福建等地。[7]
公路
明、清時期,境內設有2個驛站:平山驛、平政驛。這條驛道由惠州經平山、平政(今吉隆)至海豐。[7]
民國時期,境內有5條沙土公路,總長143.9公里。大部分路基彎曲,路面狹窄、橋多木造,並且由於缺乏養護和戰亂的破壞,至建國前夕通車里程只有10.2公里。[7]
惠東LNG公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人民政府重視交通建設,特別是在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惠東公路建設迅速發展,各種車輛迅速增加,至1995年年底,惠東縣共有公路221條,可通車里程1612.8公里,養護里程1552.1公里,公路密度達每100平方公里47.7公里。陸路已形成以縣城平山鎮為中心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連結惠州市5個縣(市、區),有班車可通廣州、河源、梅州、深圳、香港、汕頭、汕尾、福建、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等地。縣內22個鎮277個管理區除鹽洲鎮西涌管理區外,全部實現通車。1995年惠東縣擁有各種機動車輛32704輛,其中客車2756輛,貨運汽車2653輛,其它機動車27295輛。海上運輸發展也很迅速,自1950年以來先後建成海運碼頭500噸級2個(鹽洲、半洲)、1000噸級2個(港口、鯉魚洲)、3000噸級2個(碧甲、亞婆角)。貨輪可直航全國沿海主要港口及港澳等地,有運輸船舶856艘,載重噸位9022噸。[7]
惠東范和港跨海大橋
縣城平山街道距深圳市90公里,距惠州市38公里,距廣州市153公里;距惠州機場17公里,距京九鐵路惠州站38公里,距汕頭特區240公里,海路距香港46海里。G15瀋海高速深汕段(深汕高速)、S20潮莞高速公路(廣汕公路)、S30惠深沿海高速公路及S21廣惠高速公路均穿境而過;海上運輸可直達閩、港、澳。國家級漁港港口港,有海關二類監管碼頭。距縣城15公里的惠州機場,可直航北京、杭州、無錫、徐州等大中城市。縣城每天有多班豪華巴士直通香港,僅需2小時車程。惠東已形成了以港口、高速公路為主體的立體交通網路,為貨物集散、與國內外大市場對接提供了優越條件。
鐵路
惠東火車站
廈深高鐵2013年12月28日正式通車,惠東作為沿途兩個縣級站點之一,同時啟用惠東火車站,火車站地址在惠東縣稔山石井村,距離稔山鎮鎮街約1.5公里,惠東站是一座客貨兩用車站,設置了2個站台:基本站台和2站台,還有一個貨車平台。連接一樓進站大廳的,是一個地下通道,可供乘客穿行至軌道的另外一側。因地下進、出通道合二為一,所以整體較寬,達到12.36米。佔地總面積將達400餘畝,站舍建築面積將達到8000多平方米,建築總高度20.7米。惠東縣開通3條公交線路與廈深鐵路惠東站實行無縫銜接,分別是「惠東站至鹽洲」、「惠東城南客運站至惠東站」和「惠東站至大嶺烏塘」公交線路。
經濟
編輯
概況
惠東縣農業經濟全面發展,糧食連年豐過時收;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初步建立起以電子、機械、建材、服裝、製鞋為重點,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交通、通訊、能源和市政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個體私營經濟初具規模,以黃埠、吉隆兩鎮為代表的個體私營製鞋業已發展成為惠東的支柱產業。
2014年惠東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40.2億元,增長1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1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216.2億元,增長18.4%;第三產業增加值182.9億元,增長9.5%。人均GDP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47503元,增長13.7%;三次產業結構從上年的10.1:48.6:41.3調整為9.3:49.1:41.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2億元,增長30%。
2013年,惠東製鞋業經受住了各種不利因素,製鞋業保持平穩發展勢頭:惠東縣6293個鞋企產鞋9.2億雙,總產值達到了278億元,鞋業稅收1.9億元。[8]
2013年惠東縣各鎮街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1、稔山鎮 51.87億元,增長23%;
2、平山街道 30.83億元,增長14.8%;
3、巽寮管委會 28.68億元,增長35.4%;
4、大嶺鎮 17.25億元,增長50%;
5、平海鎮 17.07億元,增長11%;
6、黃埠鎮 10.6億元,增長11%;
7、白花鎮 9.6億元,增長13%;
8、吉隆鎮 9.2億元,增長11%;
9、港口管委會 5.5億元,增長35%;
10、鐵涌鎮 4.9億元,增長50%;
11、多祝鎮 3.4億元,增長13%;
12、梁化鎮 2.2億元,增長35%;
13、安墩鎮 6283萬元,增長11%;
14、白盆珠鎮 5740萬元,增長11%;
15、高潭鎮 5556萬元,增長11%;
16、寶口鎮 4163萬,增長11%。
農業
農業在惠東縣國民經濟中居主要地位。民國38年(1949),農業總產值為2755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的86.9%。50年代前,境內農業經濟以種植糧食(水稻、甘薯)為主,經濟單一。農業生產由於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縛,加上水利設施缺乏,抗災能力差,耕作制度和生產技術落後,因而生產水平低下。民國38年(1949),水稻總產量5.18萬噸,平均畝產78.5公斤。[9]
1950年後,經過土地改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推廣耕作新技術和良種,治理水土流失,改良土壤,使糧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1956年,水稻總產量比1949年增長83.04%。[9]
1958—1965年,由於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刮「共產風」,農業生產在管理上強調集中統一,農業生產強調「以糧為綱」,分配上實行平均主義。「文化大革命」期間,開展農業學大寨,農村大搞「割資本主義尾巴」,視多種經營為「走資本主義道路」,不允許農民發展家庭林、牧、副、漁業生產,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致使農業生產下降,農村經濟一度萎靡不振。[9]
1979年以後,實施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調整農業結構,發展「三高農業」(高產量、高產值、高效益)。1985年,惠東縣農業總產值結構中,種植業比重由1980年的59.3%降至48.1%。90年代初重點發展商品蔬菜基地,1995年,種植業商品率76.58%,比1988年的48.62%增加了27.96個百分點。農村經濟由自給半自給逐步向商品化、社會化、基地化轉變,惠東縣農業總產值和主要農產品的年產量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95年,惠東縣農業總產值達10.67億元,比1949年增長37.7倍;水稻總產量18.83萬噸,平均畝產317公斤,總產比1949年增加35.3倍。[9]
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惠東境內的工業主要有:制鹽、製糖、釀酒、采礦、燒石灰、榨油、加工竹木、鐵器、造船等行業,均由私人開設,小型、星散,手工操作。除食鹽、礦產品、石灰銷往省內外,其它產品均在境內銷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廣東大埔縣人張氏在平海碧甲建廠開採石英砂,製造日用玻璃運銷香港。民國27年(1938),白花謨嶺人練義之與香港英商合夥開辦凌坑石礦公司,開採石灰石、燒石灰運銷香港,這是惠東中外合資辦工業的開端。[10]
20世紀50-60年代建立國營和集體所有制工業,同時組織恢復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生產,發展了電力、機械、冶金、建材、製糖、化工等現代工業。至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惠東縣工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582萬元增至7078萬元,占惠東縣社會總產值的13.0%,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9.8%。1979年後,貫徹執行「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工業生產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大批外國和港澳台商人進入惠東辦工業,鄉(鎮)、村辦工業迅速崛起,私營工業和個體工商戶應運而生、蓬勃發展。惠東縣已形成行業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至1995年年底,惠東縣工業企業有7189家,工業總產值451923萬元,占惠東縣社會總產值66.1%,占工農業總產值80.9%,其中重工業總產值91825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20.3%,輕工業總產值360098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79.7%;在工業企業總數中,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452家,總產值248552萬元,其中國有工業企業36家,產值17322萬元,集體工業企業336家,產值188331萬元,其他工業80家,產值42899萬元;村及村以下工業企業6737家,總產值203371萬元,其中村辦349家,產值30103萬元,聯戶390家,產值19981萬元,個體、私營5998家、產值153287萬元。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有外商投資工業總產值173107萬元,其中「三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工業企業69家,產值40126萬元;「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補償貿易)工業企業698家、產值132981萬元。[10]
1958年掀起全民大辦工業、全民大煉鋼鐵高潮,惠東縣鋼鐵師司令部調動城鎮居民、機關幹部、學校師生和農村主要勞動力4萬多人,上山挖鐵礦、砍樹燒木炭、砸鐵鍋、撬鐵門窗,在惠東縣各地壘高爐3744座,進行土法煉鋼鐵,大幹3個多月,產品全是廢品,勞民傷財,損失嚴重。[10]
商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惠東境內的商業均為私營,多為個體經營,少數為合股經營。1949年以後,才出現集體商業和國營商業,至1956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後,沒有了私營商業。1980年又開始出現私人經營商業。
⑤ 高一地理
(1)季風水田農業 熱帶企業化種植園農業
(2)水稻 水熱 沖積平原 勞動力 人口 種植水稻
(3)秦嶺-淮河 洪澇 乾旱
⑥ 關於珠海的地理問題
一、獨特的區位優勢
珠海是中國南方通往世界的門戶城市,東距香港36海里,南與澳門陸地相接;珠海是中國第二大口岸城市,2009年出入境人數近9000萬人,約佔全國出入境人數的25%;其中的高欄(深水)港是南中國主樞紐港。
珠海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中心城市。珠江三角洲是中國最富經濟活力的三大經濟圈之一,其GDP超過3100億美元,佔全國的比重達1/10,被稱為世界工廠。
即將建設的港珠澳大橋完工後,珠海市將成為唯一與香港、澳門陸地相連的城市。
二、廣闊的發展空間
珠海是中國最早設立的4個經濟特區之一,在過去三十年中,珠海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區域GDP年均增長13%。快速的經濟發展及廣闊的市場腹地蘊藏著眾多投資機會。
珠海是珠江三角洲中土地資源最為豐富的城市。城市區域產業定位清晰,東部地區(包括主城區)主要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西部地區擁有充裕的土地資源,主要發展先進製造業、港口物流業、現代農業及生態旅遊業。目前珠海市集中資源,重點建設「四大園區」—--高欄港經濟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航空產業園、富山工業園。同時珠海還擁有國家級的保稅區。
三、優美的自然環境
珠海是花園式海濱城市,生態環境優美,山水相間,陸島相望,氣候宜人,是全國唯一以整體城市景觀入選「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的城市,並擁有「國家級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2004年中國十大宜居城市」等眾多榮譽稱號;珠海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有大小島嶼146個,素有「百島之市」之稱。
珠海人均公共綠地21.4平方米,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100%,人均森林休閑旅遊面積70平方米以上,是少有的產業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現代城市。
四、良好的產業基礎
珠海經濟穩定快速發展,特別是工業產出發展迅速,2003—2009年,工業附加值復合年增長率達21%以上。我市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的以先進製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和以高增值服務業為重心的第三產業。珠海現有和重點發展的製造業產業集群有電子信息製造業、家電電氣製造業、航空產業、生物制葯和醫療器械產業、造船及遊艇產業、石油化工產業;同時力推軟體及服務外包產業、物流業、創意產業、商貿等服務業的發展。
五、一流的營商環境
珠海已形成完善的海陸空交通網路,是區域交通樞紐,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都能方便抵達。珠海位於亞洲機場最密集的區域,擁有珠海機場,2小時內可達澳門、香港、廣州、深圳等四大國際機場。珠海是南中國重要港口城市,其中高欄港是中國沿海主樞紐港之一。珠海擁有四通八達的公路網,開車2小時可達珠江三角洲大部份城市。珠三角城際軌道(客運)廣州-珠海段將於2010年底建成通車,廣州-珠海鐵路(貨運)將於2011年建成通車。港珠澳大橋已於2009年底動工,建成通車後,珠海到香港僅需半個多小時。
珠海金融體系完善,擁有包括摩根士丹利、東亞銀行、渣打銀行等7家外資銀行在內的50多家金融機構。
珠海市已建成了遍布全市的光纖和無線通信網路,全面普及了寬頻接入等互聯網服務。
作為最早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及得助於鄰近港澳的便利,珠海人的思想理念國際化程度高,商業氛圍濃厚。
珠海市政府辦事公開、公平、公正,擁有一支熟悉國際慣例的、專業盡責的公務員隊伍,對投資項目實行「一站式」審批服務,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高效服務。
六、明顯的人才優勢
珠海市具備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辦有大學園區,到目前為止,包括暨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在內的8所知名大學在珠海設立校區或分校;擁有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大學設立的多家產學研基地,並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組建有公共實驗室10家。同時,大學園區也可提供各類人才和職業培訓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撐。2009年底,珠海普通高校在校生9.9萬人。珠海市共有15所中等職業學校,按照人才需求方向開設專業,為企業提供各類技術人才。
同時,珠海也重視引進高級人才,為此制定了多項優惠政策。
珠海市勞動成本較低,平均工資低於許多沿海大中型城市。
七、高品質的生活
珠海擁有便利的生活娛樂設施,1998年獲得聯合國人居中心頒發的「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2007年又被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珠海有眾多購物商場和超級市場,著名的有法國家樂福、日本吉之島、萬佳等。珠海擁有5個符合國際標準的高爾夫球場。珠海還有2個大型溫泉中心,30多家三星級以上的酒店,眾多的世界各地風味餐飲企業等,其中僅日本餐館就有20多家。珠海設有2所國際學校。
珠海市已獲得「國家衛生城市」的稱號,有中山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暨南大學附屬醫院等多家大型醫院。
珠海治安良好,是中國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⑦ 中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徵 簡短概括 然後最好有表格
1、北京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部,是中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對外交往中心,中國最重要的陸路交通樞紐和航空交通樞紐之一。戰國時為燕國都城,故也稱「燕京」。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約有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它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簡稱為「新」。
3、陝西省,春秋戰國秦國的所在地,故簡稱「秦」。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絲綢之路起點,世界歷史名城,鍾馗劉海故里,華夏精神故鄉之一。古長安,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陝西臨潼是秦兵馬俑的故鄉。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4、山西省,西臨黃河,東臨太行山脈,位處黃土高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煤海」之稱,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因在戰國時代為晉國領地,故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山西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5、河北省因位於黃河北邊而得名,在戰國時期,河北的南部屬於趙國,北邊屬於燕國,所以河北又成為燕趙之地,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故簡稱「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石家莊市,北戴河與承德均為避暑勝地,唐山是新興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河北省是中國非常重要的農業大省、資源大省、交通樞紐、工業大省。
6、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南邊,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故簡稱「豫」,因居於天下之中,又稱「中州」和「中原」。河南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洛陽市、開封市、安陽市和鄭州市是中國八大古都中的四個。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又是一個前進中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新興的工業大省、經濟大省。
7、內蒙古自治區橫貫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簡稱「內蒙古」,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意思是「青色的城市」。是蒙古族的發源地,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稀土偖量世界第一。
8、遼寧省因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簡稱「遼」,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另有計劃單列市--大連市。有「鋼都」鞍山。
9、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也是中國的「光學之都」。
10、黑龍江省有著「北大倉」(糧倉)之稱,是中國最北和最東的省份,簡稱「黑」。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又稱「冰城」,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11、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簡稱「甘」或「隴」,古所轄地為甘州(現張掖市)和肅州(現酒泉市),是故甘肅。
12、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簡稱「寧」。
13、青海省因青海湖在其境內而得名,青海湖古代叫「西海」,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和鹹水湖,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也是中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14、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位於本區。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流與發展。簡稱「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15、雲南省是中國西南邊疆省份,同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簡稱「滇」或「雲」。雲南省有五十二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16、貴州省簡稱「黔」或「貴」,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聞名於世界的黃果樹瀑布位於離貴陽一百五十公里處的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自治縣。仁懷市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17、四川省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簡稱「蜀」或「川」,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成都市。
18、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被人們稱為「九省通衢」和「江城」,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19、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沙市,夏季氣溫高,是「七大火爐」之一。
20、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因從唐代開始設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為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故簡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南昌是「四大火爐」之一。 景德鎮是中外聞名的瓷都。上饒的三清山、圭峰則是世界自然遺產,九江有舉世聞名的廬山即世界文化遺產。
21、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簡稱「皖」,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22、山東省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故簡稱「魯」。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青島市。
23、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 。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現南京)、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也是副省級城市。 江蘇的經濟,建築和服務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24、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沿海的中段,簡稱「浙」(Zhè),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浙」諧音,是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寧波市。
25、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
26、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沿海,簡稱「粵」。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有「羊城」之稱,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里的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廣東集中了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GDP一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27、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因桂林在歷史上長時間為省會,故廣西的簡稱由此而來。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議所在地。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轄區組成的北部灣經濟區是連接中國與東盟的橋頭堡。
28、海南省是僅次於台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是中國最南端也是最年輕的省份。
29、台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對,是中國的寶島,簡稱「台」,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他們的祖先大部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居過去的,通用普通話、閩南話和客家話,風俗習慣和閩南差不多。最大城市為台北市,高雄市則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省級行政區名稱由來及簡稱
1、北京市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都,遼時為陪都,稱燕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期為都城。1928年設市,簡稱京。 2、天津市明初取天子津渡之間稱天津並設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設市,簡稱津。 3、河北省因位於黃河以北而得省名。元屬中書省,清為直隸,1928年始稱河北省,簡稱冀。 4、山西省位於太行山以西,春秋時為晉國,元屬中書省山西道,清為山西省,簡稱晉。 5、內蒙古自治區 清為內蒙古地區,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 6、遼寧省因境內有遼河而得名,清初為盛京,後改奉天省,1929年改遼寧省,簡稱遼。 7、吉林省因境內吉林城得省名,唐為渤海地,明為女真地,清末置吉林省,簡稱吉。 8、黑龍江省因邊境大河黑龍江得省名,清初為黑龍江將軍轄區,清末置黑龍江省,簡稱黑。 9、上海市相傳吳淞江近海一段古稱滬瀆,宋設鎮,始稱上海,1920年設市,簡稱滬或申。 10、江蘇省清初屬江南省,後取江寧(南京)和蘇州各一字,置江蘇省,簡稱蘇。 11、浙江省境內有大河錢塘江(舊稱浙江)得省名,唐置浙江東西兩道,始稱浙江,清為浙江省,簡稱浙。 12、安徽省西周時皖山(今桂山)附近為皖伯封地,清初取安慶和徽州各一字置安徽省,簡稱皖。 13、福建省唐代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設「福建經略使」,南宋置1府5州2軍,故稱八閩,因境內最大水系閩江,故稱閩。 14、江西省唐屬江南西道,宋屬江南東西兩路,元置江西行省,清為江西省,因其境內有大河贛江,故簡稱贛。 15、山東省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 明字置山東布政使司,清為山東省,簡稱魯。 16、河南省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古屬豫州,元代置河南省,簡稱豫。 17、湖北省位居長江中游,洞庭湖之北,清置湖北省,古代部分地區屬鄂州,故簡稱鄂。 18、湖南省大部分在洞庭湖之南,清置湖南省,因境內有大河湘江,故簡稱湘。 19、廣東省春秋戰國時為百越(粵)地,宋為廣南東路,明清為廣東省,簡稱粵。 20、廣西壯族自治區秦置桂林郡,宋為廣南西路,清為廣西省,1958年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 21、海南省三國時始稱海南,明設瓊州府,清為瓊崖道,1988年由廣東省分出獨立建立海南省,簡稱瓊。 22、四川省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北宋置川峽四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起為四川省,簡稱川或蜀。 23、重慶市隋唐屬渝州,1997年從四川省分出後,設中央直轄市,簡稱渝。 24、貴州省秦置黔中郡,唐置黔中道,明置貴州布政使司,清為貴州省,簡稱貴或黔。 25、雲南省舊以雲嶺以南得省名,戰國楚時為滇國地,元代置省,簡稱雲或滇。 26、西藏自治區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27、陝西省清為陝西省,簡稱陝或秦。 28、甘肅省秦置隴西郡,清置甘肅省,簡稱甘或隴。 29、青海省因境內有青海湖得省名,隋置西海,河源等郡,1928年建青海省,簡稱青。 30、寧夏回族自治區1928年置寧夏省,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 32、台灣省清初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置台灣省,簡稱台。 33、香港舊以運送莞香得地名,清代屬廣東省新安縣(今深圳市)。1842年後被英國佔領,1997年7月1日歸還中國,並設香港特別行政區,簡稱港。 34、澳門舊屬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16世紀被葡萄牙佔領,於1999年12月20日歸還中國,並設澳門特別行政區,簡稱澳。
⑧ 用幾句話介紹一下中國三十四個省得人文地理
省
名
簡
稱
地理位置
自然人文特徵
北
京
京
位於華北平原西
北部
是中國的首都,
也是全國的對外交往中心,
中國最重要的陸路交通樞紐
和航空交通樞紐之一。戰國時為燕國都城,故也稱「燕京」。
新
疆
維
吾
爾
自
治
區
新
位於中國的西北
部
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
其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烏魯木齊市,
約有
一百六十六萬平方公里,佔了整個中國面積的六分之一。
陝
西
秦
位於中國內陸的
腹地,
屬於黃河中
游和長江上游
春秋戰國秦國的所在地,
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安市,
絲綢之路起點,
世
界歷史名城,
鍾馗劉海故里,華夏精神故鄉之一。古長安,古代中國的
政治、
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陝西臨潼是秦
兵馬俑的故鄉。延安是著名的革命聖地。
山
西
晉
西臨黃河,
東臨太
行山脈,
位處黃土
高原
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有著「煤海」之稱,
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
得名,
因在戰國時代為晉國領地,
故簡稱「晉」,
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
原市,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
山西文物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河
北
冀
位於黃河北邊
在戰國時期,
河北的南部屬於趙國,
北邊屬於燕國,
所以河北又成為燕
趙之地,
在古代它的部分土地屬於冀州,
故簡稱「冀」,
人民政府所在
地是石家莊市,
北戴河與承德均為避暑勝地,
唐山是新興的中國優秀旅
游城市。
河北省是中國非常重要的農業大省、資源大省、交通樞紐、
工
業大省。
河
南
豫
大部分地區位於
黃河南邊
它是中國古代「九州」中的「豫州」,
故簡稱「豫」,
因居於天下之中,
又稱「中州」和「中原」。河南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逐鹿中原」,
方可「鼎立天下」。
洛陽市、
開封市、
安陽市和鄭州市是中國八大古都
中的四個。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又是一個前進
中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新興的工業大省、經濟大省。
內
蒙
古
自
治
區
內
蒙
古
橫貫我國東北、
華
北、西北
人民政府所在地呼和浩特市,
意思是「青色的城市」。
是蒙古族的發源
地,煤炭儲量居全國第一、稀土偖量世界第一。
遼
寧
遼
位於中國東北地
區,
南頻渤海與黃
海
省內有一條遼河而得名,
簡稱「遼」,
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沈陽市,
另有
計劃單列市--大連市。有「鋼都」鞍山。
吉
林
吉
位於東北平原的
中心
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也是中國的「光學之
都」。
黑
龍
江
黑
是中國最北和最
東的省份
有著「北大倉」
(糧倉)
之稱。
人民政府所在地哈爾濱市,
又稱「冰城」,
每年的元旦到春節期間,這里舉辦冰雕藝術節。
甘
肅
甘
地處黃河上游,
東
接陝西,南控巴
蜀、
青海,
西倚新
疆,北扼內蒙古、
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
古所
轄地為甘州(現張掖市)和肅州(現酒泉市)
,是故甘肅。
寧夏
寧
夏
回
族
自
治
區
寧
位於中國的西北
部
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銀川市。
青
海
青
位於我國西北地
區
因青海湖在其境內而得名,
青海湖古代叫「西海」,
是我國最大的內陸
湖和鹹水湖,
蒙古語稱「庫庫諾爾」,
意思是「青色的湖」。
也是中國
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簡稱「青」。
西
藏
自
治
區
藏
位於中國的西南
邊疆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即位於本區。
從公元七世紀開始就與內地在
政治、
經濟、文化等方面經常往來,促進了藏族、漢族兩民族之間的交
流與發展。
簡稱「藏」。
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
在藏語中是「聖地」
或「佛地」的意思。
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
日照時間長,
人們把
它叫做「日光城」。
雲
南
滇
位於中國的西南
邊疆
是中國西南邊疆省份,同緬甸、寮國、越南三國相鄰,簡稱「滇」或
「雲」。
雲南省有五十二個民族,
是中國民族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
雲
南省人民政府所在昆明市,
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也是聞名中外
的「春城」。雲南省大部分地區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貴
州
黔
位於中國西南的
東南部
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貴陽市。
中國最大的瀑布也是聞名於世界的黃果樹瀑
布位於離貴陽一百五十公里處的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自治縣。
仁懷市出產
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四
川
川
位於中國西南腹
地,
地處長江上游
因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
簡稱「蜀」或「川」,
人民政府所
在地是成都市。
湖
北
鄂
地處洞庭湖以北
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被人們稱為「九省通衢」和
「江城」,夏季氣溫高,是「四大火爐」之一。
湖
南
湘
位於洞庭湖以南
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縱貫全省,
故簡稱「湘」,
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長
沙市,夏季氣溫高,是「七大火爐」之一。
江
西
贛
地處長江中下游
南岸
因從唐代開始設江南西道而得名,
又因為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
故簡
稱「贛」。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南昌市,南昌是「四大火爐」之一。
景
德鎮是中外聞名的瓷都。
上饒的三清山、
圭峰則是世界自然遺產,
九江
有舉世聞名的廬山即世界文化遺產。
安
徽
皖
位於華東地區
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
墨、
硯,
簡稱「皖」,
古有徽州和安慶二府,
各取一字,乃為安徽。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合肥市。
山
東
魯
位於太行山以東
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
故簡稱「魯」。
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
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青島市。
江
蘇
蘇
位於中國華東地
區
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現南京)
、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
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
是著名的「六朝古都」,
也是副省級城市。
江
蘇的經濟,建築和服務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浙
江
浙
位於中國東南部
沿海的中段
境內最長的河為錢塘江,錢塘江曲折多彎,又名「折江」,
「折」與
「浙」諧音,
是為「浙江」。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
是我
國「七大古都」之一。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寧波市。
福
建
閩
位於中國東南沿
海的南段
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
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
另有一計劃單列市--廈門市,
位於福建省東南
沿海。
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
景點。而古老的泉州市是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名城。
廣
東
粵
位於中國南部沿
海
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
有「羊城」之稱,
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
改革
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廣東三大民系是指廣東漢族人里的廣府
人、
客家人、
潮汕人,
他們佔了廣東漢族人的大多數。
廣東集中了深圳,
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廣東
GDP
一直
保持全國第一,成為改革開放的領頭羊。
廣
西
壯
族
自
治
區
桂
南臨北部灣,
面向
東南亞,
西南與越
南毗鄰,東鄰粵、
港、
澳,
北連華中,
背靠大西南,
周邊
與廣東、
湖南、
貴
州、
雲南等省接壤
簡稱「桂」,因桂林在歷史上長時間為省會,故廣西的簡稱由此而來。
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議所在地。由南寧、
北海、
欽州、
防城港四市轄區組成的北部灣經濟區是連接中國與東盟的
橋頭堡。
海
南
瓊
位於中國最南端
是僅次於台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
簡稱「瓊」,
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
是中國最南端也是最年輕的省份。
台
灣
台
與福建省隔海相
對
是中國的寶島,
簡稱「台」,
島上居民以漢族為最多,
他們的祖先大部
分是從福建和廣東遷居過去的,
通用普通話、
閩南話和客家話,
風俗習
慣和閩南差不多。
最大城市為台北市,
高雄市則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
口。
香
港
港
地處珠江口以東,
與廣東省深圳市
相接
香港是國際重要的金融、
服務業及航運中心,
是繼紐約、
倫敦之後世界
第三大金融中心,
香港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系。
經濟自由度指數
居世界首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為全球最安全、
富裕、
繁
榮和生活高水平城市之一。
香港把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的優勢合二
為一,
以廉潔的政府、
良好的治安、
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
於世。素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天
津
津
位於環渤海經濟
圈的中心
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
近代北方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
一。天津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天津被譽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
極」。天津是夏季達沃斯論壇常駐舉辦城市。
澳
門
澳
北鄰珠海,
西與珠
海市的灣仔和橫
琴對望,
東與香港
相距
60
公里,
中間
以珠江口相隔
澳門是一個自由港,
也是世界四大賭城之一。
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門回歸
中國之後,
經濟迅速增長,比往日更繁榮,是一國兩制的成功典範。
其
著名的輕工業、
美食、旅遊業、酒店和娛樂場使澳門長盛不衰,
澳門成
為亞洲最發達、最富裕的地區。澳門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上
海
滬
位於中國大陸海
岸線中部長江口,
隔海與日本九州
島相望,
南瀕杭州
灣,西部與江蘇、
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
上海是一座新興的旅遊
城市,
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跡,
舉辦過世博會。
江南
的傳統與移民帶入的文化融合,
逐漸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上海早已
成為國際大都市,並致力於在
2020
年建設成為國際金融和航運中心。
⑨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有多長
港珠澳大橋抄海底隧襲道長度有5.6千米。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 全長6.7公里 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國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約5664米,由33節巨型沉管和1個合龍段最終接頭組成,最大安裝水深超過40米。
港珠澳大橋(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伶仃洋區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
(9)港珠澳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整體布局
港珠澳大橋分別由三座通航橋、一條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島及連接橋隧、深淺水區非通航孔連續梁式橋和港珠澳三地陸路聯絡線組成。其中,三座通航橋從東向西依次為青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以及九洲航道橋。
海底隧道位於香港大嶼山島與青州航道橋之間,通過東西人工島接其它橋段;深淺水區非通航孔連續梁式橋分別位於近香港水域與近珠海水域之中;三地口岸及其人工島位於兩端引橋附近,通過連接線接駁周邊主要公路。
⑩ 港珠澳大橋有多長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千米,主橋全長約29.6千米。為橋隧結合結構,包括一條長約6.7千米的海底隧道及兩個人工島。其中,海中橋隧主體工程(粵港分界線至珠海和澳門口岸段)由粵港澳三地共同出資建設;海中橋隧工程香港段(起自香港國際機場人工島,止於粵港分界線)由香港方面建設,三地口岸和連接線由三地各自建設。
(10)港珠澳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興建橫跨珠江口大橋的構想最初在1983年由香港合和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應湘提出,並將比較成形的方案定名為《興建內伶仃大橋的設想》。此方案得到珠江口西岸的珠海市政府的響應,1989年2月,珠海市開始籌劃伶仃洋大橋工程項目,並按照基建程序開展了伶仃洋大橋建設的前期准備,1997年12月獲國務院正式批准立項進行可行性研究,後因種種原因擱淺。
後來香港青嶼干線通車,加上新的香港國際機場位於大嶼山,胡應湘又提出香港應該善用青馬大橋等新落成的基礎建設;把大橋香港起點改為大嶼山,同時增加連接澳門(單Y方案)和深圳(雙Y方案)。
2002年11月,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訪港,明確表示支持興建港珠澳大橋的計劃。2003年開始,香港政府積極研究建設跨海大橋。在當年1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便提出興建連接香港與澳門和珠三角西部的大橋。
其指出粵港兩地特別是和珠江三角洲特殊的地理和人文關系,歷經二十多年發展實際上已經形成一個相互依存、功能齊全的大型經濟區,而單個城市的力量相對單薄,故要加強與區內城市的優勢互補,進而提升香港在整個地區的競爭力和地位。
這項大型建設計劃經過草擬與協商後,最後在2005年選擇了單Y方案,並且定名為「港珠澳大橋」。連接深圳的路段則改由深港西部通道連接。2006年12月,港珠澳大橋專責小組正式成立,專責小組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交通部、國務院港澳辦及粵、港、澳三地政府代表共同參與。
經過多個月的協商,於2007年2月達成協議,各地政府部門設置自己的入境口岸,即「三地三檢」;由於採用「三地三檢」而非「一地三檢」,毋須興建原來計劃面積達2.62平方千米的人工島,所以主橋工程總預算由500億大幅度地省減至約300億,相對西九龍站內地口岸區較少政治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