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大學中國地理考試題目

大學中國地理考試題目

發布時間: 2021-02-24 19:05:15

⑴ 中國地質大學自然地理考研真題

我有地大(武漢)的12年考題,北京的美有

⑵ 一道大學中國地理考試題,問中部五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區域特點和專門化部門的比較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6月13號的劃分辦法,為科學反映我國不同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為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區域發展政策提供依據,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國務院發布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以及黨的十六大報告的精神,將我國的經濟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個省。2010年,國務院批復武漢市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

山西省
山西(Shanxi)以大部分位於太行山之西,呂梁山和黃河以東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全省縱長約682公里,東西寬約385公里,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晉城、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共11個地級市。共計86個縣、14個縣級市和23個市轄區。全省總人口3593萬人(2011年)。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名勝古跡歷史名人眾多。
安徽省
安徽省是中國東部擁江近海的內陸省份,簡稱「皖」,位於華東地區腹地,與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相鄰,省會合肥市。公元1667年因江南布政使司東西分置而建省,初稱江南左布政使司,駐地南京。1667年改為安徽布政使司,省名為「安徽寧池太廬鳳滁和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簡稱。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45%,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省戶籍人口為6862.0萬人。坐擁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形成淮北、江淮、江南多元的地域、文化特徵。
江西省
江西省,簡稱贛(gàn),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中國東南部。屬江南地帶,東臨浙江、福建,南嵌廣東,西連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江西自古以來物產富饒、人文薈萃,自古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譽,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眾多,廬山、滕王閣、三清山、婺源、龍虎山、井岡山等聞名海內外。境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自南向北縱貫全境,注入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江西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人口4503.93萬(2012年),由11個地級市組成,省會南昌市。
河南省
河南,地處國之中央,黃河中下游,簡稱「豫」,因其所轄區域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而得名,省會鄭州,東與山東、安徽相鄰,南連湖北,西接陝西,北與山西、河北結合,承東啟西、聯南望北。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詩詞文化、功夫文化等博大精深;省內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眾多,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清明上河園、商丘古城、嵩山、雲台山等聞名海內外。河南是中國經濟大省,2011年GDP總量列全國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為中國第四大經濟區。
湖北省
湖北省,簡稱「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湖北在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因位於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於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東連安徽,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西靠重慶,西北與陝西為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95%,居全國第14位。省會是中部地區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中部地區中心城市——武漢。宜昌市、襄陽市為省域副中心城市,黃石為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漢江自西北向東南,匯入長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漢平原,是有名的「魚米之鄉」。
湖南省
湖南位於江南長江中游地區,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大部分地域處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因湘江貫穿省域南北,又簡稱"湘"。據傳,自古境內廣植芙蓉,唐代詩人譚用之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句,湖南故有"芙蓉國"之稱。湖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湖南物產富饒,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省境依江畔湖,風景秀麗,是海內外聞名的休閑、旅遊勝地。全省轄14個地州市、122個縣(市、區)。湖南是中西部經濟發展最活躍的省區之一,尤其文化產業走在全國的前列。
意義
中部地區地處中國內陸腹地,起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從中國整體發展的角度考慮,中部就是中國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國這個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穩,中國經濟才能協調健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提高中國國家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東西融合、南北對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中國中部地區一度在東部大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夾縫」中處於「塌陷」境地。「十一五」(2006-2010年)期間,中部地區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地位由下降轉變為上升,「V」形反轉的態勢已經形成。
位於中國內陸腹地的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份,總人口3.61億,佔全國人口的28%,其中農村人口佔全國近三分之一。
200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與2009年批準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為中部地區的「止跌回升」提供了強大動力.中部省份經濟發展勢頭好,增速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日前在武漢大學舉辦的中國中部發展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可雲指出,中部地區經濟佔全國比重在「十五」時期明顯下滑,但由於國家政策和產業轉移等因素,這一佔比在「十一五」時期明顯上揚,這種格局變化就是中部地區的「V」形反轉。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後凱認為,今後中部地區應抓好「三個基地、一個樞紐」建設,即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加強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為核心的重點區域開發,實現重點區域率先崛起,進而帶動整個中部崛起。
編輯本段經濟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的不斷加快,區域間的競爭,將主要體現為城市的競爭,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競爭,從全國經濟格局來看,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以及環渤海灣經濟區,都以中心城市為代表,彰顯區域中心城市的強大力量,帶動地區經濟快速的發展,而中部地區、東北老工業區以及西部地區,區域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卻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在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今天,中部地區要實現中部崛起,就必須著力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提升中心城市的創新力、輻射力、影響力,構建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支點,打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形成經濟隆起帶,帶動區域經濟發展。[1-3]
一、從全國經濟區域格局看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2008年,在全國地級城市中,國內生產總值超過萬億元的有上海、北京兩個城市,5000億元到10000億元的有廣州、深圳、蘇州、天津、重慶5個城市,3000億元到5000億元的有杭州、青島、無錫、佛山、寧波、武漢、成都、大連、沈陽、南京、東莞、唐山、煙台、濟南、鄭州、長沙16個城市。按省份分布來看,廣東省有4個城市生產總值3000億元以上,江蘇省有3個城市,山東省有3個,浙江省2個,遼寧省2個。從經濟區域分布來看,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有6個城市,珠江三角洲經濟區4個城市,環渤海灣經濟區有4個城市,中部地區有3個城市,西南地區有2個城市。在這些區域中,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經濟最為發達,實力最為雄厚。「長三角」超過3000億元的城市有6個,六城市的生產總值為37319億元,城市平均生產總值6220億元,其中上海市全耐你生產總值大13698億元,位居全國各城市之首,區域中心城市的龍頭作用十分明顯。中部地區有3個城市生產總值超過3000億元,三個城市生產總值9965億元,城市平均生產總值3322億元,和「長三角」城市相比,相差甚遠,區域中心城市的龍頭作用還沒有體現出來。
二、從中部六省看區域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隨著國家「實現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著力推進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成為共識。
山西省謀劃建設太原經濟圈。
太原經濟圈以省會太原市為中心,以晉中市、呂梁市、陽泉市、忻州市為核心圈,總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該區域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運輸體系完備,產業基礎雄厚,經濟總量佔到全省的40%。山西省以加快太原經濟圈建設為著力點,圍繞「三大基地、四大中心」, 以城市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積極推進太原、榆次同城化,強化太原與圈內城市間的經濟聯系,積極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區域合作機制,深化與周邊省市、中部地區和國內各經濟區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太原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強對全省的服務功能,努力打造華北地區重要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散地,不斷提升對黃河中游經濟區的拉動力,把太原市建成為黃河中游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2008年,太原市國內生產總值1468億元,增長速度8.1%,抓住機遇,快速發展,是太原市的當務之急。
安徽省沿長江發展,構築皖江城市帶。
皖江城市帶由長江沿岸的馬鞍山、蕪湖、銅陵、安慶、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組成,面積5.6萬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萬,佔全省的32.5%。皖江城市帶是中部地區最接近長江三角洲與其他沿海省份的城市群,群中城鎮化水平高,交通網路密集,對外聯系方便,區域經濟外向度較高。以馬(鞍山)、蕪(湖)、銅(陵)三城市為城市群核心區,通過長江黃金水道,逐步成為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重地。安徽省70%的招商引資來自長三角,安徽省的農民工75%在長三角打工,這使得皖江城市群與長三角的產業分工更加明確。一方面逐步成為長三角的原材料和配套產品生產基地,強化了垂直的產業關聯;另一方面藉助長三角的技術力量和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產品組裝和深加工,立足工業化產業錯位互補發展強化了水平層面上的產業關聯。2008年,馬鞍山市國內生產總值636億元,同比增長15.5%,蕪湖市749億元,同比增長16%,銅陵市328億元,同比增長16%。總體來看,三個核心城市經濟總量不大,但增長速度較快,顯示了較強的發展後勁。
江西省以南昌、九江為支點,力推昌九工業走廊。
昌九工業走廊北起九江,南至南昌,以南昌、九江兩市為支點,是江西省經濟發展的動脈和龍頭,也是江西省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昌九工業走廊按照「高起點、高層次、多方位、開放式」的新要求,「依託園區辦工業,以工業的崛起加速江西的崛起」,加快昌九工業走廊及沿長江產業帶建設,力爭把昌九工業走廊建成江西省經濟繁榮、工業發達的新型城市群,成為中部地區具有較強國際國內競爭力的外向型經濟示範區,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成為東、中、西部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
昌九工業走廊的交通四通八達,除了京九鐵路和長江水運外,3條國家高速公路在走廊交錯,和走廊里兩個機場一起,織就了省內的「四小時經濟圈」和連接長珠閩的「八小時經濟圈」,把昌九工業走廊建設成為特色鮮明、技術水平高、配套能力強的優勢產業密集區和城市群落密集區、開放型經濟密集區,走廊地區成為江西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成為江西省的共識。2008年,南昌市國內生產總值1650億元,同比增長15.5%,九江市生產總值703億元,同比增長13.5%,經濟總量不大,期待發力。
河南省以鄭州為龍頭,著力建設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河南省會鄭州為中心,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在內共9個省轄(管)市,下轄14個縣級市、34個縣、843個鄉鎮。區域土地面積約5.87萬平方公里,人口3950多萬,分別佔全省土地面積和總人口的35.1%和40.2%。中原城市群的區位優勢明顯,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是河南省經濟發展最好的區域。
「中原崛起看鄭州!」鄭州作為河南省會城市、中原城市群的龍頭,以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和生態型、創新型城市為目標,不斷增強核心城市的發展力、輻射力、帶動力、創造力、影響力和凝聚力,大力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進一步強化樞紐城市地位,著力抓好大樞紐、大金融、大物流等區域性功能中心建設,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區域發展服務能力。不斷壯大中心城市,培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積極發展衛星城,逐步調節城市群內各城市的規模結構、空間結構和功能分工,建設資源共享、生態共建、產業互補、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群是中原城市群建設的重中之重。
在中部六省打造的經濟圈中,中原城市群經濟總量最大。2008年,鄭州市國內生產總值3004億元,洛陽市1919億元,許昌市1050億元,平頂山市1050億元,焦作市1031億元,新鄉市886億元,開封市695億元,漯河市550億元,濟源市227億元。
湖北省圍繞武漢市,著力武漢大都市經濟圈。
武漢市擴大與黃石、黃岡、鄂州、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周邊城市之間的聯合協作,立足都市圈發展,構築現代產業體系和現代化基礎設施框架,加快基礎設施銜接,促進產業合理分工,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以武漢為核心城市,按照以「一小時距離法則」,不斷優化都市圈城鎮空間格局,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壯大城市規模。按照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長遠發展目標,逐步形成三鎮功能分區明顯、衛星城鎮拱衛、周邊城市支持的現代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同時優化產業布局,建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進一步強化和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塑造現代都市格局,以增強其吸引和輻射功能。
2007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率先突破,正在形成有利於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逐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08年武漢市國內生產總值3960億元,同比增長15.1%,在中部地區一枝獨秀,引領武漢城市圈快速發展。
湖南省以「長株潭」為中心,打造長株潭城市群。
長株潭城市群位於湖南省東北部,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兩兩相距不足40公里,面積2.8萬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2007年12月,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都市圈同時被批准為全國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
長株潭城市群是京廣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接合部,區位和交通條件優越。三市通過資源整合和產業布局,已建成了3個國家級開發區,2個國家級產業基地。三個城市的基礎比較好,聯系比較緊密,三個城市在半小時車程的范圍內,具備大規模的集聚產業、集聚要素,長株潭城市群未來發展優勢明顯,正逐步打造生產生態生活協調發展的新城市群典範。近幾年,長株潭三市經濟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地區生產總值,進出口、實際利用外資佔全省的比重都佔有較大比重,產業發展較為合理,核心增長極的作用十分明顯。2008年,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長沙,國內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增長速度15.1%,株洲市930億元,增長速度13.5%,湘潭市655億元,增長速度為13.8%,三城市增長速度均保持在13%以上。
中部地區在我國經濟均衡發展中舉足輕重,著力中心城市建設,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實現跨地區的城市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動發展,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徑。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基本確定了這一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框架。
作為承東啟西的節點區域,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的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佔全國的28%和20%以上,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又是國家綜合運輸網路的中心區域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佔有重要地位。
專家認為,隨著中部建立「兩型社會」試驗區、西部成渝地區建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西部發展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新設立的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圍繞「兩型社會」,希望在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探索內生型經濟發展道路,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內生型發展模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循著4個試驗區成立的先後順序,我們不難看出,試驗區的設立正在從圍繞經濟發展向更看重和諧社會建設轉變。這也是最近幾年國家大政方針所在。
改革試驗區一體化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如武漢城市圈內存在著城際高速公路收費、跨城公交遲遲沒有進展,通信同城收費、統一區號久談不妥等。這些問題除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外,都是由行政區劃導致的,需要通過綜合配套改革逐步加以解決。
但我們更欣喜地看到,加強東西南北各區域協調機構之間的合作,已在我國區域合作機制創新中形成新的突破。中部地區圍繞國家中部崛起的戰略,正在著力解決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矛盾,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此來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振興東北戰略實施4年,東北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加快,「老工業巨人」正在重振雄風。

⑶ 有關中國的地理文化題目和答案

中國地理

(一)疆域和行政區劃
1.位置
我國的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國的經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我國東西跨越經度60度多,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高原時差4小時多。
2.遼闊的疆域
我國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我國領土的四端為: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ºE),東西跨經度60多度,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ºN)多,南北跨緯度約50度,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兩萬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東鄰朝鮮,北面是俄羅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接界。南接越南、寮國、緬甸。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是指從海岸基線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六個國家。
4.行政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在歷史上全國劃分東北區、華北區、華東區、中南區、西南區和西北區6個大區。香港、九龍、澳門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英兩國政府於1984年12月簽署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我國政府於1997年7月1 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香港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
我國同葡萄牙政府於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澳門是中國領上。我國政府已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在我國行使主權下的澳門實行「一國兩制」。
[編輯本段](二)人口和民族
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我國約有13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東南多,西北少。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
2.華僑與華人
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這兩省許多地方一向以僑鄉著稱。
3.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因此,推行計劃生育仍然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素質,仍然是加速實現四化的當務之急。現階段我國的人口增長由於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大,已基本完成了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人口增長特點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但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我國每年增長的人口依然很多。因此我國仍要把推行計劃生育當成一項基本國策。
4.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編輯本段](三)地形
1、我國的地形特徵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雲貴高原東一線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以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供給大量水汽;使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脈分布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天山一陰山一燕山;昆侖山一秦嶺;南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從西而東為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長白山一武夷山;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西北一東南走向的有2條:阿爾泰山、祁連山。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一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盆地,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區
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區:①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②華北太行沿線和京津唐地區;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肅、寧夏。
[編輯本段](四)氣候
l.氣溫和溫度帶
我國屬季風性氣候區,冬夏氣溫分布差異很大。氣溫分布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溫差近50℃。主要原因在於: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於: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無霜期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無霜期,一般來說,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逐漸縮短。
無霜期長則作物的生長期也長。反之則短。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特點。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 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佔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徵,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並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台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概況如下表:

濕潤區 半濕潤區 半乾旱區 乾旱區
乾燥度 小於1 1.00-1.49 1.50-4.0 大於4.0
地理區域 秦嶺-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東的廣大地區,東北山地,青藏高原東南部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渭河平原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地 西北部的塔里木,准格爾,柴達木,阿爾善等地
植被 森林為主 森林草原或灌木草原 草原 荒漠草原和荒漠
農田 水田 旱田,少部分水田 旱地 畜牧業

[編輯本段](五)河流與湖泊
1.外流區和內流區
直接或間接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稱為外流區。不流人海洋,流人內陸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內流河。內流河的流域稱為內流區。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徵:以秦嶺一淮河一線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徵差別明顯: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較小,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北方除黑龍江等少數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節變化規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長,植物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氣溫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內流河及其水文特徵:我國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內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徵與季節密切相關。
2.長江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西南側,全長6300千米,流經青、川、渝、藏、滇、鄂、湘、贛、皖、蘇、滬等門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從格拉丹東雪峰至湖北宜昌為長江上游,峽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是其水文特徵,聞名的長江三峽(雷塘峽、巫峽、西陵峽)就位於長江上游;從宜昌到江西湖口為中游,這一段長江河道彎曲,湖泊多,支流多;從湖口以下到長江口為下游,這一段支流少,江闊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響,水位定時漲落。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大動脈,長江航線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等優點,長江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葛洲壩水利樞紐是長江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是目前我國發電能力最大的水電站;舉世注目的三峽水利工程,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到2009年建成將安裝70萬千瓦的發電機26台,年發電量846億千瓦時,比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還大40%。將原來只能通航到重慶的船隻從1000噸提高到5000噸。使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更加發揮其重要作用。
3.黃河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等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從巴顏喀拉山的北麓至內蒙古河口鎮為上游,上源的青海段,河水清澈,水流緩慢;青海省東部的甘肅段,峽谷多,水變渾,水量增大;青銅峽以東的定蒙段,水流平穩,水量變少。從河口鎮到河南孟津為中游,先後接納了汾、渭等數十條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孟津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寬水緩,泥沙沉積成為「地上河」。 黃河的上游和下游常有冰壩阻塞水流的凌汛現象,解放前幾乎年年因凌汛決堤而泛濫成災。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
4. 額爾齊斯河
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
5.湖泊
我國的湖泊眾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個,主要的淡水湖有:江西的鄱陽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蘇的太湖和洪澤湖、安徽的巢湖。位於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鹹水湖。位於西藏中部的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我國最高的湖泊。
[編輯本段](六)海洋的利用
1.鄰近我國大陸的海洋
我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及台灣東側的太平洋海區。其中,渤海是我國的內海。
2.豐富的海洋資源
大陸架:又稱「陸棚」或「大陸淺灘」,是大陸向海洋延伸的淺海地帶。大陸架淺海是海洋資源最富饒的部分,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煤、鐵等礦藏,也是海洋生物資源極其豐富的地方。
我國近海漁場很多。東海素有天然魚倉之稱。舟山漁場是全國性的大漁場,北方的渤海海灣漁場以盛產對蝦著稱。
我國的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主要鹽場有長蘆鹽場,鶯歌海鹽場,布袋鹽場。
海底石油資源:我國海洋中礦產資源很豐富,石油、天然氣是重要的海洋礦產。蘊藏量以東海大陸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編輯本段](七)交通運輸和旅遊業
1.主要鐵路干線
現在我國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鐵路。南北干線主要有:京哈一京/京滬線、焦枝一枝柳線、寶成一成昆線,和1996年9月1日通車的京九線C。東西干線有京秦一京包一京蘭線,隴海一蘭新線,滬杭一浙贛一湘黔一貴昆線,正在建設中的南疆鐵路將使隴海——蘭新線延長到我國最西部邊疆城市喀什市,是我國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
2.主要海洋航線和港口
我國已有100多個萬噸級的深水碼頭泊位。北方有大連、秦皇島、天津、青島、煙台、連雲港等。南方有上海、深圳、廣州、廈門等。
香港是世界著名海港,台灣省的基隆和高雄都是我國的重要港口。
3.主要內河航線
長江航線、珠江航線、京杭運河航線、松花江航線等。
4.主要航空線
全國各大城市都有航班在來,民航可通往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許多國家的重要城市。
5.主要公路線
全國縣一級地區已全部通了汽車。其中高速公路已建成的有:北京一天津一唐沽線、廣州一深圳線、沈陽一大連線、廈門一福州線、上海一南京線、成都一重慶線、濟南一青島線等。
6.主要管道運輸
管道運輸主要用來輸送石油和天然氣。已建成和正建設中主要管道運輸線有:大慶—大連、大連一秦皇島一北京、任丘一北京、勝利油田一青島等,全長400多千米。從陝北向北京和從新疆到上海輸氣的管道也正在加緊建設中。
7.我國主要的旅遊資源
1 自然風光:我國的自然旅遊資源,以名山秀水、山水風光最為重要。如五嶽名山(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九華山、普陀山、峨眉山)和景色奇絕的黃山、廬山、石林等;桂林山水、長江三峽等;杭州西湖美景、無錫太湖風光、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雲南的大理、麗江、西雙版納和台灣日月潭湖光山色等,都是聞名的旅遊勝地。
2.人文旅遊景觀
(l)古代文化藝術寶藏: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開封、杭州、北京)、幾十個歷史文化名城;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北京的故宮和皇家陵園,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南京明考陵、中山陵,蘇州的園林建築,承德的避暑山莊,洛陽的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的壁畫等,都舉世聞名。
(2)革命紀念地:著名革命紀念地有延安、遵義、井岡山等。
(3)民族風情和地方風俗: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形成了風采各異、各有特色的風情習俗和民間節日。如漢族的春節、元宵節和端午節,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等。
此外,我國著名的現代工程建築,豐富多彩的地方土特產、工業品,神奇的中醫和養生之道,名揚世界的中國菜等,對中外遊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

⑷ 大學地球科學導論的考試題 簡述地貌演化輪回過程 很急的 謝謝啦

全部圖書(24)

1. 地貌學原理
作者 : 楊景春
出版社 : 北京大學

2. 土壤地理學
作者 : 李天傑 編
出版社 : 高等教育

3. 地理信息系統教程
作者 : 湯國安/劉學軍/閭國年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城市地理學
作者 : 許學強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遙感導論
作者 : 梅安新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6. 遙感實習教程

7. 人文地理
作者 : 趙榮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8. 經濟地理學(第二版)
作者 : 李國平/曾剛/覃成林/李小建 編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9. 新編地圖學教程
作者 : 蔡孟裔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新編地圖學實習教程
作者 :
出版社 :

.

11. 現代自然地理學實習教程
作者 : 王建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2. 現代自然地理學
作者 : 王建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環境管理學
作者 : 葉文虎/張勇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4. 植物地理學
作者 : 武吉華
出版社 : 藍色暢想

15. 海洋科學導論
作者 : 馮士筰 編/李鳳岐 編/李少菁 編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6. 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第二版)
作者 : 崔功豪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7. 新編地理教學
作者 : 陳澄/陳澄 編
出版社 :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8. 美國大學學生事務研究
作者 : 馬超

19. 自然資源學原理
作者 : 蔡運龍編著
出版社 : 科學

20. 氣象學與氣候學基礎
作者 : 李愛貞
出版社 : 氣象出版社

21. 地球科學導論
作者 : 劉本培/蔡運龍主編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中國地理
作者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3. 地質學基礎
作者 : 宋春青/邱維理/張振青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4. 計量地理學基礎
作者 : 張超
出版社 : 高等教育

.
如果認為我回答的好記得給贊哦。
lqldyxdgoh50583863552016-12-23 11:06:28

⑸ 大學普通地理學期末考試考什麼,考常識就能過還是需要背很多東西呀

大學普通地理學期末考試考什麼,
考常識就能過還是需要背很多東西呀

⑹ 《中國地理》考試卷1

1.中國地理是一門集(自然 )科學與(人文/經濟)科學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
2.中國地理的研究對象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和(經濟地理)環境三部分。
3.長江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分別是(宜昌)、(湖口)。
4.人口過程包括(人口增長過程)、(人口結構變化)、(人口空間過程)三個過程。 還是填自然變動,遷移變動,社會變動好
5.旅遊業的基本特點包括(季節性)、(地區性)、(多樣性)、(大眾性)和(偏在性)。
6.太行山是(高原)地形與(平原)地形的分界線。
7.中國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第二大的沙漠地(巴丹吉林沙漠),最大的湖泊地(青海湖)。

1.中國地理的基本特徵是(對稱性)和(多樣性)。
2.中國地理的研究對象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和(經濟地理)環境三部分。
3.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分別是(內蒙古河口鎮)、(河南省舊孟津)。
4.人口年齡構成包括(衰退型、(穩定型)、(增長型)三個類型。
5.中國近海中,全部位於大陸架上的是(渤海)、(曾母暗沙);屬中國內海的是(渤海)、(瓊州海峽);水文特徵受大陸影響最大的是(黃海)。
6.大興安嶺是(高原)地形與(平原)地形的分界線。
7.中國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第二大的盆地(吐魯番盆地),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鄱陽湖)。

1.中國地理是一門集(自然)科學與(人文/經濟)科學;
2.中國地理位置四至點最東和最南點分別是(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匯合處)、(曾母暗沙);
3.中國近海海岸類型主要有(侵蝕海岸) 、(峽灣式海岸)、(三角洲型海岸);
4.地下水資源按埋藏分為(上層滯水)、(潛水)、(承壓水);
5.人口過程的結果是使人口數量發生(結構)和(空間)的變化;
6.中國最大的平原是(東北平原),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小的海域(渤海);
7.中國地理中的三條走廊分別是(河西走廊)、(海上走廊)、(遼西走廊);
8.土地資源包括(自然)和(社會)兩大屬性

1. 中國地理的研究對象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和(經濟地理環境)三個組成部分。
2.屬中國內海的海域分別是(渤海)和(瓊州海峽)。
3.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人口最多的省是(河南),直轄市(重慶)。
4.靈渠溝通(漓)江與(湘)江,又稱(興安運河或湘桂運河)。
5.中國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馬干沙漠) ,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就是貝加爾湖))、 最大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6.中國地理中的「三三」是指(三個氣候帶)、(三個溫度帶)和三個經濟帶。
7.中國地理位置中四至點的最西和最南點分別是(新疆帕米爾高原)、(曾母暗沙)。
8.人口年齡構成一般分為(衰退型)、(穩定型)和增長型三種。
9.黃河上、中、下游分界點分別是(內蒙古河口鎮)、(河南省舊孟津)。

1.地理學的基本特徵突出表現為(對稱性)、(多樣性)。
2.中國疆域最北、最南點所處的熱量帶分別是(北寒帶)、(熱帶)。
3.中國近海中,海水水文特徵受陸地影響最大的海區分別是(黃海) 、(台灣海峽)。 這個題目還是不會
4.人口過程包括(自然變動)、(遷移變動)和社會變動三種過程。
5.影響中國氣候形成夏季主要氣壓中心分別是(亞洲低壓)、(北太平洋高壓)。
6.長江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分別是(宜昌)、(湖口)。
7.土地資源具有(自然)和(社會)兩種屬性。
8.我國主要成煤時期包括(侏羅紀)、二疊紀、(白堊紀)和第三紀。
9.「靈渠」溝通的河流是(湘江)、(灕江)。
10.地下水資源按其埋藏條件分為(上層滯水) 、潛水和(承壓水)。

⑺ 大學中國地理怎麼考

不太明白你表述的意思,是大學里開設的地理課程嗎?
我覺得學地理萬變不離其蹤版,要配合地圖學習,當權你的大腦就像GPS一樣,想到什麼,腦海里就出現哪裡地圖的時候,就什麼都不是問題了,當你對地圖感興趣了,自然地理也不是問題,都會有聯系,知道了洋流的軌跡,就會明白氣旋怎麼轉動,其中種種,就那麼回事,這是我的心得啊,沒有蒙你,我高考地理可是滿分,有了基礎後,不怎麼學,班裡的人也沒人能考過我.呵呵,不吹噓自己了!

中國地質大學 自然地理考研都考什麼

不知道抄你問的是北京的,襲還是武漢的地質大學?
這是北京2010年的:301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070500地理學
01自然環境與人類文化02地質景觀的評價與規劃03地理信息系統應用
05災害與環境06生態環境評價07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10高等數學或611地球科學概論④800自然地理學 (初試)
312土地科學技術學院
070500地理學
03地理信息系統應用04自然資源與區域規劃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10高等數學④800自然地理學
501地學實驗中心
070500地理學
04自然資源與區域規劃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610高等數學或611地球科學概論④800自然地理學
武漢2010年的好像沒有自然地理這個專業!有一部分相關的,比如測繪什麼的!

⑼ 論述中國土地利用格局與地貌、降水的關系。(大學中國地理的一道題)

要回答復這個問題你首先得知制道各種土地利用的方式所需要的地貌和降水需求
比如耕地,尤其是大規模機械化耕地需要大面積的平原和豐富的降水量才能支撐,而我國江南丘陵以北,大興安嶺——太行山——伏牛山——巫山——雪峰山以東的東北、華北、黃淮、江淮、長江沿江及兩湖盆地一帶地勢地平平整,又處於東部季風區降水充沛,適宜機械化耕作。又如建築用地,需要在居民點尤其是大型居民點所在位置周圍,地勢較平整,有一定的降水不至於形成乾旱和頻繁洪澇災害。我國東部人口密集,城鎮多,也是建築用地的密集區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