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雜志川藏線

中國地理雜志川藏線

發布時間: 2021-02-24 17:59:41

❶ 為什麼要走川藏線,川藏南線旅遊攻略

肯定有撒,常走的川藏線就是318國道了,最美的景觀大道。給你介紹一條西藏蝸專牛旅遊網的屬川藏線線路,我感覺還是不錯。第1天成都—雅安—瀘定橋—康定—折多山—新都橋(汽車),第2天新都橋—高爾寺山—雅江—剪子彎山—卡子拉山—理塘—毛埡平草原—桑堆—稻城(汽車),第3天稻城——亞丁(汽車),第4天亞丁——稻城(汽車),第5天稻城——巴塘(汽車),第6天巴塘—金沙江—竹笆籠—芒康--拉烏山--瀾滄江--腳巴山--竹卡小鎮--東達山--左貢(汽車),第7天左貢—美玉草原--邦達草原--業拉山(怒江山)--九十九道灣(七十二拐)--怒江--瀾滄江--八宿--然烏湖(汽車),第8天然烏—米堆冰川—波密—通麥天險—魯朗林海—色季拉山(遠眺南迦巴瓦)—巨柏林—八一(林芝州府所在地)(汽車),第9天八一—雅魯藏布江風景區(尼洋河風景區)-八一(林芝州府所在地)(汽車),第10天八一—巴松措—拉薩(汽車)。這是他們十天的行程,詳細的你可以自己看他們的官方網站。

❷ 中國國家地理講318國道的是哪一期

2006年第10期,總第552期,景觀大道珍藏版「中國人的景觀大道」,410頁加厚版,定價16元

❸ 川藏線的修築背景

從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薩間的1958公里,靠氂牛運輸,一年只能往返一次,騎馬旅版行也需要半年多權的時間。
1950年4月,川藏公路開建,新中國的築路大軍劈山治水。1954年12月25日終於在與另一條同樣偉大的、堪稱「人類開創史之壯舉」的「青藏公路」同時開通,川藏公路317,318線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中國的景觀大道。

❹ 《中國地理雜志》評選最美的地方有哪些,值得一去嗎

有一種旅行,不是為了行萬里路,而是為了悠閑的散步。不擁擠的景色只是人們享受自己的街道。如果你想停下來,就停下來,如果你想繼續,就繼續。這是最舒適的旅行狀態。現在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你自由地看到世界上最美麗的風景。這里不僅隱藏著世界上最美麗的美女,還被CNN)評選為“中國最美的40個地方”,也是《中國地理雜志》評選的最美麗的地方!

在這里,如果沒有遙遠的群山和山谷,你就會以為來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它幾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綠色,山頂草地和各種樹木覆蓋,有著不同的樹蔭和獨特的魅力。尤其是當風吹起的時候,感覺就像被困在了綠色的海洋里。在茂雅草原的深處,分布著一些新月形的淡水湖。這條小溪蜿蜒流過大草原的腹地,滋養著這里的一切。這里的美不只是風景,還有各種風情。就連倉央嘉措也在這里徘徊,他說:“白鶴,請借我翅膀,不要飛太遠,回理塘就行了。”《路過你的世界》稻城亞丁一個“穿越你的世界”,讓每個人都知道這個秘密。銀河就像一塊碧藍的綠松石,被雪山環繞著。特別是當光線在不同的時間灑在這里時,湖水的顏色也會發生變化,就像藍寶石一樣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❺ 青藏線和川藏線的區別

青藏線和川藏線的區別:類別不同,工程開始、結束時間不同,建成意義不同。

1、類別不同(青藏線是鐵路,川藏線是公路)

青藏鐵路,簡稱青藏線,是一條連接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國鐵Ⅰ級鐵路,是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條鐵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

青藏線:

成都-拉薩公路,簡稱川藏線,由中國的318國道、317國道、214國道、109國道的部分路段組成。是中國最險峻的公路。分為南北線。在南北線中間有一些連接的線路一般也歸為川藏公路的一部分。

2、工程開始、結束時間不同

青藏鐵路分兩期建成,一期工程東起西寧市,西至格爾木市,1958年開工建設,1984年5月建成通車;二期工程,東起格爾木市,西至拉薩市,2001年6月29日開工,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

川藏公路從1950年4月開始,經過11萬軍民的艱苦修建,北線於1954年12月正式通車,2000多名軍民為此付出了生命。此後,築路大軍又修築了東俄洛經巴塘、芒康、左貢至邦達的南線段,並於1969年全部建成通車,被正式列入318國道線的一部分。

3、建成意義不同

西藏處於中國的西南邊陲,與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青藏鐵路的建成運行使中國內地主要城市與尼泊爾貿易的陸路運輸時間從12至18天縮短到一周以內,推動尼泊爾落後的北部山區的經濟發展,幫助尼泊爾獨立自主地出現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同時,青藏鐵路加強國內其他廣大地區與西藏聯系,促進藏族與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團結的需要。

川藏公路通車前,從拉薩到四川成都或青海西寧往返一次,靠人畜馱,冒風雪嚴寒,艱苦跋涉需半年到1年時間(單程是數個月)。

到1989年,全區共運輸各類進藏物資1000多萬噸,出藏物資112.7萬噸,大大促進了西藏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改變了西藏長期封閉的狀況,對於西藏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川藏公路只需數天,改建後的路況單程只需三天,大大縮短了西藏與內地的交通時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藏鐵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成都-拉薩公路(川藏線)

❻ 川藏線和拉薩阿里哪個好玩

川藏公路已復經是國道318的重製要組成部分,始於四川成都,經雅安、康定,在新都橋分為南北兩線:北線經甘孜、德格,進入西藏昌都、邦達;南線經雅安、理塘、巴塘,進入西藏芒康,後在邦達與北線會合,再經巴宿、波密、林芝到拉薩。北線全長2400公里,沿途最高點是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南線總長為2554公里,途徑海拔4700米的理塘。沿川藏公路進西藏,須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艱辛且多危險,但一路景色壯麗,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是旅遊探險愛好者和攝影師的樂趣所在。
川藏南北線間由昌都到幫達的公路相連。南線因路途短且海拔低,所以由川藏公路進藏多行南線。川藏公路是我國目前最長的一條公路。它以里程之長,跨越高山大河之眾,修築及維護之艱令世界矚目。選擇川藏公路入藏,頗為艱險,但沿途景觀之多之奇卻是其餘幾條線路所無法相比的。
進藏的線路有非常多的選擇,但是川藏線這條經典的線路是不應該被錯過的:
理由一:沿途美景無限美好,變幻莫測讓人沉醉於自然的傑作。
理由二:艱險的旅程,刺激的感官享受。
理由三:可品嘗到風味一絕的川菜。

❼ 中國國家地理的雜志特色

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把讀者帶入現場,設立編輯規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標題、小標題、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識融於話題中,提出了「由頭+知識」、「事件+知識」、「人物+知識」的模式和「記者+學者+詩人+哲學家」的文體。
突出圖片和地圖獨立語言的作用,圖片與文字並重,版面達到1︰1。要求精心選取圖片並大量選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寫好每張圖片說明,充分表達圖片信息,保證有足夠的文字量和空間。地圖是雜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平面圖和暈渲圖外,大量採用三維地形圖、衛星影像圖和高解析度的衛星遙感圖以及手繪圖等。2000年第8期首次在專輯中贈送大幅單張地圖 區域綜合性原則:以自然為核心的選題必須揭示其對人類的影響,而人文類選題的命脈則是梳理其興衰傳承的自然背景;
差異演替性原則:所有自然的更替、人文的盛衰都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的,無論是「以今證古」還是「以古喻今」的地理思維,都需要展示大尺度的時空變化;
原創首發原則:研究性的選題制度以及專家型的製作隊伍,確保雜志內容的原創性;而互聯網檢查制度,又保證了發表內容的獨家性。 一是要求雜志整體視覺設計風格的完整一致,保證雜志視覺形象的協調統一。
二是強調信息傳達的直接、有效。要求版面設計要有信息的切入點,要第一時間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自改版以來,逐步引入國際上行之有效的網格設計理念,遵循視覺規律,通過理性的設計將大量信息進行有效的規劃和梳理,從而使編輯意圖表現更加充分,讀者閱讀過程更加流暢。
三是版面設計追求簡約、靈性,有意味的設計形式,強調設計形式對內容的依附性,注重信息傳達與閱讀趣味之間的平衡,通過設計閱讀的延展,拓展想像的空間,豐富閱讀的體驗。 2005年10月號選美中國特輯:「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厚達550頁,專輯累積發行突破300萬冊,國家外文局將該期翻譯成英、法、德、俄、日、韓、意、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發售。
2006年10月號「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410頁,中文簡體字發行突破100萬冊;英文版版權由境外公司取得,並以上下卷的形式在全球發行超過20萬冊;2007年10月號「塞北西域珍藏版」專輯366頁;2008年10月號「東北專輯」386頁;2009年10月「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400頁。 「中國最美的地方」專刊2008年7月成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 「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社長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1月 非著名山峰頒獎典禮在貴州舉行,並得到了貴州日報社的大力支持,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王富玉出席了頒獎典禮。
3月,中國國家地理與致遠協創達成合作 共同推行「綠色工作」4個月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LAMER海藍之謎共同主辦了「珍愛海洋」攝影展。
4月 舉辦第二屆「飛羽瞬間」攝影大賽。
6月 雜志社與Jeep共同完成「極致之旅」之「2010重返冰河時代」,對中國的冰川現狀做了一次大規模的系統考察。
7月 《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慶系列活動啟動:
收藏創刊號 尋找傳讀世家
重溫最有影響力的觀點
徵集改變最大的地方
首屆「校園行知客」挑戰賽
10月 推出雜志社耗時1年製作的「海洋中國」專輯聚焦海洋。該期也是雜志總第600期。
12月,中國國家地理IPAD全新客戶端上線,用戶可看到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博物雜志、行天下、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地理周報)等產品,《行天下》還增加了中國國家地理影視公司提供的視頻延展內容。 1月9日 舉辦《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慶典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國貿大酒店隆重舉行「中國國家地理六十周年慶典典禮」。與來自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學院及京城各大媒體的領導、院士專家、攝影師作者以及常年支持這本刊物的讀者、廣告商、發行商等近400位嘉賓共度60華誕。馬艷麗和胡海泉出現在盛典現場。他們不僅是《中國國家地理》的忠實粉絲,也是熱愛自然,關注生態環保、提倡綠色出行的積極倡導者。此次他們接受邀請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榮譽會員」,將以更多的實際行動影響公眾,共同珍愛我們的家園。
2月,該刊刊發的關於千島湖水下古城的報道引起各方關注。
3月,社長李栓科獲第一屆優秀出版人物;雜志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
3-4月,該刊推出上下兩輯《鹽專輯》,用精美的大圖片展示了「鹽是一種景觀」和「鹽與健康」的主題,其間恰逢日本地震海嘯引發搶購鹽的風潮,該專輯選題被網友贊譽為「未卜先知,想不火都不行。」
6月,聯手Jeep,完成「非凡故事路」的年度品牌活動。
9月16日,舉辦最美山河水60年經典攝影作品展。
12月榮獲「全國新聞出版『走出去』先進單位」稱號。 4月,中國國家地理「百年追尋」圖片展在倫敦舉行
5月,在香港舉辦「四川最美的地方」大型圖片展
11月,「中國國家地理號」首航南極 1月8日 舉辦「我們的2012」嘉年華
6月6日「中國國家地理號」首航北極

❽ 川藏線有哪些走向分為幾條呢

川藏線是川藏公路的簡稱。川藏公路是連通四川成都與西藏拉薩之間汽車通行的第一條公路。在此路修通前,千百年來,中國西南部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往樞紐就是逶迤在橫斷山區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嶺之間,一條世界上地勢最高、路況最為險峻的交通驛道--茶馬古道。
川藏線分南北線

南線
川藏南線於1958年正式通車。南線從雅安起與國道108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過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上游,經雅江、理塘、巴塘過竹巴籠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芒康、左貢、邦達、八宿、然烏、波密、林芝、墨竹工卡、達孜抵拉薩。南線相對北線而言所經過的地方,多為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沿線都為高山峽谷,風景更為秀麗,尤其是被稱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區。但南線的通麥一帶山體較為疏鬆,極易發生泥石流和塌方。川藏南線成都至拉薩全長2142千米,途經最高海拔4700米,有「世界高城」之稱的理塘。
南線成都至雅安段由川西平原向盆原低丘行進,全為高速公路。雅安至康定段處於川西高原,也即青藏高原東南低緣,特別是在雅安天全縣境內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險」之稱的二郎山,地勢逐步抬升,山河走勢呈南北線縱向分布,公路基本是越山再沿河,再越山再沿河往西挺進。二郎山高3500米左右,隧道通行以後不再有「天險」之稱,但越山後,瀘定至康定間的瓦斯河一段,雨季時柏油路面常被漫漲的河水淹沒和沖毀,並時有泥石流。
出康定即翻越山口海拔4290米的折多山。此山是地理分界線,西面為高原隆起地帶,有雅礱江,右為高山峽谷地帶,有大渡河。折多山是傳統的藏漢分野線,此山兩側的人口分布、生產、生活狀態等方面都有較顯著的差別。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態等方面處於過渡地帶,主要分布著有「嘉絨」之稱的藏族支系。其地域往北可至四川省阿壩州的大小金川一帶。
折多山以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基本處於華西豐雨屏帶中,植被茂密,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地表水及河流對山體和路基的沖蝕和切割作用明顯;折多山以西屬亞寒帶季風氣候與高原大陸性氣候的交揉區,氣候溫和偏寒,亦多降雨,緩坡為草,低谷為林,且多雪峰及高山湖泊。
折多山至巴塘一線海拔4000米左右,由東往西有剪子彎山、高爾寺山和海子山等平緩高山。理塘是此線重要的分路點,往北可抵新龍和甘孜,往南則抵稻城、鄉城和得榮等地。寬闊平坦的理塘地處毛埡大草原,是此線平均海拔最高的縣,其縣城號稱「世界高城」。巴塘往西逐漸進入金沙江東岸谷地,地寬而略低,是藏族傳統的優良農區。但巴塘地處地質板塊的吻合帶,常有地震。
過竹巴籠金沙江大橋後,川藏線進入著名的南北縱向橫段山脈三山三江地帶。公路由此進入了長達800餘公里的,呈不斷上升的「漕溝狀地質破碎路段」。在西藏波密至排隆間,雨季盛行時,肆虐的泥石流及山體滑坡令大地幾成「蠕動狀」,其威力足以使車行此地的人驚心動魄,直至翻過西藏林芝縣境內的色季拉山口。此線有盤不完的山,淌不完的河。川藏線上幾乎所有的天險都集中在這一段。色季拉山口後特別是林芝後,全為高等級公路,直到拉薩。

北線
川藏北線從成都出發,經雅安直接進甘孜後,經爐霍、甘孜、德格過崗嘎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江達、昌都抵南北線交合點邦達後,經波密、八一往拉薩,全程2413公里。此線被旅遊探險者稱之為「小北線」。另一條北線是從成都北上,在汶川與國道213分路,從刷經寺經馬爾康、昌都到達拉薩,是國道317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線與北線在昌都與邦達有國道214連接。北線沿317國道在那曲與青藏公路匯合,也可到達拉薩。同時也是青藏公路的組成部分。川藏北線成都至拉薩全長2412千米。此線被後來的旅遊探險者稱之為「大北線」。
而本站所指的川藏北線是指:從成都出發北上在映秀鎮往西,穿過卧龍自然保護區[2],翻越終年雲霧繚繞的巴郎山(海拔4523米),經小金縣,抵丹巴。進入甘孜後,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過崗嘎金沙江大橋入藏,再經江達、昌都、類烏齊、巴青、索縣、那曲至拉薩。北線相對南線而言,所過地區多為牧區(如那曲地區),海拔更高,人口更為稀少,景色更為原始壯麗。
與南線新都橋至巴塘一段相比,川藏北線新都橋至德格一線,基本上是沿鮮水河、雅礱江而上,時有草場、峽谷、河水、河原等地形,不似南線那般高拔和平緩。其中丹巴是嘉絨藏族的主要分布區,塔公草原(也稱毛埡大草原)一帶風光和人文見長,道孚、爐霍等地民居冠絕康區乃至整個藏區,甘孜縣河谷是康區優良的農區,寺院林立,而馬尼干戈、新路海、雀兒山一帶自然風光優美,德格是整個藏區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點是海拔4916米的雀兒山,景色奇麗,冰峰雪山美若雲中仙子。石渠有康區最美的草原,如由石渠進入青海玉樹州,經瑪多、溫泉,可至達青海省首府西寧或青海湖。沿途高原湖泊、雪山、溫泉密布,極少有旅遊者涉足,是越野探險者推崇的極品線路。
沿川藏線進出西藏,每年的最佳時節是5月份和8月中旬-10月。5月份至8月份之間是西部的雨季,川藏線因泥石流和塌方頻繁,故行程安排應較為寬裕。除了能領略雨季川藏線分外美麗和誘人的旖旎風光之外,還需要徒步穿越塌方區的勇氣與決心。
高原反應因為川藏線上大部分景點都位於高海拔地區,去旅遊時要預防高原反應的發生。

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AHAD),是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乾燥等的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海拔高度一般達到2700米左右時,就會有高原反應。
初到高原建議
建議初到高原地區,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奔跑,也不能做體力勞動,不可暴飲暴食,不要飲酒和吸煙。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維他命的食品,適量飲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涼感冒和消耗體力。不要一開始就吸氧,盡量要自身適應它,否則,你可能在高原永遠都離不開吸氧了(依賴性非常強)。

❾ 川藏線邊界是哪

從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薩間的1958公里,靠氂牛運輸,一年只能往返一次,騎馬旅行也需要半年多的內時間。容川藏公路於1950年4月開建,新中國的築路大軍劈山治水,終於在1954年12月25日與另一條同樣偉大的、堪稱「人類開創史之壯舉」的「青藏公路」同時開通,一曲《歌唱二郎山》的戰歌,一時流行全國。同時川藏公路317,318線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中國的景觀大道。以風景優美路途艱險著稱!
沿川藏公路進西藏,須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艱辛且多危險,但一路景色壯麗,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是旅遊探險愛好者和攝影師的極樂所在。
如今,川藏公路已經是318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南線和北線,分線點位於四川省甘孜州新都橋鎮前的東俄洛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