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資源科學數據中心
1. 能發下國家地理.科學新發現.金字塔.N.G.naked.science.pyramids.HDTV.MiniSD-TLF的種子或下載鏈接么
國家地理.科學新發現.金字塔.N.G.naked.science.pyramids.HDTV.MiniSD-TLF種子下載地址:
2. 國家地理研究所在哪
國家地理研究所在哪?
你所要找的應該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版研究所」,沒有權「國家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北京城區的北面,位於五環公路以南,中國音樂學院以北。地址是大屯路甲11號。
在全國各地也有實驗室或研究室,也有分支機構。
比如: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它位於新疆烏魯木齊市北京南路818號。
你可以直接用網路投稿,沒必要上門。如果你想郵寄考察所得物品,要先問清楚該給哪個具體部門,否則會浪費周轉時間。
3. 資源科學的歷史發展
本刊原名《自然資源》,1977年創刊,由郭沫若院長題寫刊名。最初僅為報道自然資源綜合考察成果的半年刊,且內部發行。1979年改為公開發行的季刊,隨著學科的發展,1989年改為雙月刊,其任務也由創刊初期的只是准確、快速地傳播自然資源綜合考察的信息和成果,發展成為研究和討論與自然資源分布、配置、利用有關的科學、技術問題的重要學術刊物,為推動自然資源綜合考察事業,以及資源開發利用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1998年,為適應21世紀國際資源環境科學發展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需求,原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經過充分論證,並報經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委批准,《自然資源》正式更名為《資源科學》。改名後,本刊迅速攀升為全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所刊載的文章絕大部分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國家攻關計劃以及國家有關部門重大或重點項目的研究成果,基本反映了中國「資源科學」界基礎性學科發展和最前沿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並且把培養跨世紀的中、青年資源科學人才作為重要的戰略任務來完成。
面對「資源科學」即將提升為一級學科的機遇和挑戰,本刊編委會進一步提出了新的戰略目標: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深化「資源科學」內涵,切實提高本刊的學術影響力,為建立和發展「資源科學」的理論體系做出新的貢獻,並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把本刊辦成在世界資源環境科學領域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刊物。
4. 哪位大神有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的賬號 我要寫論文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
http://www.resdc.cn/AchieveInfo.aspx?Id=29
去這個網頁下載使用申請表,按要求填寫、簽字、蓋章,提內交到會員容中心就可以下載了。
5.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秦嶺造山帶結構、演化與成礦
主要完成人:王宗起、閆 臻、閆全人、王 濤、李秋根、陳雋璐、王瑞廷、徐學義、向忠金、高聯達、張英利、代軍治、覃小鋒、吳發富、張宏遠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調中心、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勘查院
秦嶺造山帶構造單元的重新劃分和成礦預測
成果簡介:(1)以不同成因類型混雜帶構造—岩相剖析建立造山帶地層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秦嶺關鍵構造部位系列疑難地層中發現了古生物和同位素相互驗證的新時代證據,重建秦嶺造山帶區域地層時代格架,開創了造山帶地層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2)通過古陸緣盆地原型,結合構造相分析,創新造山帶結構和演化研究理論與方法,在秦嶺造山帶鑒別出增生與碰撞造山作用的標志性構造單元,建立秦嶺洋雙向俯沖、雙弧盆體系新模式,重塑秦嶺造山作用過程。(3)以礦床成因類型與構造環境對應性分析創立了區域成礦—構造同帶的概念,豐富了區域成礦學和勘查區劃部署的理論和方法,總結預測並勘查驗證秦嶺6條大型構造—成礦帶,獲得良好的找礦效果。在系列變質啞地層和疑難地層,如寬坪群、陶灣群、西鄉群、三化石群、碧口群、橫丹群、耀嶺河群等17個主要地層單位中發現古生代化石和相應的同位素年齡。
在系列變質啞地層和疑難地層,如寬坪群、陶灣群、西鄉群、三化石群、碧口群、橫丹群、耀嶺河群等17個主要地層單位中發現古生代化石和測得相應的同位素年齡
汶川地震地質災害綜合調查與減災關鍵支撐技術研究
主要完成人:殷躍平、張永雙、伍法權、王運生、胡新麗、王軍、吳樹仁、姚鑫、孫萍、邢愛國、李洪濤、唐文清、方慧、蘇生瑞、王濤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四川省地質調查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
成果簡介:殷躍平、張永雙研究員團隊採用多學科理論和技術手段,開展了汶川地震地質災害綜合調查與減災關鍵支撐技術研究,取得如下重要創新性成果:(1)集成創新地面測繪、綜合物探和InSAR技術,提出了強震區逆沖型活動斷裂和地震破裂安全避讓公式,系統調查和總結了地震地質災害與活動斷裂的關系。(2)首次開展斜坡地震動監測和地脈動特徵測試,結合大型振動台試驗,獲得了山體斜坡地震動放大規律,提出了豎向地震力對山體穩定性的放大效應。(3)建立了基於星、空、地一體化應急調查技術的汶川地震災後快速編圖與評估方法,為地震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災後重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支撐。(4)運用風洞試驗和環剪試驗揭示了汶川地震滑坡高速遠程滑動的氣墊效應和液化機理,建立了震後高位泥石流早期識別指標。上述成果及時指導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等地震災區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災後重建,顯著提升了我國高山濃霧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
地震破裂垂直位移與影響帶寬度的關系
地震地表破裂特徵及其影響帶寬度
大光包滑坡無人機航空三維影像
汶川地震第二時程(40~70s)大光包滑坡模擬結果
無人機航拍綿竹市清平鎮文家溝泥石流全貌影像
6. 如何申請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數據中心數據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數據共享管理暫行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簡稱「中心」,下同)所獲取或管理的數據作用,有效保護其產權,規范數據管理,並加快我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共享進程,提高科學研究與管理水平,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數據共享管理暫行條例》(簡稱《條例》,下同)。
第二條 《條例》所稱的數據是指「中心」受中國科學院或國家有關部門委託獲取、處理和集成的各類相關資料庫,不包括原始遙感數據、原始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原始基礎地理信息、原始部門觀測數據等。數據來源必須符合中國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三條 《條例》所稱的數據共享是指依據國家相關政策、法律和標准,實現數據的流通和使用。
第四條 中國科學院內資源環境科學數據的提供者、管理者和院內外所有數據使用者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五條 「中心」管理委員會審議在數據共享和管理過程中的爭議事項,授權「中心本部」監督本條例的執行。
第二章 數據的管理
第六條 「中心」按數據共享級別對數據進行分類管理。數據共分4類:
I:可直接共享數據。
Ⅱ:按用戶要求加工後的數據。
Ⅲ:不直接提供但可在集中共享環境中使用的數據。
Ⅳ:非共享數據。
第七條 所有數據按保密性質分為公開和涉密兩類。涉密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規定進行劃分與管理。
第八條 「中心本部」負責數據中心的數據集成管理和共享服務;「分中心」負責各自專題數據和區域數據的集成管理和共享服務。
第九條 「中心」應對數據質量進行檢查,符合要求方可入庫。
第十條 「中心」提供共享的數據必須經過標准化、規范化處理,並附有元數據和數據字典。
第十一條 「中心」通過網站、媒體等形式及時發布共享數據信息,包括但不限於數據簡介、共享方式、獲取途徑、使用規定等內容。
第三章 用戶的管理
第十二條 用戶分級
數據用戶類型劃分為5級,分別為:
1級——「中心」(包括「中心本部」、「分中心」)掛靠單位;
2級——中國科學院所屬其它研究所;
3級——國內科研、教育單位及其它非盈利性機構;
4級——國內其它用戶
5級——國際用戶
第十三條 針對國際用戶的數據共享管理條例另行制定。
第十四條 「中心」通過用戶管理信息系統對用戶進行管理,包括用戶的身份認證、數據申請和使用記錄、信息反饋等。
第十五條 用戶必須通過注冊登記獲取唯一的身份認證代碼後才能擁有數據使用申請權。注冊登記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用戶姓名、身份證號碼、所在單位名稱、聯系方式、個人用戶/單位用戶等。
第十六條 用戶申請使用數據時,必須真實填寫數據使用申請表、簽署數據使用許可合同書。
數據使用申請表由「中心本部」編制,統一發放到「分中心」。申請表內容包含用戶名稱、身份認證代碼、詳細數據需求描述、使用目的等。
數據使用許可合同應包括如下條款:
(1) 可使用方式、許可權、期限;
(2) 許可使用的報酬、辦法;
(3) 許可合同期間新產權的歸屬;
(4) 違約責任;
(5) 雙方認為需要約定的其它內容。
第十七條 各級用戶可通過「中心」網站或其他方式提出數據使用申請。區域數據或專題數據的使用可向「分中心」申請。
第十八條 用戶可在「中心」網上瀏覽、查詢和下載數據資源,用戶網上操作許可權在數據使用許可合同中規定。
第十九條 共享數據及用戶界定
所有可共享數據對1級、2級用戶免費提供,其他用戶根據共享級別區別對待,見下表(具體收費標准另定)。
第二十條 數據使用收費分為生產數據的成本費和提供數據共享的服務費。
第二十一條 數據生產成本費和服務費收取辦法另行制訂。
第二十二條 用戶對數據有特殊需求,「中心」可按用戶訂制要求加工處理,所需費用由雙方協商確定。
第二十三條 所有用戶對「中心」提供的數據,只享有有限的、不排他的使用權。
第二十四條 用戶不得有償或無償轉讓其從「中心」獲得的數據,包括用戶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單位換算、介質轉換或者量度變換後形成的新數據。
第二十五條 用戶不得直接將其從「中心」獲得的數據向外分發,或用作向外分發或供外部使用的資料庫、產品和服務的一部分,也不得間接用作生成它們的基礎。
第二十六條 用戶從「中心」獲得的數據用途必須與數據使用許可合同中規定的一致,需要改變用途時必須重新申請和簽署許可合同。
第二十七條 單位用戶從「中心」獲得的數據,可以在簽訂使用許可合同單位的內部分發;可以存放在僅供本單位使用的區域網上;但不得與廣域網、互聯網相連接。
第二十八條 用戶在使用數據產生的一切成果中必須標注數據來源,並應當將該成果提交一份到「中心」存檔。
第二十九條 用戶發表論文時必須引用數據提供者指定的相關論文,並在中文論文首頁的「基金項目」中或在英文論文「Acknowledgment」中說明「數據來源: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免費)提供」。
第三十條 用戶有義務及時將數據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反饋到「中心」。
第四章 罰 則
第三十一條 對違反本條例者,「中心」管理委員會可根據情節輕重責令其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停止向其提供數據服務,並向所在單位通報。如有嚴重違規或違法者,將根據國家相應的法律規定進行追究。
第五章 附 則
第三十二條 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數據的管理和共享按《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路數據共享和管理條例(暫行)》執行。
第三十三條 「中心本部」和「分中心」依據本條例收取的各種費用由其自主用於運行和發展。
第三十四條 「中心本部」、「分中心」可依據本條例制定實施細則。
第三十五條 本條例由院資環局委託「中心本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六條 本條例自院資環局批准之日起施行
7.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截至2014年底,地理資源所共有在研項目/課題1160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5項、承擔課題30項,主持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重大項目1項、課題9項,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課題18項,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7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1項、課題7項、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2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大研究計劃項目2項、重點項目18項、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1項、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1項、面上項目205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4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2項、課題10項,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創新集群及重要方向項目15項,中國科學院STS項目14項,中國科學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2項;承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衛星及應用產業專項項目2項,科學技術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4項、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外交流國際合作項目5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承擔經費在100萬以上國家部委委託項目14項、與地方政府合作項目48項。
2014年,地理資源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11項。其中,第一完成單位的成果「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國家平台構建、關鍵技術與應用服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完成單位的成果「南海及周邊地區遙感綜合監測與決策支持分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毛烏素沙地砒砂岩固沙造田技術研究應用及其生態改善作用」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重金屬污染農田污染物阻隔技術集成及應用」獲北京市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2014年,地理資源所共發表論文1805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錄論文750篇,中國國內刊物913篇,EI、ISTP及其他國外刊物論文142篇。出版學術著作(地圖集)50部,獲得受理和授權專利24項,獲得計算機軟體著作權60項,完成區域(全國)發展規劃31項。19份咨詢報告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或被中辦、國辦刊物採用。 地理類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是地球信息科學領域的學報級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以地球系統信息流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地球信息機理、地球信息認知方法、地球信息時空圖譜、「數字地球」戰略以及全球變化等科學問題為研究內容的原創性學術論文、創新型工程應用論文以及相關評論與簡訊;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資料庫(CSTPCD,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其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總排序和學科排序逐年上升。在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中,《地球信息科學學報》已躋身於先進期刊之列,2010-2013年連續3年影響因子排名測繪科學技術學科領域第二名。
《地理學報》是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學報級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並有較大應用價值的地理科學論文。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地理學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交叉學科的具有創新意義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以及對地理學應用和發展有指導性的研究報告、專題綜述與熱點報道等。2008年影響因子達到2.246。 資源類 《自然資源學報》是由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自然資源科學研究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報道自然資源學科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自然資源的數量與質量評價、自然資源研究中新技術與新方法的運用、區域自然資源的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等研究成果,綜述和簡要報道中國國內外自然資源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自然資源學報》連續7次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08年和2011年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12年被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和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評為2012年度「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2006—2011、2013年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項目資助。
《資源科學》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刊登資源科學領域具有創新性的論文,報道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相關的學術評論,介紹學科的前沿動態,為建立和發展資源科學理論體系、促進中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資源管理服務。
8. 動物資源科學
主要還是看你學的哪些內容哪些學科,學動物醫學的能,你這個沒怎麼聽說過……
9. 國家地理的科學考察部是怎樣的部門
《家理》科院轄編輯部自行編排內容新穎強科研考察隊伍《華夏理》跟美《家理》版權合作90%內容翻譯兩本雜志科性都強都作理者錯選擇 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