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北回歸線
『壹』 中國哪個城市經過北回歸線
你好,北回歸線通過我國台灣、廣東、廣西和雲南4個省、區。
『貳』 地球上哪些地方處於北回歸線
穿過的國家:
北回歸線穿過的國
北回歸線標志塔(20張)
家有中國[2] 、緬甸、印度、孟加拉、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西撒哈拉、巴哈馬、墨西哥等。
穿過的中國地區:
北回歸線在我國依次自西向東穿過雲南,廣西,廣東,台灣。在我國多地建有北回歸線紀念碑、廣場、標志塔等紀念建築。下面羅列出一些比較知名的:
雲南西疇北回歸線公園
在西疇縣城西面的出入口處,與縣城隔一道山峽,海拔1526米,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北回歸線標志。主標志名「回歸亭」,呈飛碟狀,看起來像亭又像塔。回歸亭四周均有窗,頂部正中間有一圓形天窗,與亭內大廳正中央相對應,作為夏至日觀測太陽直射之用。
雲南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
雲南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7張)
佔地1500㎡,融天文、地理、植物及科普知識和園林藝術、旅遊文化為一體,以公元2038年北回歸線的位置(北緯23°26′)為主軸線,截北回歸線上500米地段,間以「太陽之路」、「誇父追日」、「北回歸線之門」、「日晷廣場」、「春夏秋冬」等建築小品,雕塑以及主體標志,創造了一個形象生動的空間系列,以科普博物館表達對自然、生命、陽光的理解,向人們陳述從悠悠亘古到今日文化科學發展的宇宙世界,並通過技術手段精確地展示北回歸線的地理位置及變化,使人們每年夏至均可在此「捕捉」到北回歸線的身影。北回歸線從墨江縣穿城而過,被譽為「北回歸城」。
廣西桂平北回歸線公園(6張)
廣西南寧大明山北回歸線標志塔
在廣西南寧的大明山風景區上有一塊約兩米的北回歸線標志塔,建立在大明山舊伐木場的路旁,並設有北回歸線科普廊。
廣西桂平北回歸線公園
桂平北回歸線公園北回歸線標志是一座呈正東西走向,跨度18米,高17.2米的弧形建築,弧形中心頂端托著一個直徑6米的地球儀,球體正中有直徑16厘米的「窺陽孔」,太陽光經此孔直射在正下方「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圖」的桂平點上。標志的東西方向嵌有寬5厘米,長20多米的北回歸線標志指示線。
汕頭北回歸線標志
廣東汕頭北回歸線標志
坐落在汕頭雞籠山上。高13.6米,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組成。基座為天壇式,分三層,第一、二層,第一、二層,各高1.33米,各分九級台階,頂層高0.30米,只一級台階。支柱為兩個「北」字型承重水泥支架,高8.60米,不論從那個方向望,均呈明顯的"北"字,突出北回歸線主題。地球模型由支柱支撐,空心,直徑5米,球面標繪世界輪廓圖,商標赤道,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中有一直徑24厘米的不銹鋼管,指向天頂,垂直地平面,貫穿地球模型表面,作夏至日正午檢驗太陽直射用。
廣東封開北回歸線標志
坐落在江口鎮江濱公園內,坐北朝南。該標志的底座寬12米,內圈用混凝土塑成半球狀,外圈用花崗石拼成八卦狀;有四條斜柱支承在混凝土底座上,斜柱支撐著塔身,塔身面向南方,正對「離」位,四根斜柱分置於巽(東南)、艮(東北)、乾(西北)、坤(西南)四方;塔身下部,由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塔身上部,用不銹鋼焊接而成,它的四棱,各有兩塊羽翼飄出,任何位置觀看,均顯示「北」字,寓意「北回歸線」和「火箭沖天」。塔頂置一直徑62.1厘米的銅球,象徵太陽,銅球頂部中央有一直徑10厘米的圓孔,用作夏至日正午太陽直射檢驗(照片2)。
台灣北回歸線紀念碑
2009年12月15日,台灣花蓮縣豐濱鄉北回歸線紀念碑。台灣共有三
北回歸線標志碑(25張)
座北回歸線標,橫過台灣的澎湖、嘉義、南投、花蓮四縣,一座在西半部的嘉義縣水上鄉,另外兩座在東半部的花蓮瑞穗鄉和海線豐濱鄉。花蓮縣豐濱鄉北回歸線紀念碑,位於東部海岸旁、濱臨太平洋[3] ,在省道台11線27公里處,地屬花蓮縣豐濱鄉,紀念碑建在環島公路邊一片空曠的田野上,高約20米,為一塔型石碑建築。碑頂有南北和水平相交叉的圓球,圓柱形的標志,上只標示「北回歸線」,中間有狹長細縫,石碑上有「北回歸線」4個大字,標志碑石台上刻有北緯23°27′4.51「等字樣。熱、溫兩帶以北回歸線為界,由此以南為熱帶。遊客常在此拍照留念。
『叄』 中國地圖上在北回歸線上的重要城市
中國台灣,嘉義縣復水上鄉 ,花蓮縣制瑞穗鄉、豐濱鄉 ,廣東汕頭 ,廣州從化 ,廣東封開 ,廣西桂平 ,雲南墨江。
『肆』 北回歸線與中國
這是由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北回歸線在中國穿過南部的台、粵、桂、版滇四省區,這一帶主要屬亞熱權帶季風氣候,雲南南部小部分屬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東亞地區有最大的大陸,最大的海洋,海陸熱力差異很大,因此季風特徵明顯。北回歸線穿過的這一部分,熱量充足而降水充沛,太平洋會帶來大量水汽,夏秋季節的台風更增加了降水,因此此地區地理環境優越,被稱為「回歸線上的綠洲」。
其他地區大多季風特徵不明顯,又受信風和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終年炎熱,降水稀少,成為乾旱區和沙漠。
『伍』 中國北回歸線穿過的省區自西向東排列
北回歸線自西向東依次穿過我國的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台灣省四省區,簡稱依次是雲或滇、桂、粵、台。
北回歸線的英文名起源於二千多年前,夏至日太陽直射到此處時,是處在黃道十二宮的巨蟹座位置,從此回歸原處,故應稱「回歸線」而非「北回歸線」。由於星體運動,而移動到了雙子座的位置。
穿越國家
北回歸線穿過的國家有中國、緬甸、印度、孟加拉、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西撒哈拉、巴哈馬、墨西哥等。
穿越中國
北回歸線北回歸線在我國依次自西向東穿過雲南,廣西,廣東,台灣。在我國多地建有北回歸線紀念碑、廣場、標志塔等紀念建築。下面羅列出一些比較知名的:
雲南西疇北回歸線公園
在西疇縣城西面的出入口處,與縣城隔一道山峽,海拔1526米,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北回歸線標志。主標志名「回歸亭」,呈飛碟狀,看起來像亭又像塔。回歸亭四周均有窗,頂部正中間有一圓形天窗,與亭內大廳正中央相對應,作為夏至日觀測太陽直射之用。
雲南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
佔地1500平方米,融天文、地理、植物及科普知識和園林藝術、旅遊文化為一體,以公元2038年北回歸線的位置(北緯23。26)為主軸線,截北回歸線上500米地段,間以「太陽之路」、「誇父追日」、「北回歸線之門」、「日晷廣場」、「春夏秋冬」等建築小品,雕塑以及主體標志,創造了一個形象生動的空間系列,以科普博物館表達對自然、生命、陽光的理解,向人們陳述從悠悠亘古到今日文化科學發展的宇宙世界,並通過技術手段精確地展示北回歸線的地理位置及變化,使人們每年夏至均可在此「捕捉」到北回歸線的身影。北回歸線從墨江縣穿城而過,被譽為「北回歸城」。
廣西南寧大明山北回歸線標志塔
在廣西南寧的大明山風景區上有一塊約兩米的北回歸線標志塔,建立在大明山舊伐木場的路旁,並設有北回歸線科普廊。
廣西桂平北回歸線公園北回歸線
桂平北回歸線公園北回歸線標志是一座呈正東西走向,跨度18米,高17.2米的弧形建築,弧形中心頂端托著一個直徑6米的地球儀,球體正中有直徑16厘米的「窺陽孔」,太陽光經此孔直射在正下方「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圖」的桂平點上。標志的東西方向嵌有寬5厘米,長20多米的北回歸線標志指示線。
廣東汕頭北回歸線標志
坐落在汕頭雞籠山上。高13.6米,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組成。基座為天壇式,分三層,第一、二層,第一、二層,各高1.33米,各分九級台階,頂層高0.30米,只一級台階。支柱為兩個「北」字型承重水泥支架,高8.60米,不論從那個方向望,均呈明顯的"北"字,突出北回歸線主題。地球模型由支柱支撐,空心,直徑5米,球面標繪世界輪廓圖,商標赤道,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中有一直徑24厘米的不銹鋼管,指向天頂,垂直地平面,貫穿地球模型表面,作夏至日正午檢驗太陽直射用。
廣東封開北回歸線標志
坐落在江口鎮濱江公園內,坐北朝南。該標志的底座寬12米,內圈用混凝土塑成半球狀,外圈用花崗石拼成八卦狀;有四條斜柱支承在混凝土底座上,斜柱支撐著塔身,塔身面向南方,正對「離」位,四根斜柱分置於巽(東南)、艮(東北)、乾(西北)、坤(西南)四方;塔身下部,由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塔身上部,用不銹鋼焊接而成,它的四棱,各有兩塊羽翼飄出,任何位置觀看,均顯示「北」字,寓意「北回歸線」和「火箭沖天」。塔頂置一直徑62.1厘米的銅球,象徵太陽,銅球頂部中央有一直徑10厘米的圓孔,用作夏至日正午太陽直射檢驗。
台灣北回歸線紀念碑
2009年12月15日,台灣花蓮縣豐濱鄉北回歸線紀念碑。台灣共有三座北回歸線標,橫過台灣的澎湖、嘉義、南投、花蓮四縣,一座在西半部的嘉義縣水上鄉,另外兩座在東半部的花蓮瑞穗鄉和海線豐濱鄉。花蓮縣豐濱鄉北回歸線紀念碑,位於東部海岸旁、濱臨太平洋,在省道台11線27公里處,地屬花蓮縣豐濱鄉,紀念碑建在環島公路邊一片空曠的田野上,高約20米,為一塔型石碑建築。碑頂有南北和水平相交叉的圓球,圓柱形的標志,上只標示「北回歸線」,中間有狹長細縫,石碑上有「北回歸線」4個大字,標志碑石台上刻有北緯23°27′4.51〃等字樣。熱、溫兩帶以北回歸線為界,由此以南為熱帶。遊客常在此拍照留念。
『陸』 北回歸線的地標
穿過的國家:
北回歸線穿過的國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 、緬甸、印度、孟加拉、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西撒哈拉、巴哈馬、墨西哥等。
穿過的中國地區:
北回歸線在我國依次自西向東穿過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台灣省。在我國多地建有北回歸線紀念碑、廣場、標志塔等紀念建築。下面羅列出一些比較知名的:
雲南西疇北回歸線公園
在西疇縣城西面的出入口處,與縣城隔一道山峽,海拔1526米,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北回歸線標志。主標志名「回歸亭」,呈飛碟狀,看起來像亭又像塔。回歸亭四周均有窗,頂部正中間有一圓形天窗,與亭內大廳正中央相對應,作為夏至日觀測太陽直射之用。
雲南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
佔地1500㎡,融天文、地理、植物及科普知識和園林藝術、旅遊文化為一體,以公元2038年北回歸線的位置(北緯23°26′)為主軸線,截北回歸線上500米地段,間以「太陽之路」、「誇父追日」、「北回歸線之門」、「日晷廣場」、「春夏秋冬」等建築小品,雕塑以及主體標志,創造了一個形象生動的空間系列,以科普博物館表達對自然、生命、陽光的理解,向人們陳述從悠悠亘古到今日文化科學發展的宇宙世界,並通過技術手段精確地展示北回歸線的地理位置及變化,使人們每年夏至均可在此「捕捉」到北回歸線的身影。北回歸線從墨江縣穿城而過,被譽為「北回歸城」。
廣西南寧大明山北回歸線標志塔
在廣西南寧的大明山風景區上有一塊約兩米的北回歸線標志塔,建立在大明山舊伐木場的路旁,並設有北回歸線科普廊。
廣西桂平北回歸線公園
桂平北回歸線公園北回歸線標志是一座呈正東西走向,跨度18米,高17.2米的弧形建築,弧形中心頂端托著一個直徑6米的地球儀,球體正中有直徑16厘米的「窺陽孔」,太陽光經此孔直射在正下方「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圖」的桂平點上。標志的東西方向嵌有寬5厘米,長20多米的北回歸線標志指示線。
廣東汕頭北回歸線標志
坐落在汕頭雞籠山上。高13.6米,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組成。基座為天壇式,分三層,第一、二層,第一、二層,各高1.33米,各分九級台階,頂層高0.30米,只一級台階。支柱為兩個「北」字型承重水泥支架,高8.60米,不論從那個方向望,均呈明顯的"北"字,突出北回歸線主題。地球模型由支柱支撐,空心,直徑5米,球面標繪世界輪廓圖,商標赤道,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中有一直徑24厘米的不銹鋼管,指向天頂,垂直地平面,貫穿地球模型表面,作夏至日正午檢驗太陽直射用。
廣東封開北回歸線標志
坐落在江口鎮江濱公園內,坐北朝南。該標志的底座寬12米,內圈用混凝土塑成半球狀,外圈用花崗石拼成八卦狀;有四條斜柱支承在混凝土底座上,斜柱支撐著塔身,塔身面向南方,正對「離」位,四根斜柱分置於巽(東南)、艮(東北)、乾(西北)、坤(西南)四方;塔身下部,由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塔身上部,用不銹鋼焊接而成,它的四棱,各有兩塊羽翼飄出,任何位置觀看,均顯示「北」字,寓意「北回歸線」和「火箭沖天」。塔頂置一直徑62.1厘米的銅球,象徵太陽,銅球頂部中央有一直徑10厘米的圓孔,用作夏至日正午太陽直射檢驗(照片2)。
台灣北回歸線紀念碑
2009年12月15日,台灣省花蓮縣豐濱鄉北回歸線紀念碑。台灣共有三座北回歸線標,橫過台灣澎湖、嘉義、南投、花蓮四縣,一座在西半部的嘉義縣水上鄉,另外兩座在東半部的花蓮瑞穗鄉和海線豐濱鄉。花蓮縣豐濱鄉北回歸線紀念碑,位於東部海岸旁、濱臨太平洋 ,在省道台11線27公里處,地屬花蓮縣豐濱鄉,紀念碑建在環島公路邊一片空曠的田野上,高約20米,為一塔型石碑建築。碑頂有南北和水平相交叉的圓球,圓柱形的標志,上只標示「北回歸線」,中間有狹長細縫,石碑上有「北回歸線」4個大字,標志碑石台上刻有北緯23°27′4.51「等字樣。熱、溫兩帶以北回歸線為界,由此以南為熱帶。遊客常在此拍照留念。
『柒』 地理:「我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回歸線以北」這句話對嗎
對,因為我國領土北回歸線以南的只有雲南、廣西、廣東和台灣的局部,只有海南專全部位於北屬回歸線以南,陸地面積還不如新疆大而我國陸地領土約為960萬平方公里。所以我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回歸線以北是對的,毋庸置疑。
『捌』 北回歸線過中國那些省
北回歸線過中國雲南、廣西、廣東、台灣四省區。
北回歸線是一條假專想存在的緯度線,屬在中國境內自西往東依次是:雲南、廣西、廣東、台灣四省區。
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是指太陽光線能夠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線。北回歸線是一條重要緯線,大約在北緯23°26′(一般可估算為23.5°)的地方,其是一條具有多學科意義的天文氣候特徵的緯度線。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過我國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域)、台灣五省區。
北回歸線的緯度值為黃赤交角,黃赤交角決定了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范圍,即南北回歸線的緯度,也決定了地球上五帶的范圍。黃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變化和「五帶」區分的根本原因,它影響著與其緊密聯系的自然地理現象。
『玖』 北回歸線穿越哪些地方
回歸線和赤道一樣是一條重要的地理標志線。南緯23.5度緯線稱南回歸線,北緯23.5度稱北回歸線。南北回歸線是太陽直射點一年中移動的最南及最北的界線。冬至時,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夏至時,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兩線之間的地帶,陽光每年要直射兩次,稱為熱帶;兩線之外的地方為溫帶和寒帶。回歸線是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為了展示國家的文明,普及科學知識並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在地理標志線上建碑立塔的做法已經為許多國家所重視。
在我國境內,北回歸線穿越雲南、廣西、廣東、台灣四省區,長達2000多公里,其中廣東境內的回歸線約佔四省總長的三分之一。1985年8月19日在廣州從化太平場落成的北回歸線塔,是我國境內北回歸線上規模最大、最高的一座塔。這座標志塔高23.5米,與回歸線的緯度數字一致。整座塔融建築工藝、繪畫、雕塑於一身。塔身形似火箭,直指太空;塔頂是一個直徑為120厘米的空心銅球,象徵烈日,塔身中空,四面飄出羽翼,分別表示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向;塔的基部呈圓錐形,對稱地設有四個拱門,正對東、西、南、北。遊人進入塔內參觀,站在塔底四門的中央,可以從塔心及銅球中的圓洞仰窺蒼穹,塔的正面鐫有貼金的「北回歸線標志」六個大字。標志塔既可供遊人欣賞又能使人在塔身南北兩側分別領略到溫熱兩帶的異趣。如果巧逢夏至這一天的正午12點26分,太陽正懸在塔的頂端,人立塔中,看不到自己的身影。在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刻,時間和空間巧妙結合,人們可以領略到地球斜著身子在黃道十二宮之間移動以及太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回歸的情趣。
北回歸線大約經過30個國家和地區,但大多是沙漠地帶或離城鎮較遠的峻嶺山區,都不太適合建立標志碑塔。世界上一共有5座北回歸線標志碑塔都在中國,其中3座在廣東省,除一座在廣州外,另外兩座分別在開封縣和汕頭市。還有兩座在我國台灣省的嘉義縣和花蓮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