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草
Ⅰ 《地理中國》探奇·荒村"仙草是哪個地方
舟山市位於浙江省東部,毗鄰東海,北邊倚靠我國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南與回新興的寧波北侖答港相連,是南北海運的要沖與江海聯運的樞紐。攝制組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來到了舟山市最為繁華的沈家門漁港,希望能從當地老漁民們的口中得到一些有關「仙島」的線索。
Ⅱ 《自然地理》中國為啥只有三北防護林工程為啥沒有三北防護草工程
防護林是建設在荒漠化的外圍,降水較為豐富的地區。荒漠化內部地區有退耕還牧還草工程,也有封沙育草
Ⅲ 中國植物的地理特徵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決定於熱量和降水量,水熱結合導致植被沿緯度地帶性分布。從沿海向內陸隨著降水量變化而使植被沿經度地帶性更替。海拔的離度變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帶性。這三方面的結合決定了一個地區植被的基本特點。
(一)中國植被的水平分布規律
1,緯向變化規律我國東南半部是季風區,發育著各種類型的中生性森林,由於自北而南的熱量遞增,明顯地依次更替著下列森林帶:寒溫帶針葉林帶,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熱帶季雨林、雨林帶和赤道雨林帶。
2,經向變化規律由於我國東臨太平洋,因而夏季東南季風的強弱決定著降水的多少。自東南往西北,距海愈遠,東南季風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東南一西北近乎經度方向按下列規律更替:
(1)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或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區,
(2)溫帶草原地區,在這地區內由東向西隨著乾燥度的遞增,依次出現森林草甸草原帶,典型草原帶,荒漠草原帶;
(3)溫帶與暖溫帶荒漠地區,從東到西按水分狀況可分為東阿拉善一西鄂爾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亞東部荒漠和中亞西部荒漠。
3,我國植被水平分布的幾個特點
(1)由於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風環流向南北兩側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強了蒙古一西伯利亞高壓,使其具有荒漠氣候,故在北緯35」一50。之間形成了廣闊的溫帶荒漠,成為世界上緯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亞高壓反氣旋使草原向東南方向擴展,直達歐亞草原區的最南界,而且華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也偏向乾旱性。
(2)由於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緯地區,因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季雨林出現一定數量的落葉成分,同時熱帶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歸線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線。
(3)滇南和藏南的東喜馬拉雅山地的熱帶山地植被向北挺進可達北緯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後,夏季強大濕熱的西南季風受東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脈阻擋,產生大量降雨,為熱帶雨林發育創造條件。同時由於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達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國亞熱帶地區面積廣闊,南北延伸緯度達12。。夏季在強盛的太平洋東南季風影響下,炎熱多雨,發育著廣闊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而在歐亞大陸的其它同緯度地區則為亞熱帶荒漠和稀樹草原,或夏千冬濕的地中海硬葉常綠林和灌叢。
(二)中國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規律性
1,我國濕潤區的山地植被帶譜結構和特徵
(1)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的系列特點決定於山地所處的緯度,帶譜的結構從北向南趨於復雜,層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的各個垂直帶的海拔高度位置隨緯度帶由北向南而相應升高。
(3)每一個緯度地帶的山地植被垂直帶譜中,都具有本地帶特有的山地植被類型,反映了水平氣候地帶的特徵。
(4)在旱季顯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帶譜內陰坡與陽坡的森林植被類型有較大差別;而在較濕潤和旱季不明顯的山地,陰陽坡的森林類型差別不大。
2,我國乾旱區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結構和待征
(1)從東到西,隨著乾旱程度的加強,山地植被的基帶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溫帶荒漠。
(2)從東到西,山地森林帶的位置由基帶上升到中山帶,這是與山地濕潤帶在乾旱地區的上移相關的植被地理分布現象。
(3)草原帶位置也由東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區,它們是基帶;到了荒漠地區的!婦地則成為第二垂直寸告。
(4)在乾旱地區,氣候愈乾旱,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結構愈趨於簡化。
(5)乾旱地區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的坡向性十分顯著,而在濕潤區由於濕度條件較一致,不同坡向的垂直分異遠不及乾旱區明顯。
(三)中國八大植被區域
我國的植被分布規律既不能說以緯向變化為主,也不能說以經向變化為主。我國東半部的森林植被,南北方向上的變化很明顯。但就全國來說,是從東南向西北遞變的,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和裸露荒漠。青藏高原上的植被,也不是像從前有些人所想像的「寒原一塊」,其植被分布有明顯的地帶性分異,大致是東部和南部高原邊緣為森林地帶,向西北依次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
八大植被區域的植被概況如下:
1,大興安嶺北部寒溫帶落葉針葉林區域:我國大興安嶺北部的落葉針葉林是歐亞大陸北方針葉林的一部分,屬於東西伯利亞南部落葉針葉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續部分。
2,東北、華北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域:本區域包括東北東部山地,華北山地,山東、遼東丘陵山地,黃土高原東南部,華北平原和關中平原等地。
3,華中、西南常綠闊葉林區域:本區域包括淮河、秦嶺到南嶺之間的廣大亞熱帶地區,向西直到青藏高原邊緣的山地。我國亞熱帶是世界上南北兩半球同緯度地區,唯一的面積最廣大的濕潤亞熱帶,這是我國的寶貴財富。
4,華南、西南熱帶雨林、季雨林區域:這一區域包括北回歸線以南的雲南、廣東、廣西、台灣四省、區的南部以及西藏東南緣山地和南海諸島。
5,內蒙、東北溫帶草原區域:包括東北平原、內蒙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本區域可以劃分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6,西北溫帶荒漠區域:我國荒漠地區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屬於溫帶乾旱氣候和極端乾旱氣候。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徵,其旱生形態有:葉片縮小,葉子退化成刺,葉片完全退化,莖、葉被有密集的絨毛,或出現肉質莖和肉質葉等,以便減少水分蒸發或貯集水分。同時這里植物的根系特別發達,有的深達幾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這樣便能從土層的深度和廣度吸收水分。這是在乾旱生態環境下植物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
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區域:本區域包括青海和西藏東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區,並包括川西和雲南西北部部分地區。
8,高寒荒漠區域:分布在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到20毫米,氣候特點是寒冷而乾燥,全年平均氣溫在0℃左右,但夏季白天氣溫經常升高到20℃以上。植被是以墊狀駝絨黎、藏亞菊、蒿類為主的高寒荒漠。
Ⅳ 中國草地(草原)類型分布圖
國草原廣泛分布於東北的西部、內蒙古、西北荒漠地區的山地和青藏高原一帶,橫亘於北緯~50°之間,蜿蜒萬里,十分廣闊。從行政區來看,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陝西、河北、山西和四川等12個省區,總面積為35.7億畝,其中可利用面積為30億畝。此外,南方各省有草山草坡10億畝,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沿海灘塗有草地2億畝,其它農區亦有一些面積不大且分散的草地,也可進一步利用。
如果從中國的東北到西南劃一條斜線,即從完達山開始,越過長城,沿呂梁山,經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東麓為止,可把中國分為兩大地理區:東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區,瀕臨海洋,氣候溫濕,大部為農業區;西北部分深居內陸,高山峻嶺,遠離海洋,氣候乾旱且多風沙,是主要的草原區。
根據自然地理及行政區劃,中國草原一般可劃分為5個大區,即東北草原區、蒙寧甘草原區、新疆草原區、青藏草原區和南方草山草坡區。
http://www.geodata.cn/Portal/mainbody/naturalResPics/1-naturalResource/04-cao-xu-zi-yuan/images/11.jpg
Ⅳ 高中地理 中國哪個地區需要建設人工草場
一個是城市綠化,在大城市的公園;二個是城市乳畜業發展,要建飼料地;三是我國的內蒙草原畜牧業基地,為了改變靠天養畜的游牧業,提高載畜量,建人工草場。
Ⅵ 中國所有地理資料
一、中國地形圖(所有的山脈和地形區及所在的大致經緯度)
二、中國經緯網地圖
最西端:x疆帕米爾高原(730E) 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1350E)東西長5000多千米
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540N)最南端:曾母暗沙(40N)南北長5500多千米
要求:記住900E、1000E、1100E、1200E、1400E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200N、300N、400N所經過的山脈、地形區
北京(400N,1160E)
鄰國:陸上 朝俄蒙哈吉與塔 阿巴印尼錫和丹
緬甸寮國和越南 隔海相望六國家
東有韓國和日本 南有馬文和印尼
東南有個菲律賓
三、中國政區圖(34個省級行政區及行政中心、簡稱、部分省區的形狀,可簡單繪制個別特殊省份的輪闊圖)
簡稱「三字經」 京津滬 黑吉遼 內蒙古 晉陝甘 青新寧 冀魯豫 蘇浙皖
湘鄂贛 川黔滇 桂粵閩 藏瓊渝 台港澳 我祖國 好河山
四、我國三大自然區
1、 劃分依據:地形、氣候
2、 三大自然區的分界線及各自特點
東部季風區:海拔低,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普遍高溫多雨;冬季受來自北方蒙古西伯利亞冷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寒冷乾燥。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每年5月份登陸我國東南部,於10月離開,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稍晚一些,其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於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出現梅雨天氣,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現伏旱天氣,此時不利於該地區農作物生長,台風帶來了大量降水,也帶來了一定的損失。
植被以森林為主(北方為溫帶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為主,南方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
河流為外流河,以地表補給為主。
人類對該地區的影響廣泛而深刻,除極少數地方外,天然植被已不復存在,為我國主要的農耕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其中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低於海平面155米。
位於歐亞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受夏季風影響較小,海洋濕潤氣流被山嶺阻隔,難以深入,大陸性明顯,氣候乾燥。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多大風天氣,尤其是冬春季節,。
x疆西部因受到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惠澤,加之地形抬升,降水較多,局部地區達到600毫米
植被大部分為荒漠(駱駝刺、芨芨草、仙人掌等,綠洲地區多胡揚等),一部分為草原,尤其是東部地區草高茂盛。
大部分地區屬內流區。河流多為季節性雨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西部有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北部有額爾齊斯河北注入北冰洋。
該地區多發展畜牧業。有著名的內蒙古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等。
青藏高寒區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地高天寒,保溫效應不明顯,氣溫低,凍土廣布,太陽輻射強,風力強大。
植被主要為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叢,南部邊緣谷地加橫斷山區為小面積森林(受來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濕潤氣流影響)
西北部寒冷乾旱,多屬內流區,藏北高原可可西里地區生活著非常珍貴的藏羚羊。東南部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發源地,自北向南依次為黃河、長江、(雅礱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
該地區在高原面上由東南向西北出現了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變化。該地區高山的垂直分異明顯,喜馬拉雅山可分為七個自然帶。
3、 三大區的內部差異。
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主要表現為熱量差異)
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2000C—35000C,為寒溫帶、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為主,黑土地,多種春小麥、大豆、高梁、甜菜。一年一熟。
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積溫35000C—45000C,為暖溫帶季風氣候,地表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黃土地,多種冬小麥、棉花、花生,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旱地)
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45000C—75000C,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多種水稻、油菜、棉花、甘薯,為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一年兩熟到三熟(水田),產淡水魚、菱、藕等水生植物。四川盆地部分地區還產甘蔗、植桑養蠶、種柑橘。長江以南的廣大丘陵,紅壤廣布,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適合種茶樹、油茶、杉木、馬尾松等。本區由於長期以來濫伐森林、陡坡開荒,有些裸露的紅壤丘陵,土壤成片、成塊地流失,被人們稱為「紅色沙漠」。
華南熱帶濕潤地區:75000C以上,為熱帶季風氣候,地表以熱帶季雨林為主,磚紅壤,水稻和多種熱帶經濟作物(椰子、桂園、菠蘿、香蕉、荔枝、可可、咖啡、油棕等),一年三熟。珠江三角洲也適宜植桑養蠶,兩廣、閩、台、瓊盛產甘蔗。海南島、雷州半島、雲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南方地區水果中柑橘產量最大,分布最廣。
南方地區礦產:種類多,多為有色金屬,但總體較少,尤其是能源礦產(如石油、煤),水能豐富,為解決能源缺乏,興建了許多水電站和興建了秦山(浙江)、嶺澳(廣東)、大亞灣(廣東)三座核電站及各型火電站。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東西差異(主要表現為水分差異)
植被從東往西大體分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其中大興安嶺大體為400mm等降水量線,賀蘭山大體為200mm等降水量線。
三個經濟帶(東部經濟帶、中部經濟帶、西部經濟帶)
劃分標准:經濟發展水平,其中東部面積最小,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
原因:自然原因 我國的自然差異可以看出,東部地帶氣候濕潤、雨熱同期,利於作物生長;地勢低平,比較有利於開發利用。而中西部地區多屬乾旱區或高寒區,海拔較高,對農業的發展極為不利。從地理位置上看,東部地帶面向大海,具有開放性和便利的海運,為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優越的區位條件。而中部地帶和西部距海較遠,長期處於比較閉塞的狀態。氣候較乾燥,日照充分,海拔較高,水資源較少,礦產豐富,能源充足。
社會經濟原因:(1)東南沿海近代工業起步早,經濟比較發達,(2)東部地區的人們思想觀念比較開放,在經濟競爭面前有比較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3)東部地帶的產業結構相對較優,第二、三產業比重都在35%以上,遠大於第一產業。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程度較高,生產力水平較高。而中西部地帶第一產業比重仍相對較大,鄉鎮企業不發達,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發展相對遲緩。(4)東部最先實行改革開放加之沿海,首先接受海外先進的技術、大量的資金和現代的經營管理方式,走上了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
中西部第一產業比重大,工業基礎較薄弱;人的思想觀念比較保守,文化教育落後;生產力水平較低;引進外資較少,但隨著西部開發,前景可觀。
東部經濟發展優勢:我國最主要的工業區(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三角);我國主要的農業基地(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我國海洋水產區等);交通便利;經濟國際化程度很高;具有高科技文化水平的優勢;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帶。
中西部經濟發展優勢:面積遼闊,能源和礦產資源具有明顯優勢(山西煤炭基地、x疆等西北地區豐富的石油和四川的天然氣);我國糧油棉糖重要產區和天然林場、牧場;有色金屬工業和重工業較發達(哈爾濱、武漢、太原、包頭、大同、鄭州、洛陽、長沙、株洲、成都、重慶等均為工業重鎮);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沿邊貿易發展有很大優勢,各種資源都很豐富,特別是能源、礦產和旅遊資源前景可觀;西南地區水力資源充足。
東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資源短缺,有些人口城鎮密集地區出現環境污染間題;大江大河下游澇年汛期的防洪問題較嚴重。
中西部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鐵路運力不能適應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運的需要;黃土高原大量水土流失;東北森林過度砍伐;黃河中下遊河床不斷淤高所潛伏的洪水決口泛濫危機;長江中游的洪澇問題;長城沿線的風沙問題。大部分地區工農業基礎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不發達,交通設施手段較落後,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土地荒漠化;西南地區交通困難,阻礙了經濟發展。
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沿海的地理優勢(外引內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生產;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優勢。
中西部經濟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加強東西向的運輸通道建設;搞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南水北調,三北防護林等)。發揮沿邊優勢發展邊境貿易;有步驟重點開發黃河上中游和長江上游的能源、礦產和水力資源;充分發揮三線建設形成的基礎和能力。
東中西協調發展:結合東部地帶資金、科技實力和中西部地帶豐富的能源礦產資源,可把部分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和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大運輸量的企業由東部地帶轉移到中西部,把適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農牧產品加工企業也轉移到中西部的農牧業地區。
以上這些離不開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GPS衛星星座由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在軌備用衛星組成,共6個軌道面,這樣就有了確定位置至少需要的3顆衛星)。
Ⅶ 《地理中國》觀後感 5篇
【一】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二】
《地理·中國》觀後感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
【三】
通過觀看《地理·中國》,是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更加培養了我的學習興趣,更加堅定了我成為祖國建設有用之棟梁才的理想信念。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
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觀點,特別是到了近代社會,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往往把自己擺在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針對這種觀點,恩格斯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並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後果。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而那種關於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之間的對立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來,人不是處於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產物和組成部分。他講的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為自然的產物並始終歸屬於、依存於自然的屬性。
事實上,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的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的生命活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的長期演化中,人類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種的智能,並建立起極其復雜而嚴密的社會組織體系。雖然人類同其他生物和無生命的物質相比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徵,特別具有高度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而且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沒有人類,自然照樣存在,即自然不依存於人類;但是人類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生存,即人類始終依存於自然。 理解人與自然的一體性,有助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
二、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恩格斯認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強,是因為人「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後果。」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是人類力量的源泉,也是人與其他生物最本質的差別。
在現實中,人們往往只是注意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近的後果,而對較遠的後果缺乏認識;等到這種較遠的後果經過積累而變得相當嚴重時才引起關注,最終造成巨大損失,甚至難以治理和挽回。這個問題在近代社會已經暴露,歐亞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導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災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給予了富有遠見的關注,告誡人們要學會預見和控制生產行為干預自然所引起的較遠的後果。聯想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重溫恩格斯的教誨和告誡,人們應當有所啟示和感悟。
三、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頭頂的天空不像以前那麼蔚藍了,腳下也再不是一方凈土了.水龍頭里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會干?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扎?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
自然媽媽她太慷慨了!我們習慣了索取,一旦這位慷慨的媽媽無法提供給我們生活的資源,或者我們的行為激怒了她,她要給我們顏色瞧瞧!那我們的下場只有是滅亡!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人類的生存須要依賴自然,我們是否該給她多一點關心,愛護呢?我們和自然必須平等對待,必須和自然結成一體! 馬克思說過:「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
說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有人說「人類創造和發現科學,最終毀於科學」!這句話說的也不無道理,想一想,我們天天想者要怎麼來更好的利用自然,拿自然來做實驗,這樣是生活的好了,那~咱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辦呢?
要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就得和身邊的朋友打好關系,以前欠別人的,要趕緊還一還.而這種事情光靠一人是絕對不夠的,這是你我的責任.最後,還是記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吧: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Ⅷ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描寫的是中國哪個地理區域
好問題!還真沒有深究過。既然作者是古代中國的漢族人,估計應該是在漢族聚居的中原地區的哪個地方吧。上面朋友的答案應該是對的。因為還有一句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可印證。
Ⅸ 中國草地(草原)類型分布圖
國草原廣泛分布於東北的西部、內蒙古、西北荒漠地區的山地和青藏高原一帶,橫亘於北緯30~50°之間,蜿蜒萬里,十分廣闊。從行政區來看,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陝西、河北、山西和四川等12個省區,總面積為35.7億畝,其中可利用面積為30億畝。此外,南方各省有草山草坡10億畝,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沿海灘塗有草地2億畝,其它農區亦有一些面積不大且分散的草地,也可進一步利用。
如果從中國的東北到西南劃一條斜線,即從完達山開始,越過長城,沿呂梁山,經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東麓為止,可把中國分為兩大地理區:東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區,瀕臨海洋,氣候溫濕,大部為農業區;西北部分深居內陸,高山峻嶺,遠離海洋,氣候乾旱且多風沙,是主要的草原區。
根據自然地理及行政區劃,中國草原一般可劃分為5個大區,即東北草原區、蒙寧甘草原區、新疆草原區、青藏草原區和南方草山草坡區。
http://www.geodata.cn/Portal/mainbody/naturalResPics/1-naturalResource/04-cao-xu-zi-yuan/images/11.jpg
Ⅹ 求下載地理中國20130510_絕壁仙草種子的網址
地理中國20130510_絕壁仙草種子下載地址:
鄙視拿種子就走滴人!!!