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國家地理觀後感400
⑴ 中國國家地理讀後感,(快)
偶爾的一次逛街,讓我在不經意間發現了《中國國家地理》,准確地說它是雜志類的書籍。在我們忙碌的工作里,倘若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看完一整本厚厚的名著,那麼選擇翻閱雜志將是最好的讀書方式。我今天所介紹的這本雜志為全彩圖。人們在翻閱它時,既節約時間,又能夠擴大知識面,可謂一舉兩得。
就拿2005年10月刊的為例,它向我們推薦了中國最美的地方的排行榜。你知道中國最美的五大湖嗎?首當其沖的是青海湖,那是個鹹水湖,當我在雜志上瞄上那張照片的一瞬間,那時的我已無法用言語表達我的驚奇,一整片一整片菊黃菊黃的油菜花,碧藍碧藍的天空中鑲著幾朵潔白的雲朵,那湖水也是碧藍碧藍的,也許我的描寫還不能完全體現它的美麗,但是我的心靈已經隨著那幅畫飄到了遙遠的青海湖。
如果你沒有到過沙漠,你就無法真正理解生命;如果你沒有深入到沙漠的腹地,你就無法真正領會到茫茫瀚海的雄渾與壯美。當你翻過巴丹吉林的沙山,走過塔克拉瑪乾的沙海,穿越古爾班通古特的梭梭林,你會不可救葯地愛上沙漠,你的夢里,會響起駝鈴的聲音。多美的描寫啊,如果你能夠和圖片一起配著閱讀,那麼你真的會有股立馬買機票去沙漠的沖動。
想了解、看看「跌落在地上的天空」,是怎樣的一副模樣嗎?想知道到底是哪裡能有晴朗的天空般蔚藍的顏色嗎?有人會往海里去想,但並不是所有的海都如天空班蔚藍的,只有海南三亞亞龍灣才會讓人體會如此的意境。擁有中國最迷人的海灣、沙灘,而且在其附近海域擁有世界最大、最完整的軟珊瑚族群以及豐富多彩的硬珊瑚、熱帶魚類等海洋生物。山地岬角環抱細沙海灘,整潔幽靜,灘坡平緩,沖流寬廣,伴以椰樹,結構優美。真是美好。
拿到這本雜志,我會情不自禁的一頁一頁地翻下去,久久沒有停止,因為有彩圖為伴,我再也不認為讀書時間累人的事,反而覺得那是種享受,在本雜志中列舉了好多美景,多數是我所不知道的,也是我想要去了解的,有些地方是我嚮往的地方,但是現在的條件無法允許我前去,但是這本書能讓先過把癮,讓我更深入的了解它的美麗。同時也讓我對祖國大好河山更加充滿感情,讓我更加熱愛我的祖國,珍惜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讀了此書受益非淺。
⑵ 中國國家地理讀後感 500字 ,急!要原創的
我饒有興趣地讀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這是一本是關於中國的地理的地理、科學雜志。我被這本書中的自然景觀和許多的地理知識所吸引其中有寫梯田、冰川、千島湖、雪山、各種顏色的湖、新疆的紅土、各個民族的文化等。 其中讓我印象很深的就是2011.9第611期的「特別策劃 世界下水道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實力」。 這個篇章從巴黎講起。在完備的下水道系統建立之前巴黎野參飽受內澇、骯臟與惡臭的困擾。直到一場瘟疫後拿破崙三世才注意到了下水道的建設。此外全世界罕見的「城市下水道博物館」也橫空出世。中國的直徑1米左右的下水道與之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啊 日本的巨大的下水道工程江戶川工程。盡管東京的台風、暴雨平凡地勢低窪可是城市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街上的一層薄薄的水河水的流位也不溫不火。書上寫「這哪裡是下水道實際上我正身處於一座巨大的殿堂中面積有一個半主球場那麼大高度則有幾十層樓那麼高即使根巨大的混凝土立柱如通天巨塔巍然聳立„„」 而中國的下水道落後於城市的發展。中國的下水道遠遠落後於城市的發展。夏季在一場場暴雨的洗禮下武漢、杭州、北京相繼變成了「水城」。 其實消失的湖泊才是真正的原因——沒有地方去水依然會泛濫。為了城市的建設人們往往會填湖現在的武漢的主城區的水面面積與上世紀50年代的武漢主城區的水面面積相比縮減了一般多。 我認為應該多挖出一些湖收集雨水合理利用雨水資源合理設計借鑒古人及其他的國家的方法保護環境人一定要與自然相協調才能使自然災害對人們的損失降到最低。 通過閱讀《中國國家地理》我懂得了許多地理的知識學到了徐霞客和各位探險者不斷探索的精神。保護環境與自然相協調。
⑶ 國家地理.神秘中國讀後感兩篇300字
讀《國家地理•神秘中國》有感
一直以來,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主要是教科書式的,這就是所謂的正史。它像是一棵倒置的大樹,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匯集到樹幹上,後人可以沿著樹干窺視到先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然而,傳統的正史就如一面篩子,它只篩取了人類發展中符合傳統歷史觀的枝乾和分叉,而大量活生生的、帶著鮮活質感的生活細節都被過濾掉了。
《國家地理•神秘中國》是一套以地域事件為單元散點透視、實地實拍、實證實錄的圖書,從地理人文風貌,到社會歷史心態,有記錄,有拍攝,有考察,有論證,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把歷史之樹的絢麗風采展示給大家。從社會生活的細節上,揭開歷史的面紗,看一看神秘中國的精彩。每本書中圍繞同一主題生發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幾片相似的樹葉,為中華歷史的大樹平添幾抹生命的綠色。
在這里,我們即將看到:秀麗的山川,古老的城鎮,塵封的遺跡,神秘的陵寢;我們將接觸到:奇石美玉,奇異建築,珍貴遺產,傳奇人物……它們背後的故事,深藏的歷史,蘊蓄的文明,讓那些漸行漸遠的動人往事重新煥發生機,讓那些早已離去的作古先人變得生動可感,在這里,每個人都會獲得「不一樣」的感覺。
歷史不是龜甲獸骨上凝固不變的抽象字元,也不是古墓牆壁上褪色斑駁的陳舊壁畫,更不是青史古卷中遙遠模糊的古老背影。《國家地理。神秘中國》帶我們感知那些年代久遠卻與我們今天的生活隱隱相接的歷史軌跡。在圖片和文字中的這次行走,將是一次完全不同的心靈經歷。
一座規模宏大的清代庄園,歷經九代主人200多年的不斷擴建,成為「中國封建時代地主生活的網路全書」。它庭院深深,融匯了南北建築藝術精華,兼具北方的古樸粗獷和南方的清雅細膩,在朴實敦厚的齊魯大地上彰顯著靈活飛揚的荊楚之風。它就是百年活化石-----牟氏庄園。
窯洞積淀了黃土高原深層的歷史文化,是普通民眾創造的民間藝術。在當地居民的心中,冬暖夏涼的窯洞與秀水青山間的江南吊樓、翠竹掩映間的瑤鄉竹樓、遼闊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樣是家的象徵。土樓----不僅是客家人的城堡,智慧的象徵,更是一種樂觀頑強的生活態度的體現。
匪患橫行讓客家人築起了堅不可摧的圍屋,在這贛南圍屋的背後,有著紛繁復雜的社會背景,讓每一座圍屋都深深印刻上了滄桑的歷史和奇幻的傳說。素以「蘇杭園林」著稱的江南水鄉之間,鑲嵌著一顆第宅廳堂的明珠-----浙江平湖莫氏庄園。
今年暑假,我們一行35人到風景這邊獨好的江西旅遊,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婺源和李坑。
到婺源,不得不提婺源的徽式建築:一式的白牆青瓦,造型獨特的屋檐,翹角飛檐,外觀上的樸素是古式徽商低調做人的真實體現。而成片成片的房檐相似的建築群卻成就了壯觀的畫面。遠遠看去,好不氣派。進入屋裡卻有著天壤之別:精緻的木雕或是石雕栩栩如生,透過這幾千年的歷史讓我們都能看到曾經的風光和輝煌;從大門、偏門、窗戶、天窗等等的設計和擺設無不充分體現了商人對於風水的講究,對於富貴多子的祈盼、崇尚讀書的風氣。說婺源這一帶具有渾厚的文化韻味是有原因的,從古至今走出過多少的文人及官仕,無不為婺源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
徜徉在到處都沉澱著歷史痕跡的一幢幢的老屋間,看著別具匠心的裝飾或是擺設,我試著去設想:古時征戰全國的徽州商人,一生都在商海里拼搏沉浮,或許一生都無不在思念著家中的妻兒,因此,年老後都紛紛回家,建一幢房子或是慈善性質地修建一座橋,告訴後代人其實他們一直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故土。
明清時期名仕輩出的李坑,村民住宅沿溪而建,粉牆黛瓦、參差錯落,青石板鋪的小道縱橫交錯,石、木、磚各種溪橋溝通兩岸,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我們去參觀的那天正好下著蒙蒙細雨,在如煙如夢的氤氳中,我們渴望遇著一位撐著油紙傘的如丁香般的姑娘。走進路旁各具特色的小店,我們挑選著自己喜歡的商品。除了憧憬美麗的邂逅和瘋狂購物外,我們似乎褻瀆著它的存在。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裡面有幾句話非常深刻:
它(古村)的存在,只有一種標本的意味。它陳列在那兒,每一塊磚瓦,每一塊石頭,甚至每一棵樹,都表達了某種靜止和停滯的含義。外來者為了一種「文化」而來,他們長驅直入,到處探頭探腦,然後帶著饜足的心情,回到現代世界中打幾個文化飽嚼。」想到2005年自己到雲南的麗江和香格里拉,也是帶著好奇的心情,帶著數碼相機,為了一種」文化」而來,然而自己真的尋找到文化的真諦了嗎?沒有,充其量只是為自己的相冊增加了炫耀的資本,真真切切感到自己的無知與淺薄。
發現「周庄」的陳逸飛,他曾痛苦地說:「我把周庄給害了。」麗江的宣科老人則更痛苦地哀嘆道:「麗江已經死了!」 確實,在無兵禍的年代,異化一種古老民族的淳樸傳統,破壞一片純凈恬然的清靜原野,沒有什麼比市場經濟、商業游戲更有力、更徹底的了。
⑷ 急需五篇地理中國觀後感400字
中國國家地理》觀後感
昨晚我百無聊賴地來到了學校讀書館的期刊室,隨手拿起來兩本書:《旅遊學刊》和《中國國家地理》。隨便看了一下其中一本書的目錄,感覺那本《旅遊學刊》好像沒有什麼好看的。《中國國家地理》還不錯,裡面有說到格聶的「第十三女神」——格聶山,新疆的紅色作物、還有鹽路……不過最吸引我的是《難以相信中國發現大量的棄老洞》!
我們中國不是以敬老愛幼為傳統美德么?怎麼會有棄老洞的存在???我帶著一大堆的問號往下看。
在我國的湖北等地大量的棄老洞,它們的存在與當地廣為流傳的棄老傳說,對中華民族的敬老傳統提出了質疑和挑戰。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些游牧民族或者是一些野蠻人所為。可是在以前的中原也就是現在的山西也有類似棄老洞的生藏存在啊,把一個活生生的老人放裡面,想著就讓我覺得難過。
但是更讓我心寒的是:居然會有自殺型的棄老洞!!設計這個自殺裝置的設計者,要麼是一位徹底無情的嗜血殺手,要麼是一位完全絕望的溫情孝子。這個自殺孔的設計,究竟是對生命極度的冷漠,還是對親情的最後眷顧?是對無奈命運的屈服,還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衛?
但是潘世東教授卻認為棄老洞昭示的是最自然、最理性的道教死之觀。
我對他的這種說法不甚贊同,既然是順其自然為什麼還要做一個洞規定人家要在裡面死?為什麼要做什麼自殺型的孔,不讓其不順其自然的死呢?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就在於我們個人的想法了。但是我還是認為孝敬老人是我們應該做的事,他們為我們辛苦了一輩子,我們該回報他們!
⑸ 地理中國觀後感600字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為它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的貢獻,是大自然的功勞。使一個個生態系統得以維持。昨天我看了一期關於冰川的《地理中國》節目。冰川這個名字大家一聽就很熟悉,顧名思義——冰川就是用冰匯集成的河川,它帶給了河西走廊了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國在研究這方面時,是在1958年開始的,人們克服了一切困難在祁連山這個地方建起了第一座冰川研究基地,在那不足1公里有一條透明夢柯冰川,是專家研究對象。這座冰川,有十分典型的冰川特點和地貌。為我國研究冰川動力學和極大陸型氣候有著重要意義。但生活條件不足,被迫放棄了。但時隔46年後,我國冰川學家重新殺了回來,一切條件都具備,研究工作開始進行了。來到他的末端,專家們發現冰川已融化了許多。經過專家分析,從1958年一直到七十年代末,約20年時間里,他呀就消融了不到50米,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大約20年裡,他就消融了100米,然後從九十年代末到現在,十幾年時間里退縮了100米,這意味著從五十年代末開始,冰川融化速度逐漸加快。從二十年變為十年,透明夢柯冰川每退縮100米,融化的時間就越來越短。在這樣的融化作用下,透明夢柯的末端,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出水口。在夏季,出水口裡的水充滿著,不斷的為下游提供水源。 在下游,水一直保持著固定狀態,為河西走廊地區人們支撐著經濟和作物的來源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是代表大自然的傑作,我們應盡力保護。
⑹ 《國家地理》—讀後感 400字左右
如果評選來中國最優秀的雜志,源我相信中國國家地理一定會入選,不僅僅是精美的印刷,優美的圖片,更有歷史的厚重和深刻的人文關懷。
當然這些優點大家都知道了,讀了這么久,我主要想寫寫這本雜志的不足,雖然這些不足有點雞蛋里挑骨頭的意思。
一,就是受中國國情影響,有些只能唱贊歌,不能提異議,這點不是雜志的原因,而是國情的原因,所以就不多談了。
二,廣告。雖然廣告圖片很美很有創意,但是讀者購買雜志是為了更好的閱讀而不是看廣告。希望雜志社把廣告歸到一起,不要在正文中突然插廣告,這很影響閱讀心情的。再優美的廣告如果突兀的出現,也會破壞讀者沉醉的心情。
三,相片。相片可以說是這本雜志的靈魂,但顯然雜志選用的相片有很多流於形式,甚至是湊數用的。我想這個可能是作者自己的供稿,或者雜志社能夠選擇的雜志相片過少。因為雜志中的地圖實在是做的很好。希望雜志社能夠有自己的專職攝像師,向美國的地理雜志看齊。要知道,相片是這種地理雜志的重中之重。
四,地理與歷史。這本雜志似乎更多篇向歷史,雖然是人文類的。歷史與地理聯系緊密,但是還是希望能看到名副其實的地理雜志。雖然這點很難,中國的歷史有這么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