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地理優勢論文
❶ 中國的貿易地理因素
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實施沿邊對外開放以來,中國邊境貿易猶如異軍突起,迅速發展。與此同時,邊境貿易的發展也促進帶動了中國沿邊地區經濟和社會的超前發展。邊境貿易這種超常規發展的局面,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特殊的政策環境、採取特定的貿易形式與方式等有利的國際地緣經濟環境下實現的。以中俄邊境貿易為例,黑龍江省邊境地方貿易從1988年到1993年進出口總額增長了90倍,1993年達到21億美元,該指標使占該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例由1987年的2.4%增加到69%,也使之中國對(蘇)俄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87年的0.8%增加到27%,居中國各省邊境貿易之首。中俄邊境貿易的特殊歷史環境條件,即指80年代中蘇剛剛恢復邊境貿易,蘇聯的解體與俄羅斯獨立、因其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消費品嚴重短缺,鋼材、木材、水泥、化肥、機械設備等生產資料相對過剩;中俄雙方都存在外匯短缺,兩國都採取了特殊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邊境地方貿易發展,以特定的易貨貿易方式進行商品交換,中國以其商品優勢即以日用工業品、農副產品換取俄方生產資料,形成了高額差價,而獲得令人滿意的比較利益。然而時過境遷,中俄邊境貿易獲得高額價差的特定歷史條件已不復存在,俄方可供易貨的長線商品貨源急劇減少,加之其他條件與因素的變化,使中俄邊境貿易1994年出現急劇滑坡。其他邊境貿易區也有類似現象。這種狀況迫使我們思考制約中國邊境貿易發展的種種復雜因素,既有境外方面的因素,又有國內因素,同時還存在著中外雙方共同的制約因素。一、制約邊境貿易發展的境外因素1.風險性的存在。獨聯體國家國內政局動盪、經濟狀況惡化,使中國與獨聯體國家的邊境貿易存在著風險。這種風險,既有政治上的又有經濟上的。比較而言,政治上不安定帶來的風險還是較小的,因為政治上不安定其主流不在於政治方向上的斗爭,而主要集中表現在對改革措施、方法上的分歧。尤其是這些國家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採取某些限制邊境貿易的政策,或通貨膨脹,有可能將邊境貿易的利潤減少到所剩無幾。2.境外復雜的社會環境。以緬甸為例,緬甸北部地區,多種政治勢力並存,社會環境復雜,這種局面在一定時期內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上緬甸北部的克欽邦,克欽獨立軍是一直從事反政府武裝斗爭的主要武裝力量。撣邦是緬甸最大的民主自治邦,境內有近30個民族,長期活躍著反政府武裝,又是緬並武裝的主要活動地區,祖國大陸解放後國民黨軍隊殘部亦盤踞於此,長期處在武裝割據狀態。緬甸這種復雜的社會環境,對中緬邊境貿易產生一種潛在的消極影響。3.走私販毒活動有機可乘。緬、泰、老三國接壤地帶是當今世界最大「金三角」毒品原料基地。中國西南地區邊境貿易的開展,使境外邊民入境頻率高、隨意性強,增加了邊境貿易管理的難度,使該邊境地區走私販毒和其他犯罪活動有機可乘。雲南德宏州與緬甸邊境有64條陸地通道、28個渡口,民間往來山間小道不計其數;東線寮國和越南與中國接壤地區也不乏毒品走私通道,也在某種程度上干擾邊境貿易的正常進行。4.國際市場競爭強烈。周邊國家市場存在著強有力的國際競爭與挑戰,無論是在獨聯體邊境貿易市場還是在蒙、緬、老、越等邊境貿易市場,中國邊境貿易出口商品面臨著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對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的優質商品已進入這些市場。在緬甸市場,泰國的味精已擠走中國味精;日產低價鍍鋅鐵皮正在擠走中國同類商品;日本、韓國的電冰箱、彩色電視機,己使中國的蘭花牌電冰箱、山茶牌彩色電視機處於滯銷狀況。5.強化關稅手段,提高出口商品價格。俄羅斯政府1993年以來陸續出台一些法規和法令,對外國企業和商人征稅過高,規定過嚴,迫使中國駐俄一些公司與合資企業不得不破產或撤回國內,影響了其在俄投資和經商的積極性,俄羅斯不斷提高進出口關稅,特別是出口關稅近兩年平均提高15%—30%;新近又全面提高進口關稅,食品、蔬菜、服裝、鞋帽、輕工產品的進口稅率比國稅率平均提高5%。俄羅斯強化關稅手段,使俄方合作夥伴的支付能力日趨減弱,造成合同履約率很低,合作信譽下降。另外,近年俄羅斯幾次大幅度提高原材料商品價格,對出口原材料實行配額和許可證限制,必然導致以易貨貿易為主的邊境貿易障礙增大,貿易企業的利潤減少。6.邊境貿易中存在著不穩定和不可預測的因素。獨聯體等國家經常出現一些不穩定和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既有來自中央的,也有來自地方的。例如,俄羅斯宏觀經濟不穩定,經貿政策多變,市場商品價格上漲,1993年7月俄羅斯宣布貨幣改革的新措施,使中方蒙受重大損失。從微觀看,企業自身困難加重,難履約,對中方夥伴回貨、償還不及時。二、中國國內制約因素1.對外經貿政策的調整。近年來中國實行匯率並軌、稅制改革和配額許可證管理,抵銷了前些年邊境貿易享受的特殊優惠政策。對於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用於補償工資的進口商品、過去國家視同西方支付的貨幣工資而免收關稅和增值稅,現在也按17%證收增值稅,使工程承包與勞務輸出普遍發生虧損。同時,對化肥、鋼材、石油等大宗商品恢復了配額許可證管理,實際上取消了邊境貿易開放經營的政策。2.通貨膨脹影響。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中國通貨膨脹漸趨加重,國家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控制了投資規模,致使鋼材等生產資料市場需求減少,從俄羅斯進口的大量鋼材和建築機械價格下跌,嚴重積壓,造成邊貿企業資金周轉困難、短緊,而影響邊境貿易的繼續開展。3.缺乏對邊境貿易市場的研究。對周邊國家邊境貿易市場研究不夠,信息不靈,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波動難以駕馭。特別是周邊國家經貿政策和政治形勢變化頻繁,使邊境貿易合同難以履約,增加了邊境貿易的難度。4.邊境貿易的發展出現嚴重混亂和失控。前一階段各級政府對邊境貿易的管理和監督跟不上邊境貿易的發展。例如,黑龍江省的委託代理公司最多時達到8000多家,僅黑河市就有2000餘家,不少業務人員素質低下、進口貨物競相抬價,出口貨物競相壓價,造成肥水外流。由跨國邊境旅遊帶動的民貿,大多數出口商品沒有通過應有的商品檢驗,致使大批假冒偽劣商品流出國門,嚴重損害了中國商品的信譽。5.邊境市縣在邊境貿易繁榮的形勢下,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邊境市縣在經濟上過於依賴邊境貿易,致使邊境貿易成為影響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旦邊境貿易受阻出現滑坡,其經濟很快就出現蕭條。這樣,邊境縣市不具有自己的優勢產業,沒有形成出口商品生產基地,不但影響其經濟發展,也間接影響邊境貿易的發展。6.各邊境貿易公司各自為戰,分散經營,不能形成整體合力。甚至在邊境貿易中互不配合互相拆台。許多邊貿公司不懂國際商貿慣例,簽約多、履約少。7.中國加快全方位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為沿邊地區創造了發展機會,同時也增加了發展的難度。地區競爭加劇,會減弱邊境地區的優勢。因為現代意義的開放,已不局限於沿邊的特定地域,也不單純表現為由沿海、沿邊向內陸的梯度開放。中國實行的全方位開放,意味著與世界經濟溶合度的加強。海關、口岸等本屬於沿海或沿邊地區的東西,也相繼設置於內地。從這個意義上說,國門已移向國內。這使沿邊地區以口岸為中心形成的區位優勢受到影響。另外,隨著現代貿易的發展和層次的提高,以及現代國際金融制度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國際貿易也不局限於特定地域和有形市場,消除了時空的障礙。這些都會使沿邊地區形成的地緣優勢逐漸減弱。因此,沿邊地區發展不能滿足十一般的初始優勢,應盡快將其區位優勢發展為功能優勢,重點發展口岸城市,以其作為增長點,提高邊境地區發展的整體水平和實力;把靜態優勢發展為動態優勢;把地緣優勢發展到境外參與競爭的優勢。三、總體上的雙邊制約因素1.運輸問題一直是阻礙中國與周邊國家開展邊境貿易的瓶頸。西南邊境貿易區及其毗鄰的緬甸、寮國交通運輸條件較為落後,勢必影響本區雙邊邊境貿易的發展。俄羅斯的獨立,使其西伯利亞的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發生很大變化,同時也造成該地區對外經濟聯系的通道受阻。蘇聯的解體與俄羅斯獨立使西伯利亞鐵路被切斷,該鐵路干線通過哈薩克境內有190公里;中西伯利亞鐵路(庫斯塔奈—巴爾腦爾)在哈境內有1000公里;南西伯利亞鐵路(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巴爾腦爾)全長1860公里,在哈境內為1380公里,這樣,因西伯利亞鐵路通道受阻,造成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同中國邊境貿易不能正常交貨,運費大幅度提高。中俄兩國政府於1995年6月已簽署建設黑龍江大橋的協定,隨著該橋的建成,黑河口岸與布拉戈維申斯克口岸的經貿聯系將更為便利。2.支付與結算方式問題是影響中俄邊境貿易而長期未得到妥善解決的一大障礙。3.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雙邊的邊境貿易中,雙邊的邊境貿易公司有些經營者急功近利,注重短期行為,經營秩序混亂。更有甚者,倒賣偽劣商品,不僅損害了國外消費者利益,也損害了本國商品信譽。通過邊境貿易進出口的商品存在著嚴重的質量問題。4.中俄兩國自1994年實行因公普通護照簽證以來,辦理簽證手續繁雜,尤其是俄方沒有嚴格按中俄兩國政府的協定辦理中方人員赴俄的簽證,俄方辦理簽證時間長、費用高,造成中方經貿人員入境困難,赴俄驗貨不能,催貨無路,索賠不成。例如,1994年1—4月份,綏芬河口岸中方出境人數僅為俄方入境入數的10.9%;黑龍江省赴俄及獨聯體各國的經貿人員只相當於1993年同期的15%。5.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後。中國與周邊國家邊境口岸雖然已初具規模,但隨著邊境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一些口岸基礎設施明顯落後於邊境貿易發展的需要,交通不便,通訊困難,倉庫貨棧不足,交易場所簡陋,衛生檢疫手段落後。總之,上述因素均從不同角度制約著中國邊境貿易的發展
❷ 分析中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有什麼特點,對中國經濟是好是壞,為什麼
也就是說,從地理上講,中國貿易夥伴的分布。
比如說,「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1772.9億美元,美國次之,雙邊貿易額1696.3億美元,中日雙邊貿易額1678.9億美元。」就是描述中國貿易地理方向的:主要朝向歐洲,其次是美國、日本等。
❸ 初中中國地理優勢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小論文300
地形特徵:地勢東西差異大,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東部平原、丘陵面版積廣大,長江中下權游平原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河汊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國最大的丘陵,大多由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間分布,「南嶽」衡山、廬山、井岡山等眾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嶺地區岩漿岩分布廣泛,是我國有色金屬礦產的集中分布區;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天府之國」之稱;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區,山間「壩子」是當地主要的 耕作區;橫貫山脈和南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台灣玉山主峰為我國東南沿海最高峰
❹ 要寫一篇關於中國中葯出口的貿易地理分布以及原因分析的論文
這個應該對你有幫助
❺ 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特點及未來趨勢分析 論文該怎麼寫啊
說先就是以中國對外貿易為檢索詞,多收集一些相關資料。
然後樓主就需要對專資料進屬行仔細分析和解讀了。
同時樓主要擬定一個綱領來完成,主要就是寫對外貿易的現狀、特點,並結合其發展趨勢,來分析其未來的發展規劃。
很好搞定的。
❻ 寫一篇主題與國際貿易地理有關的論文
(一)對外貿易地理方向
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又稱對外貿易地區分布或國別結構,內是指一定時期內各個國容家或區域集團在一國對外貿易中所佔有的地位,通常以它們在該國進出口總額或進口總額、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國出口商品的去向和進口商品的來源,從而反映一國與其他國家或區域集團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程度。一國的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經濟互補性、國際分工的形式與貿易政策的影響。
(二)國際貿易地理方向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亦稱"國際貿易地區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國或各個區域集團在國際貿易中所佔的地位。計算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額在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也可以計算各國的進出口總額在國際貿易總額(世界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
由於對外貿易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發生的商品交換,因此,把對外貿易按商品分類和按國家分類結合起來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結構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結合起來,可以查明一國出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去向和進口中不同類別商品的來源,具有重要意義。
❼ 比較優勢理論與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論文!
比較優勢理論與中國來貿易結構轉換源中國對外貿易總量迅速擴張的同時,結構上也出現相應變化。然而,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存在著一種「悖論」,即貿易結構的升級與其比較優勢的演進似乎不相關,並且貿易結構的高度化並沒有帶來貿易條件的改善。這就引發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參與國際分工與貿易還要不要遵循比較優勢原理;二是中國在新的貿易格局下如何進一步實現貿易結構的升級。.內生比較優勢理論是現代國際分工與貿易分析的基石,本書在此基礎上立論闡釋,指出中國對外貿易格局的轉換必須基於比較優勢的內生演進。整合先天比較優勢與後天比較優勢,實現各類優勢的動態嫁接和空間重組,從而促進中國比較優勢的內生演進與對外貿易結構的轉換
❽ 急求中國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的文獻綜述,主要提示一下思路和相關文獻,3000字怎麼完成!
國際問題就是邊疆咯,分析北邊的俄羅斯(詳),西邊的中亞小國(略),內南邊的印度,菲律賓容等(略),還要單獨分析海上的貿易和出海口的問題。急求中國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的文獻綜述,主要提示一下思路和相關文獻,3000字怎麼完成!
❾ 國際貿易地理論文怎麼寫啊,關於中國與埃及經濟貿易的,急求啊、、、1000-2000
國際貨易是跨越國界的商品和服務的變換活動。任何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是在具體特定的地理環境下進行的。地理環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類,以下分而論之。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特徵、氣候條件、水文狀況、自然資源的豐歉與分布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對一個國家和地區長期貿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貿易行為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中緯度地區的島國如日本,氣候適中、海運便利,這些成為其發展貿易的有利條件,但國土狹窄、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極其貧乏的礦產資源,又是制約其工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權衡利弊,日本人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制定了"教育、科技、貿易"這一立國的基本國策。特別是在二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揚長避短,執行了一條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政策。利用其便利的海運(全國有1085個港口集中分布於三灣-海地區,其中有100多個是對外貿易港,它們往往也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和大城市),形成"臨海型"的工業布局。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級產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業製成品,使其"出口主導型"的經貿戰略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到60年代末,日本國民經濟總值僅次於美、原蘇聯;到80年代初,超過原蘇聯僅次於美國,且保持至今。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事實,充分說明日本人在正確認識自身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成功的運用了貿易立國的基本國策,並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創造了輝煌的經濟奇跡。
相反,在高緯度和低緯度的內陸山區,因氣候惡劣,交通閉塞,往往造成經貿的長期落後。如橫跨赤道的非洲大國扎伊爾和緯度偏高的亞洲內陸國家蒙古,雖面積廣闊,資源豐富,但經濟卻長期落後。原蘇聯解體後,經濟原本較為發達的各加盟共和國之間傳統的交通聯系被打亂。外高加索三國(喬治亞、愛沙尼亞、亞美尼亞)經北高加索到俄羅斯的鐵路幾乎中斷,一部分勉強可使用的公路也無法保證運輸安全。中亞五國地域遼闊,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但因交通不暢,使經濟難以發展。為了把資源推向國際市場,發展經貿,解決交通出路刻不容緩。1993年5月,上述8國代表聚會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共同商討地區交通發展問題,通過了歐洲經裏海、跨越高加索到中亞的"歐亞運輸走廊"計劃(TRACECA)。該計劃的實施,使參加國受益匪淺,因而成員不斷擴大。1998年巴庫國際會議又把復興古老的絲綢之路作為擴展TRACE計劃、加強歐亞大陸交通和貿易合作的象徵,為歐亞大陸中部各國經貿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氣候類型,直接影響國際貿易中的商品運輸,各國的港口有的可全年通航,有的則冬季封凍,船舶不能停靠。如俄羅斯,雖有廣闊海域,海岸線漫長但均因緯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特殊的摩爾曼斯克港),封凍期漫長,利用率極低。中南半島及印度半島各國大部分屬有明顯干濕季的熱帶季風性氣侯,因而在簽訂業務合同,決定裝運期時,要根據商品的性質選擇季節。如雨季不宜裝運易潮、易霉變的商品;夏季不宜裝運易融化物品,如瀝青、浸酸羊皮等。否則,將造成不應有的損失。某年夏季,我國某公司出口一批瀝青到西非,用多層牛皮紙包裝,走蘇伊士運河航線,當船行至紅海時,瀝青開始融化。紅海氣溫高,鹽度大,表層水溫達32℃,鹽度40%左右,為世界上溫度和鹽度最高的海區之一。高溫使融化的瀝青透過紙袋粘附在貨倉里,當船入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到大西洋時,沿途氣溫有所下降,使粘在貨倉里的瀝青又凝固起來,到達目的地潛口時,卸貨十分困難,清掃船倉更困難,不得不僱傭大量勞力,最後結算,入不敷出,貿易失敗。究其原因,除出行季節不合適,還有對所選航線沿途溫度的變化情況不甚了解,若採用桶裝則可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全球性氣候異常,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期間,世界各地旱澇失常,同時誘發狂風、大潮、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對工業、交通、國際貿易以巨大的沖擊,其中首當真沖的是農業生產。因為氣候可以影響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量,由此而產生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到世界市場上的糧食貿易。
二、人文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人文地理環境內容廣泛,主要指社會、政治、經濟、人口、文化地理環境等。其中政治地理環境是影響國際貿易的最活躍的因素,戰爭與和平的環境對世界貿易影響極大,前者使交戰國雙方經濟受到破壞,貿易中止,後者則可為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條件。60年代以前的中東地區,經濟落後,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地區之一。其後,石油的大量開采和出口,巨額的石油貿易順差,使這里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舉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高收入區(OPEC成員國人均年收入都在10000美元以上)。但80年代的兩伊戰爭,使兩國經濟遭到沉重打擊,不僅兩國貿易完全中斷,亦波及到其它地區和國家。90年代的海灣戰爭,戰爭期間科威特、伊拉克經濟受到毀滅性打擊,戰後,聯合國對伊拉克長期的經濟制裁,使原本富有的伊拉克缺衣少食,葯品匱乏,民不聊生,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60年代中期才獲獨立的新加坡(面積632平方千米,280萬人口)資源缺乏,是一個連淡水亦需進口的小國,但獨立後,卻因政通人和,揚長避短,在不長的時間內,經濟迅速發展,躋身於新興工業中國家的行列,被譽為亞洲的"四小龍"之一。
西歐是產業革命的發源地,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密集的地區,其經濟在世界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兩次世界大戰,使其遭受嚴重損失,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戰後西歐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前提下,利用物質、技術和文化等方面的基礎和潛力,依靠美國的扶持並化敵為友,結束歷史上的長期敵對狀態,積極走經濟一體化的道路,特別是《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簽署、歐元的啟動和使用,商品、資本、人員、勞務的自由流通,使其在工業總產值、外貿總額、國際儲備等項指標上成為美、日、歐三足鼎立的資本主義世界中一支強大的勁旅。
此外,人口數量、年齡結構、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消費習慣和水平等文化地理環境亦程度不同的影響到國際貿易中的進出口商品結構。如伊斯蘭教國家不崇拜偶像,因而禁止進口人物雕像、肖像和娃娃玩具等;印度人把牛視為神明,任何人不能侵犯,因而不能向其出口牛類製品及其商標;歐洲人忌諱"13"和"星期五";英國人忌用人物肖像、山羊、大象等商標、圖案,稱"不列顛"人,忌稱英國人(因英國人僅是英格蘭人的意思):法國人熱情、幽默、詼諧,藝術修養較高,但等級觀念極強,喜飲酒,喝生水,愛吃蝸牛,酷愛藍色,公雞是其國鳥,而且法國人勤勞,愛整潔,善美化,有潔癖之稱,嚴肅拘謹,誠實可靠,十分好客;喝啤酒是德國人的普遍愛好,年人均喝啤酒量世界第一,因而每年舉辦世界著名的啤酒節;義大利人較隨便,時間觀念不強,赴約常遲到,會議不準時開,辦事效率不高,普遍愛好唱歌,常以歌聲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嗜酒(葡萄酒),喜麵食,據說其麵食有700多種吃法,穿淺色襯衣,紫色被認為是消極的顏色,菊花是喪儀之花;日本人不喜歡"9"和"4",因"9"與苦同音,"4"與死同音,所以日本人不送四種禮品,沒有4號病房,喜歡鴨子、烏龜、松、竹等圖案,禁忌用荷花、菊花做商標、圖案等。
總之,地理環境包括的內容極其豐富,它常常從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時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尤其是在世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更顯視了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影響的深刻性和廣泛性。
❿ 求一篇國際貿易地理的論文!題目是:以某國為例分析其礦產資源,產業結構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500
你看看吧,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